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管税在降低税收风险上的作用与建议

时间:2019-05-13 16:4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信息管税在降低税收风险上的作用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信息管税在降低税收风险上的作用与建议》。

第一篇:浅谈信息管税在降低税收风险上的作用与建议

浅谈信息管税在降低税收风险上的作用与建议

实现信息管税降低税收风险管理是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信息管税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利用涉税信息进行税收管理的理念,明确涉税信息在现代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摒弃传统的手工管理思维方式,将思想统一到信息管税的理念上来,在思想和行动上践行信息管税这一重大管理方式的变革,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根本途径。

一、信息管税在降低税收风险方面发挥的作用

从古塔区局税收征管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利用信息管税大大降低了税收管理上的风险,使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明显提升,主要彰显以下几个方面:

1.征管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1)古塔区局利用网络系统中的科学数据结合省局对税收征管工作规程的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明晰了岗位职责,建立起以岗位为节点的工作流程和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从法律依据、流程、时限、执法文书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监督执法行为,加强了各个征管业务岗位之间的权力监督,进一步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2)在全系统积极推行的“一窗通办”办税方式中,古塔区局通过合理设置窗口,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流程,设定了各个岗位办结时限,将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理的11大类152个 涉税事项,交由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通过优化税务机关内部工作流程,设定受理、审批、核查等相关岗位在内的每个岗位的办结时限和办理涉税事项的总业务时限,限时办结,提高办税效能,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即时(限时)办结、一窗发放” 的办税方式,提高了国税部门的办税效能,解决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多头找、多头跑”的现象,促进了行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国税部门社会形象。

(3)加强同工商局信息交换,有效清理漏征漏管户,强化了户籍管理。并充分利用省局、市局与工商局工商登记信息交换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清理漏征漏管户,改变了过去盲目清理的方式,变人海战为信息战,变盲目清理为有的放矢,夯实了征管基础,把住了税源管理的源头。几年来古塔区局利用省局、市局下发的工商登记信息清理漏征漏管户282户,走逃户办理注销215户,减轻了基层征管负担。

(4)强化普通发票和注销登记管理。古塔区局结合省局开展的发票核定、发售、开具、代开等环节的重点检查和注销登记管理工作中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归类总结,针对普通发票使用管理和注销登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普通发票的使用版别、发售、开具、验旧购新、代开、缴销和注销登记等重点环节,立足风险管理理念,存在的纳税风险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局、市局抽取的企业发票信息同企业税种登记、减免税、申报、缴税信息和注销登记相关信息的紧密联系,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在疑点指标中确定详细的检查方法,为检查人员在工作中提供参考,改变了过去普通发票检查针对性不强,检查人员无从下手等弊端,增强了发票管理的针对性和检查的实效性;同时解决了不按工作程序办理、资料不全、疑点解释不清等问题,为进一步建立注销登记管理制度,防止少数纳税人利用注销登记逃避纳税义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完善个体工商户征收管理工作。几年来古塔区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国家税务局下发的《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和《辽宁省国家税务局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对有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账簿对其他个体工商户无法准确核算的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正确处理定额与其他监控手段的关系,发挥以票管税的作用,对纳税人发票开具金额超出核定定额的予以补税并进行必要的定额调整,使个体工商户税负核定趋于公平、公开、公正。特别是古塔区局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将所有影响经营者生产经营的因素进行分类筛选、分析、研究、评估各项因素与经营收入关联关系及影响程度,予以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参数化,完全实现了电子定额的征收管理,为降低税收风险管理,提升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奠定了基础。

2.征管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古塔区局在利用省局“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税收管理员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任务管理、工作质量考核、数据质量分析等功能,对综合征管软件形成的异常数据或错误数据进行筛选、核实和处理,从不同角度对税企双方的工作和提供的数据进行检测和跟踪检查,有效地提高了综合征管软件的数据质量。二是充分利用省局对企业端财务软件试点工作,实现部分企业财务软件与网上申报系统数据有效对接,使利用财务系统核算的纳税人不必再手工输入财务报表,避免重复采集数据以及二次采集可能造成的失误,方便纳税人报送,提高了数据质量。三是数据分析应用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古塔区局积极配合省局、市局对风险纳税人的监控,有效地开展了税收征管状况因素分析工作,牢牢把握总局“信息管税”工作思路,引用省局风险管理理念,配合市局对风险纳税人进行监控的思路,设置科学、合理、分层级、分对象的预警指标反馈体系,建立更为科学高效的区局税收征管状况分析管理框架,形成了立体化征管状况分析、管理、反馈的格局,使税收征管工作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二、实现信息管理降低税收风险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税收管理理念还需更新,与信息管税相适应的信息应用、税收风险管理等理念还需进一步树立。二是税收征管质量有待提高,税源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专业化管理程度较低,税收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第三方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缺乏法律依托,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 题比较突出,社会综合治税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四是信息化建设的统筹管理比较薄弱,存在功能单

一、业务交叉,标准各异、互不共享等问题。五是征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年龄老化、业务生疏等问题比较突出,高素质的专业化综合人才非常缺乏,知识、业务和技能培训亟待强化。

