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研辅导机构

时间:2019-05-15 00:2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考研辅导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考研辅导机构》。

第一篇:中国考研辅导机构

编者按:2015考研季来临,应广大考研学子的要求,笔者对几家具有实力的考研培训机构做了一个大致评测,这些选择出来的机构做得还是比较成熟和稳定,有一定的行业美誉度。这次这些入围的这些机构大多为教育集团,或规模较大,或办学特色显著,亦或除了考研辅导外还有其他项目的培训。在评测过程中,笔者根据多年的行业从业经验并在参考了大量行业数据和实地探访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以期各位考研学子能从这些数据中做到心中有数,在选择辅导班时有的放矢力争事半功倍助力考研成功早日金榜题名!(PS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机构排名不分先后切勿对号入座。)

1北京万学海文考研培训学校:海文总体实力是最强大的,创立时间早行业积累经历丰富有一定底蕴。陆续吸引几家风投的青睐有过很多的投资,有钱好办事嘛,总体来说实力排第一是没有问题的。同时海文在宣传上非常强大,培训领域上,涵盖了面授、远程、网络以及图书四大版块,基本上覆盖了考研学子们考研过程中所有的需求。缺点在全国的运营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2高硕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高硕是全国第一家开设考研一对一辅导的考研培训机构,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专注考研一对一辅导的机构。高硕考研首次提出考研一对一辅导和考研集训营的概念。该机构最大的特点是办学特色鲜明致力于小而精式的培训不刻意追求大而全,摒弃大班辅导弊端对考生进行个性化督导,在专业课方面有自己独特优势。虽办学时间不如几家老牌机构早,但正是凭借其鲜明个性化特点却获得了后发优势,近几年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缺点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品牌定位虽清楚但碍于资金实力行业经验锤炼与几家巨头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知名度不是太高。

3文都教育:文都的品牌、办学历史、师资水平,在所有考研机构里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培训口碑不是很突出,在师资上,有几个老师比较有权威性,总体稍逊。内部资料和全国分校数量位居前列。缺点就在于没有在北京将名气开拓好,屡次进入北京,屡次退出北京。

4海天培训学校:海天无论是整体品牌、师资、培训模式上没有非常明显的缺点,也没有明显的优点,不太注重品牌的推广,宣传不够全面;师资属于中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培训模式上全国分校的数量仅次于文都,遗憾的是没有开设网络班,整个体系少了一个环节。

5跨考教育集团:跨考是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它还包括MBA、专业硕士及考博培训等,但是根据龙巢后台统计数据计算,跨考教育也跻身考研排行榜。跨考在择校择专业、资料资源、图书出版、辅导师资、复试准备、全程信息、VIP高端辅导、魔鬼集训辅导等多个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全国的分校也比较多。6启航:启航本来属于老牌机构,但是近几年开始走下坡路了;师资不是独家,网络教学方式老化,“声音+讲义”的课件形式现场感不强,学习效果不好。7文登和太奇:这两个机构放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是依靠个人的名气来打造的。文等优势在于创始人陈文登的数学,太奇优势在于创始人朱泰祺的英语,除此之外,其他的培训科目并不好,整个体系不均衡性明显

第二篇:2013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辅导

第一章 复习辅导

教师:

第一章讲先秦时期的教育。先秦就是秦代以前,一直上溯到远古的历史起源之时,也是中国教育的开端时期,大家一定要打好学习的基础,因为第一章的内容是学好以后各章的前提,尤其是先秦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从学习方法而言,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也是一个入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等。第一章的基础打好了,以后的学习就摸着门道了。希望同学们开一个好头。你们在学习教材时有什么问题,可以先提一提。学生乙:

老师,从第二节的标题看,“学在官府”是与私学相对立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学在官府”理解为官学呢? 教师:

“学在官府”作为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确实有着学校由政府主办这一层含义。但是,其范围要比后世所说的官学要广泛得多。“学在官府”的“学”,从其本义来说,并不指学校,而是指学术、典籍等。由于学术、典籍等都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因此普通百姓根本无权享受教育,民间无学术,更无学校教育。此外,“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官师不分上,即官吏既是行政官员,又是学校的教师,而后世的官学,只是属于官方主办的学校,教师虽然也可能有一定的官品,但多数是专职教官,不见得兼任其他行政职务。下面谁能回答,六艺是什么? 学生甲:

“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教师:

这样回答只能说答对了一半。如果问的是西周的“六艺”,确实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到汉代以后,人们也把经孔子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称为“六艺”,有人把西周时的“六艺”称为“旧六艺”,而把孔子的“六艺”称为“新六艺”。“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有,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稷下学宫”? 学生乙: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教师:

概括得很好。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私学兴起的原因。谁先来说说? 学生甲:

我觉得私学之所以兴起,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官学开始衰弱了。由于官学的衰弱,而社会上又需要教育,统治阶层也需要各种治国人才,这就必须有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来取代官学,于是私学就应运而生了。教师:

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办学体制上,官学与私学往往呈现一种此起彼伏的趋势。但是在春秋之前,中国并没有私学,为什么偏偏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私学呢?可见还存在更深一层的原因,至少我们可以与当时的时代特点联系起来看,哪位同学来作一下补充? 学生乙: 我觉得是否可以从春秋时期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理解私学的兴起。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而这些变革,必然导致教育上的变革,为了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需要,私学就开始兴起了。教师:

私学的兴起,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密切。其实任何一种新教育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政治、经济制度的土壤。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王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之上的。学生甲:

老师,我注意到教材上还提到私学的产生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学术下移。这两条是不是也很重要? 教师:

是的,这是两个客观条件,或者说是私学兴起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使大批的士人有条件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而新兴的士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求学者和必要的师资。而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也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好,下面谁能概括一下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学生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溯到孔子。他对教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教师:

回答比较全面。这五点其实正是教材中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五个方面:关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这是我们掌握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线索。学生甲:

老师,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能作一下解释吗? 教师:

从字面上说,“道”字念“导”,是引导的意思。“政”指行政手段。“齐”原意是指整齐,可引申为约束的意思。“免”即避免(触犯刑律)。“格”是服从之意。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百姓,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然可以使百姓由于害怕触犯刑律而不为非作歹,但并不能使百姓有羞耻之心;而以礼仪道德教育的手段来引导、约束百姓,不仅可以使人耻于为非,而且人心也会归服,可收到法律难以取得的效果。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学生乙:

“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因为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教师:

那么,这一思想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呢? 学生甲: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学生乙:

老师,关于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其中“优”就是优秀的意思吗?我觉得用优秀来解释“学而优则仕”还可理解,但用来解释“仕而优则学”,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吧? 教师:

对于这个“优”字,的确值得推敲。通常都解释为优秀、优异,但另外也有人解释为有余力的意思,类似于悠闲、优游。我觉得后一种解释更合理些。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当然,如果不优秀的话,就会很吃力,也就悠闲不了了,两者并不绝对矛盾。不过后来说起学而优则仕,最通常的意思还是学习优秀就可以做官。学生甲:

老师,自测题中有一道题是问,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回答? 教师:

对这一问题要参考第三、四、五节的有关内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孔、孟、荀关于学、思问题的论述,与其人性论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下面谁能概括一下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学生乙:

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但孔子并未谈到先天的性究竟是怎样的。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但是,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能否对这种先天的善端加以保存和扩充。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就可能失掉这种善端。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本来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这就把“性”与“伪”分开了。教师:

其实,从他们的人性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孟子与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不同观点。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而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谁来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 学生甲: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即找回丢失的善的本性,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后天人为的努力来转恶的本性,这就叫“化性起伪”。任何人只要肯作出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彻底改变本性,成为圣人,故“涂之人可以为禹”。教师:

完全正确。孟荀的人性论出发点不同,孟子强调教育对善性的存养,而荀子强调对恶性的改造。一个是强调教育的可能性,一个是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但都突出了教育的作用,而且肯定人人通过努力,都有达到圣人标准的可能,对教育的效果充满信心。学生乙:

老师,如何准确的解释荀子的“虚壹而静”? 教师:

这是荀子关于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的观点。所谓“虚”,就是“虚心”,即不要因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就是专心,即不一心二用。所谓“静”,就是静心,不能用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下面谁来解释一下“三纲领八条目”? 学生甲: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己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教师:

回答得很好。“明明德”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发扬光大的意思,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亲民,朱熹解释为新民,三纲领串起来就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使民众的面貌也就是社会风尚焕然一新,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学生乙:

老师,我发现《学记》讲教师的内容似乎更多一些,那为什么要叫“学记”呢? 教师:

《学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主要讲对教师的要求。而且认为“教”与“学”密不可分,用“学”这个词既可以概括学习过程,也可以代表教师教的过程。学生甲: 那么,其中的“教学相长”这条原则,是不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呢? 教师:

从《学记》的原文来看,这个“教学相长”应该是指教师本身既要教,也要学,它们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从而使教师不断进步。但是它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这也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生乙:

老师,关于“尊师重道”这一条原则,教材中引文太多,不容易记住,您能不能作一下通俗的解释呢? 教师:

概括的讲,有两点内容。一是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学记》认为教师是培养国君的重要职业,作用显而易见,《学记》又认为只有尊重教师,老百姓才能真正重视教育,因此,必须把教师放在崇高的地位。二是讲教师的条件。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当教师。学生甲: 老师,对于“藏息相辅”这一原则,大致意思我能理解,但对“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一句话,我还是不太理解。您能解释一下吗? 教师: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在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之后,进而进修未学的知识,在休息的时候,就要尽情游乐。学生乙:

老师,您能逐字逐句的解释一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段话吗? 教师:

所谓“道而弗牵”,就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所谓“强而弗抑”,就是说,教学要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所谓“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学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所谓“和”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所谓“易”,是指学习安易,不觉得太难;所谓“思”,即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好,下面我再提一个关于《中庸》的问题,即:《中庸》关于学习的五个步骤是什么? 学生甲:

《中庸》概括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审问”即对博学中的内容谨慎的问其真伪;“慎思”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明辨”即明确分辨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笃行”即切实的实行,使观念和行为得到统一。这是一套完整的内省方法,包括学—思—行等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

完全正确。下面谁来回答一下墨家对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学生乙:

墨家的教育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二是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等许多方面;三是 “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教师: 正确。墨子的教育内容论很有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有进步意义。与墨家相比,道、法两家的思想更加偏激一些,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老子的“绝学”观点。学生甲:

我觉得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老子的“绝学”观点:一是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的,而他所理解的“学”是非自然的,是违背“道”的本质的,所以必须“绝学”,才能回归自然。二是老子认为“道” 的本质特征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学”则是人为的,尤其是儒家的仁义孝慈忠的教育,不仅不符合人类的本性,而且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活动。所以必须“绝学”。教师:

回答得很清楚。但还不够全面,有谁能加以补充? 学生乙:

我觉得还有第三个方面,那就是“为道”与“为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老子认为:为学是使人的知识增多,而为道是使人的知识与欲望减少,两者是根本不同的,这就应该让人们把一切知识忘记,真正做到“绝学无忧”。教师:

补充得很好,这就是教材上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本质上说,道家是主张消极避世的,而法家则走向另一极端,谁来说说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 学生甲:

法家提出了以“耕战”为基本内容的法治教育,以反对儒家的礼治教育,要求“更礼以教百姓”、“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提出:以官吏“为天下师”,“使学读法令”,主张以法家思想作为“壹教”,以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统一的政治需要。韩非更是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思想。除了法律教育外,不要其他教育,除官吏以外,不要有其他教师。但教育并不等于法律,教师也不同于官吏,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以法代教”、“以吏代师”,否定了一般教育的作用。教师:

道、法两家虽然对教育发表了一些否定性言论,但是他们主要是反对儒家的传统教育,而不是根本不要教育,只是道家强调的是“道”的教育,主张以不言为教,由人自然地发生变化,一切要顺应自然。而法家讲的是“法”教,“学读法令”而已。好,这节复习课就上到这里。练习题举例:

一、填空:

1.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2.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

二、名词解释: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三、简答题:

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四、论述题

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春秋时期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而这些变革,必然导致教育上的变革,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使大批的士人有条件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而新兴的士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求学者和必要的师资。而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也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为了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需要,私学就开始兴起了。

贡献: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科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结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第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第四: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章 复习辅导

教师:

第二章,自秦汉到隋唐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教育由确立到发展、完备的时期,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是地位。对本章学习总的要求就是掌握中国封建教育确立、发展、完备的基本线索,也就是说,要清理中国封建制国家从建立到鼎盛时期这千余年间,封建教育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备起来的。学生A:

老师,这一章涉及到的朝代比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内容也多,要全面掌握好象有点难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教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般来说,秦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封建教育初创、确立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继续发展的时期;隋唐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达到完备的时期。我们教科书的节次,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安排的。学生B:

您这么一说,我清楚了。教材上第一节到第三节讲的是秦汉时期的教育;第四节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五节到第七节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教育。教师:

你说得对。这几个阶段在头脑中清晰起来以后,我们再来看内容。尽管每一个阶段在节次的安排上不完全一一照应,但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外乎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个方面。注意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发展、演变,就形成了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条线索。文教政策是国家发展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或策略。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教育体制,文教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秦到汉,封建统治者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奠定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又是促进中国封建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汉以后的文教政策,则都是在这一前提下的具体化,或采取某些调整措施,如隋唐是在政治上重振儒术,同时兼容佛、道。选士制度就是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制度,它属于政治制度,但对教育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历代的选士制度,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教育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由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正好都包含在本章之中。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官学和私学。从秦汉到隋唐,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简史中我们只能讲述一些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响较大的或有特色的内容。如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的格局以及采取的教育教学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则侧重有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而以官学教育表现最为突出,所以侧重讲官学的教育行政、官学的设置以及各项制度。此外,中外教育交流是隋唐教育中的一个特色,我们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以上三条线索,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讲的都属于教育制度范畴的内容。关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我们对汉代的董仲舒、王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颜之推,唐代韩愈、柳宗元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了讲解。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每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把握其有特色的或有深刻影响的观点。学生A:

老师,您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教师:

比如董仲舒,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就是关于文教政策的建议。关于“强勉”、“圣化”等思想,都是为其文教政策的施行服务的。王充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无神论基础之上的,是在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化的儒学教育的斗争中形成的,这是他教育思想的特色。颜之推能在教育史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他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思想。嵇康则完全反对儒家的教育,提出“越名教任自然”的主张,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激烈变革时期,旧的秩序被破坏,人们在思想上要寻求解放,打破秦汉以来几百年封建专制的束缚,自然要反对灌输统治思想的教育。由于这种思想的蔓延,加上九品中正制的影响,社会上就形成了不屑为学、耻于为师的风气。韩愈高扬“卫道”的旗帜,倡导师道,就是对这种风气的批评和反正。柳宗元和韩愈都在“师道”观上有所建树,但是他们的观点又有所不同。以上只是例举,要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还是要认真读书。

总之,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要首先把握住教科书的总体框架和脉络,抓住三个阶段、四个方面内容的四条线索,同时要注意纵横的联系和比较,这样,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在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A:

老师,秦代设三老以掌教化,“教化”是什么意思? 教师: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在中国古代,教化就等于“大教育”,包括一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包括一切有教育作用和影响的政治制度措施及社会文化习俗,等等,它的实施范围也是全社会性的。教化有明确的目的性,“化”就是感化民众,树立起适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良好风尚、习俗,就是董仲舒提出的“教化行而习俗美”。所以推广教化,被儒家认为是立国之本。狭义的教化,是指在地方上进行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如提倡、表彰、奖励德行善举,也包括惩戒恶行,改良陋习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既有培养人才的任务,更有推行教化的责任。学生B:

老师,自测题“三大文教政策”,是要求回答董仲舒的关于文教政策的建议呢,还是汉代的文教政策? 学生A:

我理解是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而且三大文教政策建议与汉代的文教政策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教科书上“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中讲到的“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等内容,是汉武帝为了施行独尊儒术政策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教师:

你的理解基本正确。

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就是董仲舒提出的,他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和采纳,被确定为封建国家的文教政策。为了确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汉武帝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则不能都记到董仲舒名下,例如设五经博士,太学的实际建立,是按照丞相公孙弘等人提出的方案。察举选士,更是汉武帝直接下诏书举行的。学生A:

老师,有一道论述题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书上好象没讲这部分内容。教师:

这部分内容书上的确没有集中概括,但是,在相关节和目中有所点拨或有所体现,只要认真阅读教材,注意各部分内容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是可以概括出来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些自己的领会,不能每一句话都要从教科书里找。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分别概括。在政治上,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主体文化成为联系各地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也强化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毒害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在教育上,独尊儒术也确立了教育作为治国之本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古代各类学校教育发达的局面,但也使主体教育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下面谁能说一说鸿都门学的情况?

