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电信业务营业员等四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电信业务营业员等
四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通知
(人社厅发[2011]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组织、集团公司)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制定了电信业务营业员等四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现印发施行。
此批颁布的四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系重新修订,原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废止。
附件: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上传者知盟网 http://
附件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录
职业编码 职业(工种)名称备注
3-03-02-01电信业务营业员 2011年修订
3-03-02-04电信业务员 2011年修订3-03-03-01电信机务员 2011年修订3-03-03-06通信网络管理员 2011年修订
第二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二五期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二五期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
(人社厅函〔2012〕1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组织、集团公司)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就做好“十二五”期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对职业教育培训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鉴定引导培训,培训提升素质,素质决定就业质量。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技能劳动者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基本措施;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二)明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益为旨、服务为本、质量优先、高端带动、制度保障、技术支撑”为指导方针,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为重点,推动鉴定工作科学化,促进鉴定考务规范化,实现鉴定机构公益性,确保鉴定工作公正性,维护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
“十二五”期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工作基础,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科学规范发展,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到2015年,力争使9000万人次接受职业技能鉴定服务,7000万名技能劳动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高级技师140万人、技师630万人、高级工2630万人)。同时,修订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建成科学规范的职业分类体系。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形成结构较为完整、覆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主要职业的技能标准体系。加快鉴定题库建设,构建100个精品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做好100个国有大型企业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培育1000个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培养10000名优秀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
二、坚持高端引领,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
上传者知盟网 http://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高技能人才评价为重点,梯次带动,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抓好传统产业技能人才鉴定的同时,注重做好节能、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天航空等领域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研究探索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积极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四)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通过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规范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五)做好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统一所(站)标准、统一考评人员资格、统一命题管理、统一考务管理和统一证书管理的原则,做好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工作。鼓励广大劳动者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突出技能特色,积极开展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工作,打造全国统一鉴定品牌职业。
(六)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统一框架基础上,企业可根据其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类型等不同要求,采取考核鉴定、考评结合、业绩评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并按有关规定晋升相应职业资格。对于在企业生产一线掌握高超技能、业绩突出的职工,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七)规范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院校职业资格考核鉴定方式。推动院校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发挥职业技能标准在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和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院校鉴定管理平台的推广使用,加强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严格执行考评回避制度,提高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研究制定过程化考核办法,促进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
(八)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要,选择就业需求量大、操作技能简单易学的就业技能,组织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各地要按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编写要求》,制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报我部备案和统一公布后组织实施。统筹做好职业技能鉴定与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证书之间相互衔接的核发管理机制。
三、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质量保证长效机制
(九)增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原则,构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实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由治理假乱低问题的应急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由扩大规模、注重质量向质量第一、兼顾规模转变。严格规范职业资格设置管理,坚决查处擅自设置各类职业资格并开展鉴定的违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明晰地方、行业的职责和工作范围,逐步解决地方、行业鉴定范围重复交叉的问题。
(十)加大职业技能鉴定违纪行为查处力度。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和院校职业技能鉴
定为重点,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建成覆盖各地区和重点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投诉和咨询系统,及时处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问题和相关案件,重点查处虚假鉴定、跨地区鉴定和超范围鉴定等问题。建立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监控安全隐患,防范有关职业资格的重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
