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稻草人——土地法
Script>房地产行业无愧为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媒体最热闹的是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但是更多的问题是拆迁补偿和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存在的纠纷,这些是不能为媒体正常报道的,这些问题与我国土地管理法存在必然的联系,牵涉到太多、太复杂的事情,不是周郎所能说道的。
稻草人本来是麦田的看护者,不许偷嘴的鸟靠近,但是稻草人不仅没有看住鸟,反被鸟儿嘲弄,在他身上可以恣意枉为。土地法也是麦田的看护者,他唯一的责任就是看护麦田种的是庄稼就行,仅仅这一点,他都无法做到。周郎说:“土地法,你稻草人也。”
第三十一条:“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诸位看官郊区走一走,大兴土木的有多少是在麦田中。
第三十六条:“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基本农田是十几亿中国人养命的,以现有的土地养活十几亿中国人,已经是非常的艰难了,所以基本农田要严格保护。据报道湖北天门市10万亩良田被种上了速生丰产林,这不过是个典型而已。
第三十七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君不见郊外多少麦田在围墙里荒草何只长两年……
第四十五条:“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一)基本农田;
(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三)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很多小区、开发区动辄过千亩,又有谁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呢?
第四十七条:“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这些标准也够详细了,可是如果都遵照执行的话,又那来那么多怨气,上访、静坐示威、甚至与地方政府武力对峙。
……
土地法哭了:“你莫说了,周郎,我心头之痛,岂可胜数,我是你们人制定的,是否执行也是你们人决定的,不实之重怎让我独立承受?”
作者:周郎,电子邮件:68498888@sohu.com
法律稻草人——土地法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法律缘何成为稻草人一一读《法律稻草人》有感
法律缘何成为稻草人?
一一读《法律稻草人》有感
未读此书时,我对法律稻草人这样一个书名十分好奇,法律和稻草人能有什么关系?作者在书的自序中就对法律稻草人的概念进行了阐释,读后犹如是给了我当头一棒,正如书中所言:在一个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正像个稻草人?在法律只是稻草人的社会,没有人相信,法律的正当程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好办法。人们遇到麻烦即使求助于司法,也对司法心存疑虑,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们的好运气。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律在大家心目中不过是一具具稻草人呢?通读书中文章后总结,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执法者没能秉公执法,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书中《法律世界的“说不准学”》一文中阐明了法治的重要特征就是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这和人治大有不同,这是法律的权威性的一个基础。但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司法官员很多时候没有做到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办案,执法和司法有不少模糊的空间,这正是法律得不到广泛信赖以及司法失去威信的原因。这也会使得民众有动力去钻营各种潜规则。《选择性执法戕害法治》一文中对于执法人员的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进行了批判,这种做法不利于民众养成对法律的尊重。其二是民众缺乏法律意识,权利受侵害者远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的信心和恒心。书中《街头看法治》一文中提出要培养民众的“法商”也就是要有法律信仰和遵守法律的意识。一个国家的守法意识如何,从十字路口一望便知,中国式的过马路就是国人“法商”的一个缩影。《从遵法教育到启发民智》一文中明确表明,国家的法制宣传不仅仅应只停留在教育之上,应该是立法时有人民参与,执法者在执法活动中严格按法定程序办事,发挥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比法制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公民了解自身应有的各种自由权利,培养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自由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意识。现有的法制教育法制宣传并没有使得我们的民众获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的信心和恒心。总而言之,法律如果没有了权威,司法如果没有了权威,民众缺乏法律意识,法律就将会成为一具具稻草人。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良法之治的思想:正当的立法主体,求善的法律价值,稳定的法律形态,法律维护的广泛。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就宣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也算是已经有了良法。但在司法上确实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司法执法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形式,对民众的影响最直接关联最密切的。正如书中《建在流沙上的塔》一文中所强调,要通过严格落实和遵守法律来树立法律权威,司法严格遵守法律,示民以信。法律的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并不是靠立法机关表决通过,法律生效后就具有了当然的权威性。古有商鞅移木赠金的方式为法律立信,当今法制社会,法律颁布之后,就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来执行。但目前我们的一些法律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施行,比如2008年开始实施号称我们的劳动合同法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劳动合同法,可这也似乎是“一部不可能执行的法律”,目前我们有很多企业是根本没有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也不会给员工买养老医疗等保险的(不可否认这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关)。又比如珠海市在2012年出台了养狗管理条例,但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执法,农业、公安、城管都说关自己事,但谁都不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前不是纸面上的法不够,而是很多纸面上的法只要还没有严格执行,我们就视之不见,但一旦出事时,其实已经为时晚矣。试想,在曝光出地沟油毒大米、硫磺火腿肠、亚硝酸盐漂白面粉时,我们没有《国家食品药品安全法》吗?在河流水源被污染,雾霾肆虐时,我们没有《环境保护法》吗?我们更多时候是出现了重大问题了,我们就开始紧张地立法,开始严格的执法,搞得十分被动,使得民众对法律的认识就是在严格执行的时候法律就存在,不严格执行的时候法律就在脑后,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意识。比如说酒驾,成都孙伟铭案引发了大家的酒驾的关注,于是酒驾入刑了,交警节假日查酒驾查得严的时候,大家就有喝酒不开车的法律意识,一旦节后交警查的不严的时候,大家又忘了酒驾这回事,照常喝酒开车两不误。我们的法律被制定出来,不是不够用,而是不管用,最终成为稻草人,这根我们的法律没有树立起法律权威来不无关系。
近期的一则社区新闻引发了我对政府法制宣传教育的思考,2014年10月17日,湖南华容县公捕公判大会在东山镇召开。会上,16名犯罪嫌疑人分别被公开拘留或公开逮捕,8名犯罪分子被公开宣判。县分管领导和公、检、法、司“四长”出席会议,5000多人观看了公判活动。早在1988年,我国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就曾联合下发《关于坚决制止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的通知》,然而近30年过去了,公捕公判这样的游街示众仍然时有发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群最懂法的公检法司人员还在这样堂而皇之、明目张胆的用公判的形式来进行群众法制教育。在中国古代就有斩首示众的行刑来教育警示民众要遵守法律,新中国成立后又学习苏联重视法院活动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作用。可是我们的司法机关并没有认识到,对于法制的最好的宣传就是通过法律的实际运作加以实现。在法律的实际运作中,公安司法人员的职务活动,对于树立法律的威信和培养人们的守法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不可忽视。法官要坚持法律正义,敬畏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公民的个人自由权利。树立起法律的威严。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示范行为具有很好的塑造社会风气的效果。但一些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却自己先违背法律,一些法官在司法的过程中自己先僭越法律,比如已经被惩处的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比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多名法官“集体嫖妓”,这让司法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若干问题,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法律的曙光,这让我们学习法律的人欢欣鼓舞。但民众对于司法的信赖,司法要树立权威,要取信于民,要靠一桩桩、一件件案件按照法定程序来依法办理,在法律范围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才能让人信服,才能让法律不再只是我们心中的稻草人。
第三篇:《法律稻草人》读后感800字
《法律稻草人》读后感800字
薛清文
未读到此书时我对稻草人这个书名很感兴趣,稻草人可以吓鸟,但和法律有什么关系呢?