学生B: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 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与以儒学为主的官学不同,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是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教师:

很好。下面谁来概括一下文翁兴学? 学生B:

文翁兴学是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的事迹。他为了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10余名聪颖的郡吏到长安就学于博士。几年以后,他们学成归来,他便在成都立学,以他们为师,招收下县子弟入学,学有所成者,即予以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从此蜀郡学风大盛。汉武帝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下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学生A:

文翁兴学不仅开始了蜀郡教育事业,而且促进了全国地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他创造了委托培养教师的经验,为发展地方教育创造了条件。教师:

你补充得很好,你们俩概括的再综合一下,就很完整了。学生B:

老师,还有一道题是要求解释“次相授受”,不知道说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整? 教师:

你的问题涉及到名词解释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就拿“次相授受”来说吧,首先要明确它的产生时期和性质,即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接着就是阐述它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最后再点评一下,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这样的回答就比较完整了。谁知道现存的汉代蒙学识字课本是什么吗? 学生A: 是《苍颉篇》。学生B:

你记混了。应该是《急就篇》。老师:

是《急就篇》。这类题目属于教育史基本知识问答,是需要同学们记忆准确的。学生B:

老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罢黜”怎么理解呢? 学生A:

我理解是“废除”的意思,就是要废除其它各家学说,只尊崇儒家思想。教师: 那么,“罢黜”百家与禁止私学、焚书坑儒这种对待异端学说的作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A:

哦,是不同,可究竟怎么不同呢? 教师:

教材中关于董仲舒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这段论述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认真体会一下这段话,看看哪句是具体讲“罢黜”的呢? 学生B:

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吧? 教师:

对了,那么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 学生B:

绝是断绝,道是道路,断绝它们的道路。断绝各家学说的道路„„噢,应该是阻截其他各家学说的传播途径。教师:

那么,怎么个断绝法呢? 学生A:

就是不允许传播吧? 教师:

不对,那还是秦代“禁”的作法。汉代的作法是“尊”,即通过尊崇儒术,只承认儒学为官方学问,只给学习儒学的人以提拔做官的机会,其他学术虽然没有被明令禁止,但学习它没有社会地位和个人前途,自然也就无法与儒学“并进”了,可见,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都是为了统一思想,但汉代的作法显然比秦代高明。下面谁来讲讲“九品中正”制? 学生B: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对士人的品第还比较全面、慎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教师:

你概括得比较准确,也谈了它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选士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确实很密切,谈选士制度不讲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全面的。九品中正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确实无积极意义可言。不过,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的萧条,不能仅仅归咎于选士制度的影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世人不思进取,也是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另外,从选士制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该制度创设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立意是好的。但是,实践证明,此路不通。这就促使人们重新去思考怎样才能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于是,汉代察举制曾实行的考试的方法重被提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才有后来科举制的创立。因此,可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下面谁说一下西晋时在太学之外又设立了什么学校?它是什么性质的? 学生B:

是国子学,是贵胄性质的学校,专门招收贵族子弟。教师: 对。学生A:

老师,名词解释中有一个“四学”,指的是什么呢? 教师:

这在教材上讲得比较简明,你没有印象吗? 学生A:

教材上有关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内容很少,好象一带而过,我以为不是重点,就没认看。学生B:

四学是南北朝时的南朝宋创办,包括玄学、儒学、文学、史学。教师:

注意把握重点,这很好,不过应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而且,是否重点,主要不是看篇幅,而是看它是否有特色,在教育史上是否有地位和影响。像四学,可以说是最早的多科综合学校。下面谁能说说嵇康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A:

嵇康最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简单地说,也就是超越儒家的纲常名教,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教师:

他提出这样的思想有什么意义,你能简单地分析一下吗? 学生A:

嵇康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是正中封建传统教育要害的。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 是啊,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以来,儒家的纲常名教教育一直唱着独角戏。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使儒家教育第一次遭到否定,这就促使人们对教育进行反思。特别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主张,让人耳目一新,这在教育思想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学生A: 科举中的常科和制科是怎么区别的? 教师:

常科就是定期举行的科目,唐代的进士、明经都是每年举行,到宋代以后,定为三年举行一次。制科是皇帝临时决定开科考选的科目,有的是特有科目,如沿袭察举的贤良方正,博学宏词,等等;有专门的选拔目的、标准和方式。也有常科的增补,即不是在常科规定时间,由皇帝临时决定增开的,属于皇帝开恩给予的额外机会,所以又称恩科。它的考试选拔与该常科相同。学生B:

老师,教材中归纳了科举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但两个方面谈得比较简略,您能具体再作点解释吗? 教师: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为科举是学而优则仕在制度上的体现,从原则上说,任何人,只要学有所成,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竞争,而获得作官机会,这样就大大调动起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受教育的需求,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也都自觉地调动起来,不需要政府再去号召,投入财力物力亲自办学。学生B: 老师,“六学二馆”作为名词解释,该怎样定性呢? 教师:

“六学二馆”都是唐代的中央官学,只不过“二馆”有些特殊,是集教学、藏书和校勘书籍三位一体的场所。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属于专科性质。唐代的专科学校还有哪些? 学生B: 还有医学。老师,为什么医学不隶属于国子监呢? 教师:

除了医学,还有兽医学、天文学等,也都是隶属于相应的政府行政部门。这类专科学校都是培养政府技术职能部门的专门官吏的,如太医署、太仆寺、司天台的专职官员,这些部门自成系统,所以相应的专门学校也隶属于它,可以说是部门办学的最早形式。下面我们来复习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概括是什么? 学生A: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

对。构成师生关系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B:

不知您指的是什么? 教师: 就是说,韩愈认为师生关系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当教师凭的是什么? 学生A:

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吧? 教师:

正确。韩愈认为求师就是为了师“道”,因此对教师在年龄、地位上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先学者就可以教后学者。你们是否想过,这样一来,为师的标准是不是降低了呢? 学生A:

我觉得对教师的年龄、地位的要求,看起来都是硬条件,但是都不是教学必须的条件,而且年龄可以自然增大,地位也可以随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实际上也算不了什么。而掌握“道”和“业”,就非得下一番工夫不可,不是人人都能自然达到的。所以韩愈提出的为师标准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努力进修,保持专攻,并为先,才能胜任教师职责。教师:

你的见解很好。教师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强于学生。韩愈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为师标准的关键,既鼓励学生免去求师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又激励教师要努力传道授业,说服力很强。学生B:

老师,柳宗元的教师观与韩愈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

柳宗元也认为师以明道,和韩愈一样肯定教师在传道中的作用。但是他不赞成韩愈毅然以师自居,还号召人们要勇于求师、拜师的作法。他主张去拜师之名,存为师之实。有人前来请教,就提供自己的见解心得供他参考,与他切磋。没有必要一定要确定个师生名分。这就叫“交以为师”。他主张的是师为友,师为辅,而韩愈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可以说是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好,本章就复习到这里。练习题举例:

一、填空

1.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艺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2.现存的汉代最著名的蒙学识字课本是(急就篇)。

二、名词解释

次相授亲: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三、简答题

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四、论述题

试论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韩愈的师道观是: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认为求师就是为了师“道”,因此对教师在年龄、地位上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先学者就可以教后学者。韩愈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为师标准的关键,既鼓励学生免去求师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又激励教师要努力传道授业,说服力很强。柳宗元也认为师以明道,和韩愈一样肯定教师在传道中的作用。但是他不赞成韩愈毅然以师自居,还号召人们要勇于求师、拜师的作法。他主张去拜师之名,存为师之实。有人前来请教,就提供自己的见解心得供他参考,与他切磋。没有必要一定要确定个师生名分。这就叫“交以为师”。他主张的是师为友,师为辅,而韩愈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可以说是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三章 复习辅导

教师:

第三章内容是关于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历史。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A:

老师,我们还不太清楚这个时期教育的历史背景,教材上对这部分内容讲得也比较简单,能不能再单独讲解一下? 教师:

好吧。宋辽金元时期是指公元960年到1368年这段历史,即从北宋王朝的建立到元王朝的灭亡为止。总体上讲,这个时期处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发展而又中道衰落的时期。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割据战乱的局面,国家又初步恢复了统一。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军阀割据、皇权削弱的情况,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尚文贱武,削弱武臣的军权,重用文臣,加强完善政权机构的改革,提高皇帝的权威。同时,恢复儒家学说在文化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尊孔崇儒,以文治国,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因此,宋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学校教育普及的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宋代的科学技术也较为发达,经济繁荣,是继盛唐以后又一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但另一方面,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北宋长期遭受辽、金、西夏军队的入侵,屡战屡败,最终被金朝灭亡。南宋政权继承了北宋的政治遗产,偏安一隅,最终被元朝军队灭亡。在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汉化的政策,主要的特点是;仿照唐宋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尊孔崇儒,促进封建化的的进程。元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权。元王朝跨越欧亚大陆,疆域辽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各个方面都兼容了中西方文化的因素,同时也保留了蒙古民族文化的传统,这些都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生B:

老师,您在课本中谈到宋代理学的问题,理学是不是特指宋代的儒学,或者是儒学之外的一个学派? 老师:

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讲的理学是儒学内部的一学派,而不是独立于儒学之外的另一个学派。其次,理学虽然产生于宋代,但也不是特指宋代的儒学。在理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儒学流派,不过理学确实是宋代儒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理学吸收了佛道哲学中的一些合理的因素,对传统的儒家经学进行新的注解,注重道德修养和性理之学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天人哲学的界限,注重宇宙本体和人性本质的探讨,将传统儒学上升到了新的哲学高度。早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和二程(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出题依据和评分标准,也是官方规定的学校经学教育的主要教材。可以说,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方哲学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学生A:

老师,我在阅读课本的时候,看到庆历兴学时在太学推广胡瑗的“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是不是就是指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B(抢着说): 我看不一定,“苏湖教法”应该是一种教育观点,它反映了胡瑗对当时教育现实的看法。教师: 唔,你们讲的都有一定道理,但各自讲对了一半。把你们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胡瑗的“苏湖教法”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强调“明体达用”之学,你们谁能解释一下“明体达用”是什么意思? 学生A:

“明体达用”的“明体”,“明”是指明确,“体”大概是指实体或基本概念吧,“明体”就是明确基本概念的意思。学生B:

“达用”的“达”,就是达到的意思,“用”就是应用的意思,“达用”就是达到应用概念的目的。老师:

不完全是这样。这里关键是要理解“体”和“用”的含义。“明体”的“体”,强调的是事物的根本和主体,在这里特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及其思想原理。“达用”的“用”,是强调它的实用价值和功能。这一点,请再结合课文的第二节内容思考一下。关于王安石兴学中在太学推行的三舍法,你们谁来解释一下? 学生A:

三舍法就是将太学生员按学业的程度和入学的先后,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升级,三舍法和我们现在的年级制差不多。学生B:

三舍法中,外舍是最低级别的学舍,学生通过考试,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三舍内部实行分科教学,学生分别学习一部专经,如有的学《周易》,有的学习《诗经》,类似与我们今天的分科教学制度。教师: 有这方面的因素,三舍法中确实已经包含了年级升学制和分科教学制的因素,但还不能完全等同现代的年级升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对于三舍法的理解,一要注意教材中有关定义的解释,二要注意三舍法的推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育地位的一项举措,它有助于改变科举创立以来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的现象,体现了王安石通过振兴教育实现人才教养取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的思路。以后,崇宁兴学中将三舍法向全国各地州县推广,使三舍法一度成为中央和地方官学的统一模式,在教育领域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在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田,学田制产生于哪个时期? 学生A:

学田就是属于学校的田产,学校把学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收取一定量的租粮或钱物,用作办学的经费,是古代学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生B:

这项制度开始出现在北宋,王安石兴学期间,于公元1071年颁布诏令,向全国所有的府州学校赐给学田10顷,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学田制的基础。教师:

你说的学田制开始出现在北宋时期是对的,但不是在王安石兴学期间,而是在宋仁宗即位初年,即公元1022年。在这一年,朝廷正式向兖州州学赐给学田,以后又陆续向府州学校赐给学田,从此成为一项制度,以后,学田的来源更加广泛,主要有四种:朝廷直接赐给,地方政府拨款购置,学校自筹经费购置,民间捐助。当然公元1071年赐给府州学田的诏令也很重要,这项诏令使得学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地推广开来。学生B:

老师,崇宁兴学中推行的学校升贡制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呢? 教师:

关于学校升贡制与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学校升贡制是在北宋崇宁兴学期间逐步推广实施的。它的目的是要以学校内部的考试升级制度取代由礼部掌管的学校外部的科举考试制度,进而达到扩大学校的职能、改变学校长期依附于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病。第二,学校升贡制度在考试的方法、内容以及赐第入官的形式等方面,仍然借鉴了科举考试的模式。因此,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教育的现状。第三,学校升贡制度虽然在宋代试行的时间不长,但对元明清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大。如:元代的升斋积分制、明清学校的升贡制,都可被视为北宋学校升贡制的继续和深化。学生A: 老师,“北宋的三次兴学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其意义如何?”这道思考题在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应该从那些角度去思考呢? 教师:

是的,这个题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三次兴学都是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三次兴学都是重视人才的价值,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录用,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可以说,教育立国是北宋三次兴学的共同指导思想。第三,三次兴学都旨在改变学校依附科举的弊病,强化学校的职能和地位。当然,上述三点只是一般性而言,它们的共同之处也不只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希望同学们自己动脑,对这一问题有更进一步的发挥。学生B:

那么。老师,三次兴学的意义应该如何理解呢? 教师:

对于这一点,也应该像刚才那样,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比如: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健全起来的,遍及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学校网也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三次兴学还改善了办学的条件,普遍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三次兴学将改革变法的观念深入到人心,这在因循守旧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宝贵的。当然,三次兴学也并不是完美的,它的弊端和缺陷也是很多的,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认真思考。学生A:

关于科举制度,我有些不太理解,在宋代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方面,有一个权知和同知贡举,什么叫“权知”?什么叫“同知”呢? 教师:

这是宋代对于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在宋代之前,主持科举考试是礼部的专职,具体是由礼部侍郎负责。宋代开始规定礼部省试的主考官不再是一种专职,考官临时差遣。“权”就是临时兼职的意思。“知”就是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的意思。实行这项规定,可以减少考官徇私作弊的机会。学生B:

明白了。那么,“别头试”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

“别头试”就是把同考官由某种亲属或其它亲密关系的考生分出去,另差考官,另出题目,另行考试。这项制度也是为了防止作弊徇私,尤其有利于一般平民出身的考生。学生A: 老师,在教材中提到宋代科举制度中考试录取人数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我们也不太理解,科举制度既然是腐败的,那么理应加以取消或不断压缩其规模,才应该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怎么反而促进了教育事业呢? 教师:

这个问题要历史地看待,不能一概而论。科举制度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腐朽的。从进步发展到腐朽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同两汉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是进步的。就北宋当时的情况来说,科举制度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阶段。而且在当时,科举录取人数的不断扩大,确实激发了人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本章教材第三节的内容,认真思考一下。学生A:

朱熹“性即理”的观点不好理解,它究竟是个教育问题呢?还是个哲学命题? 教师:

谈谈你们的看法。学生B:

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哲学问题,性是指人性而言,理是指天理,“性即理”是讲天理与人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个哲学问题。学生A:

我认为是个教育理论问题。“性即理”是讲人性像天理一样完美,只是受到外界的污染,教育的作用就是去除污染,恢复天理,也就是去恶留善,这体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师:

你们讲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这个问题可以说既是个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教育哲学问题。首先,“性即理”是个哲学的范畴,但同时它又是朱熹有关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述的哲学依据。朱熹认为: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方面,所谓“天命之性”与天命相通,是纯然至善的,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一种先验抽象的人性,这就是所谓的“性即理”。人一出生,理与气(物质)结合,就体现为一种“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善恶并存,有清有浊,善为天理,浊为人欲。教育的作用就是存天理,灭人欲,“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现在向你们提一个问题,在朱熹讨论教育的对象时,把人们分为三种类型,即所谓的圣人君子、中人和小人。你们说说朱熹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与“性即理”的命题有关系吗? 学生B:

我认为没有什么关系。朱熹区分三种人主要依据他们道德品质的高下或学习的态度,这不是个哲学问题。学生A:

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的,教育的结果不同,人的品位就有上下之分,成功的教育把人培养成君子,其次为中人,最低的是小人。教师:

你们都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不够全面。这个问题同“性即理”有关系。朱熹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有关“性三品”的观点,根据人性中善恶成分的比例不同,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所谓的圣人之性,纯然至善,他们不必接受教育,是最完美的;第二种是中人,就是普通人,其性善恶兼有,他们是教育的对象:教化之行则进于君子,教化之废则堕为小人。第三种人就是所谓的小人,他们人性皆恶,不可救药。这种划分显然是不科学的,同学们结合教材的内容,认真分析批判。但朱熹与传统的“性三品”观点不同的是:他同时还强调,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中人”的状况,成功的教育可以使普通人最终转变为君子。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教化行则进为君子,也是你们所说的教育结果问题。可见,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既有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因素,也包含了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对此,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辩证的分析。

对了,在朱熹“读书法”里,有一条“虚心涵泳”,你们谁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学生B:

“虚心”就是谦虚的意思吧。“虚心涵泳”是讲学习的态度应该是谦虚谨慎,能够容纳各种不同观点,这同我们现在常说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差不多。教师:

你谈到了学习的态度,这是对的。但这不仅仅是个态度问题,它还涉及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正确的心态。而且,朱熹这里所讲的“虚心”也不只是个谦虚的意思,虽然也有一点这方面的因素。“虚心”主要是强调面对新事物、新知识和不同的观点,首先要一个宽大的胸怀,不能抱着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拒绝新知识和新事物,要虚怀若谷,不能固执己见。此外,还强调要抱有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新知识和新事物,反对主观臆断,反对用权威圣贤的语录来牵强附会地拼凑自己的意思。所谓“涵泳”也不是容纳不同观点的意思。而是强调读书时要反复思考体会,领悟书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含义。学生A:

老师,教材中谈到朱熹论教学方法时,有一个“居敬穷理”,谈到朱熹读书法时有一个“居敬持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教师:

这两个“居敬”,可以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居”是居住的居,在这里是指确定和持守一种状态,也是修心养性的一种功夫。“居敬穷理”的“居敬”,就是正心、诚意、存养收敛的功夫;“穷理”是指穷尽物理,是对事物原理的深刻彻底认知。前者是基础和功夫,后者是过程和目的。应该说这种认识方法主要还是一种主观自我反思的方法,不能包罗对于客观外部事物的认识过程。“居敬持志”的“居敬”,既包括上述的含义,也指读书要收敛此心,专静纯一;做事要敬于做事,不可内存杂念,扰乱心念。“持志”则是指保持远大的志向,并要有恒心。学生B:

老师,关于书院的性质,教材中介绍的书院,有的像是私学性质的,有的又像是官学,书院究竟是官学,还是私学呢? 教师:

你提的问题很重要。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的书院既不完全等同于官学,也与一般的私学有所区别。这一点,请注意阅读教材的第四节内容。就一些具体书院的创办和发展的过程而言,有的书院从一开始就得到官府的资助,政府还参与其中的管理,这样的书院官学化的程度较大,如:岳麓书院和南宋的明道书院。有的书院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办学,私学的性质较为浓厚,如:早期的茅山书院和华林书院等。但它们毕竟是书院,与一般的官学或私塾是有区别的。即使在元代全面实行书院官学化的政策以后,元代的书院仍不同于普通的州县官学。关于这一点,请注意阅读教材中有关“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内容。

现在我们谈谈元代的教育。从教材内容来看,元代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是集贤院,而不是礼部,集贤院下面设有国子监和国子学。国子监和国子学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A:

国子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有的时候改称国子监,有的时候叫国子学,名称虽有变化,都是指同一所学校。教师:

你讲的是中国古代有关国子学的一般情况,但在元代情况有点特殊。元代的国子监和国子学是两个不同的机构。元代实行监、学分立制度,国子监是主管教育行政事务的管理机构,成立于公元1287年。国子学成立的时间更早,是教学部门,也是国家的最高学府。除此之外,元代还设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对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子弟进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元代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是比较发达的。练习题举例

一、填空

1.《四书》包括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 朱熹 编定的。2.北宋初期六所最著名的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二、名词解释

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太学体制,熙宁四年(1071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为外舍生,通过定期举行的升舍考试,再参考平时学业和品行表现,合格的按名额递升内舍、上舍。上舍上等生可以直接作官,次一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然后作官,上舍下等生,加上部分优秀内舍生和特别优异的外舍生,也取得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三舍法是最早实施的升级制,它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仕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三、简答题

朱熹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主要教育内容: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的两个阶段,并规定了大、小学各自的入学年龄及教学内容。他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人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明其事,大学明其理。朱熹亲自编写《小学》一书,作为小学基本教材。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儒家经典,兼学史书、诸子文选等。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重新作了集注,写了序言。他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础读物,是探究圣贤之学的门户,必须首先学懂《四书》,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五经》。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代以后,成为历代封建官学的法定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共同必考内容。

四、论述题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第四章 复习辅导

教师:

本章介绍明清到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教育走向顶峰时期,在制度方面可谓高度完善,但空疏腐朽的弊病也暴露无遗。程朱理学支配着教育界,但理学的异端――王阳明的心学和理学的反对派――明末清初所谓启蒙思想家的“实学”教育思潮出现,给教育观念带来新的变化。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这一时期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走向,也就是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色彩更加浓厚,封建教育制度更加严密、僵化,以及王阳明、王夫之、颜元的构建在自身理论体系上的教育思想。学生A: 老师,您能帮我们梳理一下这一章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吗?我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住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编著者的意图,掌握起来好象就容易多了。教师: 是这样的。这一章从内容的安排上来看,和前几章体例相同,也是包括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这样几个方面,只是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更为注意突出这一阶段教育的特点。比如选士制度,明清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所以,在对明清科举制度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以后,又专列一目,讲解八股文取士,使同学们了解选士制度是怎样僵化的,理解明清统治者是如何通过这种文化专制手段来钳制读书人头脑的。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本章涉及到官学、书院和私学三类学校。对明清的书院,除了介绍其官学化的表现外,还介绍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注重钻研、联系时政的书院。官学分别介绍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侧重反映其严密的、专制的教育教学制度。私学则主要介绍启蒙阶段的教育,包括蒙学的设置、教学和蒙养教材。明清时期,教育思想相当活跃,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实践中日益僵化、空疏,遭到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猛烈批判。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教育家,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强调从内心修养上下功夫,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空洞、虚伪、言行不一的恶劣世风,恢复封建伦理道德。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颇具影响的实学教育思潮,王夫之和颜元就是倡导实学教育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实学”、“实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并积极地付诸实践。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和教育革新,起着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这一章内容的安排,大致就是这样的。