三、建立信息管税降低税收风险的建议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提出的要“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和“稳步实施信息管税,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目标。围绕如何实施信息管税,主要在于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掌握信息管税降低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明确信息管税的实现方式,建立保障机制,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理清思路,牢固树立信息管税的理念

1.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为实施信息管税提供组织保障。根据信息管税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信息管税工作,各职能部门增强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岗位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2.深化人员培训,为实施信息管税提供人力保障。加大业务运维、信息分析和利用的技能培训,积极培养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基础人力和复合型人才,为信息管税提供基础性的人才保障。组成信息管税精英团队,满足信息管税的需要。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将不同层次的人员分配到与其能 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发挥专业特长,做到合理配置、各得其所,适应税源管理的需要。

(二)健全机制,切实保证信息管税的有效实施

1.建立健全管理措施,为实施信息管税提供制度保障。建立起与“信息管税”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在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纳税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制度、办法的同时,重点抓好四位一体良性互动工作机制的完善。以信息的分析、发布、落实为主线,以分析引导评估,以评估督促稽查,以稽查促进管理,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效能。

2.实现业务与技术的高效结合,为实施信息管税提供手段保障。以业务需求为主导,逐步提高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度,提高信息管税的效能。按照信息需求来设置税源信息的收集、传输、储存、加工、维护和应用等各项业务。认真履行安全职责,保证涉税信息的安全。要合理划分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职责和权限,落实管理责任,保障涉税信息安全,加强网络防护体系建设,优化储存介质,完善数据备份,提高防范意识,确保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

(三)把握重点,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税的作用

1.加强信息采集,特别是做好外部信息采集,提高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共享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协 同工作机制,做好与地税、工商、外经贸、海关、公安、电力、医保、银行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有效获取相关部门的涉税信息。

2.强化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税收征管数据质量是实施信息管税的基础和保障,税收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是税收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从征管信息化建设和实施信息管税的角度来认识加强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按照统一规范、全程监控、层级考核、归口管理的原则,做好信息采集、质量评估、维护管理、质量考核等方面的管理,明确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采集标准和程序,加强信息采集的审核,严格纳税人报送报表的数据勾稽关系审核,防止异常数据进入系统,严把数据入口关;加强数据的维护,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提醒前台操作人员修正,对前台无法修正的错误数据,按照程序提报上级局进行后台清理、校正,逐步清理垃圾数据,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3.规范信息整理,整合内部信息,加大共享力度。利用综合数据平台、税收管理员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国地税共享系统、关联查询系统等,统一界面操作,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方便基层人员操作,逐步建立涵盖所有税收业务的涉税信息体系。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完善现有预警指标,对税收风险进行科学分类,按照纳税人风险的大小,形成风险指标特征库等,提高指标应用的针对性,实现“一次采 集,多方共享”。

4.强化信息分析,充分利用省局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工作机制,掌握税源变化特点,监控征管薄弱环节,完善分析手段,根据上级发布的监控分析结果,确定工作重点,及时进行结果反馈;明确日常、专题、行业、税源分类等分析反馈工作的频率和时间要求,使分析反馈工作常态化;通过分析工作,把握税收管理变化趋势,揭示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疑点问题,对地区、行业进行税收风险预警,为纳税服务、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提供信息支持;对分析结果定期或不定期地形成分析报告,包括总体情况、风险点提示、整改建议等,强化税源管理情况的跟踪、考核和问责,充分激发广大国税干部的内在动力。

5.充分利用信息加强设立登记管理,通过省局、市局对工商信息进行比对清分后下发的数据,认真清理漏征漏管户,把住入口关,在共享开业登记信息的基础上,探索共享变更、吊销、注销、年检等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的常态化;加强非正常户管理,继续将非正常户信息同正常户有关信息进行比对,采取措施减少非正常户的发生,强化户籍的日常管理。

6.实施专业化管理,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依据纳税人类型、税收风险等级、行业规模、经济性质等因素,对税源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按照大企业和高风险企业、中小企业及个体纳税户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行业能耗、物耗等风险指 标体系,强化税基管理、日常风险评估和分类纳税辅导,有针对性合理地配置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防范税收风险,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法的遵从度,实现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四)以信息化为依托,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1.完善税收征管工作规程,强化综合征管软件、税收管理员管理信息系统、国地税共享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网上申报系统、税库银等系统的应用,以及与工作规程的衔接,保持工作流和信息流的一致。通过优化流程和过程的控制,明确办税服务厅、税收管理员及综合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减少执业风险。建立规程的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征管工作规程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2.全面实现一窗通办、一证通办、同城通办。以流程优化为基础,全面实现税收业务一窗通办,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纳税服务;以国地税信息共享系统为依托,全面实现国地税一证通办。遵循精简效能、规范统一、协作配合、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统一机构、同一地点、同一软件、同一张表、一个证件、同一流程、收一份工本费”的工作要求,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简化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的流程,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和税务机关征管成本,消除国地税户籍管理的差异,提高管理合力;以研发和应用税收征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前提,全面实现税收业务同城通办。以提高税收征管档案利用率为目 标,按照“即时采集、动态整理、就地归档”的原则,研发和应用税收征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税收征管档案的同城化管理,着力解决电子数据和纸制介质不共享,纳税人重复报送的问题。在实现税收征管档案同城化管理的基础上,纳税人在同一个地市内,办理属于国税机关管理的各项业务,可根据自己的方便,向任一有权受理的国税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代开发票等涉税事宜,方便纳税人办理相关办税业务。