这本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的随笔集,《法律稻草人》是一部由张建伟教授近年来撰写的50余篇短文构成的文集。其中,既有对“钉子户”和“司法公信力”的现实关注,也有对“白马非马”和“形式主义”的法哲学思考:既有对关于包公、窦娥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司法文化的透彻分析,也有对《威尼斯商人》《基督山伯爵》 等西方经典作品中体现的法律传统的独特理解;既有中国法律教育、司法考试之弊端的深刻洞察,也有对西方著名法学家(如贝卡里亚、霍姆斯等)及其思想的精辟评述。
莎翁云:“吾人不可将法律制成吓鸦之物,竖起它来只为恐吓攘食之鸟。”作者在书中写到“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若法律无权威,司法无公信,正当程序不被信仰,一如稻草狗守门,自由便为群盗随来随攫走矣。虽冥顽之人,此际亦必请七武士守村御盗。独吾人不知三复斯言,维护法律权威?制法者不问法律之是否必行,司法者将法律任意违反,万众袖手,各思法律所以绳人,只我例外,便是家国不祥之相。本文集以此为主题,千言万语,然自知杯水车薪。文集中另有若干杂俎之文,或议或论,讽喻焉,抒情焉,至于拙巧媸妍,各位看官但将法眼移来,洞若观火,一望便知。”
让法律沦为稻草人的,一是执法者没能秉公执法,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二是权利受侵害者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每个人都希望法律不利自己时,自己是个例外。现实社会中,常常把法律当做一种实用的工具,但法律更应该是根植于人民内心的信仰。总书记强调,“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民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正如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的意蕴和必由之路。
对于人民来说司法要树立权威,让人民依赖司法,要靠一桩桩,一件件的案件依照法律原有的方法来办理,要做到公开公真,才能使人信服,而并非法律只是稻草人。
(薛清文,目耕缘读书会会员)
第四篇: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公告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已经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1999年10月2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9年10月22日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1999年10月22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土地资源和资产并重管理;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土地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地区行政公署、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四条 本省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受法律保护。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和依法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和管理。
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核、登记手续。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民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
除下列情形外,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不得擅自变更、解除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提前收回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
(一)承包地被依法征用或者依法批准使用的;
(二)承包地连续抛荒二年被依法收回的;
(三)承包地因不可抗力造成损毁并不能恢复耕种的;
(四)承包经营者进行破坏性或者掠夺性生产经营,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
(五)承包经营者不履行承包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本办法所称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是指《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的经营、管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主体。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依法提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并给土地使用权人适当补偿:
(一)修建公共设施,兴办公益事业的;
(二)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造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有关人民政府对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原土地使用权人需要搬迁的,应当依法给予安置;对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属有偿使用方式取得的,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补偿;对合同没有约定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期限的余期、土地用途、开发建设成本及地上建筑物的残值等因素,与原土地使用权人商定补偿金额。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收回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需要对原土地使用权人补偿的,参照前款规定给予补偿。
原土地使用权人对收回土地使用权行为和补偿金额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及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从严,占用荒坡地、劣质地和山地适度从宽。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交通建设规划以及其他专业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其他专业规划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的,应当及时进行修订;修订前,其建设用地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范围执行。
第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实行分级审批。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由省人民政府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执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报送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
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超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或者未按规定使用闲置土地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
未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或者没有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的,核减下一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节余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经上一级计划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可以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条 本省依法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依法向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耕地开垦费。
耕地开垦费缴存财政专户,专项用于开垦新耕地,不得减免或者挪作他用。
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将耕地开垦费及时足额拨补给负责开垦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一条 本省依法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将《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所列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并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经依法划定后的基本农田的面积、范围和用途。
第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保养监督管理制度,编制提高耕地质量规划;加强科学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地质量。