下面我提一个问题,明清文教政策有什么主要特点? 学生A:

明清两代都尊孔崇儒,推崇程朱理学。封孔子为“至圣先师”,赐给“万世师表”匾额。教师:

打断问一句,汉代封孔子为“公”,唐代到元代以前都是封孔子为王,明清时改为先师,是不是把孔子的地位降低了? 学生A:

我认为,王虽然无比尊贵,但毕竟还是皇帝的下属臣子,而至圣先师,则是天下所有人的老师,对皇帝也是一样,所以“师”与“王”比,地位应该是更高了。教师:

对。而且这样的封号,也符合孔子的身份,孔子本来就是大师,而不是什么“公”和“王”。好,请你继续说。学生A:

明清还将程朱理学奉为正宗,科举考试四书五经,都以程朱的注释本为标准。还编辑了性理大全等理学经典,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在教育制度方面则加强管理,严格制度,制定一系列严厉的学规,控制师生的言行。再有就是大搞文字狱,用血腥镇压来扼杀知识分子的不同思想。搞思想专制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教师:

回答很好。下面谁能说一下,明清科举的常科考试有那些类别?每几年举行一次? 学生B: 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学生A:

有的书上把童试也列入科举考试的一级,成为四级考试。教师:

童试在性质上,是地方官学的入学考试。因为科举乡试的考生都是地方官学的生员,即秀才,也就是说,必须先成为秀才才能考举人,所以考秀才的童试,是科举之途的第一站,是科举预备阶段的一项关键性考试,这类考试还有地方官学的结业考试――岁试和科试等。准确的说,科举的正式考试,就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学生B:

老师,八股文考试的要求,什么叫“代圣贤立言”? 教师:

“代圣贤立言”,就是说,必须体会圣贤的意思,用圣贤的口气说话,而不能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去发挥。打个比方,就像秘书给领导或有关当局起草报告、文章一样,不是以自己的身份作文。这样,当然不能把“我认为怎样怎样”写到文中去,也就不可能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见解。提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卧碑吗? 学生B:

卧碑是明清地方官学的学规,以禁令为主,严禁学生过问和干预政治、要无条件地尊师勤学等规定。若有不遵者,严厉惩罚。老师,为什么叫“卧碑”呢? 教师:

卧碑是碑的一种形式,与一般高而窄的立着的碑不同,它是宽大于高的,像是卧着的形态,录像教材第三集中拍摄有清代卧碑,一看就明白了。学生A:

老师,监生历事作为名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教师:

作名词解释,一般要先从总体上进行定性描述。你先来对监生历事定性描述一下怎么样? 学生A:

监生历事是一项培养官吏的措施。学生B:

我觉得应该先说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制度。教师:

应该说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但是应该加上“明代”或“明清时期”,因为国子监本来就是培养官吏的,所以教学实习自然也是实习作官,当然它也是培养官吏的一项措施。接下来怎么答呢? 学生B:

接下来就该讲制度的内容,再简单地评价一下。教师:

你完整地回答一下,怎么样? 学生B:

监生历事是明代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即派学业已经达到规定程度的监生到政府各机构实习行政事务,叫做“历练政事”。期限一般是3个月,期满进行考核,勤谨者报吏部备案,遇到官职有空缺,依次取用;表现平常的再令继续历练;表现不佳,成绩列为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使教学与作官实践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日后监生为官的实际能力,对于政府选拔官员来说,也有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实际考察依据。教师:

概括得很好。学生B:

不过,我不知道“六部诸司”指的是什么? 教师:

从隋唐开始,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为六部,也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各部之下设司,如礼部下设四个司:仪制司、祠祭司、主客司和精膳司。下面谁来概括一下明清国子监的设置情况? 学生A:

明清国子监既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学府。明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清以后成为朝廷独立设置的机构。国子监的设置相当完备,管理和教学分别设有“五厅”、“六堂”。“五厅”包括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属于管理机构,分别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负责监督、教学和服务。“六堂”指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属于教学单位,有初、中、高三级之分。在“五厅”、“六堂”之上,国子监设有国子祭酒1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设国子司业1人,为祭酒之副职。清代,任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职者,均有满、汉之分,各设1人。任助教、学正、学录、典籍等职者,也都满、汉、蒙之分,往往并列而设。教师:

你记得很清楚,录象教材第二集中有这部分内容,可供同学们参考。那位同学来概括一下,“提学官”是什么? 学生B:

提学官是明朝省教育行政长官,清朝称之为学政或学院。提学官由朝廷任命,其任务是巡视省内各府、州、县学,检查教学质量,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和参加乡试的生员。教师:

回答正确。下面哪位同学来讲一下东林书院的情况? 学生A:

东林书院是明朝著名的书院,位于江苏无锡,万历时,著名学者顾宪成和高攀龙等重建东林书院,扩大规模,聚徒讲学,并订立《东林会约》。书院以追求“为圣为贤”的“实学”为务,定期举行会讲。讲论的内容不限于学术,也包括朝政得失。于是,在江南形成一个全国著名的学派--东林学派。东林书院也逐渐成为全国的学术和议政的中心。东林书院常议论朝政得失,抨击权贵,揭露腐朽,因而遭到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的镇压,东林书院被捣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残酷地迫害。

学生B:老师,为什么说中国古代蒙养教育主要是由私学来承担的? 教师:古代官方办学有小学吗? 学生A:

好象汉代办过宫廷贵族小学,北宋时官方办过小学。其他我就不知道了。教师:

是的,古代只有少数时期,官方为少数人,主要是贵族子弟办过小学,总的来看官方办学的重心是在高等教育上,因为它只需要培养官员的后备人才,而且是为选拔人才服务。初等教育基本上是由私塾和家庭教育来承担的。下面谁能指出蒙学教学的主要项目? 学生A:

蒙养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和作文等几个方面。其中识字和习字又是最基础的项目,因此蒙养教材的作用首先在识字上。学生B: 老师,“

三、百、千”作为名词解释,肯定要先说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合称,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然后,是不是要分别讲这四本教材的情况? 教师:

是的。应该分别概括一下这四本蒙养教材的作者、性质、写作特点和基本内容。如果再加上一两句评价就更完整了。学生A:

老师,章后的复习题中,有个名词解释是“分斋教学”。教材在颜元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中,讲到颜元晚年主持漳南书院,他主张以“实学”、“实用”、“实行”、“实习”为教。在书院设置“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等六斋,实行分斋教学。可是我记得宋代的胡瑗在苏州等地创办地方学校的时候,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叫做“分斋教学法”,我不知道如果考试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该回答哪一种分斋教学? 学生B:

都要提到吧? 老师:

你来说说看。如果你遇到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 学生B:

我先概括分斋教学是中国古代一些讲求经世致用的教育家在教学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或制度。然后再分别以胡瑗的“分斋教学法”和颜元漳南书院实行的分斋教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分斋教学的具体作法,最后再简单地评价一两句。教师:

应该是这样的,不过这道题只是就本章而言,考试出题肯定会更明确的。学生A:

老师,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学生B: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也不太好理解和掌握。教师:

好,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学习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把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基础上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就是说,万事万物及其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及其规律,包括道德规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良知”。而且这种“良知”人人都有。那么,这种“良知”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天理”。天理纯全,良知常在的人就是圣人;而一般人的良知常常会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学生B:

也就是说,所谓的“致良知”,就是通过做为善去恶的工夫,除掉物欲、邪念,使“良知”得以恢复。这么理解对吗? 教师:

对。我们进一步看看王守仁主张怎么样“致良知”?也就是看他主张怎么样去除掉物欲、邪念,恢复“良知”?当然是通过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他的主张与朱熹不同。因为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所以他反对朱熹通过“格物”和读书去认识“天理”,主张通过教育,保存人先天固有的“良知”,克服物欲和邪念,从而达到“致良知”的目的。而且,他认为做这种为善去恶的工夫,主要靠“自知”、“自得”。最终,使“良知”常在,“天理”纯全。学生A:

噢,这样一分析,就可以看出王守仁的“致良知”的教育目的,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师:

对。朱熹提倡读圣贤书,王守仁则强调自我体验;朱熹主张“格物”,王守仁主张“正心”;朱熹强调“外求”,王守仁强调“内省”。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对于冲破理学的禁锢、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好,那么我们再来讨论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首先,要把握他所说的“知”和“行”的含义,就是说要首先明清他所说的“知”,指人们的道德意识;“行”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包括人内心的欲念。如喜欢美色、讨厌臭味儿都属于王守仁所说的“行”。其次,要把握他提出“知行合一”思想的用意:就是为了纠正由于朱熹“先知后行”的错误理论造成人们“知”、“行”脱节的弊病。再次,要理解和把握他所说的“知行合一”的含义。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二是指“知”和“行”是并进的,缺一不可。最后,要对“知行合一”的思想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指出“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在“心即理”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与“致良知“密切联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可以说“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修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最终是要人们的“知”和“行”都合于“良知”、”天理”,这显然是为封建思想专制服务的,也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学生B:

老师,王守仁的儿童教育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您能解释一下吗? 教师:

“惮”意思是怕、畏惧。嬉游的意思是游戏玩耍。这句话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特点是喜欢嬉戏游玩而害怕拘禁约束。学生B:

还有,教材上说王守仁在教学方法上主张采用 “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不知道“诱”、“导”、“讽”是什么意思? 教师:

王守仁根据儿童喜欢嬉戏游玩而害怕拘禁约束的性情特点,主张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诱导、暗示,所谓“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就是让在儿童自自然然地、高高兴兴地诵诗、学礼、读书。所以“诱”、“导”、“讽”都是不露声色地诱导、暗示的意思。下面我来提一个问题,颜元重“实学”和“习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有什么意义? 学生A:颜元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实学”,在教学方法上重“习行”,这是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颜元重“实学”和“习行”的教育思想,对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读书穷理”教育,以及陆王“格心”的教育是大胆的挑战,其理论和实践冲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限,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启蒙和推动作用。教师:

如果再加上颜元关于“实学”教育和重“习行”的基本观点的叙述,回答就更充实了。学生B: 老师,有个思考题是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难能可贵之处?是不是教材上讲到的几个方面都要回答出来? 教师:

应该是这样的。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一位非常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哲学史界有人评价他是整个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思想也很有价值,除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外,辩证法特色也非常鲜明。古代多数教育观点都是仅从一个方面而言,而王夫之则注重同时对教学双方提出要求或原则。例如学者当自勉,教者不俯从;学者立自修之心,教者因导之以顺;善教者必有善学者,欲人明者先自明,等等。都是很值得认真地加以领会和汲取的。学生A:

“俯从”是什么意思? 教师:

俯就是向下,俯从就是降低标准或要求,来将就或迎合学生。不努力的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俯从自己,比如讲得容易一点,考试范围划小一点,最好再给出标准答案,评分时再手下留情一点,诸如此类,无外乎是想学习轻松还能顺利过关,然而学业可能是通过了,结果就像王夫之所指出的,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所以,王夫之关于自勉的告诫是语重心长的。同学们一定要有上进之心。好了,这一章的复习课就上到这里。练习题举例

一、填空

1.明清科举常科只有 进士

一科,考试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2.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二、名词解释

监生历事: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是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简答题

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的主要见解和主张:王守仁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要根据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基于这一思想,他对儿童教育提出了以下改革主张:在教育方法上,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教学内容上,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教学活动要注意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分班教学。

四、论述题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而且阐明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即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他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这些思想都是十分可贵的。

第1-4章 复习

主持人:

中国教育简史的课程已经正式开播了,这门课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虽然也是教育学科的课程,但是又和一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不同,而是讲历史,更多地具有历史学科的课程特点,因此学习的方法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首先是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作指导,要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来阅读史料,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联系现实的能力,做到古为今用。所以教育史的学习,对于历史基础和古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员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们的教科书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和注意通俗易读,录音教材又是采取问答讨论的形式,提示了各章重点,解释了一些难点所在,录像教材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了有关教育史的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阅读、收听、收看,应该说是能够学好这门课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我们请本课的主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史博士生导师俞启定先生来给大家作两次直播辅导课,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这一讲复习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下面先请俞老师作一个总的概括。教师:

第一章到第四章是讲中国古代教育史,从远古中国教育起源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其中第一章是讲先秦时期的教育,从远古到春秋战国,主要把握三个起源,就是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起源和私学教育的起源,再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的教育思想,其中又以孔子、孟子、荀子和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为重点。第二章是讲从秦汉到隋唐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教育制度形成的时期,包括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形成,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例如教育行政机构、各类官学和私学,还有选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汉代的察举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教育思想有董仲舒、王充、稽康、颜之推、韩愈、柳宗元的一些有特色的观点主张。第三章是讲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教育有新的发展和演变的时期,在官学教育管理和科举的制度措施上的一些重要举措,例如苏湖教法、三舍法、设立学田等,书院教育的产生,以及辽金元三个朝代的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教育制度。理学教育思潮的兴起,以朱熹为集中代表。第四章是讲明清时期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发展到高度完善而又趋于僵化的时期,官学教育与科举密切结合,制度完备,蒙学教育和蒙养教材的发达。教育思想有理学的另一派别――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还有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流派――王夫之和颜元的教育思想。以上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所在。主持人:

中国古代教育虽然跨越数千年,如果从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算起,更有一百多万年之久。时间跨度虽然漫长,但是古代社会形态,长期保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则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虽然历经改朝换代,但基本体制并没有变,在这种形势下,古代教育形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汉代确立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学校教育体系也是高度稳定的,就是官学、私学,以及书院,官学有最高学府――太学和各类专门学校,地方官学,私学有蒙学和高级程度的私家办学。学校教育受选士制度的强力制约,又以科举制度为最。古代教育思想虽然十分丰富,但是涉及领域有限,一个方面是从哲学和社会政治出发的教育本质论和价值观,也就是关于教育作用、目的、内容的论述;另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和道德修养的态度、原则和相应方法的论述,以及师道观,等等,往往又都是从第一个方面的本人所持教育本质论和价值观引伸出来的。而且教育思想的学派归属性较强,纵向、横向的继承、发展或对立、论争较明显,因此比较好进行归纳、比较,有利于掌握。教师:

你的补充说明很有条理。我在录音教材最后的总复习中讲到,教育史可分为制度史和思想史两大部分。近代教育史中思想史和制度史的内容有较多的融会和交叉,也就是说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社会环境、教育实践有密切关系,许多教育观点是在他的教育活动中归纳和提出的,或者是反映当时的教育实际的。而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多是出自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带有更多的理念或理想化色彩,而不见得直接来缘于他的教育实践,与当时的教育实际也没有必然的衔接关系。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古代有的时期教育并不景气,但教育思想却相当活跃,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典型,有的时期教育相当发达,而教育思想反而比较贫乏,例如汉代和唐代,可见二者并不是兴衰与共。宋代教育思想的昌盛,主要原因是理学的兴起。明代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也是基于他的心学理论的,而明末清初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则是基于反理学的实学观点。所以,古代教育史中,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可以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来学习掌握,各自有它的内容体系。不过,思想和制度之间当然不是毫无关系的。首先都出自共同的时代背景,例如春秋战国教育思想的繁荣,出自当时社会变革和思想控制的减轻;其次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教育条件,例如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但不可能涉及科举的创建和改革;颜元大力提倡实学,但不可能涉及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有一些教育思想观点是和教育实际有关的,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朱熹的读书法等。所以又不能将思想与制度完全割裂开。主持人:

俞老师,我这里有一些学员提出的问题,能否请您解答一下。老师:

好,下面可以将学习中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提出来,我尽可能予以解决,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课下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沟通解决。主持人:

有一些学员古文基础比较差,对教材中大量引用的古文看起来相当吃力,是不是所有的古文都必须读懂? 教师:

在编写教科书时已经考虑到学员的古文水平问题,古文的出现力求少而精,而且尽量避免用古文来行文,也就是说,正文的内容叙述都用现代文体,古文只是在需要作为正文的依据或需要具体引用时才出现。因此,即使古文没读懂,一般也不大影响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只是掌握具体事实或观点上欠缺。但是,一些反映教育制度实施和教育思想观点的原文如果完全不懂或者理解错误的话,那就不行了。而且,我们也不会像上语文课那样,要求对古文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必须准确掌握,只希望大家对整个引文的意思能有正确理解就行了。实际上,教科书中引用的古文,多伴随有意思上的解释或叙述,一些较难搞懂的字词还用括号给予注释或提示,在每章的录音教材中,还有一些关于引文解释的问答。所以只要大家认真学习教材,一般是可以读懂古文的。遇到不懂而又找不到解释的,还可以查古汉语字典,向别人请教,也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我们。对于教科书中有关历史知识或名词概念方面搞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这样做。主持人: 有的学员询问教科书、录音教材和录像教材这三类教材的关系?是否这三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都必须掌握?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我来解释一下。根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特点,它是一种远程教学,教师不能亲临现场教课,学生以自学为主要形式,但是可以利用多种媒体的帮助自学。教科书是文字教材,也是我们这门课的主教材,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关的历史知识,包括教育制度措施和教育思想理论都在书中予以介绍到了。录音教材和录像教材的作用是辅助教材,利用听觉和视觉形象,加深对文字教材的掌握和理解。因此三类教材都要认真学习,当然重点还是放在阅读教科书上。教师: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中国教育简史的录音教材和录像教材都很有特色。录音教材按教科书的章次,每章为一个教学单元,共八个单元,与教科书同步。每个单元都设计成复习讨论课的形式,以教师和学生对话的方式展开。其中有教师概括,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有学生提问教师解释,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辩论或探讨,所涉及的内容涵盖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史料原文和一些概念、观点的解释,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要点,以及对本章学习的一些提示,包括一些容易忽略和容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录音教材一定要及时收听,而且还要仔细听。这门课的录像教材,则是尽量利用历史文物、古迹、图片和典籍,来形象地反映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主持人:

中国教育简史的录像教材可以说既是教学片,又是历史文献资料片,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家学习和记忆,而且也具有较强的欣赏性。教师:

是的。我们的录像教材不是以教科书的章节为单元,而是按专题编集,古代部分共有5集,第一集是中国教育的起源,内容基本上属于教科书第一章,二、三、四、五集分别是古代的太学、地方官学、书院和科举制度,内容纵贯教科书的二、三、四章(第二章还没有书院)。录像教材主要是反映教育制度史方面的内容,因为思想史的内容录像片不容易拍得像制度史那样好看,所以没有设专集。我们正在着手建设教育思想理论的多媒体数据库,制成软件在电脑上使用,也可以上网查询,不过这有待今后完成了。因为录音教材和录像教材不是、也不应该是简单重复教科书的内容,有自己的引申和发挥,还会扩充一些教科书没有涉及的知识,或者在表述上可能与教科书有详略不等的差别,这样,大家必然关心的是,考试出题范围是否涉及全部三种教材?解答问题以哪种教材为本?可以这样说,刚才武老师已经指出,教科书是主教材,录音和录像教材是辅助文字教材用的,既然教科书是主教材,考试出题当然原则上都是教科书所涉及到的,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录音教材基本上是配合复习,帮助大家抓住重点、解决疑难。录像教材也有从纵向的角度帮助复习的作用,而且可以直观了解,加深印象。所以大家应该以教科书为主,同时不要忽视听录音和看录像的作用。下面我们还是来解决一到四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吧。主持人:

俞老师,一些学员反映学过教育学,觉得书上讲教育的起源,好像和教育学中讲的差不多。教师:

教育的起源绝对是教育史的范畴,教育学只不过是转述教育史研究的成果而已,这也说明教育学研究离不开教育史的基础。中国教育史则是更具体地考察中国教育起源的情况,如最早的渔猎教育、农耕教育、氏族社会生活教育等等。学校教育的产生也是这样,除了讲学校教育产生的一般条件外,还具体讲到中国最早的学校萌芽起源于养老,学校正式产生后,任务就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治国人才,并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教育相脱离。主持人:

学在官府是不是说只有官方才能办学? 教师:

学在官府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西周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有你说的含义,即当时只有官方才能办学,而且只有官方才有学术,民间尚无学术,自然也就不可能办学。学在官府还有一层含义,即当时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教育活动尚未从一般政治活动中独立出来。主持人:

书上说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废,可是稷下学宫难道不是齐国官方办的官学吗? 教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稷下学宫确实是齐国官方举办的,稷下是齐国都城西南的稷门附近的地方,齐国在这里建立起学宫,吸引天下学者来这里定居,所以稷下学宫更像一个大宾馆。官方建稷下学宫的直接目的是养士,利用他们为齐国的国政出谋献策,并不是要办学。而这些学者除了有事时应付官方咨询和参与议政外,平时则自行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朝廷不加干预,有的学者本来就是带着弟子随从而来的,等于把他的私学搬到了稷下学宫里。所以,稷下学宫应该说是私学集合体,只是场地和条件是官方提供的。主持人:

为什么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截然相反,却又都能得出重视教育作用的结论? 教师: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是指产生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教育的作用是求放心,放心可不是现代的意思,放是丢失,心自然是善心,求放心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持人:

荀子提出的“解蔽”和“兼陈中衡”是什么意思? 教师:

“蔽”是被蒙蔽的意思,原因在于认识上的片面性。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也就是拘于一个方面的偏见。例如,好高骛远是蔽,鼠目寸光也是蔽;只重视开端是蔽,只重视结局也是蔽;只追求知识广博是蔽,只追求知识精深也是蔽,等等。所以要获得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解蔽。解蔽的办法就是兼陈中衡,兼是全面的,陈是陈列,摆出来,中是符合,衡的本义是秤,意味着标准、尺度。兼陈中衡就是全面展示相关事物,体现出它的本质来,才能防止片面性。主持人:

汉代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而讲到董仲舒时又说是三大文教政策,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

准确地说,董仲舒是提出了关于文教政策的三大建议,即兴太学,重选士或重选举,和独尊儒术。三者分别意味着由国家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用儒家学说来统一思想,其中独尊儒术是核心,兴学和选士都以儒家学说为内容和标准,而兴学和选士又确保儒家学说控制了知识分子,并占据了官员队伍的主要成份,从而必然处于独尊地位。也可以说,兴学和选士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主要保证措施。主持人: 汉代私学中为什么有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之分?

教师:

著录弟子是只履行拜师的手续,而并不到老师那里去学习,其实就是挂名弟子。东汉时有些私学大师著录弟子成千上万,从当时的教学条件看,真正跟随老师学习的及门弟子不可能有很多,大部分是著录弟子。不随老师学习,著录又有什么意义呢?当时主要是为了结成紧密的社会政治关系,因为师生关系在当时是仅次于亲属血缘关系的重要社会关系,有了这层关系,就可以互相支持,互相提携。有些根本不是教师的权贵,也接纳了大量门生,就是这个原因。主持人:

教科书上讲王充把培养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就是鸿儒、文人、通人、儒生,为什么一级低于一级,有的学员不大明白。教师:

这本是王充论述人才的层次。我们知道,王充特别推崇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反对迷信盲从、人云亦云。由于当时的经学教育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重复权威的经典论述而已,所以王充瞧不起这些经师,把他们比作看大门的或送信的差役,简单传递信息而已。所以,王充最为推崇的鸿儒,就是有理论造诣,能著书立说的大学者。文人的理论造诣略为逊色,但仍有文笔才干,而写作毕竟要有个人创新,所以列为第二等。通人只是知识渊博,但是不能创作,按王充看不过是个活文献库而已。至于儒生,就是哪些只掌握一个方面的有关知识,只能从事专经教学的人,他们只比没有文化的俗人强一点,在人才中则排在末尾。王充重视科研、强调创作是正确的,但轻视一般教学活动则是片面的,我们知道,即使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在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能否定的。主持人:

国子监作为教育行政机构,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书上好像没有讲到。教师:

国子监建立于隋朝,准确地说,它是作为最高学府而兼有某些教育行政功能,隋唐国子监中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相当于我们现在综合大学中的专门学院。到明清时国子监就是太学。国子监并不直接领导其他部门隶属的中央官学,也不领导地方学校。它的教育行政功能,主要是通过最高学府的示范办学来体现,并按制度接受地方官学选拔上来的生员。另外,宋代国子监承担官方权威的教科书的印制,即出版所谓监版图书,向全国发行,书上第三章第一节有介绍。在某些时期,国子监还参与对官学教师的录用、考核工作。总之,古代的教育行政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古代主要是以选士作为教育的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科举时代,以考促学,无需对学校采取更多的行政管理措施。主持人:

近代建立京师大学堂时,仍是遵循以最高学府兼有行政职能的传统,直到近代教育体制建立后,才建立学部,实行近代的教育行政管理。另外,您能解释一下北宋时在太学实行的三舍法,与现在的升级制度有什么不同? 教师:

应该说有本质区别,现代学校的升级制度,是学业上的晋升,标准是达标式的,即只要学业及格,就可以升级,只有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有不同程度的选拔。而三舍法的升舍则是选拔式的,上舍定额一百人,内舍二百人,后来增加到三百人,外舍不限额,后来定额七百人,又增加到两千人,既然是金字塔型的结构,自然只能按名额择优选拔。三舍法实施的动机,就是要以学校选拔来取代科举选拔,当然实践证明行不通。主持人:

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有哪些主要特点,您能再概括提示一下吗? 教师:

可以根据书上第三章第四节,还有第六节元代书院,第四章第二节明清书院,把有关内容加以综合。从教学上说,可以把握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以藏书为基础,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二是门户开放,自由讲学、求学;三是在自修的基础上,注重研讨、切磋;四是教师注重启发、指引和人格感召,师生关系融洽。从管理上说,书院不同于私学的是它都有一定规模的校舍、藏书和教学设施,有系统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如山长负责制、学田及经费管理措施、讲会制度、学规等;但它毕竟是民间办学,不属于官学体系,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自己的自主权。不过到元明清以后书院的情况比较复杂,官学化的程度不等,具有上述特点的书院,是那些由学者创办并主持、具有学派属性、注重研究切磋的书院,而并非所有的书院都是如此。那些官学化程度很深的书院,则只不过是挂着书院名称的官学读书场所而已,即便如此,仍与官学本身有别。主持人:

朱熹教育思想中的“居敬穷理”,书上的叙述有点深奥,您能再解释一下吗? 教师:

“居敬穷理”可以说是朱熹学习论的中心原则。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都认为“居敬”是学习修身的前提。“居敬”就是保持“敬”的态度。朱熹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而且是从小学到大学贯穿始终的。“敬”,如同现在说敬业的敬,体现为高度重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而且是时时刻刻、自始至终地保持下去。保持这样一种态度,当然无论是学习、做事、修养,都能取得成功的主观前提。朱熹又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就是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穷就是要刨根问底,理在朱熹那里当然是指天理,具体体现在圣人编写的经典中,所以“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构成了朱熹一派理学家读书穷理的教育纲领。主持人: 科举考试内容历经改革,到明清时为什么会定位在八股文上? 教师:

其实考试内容不外乎考知识和考能力的两类,一般来说,考知识的题类评分都比较客观标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也容易导致死记硬背,体现不出人的能力来,如科举早期的帖经、墨义;考能力的题类考察的是分析、创造、对策的能力,如科举考试中的诗赋、论策等。但也就不容易确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而这又是考试公正性的关键所在。从宋代考经义到明清考八股文,正是创意性和标准化结合的过程。八股文既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掌握程度,又要考察文笔才华,对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全有,它的严格的文体规范和写作要求,又正是为评分标准化服务的,因此它在以儒家经典为主体教育内容的中国古代,确实是最佳形式的考试文体,尽管它遭到社会人士的不断批评,说八股文束缚思想,扼杀人的才智,其实根子在科举考试本身。主持人:

有的学员提出再解释一下“提学官”。“提学官”是提举学事司的长官的简称,他是各省的教育行政长官,又称学政或学院,掌管全省的学校教育和科举选士的事务。教师:

学政由朝廷直接任命,是中央派驻各省的教育长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当局,各省的总督或巡抚与学政相见,要以主客之礼相待,地方当局不能干预学政分内的事务,但是有保障和监督的责任,必要时可向朝廷参奏。学政对地方事务也是如此。这种地方教育独立于地方行政的体制,反映出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牢牢把握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大权。主持人:

俞老师,第四章练习题中的分斋教学,指的是不是颜元在漳南书院实施的分斋教学? 教师:

是的,这个题目出得有点笼统,如果作为考试题目会更具体的。要知道漳南书院分的是哪六斋。这个问题我们在本章的录音教材中已经解释过。主持人:

还想问一下,各位教育家的生平活动是否要求掌握? 教师:

一般来说,生平活动只是作为背景材料介绍,大家略有所知即可。但是与他的教育思想有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活动,则应该具体掌握,例如孔子与有教无类思想有关的广泛招收弟子,颜元与实学思想有关,而且有独到内容的漳南书院分斋教学等等。近代教育家在这方面需要掌握的生平活动就更多一点。主持人:

因为时间关系,这次复习辅导课就上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有关途径提过来,我们可以个别解决,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次辅导课上统一回答。另外,开放教育的辅导网页已经开通,每半个月有一次网上辅导;VBI也已经开通,我们这次辅导及各章的辅导也将在VBI播出,欢迎大家到时收看。

第五章 复习辅导

教师:

本章介绍鸦片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前的清代教育,这是中国由绵延数千年的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尤为突出的重要位置,同学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对本章学习的总的要求就是掌握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发展线索,也就是说,要理清在这几十年间,中国是如何从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为主体的封建传统教育,一步一步创新改革,到建立起近代教育体制。学生A:

老师,我们是不是要掌握各个方面的全部的发展进程?这好象有点困难。教师:

全面掌握近代化进程是教育史专业工作人员的事,由于提供的史料有限,我们确实难以做到这一点。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要求大家能够把握住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教科书大体上就是按这一思路安排结构的。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包括教育近代化进程在内,其动因主要来自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由此产生的深刻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还有清王朝自身的统治危机,不得不开展变革;而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包括后来的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先进与落后的巨大反差,也促使中国变革,而且使变革有了比较具体的目标和参照对象,概括言之就是向西方学习,而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学到什么程度,国内各阶层、各派社会政治力量以及政治家、思想家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而又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加上传统文化的巨大包袱,引导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而曲折。外力的打击又往往是改革的推动因素。所以,第一节我们先讲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的兴办,可以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然而它是外国人举办的。这个时期中国依旧在传统教育的笼罩之下,只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发出了呼吁改革的先觉之声。

这就是第二节讲到的龚自珍、魏源、洪仁干的改革思想,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统治以及对旧教育的冲击,也有促进教育改革的作用,但都不是直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难以再按老样子统治下去了,于是产生了洋务派的自救运动。这就是第三节讲到的新式学堂的创办,以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开始,局限于外语和军工技术领域。中国人自办的近代新教育首先在专业技术教育领域出现,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所特有的。另外就是留学教育的开办,这也是向西方学习的必然之举。这些仍没有触及传统教育体制。为了处理好学习西方与保持中国固有传统、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关系,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纲领,它成为清末教育变革的指导方针。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于因改革而强大起来的东邻岛国日本,受到极大的震撼和剌激,变法图强的浪潮涌起,教育改革也进入实质性阶段,开始涉及普通教育领域,对旧教育也开始有所改革。这就是第四节所讲的书院的改革与新式大、中、小学的出现,以天津西学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为创始。京师大学堂则是戊戌变法产生的近代最高学府。这时的维新派人士已从改革政治的目标出发来思考教育改革问题,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又将教育改革思想提到了新的高度。变法被顽固派扼杀了。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不得不重新实行新政,近代教育改革终于在统治当局的主持下全面铺开。这就是第五节所讲的壬寅—癸卯学制的制定,它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随即就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教育体制的推行扫除了最大障碍,也意味着作为科举附庸的旧教育的土崩瓦解。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和教育宗旨的制定,标志着新教育体制走上运行的轨道。尽管它还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毕竟体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初步实现。以上我们将本章所讲到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基本线索和重要阶段的事件、举措作了概括回顾,大家清楚了没有? 学生B: 我发现,鸦片战争后办起了教会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中国人自办的专业技术学校,甲午中日战争后改革进入普通教育领域,专业教育的范围也全面扩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改革开始制度化,近代学制制定。哦还有,日俄战争后废除科举,旧教育消亡。好象是每一次大的侵略后,教育改革就迈上一个新台阶。教师:

不能这样简单地划定因果关系,好像挨一次打,就前进一大步似的,不是这样简单。不过你看到的这种战争与改革的联系的确也是事实,我在前面已经讲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由此产生的深刻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还有清王朝自身的统治危机,是近代教育变革的动因。失败和屈辱当然是不幸的,但是它往往也能促成变革的决心,哪怕是迫不得已的。它还能促进反思,从而达到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这往往是实践的先行。我们再来看看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但尚未在教育实践中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办的技术学校,实际上是魏源观点的实施,而更深层次的“中体西用”观点开始出现。甲午中日战争后,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如书院的改革,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等普通学校的创办,都明确地体现中体西用的原则。张之洞还对中体西用作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论述,构成此后清政府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指导纲领。而此时的维新派人士已希望改变封建专制政体,更加彻底地实现教育近代化的转轨,只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这种主张不可能被采纳,但是它也为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思想先行的作用。这个线索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总之,抓住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线索,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复习路子。下面我来提几个问题。首先,马礼逊学堂是什么时候办起来的? 学生A:

好象是马礼逊在1818年办的。教师

你记错了,马礼逊1818年办的是英华书院,地点也不是在中国。马礼逊学堂是西方来华传教士为纪念马礼逊创办的,时间是1839年底。虽然办在澳门,后迁到香港,但毕竟属于中国领土,而且是招收中国学生,所以我们把它算做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再提一个问题,谁知道清华大学的渊源? 学生B:

清华大学是所谓“庚款兴学”的产物。“庚款兴学”,就是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到的庚子赔款的一半退还中国,主要是用于派遣留学生到美国。于是在北京办起了一所留学预备学校,命名为清华学堂,这就是后来清华大学的前身。教师: 回答正确。不过庚款兴学不是就办了一所清华学堂,总的内容书上有扼要介绍。学生A:

我觉得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大量赔款,然后又假惶惶地拿出一部分退还给中国,还吹嘘是给中国办好事,实在虚伪。学生B:

不过退还的庚款客观上还是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能一概否定吧? 教师: 你们两个说的都有道理。退还部分庚款确实不能粉饰为列强的善举.从更深的层次看,帝国主义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中也认识到,单纯用武力是征服不了中国的,还是攻心为上,因此把重点更多地放在进行文化侵略上,庚款兴学的动机还在于此.只是从客观上说,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

再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魏源起到了近代教育改革在观念上的先导作用? 学生B:

因为他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最早提出要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思想家,在教育方面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教师:

还要注意到一点,就是儒家一贯强调只能“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夏”指当时中原的华夏民族,“夷,泛指周边不同文化习俗的民族。按这个观点,只能是用中国文化去改变外人,而决不能接受外来文化习俗的影响。这种观念数千年来一直占支配地位,造成对内的大民族主义,对外的自大封闭。在古代华夏文化从总体上先进于周边地方的形势下,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到了中国已经落后了的时候,还死抱着不能“变于夷"的观念,就只能是自甘落后了。魏源提出“师夷,”的观点,率先破除了这一观念,尽管他的“师夷”局限性很大,但在思想史上确实有先导意义。学生A:

老师,“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是什么意思? 老师:

“徒知”,是只知,“侈”,是过分、夸大,“睹”是看到,“寰瀛”,指世界。他是批评那些旧式士大夫官僚根本不了解世界的形势,只知盲目自大,实际上是孤陋寡闻。

下面谁能回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相比,是否进步? 学生A:

“师”仅限于某些“长技”,主要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即坚船利炮,目的也只是限于“制夷”上,即抵御西方侵略,并不涉及中国自身的改革。而中体西用,则将西学作为整体的学问、学术加以认可,从而为系统地引进西方科学文化,包括相应的制度措施开辟了道路,应该说在范围上和程度上都大大进了一步。教师:

你分析得很对,还应该看到西学为用是受中学为体所限制的,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代表的封建专制以及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才能适当的引进并发挥作用。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以及推崇民权、男女平等的思想学说,那是绝对不能在中国为用的,这是中体西用保守性的一面。在教育领域,它也特别强调封建道德教育和传统的经史之学的根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技能,用于处理实际事务。这是从概念上分析中体西用的本质。从实施看,在早期,西学为用还可以在不触及中学这个体的情况下,有一个发展的较大余地,教育领域就是如此,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正是在中体西用的原则指导下形成的,当然它也保存了封建教育的许多东西。而西学为用不可能总是与中学为体和平共处,它最终是要冲击中学这个体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最终也是要被推翻的,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体西用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大家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

下面再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到了维新运动时期,中国教育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阶段? 学生B:

在这之前,只是办了少数近代专业技术学校,像同文馆、船政学堂等,并没有触及旧的封建 传统教育,只能算是在传统教育之外的点缀和补充而已。到了维新运动期间,开始对书院进行改革,新式大、中、小学也出现了,而普通教育才是教育体制的主干。另外,这之前的技术学校都是个案设立的,而维新运动则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学生A:

但是它失败了。学生B, 虽然变法被扼杀了,但总之是政府行为。所以教育改革真正开展起来,是在维新运动时期。教师: 回答正确 学生B: 老师,本章复习题中有一道题,问百日维新期间的教育改革有哪些重要举措,好像书上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教师:

情况并非如此,书上只不过没有集中在一起谈而已,而是分散在有关的目中论及的,如书院、科举的改革,实业教育的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设立等。只要认真阅读全书·就不难作出集中的概括,这也是我们要求同学们全面阅读教科书,善于动脑筋,并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当然,这样的题目并不多。

下面谁能将京师大学堂的情况作一个简要概括?这也是本章后的一个各词解释题。学生A: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由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教师: 概括得很好。癸卯学制规定的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通儒院,也是设立在京师大学堂。注意.凡是名词解释类的题目,一般都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这个榄念是什么意思或者是什么性质?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么产生的或谁提出的?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果有结局的话要点出来,需要评论或定性时也要有一两句概括。