第二篇:推行信息管税 强化税收征管

推行信息管税 强化税收征管

---高新区局征管交流材料

2010年是贯彻总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的重要一年。我局征管工作按照省局、市局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以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加强风险税收管理,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深入推进专业化管理,提升税收数据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健全征管制度,不断提高征管工作水平,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税收征管工作任务。

一、抓落实求成效,夯实征管基础。

(一)加强户籍管理。充分利用国、地税信息交换机制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提供的涉税信息,及时发现查处漏征漏管户,彻底摸清纳税人户籍底数,夯实户籍管理基础,严把停业审查和注销检查关,全年共下达《责令限改通知书》132份,清理走死逃亡46户,户管由年初的1320增加到1658户,增幅25.6%。

(二)实行分类管理。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纳税人,实施科学分类,建立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综合运用的专业化管理体制。对重点项目、重点税源,建立《重点税源跟踪服务管理台帐》,全面记录服务过程,全程监控经济、税源变化情况,加强税源分析,严格控管;对中小税源,可充分利用第三信息,推行查帐、查定及核定相结合的多种征管方式;对个体税收则分专业市场及村域、厂域内个体业户,在全面清理,合理定税的基础上,分别实行驻场管理或委托代征,同时严格日常管理,对定期定额征税纳税人实施动态管理,三级监管。另外,加强分税种管理,继续抓好增值税管理,重点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强化所得税预缴,继续做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建立非居民企业所得税长效监管机制。

(三)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税收管理员规范,探索规范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行为的有效制度,编拟“企业(个体)税收管理员月工作规范模板”,编写《税收管理员工作辅导手册》,强化税收管理员日志应用,结合全省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的各项职责、健全相关配套制度;要加强考核监督,以税收管理员工作模板为基础,制定衡量工作勤勉、规范执法、管理质量的各项奖惩制度。

(四)强化普票管理。成立三级普票审核小组严格执行普通发票三级审核机制,1-12月份,共审核普票32050份,超双定额用户补税1210户次,入库税款14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0%。同时加强专票巡回检查,在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活动中,收集发票1100份,补税达73户次,税款入库13万余元。同时全面推行电脑版普通发票的使用。

(五)加强个体和专业市场的税收管理。积极推广豪德样板市场模式,利用豪德样板市场的模式向其它三个专业市场进行推广并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和辅导工作。同时积极推行多元化申报,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率稳定在90%-94.87之间,小规模纳税人电话语音发行户年底也达到152户。

(六)认真归集整理征管资料,提升征管档案化管理质量。

征管资料是检验我们征收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按照档案化管理的要求对征管档案资料进行了统一规范,按企业和个体纳税人进行分类归档,对企业征管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档,个体征管档案资料实行20户一档,安排专人进行档案资料收集、保管、传递、整理、归档保存。

二、推进信息管税,促征管质量上台阶。

(一)采集分析加工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

按照省、市局的统一要求,一是做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整理及上传,重点是采集燃气耗用信息、工商地税户管信息及银行相关信息,并做好分类上传工作。二是做好本局范围内第三方信息的加工、分析及使用,通过能耗比、物耗比等指标推进行业精细化管理,形成行业管理办法,同时加强与工商、地税的协作,开展信息交换比对,杜绝漏征漏管。三是用好综合征管软件、防伪税控系统、税收执法信息系统等系统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开展深入分析应用,以促进征管,规避风险。四是努力扩大纳税人网上办税面,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面,加强宣传与业务指导,鼓励纳税人利用外网完成网上报税、网上比对、网上审批、网上开票等业务,既减轻征纳成本,更有助于信息的收集应用。五是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对信息管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利用收集的第三方涉税信息,认真进行分析、比对,科学测算,确定某个行业中的能耗比、物耗比等指标,运用到日常管理中,取得了一些经验。12月,区局利用涉税信息制定了个体陶瓷生产业户税负调整方案并举行了听证会,在充分听取纳税人意见的基础上完善方案,在我局范围内率先尝试用信息管税推进陶瓷行业规范化管理。

(二)是围绕市局年初提出的“利用好第三方涉税信息指导和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总体思路,建立“日常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重点评估”多层次的评估工作机制。通过抓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充分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指导和加强纳税评估,积极推进陶瓷行业评估模型的应用,深入拓展以气控税调查摸底,完善对陶瓷行业税收的监管。同时积极筛选优秀纳税评估案例,着重加强评估成果的调研、运用,指导日常税源管理工作。2010年我局的《江西XX药业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被评为省局2010年上半年纳税评估案例评选一等奖。其他3篇评估案例则相继被《瓷都国税》选用刊登。2010年共计开展各类评估41户次,合计评估税款355余万元,调整亏损33万元。其中一篇案例在参加12月30日市局举行的优秀评估案例评审会,获得市局第一名的成绩。