耕地耕作层的土壤应当严格保护,充分利用,任何建设单位和个人未经市、县土地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填埋、损毁。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建设用地区范围内的耕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勘测认定其耕作层土壤有条件再利用的,应当组织土地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耕地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经批准使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耕地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在规定期限内将耕作层土壤用于改良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规划,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开发、复垦和整理土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规划,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
禁止开发江河源头保护范围、河道管理范围、水库等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土地,以及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地。
第十四条 一次性开发未利用或者未确定使用权的土地,按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开发十公顷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开发十公顷以上(包括本数,下同)二十公顷以下的,由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开发二十公顷以上六百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开发六百公顷以上集体所有荒地、荒山、荒滩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五)开发六百公顷以上国有荒地、荒山、荒滩的,报国务院批准。
开发集体所有荒地、荒山、荒滩的,应当事先取得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的同意,并签订合同。
开发耕地的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 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单位或者个人享有下列权益:
(一)依法享有不超过五十年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期限内允许继承、转包;
(二)按国家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五年;
(三)土地使用期满后,原土地使用者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承包经营。第十六条 整理后的土地经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后,其新增耕地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根据土地整理方案,进行旧村搬迁改造需要占用农用地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占用的农用地面积可以用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置换。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一节 农用地转用和征地
第十七条 非农业建设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除下列非农业建设涉及农用地转用须按规定报国务院审批外,其他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一)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
(二)福州市和国务院指定的城市为实施城市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计划,将农用地一次或者分次转为建设用地。
第十八条 农用地转用,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土地 和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持下列文件逐级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一)农用地转用申请书;
(二)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图;
(三)土地利用现状图;
(四)拟转用地块的红线图;
(五)实施土地利用计划说明;
(六)补充耕地方案;
(七)其他按规定应当提交的文件。
第十九条 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拟订征地方案;
(二)提出征地申请;
(三)批准征地;
(四)发布征地公告;
(五)办理补偿登记;
(六)公告征询补偿安置意见;
(七)支付应缴税费款和补偿安置费用;
(八)交付土地。
第二十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申请征地前,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被征用土地的面积、地类、补偿标准和权属状况等进行核实,经征询被征地单位和土地承包经营者的意见后,拟订征地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查。
第二十一条 征地方案经审查同意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持下列文件,逐级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提出征地申请:
(一)征地申请书;
(二)征地方案;
(三)土地利用现状图;
(四)征地红线图;
(五)征地资金落实证明;
(六)其他按规定应当提交的文件。
征用土地同时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农用地转用同时涉及征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书面说明,并同时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征地报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征地申请获批准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征地批准之日起十日内发布征地公告,并在被征地单位和土地承包经营者所在地张贴。征地公告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征地批准文件;
(二)拟征用土地的面积、座落、四至范围;
(三)拟征用土地的用途;
(四)补偿登记的对象、期限及应当提交的文件;
(五)实施征地行为的单位;
(六)禁止事项及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项。
征地公告后,被征地单位和土地承包经营者不得抢栽抢种作物或者抢建建筑物。
第二十三条 补偿登记事项经核实确认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被征用土地的现状、青苗及地上附着物的数量进行清点,并在规定期限内拟订补偿安置方案。补偿安置方案内容包括:
(一)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总表;
(二)征地补偿费的标准、计算办法、支付方式;
(三)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的支付对象;
(四)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案。
补偿安置方案应当及时发布征询意见公告,征询被征地单位和土地承包经营者的意见,征询意见的期限为十五日。征询意见公告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经核准的补偿安置方案;
(二)领取征地补偿安置费的时间、地点;
(三)交付土地的时间;
(四)提出异议的方式与期限;
(五)其他需要征询意见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从同级财政设立的征地资金专户中支付。
被征地单位和土地承包经营者对补偿安置方案提出异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原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
征地补偿、安置的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被征地单位和承包经营者应当服从,不得阻挠。
第二节 征地补偿安置
第二十五条 征用土地,征地单位应当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第二十六条 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但被征用的属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或者自留地,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又未能调整其他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土地给农民继续承包经营的,应当将不少于发之七十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有条件将土地补偿费用于发展生产、解决农民生活出路的,可以在取得被征地农民同意后,统一安排使用。可以调整其他土地给被征地农民,但质量和数量不相当的,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比例由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与被征地农民协商确定。
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依照前款规定取得的土地补偿费应当设立专户管理,用于发展生产、安排多余劳动力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
土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办法应当由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表决确定,收支情况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接受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监督。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侵占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补偿费。
