第一篇:电信税收问题
一、电信业营业税存在的问题
(一)营业税税收政策方面七大问题1.预存话费赠送话费问题。
对电信单位在经营中,赠送出的这部分话费是否应征收营业税,在税收政策上还不明确。
2.赠送有价电话卡问题。电信单位在经营中,常常采取各种方式无偿赠送有价电话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3]16号)第三条第(二)项规定了电信单位以“折扣折让”方式销售各种有价卡的,“以按面值确认的收入减去当期财务会计上体现的销售折扣折让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对电信单位采取各种方式无偿赠送有价电话卡业务征税问题,没有作明确的规定。
3.电信企业支付给合作方的价款税前扣除问题。
随着电信业横向联合的快速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电信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个人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多,电信单位支付给 个人合作方的价款也越来越大。按财税[2003]16号第三条第(十三)项规定:“邮政电信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邮政电信业务及其他服务并由邮政电信单位统一收取价款的,以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合作方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这里只提到“单位”,没有提及“个体工商业户”或“个人”,即电信企业对支付给个人合作方的价款,没有明确是否可以在营业税税前扣除。
4.电信企业与个体户或个人合作开展宽带业务双方取得收入征税问题。电信企业与个体户或个人合作开展宽带业务,双方取得的收入,在适用税目、税率和计税依据上难以确定。
如某联通公司与个体户签订代理合同规定,联通公司提供完善的通信计费认证网络系统和一条10M互联网专线出口,个人负责宽带小区用户发展、业务受理、网络建设和维护等相关事项,负责宽带月租费的收取。取得的收入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成。个人在次月5日前,将上月联通公司应得收入转入公司指定的账户,联通公司提供相应票据,双方各自承担分成收入税金。这里存在二个问题:一是根据财税[2003]16号规定,电信单位提供的电信业务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而个体户不属于电信单位,对其参与的电信业务应按代理业还是电信业税目征税不明确。二是个人在向客户收取月租费时全额向用户开具发票,在次月按分成比例支付款项给电信单位,在确定个体户或个人的计税依据时,能否扣除其分成给联通公司的收入,这个问题在征管中分歧较大。
5.初装费收入按预收款征税,不利于税收征管。电信公司的装移机收入,属预收性质收入,按照财税[2003]16号第五条规定,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以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该项预收性质的价款被确认为收入的时间为准,即分十年摊销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因摊销时间太长,不利于税收的跟踪管理。
6.与电信相关业务的税收政策问题。
一是对合作方取得收入征税问题。其他单位或个人与电信企业合作开展彩铃、咨询、其他服务等业务取得的收入,纳税人要求按电信业征税,而根据财税[2003]16 号规定,只有电信单位提供的这些业务才可按邮电通信业征收营业税。非电信单位参与的这些业务便不能按电信业征税,纳税人对此持有异议。
二是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中扣除设备范围问题。财税[2003]16号第三条第(十
三)项对电信通信线路工程中扣除设备范围作了较明确的规定,但该规定未将电信通信线路工程中的主
第二篇:税收问题
1.中国税收发展问题的探讨
税收增长方面
目前,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甚至超过经济增长。对此,有学者进行了探讨。
黄凤羽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原因。轻税产业或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经济增长转换为税收增长需要一定的时滞。其次是制度因素。如,非税GDP的存在、外贸进口核算方法、出口退税核算制度等,都会导致二者发生背离。最后是管理因素。如,税务部门提高税收征管能力,可使税收收入摆脱税源的约束实现快速增长。
关飞认为,基于2000至2009年间的季度数据分析表明,尽管税收收入序列和GDP序列是不协整的,但工业企业缴纳的流转税税额与总税额、利润总额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这说明第二产业税源结构因素对增长的贡献不是特别明显。税收增长中,第二产业结构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如果不改变税制结构和其他因素,未来税收高增长还将持续。
胡怡建认为,未来5至10年,税收占GDP比将由2010年的18.39%提高至2015年的21%或2020年的24%,税收将实现由爆发式超常增长向持续性稳定增长转变。原因如下:第一,经济增速放慢。根据十二五规划GDP增长率将降为7%,经济增速放慢必将导致经济性税收增长放慢。第二,经济结构转型。对房地产实行宏观调控,服务业替代制造业的结构性调整将使结构性税收增长放慢。第三,分配格局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企业赢利能力降低 企业收入性税收增长放慢。第四,货币紧缩政策。对信贷以及货币发行规模的宏观调控紧缩政策将使货币性税收增长放慢。
多个学者共同指出,中国实现由爆发式超常增长向持续性稳定增长的税收发展方式转变,还须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作为:第一,保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税收可持续增长的基础。税收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或略快于经济增长,已成为税收增长的基本规律。在中国,由于企业实体经济税收是税收的主要来源,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因此,只有保障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才能保持税收可持续增长。第二,保持虚拟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税收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从中国实践来看,证券、期货、网络、动漫等虚拟经济在经济GDP计量上和税收贡献计量上的不匹配,是税收超越经济增长的动力。再加上广义货币的过快增长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导致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飙升推高了资产价格,提升了资产规模,使实体经济以外的资产交易产生了巨额增量交易额和交易差价,为资产交易流转税和所得税提供了巨额税基和税收,也成为加快税收增长的动力。第三,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是推进税收可持续增长的保证。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格局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保持金融业、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和石油加工业四大高税收贡献产业适度增长,是推进税收可持续增长的保证。