(十一)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管理。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审批设立,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日常检查工作,明确检查内容,注重对组织管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鉴定过程控制等环节的检查评估,有效规范其鉴定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细化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评估标准,培育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工作流程,完善质量监督制约机制,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构建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十二)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办法。要加大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已发证书数据整理入网进度,实现所有已发职业资格证书网上查询。要建立空白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系统,实现空白职业资格证书申领、发放及库存管理信息化。要根据规定的职业和本地本行业季度鉴定合格人数,按照实名制原则,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监督管理。
四、加强统筹规划,积极做好国内国际职业技能竞赛工作
(十三)改革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在坚持现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要加紧梳理现有制度,制定符合形势发展和要求的制度规定,形成一整套竞赛工作政策体系,用制度保证竞赛工作科学持续发展。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强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组织领导。要密切与有关部门、企业、院校的联系,搞好协调配合,建立更为高效顺畅的组织协调机制。要完善表彰激励机制,进一步研究制定国内外技能大赛表彰奖励政策。
(十四)全面推动国内国际职业技能竞赛协调发展。紧密对接国内竞赛与世界技能大赛,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国内职业技能竞赛在坚持行业特色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要设置一些与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相关的职业(工种)。要进一步熟悉并掌握世界技能大赛规则标准,促进国内竞赛规则标准与其相衔接。要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组织程序规则和开放办赛办法,改进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模式,促进国内竞赛更加科学、规范和开放。要依托国内竞赛活动,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培养和选拔优秀选手。
(十五)积极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各项工作。要完善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集训制度。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选手、专家、教练和技术翻译的选拔、训练基地的确定、集训方案制定的条件和程序,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确保质量。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大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培养力度,建立后备人才队伍。要建立竞赛成果转化和共享机制,确保竞赛成果转化为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技术标准,促进生产力提高,促进人才成长。
五、加强基础建设,为鉴定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十六)加强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等鉴定基础资源的研发工作。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建设中国职业信息网,建立职业信息动态更新和维护机制。组织开展职业发展研究,探索职业变化规律,预测职业发展趋势,为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提
供参考依据。加强职业技能标准开发技术研究,规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编制工作,完善修订工作机制,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缩短更新周期,形成科学动态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建立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数据库,实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网上发布。
(十七)加大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开发力度。建立完善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动态更新和新题库试考机制。有重点地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提高试题质量,建设精品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行业分库和地市级分库建设,对已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地市级分库试点机构组织开展评估。探索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的新思路、新技术,整合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资源,修订鉴定规模大、内容更新快的题库。加快少数民族语言题库建设。修订国家题库开发技术规程和命题技术标准,推动命题技术科学化。完善国家题库服务功能,推动考试内容标准化。加强国家题库的安全保密工作。
(十八)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系统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的培训,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完善考评人员工作守则和管理办法,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培养优秀考评人员,逐步建立责权明晰、奖惩分明、动态管理的考评人员管理体系。规范专家选用工作流程,建立专家档案库,提高专家队伍整体水平。
(十九)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规制度。推动《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条例》出台,修订《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明确行业和地方职责分工,促进地方和行业形成有效协作机制。规范职业资格设置管理,完善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管理办法。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际,梳理现有职业技能鉴定规章制度,重点修改完善职业技能标准、命题、考务管理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设置特点,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办法,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考核评价工作。
(二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推广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管理系统,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质量和水平。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资源分析研究,制定并实施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建成职业技能鉴定统计数据平台,实现实时统计,优化统计指标,加强统计分析,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作需要。开发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网上报名系统,实现统一鉴定网上报名。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信息化管理。
(二十一)开展技术理论应用研究和新闻宣传。探索新理论、新技术在职业技能鉴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专题研究职业技能鉴定体制机制、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等重点课题,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职业技能鉴定在技能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宣传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同时要将国内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作为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宣传点,完善宣传方案,丰富宣传形式,使宣传内容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影响力,为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第三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通知(人社厅函
[2010]189号)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 00:0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通知(人社厅函
[2010]189号)
2010-05-1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先后于2005年和2007年确定了两批共计110个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几年来,各示范县采取多种措施,有力推动了劳务输出工作的蓬勃发展,在全国发挥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当前,为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我部拟将“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调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并起草制定了《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附件1),请各地开展推荐申报工作。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组织推荐一批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县,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通过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推进工作、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高成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排头兵和先试先行的样板。