第二十七条 土地补偿费按下列标准计付:
(一)征用耕地,属水田、菜地、鱼塘的,按同类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八至十倍补偿;属其他耕地的,按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八倍补偿;
(二)征用果园或者其他经济林地,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补偿;原属耕地的,按同类土地补偿标准补偿;
(三)征用非经济林地,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四十补偿;
(四)征用养殖生产的水面、滩涂,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补偿;
(五)征用盐田,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五十补偿;
(六)征用其他未利用土地,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十五补偿。
第二十八条 需要安置的人员由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第二十九条 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补助标准,按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补助。
征用果园和其他经济林地,按该土地被征用前四年平均年产值的三至五倍补助;征用盐田和有养殖生产的水面、滩涂,按该土地被征用前四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四倍补助。
第三十条 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应当支付给土地承包经营者或者地上建筑物的产权人。青苗或者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下列标准计付:
(一)农作物按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一倍补偿;
(二)人工营建的水产养殖设施按其重置价格并结合成新补偿,苗种按工本费的百分之六十补偿;
(三)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补偿费,按重置价格并结合成新确定。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地上附着物为林(果、竹)木的,征用后砍伐的林(果、竹)木,归原所有者所有。其补偿费按下列标准计付:
(一)用材林中的幼林按造林工本费的二倍补偿,中龄林按成熟林亩材积产值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补偿,成熟林按其亩材积产值的百分之三十补偿;
(二)竹林按产值的二倍补偿;
(三)呆树和其他经济林按征用前四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七倍补偿,但果树未产果的,按工本费的二倍补偿;已产果的,应当根据果树的生长周期和树势的盛衰,按其产值的四至七倍补偿;
(四)特种用途林、防护林按用材林同类林木标准的四至七倍补偿;
(五)薪炭林按用材林同类林木标准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补偿。
违法建筑物和征地公告发布后抢栽、抢种的农作物,不予补偿。
第三十一条 下列建设项目征用土地,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按本办法规定的补偿、补助标准幅度的低限计付:
(一)国防、军事用地;
(二)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
(三)国家或者省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四)抢险救灾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用地。
修建地下防空设施,免收土地税费。
第三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国务院调整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后,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第三十三条平均年产值计算方法为:征用前三年(果树、经济林、按前四年)的平均年产量乘以国家规定的价格。国家没有规定价格的,按所在市、县物价管理部门公布或者认可的市场价格计算。
前款所指的平均年产量,以被征土地所在地统计部门统计的该乡(镇)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为准。
第三十四条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使用国有农、林、牧、果、茶、渔场的土地或者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参照征地补偿标准和办法,支付补偿安置费用。
第三十五条 依法征用的土地自批准征用下一起,由财政部门予以核减计税的常年产量和计征的农业税额;粮食定购任务经市、县人民政府核实,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核减;其他按耕地面积负担的费用,由有关部门及时核减。
第三节 建设用地供应 第三十六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可以申请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乡镇企业、村民建住宅可以申请使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计划。
除前款规定之外,其他各类非农业建设应当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乡镇企业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举办企业,用地审批权限按本办法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执行;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三十七条 除《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所列项目外,其他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应当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
除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以外的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采取拍卖、招标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依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办理。
县(市)人民政府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二十上缴省财政,百分之十上缴地级市财政,百分之四十留给县级财政,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第三十八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或者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
受理预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用地预申请后,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国家土地供应政策,从供地方式、用地规模、补偿安置和耕地占补平衡措施等方面,对建设项目是否供地进行审查,并在规定期限内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用地预审报告,应当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应当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涉及占用林地、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水利设施和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或者已有养殖使用证的摊涂、水面的,还应分别附具林业、交通、水利、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
未取得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和办理建设用地报批手续。
第三十九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建设项目需要以协议出让或者划拨方式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持下列文件材料,向市、县人民政府提出用地申请:
(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或者其他有关项目批准文件;
(三)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四)建设项目用地资金落实证明文件;
(五)规划、环保和林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六)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红线图;
(七)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权限批准;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章第一节规定先行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或者征地审批手续后,方可批准用地。
第四十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使用已批准征用的土地或者转用的农用地,具体建设项目供地的审批权限为:
(一)使用土地一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备案;
(二)使用土地一公顷以上的,由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具体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审批权限为:
