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五普法征文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普法工作已经进行了二十年,而今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在蓬勃发展,五五普法工作的有效进行必将对于我国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通过四个五年普法工作,广大的人民群众已经对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法律意识大大提高。在第五个五年普法活动中,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需要向纵深发展才能更进一步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关于如何进行五五普法是有很多话题可以谈论的,这里笔者仅就目前普法工作中,职工法制宣传教育如何适应职工法律现实需求的问题略陈管见。
一、立足实际,有的放矢
我们的普法工作已经进行了二十年了,这期间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单位的工作流于形式,只做表明文章,没有深入实际,职工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薄弱而演出了一幕幕的悲剧或惨剧,可以说,不掌握职工的法律需求究竟有哪些,我们的普法工作就不会有真正的成效。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我们的工作方针应该是“立足实际,有的放矢。”
首先,我们的普法工作人员应当深入基层,走到职工中间去,真正的掌握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普法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了解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时,对于单位职工的现实需求要进行调查和分析,尤其是要关注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的法律问题,这样才能选择正确、有效的普法内容。
二、积极采取措施,满足职工的现实需求
通过调查了解到职工对法律的现实需求后,我们的普法工作就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脚踏实地的为职工服务,满足他们对法律的现实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目前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采取下列措施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一)针对职工需求的热点问题,举办法律讲座,开展专项法律宣传
法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调节器,没有法律的状况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法律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职工的实际生活中,总是有着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从职工个人角度看,比较普遍存在的劳动保障问题、个人消费(尤其是购买住房、大件电器用品的购买和使用)问题等,它们是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自然也是法律现实需求的热点。当然要注意到,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法制教育宣传需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比如在高校就特别需要(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注意对知识的利用和保护进行专门的法律宣传,不然的话,教职员工的智慧成果就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普法工作,只有抓住这些重要的问题,针对职工的现实需求进行法律宣传,让职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才是真正为他们服务。
在找准这些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点后,我们可以聘请专门的法律人士就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以及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给职工举办专门的报告或讲座,让职工对此有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宣传画册、广播、电台等工具,对于这些问题的法律规定,解决方法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职工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自己身边的法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他们在真正遇到有关问题时才不会不知所措,手忙脚乱。
(二)创造便利条件,为职工提供具体的法律服务
前面的措施具有宽泛性的特点,根据笔者观察,在实际生活中,职工个人的现实需求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你宣传的可能他都知道,他并不需要;而他真正需要的,你可能又没有具体介绍。有鉴于此,笔者主张,我们需要创造便利条件,为职工提供个别的法律服务。在具体方法上,有两个措施可以参考。
第一、开设法律服务热线,专门为职工排忧解难。在职工遇到法律问题后,他自己没有相关的知识,不知道怎么办时,如果单位有相应的法律服务热线的话,将会极大的方便他们的生活,为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第二、聘请专门的法律服务人员,如律师等,定期进入单位提供法律咨询,针对职工个人的具体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这样既能够繁荣法律服务市场,有解决了职工的实际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如何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的上述见解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际经验得来的一孔之见,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部门和单位。笔者衷心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涌现,这样,我们的普法工作才能不断的前进。
第二篇:“五五普法”征文
浅谈新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保德县妇联王俊方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普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做到与时俱进,是摆在普法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了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我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五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明年就是“六五”普法的开局之年,我县将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实际,提出更为科学的、可行的工作思路。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如可以按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等来划分。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
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四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普法与大众媒体相结合,突出这“四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