下面我们来看癸卯学制,谁能说说高等学堂与分科大学堂有什么区别? 学生B:

好象高等学堂是大专层次的,分科大学堂是本科层次的。教师: 分科大学堂的确是本科层次的,而高等学堂是大学预科,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层次了。它是一种不完全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为升入分科大学堂打基础,只是划分成大的专业门类,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可见学生如果升入不了分科大学堂的话,专业方面的造诣并不完全,不过到高等学堂最后一学年也开一些专业选修课,以使学生接触到一点专业知识。学生A:

老师,中学堂的博物课,是讲什么内容? 教师:

这也是西方近代课程名称,主要是介绍自然界动物、植物、矿物等的分类及各类主要物种的性质特点。学生B:

老师,蒙养院四项数学活动中的谈话和手技是什么? 教师:

谈话是教师按照一定的主题或专题组织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提问、引导儿童讲述,帮助他们认识环境、增长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手技就是手工操作.例如纸工、泥工等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儿童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A:

老师.实业教育是不是相当于现在的职业教育? 教师:

可以说在类别上是相当的,都是对在普通教育体系的主线上不能升学的人,给予一定的专业教育.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不过也有区别,实业教育是从日本学来的,癸卯学制规定的实业教育的目的是“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可见它是着眼于国计民生的总体发展,它的专业是按社会产业、行业划分的,其出发点是社会本位而不是个人本位。而职业教育更多地考虑个人就业谋生的问题,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更多地考虑到就业岗位的需要。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清末地方教育行政与传统的地方教育管理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B:

传统地方教育行政只在省级设有提督学政,是由朝廷委任,派驻各省主管学务,包括科举选士的长官,他独立于地方当局,拥有全权。学政与总督、巡抚相见,督抚要以宾客之礼相待。省下面的府、州、县因为只有一所官学,由教官负责管理,无所谓教育行政了。清末在各省设的提学使.归督抚节制,成了下属官员,地位比过去的学政是下降了,但是要求地方办教育的职责却加强了,这在当时全面开始新的学校体制建设的形势下,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州县也设立了教育行政机构,就是劝学所,这样就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教育行政体系。教师:

回答正确。不过过去的学政如果违规违纪的话,本省督抚还是有监督权的。后来的提学使、视学,也不完全是地方长官的下属,在学务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练习题举例

一、填空

1.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2.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二、名词解释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由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三、简答题

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的主要特点:第一,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制,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补充而已。第二,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 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第三,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第四,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 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 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四、论述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第六章 复习辅导

教师:

本章大体可分三个历史阶段,即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及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确立、形成的时期,因此,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利用教育来宣传革命思想,培养民主革命骨干,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教育制度。蔡元培是辛亥革命时期教育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团结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复古主义思潮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北洋军阀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教育改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积极地开展工农革命教育。为了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党团干部,在党的领导或支持下,先后开办了一批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而且也为以后根据地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生乙: 老师,本章第一节主要讲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应该抓住哪些重点呢? 教师:

在这一节中,有几个重要的名词。比如说爱国学社、民国元年教育方针、壬子-癸丑学制等。谁能解答一下“爱国学社”? 学生甲:

爱国学社成立于1902年11月。学生基本上是上海南洋公学**中罢课退学的学生。由蔡元培任总理,吴稚辉为学监,教员中有章太炎、黄炎培等革命人士。爱国学社学制四年,分寻常、高级两级,均无读经课。办学很有特色,师生在学校可以高谈革命,议论时政,演说集会、宣传群众。为了扩大影响,爱国学社还创办了一些进步刊物,如《童子世界》、《学生世界》,后又接管了《苏报》。这些报刊成了爱国学社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学社的声望和影响逐渐扩大,并引起了清政府的忌恨,他们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爱国学社也被迫解散。教师: 回答得很好。不过最好还要加上一头一尾。开头提一下: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结尾提一下: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了许多骨干,在近代教育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间的具体内容到可以简略一些。好,下面谁来解释一下“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学生乙:

它是民国建立后,于1912年9月由教育部颁布的新教育方针。内容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师:

还应该指出它是在蔡元培主持下制定的,或者指出它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你能再解释一下这四育吗? 学生乙:

所谓“道德教育”,蔡元培又称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国民公德。所谓“实利主义教育”,相当于智育,学习有利于国计民生所需的知识技能。所谓“军国民教育”,相当于体育,同时强调军事训练,目的是健民强国。所谓“美感教育”就是美育,包括音乐、图画、手工等艺术教育。教师: 完全正确。这一教育方针真正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个体和谐发展的原则和理论。我们在理解这一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时,不妨可以与清末学部颁布的教育宗旨作一比较。谁来回顾一下清末教育宗旨? 学生甲:

清末学部颁布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要求。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师:

从这个教育宗旨来看,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意识。蔡元培曾对此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认为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根本不能体现共和政体的要求。正因为这个原因,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就首先着手制定新的教育方针。民国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比清末学制有哪些改革呢? 学生甲: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其中初等教育共7年:初小4年,高小3年。中等教育4年。大学本科6-7年,其中含预科3年。较之“癸卯学制”,共缩短学制3-4年。学制的缩短,在客观上增加了劳动人民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师:

还有什么补充吗? 学生乙:

有。这一学制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同时取消了专门为贵族设立的贵胄学校,废除了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色。学生甲:

“癸卯学制”中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而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普通中学、甲级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规定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学,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男女平等的思想。教师:

对。我们还可以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上来看。学生乙:

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看,这一学制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同时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 是的,以上四个方面都体现了这个学制的资产阶级性质,也体现了这一学制的主要特点与进步性。但总的看来,这一学制在形式上与“癸卯学制”尚无重大区别,改革的力度有限。同时,在实践中也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由于民国政权很快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里。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文化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股恢复封建主义教育的逆流。民国元年教育方面的一些进步改革很快被复辟倒退所取代。许多学校也恢复了尊孔仪式和读经教育。学生甲:

老师,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掀起的原因之一吧? 教师:

是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虽以1919年五四运动而得名,但实际上从1915年就已经开始了,其矛头主要指向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封建复古思潮。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界也进行了一系列民主主义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我们可以看教材的有关内容。下面我提一个问题,在近代史上,“大学开女禁”始于何年?有何意义? 学生乙: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教育猛烈抨击了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提出“大学开女禁”的口号。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南京高师也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这些措施,改变了数千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历史。学生甲:

老师,结合上一章的内容,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清末的教育改革、政治改革更多的是受日本的影响,各界名人大多是留日学生,而五四时期的改革则大多是由一批留美学生发动的,受美国的影响似乎更大些。教师:

确实如此。当时活跃在政界、教育界的大多是留美学生,而思想界、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思潮也是美国传入的,教育界也是如此。比如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乙: 老师,在自测题中,有一个论述题,要求评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而教材中谈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只讲了对中国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如当时在中国影响较大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是不是这样答就可以了?如果不是,又该如何回答呢? 教师:

你刚才讲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对于这个题目,在回答时,要结合全节的内容,而不能局限于一目。首先,要讲请楚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传入中国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以及这一思潮在中国传播的情况。这些内容教材中都有详细介绍,我们自己去看书就行了。而在讲这一思潮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响时,范围还要宽一些,教材中明确提到的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刚才这位同学所答的。而其他地方提到的,如1922年学制的产生也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关。谁来讲讲1922年学制产生的时代背景? 学生甲:

五四时期,中国教育界提出改革学制,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因此自1919年起,由全国教育会发起,讨论修改学制系统,一时间,全国教育界掀起了研究学制改革的热潮。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教师:

好,下面谁能说说这一学制的主要内容。学生乙:

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教师:

回答正确。再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一学制的影响。学生甲:

这一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上的混乱状态,反映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堪称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较之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具有以下进步性:其一,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也基本上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其二,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设立三年制综合高中,既增加了办学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中学的普及。其三,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其四,在中学开始便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可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学制比较简明,又给各方留有伸缩余地,所以后来除个别地方有所调整外,基本结构一直维持至今。教师:

好,下面复习“蔡元培教育思想”。你们有什么问题? 学生甲:

老师,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中,蔡元培最强调哪一育呢? 教师:

五育并举,自然是指五种教育都很重要,但相比而言,他主张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学生乙:

这是不是陷入一种矛盾了。因为按蔡元培的哲学思想基础,将世界分成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从而将教育分成隶属于政治的教育与超轶于政治的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既然这样,为什么要以公民道德教育而不是以世界观教育为核心呢? 教师: 的确,在蔡元培思想中,实体世界高于现象世界,因此,世界观教育也应高于其他四种教育。然而,蔡元培同样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下,倡导世界观教育过于理想化,太脱离实际。因此,从时代必要性来说,德育才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他的这种现实性的立场也体现在军国民教育中。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并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当时国势内外交困,历年所失之国土与国权,如果不凭借武力,很难恢复;同时,军人革命后,可能会出现军阀专政的局面,如果不实行军国民教育,则不能维护民权。所以必须提倡军国民教育。学生甲:

老师,我注意到蔡元培提倡五育并举,而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方针中,仅仅是四育并举,少了一个世界观教育,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呢? 教师:

是的。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在讨论教育方针时,也曾经有过争论,但最终还是没把世界观教育列入其中。学生乙:

那么,美育的地位又如何呢?如果从现实意义说,美育的意义似乎与世界观教育大体相同,都是重要但时代不太需要的教育。美育为什么又得以列入教育方针之中呢? 教师:

蔡元培提倡美育,除了他认为美育是联结两种教育(即隶属于政治的教育与超轶于政治的教育)的桥梁,联结两个世界(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纽带外,还有一个很实际、现实的动机,那就是反对宗教教育,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可见美育也是作为宗教的对立物而提出的。学生甲:

教材中讲蔡元培改革北大这一目,似乎更多的是讲他的实践活动,而非教育思想。教师:

事实上这一目中涉及到蔡元培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对于大学性质的认识,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而非升官发财的阶梯。再比如他对大学教师标准的认识,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还有,他对大学管理体制的认识,提倡教授治校。最后一点,是他对于教学体制的思想,主张实行选科制及学分制等等。这些思想,经蔡元培提倡,逐渐成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北大开始走上现代大学的轨道。学生乙:

蔡元培主张教育独立,从他的思想来说,我觉得很有道理,而且也的确很有必要,可是教材上的评价却是:“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是不能脱离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的。这也是蔡元培等资产阶级教育家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根本分歧。资产阶级教育家往往过高地估计教育改造社会的作用与力量,而马克思主义观点则认为离开政治而谈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教育独立论始终只能是一种虚幻的理想。当然,也不能对蔡元培教育独立论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因为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学生甲:

老师,第四节中有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内容,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您认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运动呢? 教师:

从性质上说,留法勤工俭学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掀起的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主流的教育运动,但是由于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参与,遂演变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它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活动是无法相比的。在此,我想提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活动的重点是什么呢? 学生乙: 我觉得主要是工农教育。党的一大、二大从理论上确立了教育的重心要面向工农劳苦大众。这是教育史的一大转变。无论是封建主义的贵族教育,还是资产阶级倡导的平民教育,都不能像共产党那样真正关心最下层劳苦大众的教育权问题。在实践上,共产党成立后,积极倡导在工农中的教育活动,创办了大批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子弟学校、工人俱乐部以及农民学校等,使工农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学生甲:

不对。我觉得共产党更重视干部教育。如湖南自修大学、平民女学、黄埔军校、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都是影响巨大的学校。学生乙:

你所说的这些学校并不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比如黄埔军校就是由国民党创办的军事政治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也不全是中国共产党人主持的。教师:

这两位同学都说的很好。但是,我们既没有必要把工农教育和干部教育分得那么清楚,也没有必要非得区分哪一所学校是国民党办的,哪一所又是共产党办的。因为在大革命时期,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教育重点包括工农教育和干部教育两个方面,而且两者是紧密相联的。比如平民女学是一所培养妇女革命干部的学校,在学习过程中,就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罢工斗争,深入工厂对女工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实际上也具有工农教育的特点。再如农民运动讲习所,它所培养的本来就是从事农民运动的革命干部。练习题举例:

一、填空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2.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二、名词解释

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这一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继承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男女教育平等,成立各教育团体。这一切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为教育改革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对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四、论述题

试评述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第七章 复习辅导

教师:

第七章介绍的是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关于本章内容,我们在教材中提出了学习目标和建议,有关的自测题也基本反映了本章内容的要点,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学生a:

老师,我们在阅读教材时,对于国统区教育的实质还认识的不够清楚,特别是关于国民党颁布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什么说这个宗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呢? 教师:

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涵,你们说说,什么是三民主义? 学生b: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纲领,包括民族、民生、民权三大主义。学生a:

不对,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教师:

你们各自讲对了一半。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曾先后提出过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纲领。1905年,孙中山为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并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主义,即所谓的“旧三民主义”。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即所谓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张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主义,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的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反映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高纲领,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以后颁布的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相关的实施方针,大谈以“党化教育”和“集团生活”训练民权,已经背离了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的民主主义,放弃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至于所谓的“民生主义”,连“平均地权”这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最低要求也不再提及。这说明,国民党的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确实背离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进而也反映了国统区教育的实质。学生b: 在教材中,有一道讨论国统区教育文教政策的封建化和法西斯化的思考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理解呢? 教师:

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注意把握三个要点:第一,要结合前面所述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实质加以分析;第二,针对国民党颁布的一系列控制、压制进步学生运动的法令条例和复兴社、三青团等法西斯组织的活动事实加以分析;第三,针对国民党鼓吹的封建道德说教和所谓的“新生活运动”加以分析。分析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教材中第一节的内容。学生 a:

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国民党实行封建化、法西斯化的文教政策,国统区教育也完全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造成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大倒退。是否可以认为这个时期是中国教育的黑暗时期? 教师:

从政治上讲是可以这样认为的。但对于国统区的教育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我们认清国统区教育实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在国统区,仍然有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在推进教育改革和试验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传播也有力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如:蔡元培主持的大学院制改革试验、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以及在发展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外,这个时期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你们谁来谈谈这个时期国统区在学制系统方面主要有哪些改革? 学生b:

主要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废除了综合中学制,将普通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分立。这样做,可以保证普通中学的教育质量,为高等教育打好基础。教师:

不完全是这样。废除综合中学制的目的之一确实是要保障普通中学的教育质量,为学生将来升入高等学校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综合中学制将学生的升学、就业、师资培养等多方面的目的放在一起,反而使得三种任务都不能很好地完成,课时、教材、师资和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将三类学校分开办理,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学校系统和课程设置也更加规范化。这是学制系统不断完善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此外,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间,在学制系统改革方面,还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如:高等教育方面对院系学科设置的调整;师范教育系统的进一步扩大及其教育水平的提高;初等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实施小学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的计划,尽管这些计划的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提一个问题,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8月颁布了一个《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要》,这个纲要提出了哪些战时教育措施? 学生a:

主要是强调教育为抗战服务提出战时教程注重国民道德等问题。学生b:

还提出了战时教育注重提高科学研究和扩充设备。教师:

不对,你们讲的是1938年4月国民党公布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中有关教育的一些条款。《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要》主要提出了战时各地要尽力维持教育、安全区域内学校要尽力收容战区学生、学校要尽力适应国防需要和学校组织后方服务团等四项措施。学生a:

老师,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即将沦为敌占区的大学迁往内地,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重庆,成立西南联大;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迁往陕西固城,成立西北联大。迁往内地的还有别的大学吗? 教师:

有的。南京中央大学迁往重庆,东北大学迁往四川山台,浙江大学迁往江西吉安。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请参阅教材的第一节内容。学生b:

老师,我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感觉到:20世纪20年代?/FONT>30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是在中国近现代以城市为中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才把教育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因此,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中国以封建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失败以后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教师: 你讲的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首先,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这些改革虽然效果不同,但都经过了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的深思熟虑和反复探讨,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生命。可以说,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相应的使命,不能说是没有奏效。即使是失败的教训,也为其后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不能把以往的教育改革简单地归结为失败。其次,乡村教育的产生也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这一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的第二节内容,认真思考。再提一个问题。乡村教育运动有四个主要的农村教育试验活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试验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试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试验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试验。它们有何共同特点?为什么说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呢? 学生a: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农村教育为改革的重点。学生b: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做中学”,主张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特点也是强调教育改革要关注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显然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

是的。乡村教育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都以农村教育改革试验为中心。此外,主张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提倡教学做的统一,也是乡村教育运动的共同特点。这一点也确实反映了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观点。但在这个问题上,也要注意到:乡村教育运动虽然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它产生的过程和思想的内涵,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历史的必然性。对于这个问题,应结合教材的相关章节加以思考。学生a:

老师,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试办乡村师范学校,而在这个时期颁布的《师范教育法》也规定师范学校的类型除普通师范学校之外,还有乡村师范、简易师范等。那么,陶行知的乡村师范学校,是否就是根据《师范教育法》的规定试办的呢? 教师:

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陶行知在南京试办乡村师范学校是1927年3月,《师范教育法》的正式公布是在1932年,所以不能说陶行知试办乡村师范学校只是执行了《师范教育法》。不过,20世纪20年代?/FONT>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确实对当时教育法令的制定产生了影响,一些教育立法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教育改革试验的成果和思想。比如:《师范教育法》确认乡村师范学校的的立法地位,实际就是乡村教育运动的间接成果之一,也是当时乡村教育事业广泛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b:

老师,梁漱溟在开展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中国农村重视伦理情谊礼俗的特征,主张相应地加强道德伦理的教化,这看上去并没有错。为什么教材中指责他强化了封建礼教的地位? 教师: 应该说,梁漱溟对中国农村社会特征的分析是相当深刻的,他主张加强道德伦理教化的观点也不能说就是错误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为农村进行道德教化所列的一系列教材如:《三字经》、《礼记》以及朱熹的《小学》等,都是一些旧的封建时代的文化伦理读物,都渗透了浓厚的封建礼教思想。虽然这些读物也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但它们绝不是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的灵丹妙药。以这些东西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只能是适得其反,反而会使农村更加保守、封闭、落后。学生a:

明白了。那么,同梁漱溟相比,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的“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是否更加全面和高明一些呢? 教师:

也不能用高明不高明的词汇来进行比较。应该说他们各有特点,何况我们刚才只是指出了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某些缺陷,但这并不是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全部。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学生b: 老师,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是否主要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广泛地兼顾社会的各方面需求? 教师:

可以这么说。这里关键是那个“大”字。所谓“大”,就是说职业教育要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进程,尽可能广泛而多方面地适应各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强调要适应一般平民和劳动者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人民。这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思想基础。关于乡村教育,教材中提到了四个主要的教育试验活动,你们说一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a:

主要是1925 年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的农村改进教育试验活动,他们主要是在山西和江苏镇江、昆山等地开展活动,主要以农民为教育对象;另一个是陶行知创建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学团,主要以一般的儿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重点是普及教育和学校参与社会。学生b:

另外两个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河北定县搞得平民教育试验区和梁漱溟在河南晖县、山东邹平和江苏吴县等地搞的乡村建设活动。但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活动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它完全是国民党所谓“新县制”的工具,用来建立反共防共的农村堡垒。教师:

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能一概而论。就乡村教育本身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主张教育在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育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的改进。这样,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必然要通过或利用农村现有的政权机构甚至家族社团开展活动,特别是晏阳初在定县搞的平民教育试验区走的是县政合一的道路,因而就更容易同当时国民党的政权机构搞到一起,晏阳初本人还为国民党政府起草《县政改革方案》,所以最终被纳入到国民党县政改革的的轨道,在客观上起到了消极反共的作用。但就平民教育本身来说,它最初的动机和宗旨是要通过教育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而不是为了参与党派斗争。学生a:

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乡村教育运动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在政治上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如晏阳初,偏离了乡村教育的轨道,滑向了右倾,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利用。而另一部分人在政治上逐步接近中国共产党等进步势力,最终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斗争中去,如陶行知、黄炎培等人。教师:

可以这样说。再提一个问题。关于教学理论的定义,陶行知主张以“教学法”取代传统的“教授法”,这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b:

我觉得变化也不是很大,虽然“教授法”从字面上看是更多地侧重了教的方面,“教学法”从字面上看是侧重了学的方面,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表述而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不能说“教授法”就完全忽视学生的存在。学生a:

我看大不一样,一字之差,主要还是反映了观念的不同,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区别。陶行知主张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教师:

是这样的,从观念和具体的实践方面看,你们讲的都是正确的。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至少从孔子那时开始,就重视教育,重视因材施教,不能说过去的教学理论就是完全忽视学生的。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旧的封建教育体制下,确实存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主导作用的普遍现象,死记硬背和满堂灌也是就教育体制下的主要教学特征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陶行知主张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确实是对旧教育体制的革命性的改造,这不仅是观念上的,也是现实上的。但就陶行知本人的一些教学改革活动来看,也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的重要性而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对此,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学生b:

老师,我在阅读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时,发现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和我国50—60年代的一些教育学观点比较接近,和前苏联一些教育学著作的观点也比较接近,是不是建国初期的教育思想受到了杨贤江教育观的影响?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教师:

这里面确实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在对一些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解释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比如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人物、教育同政治经济的关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个基本点。当然,杨贤江的一些主要代表著作如《新教育大纲》、《教育问题ABC》也参考了一些日本翻译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著作,他是最早把这些思想系统介绍到中国的教育家,对解放区和新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八章 复习辅导

教师:下面我们来复习第八章。前面的七章都是按历史时期逐次排序下来的,只有第八章和第七章的时期并列,都是1927年到1949年。第七章是介绍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教育,但是国民党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如同星星之火,在黑暗的旧中国大地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并且呈燎原之势,最终燃遍了全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国民党的官方教育及资产阶级的新式教育都有本质的不同,与当时的苏联教育和后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也有显著的差异,是一种在特殊形势和条件下的革命教育。但是它又必然要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要求,既有创新性也有继承因素,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把它单独列为一章来学习。下面谁来概括一下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的背景情况。

女: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发展,可以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分期,分为三个时期:1927年到1937年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从井岗山开始,以江西中央苏区为中心;1937年到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建立起大片敌后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1945年到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这时的解放区不断发展扩大,最终解放了全中国。教师:概括得很好。这三个时期的革命形势和任务各有特点,根据地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差别,教育事业的情况也有不同之处。

男:老师,不同之处是不是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方针政策上?