(一)使用土地四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备案;
(二)使用土地四公顷以上十公顷以下的,由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三)使用土地十公顷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四)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内,使用国有未利用土地的,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审批,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选址的建设项目用地,由有权机关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或者征地时一并审批;不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地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十一条 村民每户建住宅用地面积限额为八十平方米至一百二十平方米,但三口以下的每户不得超过八十平方米,六口以上的每户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平方米。利用荒坡地、村内空闲地建房或者对原旧住宅进行翻建的,可以适当增加面积,但增加的面积每户不得超过三十平方米。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在前款规定的面积幅度范围内,依据本辖区人均土地面积、土地类型等级、人口密度、村庄和集镇规划等情况,制定具体标准。
村民建住宅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未编制村庄和集镇规划的,不得审批村民住宅用地。
禁止批准个人在城市和县城所在地的城镇规划区内建单家独院住宅的用地申请。但市、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住宅区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农村村民申请住宅用地,应当持户口簿、家庭成年成员的身份证,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经村委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公布征询本村村民的意见,在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住宅用地:
(一)已有住宅,且宅基地面积已达到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限额的;
(二)出租、出卖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
农村村民建住宅使用耕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方可批准用地。
县、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土地整理方案,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收回农民空闲的宅基地,统一安排使用;对收回的宅基地,应当依法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注销登记手续。
第四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对原地上建筑物进行改建、扩建的,应当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涉及改变土地用途或者变更土地权属的,应当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按规定补交有关土地费用。凭土地费用缴款收据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手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严禁改变用途从事非农业建设,确需配套建设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和本办法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但直接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服务自用的管理房、仓库等除外。
第四十四条 国有企业因破产、兼并、资产重组或者股份改制等,需要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处置方案和土地评估结果确认手续;涉及中央和省属企业的,应当报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领临时用地许可证,并按规定支付临时用地补偿费:
(一)工程建设项目批准用地范围以外的施工场地;
(二)地质勘查工作场地;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的其他临时用地。
临时使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在报批前,应当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严格控制临时占用耕地。占用耕地面积二千平方米以下的,应当报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占用耕地面积二千平方米以上的,应当报经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临时使用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分别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签订临时用地合同。临时使用国有土地补偿费的具体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临时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的具体标准参照国有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在合同中约定。
临时用地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用地期满,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负责清理、整治,恢复土地原貌。
第四十六条 非农业建设必须在《建设用地批准书》规定的动工建设期限内使用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动工建设的,应当提供相应证明文件。并向原批准用地的机关申请延期:
(一)不可抗力的;
(二)因政府或者政府部门行为造成土地不能按期交付使用的;
(三)土地使用者有其他正当理由的。
除前款
(一)、(二)项所列情形之外,用地单位和个人超过《建设用地批准书》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建设的,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回土地使用权。但属于前款
(三)项所列情形的,可申请原审批机关批准延长不超过二年的动工建设期限,并由原审批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标准收取土地闲置费:
(一)延期一年的,按出让金或者征地费用总额的百分之五收取;
(二)延期二年的,按出让金或者征地费用总额的百分之十收取。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下列事项:
(一)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责任制执行情况;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三)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
(四)耕地开垦费使用情况;
(五)土地审批情况和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市、县人民政府还应将前款所列事项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非法占用土地的,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施工工具、设备、建筑材料等措施予以制止。
第四十九条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审批、发证、行政处罚以及土地招标、拍卖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进行监督,对违法、不当的行为,责令其限期纠正;拒不纠正的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第五十条 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市、县人民政府不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应当在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收回的闲置土地尚未征为国有的,应当交由原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恢复耕种;已经征为国有或者原属国家所有的,作为省级储备土地,符合耕作条件的应当组织耕种。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经有权机关批准的、无密级的土地登记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等级评定结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图形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情况等基础资料作为公共信息,向社会提供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非法所得无法计算的,为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价款的百分之三以上百分之十以下。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非法所得无法计算的,为非法出让、转让或者出租土地使用权价款的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五以下。
非法出让、转让或者出租土地使用权价款的确定,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成交价格为准;未约定成交价格或者约定的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以政府公布的基准地价为准。