三、强化数据监控分析,征管数据质量有提升。一是强化数据质量巡查。建立了部门配合联动管理的征管数据质量巡查制度,每日由专人定时检测征管数据质量状况,及时修改和处理垃圾数据,确保错误数据不过夜。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发布通报,并及时进行修改。对不能修改的数据及时上报市局,大大减少了垃圾数据的产生,保证了涉税数据的应用价值。

二是强化异常数据整改。建立数据管理责任人制度,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各科室、所指定一名责任心强、信息系统应用熟练的人员为负责人,成立由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局领导、科室、所共同参与的数据质量管理综合网络,明确牵头部门与承担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在注重巡查预防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功能,努力做到发现异常数据及时有效处理。

三是强化数据质量分析。实行数据质量定期分析会制度。结合市局数据质量通报情况,集中业务骨干对一段时间以来的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修改方法、规避措施进行归纳探讨,总结经验,通报情况,形成具体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疑难数据修改反馈制度,对形成的疑难问题集中处理,对确实不能修改的异常数据按照程序及时反馈给市局并做出详细的说明。同时加强考核,通过分析、确定责任后逐条、逐笔通报,实行责任追究,并对有关操作人员再次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的强化培训,促进了税收数据的规范和准确。2010共追究17人次,经济惩诫3400元。

四是强化系统应用培训。针对人为造成错误数据产生的原因,区别对待强化培训。对于数据录入岗人员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实行部门“一把手”责任制,严把数据采集入口关;对于出错频率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加强系统应用培训,实行一对一帮扶,切实提高系统申报质量和效率。

一年来,我局征管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漏征漏管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停歇业户管理核查不严,存在虚报假停情况; 三是税收数据质量工作有待提升;

四、2011年征管工作思路

2011年征管工作,除了严格按照市局的统筹安排及相关要求开展工作的前提下,高新结合自己的实际在11年征管工作提出主要的几点思路,请领导指正。

一、优化税收管理模式,推行委托代征。

按照“源泉管理 委托代征 联合控税”社会化管理模式,结合我局实际,推行委托代征,通过委托高新区协税护税办或豪德市场物业管理机构对豪德建材市场实施个体税收委托代征。并按照省局关于委托代征的规定,通过与代征单位签订委托代征协议,明确规定税务部门和代征单位的工作职责。初步拟定由税务部门制定个体定税标准,巡查监管办法,代征单位负责税源日常管理,包括漏征漏管清理,税款代征,发票代开。进行委托市场或协税护税办代征,则可以通过最了解个体工商户的市场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有效地堵住了税收漏洞。使整个市场更加走向规范,要是豪德市场这种管理模式成功了形成经验后还可以向其它三个专业市场推广。

二、强化信息管税力度,实施专业化管理

运用信息管税思路,结合我局的特点,充分利用我园区内陶瓷类行业从燃料、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和专业陶瓷市场,相对比较健全的优势,对高新园区内陶瓷行业实施专业化管理,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运用陶瓷评估模型进行深度分析,加强对陶瓷行业规范化的管理,达到信息管税的目的从而实施专业化管理。

三、加强数据监控管理,提升数据质量。

依托各类征管应用软件成立攻关小组,建全数据质量监控机制,依托省、市局数据及征管质量发布通报,形成每月例会、按月通报剖析等机制,找出我局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措施,收集问题及解决办法形成工作手册。同时把数据质量监控与日常工作考核相结合,加大考核力度,确实把我局数据质量工作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四、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促进纳税评估工作

按照“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在区局明确各层级、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及运行机制,确保联动机制的顺畅运行。同时加强税收分析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微观税源分析上。提高税收分析评估质量,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建立分行业、分区域、分经济类型的指标库和预警值,认真筛选评估对象,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充分发挥税务约谈的作用,建立纳税人自我纠错机制。建立评估案例库,加强案例分析和交流。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加强税源监控。

五、完善普票监督机制,规范普票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机具开票、逐笔开具,鼓励索票,查询辨伪、防堵假票,票表比对、以票控税”的普通发票监督管理机制,全面强化普通发票管理。总结普通发票三级审核的经验,及时解决有关问题。逐步建立我局普票信息库,一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渠道,同时做好普通发票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以票控税的效能。

第三篇:二、加强基层信息管税的建议

二、加强基层信息管税的建议

(一)强化采集,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明确采集对象。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统一数据录入口径,进行及时、适度、规范、高效信息采集,提高信息采集质量。二是科学归集基础数据。整合和优化现有的信息采集指标、方法、模板等,定期进行信息采集、分类、整理、存储,形成统一规范的基础数据和指标数据仓库。三是建立社会综合管税信息平台。建立国税、地税、工商、银行、财政、国库、海关、统计以及企业等有关部门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平台,将第三方信息及时传递税务部门,消除信息孤岛。四是实现征纳双方软件对接。根据纳税人经营管理特点,更新和开发税收管理软件,实现征纳双方软件数据对接和共享,做到一次采集、多环节使用,避免给纳税人和基层征管人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二)优化整合,实现业务与技术融合。一是完善各类业务软件。按照税收征管实际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完善各类税收管理软件功能,如数据逻辑关系审核、查询等功能,将无用的信息阻截在系统之外。二是推行税收管理软件一体化。全面整合各类应用软件,搭建一个统一的、可兼容的税收信息管理平台,将分散在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稽查、出口退税等税收管理软件中的信息,利用数据迁移技术,使各类税收管理软件无缝联接,实现税务内部信息集中和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使用效能最大化。三是整合行政管理软件。将公文处理、税收执法、纪检监察等内部行政管理软件整合在同一个界面上,为各级税务人员提供一个统一的便捷互动的应用平台。