1.2.税收负担
近年来,在税收连年高速增长背景下,中国税收负担是问题引起广泛争论。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国际上通常使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反映。但在我国国内研究中则形成了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指标:小口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中口径——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占GDP比重;大口径——政府收入占GDP比重。
郭庆旺,吕冰洋对税收负担是轻是重进行详细研究,从各个口径的税收负担的测算结果推断:第一,从名义税率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各大主体税种的税率处于适中水平。但是国际上对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低税率、高免税线做法,与之相比,中国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3%税率偏高。与国际上对农产品普遍采用的给予加价补偿办法相比较,中国对农民实行的是不具有 “统一补偿”的免税政策,导致农业投入品的增值税最终被农民承担,农民增值税税收负担较高。第二,中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处于迅速上升趋势,大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在2007年达到30.2%。2008年下半年以后,由于税源减少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行,导致税收增速跌幅较大,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税收负担会有所下降。第三,从税基的税收负担角度衡量,中国消费有效税收负担和劳动有效税收负担呈上升趋势,以劳动有效税收负担提升最快,而资本有效税收负担始终处于剧烈波动状态。第四,非金融企业部门边际税收负担虽有波动,但是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从总体经济的宏观税收负担和企业部门税收负担的变动趋势推想,近10年来宏观税收负担上升部分大部分由居民部门承担了。
但是,安体富认为,在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不能反映政府支配财力的水平和国民负担水平。原因是国外大多数国家,政府收入的绝大部分或大部分来自税收,因此,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体上能反映政府支配财力的水平,尽管各国都或多或少有税外收费,但比重有限,并且都要纳入预算。在我国则不然,政府收入除了包括财政收入即预算内收入(人称“第一财政”),还包括预算外收入(人称“第二财政”),制度外收入(人称“第三财政”),土地出让金收入(人称“第四财政”)等。
冯瑜认为,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民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主体税种的税基与GDP中的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相对应,二、三产业的增速和比例对税收增长的影响很大。三是验证了经济政策影响税收水平。短期内,紧缩政府开支、提高税率、增加税收等紧缩性政策将会增加宏观税负水平,而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放松银根等扩张性政策必将使宏观税收负担下降。
1.4.税制结构优化
安体富认为,目前流转税所占比重偏高、所得税所占比重偏低、地方税体系不完善、缺乏主体税种是中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由于流转税属于中性税收,调节收入的作用有限,所得税虽能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但目前比重又过低,因而,这种税制结构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不相适应,难于发挥应有的调控职能。中国中长期税制结构的优化关键是调整好流转税与所得税、间接税与直接税之间的比例关系。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客观上所得税所占比重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从而可以缩小流转税与所得税之间比例关系的差距;另一方面,随着税收总收入,特别是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增长,应适当降低流转税的税负水平,从而实现税制结构的优化。
1.5.结构性减税
潘石,王文汇认为,单纯减税会大幅度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赤字,催生财政风险。实行结构性减税,是当前中国应对经济危机,深化税制改革的正确选择。结构性减税并不是全面减税,也不是单一减税,其实质是对税制进行结构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税负水平的逐步下降。维持税负总量或总水平不变的观点或主张,不应成为中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基本取向。结构性减税必须做到“五结合”:
一是要与结构性增税相结合;二是要与大幅度减费相结合;三是要与加大信贷供给相结合;四是要与加大民生投入相结合;五是要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相结合。减税必须与增加政府支出科学搭配,才能实现经济迅速回升与税制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
杨卫华认为,我国结构性减税目前还存在着出口疲软,经济回升但基础不牢固的问题。对此,他建议:(1)进一步加大对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宣传,提高认识;
(2)运用好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3)应及时调整或出台新的增加收入、刺激需求的税收政策;(4)出台拉动民间投资和扩大就业的税收政策;(5)制定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6)加大“费改税”力度,强化税收管理。