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四是普法与大众媒体相结合。要全力利用影视、报刊、网络和广告发布载体等资源,以法制主题词句、动漫图片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还可以尝试市场化运做的方式,组建法制文化艺术传媒公司,编写拍摄播出法制文化艺术影视作品和组织舞台演出活动,编导有关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生、法律与文化、法制史与社会发展等专题电视记录片,着力解决法制文化节的社会性、参与性。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费资源上有新突破。一是在人力资源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普法骨干、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组织普法宣讲团、普法宣讲组定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整合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战线资深的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法制宣传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统一规范的普法志愿者队伍。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都设定一名普法联络员,定期汇报工作,反馈信息,真正做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在设施资源上实现新突破。设施资源是开展法制宣传的必要条件,要舍得投入精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一些法制宣传必要的外
部设施和内部设施。在以人口密集地、车站、商场和主要街道等制作了固定永久性法制宣传设施,营造外部法制宣传氛围。三是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第一,开展常规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一些法律法规的纪念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常规性活动,由县委依法治县办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第二开展“法律大集”活动。以各乡(镇)集贸市场日确定为法律大集活动日,每个乡镇每年举办2次以上。第三开展“法律广场”活动。在县城设置2处“法律广场”,定期开展法制宣传。第四开设“法律橱窗”。充分利用乡村公开栏现有设施,开设乡村“法律橱窗”。乡(镇)每周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村每半月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第五开辟“法制专栏”节目。采取“以案说法”、“法制讲座”、和“银屏字幕”等形式,通过电视覆盖面,把法律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第六建立“法律农家院”。每个乡(镇)只少要建立3—5个村标准性高、运用性强的“法律农家院”,并逐步实现“村村有个法律农家院”。四是在经费资源上实现新突破。采取政府拨付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企事业单位冠名赞助一点,法律服务创收一点等措施,为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实现依法治国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大的社会教育工程。需要是从不同方面加强思路的科学性、目标的远近性、对象的彼此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推进的整体性等要素的建设,使它们更趋完善、科学。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一隅之见,它不可能包罗万象、尽善尽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从而更好服从服务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整体目标。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的角度,以未来向度的思维,用全局全程的视野,去把握法制宣传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和层次,才能在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结中,不断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2010年5月25日
第三篇:五五普法征文
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通过近期的学习,我收获很多,能够对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现状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教师与法》这本书以广大中小学教师为阅读对象,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法律知识和理论,主要内容有:法学基本常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民法一般知识,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以及生活工作中的纠纷解决途径和办法。这本书可以说是通俗易懂,它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着重于对法学最基本常识和术语的介绍,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常见问题进行法律上的分析与阐述,不仅明确告知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更注重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告诉读者其中的所以然。通过学习这本读物,我认为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
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觉得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贵在坚持,我们应该注意时时刻刻学习法律,不要等要用法律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法律知识不足,出现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
第二:我们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懂法,而懂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用法。这就需要我们领会法的实质,理解法的内涵精髓。我觉得在学习法律的时候,完全可以联系自身实际,结合自身体会,加以通读、领会和贯穿。虽然有些法律条文不需要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但是个中脉络要领会清楚。同时还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中多听多看、多观察、多积累。
第三,就是:学法重要,普法更重要!
其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宪法>>的治国基本方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式下,广泛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而学校、教师在这方面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块阵地,积极向学生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行事。但事实上,法律知识的内容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个空白,教师本身对于法律知之甚少,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不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纠纷、化解矛盾,通过学习《教师与法》这本书,我了解了教学和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和理论,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养,相信一定会便于今后的教学和生活。
记得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新的世纪,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学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它既需要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完善的行政执法、司法、监督体系,又需要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逐步提高。
我们作为新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然而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在这支队伍当中对教师法的认识可以说是盲人摸象的。以前,我国的教师长期处于无法可依可依的境地,因而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教师、拖欠教师工资、无故开除教师等。然而许多教师不懂教师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故有法等于无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