教师:应该看到,革命根据地教育始终是为革命斗争的中心任务和根据地建设服务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是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同时仿效苏联当时的模式来建设根据地,由此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内容是四个“在于”,突出教育的无产阶级性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同时又有斗争,根据地教育以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为指导,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也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还是以定性为宗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任务是解放全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猛,主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和考虑新解放区的教育政策。但是总的看,教育为革命战争和政治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注重培养革命干部,努力提高根据地军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这些基本方针则是一贯的。

女:老师,苏区办的工农识字班,女子占到60%,是不是说明当时更重视女子学文化? 教师:看来你很关注女性教育,这确实反映出苏区群众性扫盲运动的普及性,已深入到广大妇女中。而且也反映出苏区的妇女确实翻身得解放了,而且还冲破了封建传统的束缚,要求掌握文化。这是了不起的发展。

女:女子的比例占到一多半,是不是说男子学习文化的兴趣低于女子?

教师:当然不是这样,因为当时成年男子参军支前的人很多,在二线的人口已是妇女和老人.儿童居多。男子也会在部队或支前单位接受文化教育,并不是说男子反倒可以不学文化。男:老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原名抗日红军大学,是不是就是原来苏区的红军大学? 教师:抗大的前身就是红军大学。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当时革命任务已经是以抗日为当务之急,所以红军大学前面加上“抗日”两个字,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红军大学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此也可以看出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但这所学校培养党的军事干部,这个任务没有变。你知道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校训是什么?

男:抗大的校训我记得,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教-育-方-针-是„ 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师:当时是提“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你说的是后来加工的三句话,加上校训的八个字,就是三八作风,虽然是林彪所大讲的,但作为抗大的历史传统,并不能因此而被否定。除了抗大外,当时还有哪些重要的干部学校?

女:有陕北公学,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的学校。还有延安大学,是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干校合并组建的,后来行政学院、鲁艺等校也并入。延安大学是一所规模较大、学制正规的综合性大学。还有医科大学、民族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教师: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学校还有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谁能概括一下干部学校的教学有些什么特点? 女:首先是学制短,一般都是半年到一年,只有师范学校是两到三年。其次是紧密联系实际,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从事革命工作、根据地建设所必须的知识。再有就是破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多是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

教师:干部教育每一单元的学习通常是这样的程序:先布置学习内容,要提供思考题来帮助学员思考,然后是自学,然后是讨论,可以质疑和辩论,必要时组织参观考察和实际训练,最后是教师或请领导干部进行总结式的讲课或作报告。自学、讨论、实践、辅导常常多次穿插进行,以充分保证学习效果。

男:老师,为什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属于干部教育?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根据地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发展普通中等教育的条件缺乏,而且社会需求也不是很迫切,对于一般群众来说,第一步是使他们识字,掌握基础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科学常识,也就是达到小学程度,就可以了。中等以上程度的教育,当时还只有干部才需要。再有,即使我们有条件办一些普通中学,学生毕业后总不能到国统区或敌占区去上大学吧,而边区的高等学校又都是干部学校,自有招收学员的渠道,所以中学生的升学问题解决不了。如果按普通中学 6年的学制培养,周期这么长,与根据地急迫用人的形势也是不相适应的。所以,陕甘宁边区在40年代初曾一度有办正规中学的倾向,但很快就采取了纠偏措施,确定中等教育属于干部教育范畴,而一般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都在小学程度。中等干部教育主要由地方举办,而高等干部学校则是由中央举办的。实际上,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尺度来划分当时干部教育中高等和中等的界线,就像我们一度难以划清大专院校和中专的界线一样,而它们可以说正是分别渊源于老解放区的高等和中等干部教育。到解放战争后期,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区的普通中等教育才开始发展。

女:把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是不是也是因为无法按照一般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来划分?

教师:可以这样看,但是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也是当时明确的革命教育的任务分工。即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这是我们在学习根据地教育时应该时刻把握住的。男:实际上根据地的小学也不一定都是正规的完全小学,对吧?

教师:边区教育厅规定的小学学制是5年,但实际上大量的民办小学,教学内容和程度根据需要和条件而定,有的(如米脂高家沟式)学到能写会算就算毕业。由于师资条件,教学条件的限制,能够遵循正规学制和教学计划的只是一部分由政府办的小学而已。在游击区更是困难。

女:老师,什么叫“两面学校”?

教师:两面学校是在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就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不在,就教抗日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两面学校。下面谁能将抗日根据地的小学课程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小学课程作一个比较?

男:陕甘宁边区规定的小学课程有国语、算术、政治、自然、历史、地理、美术、劳作、音乐、体育。与国统区相比,没有党义、公民之类的国民党政治课,而换成我们自己的政治课,劳作课不像国统区的手工劳作,是以生产劳动为主,体育则是以军事为主。

教师:回答得很好。将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列入正式课程,体现我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地小学特别重视抗日的思想教育,融会在各科教材和教学之中。下面谁能概括一下抗日根据地的识字教育有哪些好的方式?

女:抗日根据地的识字教育继承了原来苏区的扫盲运动的方式,充分发动群众,使群众认识到,真正实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翻身解放,离不开文化教育上的翻身解放,因此,广大群众积极参加识字和学习文化,连妇女和老人都不例外。根据地识字教育采取各种灵活机动的形式,例如早学、午学、半日校、夜校,还有冬学,或者按照生产类别组织,例如地头组、放羊组、民兵组等。还采用家庭成员互教的方式。总之,因人置宜、因地制宜的开展识字教学。教师:既然是因人置宜、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那么,教师又怎么照顾得过来呢? 女:对了,根据地识字教学不限于教师在课堂集中教学的方式,而是调动一切力量开展教学。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认识这些字的教不认识这些字的,我从你这里学会了,就马上可以去教别人。总之,能者为师。男:那教师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教师:教师掌握整个的识字进度和组织工作,集中教学也还是必要的,而且还要及时检查,因为相互学习有可能传播错误,必须予以纠正。除专职教师外,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知识分子,乃至小学生,都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男:这种识字教学,和陶行知实施的“小先生制”有点类似。

教师:是的。如果再往远了说的话,古代私学早就有“次相授受”制,这是第二章讲过的,还记得吧?(学生:记得。)这种方式产生“滚雪球”式的效应,可以最迅速的、而且在最大范围内推广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女:老师,现在有些人对老解放区教育不重视,甚至认为它与教育现代化不相干,您是怎样看的呢?

教师: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根据地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革命干部,广泛地教育了工农群众,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无论是在支援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还是在教育上的极大普及性和改革力度,它的成效都是毋庸质疑的。从现实的角度看,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方针、原则并没有过时,例如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动群众,多种形式办学等等,它的许多经验措施至今也仍然是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在成人教育、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值得发扬光大。练习题举例:

一、填空:

1.苏区最高学府是苏维埃大学,建立于1933年。

2.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它的前称是红军大学。

二、名词解释:

两面学校:两面学校是在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就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不在,就教抗日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两面学校。

三、简答题: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课程小结

本章就复习到这里。最后我们将中国教育简史的整个知识体系作一个总的概括,以便同学们进行总复习。教科书的序言部分,已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线索,各个时期教育的地位和发展要点概述了一遍,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中国教育简史从远古教育的起源一直到1949年截止,可以以鸦片战争划一条横线,以上是古代部分,以下是近代部分;还可以将整个教育史纵向地划一条竖线,左边是教育制度,右边是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教育史横向可以分成古代教育史和近代教育史,纵向可以分成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大家可以按这个结构来复习。

古代的教育制度,第一章主要是三个起源,教育的起源,学校的起源和私学的起源,六艺、学在官府、稷下学宫等重点概念。第二到四章,即秦汉以后,可分为文教政策、学校制度和选士制度几部分来纵向复习。文教政策重点是从秦代焚书禁学到汉代独尊儒术,此后只是某些调整和充实。学校制度又可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官学又可以分为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中央官学的主线是最高学府太学,从汉代太学的产生,到晋代出现国子学,南朝宋的四学,隋代国子监的建立,唐代六学二馆,明清时又单一为国子监,在招生、教学、管理、考试、出路等一些重要制度措施应该掌握,特别是像宋代的苏湖教法、三舍法,明代的监生历事等有特色的制度措施。除太学外,古代还办过一些专门学校,如汉代的鸿都门学,魏晋南北朝以后创办的各类学校,包括民族学校。地方官学开始于西汉的文翁兴学,到明清时高度完善,与科举衔接。私学主要是掌握它的教学特点,还有蒙学和主要的蒙养教材(如

三、百、千)。书院也主要是掌握教学特点,及一些著名书院的情况。选士制度有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重点在科举制度,并理解它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古代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著名教育家和教育论著中,一般包括论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道德教育和论教师等几个部分,复习时可以按这几个部分来归纳。以第一章春秋战国儒家为重点,孔子教育思想应全面掌握,孟子和荀子可以分别从性善论和性恶论出发来归纳他们的教育思想,像“求放心”、“明人伦”、“反求诸己”、“化性起伪”、“解敝”、“兼陈中衡”、“虚壹而静”等概念也应理解。《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掌握《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庸》中的学习五步骤,《学记》中的教学阶段要求,即小成和大成,还有教学相长、豫时孙摩、善喻、师严道尊等观念。对墨家、道家和法家,主要是抓住最有特色的思想观点。第二到四章的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应该全面掌握,重点是他的理学教育作用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分段,以及读书法等。其他教育家主要抓他有特色的观点,如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三纲五常.正谊明道,王充的知物由学,距师的观点,稽康的越名教任自然,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韩愈和柳宗元的师道观,王阳明的“心学”和儿童教育观点,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具有辩证法特点的教育观点,颜元的“实学”教育内容(例如漳南书院的分斋教学)和习行的学习方法。

与古代教育构成相当稳定的传统不同,近代教育虽然历时仅一个世纪,但却是急剧变革的时期,主要是抓住教育近代化的发展线索,要点有: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从最早的马礼逊学堂,到庚款兴学,到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国的教育近代化,从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开始,到维新运动时的教育改革,癸卯学制的制定,科举的废除和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教育宗旨的颁布,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改革,民国元年教育方针和壬子癸丑学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复古教育要旨,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1922年学制,标志着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完成。此后有三条线索,一是国民党的官方教育,有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和封建法西斯的教育措施。二是教育界搞的教育改革试验,有乡村教育运动,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心理测验等。三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活动,大革命时期的工农教育和干部教育,往后是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有苏维埃教育总方针和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定性,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及主要经验。一些重要的教育机构应该了解,例如京师同文馆,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民运动教习所,黄埔军校,红军大学,抗大,鲁艺,延安大学等。

近代教育思想,首先是“西学”观的发展,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特别是中体西用对近代教育的影响。此外,如康有为办的万木草堂,《大同书》的教育计划,梁启超培养“新民”的主张,论女子教育,严复从进化论出发论教育作用,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都是很有特色价值的。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有蔡元培健全人格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及在北京大学的改革,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

总之,中国教育史知识范围较广,内容头绪较多,同学们学习和复习要抓住线索,科学地归类,善于作纵向的联系和横向的比较,这样学习效果要比单纯死记硬背好得多。最后祝同学们学有所成,不断进步。

第三篇:考研辅导

呼和浩特考研辅导班

2010年08月30日

复制链接打印 浏览: 0次

[考研信息]

如 何 收 集 考 研 信息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句话用来形容缺乏信息的考研复习,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为什么信息对考研如此重要呢?主要原因在于各招生单位在考研专业科目的命题、阅卷以及最终的录取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考研信息因报考单位不同而不同,需要考生有针对性地寻找。从确定报考单位、明晰复习范围、了解复习重点到搜寻录取信息,信息工作可以说是贯穿考研全过程。而信息不明乃至有误,小则让考研努力事倍功半,大则导致满盘皆输。

考研信息并不都是公开摆在台面上等你收集的。我们可按其透明程度将考研信息分为公开信息、半公开信息等。公开信息指通过各种渠道公开传播的信息考生可以轻易获取,包括国家考研政策、招生单位的特殊规定、专业目录、各单位招生简章、考研辅导机构的辅导信息等。半公开信息通常不对外公开宣布,但通常只要考生跑一跑,问一问,也就可以搞到,例如录取名额的公费和自费比例,保送生占了多少、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复习教材等。

在以上这几种考研信息当中,有4类对考生的报考、复习和录取非常关键,考生朋友一定要重点收集。它们是:

招生专业目录。专业目录是考生报考的依据也是复习计划的依据。由于近几年高校改革力度加大,专业调整频繁,免得早就瞅准的专业突然改名更姓,不知去向了,招生专业目录一般在每年8月底至9月初公布,考生应及时与招生单位联系,索取或购买目录,最终确定自己的报考方向。

公共课考试内容与题型。这里的公共课指全国统考的科目,包括政治、英语、俄语、日语和数学。这些科目的考试知识点和考试要求在每年六七月份出版的各科考试大纲上有详细规定。由于日语、俄语等科目的大纲一般变动不大,因此可参照前一年的大纲;而对于一些

变动较大的科目则必须以新大纲为准进行复习。

专业课考试内容与题型。公共课有大纲,或早或晚总还能明确复习范围,但专业课却基本上没有什么书面的复习纲要可以提供给考生(有关政策禁止招生单位给考生划定考试范围),需要自己去多方打听.因为专业课涉及的往往不止一门课程,教科书也有多本,复习量极大,例如某著名高校的新闻学院,多年来中国新闻史方面有一段时期的内容全部不考,而在每年都有一些不了解信息的考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背诵这数百页内容。

录取调剂信息。对于考分很高或很低的考生而言,录取调剂信息可能用处不大,但对于那些分数刚刚达线,处于录取边缘的人来讲,如果提前一天知晓某个招生单位的调剂信息,情况或许有改观。

那么,上述的这些信息应该到那里去收集呢?这个问题确实困扰着许多考生。我们主张,搜集考研信息的渠道一定要多样化,而且在不同的渠道收集不同的信息。渠道不对,不仅信息可能收集不到,就算收集到的,也可能是失真的信息。下面是常见的考研信息的收集渠道:

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这些媒体的传播内容是公开的考研信息。如国家有关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政策等。现在网络盛行,也出现了一些专业机构和个人爱好者开办的专业网站,经常上去转转还是能找到一些信息的——当然网络信息的真伪问题也需要考生们自己去用心辨别。

招生单位。招生单位包括报考院校的研招办、院系以及一些相关教师等。由于招生单位是专业命题和最终录取的裁决者,他们给出的录取名额分配等方面的信息显然是最为权威的。然而从招生单位获取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就要讲究一些咨询技巧。建议考生尽量亲自前往招生单位诚恳地进行咨询。外地考生不能亲自去的,可以电话或信件咨询,但有些问题需要处理好。例如函索招生简章,由于多数简章都是有价的,考生在去信的时候要附上钱和贴足邮资、写好回信地址的信封,就能很快收到回信。

人际网络。人际网络主要包括刚刚考取该专业研究生的师兄姐和专业导师等等。考生可以从他们那里多多少少获得有关信息。可以参照“兼听则明”的古训,多咨询几位,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人际网络的开辟一定要胆大,扭扭捏捏是不行的。直接找熟人,或者经由熟人介绍当然最好,但即便是素昧平生,也可以直接上门,自报家门。面对虚心的求教,师兄师姐们是不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有关资料。许多考生以为信息就是别人告诉你的消息,却不知有时候信息是靠自己钻研分析得来的。注意收集、研究一下试题和平时听课的笔记等,进行分析,往往可以得出许多有用的信息。例如对最近5年的专业试题加以分析,一般都能粗略地发现考试的大致范围、命题思路和命题重点,进而揣摩一下将要作为考试重点的内容。

权威的考研辅导班。有一些规模较大、开办时间较长的权威辅导班,往往以各种方式向党员提供一些信息,这类信息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辅导机构聘请专家专门对考研进行分析,得出很有价值的结论;二是有些辅导机构会集中精力开辟考生个人难以开辟的信息渠道,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来源。

然而,搜集信息是不是就意味着每时每刻都竖起耳朵打听呢?当然不是,毕竟成为一个专职的信息员并不能保证你顺利考取研究生,我们的建议是:收集信息要注意阶段性,在考研过程的不同时期重点收集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获取,就不要耽误太多的精力了。(李佳文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2.3.19)

[考研信息]

考 研 网站

⑴考研加油站http://

⒃考试中国考研栏目http://

⒄你来我网http://www.okhere.net

[考研信息]

中国语言科学研究生招生信息(上)