第五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未经批准擅自对原地上建筑物进行改建、扩建,涉及改变土地用途或者变更土地权属,且未办理审批手续的,责令其限期补办,补交有关土地费用,并处以应缴费用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三以下的罚款。
未经批准临时使用土地或者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土地原貌;逾期不改正的,按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进行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强制拆除或者没收。
第五十四条 超越法定权限或者违反法定条件,批准减免有关规费的,批准行为无效,由上一级土地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追缴被非法减免的规费。
非法批准减免土地规费或者低于基准地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擅自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更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图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的,其行为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批准行为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违法用地未经依法处理而擅自给予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或者确权发证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挪用、截留、私分或者非法占用征地补偿费或者耕地开垦费等有关费用的,责令其限期退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本办法所称的非法转让土地:
(一)未经有权机关批准,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
(二)未经有权机关批准,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进行房地产合作开发、房屋联建或者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的;
(三)转让地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未依法办理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手续的;
(四)转让土地使用权超过法定期限,不申报登记的;
(五)不符合法定或者出让合同约定的转让条件,擅自转让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
(六)将未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以买卖或者其他形式转让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本办法所称的非法批准占用土地:
(一)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批准用地的;
(二)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
(三)以化整为零等形式越权批准用地的;
(四)未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或者征地审批手续,即先行批准用地的;
(五)与用地单位串通,隐瞒真实情况批准用地的;
(六)以领导批示、会议纪要等非法定形式批准用地的;
(七)超出法定批准权限批准用地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条 本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1987年2月19日福建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发布的《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土地法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土地法
(1997年4月12日第三届国会10次全会第01号决议)
1997年5月3日国家主席令第33号颁布实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土地法的任务
土地法规定了土地使用和保护管理制度,使国家的资源产生效益和合合法化,为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保护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境内水域和环境作贡献。
第二条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土地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土地是指纳入老挝公民赖以生存的国家的最根本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和保卫国家、保卫安宁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土地所有权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土地所有权宪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归国家所有。由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统一管理并赋予个人,家庭及组织;经济组织,武装部队,国家机关,社会及政治组织有效使用并让外籍人、无国籍人和外国人租赁。
个人或组织不能用土地作商品交易。第四条
促进土地开发
政府制定政策、办法和措施,促进土地开发如:培训及设立关土地保护基金,使之不断优化和完善。
第五条
保障获使用土地权者的利益
政府依法有效地、平稳正常地、长期地保护获土地使用权者的利益,包括保障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和继承权。
第六条
土地和环境保护
个人和组织一律有义务保护土地,使之处于良好状态。不得有塌方、滑坡、下陷、退化,相应地保持每种土地类型的质量,未经批准不得减少各种类型的土地面积。
第七条
禁止霸占土地
宪法颁布实施前或后发生的非法霸占土地均一律取消。
自本法颁发施行起,任何个人或组织如有使用土地的愿望,须征得政府的批准。
第二章
土地管理和土地登记
第一节
土地管理 第八条
土地管理
政府在全国统一范围内集中管理土地,政府授权有关管理部门如:农林部、工业手工业部、交通运输邮电建设部、新闻文化部、国防部、内政部、授权财政部为集中管理者。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土地登记,发放土地证,出租土地并直接管理建筑用地。
第九条
土地管理的任务 土地管理的根本任务如下:
1、勘查和分配土地;
2、编制土地总图;
3、占量和评估土地质量; 4, 划分土地区域; 5, 划分土地类型; 6,编制土地总体规划; 7,编制土地使用规划;8, 审计通过土地使用规划; 9, 进行土地普查(统计)10, 制做土地登记簿; 11, 规定土地价格; 12,授予土地使用权; 13, 出具土地证; 14, 转让、出租; 15, 土地检查;16, 收回转让的土地;17, 解决有关于土地纠纷。第十条
土地的勘查和分配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以便实施土地的勘查和分配工作。检查和收集有关土地资料以便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地区、划分土地类型和绘制总地图,然后授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
第十一条 地区的土地类型的划分
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将按下列划地区和类型:
1、地区划分;
——平原地区由下列组成: +城区;+农村地区;+经济特区;——高原地区由下列组成:: +城区;+农村地区;+经济特区;——山区由下列组成: +城区;+农村地区;+经济特区;2, 类型分开线;——使用的农业置于地面;——使用的林产置于地面;——的建筑物位置;——使用的工业置于地面;——使用的运输置于地面;——使用的文化置于地面;——的国家防卫 ,公众的次序使用置于地面;——使用的水置于地面.第十二条
各类土地范围的规定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和划分各类土地,然后向国会提议以便审议通过。地方 政府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规定各类土地的范围,使之符合政府制定的土地类型范围的规定,然后向自己的上级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
第十三条
土地出租
政府允许老挝公民出租土地,但最高不得超过30年,可视情节续租。至于老挝公民之间拥有开发了的土地使用权出租,最高不得超过20年,并根据土地所在地的政府同意,可以视情续租。
土地出租实际期限应根据产业将使用该土地的特性和规模来规定。第十四条
土地类型改变
一旦认为有必要,可以把一种土地类型转向另一种类型,但在用以其他目标前,必须事先征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并不得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节农业用地管理 第十五条
农业用地
农业土地是指规定用于种植、养殖和农业试验研究包括水利的土地。第十六条
农业用地管理
农林部是农业用地的管理者。规定各种农业用地,研究制定有关上述种类土地使用、保护、开发的管理规定,然后向政府提议便审议通过。
第十七条
农业用地使用权限的规定
政府批准个人和家庭按分配计划、目标、长期、有效地使用农业用地,具体内容如下:
——从事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人,其数量每户每一个劳力最高不得超过 1 公顷;
——从事果园的人,其数量每户每一个劳力最高不得超过 2 公顷;
——利用各种童山秃岭土或草地来种禾本科作物畜牧的人,其数量每户每一个劳力最高不得超过 15 公顷。
在把农业用地面积批给个人使用时,政府将根据生产的实际规模、能力、特点、条件以及当地的农业用地分配计划、分不同情节予以考虑。
如果当事人有条件和具有生产的实际能力,一个劳力可以获得多种农业用地使用权。
如果谁需要使用的农业用地,多于本人获使用权的土地类型,也可以向政府提议租赁。