此外,我们还明白到我们一直以来所谈及的权利,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权,一类是私权。后者是一种可放弃的权利,而前者则不可放弃。或者换句话说公权是一种同时夹带着义务。合理行使公权和私权也是我们当教师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我们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西方国家批评为人治的国家。现在国家政论既然下决心要从原来的人治改革为法治,于是每一个公民自然而然肩负起知法、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重责。
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所以我认为给予我们这些新教师上一节用法的课更有实际的必要。
这本书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它使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让全体公民树立法律意识、依法处理生活、学生中遇到的各种事宜,是推进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更是保护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增进了守法护法的意识,树立了依法维权的观念,自觉落实依法治教的行为。我决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依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享有“教育教学、学术活动、管理学生、获得劳动报酬、民主管理、进修培训”等权利,并自觉履行“遵纪守法、履行聘约、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制止侵害、自我提高”等义务。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第四篇:“五五”普法新理念——和谐普法(50403队五五普法征文)
“五五”普法新理念——和谐普法
2005年,“四五”全民普法教育活动的最后一年。在总结经验和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过去长达20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确在法律常识的普及上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是这种补课性质“灌输式”的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法律理念的缺失。法律理念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而我国传统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存在明显断层,如何培育应有的法律理念,这或许正是历史留给今天的艰难命题,也正是“五五”普法的必然课题。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谐是“五五”普法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五五普法应当以和谐作为基本理念
1.和谐:时代的特征
我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预示着我国社会将由此而面临一些全新的问题,机遇与变革同在。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司法不公等现象成为社会运行中的失衡因素。在这个背景下,2004年秋天,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将构建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了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由此,“和谐”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成为我们检验各项工作的衡量标准。
2.五五普法应当在和谐理念下展开
什么是和谐社会?胡锦涛主席说:“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定义明确了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法治。因此,作为法治重要环节的普法工作,必须将和谐当成一个基本理念来实践。惟有如此,才能联系和调动所有能运用的手段,共同
着手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就普法工作自身而言,将和谐作为基本理念,也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走过法律理念的漫长培育期。
二、和谐理念对于普法工作的具体要求
有学者将和谐的概念界定为:和谐是指在由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的对立统一状态,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简言之,就是事物运行的各要素没有内耗,达到最佳性能组合。联系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和谐理念运用于普法实践,大致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具体的指示性标准。
1.和谐,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策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普法工作如果不区分对象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理念的有无,不区分法律宣传教育的地域差别,不区分法律法规和现实情况的联系程度,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那么无异于对牛弹琴,何来施教者与受众的“和谐”相通?厦门“四五”普法的一个成功经验就在于能够紧贴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紧贴本市经济建设、紧贴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工作需要、紧贴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明确,实行有针对性的法律宣传教育,从而在普法领域谱出了“和谐”之音。
在“五五”普法中,我们应当区分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多层次、分阶段的法律宣传教育。例如,对于青少年,最主要的是培养其遵纪守法的意识,把这种意识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对于外来务工,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急需的法律帮助和宣传维权的合法方式;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更多地应当讲解依法行政的要求。
2.和谐,要求注重实效,检验不足,创新进步。
和谐与实效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关键词。一方面,实效是和谐的应有之义,普法工作没有实效或者实效甚微,普法的和谐就是水月镜花,实效是直接推动和谐工作局面和社会局面形成和巩固的要素。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现在还有10.75%的人不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24.5%的人不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说明普法的实效还差强人意。在“五五”普法中,怎样提高普法工作的实效,是我们必须解答的命题。
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贯彻和谐理念又正是达到实效的有效途径。当普法工作者与群众形成和谐的理解与沟通时,实效就会自然凸显。具体而言,贯彻和谐理念要把握三个要点:群众参与法治实践、宣传形式的创新、紧跟形势与时俱进。
普法实践证明,说教、灌输法律知识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如果论及法律理念的培养,恐怕这种方式效果更要大打折扣。一个基本常识是,人们对于自己亲身经历、体验过的事物才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尽可能提供机会,让人们参与法治活动实践,比如担任人民陪审员,是增强普法实效的有效方式。或者,我们可以说,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普法教育。
形式创新是普法工作领域的老话题。所谓创新,真正的含义应当是对于普法宣传的形式做具体分析:首先,对于长期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予以保留,并根据形势变化慎重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操作环节;其次,对于需要长期实行才能显现成效的方式,不妨保留,但要注意调整其中的具体操作细节;第三,对于已经被证实收效甚微的方式予以废除;第四,根据受众的需要、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不断总结经验,开发普法宣传的新形式。创新的依据是:宣传形式是否达到施教者与受众和谐沟通的效果。