说明(1)这里的情况根据1999年招生目录.如果有遗漏、错误和变化,请读者及时提供信息。(2)为了统一,在不违背原来意思的情况下,对有的考试课程的名称进行了调整,例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叫做“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概论”、“现代语言学”都叫做“语言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简称“;汉语言——文字学”简称“汉语”(包括原来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北京大学(100871)语言 博士●语言理论,语言学历史(王洪君1)语音学,现代汉语语音或者数理语言学(沈炯2)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本科综合,语言学专业基础 汉语

博士▲语言理论,汉语历史(何九盈1)现代汉语,汉语历史(陆俭明2)汉语方言学,音韵学和现代汉语和历史语言学(王福堂3)汉语 硕士□本科综合,文字学基础,文字学专业知识。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00083)语言 博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方力1)汉语历史,社会语言学(曹志耘2)语言理论,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与习得(赵金铭3)计算语言学,句法语义研究或者数理结构(张普4)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本科综合(导师同博士层次)汉语 硕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本科综合(王温佳,万业馨,崔希亮,石定果)

北京师范大学(100875)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语言学方向)汉语 博士▲汉语历史,文字-训诂学(李国英1)汉语历史和文化,训诂学(王宁2,许嘉璐3)汉语 硕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字和音韵母和训诂,现代汉语和语言理论,古代汉语和文献阅读 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语言理论和古代汉语

中央民族大学(100081,北京)语言 博士●语言理论,语言学和民族学的关系(马学良1)语言理论,汉藏语言概论(戴庆厦2)语言理论,民族学概论(文化语言学方向)(张公瑾3)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本科综合,少数民族语言概况(鲁思奇1)语言理论,本科综合,哈萨克语(双语教学方向)(成燕燕2)

中国社会科学院(100015,北京)语言 博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实验语音学(林贸灿)汉语 博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文翻译与白话文(张振兴1)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张国宪2,顾曰国3)

中国人民大学(100872,北京)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张卫国,李泉)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刘广和,劲松,贺阳)

首都师范大学(100037,北京)汉语 硕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本科综合,语言综合(黄天树,冯蒸,毛秀月)

北京广播学院(100024)语言 硕士○本科综合,语文,播音基础与发音 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本科综合

清华大学(100084,北京)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有计算语言学方向)

复旦大学(200433,上海)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有“计算语言学”方向)汉语 博士▲语言理论,文史哲知识,语言理论和现代汉语(方言)(游汝杰1)文史哲知识,语言学和现代汉语,专业知识(语法)(范晓2)文史哲知识,语言学和现代汉语,专业知识(修辞)(李熙宗3)文史哲知识,语言学和汉语历史,专业知识(汉语历史)(吴金华4)文哲史知识,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历史,专业知识(胡奇光5)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汉语,汉语历史或者现代汉语

上海师范大学(200234)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和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有“语音的计算机分析”方向)汉语 博士▲语言理论,语法,专业外语(范开泰1)语言理论,现代和古代汉语(潘悟云)语言理论,数理逻辑,专业外语,语言理论和语法分析(陆汝古3)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华东师范大学(200062,上海)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作文,汉语基础,语言理论和翻译 汉语 博士▲汉语学,专书,汉字历史,出土文献(李玲璞1)汉语学专书,汉语和英语对比,音韵学(潘文国2)汉语 硕士□作文,汉语基础,汉语学与汉字

中山大学(510275,广州)汉语 博士▲古文字学,青铜器和铭文(张振林1)古文字学理论,战国和秦汉文学(曾宪溥2)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历史(唐钰明3)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陈焕良,李中生,麦耘,陈伟武)

暨南大学(510632,广州)汉语 博士▲汉语方言,汉语音韵(詹伯慧)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华南师范大学(510631,广州)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张桂光,魏达纯,吴辛丑)“语言逻辑(070104)”专业考“语言理论”(胡洪泽)

广州师范大学(510400)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和写作,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孙雍长,苏新春)语言理论,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和写作,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刘风玲)

汕头大学(515063,广东)汉语 硕士□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方言学,中国文化(林伦伦)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历史,现代当代文学(陈桐生)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美学原理,中国文学(於贤德)

武汉大学(430072)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汉语,语言及应用专题 汉语 博士▲语言理论(现代语言学),汉语历史,音韵训诂(宋福邦2)语言理论(现代语言学)词汇语法(杨合鸣2)语言理论(现代语言学),语法修辞(郑远汉3)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汉语,汉语专题计算机应用(081203)专业有“中文信息处理”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430070,武汉)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 博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语法(邢福义1)语言理论,汉语习得与应用(李宇明2)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湖北大学(430062,武汉)汉语 硕士□古代汉语,语言理论和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历史和写作

南京大学(210093)语言 硕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本科综合,评论写作 汉语 博士□汉语历史,语言语音历史(鲁国尧1)汉语历史,中国语言学历史(李开2)汉语历史,汉语语法历史(柳士镇3)汉语 硕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本科综合,评论写作

徐州师范大学(221009,江苏)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或者英语或者播音基础(方向1)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方向2)语言理论,现代汉语,英语习作与翻译(方向3)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南京师范大学(210097)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和实践,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苏州大学(215006,江苏)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字和书法(“书法历史”方向)

山东大学(250100,济南)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本科综合(有“中文信息处理”方向)汉语 博士▲现代汉语,汉语词汇(葛本义1)现代汉语,文字学(盛玉麒2)汉语 硕士□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本科综合

山东师范大学(250014,济南)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73165,山东)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四川大学(610065,成都)汉语 博士▲汉语历史,语料学(朱庆之1,宋永培2)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四川师范大学(610066,成都)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四川师范学院(637002,南充)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词典学方向)

南开大学(300071,天津)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汉语 博士▲语言理论,汉语词汇和词义和语法,语言理论,和汉语历史(刘叔新1)语言理论,汉语语法,语言理论和汉语历史(马庆株2)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天津师范大学(300074)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厦门大学(361005,福建)汉语 博士▲语言学,音韵学,专业英语(李如龙)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理论和综合

福建师范大学(350007,福州)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安徽大学(230039,合肥)汉语 博士▲汉语历史,文言语法(1)汉语历史,现代汉语语法修辞(2)文字学,古代文献学(3)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和论文写作,汉语,文献学或者文字学

安徽师范大学(241000,芜湖)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湖南师范大学(100871,长沙)汉语 博士▲中古和近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文献(蒋冀聘1)语言理论,方言学(鲍厚星2)语言理论,语法学(吴启主3,储泽祥4)汉语 硕

士□语言理论和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方向1)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方向2)

浙江大学(310027,杭州)汉语 博士▲古代汉语文字,训诂(祝鸿熹1)古代汉语,古代文化历史知识(黄金贵2)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词汇,训诂(方一新3)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汉语,汉语专题(方向1)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方向2)

吉林大学(130023,长春)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吕明巨,刘富华)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王树海,周励,徐正考)

延边大学(133002,延吉)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或者朝鲜语

东北师范大学(130024,长春)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黑龙江大学(150080,哈尔滨)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本科综合

辽宁师范大学(116029,大连)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本科综合

锦州师范大学(121000,辽宁)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本科综合

河北大学(071002,保定)汉语 硕士□现代汉语和语言理论,古代汉语,音韵学或者训诂学

河北师范大学(050016,石家庄)语言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本科综合 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蒙古大学(011121,呼和浩特)汉语 硕士□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理论,现代汉语,本科综合

——(李雄燕,彭泽润辑,钟姿摘自《语言理论教师通讯》2000.3总第14期)

[考研信息]

考研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一、从往年专业课课试题中寻找有用信息 考研复习进入冲刺这一阶段,专业课考查应该怎么进行呢?这时可以多研究一下报考院校往年的专业课试题,从中寻找到一些有用信息。查阅和研究历年专业课试题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一环。老师出题的题型、出题的角度,都会有一定的规律。每年的出题内容有可能会变,但方式方法,出题思路是不会改变的。试卷可以看作复习的导向,对文科学生而言,备考专业课时需要自己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总结多了,就可以按照历年教师的出题方式给自己出一些有蹁的题,平时看的书和杂志上的内容都可以融合进去。考过的题不会再考,要考也会换一种方式,这是考试的惯例,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这些已考过的知识,备考的同学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专业课复习需要细致而周全的准备,这是众多的研究生们在介绍他们经验时提到最多的一句话。

二、怎样把握计算机语言学和文科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区别:关于文科生和理科生考计算机语言学专业的差别,主要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无论学文科还是学理科,对于能力的要求是相同的,只不过各自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有所不同罢了。至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区别,前者考试的试题都是有关现代汉语方面的;后者的试题主要是汉语历史和语言学理论方面的。

三、考研时间与状态的调整。考研每年考试的日期是不定的,虽然都在一月份左右,但实际上按正式规定确切的应该是春节前15天开考。考试时间的变化,虽然对掌握知识可能没有多大的作用,但对整体状态和心情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要注意调整你的身体和头脑的状态,让它在考试前进入最高潮的状态。这对发挥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一天解决不了的问题,状态好时几分钟就搞定了。所以,考研的朋友,要先调整好心态,要注意克服几种不好的心理:一是考研最大的忌讳就是在感情上纠葛不清。佛教讲人生八苦,其中有四种指生理上的,另四种指心理上的,其中爱别离、求不得是后者之中的两苦,而聚集各种痛苦的根源,痛苦连续不断,叫五盛阴,也是心理上的四苦之一。可见在感情脆弱时倍感痛苦是人普遍弱点,如果能处理好感情上的问题,避免分心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考研同学之第一要务。换句话说就是“使你疲惫不堪的不是眼前的群山,而是鞋中的一粒沙子”。二是考研的另一忌讳是出尔反尔,犹豫不决,老是拿不准要不要考研,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拿不准要不要考研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有的人几天就拿定了主意,有的一年了犹豫不决,虽然都在复习准备,不同的心态下的效果通常是不同的。三是边考研边找工作也是考生的大忌。复习时心平气和,生活有规律性,找工作肯定要影响复习的状态。除非有很满意的工作机会足以让你放弃考研,不要边复习考研边跑招聘会面试,提前找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双方都有意向也不一定能马上签。先不管能不能考上,就按能考上安排,专心复习。等考完了以后,不管能

不能考上,就按考不上计划,把精力放到找工作上,遇到满意的就签。现在都是差额面试,不要认为初试成绩出来就是考上了。如果录取了,自然协议就无效了(你可以拖延不马上把手续办完,等考研最终结果出来再说)。四是不注意身体。考研的时候要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生病,尤其在考试前夕,要知道爱护身体就是给自己加分。当然谁都在考试时把状态调整到最好,可是操作上确实不易,我觉得有两点是可以努力做到的:首先是平时注意,比如周期性的作一些真题,注意自己状态的变化,总结规律,也可找找这方面的资料,当然这需要有条件;其次是考试之前微调状态,这时可以作一下查漏补缺的工作,复习一下基础,不要作大剂量的题,使状态逐步回升到高潮,有道是物极必反,切忌在考试前提前使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瞧的,虽然人体固有的生物钟很难调整,但只要你认为自己状态很好,并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相信比吃安神补脑之类的要管用,到时候可能连你都没想到会考得这么好!

四、关于复试的热点问题:问:如果上了国家的分数线,名校录取不了,何时、如何进行调剂把握较大?答:请在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做判断,不能晚于联系学校的复试日期。因为调剂就是为了获得该学校的复试资格,如果学校复试结束了,基本上录取也宣告结束了。问:如果初试通过,明年的复试是不是比往年要严格许多?答:是的,以后也许会加大复试的淘汰率,那时的竞争就比较严酷了。问:英语口语在复试中很重要吗?答:是的,现在越来越看重外语水平。问:没有学士学位会不会影响以后获得硕士学位呢?答:只要学校报考时候没有规定,就可以正常参加初试和复试,并录取。至于以后的硕士学位,也不会有什么影响。问:在复试时学校会考虑考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吗?答:复试的时候,会参考大学期间的学习课程以及学习成绩,毕竟这是你学习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

五、名校难考吗?不一定!理由是:首先,考试难度不是不可逾越。考研试题考察的知识,从广度和深度上说,名校的确有难的地方,但试题量不大,而且,事实上考研是考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的研究领域有限,你就在他的教材范围内答题就行了,不必担心会有摸不到头脑的东西。再说名校老师的包容度比一般校的要好,你即使答了他所给的教材外的内容,只要他认为好,也会给分,甚至你答了他并不同意的东西时,他也不给你减分。其次,名校的信息比较透明、公开。高考和各种信息都是透明的,考研则不然,有些信息必须自己收集。几门专业课是由各个招生单位单独命题,每个专业、每个学校,甚至同一个学校招收同一专业的两个不同方向,出的题目都不一样,而用的教材更是花样倍出;有的甚至没有教材,只有笔记,这都需要自己去打听、购买。如果是名校,会在自己的网页上公布出来。名校把自己的招生人数、导师、考试科目、考试用书、出题形式、复试情况(等额还是差额,笔试还是口试,考察哪些内容等)、保送人数、保留学籍的人数、是否招收自费的和招收海外的学

生等都会进行全面介绍,并且在网上发布的信息能和实际情况相同,而在某些一般学校,当信息发生变更时,却不能及时地在网上公布,就可能误人子弟。很多名校的院系还印发自己单位招生的小册子,公布历年报考的人数、录取分数、考试参考书目等等。一般而论,名校所要求的教材都很规范,不难买到,同时媒体的大力宣传也增加了信来源。最后,名校录取时回旋余地更大、更加公平。报考一般学校最怕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某专业只招一两个学生,但已有一个保送的名额,再有一名是导师非常欣赏的学生,心目中已经内定将其招收门下,但这类信息往往你很难知道。名校招收的学生比较多,即使出现了上述情况,也还是有很多名额空缺,即使你没有上线,还可以调剂到同一个院系的其它专业,再不行就调剂到其它学校。就算这样,你的竞争力也比一般学校调剂过来的要大。如果老师想破格录取你的话,在名校里也比较好申请。另外,名校里自费生、委培生、自筹经费培养生的名额都必须很多,回旋的余地大。在录取中,由于名校成为社会注目的焦点,舆论压力大,所以即使有个别人伸黑手,也有顾忌,一般都能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分数和排名都会在网上公布,一般院校只告诉分数,名次不说,万一你考了高分,也可能会被人挤掉。

——摘自《中国研究生2002年10月创刊号》

[考研信息]

如何合理安排考研复习时间

考研月计划

考研之前的半年,即一般意义上的7-8月,赤日炎炎的时候,也是考验意志的时候,是考研学子们开始上考研班的时候。如果没有钱,城市又大,只能委曲地每天赶着车来来回回,中午只能在教室里的长凳上解解困,一面体味着汗流浃背的痛苦,一面在众多有着同样目标的同学身上找到动力。在这个时候,记下什么东西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考研是怎么回事。

9月开学,可以列复习计划了。外语政治很重要,当然要占很多时间,专业课可以开始走马观花地看一遍。这个时候建立信心很重要,通过对各门功课大轮廓的了解,知道自己一定能行,当然,是在努力用功的基础上一定能行。

10月进入深层复习状态,专业课开始分门别类地详细看。外语和政治每天用固定的时

间阅读。早上两小时政治,中午一小时英语。其余时间交给专业课,主要任务是看书作笔记。真正艰苦的时期开始拉开序幕。

11月,最重要的一个月,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退出的,但是要坚持,专业课开始第三遍复习,政治要尽量背得详细。英语,如果基础好,每天做做真题,就不用花太多时间了。如果英语不好,那就比较艰苦一点,每天再占用两小时复习词汇。最重要的事情是报名,月中的时候,填表、交钱等等。

12月,临考前心情总是不稳定,如果经常睡不好会影响复习效率,鼓励自己多吃饭,多做运动,告诉自己一定没有问题,然后加快看书的速度,争取多看几遍。这时候会有考研大师的冲刺班,心里没底可以去听听,增强自信。当然作用并非很大,这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来确定了。

1月来到了。解放的日子也临近了。这些苦日子有尽头了,复习得也差不多了。为了迎接考试每天可以多睡一会。考试前两周开始进入最后一轮总复习,英语词汇过一遍了,政治重点过一遍,然后是重头专业课的笔记。

考研日计划

(注:这仅仅是作为复习时间的参考。2003年大纲规定,专业课只考两门,但复习资料几乎没有减少,而是改变了考试的比重,所以根据大纲规定和自身状况合理安排时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考研日计划表

7:00-8:00 英语词汇

上午 8:00-10:00 政治

10:00-12:00 第一门专业课

下午 2:00-5:00 第二门专业课

晚上 7;00-10:00 第三门专业课

10:00-12:30 英语、政治

这仅仅只是一个计划,实施起来颇有难度,其实每天都有小小的变化,甚至有时自己是怎么学过来的都不那么清楚,只是一边按计划,一边根据变化而及时调整。再说,很多不是报考本科所读学校的考生,还要花很多时间来联系导师等,所以任何计划都不是绝对的。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要为了单赶某科的进度,而每天只拼命看一科,改天又拼命看另一科,这样,每次都要花一段时间来进入科目复习状态,这是很不科学的。最好的办法还是每天多门科目,都兼顾着看一部分,天天坚持,同步进行。

2003年,一些名校取消了考研导师制度,而是入学后再分配导师,这增加了竞争的公平性。所以抓紧时间考一个高的分数是最重要的。

考博时间安排

考前半年,即每年的9月10月,确定要考的学校,找到对应的招生简章,买到全部参考书,开始看。如果没有换专业,所以专业课的内容基本上都熟悉,略看一遍就行了,不用过于认真,因为考博更注重的是考生的分析能力。更好的是不用考政治。英语不是统一命题,若报考的学校不是特别热门的那种,英语过关也很容易的。所以平时进行一些自己爱好的娱乐也是完全可以的。一般是3月或者4月考试,要到学校所在地去考试,每所学校的规定都不一样,有的当场安排面试,有的先笔试选拔,再面试。考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考法,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向前辈请教,学学前辈的考试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考博时,感受最深刻的是考试很费体力。不论平时学习得怎样,考试时的投入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试的两天之内不停地用笔用脑,我的手臂在考试结束后的一周一直酸痛得不能自如挥动,结束最后一门笔试时,我的右手保持握笔姿势好久都伸展不开,人也累得睡了一星期才解乏。

其实考研和考博两次只不过是许多考试中平常的两次,不同的是他们可能决定你未来两三年的路往哪里走,所以比其他考试意义重大。人生是个很大的考场,前面还有更多的考场,考研考博也只是增加了“久经考场”的经验和信心,最重要的还是明白路应该向何处走。

—(摘自《21世纪人才报》)

[考研信息]

专 业 课 复习方法

由于目前考研竞争激烈,而公共课的成绩差距不易拉开、专业课的成绩则可能差距较大,因此公共课过关后,专业成绩的高低就成为影响的关键因素。同时,从录取的实践来看,是否跨专业并不对专业课成绩的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许多状元都是跨专业报考,而专业课是可以通过比较得法的复习取得较高成绩的。

专业课程五花八门,每个人的专业基础又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规范的复习方法。不过在考察专业试卷基础上还是可以提出几个注意点。

绝大多数专业试卷都由两大部分构成:“死”的和“活”的。前者主要以名词解释、概念辩析、填空、简答等形式考一些专业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值不超过50%,难度通常不超过本科课程考试的水平。对绝大多数考生并不构成威胁,一般都能获得基本分数。后者则要难一些,往往以材料、论述等形式考查专业综合素质,题目则常跨章节,并且常与现实生活或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有关。比如说要求对某个重大问题或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或者要求对当前文学界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分数也就是在这部分拉开了档次。