(三)科学分析,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一是提高信息分析水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税收管理软件中的海量信息进行规律性、针对性、导向性、关联性、预测性分析,让死数据变活,查找深层次原因,科学制定税收计划和管理对策。二是提升信息应用能力。结合征管实际,定期开展信息采集、分析、应用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税务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将税收信息转化为税收征管成果。三是健全信息管税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强化信息采集、整理、传递、分析、应用和责任考核,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保障信息管税工作开展。

(四)夯实基础,健全税源管理体系。一是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方法,按纳税人的性质、行业、规模等情况进行分类,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二是精细税源管理。合理整合现行的税源管理层次,均衡征管力量,使人力资源与税源管理最优配置,减少管理内耗,提升税源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增强税收管理的针对性,规避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四是优化税收服务。完善税收服务体系和网上办税功能,定期走访和了解纳税人,减轻纳税人负担,确保各项税收信息完整、真实、准确、有效。

(五)加大投入,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管理设备和进行系统升级,提供信息管税必要的硬件保障。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干部培训长效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分层培训。对税收管理层,重点培训查询、分析、决策、管理能力;对税收应用层,重点加强税收业务、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稽查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对系统维护层,重点提高信息系统维护、使用能力,为信息管税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使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的潜能,加快税收信息化进程。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九江市国税局直属税务分局)

第四篇:对“信息管税”现状的分析及建议

对“信息管税”现状的分析及建议

信息管税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一、“信息管税”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日益加大,工作任务也日益艰巨和繁重。税务部门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综合征管软件”、““两税比对软件”、“纳税评估软件”等,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技术、从应用到管理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涉税信息、征管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及利用信息管税的深广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信息管税”机制尚待健全。地税系统内部人少户多、职能分散、方式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各业务部门“信息管税”的职责不够明确,如何围绕“信息管税”开展不同方面的工作尚未界定,业务流程与环节上还不够条理、没有理顺,难以做到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影响了“信息管税”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外部协调难度较大、急需加强。“信息管税”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配合与支持,协税护税已提倡多年,综合治税也部分推行,但成效并不是十分明显。政府职能部门与税务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尚未制度化、经常化,或者是建立了制度,但由于抓落实的力度不够而流于形式。与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协调,不是税务部门凭一己之力所能办好的。地方政府虽然对此提出要求、做过安排,但许多部门对此仍是重视不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个别部门甚至认为此项工作与己无关,只会增加自身的额外负担,而不予理会。还有相当一部分纳税单位的报表资料可信程度不高,数据失真或项目不全直接影响到涉税信息的质量,从而导致税务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准确全面、准确、有效的涉税信息,增加了推进“信息管税”的难度。

(二)涉税信息数量少、征管数据质量差,可利用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纳税人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涉足业务等方面的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使税收管理事项更加纷繁复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日渐突出。信息采集与利用虽然是“信息管税”的关键与基础,但却一直是税收工作的“软肋”所在。税务部门信息采集与利用的深广度明显不足,平时掌握的纳税人基本信息难以满足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需要;而其他具有

分析与研究价值的涉税信息的数量又十分有限。目前,涉税信息数量少、质量差、利用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首先是信息采集不够准确、全面、及时。税务部门所掌握的基础信息资料较为单一,对纳税人情况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其次,征管数据的质量不高。数据不实,直接影响到税款的计征,这也是长期以来税收征管水平难有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税收征管软件系统有待完善。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硬件环境已基本上可以满足“信息管税”的需要,但征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及其应用还有待规范。目前,地税综合税收征管软件只重视对纳税人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发票领用等信息的收集,而普遍忽视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会计核算等信息的采集。很多纳税申报表以外的指标无法通过计算机去采集,而手工采集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却是无能为力的,很不利于借用计算机来进行涉税信息的评估、分析。此外,由于对征管软件没有进行较好的整合,在地税系统内同时使用多个单一的操作软件系统,不仅使征管数据因机外人工操作而出现误差,而且无形中增加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四)利用信息控管税源的潜力尚需发掘。“信息管税”中,信息的采集、整理是基础,通过分析利用控管税源、堵漏增收才是目的。可以说,分析、利用是其中关键而又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涉税信息量大、数据分析粗放等管理难题,再加上信息失真和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使得对涉税信息、征管数据的分析利用还不够到位,“信息管税”的潜力难以发挥。

二、推进“信息管税”的意见与建议

推进“信息管税”,目的是有效破解当前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难题,以信息化带动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目标的实现,征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无不有赖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应用与“信息管税”的深化、强化。所以,必须加快“信息管税”建设步伐。