“五五”普法处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飞速进步,各种思潮和观念的碰撞与冲击,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需要改进工作、与时俱进,因为,和谐从来都是动态的,我们只能在不断的改进与创造中达到和谐的境地。
3.和谐,要求改变工作渠道,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并进的模式。
回顾20年的普法工作,主要的失误在于:第一,工作渠道不通畅;第二,各方配合不力。过去的普法渠道,通俗地说,就是只有“送法下乡”,难见“秋菊打官司”。试想,哪一部重要的法律出台,我们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普及、宣传呢?结果却并不理想。“送法下乡”虽然有效,但是不足,因为,作为施教者的普法工作者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的,而作为受众的群众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我们所提倡的和谐当然无法显现。“五五”普法要形成和谐、达到实效,必须改变群众在普法中的角色定位,也就是变单纯的受众为兼具主体身份的参与者。笔者在拆迁法律咨询工作中看到社区群众手持相关法规前来探讨时,深刻体会到:当群众的角色定位发生这种变化时,普法的渠道即刻通畅无阻。站在群众的角度上来考察,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法律,需要用什么方式获取法律,多听取他们的声音,我们在工作中的很多难题将迎刃而解。
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普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部门的认识仍然不高,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公检法司政法机关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在需要他们协调和配合时“闭门谢客”。这种思潮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全民普法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可喜的是,随着普法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这个问题正得以逐步解决。
三、和谐理念的培育
任何一种法律理念的培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群众只有在不断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过程中,通过积累与反思,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将法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谐理念的培育也不例外,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坚持用和谐理念及其所要求的工作方式开展普法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思维。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环节:其一,通过鼓励与激励等引导方式,培养群众积极的参与意识;第二,知法、守法不只是群众的义务,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率先垂范;第三,普法工作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领域的案例,在工作中以贴近群众的方式,以案说法,达到讲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尽管和谐理念的培育是一个漫长过程,但是法律理念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一经形成,它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正如育种的过程是漫长的,但种子萌芽后,力量是惊人的。
四、结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五五”普法作为“十一五”全面进程的一部分,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和谐”这个时代主旋律,以和谐推进普法,让普法走向和谐,这是一个普法的和谐时代,也是以普法推进和谐社会的时代,值得每个法律人期待和投入。
50403队
魏斌
第五篇:五五普法
王学仲艺术馆“五五”普法工作自查报告
王学仲艺术馆根据滕州市总工会《全市工会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在“五五”普法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五五”普法的各项工作任务,严格依照上级关于“五五”普法工作的原则、要求及工作目的开展普法工作,通过职工共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法律意识,转变了观念,职工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不断增强,以法治馆、依法治馆的局面逐步形成。现将艺术馆普法工作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普法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治馆基本方略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强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到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宪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领导班子成立了中心学习小组,带头学习,同时安排法制学习的时间,组织职工进行学习。
二、成立机构,制定计划,完善规章,为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制度、体制、机制保障
为抓好 “五五”普法工作,成立了以馆长李广兰为组长、科室负责人和全体职工为成员领导小组,并对小组成员具体负责“五五”普法工作职责及任务进行了分解,在明确职责的情况下,使任务落实到人。按照上级 “五五”普法工作要求,对“五五”普法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为艺术馆“五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普法、学法、用法的相关制度,制定了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馆工作计划。计划周密、制度健全从而保证了普法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指导,强化督导,狠抓落实,保证普法工作计划有效实施
在“五五”普法落实工作方面,利用每周三政治学习时间安排全体职工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将“五五”普法学习内容与业务素质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安排职工进行重点学习,做到重点掌握,提高职工学法、用法、懂法的意识,使职工熟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培养了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职代会职能作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做到了艺术馆各项制度的制订、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都由全体职工参与讨论,研究决定,进一步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以及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
为了切实做到依法治馆,让广大职工参政议政,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全部实行公开。一是岗位设置、聘任公开;二是职称评审工作公开;三是业绩考核公开;四是财务工作公开。凡是在政务公开允许范围内的事项,做到公开、透明。
五、抓好结合,扎实推进
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将普法工作融入各科室的日常工作之中,与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相结合。坚持把普法工作融入到干部思想、作风、纪律建设之中,常抓不懈。
“五五”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把普法教育与依法治馆密切结合,推进王学仲艺术馆步入可持续发展的的轨道,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学仲艺术馆 2010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