平心而论,多数专业试卷其实不难。不过,准备起来却很头疼,一是复习内容太多而且重点不清;二是对“活”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因此,专业课的复习主要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及时配备所考科目的最新专业书籍和过去几年专业试题。下一步工作就是详细整理专业课程的逻辑结构,然后对照专业试题,看看曾经的考试重点落在哪里,并揣摩其命题思路和动机。通常反复出现的考点和未出现的考点成为今后命题对象的概率很大,因为前者可能是专业“兴奋点”,后者则填补空白。●尽量确认考试出题范围。上面通过研究分析历年考题摸规律的方法很不精确,而且一旦命题教师更换,可能吃大亏,广泛地咨询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助于了解最新情况,最好的方法还是打听出命题教师,然后争取旁听其授课。

●落实问题的答案。专业考题一般都不附标准答案,全靠自己琢磨,可能会有偏颇,比

如好的方法是直接请教老师;退而求其次,可以去请教已经通过考试且成绩较高的研究生,并且应该多请教几个,争取全面一些。

●专题整理。专题整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付试卷中比较棘手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为自己列举出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教材及专业杂志中整理答案,有可能请教学长或导师,力求答案尽量完整、标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温习一下,看是否又产生了新的答题思路。

●对出题老师保持关注。能够得到当面请教的机会更好,不行的话也要打听到老师的主要的学术观点、重要的专业论著(如博士论文等),仔细研读,争取把握其研究“兴奋点”,也就往往摸到了考查的重点。如果不幸确实不知道谁出题,那就只好将几个重要的专业老师也都列入关注范围。

最后应该指出,上面这些建议虽然很重要,但前提是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专业内容,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考研信息]

现当代专业课复习浅见

读文学史一定要深入,要能敏锐地抓住作者思想的闪光点。一般文学史大都是集体编著的,每位作者负责一部分,他们都是该领域内有独到见解往往不是充分展开的,但一定会在自己执笔的部分里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篇幅丰简不一,有时是小的段落,有时则只是段落的起始过渡。对此我们要敏感地抓住它,进行深入挖掘,有条件看看作者该方面的论文就更好了,这将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思路和视野。

要注意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与比较。文学史的演进是一个开放性的历时系统。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的不同作家、流派、思潮之间都存在着广阔的联系与比较空间。诸如早期白话诗的美学倡导与宋代文章的如诗倾向,面对中国乡土写实派、沈从文、赵树理的不同审美发现,《围城》的精神旅程和菲尔丁流浪汉小说的风险味道,《红高梁》的时空变换、意识流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整个文学史有说不尽的比较课题。

考研试题主要是测试考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力,一般不会用偏题语为咱们设绊脚石,所以要尤其关注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而面对代表作家尤为重要的是把握其创作的发展变化。既要比较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面貌(主题、题材、手法、风格等),又要抓住其审美理想的主线。例如,无论是《家》的炽热、《寒夜》的冷隽、还是《随想录》的平实,其中浸透着的始终是情,始终是蘸着血与泪的真情、至情;田汉的浪漫剧、哲理剧也罢,“经过了现实主义熔炉的浪漫剧”也罢,史剧也罢,在他胸中永远不变的是真艺术与真爱情的不懈追求(即所谓“violin与rose情结”)„„

合理分配参考书的使用。文史一类传统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当然还要与理解和体悟相结合。用的书主要是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21世纪系列教程)、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思和和《中国当代文学》。朱的书条理性强,比较系统,适合记忆,以其为主干。钱和陈的书以独到的见解手新颖的作品评论见长,以其为枝叶,展开纵横拓展,以开阔思路、加深理解。由于小说的考点最多、最重,还可选一本现代小说史做补充,进一步丰富知识积累。

文学理论的学习无外乎理解加记忆,而其中的着力点不应是论点的掌握,而应是论据的运用,唯此才能活学活用。在复习中,不要忽视引文,尤其要关注那些最能凸现理论者理论观点的引文,诸如“‘„„’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你有何评述之?”之类的考题是常见的。

要投导师之所好。如前所述,参考书大都是集体编著的,如果其中有你的导师执笔的部分(或者你报考的学校的其他老师),你千万要睁大眼睛把它看穿看透,原因不说你也明白,对此,我郑重声明,这些已经被除实践所检验!

[考研信息]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考研复习纲要

一、中国古代文学:

1、题型:a原文标点、释字 15%

b名词解释(约5个)25%

c论述题:四个方面各出一题,选做二题 60%

2、参考书:应看两套以上教材,以相对照,如:

a游国恩等五人《中国文学史》

b袁行霖《中国文学史》

c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

d褚斌杰、袁行霖、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

3、方法:a着眼于“史”,对各种文体、文艺思潮、文学流派的发展、某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成熟过程

以及与此相关的作家作品,都要一一整理出清晰的脉络。

b尽量多背些原文,以为答题论据。

c答题时,不必与北大老师的观点一致,只须自圆其说,持之有据即可。

二、古代文学专业基础:

本试卷皆是问答题,间或有名词解释,内容包括三门课程:

1、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2、古代文学: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论概要》

3、现当代文学: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张钟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

(上述书目,仅供参考,皆可用各校教材代替)

三、综合考试:

1、题型:选择 填空

2、本试卷考题极为琐碎,内容涉及中文系各门课程,其实就是知识点的考察,所以复习重点也就仅在于背知识面点。

3、北京大学中文系课程分为三大块:

a汉语:语言学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b文学: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文艺学 古代文论 西方美学史

c文献:目录 版本 校勘 检索

建议书目:潘树广《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

对于古代文学考生来说,复习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文学这一块上,这一块的题目占试卷的主要部分。

[考研信息]

研究生录取调剂常见问题问答

1、考生对自己入学考试成绩有怀疑,可否查阅成绩或试卷? 招生单位对考生成绩的评定、统分、登记是严肃认真的,一般是准确无误的。如考生对某个科目的考

试成绩有怀疑,可向招生单位提出申请,经招生单位办公室审查同意,由专人负责复查,并将结果通知考生本人。考生本人不得直接查阅试卷成绩,更不得查阅试卷。2、什么是复试?具备什么资格才能参加复试?有哪些具体规定?

硕士研究生往常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复试是考生在通过初试的基础上,对考生业务水平和实

际能力的进一步考察。有关复试资格的确定及有关的具体规定如下:

(1)招生单位对考生初试成绩进行登记、统计和测算分析后,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的复试基本要

求和录取原则,结合本校(院、所)情况拟定复试标准。复试标准须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院、所)长组织有关人员审定,并报所在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和主管部门备案。招生单位根据拟定的复试标准,将符合复试资格的考生的有关情况,以及接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初试考生的情况,提供给系(研究室),由系(研究室)在征求有关导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复试名单。最后由校(院、所)长召开有关会议审批确定复试名单。对于初试成绩符合国家教委复试基本要求,招生单位拟不复试录取的考生,应及时将其全部材料转寄第二志愿单位。对于不符合国家教委复试要求的考生材料不得转寄其他招生单位。对于个别初试成绩未达到国家教委制定的复试基本要求的考生,招生单位拟对其进行复试的,需上报所在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审批。少数招生单位以国家教委批准,可自行审批。个别考生(不含同等学力考生),初试成绩突出,同时招生单位对其课程学习、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情况比较了解,认为确有培养前途的,经指导教师提出,系、校(院、所)批准,可以不复试。对于同等学力考生须全面、严格复试。应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

(2)复试名单确定后,招生单位应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

察其政治情况。

(3)根据复试名单通知考生进行复试。复试前由招生单位组织有指导教师参加的复试小组,根据

专业要求和考生具体情况,确定复试内容、复试试题和复试形式(口试、笔试或实践环节的考核等,一般以口试为主。)

3、招生单位对于符合国家教委复试基本要求,但由于招生人数限制而不录取的考生如何进行调剂?

招生单位对于符合国家教委复试基本要求但由于招生人数限制而不录取的考生,要将其全部材料(所

有报考表格、各科目试题和试卷)在规定时间内转第二志愿单位。无第二志愿单位或第二志愿单位亦不能录取的考生,招生单位应将其考试成绩报村省(市、自治区)所属的地区调剂中心进行调剂。招生单位未收到调剂考生材料前,不得复试。

4、有关补考有哪些具体规定?

因非考生本人原因(如试题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情况)而影响考生正常考试的,各考点应将初步审查同意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审核,经批准后方可安排补考。同时函告考生报考单位,请他们寄来补考试题。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应与统考相一致。补考时间一般安排在统考结束的一个月以后进行,具体时间由国家教委另行通知。

5、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录取标准是由国家教委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上报统计材料进行分析测算而制定的,各招生单位根据国家教委录取标准再制定本单位具体录取标准。招生单位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认真确定录取名单。录取时要看业务水平,又要看思想政治表现,身体健康状况;既要以考试(含复试)成绩为主,也要参考平

时成绩和表现。

对于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单位在确定初步录取后,应通知考生所在学校寄送毕业论文(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考核材料,审核符合要求后,对认为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的发给通知书。

对于用人单位推荐为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人员在德、智、体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对于少数科研成绩显著或取得较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在职人员,可以破格录取。

6、什么是政审?其内容和形式有哪些?

政审是为了保证入学新生政治素质而对复试考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审查。

思想政治审查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工作学习、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

政审工作可采取“派人外调”或“函调”的方式。函调的证明信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政治工作(或人事)部门加盖印章。

7、什么是破格复试?

对初试成绩未达到参加复试的基本要求,但业务能力强、专业成绩相对突出,只是总分或某一单科成绩略低于复试要求的考生,如招生单位拟破格参加复试,应填写《破格复试申请表》,签署导师和招生单位的意见,并报所在省(市、自治区)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审批。

一般情况,填报第二志愿的考生不允许破格;总分和单科成绩都低于复试要求的考生不允许破格复试。—(摘自《中国教育网》)

第四篇:山西医科大学考研辅导机构调研分析报告

山西医科大学考研辅导机构调研分析报告 随着大学本科的不断扩招,使得每年的考研人数也不断攀升(其中百分之三十以上都会参加考研培训),考研辅导机构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学校园。目前,在山西医科大学招生的考研辅导机构也很多,主要授课内容有:政治、英语、西医综合。具体情况如下:

一、目前在山西医科大学招生的考研辅导机构

万学教育海文考研、启航教育、文都考研、海天考研(主打西综,政治、英语也有课程)、李昌裕考研英语。

这些机构除个别外,都设有政治、英语和西医综合的课程。

二、这些辅导机构的办学条件

1、在师资方面,各个辅导机构都主打品牌名师,将自己的老师冠以各种头衔,如海天考研主要宣传自己的西综老师都来自北大医学部,而有些辅导班也请到了我们本地大学的知名老师,这些老师在同学们中间口碑很好,很受同学们喜欢。例如文都考研就请到了医科大讲课风格独特的生理老师李忠保作为他们的面授老师,也请他做一些讲座来招揽学生。

2、各辅导机构给学生配备的教材基本都是自己编写的。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教材向学生收取部分费用,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二来通过各种宣传将自己的教材神秘化;最后,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可以便于自己的课程安排,方便讲解。

3、目前这些辅导机构都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一般都借用学校及附近或市内各大高校的闲余教室。海文考研在太原市的上课地点主要是:省委党校、太师学院、太原理工,税务学校等。由于上课地点分散不固定,而且不一定在学生所在学校附近,所以考研辅导班一般都会安排专车接送学生往返。

4、山医大考研辅导机构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礼拜天及夜间,寒暑假也会有集中上课的班。

5、每种辅导班在考研准备阶段及考前都会分发给学生各种资料、题库作为预测题,增加所谓押题的砝码。如果研究生考试中出现了与之有联系的题目便将此当作自己宣传的利器,但很多宣传都是牵强的。

6、由于这些辅导机构师资力量薄弱所以难以实现完全面授,大部分都是视频,甚至报班时约定的是面授到真正开班时也会由于老师的原因而改为视频授课。视频班相对于面授班成本极大地降低了,而学生学费面授与视频差价不到一半。面授班一般安排在寒暑假。

7、为适应考研对象的各种类型,如跨专业考生,基础很差的考生,有偏科现象的考生等,考研机构都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学习课程,甚至有保过班,不过这些课程学费一般偏高,学员也较少。

以上这些因素不仅是一个考研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而且也是每一个考生在选择辅导机构时考虑的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一所培训机构,要想有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是应该做到最好的,致力于为学生服务。

三、各个辅导机构的宣传手段

1、公益讲座这是考研机构除贴海报广告外最常见的宣传方式,也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主讲人一般都是讲课风格幽默、有鼓动性的老师,很容易让学生对该机构产生好感,博得信任。这样的讲座到场人数多,影响力较大,是学生报班之前了解该机构比较直接的方式,同时到场的学生也希望能从讲座中获得一点点启发。对于辅导机构来说也是了解学生报班意向,调查考研市场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公益讲座的人力投入会较大,这是其一个缺点。本学期刚开始几乎每个星期学校里都会有一到两场讲座,而所有考研辅导机构中文都的讲座又是最为频繁的,同学反响也不错。

2、宣传单页及海报这是任何辅导机构都必然要采取的宣传方式,这种方式投资小、覆盖面广,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广告中包含的信息较具体,而且经常使用数字增加其诱惑力,如“据近三年考研统计数据显示:约有53%的考生因为考研英语不过关而被淘汰;约有45%的考生因为考研数学不过关而被淘汰;公共课都能过线,被录取的比例则高达80%之多。”或是说自己押题命中率、考过率是多么的高,“保过”之类的。还有的广告中包含了自己机构所设辅导班的类型及适合对象,甚至具体的学习方案,这对部分考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在校园里考研招生的海报主要集中在校园宣传栏、教室内外、餐厅、水房、宿舍、甚至餐厅桌子上等人员流动大的地方,单页则直接发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

3、赞助学校活动在大学的校园里经常会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基本上都需要出去拉赞助来获得资金及物质支持,而赞助机构可以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在校园里得到广泛而有影响

力的宣传,但这种方式资金投入较大,且投入越大得到的宣传力度越大。在以往的校园活动中文都考研的赞助较多。

4、各级代理宣传同学好友之间的沟通对大学生考研培训机构选择的影响最大,所以这种方式在一个系里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影响范围不会很大,与代理在同学中的影响力有一定联系。目前各个考研机构在学校考研年级的各个系里一般都会有代理,这样也方便同学对辅导班的了解。

5、入学前的免费试听班考研辅导机构在试听班的课程都会努力树立自己的优秀形象,也可能对其他机构进行贬低,灌输这种“唯我独好”的思想以求留住学生。

6、网站各考研辅导机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网址包含在了单页及海报中。网站上的信息量大,对辅导机构的情况介绍更为详尽,而且一般都开设了在线咨询服务,同时可以在网上报名。网站还为学员提供了资料下载、视频下载、课件下载等学习资源,也有学生论坛等的交流平台。还有一些针对打算考研的学生的一些测评系统,如万学教育的考研初始状态、考研能力测评系统。

7、学校代课老师推荐这种方式很少见但很有效,因为学生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老师,不过在医科大还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别的学校有听说。

四、招生情况及优惠

1、招生范围现在的考研机构为了留住生源在医学类院校的大三年级(准备2013年研究生考试)已经开始招生,并以报名越早优

惠越多做宣传。目前大四的招生工作一般已经结束。

2、招生形式讲座现场报名、集体报名、多科联报会有一定的优惠,其他则主要通过各级代理报名,比较方便。

3、根据授课方式及课时不同学生学费也不同,一般面授班在10元以上每课时,视频班在5元以上每课时。

五、学生对各辅导机构的印象

在我询问的学长、同学中大部分对文都和启航有较好的印象,也把他们当作考研辅导机构中的名牌,这与他们得力的宣传密不可分。文都的政治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已经很可观,所以其现在宣传的主要方向是西医综合,文都最近搞的几次讲座也都是与西医综合有关的。

准备考研的学生准备参加的培训科目大部分是政治,而且政治参加辅导也是比较容易提分的。其次是英语,因为本科阶段我们只学四个学期的英语,所以考研学生在英语方面有深入学习的愿望,英语培训机构在同学中的认可度较高的是新东方。

第五篇:辅导机构管理制度

一.上课制度

1、明确保本校的目的,学好所学科目,做到全面发展。

2、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4、尊敬师长,文明礼貌,提问要举手,课前要擦黑板。

5、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遵守考试纪律,严禁舞弊。

6、上课保持肃静,未经老师允许不准中途进出教室,上课期间不准会客。

7、上课期间不准看、听、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如发现一律没收,须有家长亲自到校领取。

8、班干部要负责考勤以及维持上课秩序,上课期间家长不得接近教学区。

二.请假制度

1、因事需请假者,须提前带请假条向班主任请假,班主任批准后方可请假。

2、不能提前请假者,须由家长电话通知本校班主任,上课时必须带补假条到班主任处报到。

3、无论是请假条还是补假条,假条上必须有家长签字和家长直接联系方式。

4、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连续两天不到校者,本校有权勒令其退学。

三.教室管理制度

1、保持教室整洁。教室内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仍纸屑、废物,不准在黑板、墙壁、门窗及课桌上乱涂乱刻。

2、保护公共财物。禁止撕扯玻璃门窗上的橡皮压条,不得拆卸各种螺钉和零件、损坏电器开关、挪动座位、搬动桌凳等。损坏公物照价赔偿。

3、禁止穿响鞋、带钉鞋、拖鞋、背心、内短裤进入教室。

4、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品及刀具进入教室。

5、下课离开教室时,要关好门、窗、电灯、电扇。有空调的教室,由值日指人员人负责开关。

6、支持老师和班干部以及班主任工作

下载中国考研辅导机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考研辅导机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辅导机构管理制度

    翰林教育培训中心规章制度 为了进一步维护我校日常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具有较强团队凝聚力的教师队伍,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同意,特制订本制度。......

    2011年中国知名考研机构最新排名

    2011年中国知名考研机构最新排名 1、文都教育:文都的品牌、办学历史、师资水平,在所有考研机构里是名列前茅的,内部资料和全国分校数量也位居前列。在培训上,涵盖了面授、远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机构推荐-博联教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机构推荐-博联教育 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中国公安大学考研辅导机构。伴随着考研帷幕的落下,新一轮的号角又吹响了。在讲述自己的中国公安大学考研经验时......

    英国文学考研辅导

    英国文学史 考研英国文学复习要点: 本文供考研英国文学复习第二遍和第三遍的时候使用,第一遍要把教材细读一遍。 很多人觉的文学学的乱七八糟,主要是因为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

    中小学辅导机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您是否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而苦恼呢?是否为孩子的贪玩完成不了作业而无计可施?是否因为您太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呢?是否为还在在假期贪玩疏于学习而担心呢?幼儿园......

    辅导机构教师绩效考核

    第一部分出勤(10%)[5 元/分] 一、规范要求: 1、严格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见附表)。按时参加考勤,严格履行请假、销假手续。教师有事情需提前向校长请假,并履行相关手续,电话请假需要......

    辅导机构教师须知

    教师须知 1.教师必须专研教材,结合学生原有基础,在授课1—2次后,按照月,季,年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学科教学计划。 2.教师必须提前备课,要留下上课痕迹。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辅导机构个性化辅导方案

    今天天高气爽,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喜气满园。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在此共同相聚,携手共祝”百年好合婚庆公司”旗舰店开业大吉,可谓是喜事临门,可喜可贺!此时此刻我们的百年好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