(一)提高对“信息管税”重要性的认识。“信息管税”,是以信息为媒介,促进税收征纳良性互动;以网络为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税收征管质效。更是税收征管模式的重大转变、税收征管思路的重大调整、税收管理走向科学化与精细化的必由之路,还是降低税收成本、增加税收收入的有力抓手。其作用在于强化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促进执法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科技手段为纳税人遵从、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便利,引导纳税人自我修正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防范和化解不遵从的风险,把信息资源优势充分释放出来,达到信息增值利用的目的,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目标。

(二)构建“信息管税”机制。“信息管税”体现了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抓住了信息这个税收管理的关键因素。为了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这一征管难题,应积极争取政府出面协调组织部门协作,明确各有关方面提供涉税信息、配合协税护税的责任与义

务,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应提请政府从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及节约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广泛、全面采集有关信息的大的系统平台,实行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以便于税务部门及时掌握所有涉税信息,切实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税务系统内部也应理顺、落实“信息管税”相关职能,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建立以数据质量管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信息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以专业人才队伍为保障的信息管税工作机制,实现日常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等各类信息的综合增值利用,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和利用水平。在现有征管组织体系基本框架下,调整优化机构、岗位的税源管理职责,依托信息化,实行按业务事项分岗管理,按事设岗、分岗管事,使税收管理员真正由“管户”变为“管事”;按照调整后的专业化职能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不断提高、扩展、深化信息分析利用水平;通过信息化条件下的分工协作与精细化管理,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实现信息采集、分析、利用的良性互动,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益。

(三)把握信息采集与利用这一核心。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是“信息管税”的核心。涉税信息是贯穿于税收征管查全过程的关键因素,进行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都有赖于涉税信息。落实“信息管税”思路,必须明确涉税信息在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抓好信息采集与整理、强化信息分析和利用。应当建立完善信息采集和交换制度,明确信息采集标准、方式和职责分工,加大网络报税推进力度,推广税控装置和网络发票,有效提高电子信息采集比例;有针对性地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起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更要注重提高信息质量,在系统内部建立相关考核制度、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发布、检索、传递及数据检测审核等信息手段,实现数据质量的源头防控、全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满足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的日常信息需求;规范电子数据的采集、录入,把好基础数据入口关,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准确;深化数据分析利用,建立起上下级税务机关协同配合的有梯次的涉税信息分析机制,发挥不同层级税务机关在涉税信息分析中的作用,既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具体纳税人的分析。总之,要努力做到:高标准采集信息、高效率整理信息、高质量分析信息、高水平利用信息。

(四)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信息管税”就是依托信息技术促进征管业务水平的提高、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是“信息管税”的关键。要发挥好信息化的支持保障作用,就有必要结合实际,开发设计新的或者推广应用较为成熟的征管软件系统,以便通过计算机去采集纳税人更多的信息,为科学化、精细化征管方式的确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改造升级或整合重建税收征管综合信息应用平台,集成应用所有任务推送和文书流转功能模块,将岗责、权限、流程等设置到统一的工作平台中,实现工作的自动推送、网上流转和流水作业,形成更加科学、完备、实用的新的系统程序,实现信息化支撑下的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应用,力求更好地利用与发挥软件系统采集信息、分析数据的巨大优势,满足不同层面、部门、人员的税源信息需求与监督管理职能,多快好省地实现涉税信息数据采集的电子化与税收征管事项的流程化。同时,要着力于信息化配套建设,继续大力推行网上申报、电子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全面组织实施财税库银联网,积极促进相关数据由手工录入向电子化采集的转变,努力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传递与应用,以信息办税的方便、快捷彰显“信息管税”的实际成效。

(五)健全税源分析、监管体系。“信息管税”的落脚点是加强税源管理,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所以,要借助信息化条件、以信息系统为依托,来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要充分利用涉税信息对税收征纳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实现信息采集、分析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切实加强税源管理;要按照各类税源特点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实施以分规模和分行业为主导的分类管理,整体形成以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为中枢,以基层一线分类分岗管理为基础,以一体化部门协作为保障的税源管理格局,有效控制税收流失风险、提高纳税遵从、促进应收尽收;要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实施科学的分类管理方式,细化管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管住管好税源;要通过对纳税人的科学分类,应对税源的复杂变化,明确管理导向,把握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与服务措施,不断推进税源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

第五篇: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精选)

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信用状况。目前,我国的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创立阶段,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还处在手工或计算机模拟手工评定阶段。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为纳税信用评定沉积了大量税收业务数据。如何利用信息化条件对税收信用进行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主要方向。【关键词】税收信用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税收智能

税收信用是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由规矩、诚实、合作的征纳行为组成的一种税收道德规范,表现和反映了征纳双方相互之间信任程度。它在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税收征纳群体中产生,既能促进税收征纳双方共同遵守规则,改善征纳关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征纳主体成员的素质,在相互信任中转化成合作关系。税收信用可以划分为征税信用、纳税信用、用税信用、和税收中介信用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征税信用和用税信用是政府信用的范畴,作为纳税人一方应有的税收信用是纳税信用,它是税收信用的核心,是规范和整顿经济税收秩序,构筑社会信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收信用管理主要就是税收征收部门加强对纳税人纳税信用的管理。下面以我局近年来信息化的具体实践进行阐述。