至于批准的农业用地面积,应视该组织的实际能力,组织进行生产。第十八条
授予农业用地使用权
县政府把自己管辖的农业用地使用权,以出具土地证的形式审批授给个人和组织使用。该土地证有效期 3 年,如果在上述期限内,土地按规定、目标、正确使用并且无任何异议或该异议已被解决,方可有权向省、市或特区土地管理办公室提议,以便申请长期使用权的土地证。
第三节
林业用地管理 第十九条
林业用地
林业用地面积是指按《森林法》载明的国家规定是森林土地的有森林覆盖或无森林覆盖的每一块土地面积。
第二十条
农林部是林业用地管理者。规定各种林业用地,研究制定有关上述各种土地的使用、开发、保护管理规定,包括环境保护,然后向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第二十一条
林业用地使用权限的规定
政府允许个人和家庭按目标、长期、有效地正确使用童山秃岭地或退化林地,其数量每户每一个劳力不得超过 3 公顷,如果谁需要的林业用地多于该标准亦有权向政府租赁。
至于批准的林业用地面积,应视生产的实际能力组织使用。第二十二条
授予林业用地使用权
县级政府配合村权力机构以出具证明的方式把自己管辖内的林业用地审批授权给个人和组织使用。该土地证明有效期 3 年,如果在上述期限内,土地按规定、目标、正确使用并且无任何异议或该异议已被解决,方可有权向省、市或特区土地管理办公室提议,以便申请长期使用权的土地证。
第三节林业用地管理 第十九条
林业用地
林业用地面积是指按《森林法》载明的国家规定是森林土地的有森林覆盖或无森林覆盖的每一块土地面积。
第二十条
农林部是林业用地管理者。规定各种林业用地,研究制定有关上述各种土地的使用、开发、保护管理规定,包括环境保护,然后向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
第二十一条
林业用地使用权限的规定
政府允许个人和家庭按目标、长期、有效地正确使用童山秃岭地或退化林地,其数量每户每一个劳力不得超过 3 公顷,如果谁需要的林业用地多于该标准亦有权向政府租赁。
至于批准的林业用地面积,应视生产的实际能力组织使用。第二十二条
授予林业用地使用权
县级政府配合村权力机构以出具证明的方式把自己管辖内的林业用地审批授权给个人和组织使用。该土地证明有效期 3 年,如果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土地按目标、按规定正确使用,无任何争执或该争执已解决,方可有权向省、市或特区土地管理办公室申请长期使用权土地证。
第四节建筑用地管理 第二十三条
建筑用地
建筑用地是指规定用于住宅、楼房、工厂、办公楼、机关、公共场所的建筑土地。
第二十四条
建筑用地的管理
财政部是建筑用地的管理者。研究制定有关上述种类土地使用、开发、保护、管理规定,然后向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
第二十五条
建筑用地种类 建筑用地的种类按下列划分: ——为公共利益的建筑用地; ——住宅的建筑用地; ——工厂建筑用地;
——办公楼、机关的建筑用地。
为公共利益的建筑物用地是指为公共利益使用的建筑用地如:公共场所、学校、医院、警察局、儿童乐园、运动场、及为其他公益服务的建筑物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是指用于个人和家庭居住的土地。
工厂建筑用地是指为进行工业生产和加工使用的土地。办公楼、机关建筑物用地是指为修建企业办事处、国家机关、使馆或国际组织机构而使用的土地。
建筑用地分配必须按规定的各种建筑用地的比例和城建规划执行。第二十六条
建筑用地使用规章
政府必须保留用于公益的建筑用地。如果上述土地使用目标有所改变,也同样必须为公益服务并且必须事先征得有关部门的许可。
建筑用地使用不得触犯他人的利益并保障认可的真实状态。各种建筑必须获得城建规划机关的批准并严格按城建规划规则执行,必须获得有关职权机关的批准,完善技术标准包括环保。
第二十七条
建筑用地使用权限的规定
政府允许个人和家庭按目标、长期稳定、有效、正确的使用土地。其数量每户每人不得超过 800平方米,如果谁需要使用的建筑用地多于该标准,亦有权向政府租赁。
至于批准的建筑用地,则应视使用的实际情况组织使用。第五节工业用地管理 第二十八条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是指国家规定作为工厂、工业园、工业科技研究所、污水处理站、工业废料处理站、能源原料源;输电线路、能源和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线路用地、矿产区和用于其他工业目标的土地范围或土地界限。
第二十九条工业用地的管理
工业手工业部是工业用地的管理者。研究制定有关上述种类土地使用、开发、保护、管理规定,包括环保然后向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
至于输电线路、能源和天燃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线路用地应和交通运输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协调。
第三十条工业用地规则
使用工业用地的个人和组织,必须按下列条件执行:
1、获得工业手工业部门的批准;
2、获得城建规划机关的批准;
3、不对他人、公益或环境造成损失;
4、租凭使用后的矿产土地,应修复地面并恢复原状。第六节
交通用地管理 第三十一条
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是指用于道路、路界、水沟、架桥位置、电话线路、设立通信站包括机场、码头、商品运输车站和公共汽车站、隧道、铁道、储运站及其他用于交通工作的土地。
第三十二条
交通用地的管理
交通运输邮电建设部是交通用地管理者。研究制定有关上述种类土地的使用、开发、保护、管理规定,然后向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
第三十三条
交通用地的使用
交通用地的使用必须按有关部门制定的专门规定执行。第七节文化用地管理 第三十四条
文化用地
文化用地是指有关历史遗迹、古迹、圣地、寺庙、自然风景点、文化建筑物的场所及政府规定为文化和旅游的其他场地。第三十五条
文化用地的管理
新闻文化部是全国范围内文化用地的管理者。研究制定有关上述种类土地使用、开发、保护、管理规定,然后向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
使用该文化用地的个人和组织,必须按有关文化用地使用和保护管理规定执行。
第八节国防、治安用地管理 第三十六条
国防治安用地
国防、治安用地是指用于国防、治安工作的土地如:哨所、办公楼、营房、培养军区技术的学校和训练场地,警察局、炮兵阵地、军用机场和码头、军、警仓库、医院、工厂、休息场所以及用于其他国防、治安工作的土地。
第三十七条
国防、治安用地的管理 国防部和内政部是国防、治安用地的管理者。研究制定有关上述种类土地使用、开发、保护、管理规定,然后向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
第三十八条
把其他类土地用于国防、治安事务 一旦有必要,武装部队可以把不论是个人或是组织的其他类土地按政府的规定用于国防、治安事务。
使用结束后,必须把上述土地物归原主。当使用中,如果给获该土地开发使用权的人造成损失,应考虑给予适当的损失费补偿。
第九节水域用地管理 第三十九条
水域用地
水域用地是指在水底或在水源附近的土地如:水下用地、水源用地、河边用地、水上用地、落潮新生地、干涸地或产生于河流整治或改造的土地。
第四十条
水域用地的管理 农林部是水域用地的管理者。配合水域用地所辖地当地政府研究制定有关上述种类土地使用、开发、保护、管理规定,然后向政府提议,以便审议通过。
第四十一条
水域用地使用规则
水域用地使用必须保证按下列条件执行。
1、不得侵蚀;
2、不得阻止河流流向;
3、不得让水源枯竭或漫溢;
4、不得对水源造成有毒污染;
5、不得在水源地伐木破坏森林;
6、不得挖剥洼湿地、掏淤泥。
如果有必要,必须事先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第四十二条
水域用地的使用
由水域所在地的村权力机关研究向县级政府提议,把上述有关土地交给个人或组织保护和适当使用。
如果在哪一个个人或组织使用权管辖范围内发生不负责任的情况下,经水和水源资源管理机关和科技和环境机关检查认为:该土地使用未对该水域造成不良影响,上述个人或组织将可继续使用上述土地。
第十节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指把各种资料记入土地登记簿如:获土地使用权的夫妻姓名、土地类型、范围和土地面积、土地的由来和位置,统统记入土地登记簿。
第四十四条
土地登记簿的形式 土地登记簿有下列二种形式: 系统地登记; 按申请登记。
系统地登记是指无申请的登记编制在土地分配、地区划分、土地类型划分中有必要的某一地区的土地系统中,以便管理。
按申请登记是指按某一个人或组织的申请进行的登记,以便拥有本人土地使用权的证明。
第四十五条
土地申请书 想登记土地的个人或组织,必须通过村权力机关和县土地管理组向驻省、市或特区土地管理办公室递交登记申请。
土地登记申请书由下列组成:
1、有关土地由来的证明:继承或转让并且证明是农业用地或林业用地;
2、土地的由来证明;
3、来源于原主人或土地所在地政府的土地担保证明;
4、其他必要的文件。
第四十六条
检查土地登记申请书
一旦土地登记申请书送到县土地管理组后,该工作组应配合土地所在地村权力机关检查其实性和合法性。
认为资料真实、合法后,丈量组工作人员将进行丈量工作并把土地图附于申请书后,以便向驻省、市或特区土地管理办公室提议审议登记土地。
第四十七条
土地登记簿
土地登记簿是指按土地登记序号记录的一种登记簿。该登记簿在封面有财政部部长的签字和印章,包括序号并每页都盖章。
土地登记簿应有下列基本内容:
1、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个人或组织的姓名;
2、出生年月日、国籍、职业、现住址;
3、获土地使用权人的父母姓名;
4、土地编号;
5、专门地图编号;
6、土地范围、面积、区域;
7、土地图。
第四十八条
土地证明
土地证明是指由县级政府出具给具有该土地使用权的个人或组织有关农业用地或林业用地临进使用权证明的正式文件。
获得土地证明的个人或组织,可以有权按证明的期限进行继承。但无权转让,无权拿去入股,无权拿去担保或出租。
第四十九条
土地证
土地证是指有关长久土地使用权的一种唯一的根据根本凭证的文件,其合法地从土地登记簿复制一张交给土地的主人作为长久保留的凭证,直到按法律规定的条件有新的变更为止。
土地证出具前,有关机关必须在土地管理办公室、县政府、土地所在地村公所张贴公告,自公告签发之日起 90 日内通过政府的磊众媒界、报纸通告和国家广播电台公告。如果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无异议已被解决,方可为获土地使用权的人出具土地证。第五十条
出具土地证影印件(土地替代证)当土地证跌或被损坏时,驻省、市或特区土地办公室向已申请的个人或组织出具土地证影印件。
如果该遗失或损坏的土地证未能留下有关能够作为证据的痕迹,在出具该土地证前,必须事先拥有土地所在地当地人民法院的判决书。
各种情形的出具土地证影印件,必须按上述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提前 30 日向大众公告。
第五十一条
有关土地的司法登记
有关土地的司法登记是指每一次土地使用权变更活动如:转让、担保等按省、市或特区土地管理办公室的授权记入县土地管理组的司法登记簿上,以便监督该土地的变更情况。
第三章土地使用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老挝公民有关土地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十二条