二、推荐范围和数量
推荐范围为符合推荐条件、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县。原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结合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内容的调整,对各地的示范县数量进行适当增补(名额分配见附件2)。
三、推荐条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完善,措施落实到位;
(二)县、乡镇、村就业服务体系健全;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在异地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常规化、精细化;
(六)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四、推荐程序及工作安排
(一)2010年5月31日前,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认真选拔的基础上上报推荐材料(格式见附件3);
(二)2010年6-7月,我部对被推荐示范县(区、市)进行审核后,公布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名单,并明确示范县工作重点。
五、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推荐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我部2009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按照《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要求,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各地要重视推荐工作质量,认真组织填写推荐材料,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切实选拔出一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面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示范县。推荐材料格式可通过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下载()。
(三)各地要尽快将具体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及时上报推荐材料。
联系单位: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群体就业服务处
联系人:王艺桥、左兆龙
电话:010-84661103、8466110
4传真:010-84561010
电子邮箱:qtjyc@yahoo.corn.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路3号(100101)
附件:1.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名额分配表
3.申报材料格式
二〇一〇年五月四日
附件
1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工作重点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就业战略,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为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摆上县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计划,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自主创业三策并举,强化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巩固转移成果,扩大转移规模,提高转移质量,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领导体系。
(二)制定出台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府文件和部门意见,形成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有效的政策落实机制。
(三)积极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满足城乡统筹就业需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1.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
2.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制度和体系建设。
3.用足用好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介补贴,以及相关税费减免和社保补贴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
4.县级财政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制度性安排,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健全县、乡、村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发挥其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加强乡镇、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通过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行政村。
3.采集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创新公共就业服务形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4.依托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调查统计制度,并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动态管理。
5.建成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将各项公共就业服务纳入到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6.扩大乡村劳务信息员或劳务经纪人队伍,规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中介机构。
(三)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2.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
3.实施分类培训、中短期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优势,积极探索培训费用直补企业的培训办法,探索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
(四)发展有组织的异地转移就业
1.输入地和输出地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制度化的双向对接机制。
2.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劳务基地,深化劳务协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3.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劳务公司、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市场经济组织加强联合,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协作。
4.结合当地人文和经济发展特点,继续培育和不断壮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劳务品牌,发挥劳务品牌带动转移就业的作用。
(五)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1.发挥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对转移就业的吸纳作用,千方百计挖掘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渠道。
2.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制。
3.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制定专项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帮助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六)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1.将扶持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内容,制定并落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土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2.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
3.为农民创业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
4.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七)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1.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工资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突出问题。
第四篇: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使用及运
【发布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发布文号】工信厅网安〔2016〕135号 【发布日期】2016-09-07 【生效日期】2016-09-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使用及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