一、纳税信用管理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尚不完善,由于纳税信用的缺乏而导致税款流失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经济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要求,于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并于2009年进一步以国地税联合发文的形式对纳税人进行分级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一)等级评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是指税务机关以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情况为主要依据,通过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A、B、C、D四个等级,并实施分类管理的工作过程。

(二)评定内容。包括纳税人申请被受理之日向前推算,连续两年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发票管理、账簿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如国税部门)对纳税人社会诚信的评价。

(三)分级管理。对认定的A、B、C、D级纳税信用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针对纳税信用良好的A级企业,采取预约上门咨询、放宽发票领购限量、简化发票购领验程序的措施,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规定除专案、涉税举报等情况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与此同时,该局重点加强对C、D级纳税人的动态管理,辅导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和办税能力,促使其提升纳税信用等级。

二、现行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广大纳税人和税务部门的长期共同努力,依法诚信纳税的氛围日益浓厚,但还是应看到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一)纳税人对自身的纳税信用制度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个体、私营经济账务不健全,不能积极主动提供与经营有关的涉税信息,偷、逃税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办理、不注销、转借税务登记证件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上不按规定使用发票以及销售、制售假发票的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税收信用建设的规范性不高,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奖优罚劣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降低了纳税人对税收信用的信心。

(二)纳税信用评定信息化水平不高,影响信用评级的权威性。从评定流程看,评定过程主要靠人工定性分析,评定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长期实行,不利于保证评定质量。从基础信息来源看,由于缺乏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料库,税务机关与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评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纳税信用评定制度的社会联动未形成。跨部门信息采集困难大,纳税信用数据不完整,税收信用建设实践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协调,基本还停留在纸面上,进行人工评定,致使税务部门在评定企业纳税信用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此外,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化因素大,税务部门目前也难以做到对评定后的企业实施全方位的跟踪调查。

(四)社会效应还有待提高。在全社会信用机制相对缺失的情况下,纳税信

用的评定未能与商业信用等紧密联系,使得纳税信用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管税技术加强税收信用管理的探索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数量增长迅速,导致税管员人均管户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创新,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而信息化条件给税务机关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平台。近年来,不断探索用“信息”加强税收信用管理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夯实了纳税信用基本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涉税信息流在税收信用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充分运用自主开发的税收征管系统,切实抓好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工作。一是强化信息采集工作,按照税收信用管理的要求,研发并应用了纳税信用等级管理系统;二是提高信息质量,建立了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了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二)利用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开发了专门的纳税评估系统,利用发票管理、申报征收、重点税源管理、税务登记等系统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对分析,通过分析了解纳税人整体情况,多方面、多角度把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纳税情况,提高了对纳税人信用评定的准确性。

(三)细化了税源管理体系。建立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安税收以及重点税源等税源管理体系,依托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服务和管理措施,细化对纳税人的管理,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从源头上加强税收信用管理。

(四)开发税管员管理平台,建立税收预警体系。通过设立内部控制参数,对在申报、征收、管理以及发票领购等各个方面有异常的企业及时提醒其管理员,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信息找人的功能。同时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如邮件、网站等平台,加强了对纳税人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五)推行网络开票服务。依托对外服务网站这个平台,开发了网络开票功能,所有使用《服务业通用发票》的广告业、住宿业户及使用《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建筑业统一发票》的纳税户都必须使用网上开票系统开具发票,并以

此生成应税收入,由此加强了对纳税人发票使用、税收申报的管理。

(六)搭建了强大的查询及辅助决策平台。建立了综合查询及辅助决策系统,在设计理念上实现人机结合、数据实时性和查询高效性相结合;在功能定位上满足各级税务机关不同用户群体的业务需求,根据工作岗位、管理职责的不同,赋予相应的权限;要应用完善上,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适时补充和修改各种指标、模板,多元化提供各类统计、查询、辅助决策数据,实现“一户式”、“一人式”、“一局式”等多种形式的查询功能。同时除了内部系统外,还在网站、手机网站等对外服务平台上搭建起多个对外查询系统,公众可以方便地通过该系统查询如纳税人的税务登记情况、发票商家名称、发票异常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纳税人欠税情况、个人的个税社保缴纳情况、社保“缴税费一卡通”用户号查询等等。

四、利用信息管税技术对税收信用进行智能化与自动化管理的构思 税收智能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当前的和历史的数据,以及外部数据信息进行决策分析,从中发现知识辅助税收决策的系统,它能够为税收工作者提供快速获得更好的信息和知识的工具,辅助税务工作执行者更好地完成征管、监控和服务工作。税务智能处理的对象是数据,目的是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税收信用管理,就要求从单纯利用信息系统采集、传输数据转变到结合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整合的智能化和自行化管理。