闫坤,于树一认为,中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目标,一是通过减税刺激短期的经济增长,二是通过税收结构调整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要适应国际经济环境,面向“十二五”规划目标,从产业导向、地区导向、居民导向进行考虑,要突破税种结构、税费结构、出口退税频繁调整、个人所得税综合制、房地产税征管机制等瓶颈。
参考文献
[1] 安体富.中国中长期税制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6:30-45.[2] 胡怡建.中国税收发展面临的四大转变[J].财贸经济,2011,10:5-10.[3] 关飞.基于经济波动及产业税源因素视角的税收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0:127-129.[4] 黄凤羽.中国税收收入超经济增长的若干原因分析[J].经济纵横,2010,3:8-10.[5] 郭庆旺,吕冰洋.中国税收负担的综合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6] 冯瑜.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分析[J].税务研究,2011,07.[7] 潘石,王文汇.中国结构性减税的五大原则[J].学术月刊,2010,04.[8] 杨卫华.关于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研究[J].涉外税务,2010,01.[9] 闫坤,于树一.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结构性减税[J].税务研究,2011,01.
第三篇:浅析税收诚信问题(推荐)
浅析中国税收诚信问题
摘要:加强信用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之举。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税收信用有利于规范政府税收行为,促进依法治税,减少税收流失,降低税收成本。我国经过长期努力,已初步建立起纳税信用评定管理系统,将纳税人的纳税信用实行分级管理,在鼓励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关键词:中国 税收 诚信
目前我国的税收信用体系还不尽完善,政府(征税人和用税人)、纳税人及税收中介等税收主体的信用缺失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税收信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当前我国税收信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系统、科学的税收信用,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税收信用实践经验,增强各税收主体的税收信用意识,完善现有纳税信用制度,逐步建立起征税信用、用税信用和税收中介信用制度,并不断优化税收信用的环境。
一.税收诚信含义
税收诚信通常是指纳税人按照我国税收法律规定的内容和法定的程序积极主动缴纳税款、诚实守信地履行纳税义务的税收行为。一般表现为:(1)按税法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积极主动地缴纳税款;(2)具有较高的纳税自觉性,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进行帐簿、凭证管理,按时报送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依法缴纳税款、罚款和滞纳金;(3)能够同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密切配合,不人为设置障碍,影响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4)实事求是地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资料,接受税务机关的财务监督和纳税检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诚信经济。税收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与国家和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又是每个公民和市场主体应尽义务,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二.税收诚信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1税收诚信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一)税收诚信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因而我国目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个人信用制度落后,政府信用也在一定程度面临危机。
近年来,税收诚信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中仍然大量存在。其一般表现为:(1)缺乏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正确意识,对依法纳税有抵触情绪。(2)纳税自觉性差,不如实申报纳税资料改。
(3)中介信用急需规范。某些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机构帮企业隐瞒报税,甚至与税务机关内部人员勾结,损害国家税款。(4)对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态度生硬、辱骂甚至殴打税务人员,破坏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5)从征税信用方面看,税务机关违章办事、执法犯法甚至以税谋私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造成税收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1.我国税收诚信体系建设明显落后。由于我国信用经济发展较晚,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同时,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致使我国税收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企
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能力。因此,企业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毋庸质疑,信用缺失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2.历史原因制约和制度原因致使我国社会信用基础差。在迈向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中,传统信用观念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冲击。诚实信用的缺失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体系发育程度低,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再者,人们长期受追名求利心理的强烈驱使,一些企业和个人便采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致使在经济生活中各种不诚信的现象时常发生和蔓延。在税收征管中表现在纳税人故意做假帐(报表),偷(逃、骗、欠、抗)税,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