行)》的通知
工信厅网安〔2016〕1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
为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及经营互联网数据中心(含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内容分发网络服务等业务的互联网接入类企业规范做好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使用与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保障各单位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有效发挥系统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9月12日印发《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使用及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使用及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16年9月7日
抄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使用及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使用及运行维护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有效发挥系统作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使用及运行维护。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包括全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综合管理系统(以下简称部级系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省级系统)及从事互联网数据中心(含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内容分发网络服务等电信业务经营者(以下简称企业)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和通信行业标准,建设或租用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企业系统)。
第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使用及运行维护,以及系统的对接联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负责部级系统的使用及运行维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通信管理局)负责对本辖区内企业系统的使用和运行维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负责本省(区、市)省级系统的使用及运行维护,以及本省(区、市)省级系统与部级系统的对接联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和通信管理局统称电信管理机构。
第四条 企业负责本企业系统的使用及运行维护,以及本企业系统与部级系统或省级系统的对接联动。
第二章 使用要求
第五条 企业应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和通信行业标准,进行企业系统基础数据和活跃资源数据的管理、核验和上报,确保数据完整、准确。企业应按照电信管理机构的要求,改正未上报、上报错误或上报不一致的异常数据,并于5个工作日内重新上报。
电信管理机构应进行系统数据审核。工业和信息化部发现全国省级系统和企业系统上报异常数据的,应要求相应系统及时改正和重新上报。通信管理局发现本辖区内企业系统上报异常数据的,应要求相应系统及时改正和重新上报。
第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利用部级系统向省级系统或企业系统下达违法信息监测与处置要求。紧急情况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可直接通过部级系统采取违法信息处置措施。
通信管理局利用省级系统向本辖区内企业系统下达违法信息监测与处置要求。需要向本辖区外企业系统下达处置要求的,通信管理局应向相关省(区、市)省级系统发送违法信息处置跨省协办要求,由相关省(区、市)通信管理局执行。
企业应利用企业系统对所传输的信息进行监测,发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应及时处置。企业收到部级系统或省级系统下达的违法信息监测与处置要求,应按要求执行。
第七条 电信管理机构按照以下规定处置违法网站:
(一)对于已列入黑名单管理的违法网站,电信管理机构依据《关于建立境内违法互联网站黑名单管理制度的通知》(工信部联电管〔2009〕371号)等规定,对其进行监测与处置。
(二)对于尚未纳入黑名单管理的违法网站,电信管理机构在收到互联网相关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紧急处置的函请后,可利用部级系统或省级系统向企业系统下达违法网站处置要求,并依法进行处罚。
企业收到部级系统或省级系统下达的违法网站处置要求,应按要求执行。
第八条 通信管理局应在收到部级系统或他省省级系统下达的一般要求后1个工作日内,或收到紧急要求后2个小时内进行确认,有异议的可退回,并注明原因,无异议的应立即转发本辖区内企业系统执行。
第九条 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管理规定和通信行业标准要求利用本企业系统留存访问日志,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电信管理机构向企业系统下达访问日志查询要求的,企业应在收到要求后2个小时内报告查询结果。
第三章 运行维护要求
第十条 电信管理机构和企业应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和故障处理机制,对本系统的运行和对接情况进行7*24小时实时监测,发现系统故障及时修复。
如系统故障无法及时修复,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通信管理局应当及时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企业应及时报告对接系统所属电信管理机构。
第十一条 电信管理机构应根据本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运行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扩容、升级或改造。
企业应做到本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与其网络和业务发展同步扩容、升级或改造,确保系统对其网络和业务的全面覆盖。有关管理规定及通信行业标准变更时,企业应按要求完成企业系统扩容、升级或改造。企业应在系统扩容、升级或改造前5个工作日向对接系统所属电信管理机构报告。
电信管理机构和企业应确保系统的扩容、升级或改造不得妨碍其正常使用。
第十二条 电信管理机构和企业应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和通信行业标准对本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开展网络安全防护工作。
第十三条 电信管理机构和企业应对本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依法依规实施权限管理,进行系统操作日志记录与定期审计,并保留至少6个月的操作日志与审计记录。
第十四条 电信管理机构和企业应采取数据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用户数据、日志信息和任务信息等数据发生泄漏、毁损或者丢失。
发生或可能发生数据泄漏、毁损或者丢失的,电信管理机构或企业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通信管理局应当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企业应当及时向对接系统所属电信管理机构报告。
第四章 配套要求
第十五条 电信管理机构和企业应确立本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使用与运行维护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通信管理局和企业应设立系统工作联系人,并分别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对接系统所属电信管理机构报告,工作联系人信息发生变化的,通信管理机构或企业应在5个工作日内重新报告。
第十六条 电信管理机构和企业应对本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使用、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的培训。
第十七条 通信管理局利用本省(区、市)省级系统对外提供协助服务的,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不得超出法律法规、管理规定赋予的职责范围;
(二)与服务对象书面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和安全责任;
(三)每年将对外服务情况(服务对象、方式、内容、时间等)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四)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的其他条件。
未经电信管理机构允许,企业不得利用本企业系统对外提供服务。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通信管理局和企业应根据本办法制定省级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使用及运行维护管理实施细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有关管理规定和通信行业标准见附件。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1.《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
化部令第11号)
2.YDT 2248-2015《互联网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接
入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3.YDT 2405-2015《互联网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接
入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接口规范》
4.YDT 1729-2008《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等级保
护实施指南》
5.YDT 1730-2008《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等级保
护实施指南》
6.其他相关管理规定和通信行业标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