(一)运用信息化条件创新征纳方式,实现纳税服务智能化和自动化。如深化手机网站,实现纳税人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申报纳税;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局范围内使用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通过国库信息处理系统与各商业银行、财政等各部门进行税款缴库信息交换,企业在网上申报后税款直接缴入国库,并及时反馈扣缴情况。建立如中国移动10086的短信息平台,将涉税通知、催报催缴、税收预警等涉税提醒及时通知纳税人。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手段,拓宽纳税服务的方式,从而客观上减少纳税人非主观故意的纳税申报错误,为纳税人提供有利的信用评定条件。另一方面,继续深入开展网络开票服务,把涉及的发票种类如服务业发票等都纳入网络开票服务平台,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建立以联网数据库为支撑的纳税信用库,实现信息分析处理智能化和自动化。利用现有的专业化信息中心,整合已开发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等系统的信息,并完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

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国税、工商、社保、建设、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有关数据收集起来,利用信息分析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提供决策支持,形成有效的信息流,提供给税务机关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使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实现国、地税信息交换与共享。目前国、地税虽然已经通过联合办证平台实现税务登记信息的共享,但有关纳税其他方面的信息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国、地税两局信息共享的目标应是通过税务登记联合登记平台将税务登记信息、纳税信用情况、税款缴纳情况等数据统一,实现完全共享。(2)加强对导入的工商部门信息的分析运用。目前已实现按期导入工商部门信息的功能,但是由于数据口径不一致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工人分析比对,工作量大,数据运用效果也不理想。今后的目标应是设计相应数据采集指标,加强税务信息与工商信息的比对分析,提高数据应用度,强化税收管理。(3)实现银行信息的交换与导入。目前银行账号的取得主要是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取得,纳税人未申报的账号税务机关无从了解。通过掌握银行账号,信贷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税款上解入库情况等,及时了解企业的整体状况,实现实时跟踪税款征缴情况。(4)加强与其他部门信息交流。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与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等提供资料。

(三)深入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实现信用等级评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首先,应完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模块,通过确定科学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设置标准化纳税信用评定指标分值,公平、公开、公正评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其次,应整合税收征管系统信息资源,将在税务登记、申报征收、纳税评估、减免税管理、税务稽查等环节的征管数据信息导入纳税信用管理模块,同时结合建立的纳税信息信用库,设立相应的评定指标分值,由计算机进行加工、计分,改变目前半自动半人工计分的状态,提高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性。同时这些指标必须设置为关联的逻辑性指标,如有一个指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立即显示此“纳税人无诚信”,下转行政执法系列,进入税务稽查程序(自动产生)。再次,结合实地检查进行评定。税务机关对准备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纳税人进行实地检查

和验审,确定账簿、凭证管理方面的指标分值,录入纳税信用等级管理模块,再根据计算机统计的最后得分,确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这样,从原始数据的采集到数据分析、处理,再到自动生成各种等级的信用,整个过程做到了最大限度地“自动化”和“智能化”。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将评定结果自动反馈到各个管理系统,以实现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层服务。

(四)建立税收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实现税收信用管理的集约化。选择专业性强、服务质量好、信用度高的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和公正性的特点为纳税人进行初步的信用评定,既可以大大降低税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通过利用其专业性对大量原始信息的过滤,也会使税务机关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为确保中介机构纳税信用评定的准确性、权威性,税务部门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要充分发挥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信用协会的监管作用,开展税收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条件成熟时,税务机关可将自建的纳税信息信用库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共享,互惠互利,从而促进税收信用行为的健康发展。

(五)利用联网信用库,提高税收信用监控能力和影响作用。一是建立内部信用跟踪制度,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利用强大的征管系统和综合查询平台,提供窗口身份识别功能,各个岗位的人员能运用系统信息及时识别企业的信用等级,便于税务机关在日常工作和税务稽查中实行信用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管理员在对纳税人进行发票管理、减免税审批时,系统自动显示该纳税人的信用情况供管理员参考。二是提高税收信用外部影响力。通过建立一个共同的联网信用库,工商、海关、银行、外汇管理局等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该信用库查到企业的信用情况,各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对纳税信用差的企业,国地税、工商、海关等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提高纳税信用监控能力。三是各有关部门在评价企业与个人资信时,把税务机关的纳税信用等级作为重要参考系数。如银行在审核纳税人贷款信用度时,要求纳税人提供纳税信用等级证书。质监部门在评定企业类型时把纳税人的信用度作为参考标准之一等等。四是税务机关要确实落实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各项激励措施,放宽发票领购量、即时办理验证年检手续、落实除专项

专案检查及协查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税收信用对纳税人管理的影响作用。

总之,税收信用管理体系是对纳税人纳税诚信度进行一个全面客观评价的体系,应该说这对征纳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系,由于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源较多,这些信息如果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要进行规范汇总提炼难度较大,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能够进一步开发出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智能化与自动化的信息大舞台,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林伟明.新加坡、香港经验对信息管税工作的借鉴

[2]左春荣、唐成成.数据挖掘技术在税收征管信息化中的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1,10(1)

[3]周宏仁.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中国信息导报.2003,(6)[4]张德志.建立现代纳税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5]李俊.浅谈对纳税信用等级制度的思考

[6]梁璟.对税收信用的一些认识.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7]构建税收信用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对策.中国税务报.2002,(4)[9]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课题组.税收信息化与信息化税收研究

下载浅谈信息管税在降低税收风险上的作用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信息管税在降低税收风险上的作用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