获土地使用权
个人或组织将从下列某一基础上获得土地使用权:
1、国家的赋予;
2、转让;
3、遗产继承。
第五十三条
土地使用人的权利 获土地使用权的人享有下列权利: ——土地保障权; ——土地使用权;
——获得自源于土地的收益;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权; ——土地使用权的继承权。第五十四条
土地保障权
土地保障权是指政府授权某一个人或组织保护土地的权利,以便在一定的目标内使用。
第五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是指按政府分配计划列入某一目标内的土地使用权。以便满足获得该土地使用权人的需要。
第五十六条
获得来源于土地收益权
获得来源于已开发的土地收益权是指从本人获得该使用权的土地收益中的征收权如:来源于出租、来源于拿去作股或把已开发的土地拿去担保。
第五十七条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权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权是指把有关该土地使用权交给他人使用和指导的权利。只有开发建设、增加生产的土地可以转让。
第五十八条
土地使用权的继承权
已开发的土地使用权的继承权是指获土地使用权的人死亡后留给子孙、父母或亲戚继承的土地使用权。
获得已开发的土地使用权遗产继承权的人,有权使用来源于该继承的土地。如果其获得来源于继承的土地面积+使用面积超过法律规定的土地类比例,必须缴纳高于正常比例超出部分的土地税。
第五十九条
政府组织、政治组织、经济、社会组织的权力
获得授权使用、保护该土地的政府组织、政治组织、经济、社会组织,仅有管理、使用和保护权,无论如何,无权转让、出租、拿去作股或拿去担保。
第六十条
土地使用人的义务
1、土地使用人具有下列义务:
2、按目标正确使用土地;
3、不对土质造成损失,不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4、不违背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5、按法律的规定,执行信可的现实状态;
按规定的时间履行下列有关土地纳税义务:土地税、来源于转让的税收、出租所得税、遗产继承税、名称转让手续费、土地使用司法登记手续费、其他有产的土地手续费。
第六十一条
认可的现实状态
任何个人或组织如果被他人的土地封闭、无道路出口,该个人或组织有权向获得最近于该道路的土地使用人请求通道,被请求的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人必须允许本人认为适当的地方为通道,并有权要求赔偿该通道土地上开发的或建筑物、农作物的损失费。
当发生架设输电线路、电话线、挖排水沟、下水管或自来管道线路及其他,通过某一个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人土地时,致使产生砍木、毁坏农作物及当事人的建筑物或产生员失时,该当事人有权要求赔偿。由于该破坏造成的损失,如果出让通道的人已从中获得利益,就不另计损失费,除非该损失较大,该情形则应适当计赔损失费。
第六十二条
丧失土地使用权
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人,在下列情形将丧失使用权:
1、未按目标正确使用政府赋予的土地;
2、连续 3 年未缴纳土地税;
3、不按合同和土地法载明的条款使用土地;
4、法院判决丧失土地的使用权的。第六十三条
结束土地使用权
个人或组织的土地使用权,下列情形将结束:
1、自愿放弃土地使用权的;
2、政府把土地转为公益使用的。
第二节
外籍人、无国籍人和外国人的土地租赁
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依法投资和活动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籍人、上述个人的组织,可以向政府租赁土地。
外籍人、无国籍人、上述个人的组织如果需要从老挝公司手中租赁已开发的土地,应获得土地所在地省、市或特区政府的批准。至于外国人上述个人的组织,如果需要从老挝公民手中租赁已开发的土地。则应由土地所在地的省、市或特区政府向财政部建议审批。
第六十五条
土地租赁期限,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上述个人或组织,从政府租赁土地的期限是根据产业的条件、过麽、特性而定,但最高不得超过30年,可按政府的同意视情形续租。
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上述个人或组织从老挝公民手中租赁已开节发的土地,其期限最高不得超过20年,可以按土地所在地的省、市或特区政府的同意情形续租。
外国人及上述个人或组织,由土地所在地的省、市或特区政府向财政部建议决定。
来老挝投资的外国人的期限,是根据项目、产业的条件、规模特性而定,但最高不得超过75年并可以由国会通过视情形续租。
租赁的土地面积超过5万公顷以上,必须获得国会的通过。有关实际租赁期限,按各产业的条件、规模、特性而定。在老挝使用土地的大使馆或国际组织机构,可按老挝政府和有关国家政府间的商定租赁、交换、转让,在此情形下,其期限最高不得超过99年。
第六十六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籍人及上述个人或组织的土地租赁的义务
(一)按目标正确使用土地;
(二)不对土质造成损害,不对自然环境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不侵害他人的权益;
(四)按法律规定执行认可的现实状态。
(五)缴纳土地税及其他有关土地费;
(六)按其他有关土地规章完整履行。第三节
赔偿损失
第六十七条
赔偿损失的原因有以下3种:
(一)由于违法造成的损失;
(二)来源于认可的现实状态造成的损失;
(三)来源于土地转让造成的损失。
第六十八条
由于违法造成的损失费赔偿 使用土地的个人或组织由于违法而对他人或公众造成损失,必须赔偿由于本人的过错造成的损失。当发生违法行为造成严重损失时必须提交法院依法判决。
第六十九条
来源于认可的现实状态造成的损失费赔偿
获得他人认可的现实状态、为自身流过道、水沟土地使用权的个人或组织,其致使他人或公众的农作物、建筑物收到损害,该个人或组织必须对上述损失给予适当损失费赔偿。
第七十条
来源于土地转让造成的损失赔偿
一旦为公益而有必要使用某一个人或组织的土地,政府或集团必须给予被守护土地的人适当的损失费赔偿。
为保证赔偿被收回的土地,应留有省、市或特区、县、村的全部土地面积和5%比例的备用土地。
在上述土地还不能使用期间,也可以让个人或组织临时租用。第七十一条
损失费规定
在损失费赔偿过程中,必须有由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评估以便规定损失费。
第四节
政府在救国斗争时期赋予人民使用权的土地和外逃人员的土地 第七十二条
政府在救国斗争时期赋予人民使用权的土地
政府否认收回救国斗争时期赋予人民使用权的土地。
第七十三条
救国斗争时期从当地外逃人员的土地
政府否认收回救国斗争时期从当地外逃人员的土地。
第七十四条
赋予公共财产的土地
政府否认收回救国斗争时期和现时期赋予公共财产的行为及个人的土地。
第七十五条
外逃人员的土地
政府否认收回外逃人员的土地。第四章
土地使用的检查
第七十六条
土地使用的检查
土地使用的检查是指监督个人组织的土地使用、开发、保护、管理活动,以便使之符合用途和有效益。
第七十七条
土地使用的检查机关
检查各类土地依法按目标合法使用,是各有关土地类型管理机关按本法第八条之规定的职责。土地登记、交付、出租由财政部负责检查。
第七十八条
土地使用检查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其主要权利和义务如下:
(一)索要有关来源于个人或组织检查中必要的文件;
(二)检查土地现场:
(三)向土地使用人作介绍;
(四)准确下达有关土地使用业务的临时中指令或暂停令;
(五)建议有关机关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五章
解决土地问题 对立功者的政策和对违反者的措施
第七十九条
解决有关土地行政管理性质的问题
解决有关土地行政管理的问题如:未经批准使用土地;为按目标正确使用土地;获得授权后未按规定的时间使用土地;为按规定缴纳土地税费用及其他具有行政管理特性的问题,由有关土地管理机关协调其土地所在地的政府为解决人。
如果土地使用人对处理决定不满意。亦有权向上一级机关提请解决。
第八十条
处理有关提地民事性质的纠纷。处理有关土地民事性质的纠纷如:已开发的土地遗产继承;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其他有关该土地的民事合同,则由人民法院按法律程序审判决。解决有关土地民事性质的纠纷,应让土地所在地的政府事先进行调解。如不能达成一致,方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十一条
对立功者的政策
依法正确使用、有效保护、开发土地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表彰,并得到政府规定的优惠政策,在今后的土地租赁或续租中得到便利。
第八十二条
对违反者的措施
任何人或组织在使用、保护和开发土地中,如果违反有关土地法规,对公共场所、环境及他人财产、健康或生命造成损害的,将情形轻重处以罚款或追究刑事责任包括赔偿由此造成损失费。
此外,违反者还将被处以数罪并罚如:吊销土地证或其他有关土地使用许可证。
第八十三条
刑事责任
任何人在执行土地工作中如有违反法规的行为如:利用职权、越收受贿赂、伪造成文件、为谋私利非法出具土地文件,对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造成损害的将视情形轻重,执行纪律或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把十四条
组织实施
本法颁布施行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有义务制定出细则,以便组织实施本法并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进行普查工作,尤其是检查有关土地使用权的由来、土地规模、土地使用等。
第八十五条
解决有关土地的期限
过去以来依法拥有有土地的老挝公民,如其土地面积超过土地法的规定,必须在本法颁布实行之日3年内按本法证券解决。如果超过该时期,当事人将失去土地使用权。对于该超限部分,如果当事人还想继续使用,则有优先权向政府申请租赁。
过去以来拥有土地的外籍人、无国籍人、外国人及上述个人或组织,应自本法颁布施行之日3年内按本法正确解决。如果超过该时限,当事人将失去上述土地使用权,如果仍想继续使用,也有有限权向政府申请租赁本人使用的土地。
属于大使馆和国际组织机构的,将由政府另作规定。
第八十六条
生效
本法自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颁布施行令之日生效。本法取代1989年3月21日部长会议签署的“关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农业土地使用及管理规定”的第22号临时规定。
1979年11月18日总理“关于法院判决的反动派、逃跑人员和改造人员的土地和房屋”的第129政令及1992年12月19日总理府“关于土地的政令”第99号令,一切与本法相违背的政令、规定一律作废。
国会主席 沙曼·维雅吉 1997年4月12日于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