3.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体系。税收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活动主体(纳税人)是否选择违约,关键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便会选择违约。由于税收诚信缺失,国家和社会对失信行为的打击惩罚不力,守信的收益也不明显,甚至于“大家都不讲信用,我讲信用反而倒霉”,致使“失信所得到得利益反而多余守信所得利益”,失信反而有利可图。长此以往,必然对纳税人的行为有不良诱导作用,导致大量税款流失。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税收诚信体制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这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使所有纳税人都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以诚信原则为核心,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评价标准,以此规范各类经济主体之间乃至一切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使人们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坚决摒弃非税收诚信的行为。
2.不断完善税收法制,减少偷、逃税的发生几率。这就需要加强税收信用立法,加大依法治信力度。按照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不断强化税收执法刚性,解决好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问题;坚决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和责任过错追究制,解决税收征管中职责不清,有错不纠和追究不力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征管基础,改革征管体制,完善征管模式,强化税收稽查,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减少非税收诚信造成的税收流失。
3.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体制。明确税收失信的法律边界以及制裁的程度和形式,加强对税收诚信行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及时快速的信息收集或举报机制以及被惩罚人的申诉机制。此外,还要与商业信用挂钩,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破产惩罚,使得不讲信用者或信用不佳者难以立足,难以生存。使其“失信成本>守信成本”,而不敢为或不愿为。
参考文献:
1.税收诚信问题探析【J】集团经济,2008
2.税收诚信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2009
第四篇:民办学校税收问题
税收问题:悬在民办学校头顶上的达摩利斯之剑
时代研究
税收问题:悬在民办学校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
时代教育管理公司高级咨询师田光成《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之后,民办学校投资者“合理回报”的诉求得以明确。“民办学校要不要收税”、“民办学校如何收税”等等,则成为民办学校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今年年初开始,全国各地的民办学校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始更换办学许可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是要求投资者在学校办学许可证的副本和学校章程上注明是否要求合理回报。随着换证工作渐入尾声,分析师了解到,全国除个别学校外,绝大多数民办学校均申报的均是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个中原因故然复杂,而关键所在则是悬而未决的税收政策,使申请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可能会面临着难以预测的政策风险。
一、民办学校的税收困惑
税收困惑之一:民办学校要不要收税?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并在终止时依法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2004年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对于教育的税收问题作了详尽规定,其中若干规定同样适用于民办学校。
从现行的教育、税收政策规定来看,民办学应当校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纳税,只是不同类型的学校、学校内不同的纳税项目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困惑之二:民办学校要缴纳什么税?
从实践层面看来,民办学校需要缴纳的税种可分为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民办学校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应遵照我国税法及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交纳相应税款。如车船使用税、个人所得税、房屋租赁税、其他经营性税收等,不管你是不是民办学校均应依法纳税,目前这一部分基本不享有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针对民办学校特殊的个体,尤其是要求合理回报的学校,我们所强调民办学校应依法纳税一般理解是指民办学校投资者应依照法定税率交纳经营所得税,即合理回报部分的所得税。
税收困惑这三:现行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是否适用民办学校?
财政部、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涉及四大方面十一个税种如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经营)、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关税等优惠政策。这些是否适用于民办学校呢?
1分析师认为,此规定并没有明确说明适用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更没有对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进行区分。所以,根据现行的法律精神和原则,我们可以理解其规定同样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民办学校。
二、民办学校税收现状
民办学校的税收现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部分地区的税务部门遵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精神,对于捐赠办学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实行与公立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处于免税状态。具体细分又可分为“免、减、捐、返”几种措施。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由于目前许多政策不明确,仍处于按兵不动的观望状态。
另一类是对民办学校,尤其是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进行征税。有些学校在换证之前虽然并没有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由于其办学章程上写有“股东分红”的字眼,仍被税务局以营利学校为利进行收税,而且其税率则按企业所得税的标准征收,引起了民办学校强烈不满。如福州平潭县文岚中学因此事与当地税务部门对簿公堂。近期广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颁发了《广州市民办学校财务会计管理规定》,更是明确规定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征税。还有一些地方是参照企业所得税的标准,有所降低,按个体经营所得确定税率后进行征税。
由于国家政策不明确,民办学校的税收工作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比较混乱,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按什么标准收税、征收哪些税种、其优惠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各地理解差异较大。执行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从民办学校自身出发,而是根据当地的财政收支情况和领导人对民办学校的态度而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三、民办学校面临的税收政策风险
对于捐赠学校和不要求合理回报的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法实施条例》只是一句话笼统概括:与公立学校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目前公立学校基本上处于免征税状况(甚至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在民办学校,即使是其他税可以免征,但个人所得税却是无法回避的,只要有钱从账上出去发给教师,就必须按照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目前大多数民办学校还是靠高薪吸引教师,高额的个人所得税必然导致教师的实际收入降低,但教师对税收的认识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他们更注重眼前自己的实际收入,所以这种降低又迫使学校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总额以保证教师稳定,从而间接地加重了学校人力成本支出。学校工资支出不低,而教师又对工资水平非议较多的现象在不少学校都存在。有些学校没有办法,只好做假帐对付税务部门,有的在账面上降低教师的工资,以其实物充抵,有的故意加大教师工资单中免征税的部分,有的甚至做两套账来应付税务部门查账,等等。所以这种同等优惠政策其实很难完全体现。税收优惠的关键还是掌握在税务部门。
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依法纳税应在情理之中。但摆在面前的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第一,此类学校除要缴纳所得税外,其他方面是不是同其他学校(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捐赠办学、公立学校)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不是,税
收的有没有优惠,优惠的比例有多大?否则,上文提到的11种税收的总额将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第二,所得税的比例有多大?如果按照《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是指民办学校扣除办学成本等形成的净收益,扣除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的余额。而合理回报又是根据一定比例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其总额可想而知有多少,如果再加上扣除超过三分之一的所得税,最后到手的也聊聊无几,而且这聊聊无几的合理回报还要承担着财务公开、社会偏见等风险。其对希图通过投资而获取积累的投资办学者而言,吸引力何在呢?
第三,办学毕竟不同办企业,不管是要求取得合理回报还是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它都不是一个经济体,而是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并不能改变它的性质。由于合理回报是在不考虑办学成本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取得的,其性质更似一种奖励和激励措施,所以合理回报不能等同于营利,我们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方面不要忽视此点,否则可能违背了《促进法》“促进”的初衷。
四、对民办学校处理税收问题的建议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民办学校,在不违背法律法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好办学者的利益至关重要,这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也是目前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无论是立法者,还是政府管理者均要认识并能正确理解这个问题。
民办教育目前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由于大量国有民办学校冲击,绝大多数民办学校恐怕不再是要不要回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不管你要求合理回报还是不要求合理回报,生存永远是第一位。所以关注学校自身发展,把学校办成精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办学者重中之重的任务。俗话说“只要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唯有如此,才会为学校今后要不要合理回报留下许多伸缩的空间。
其次,虽然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大量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但政策的偏差现象绝不容忽视,《民办教育促进法》与《实施条例》在原则和精神层面的差异性就足以说明。此外,中国政策的出台受人为因素较大,所以其变化因素也较多,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分析师的一直主张,最好不要申请要求合理回报,以保证学校平稳发展。但办学者作为学校董事会的主导者可以在学校董事会决策方面和学校章程上做文章,为学校将来在税收政策明朗化后变更为合理回报的学校留下空间。
最后,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首要是要加强财务管理,要能“查得起,亮得出”。对于学校的合理回报可借鉴企业的一些做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行税收筹划,实行合理避税,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投资回报的诉求。
第五篇:电信市场问题
电信市场问题
中国电信市场三巨头搞垄断是不对的。电信企业只需要保证国家通信机密不外泄,以及国内通信市场安全,还有就是防止阴谋分子利用电信设备和互联网络搞破坏就行。很赚钱的事情要放开,放给人民去做。因为政府不应该“与民争利”,政府是为人们服务的,但是政府要坚决保证起到监督和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这样的环境才是一个健康的环境,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应该干得事情。国有企业不需要那么多,竞争性领域要坚决放开,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命脉的行业要坚决垄断,但是我认为电信行业不是这种行业,像企业级通信设备这么赚钱的行业为什么要让几大巨头垄断呢,要放开,这样才能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共同开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