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y,第三次作业讲评测试
第六章至第七章练习题
第六章 职官制度
一、单选题
1、九品中正制始于何时?B
A、汉代 B、曹魏 C、西晋 D、南北朝
2、察举和征辟是那个朝代的职官选任制度?C
A、清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3、中国古代对官员政绩的考核称为:C
A、征辟 B、察举 C、考课 D、会试
二、多选题
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等。ABCDE
A.册授B.制授C.敕授D.旨授E。判补
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等。ABC
A.降薪B.贬职C.免官D.回原籍
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
A.品B.阶C.勋D.爵
4、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是:ABCDE
A、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B、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
C、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D、考试成绩作为量化的标准,能避免选人时的个人主观性,有利于政府运作过程的客观化和理性化。
E、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5、宋代科举考试分为哪几种?ABC
A、乡试B、省试C、殿试D、会试
6、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哪三级形式?ABD
A、乡试B、省试C、殿试D、会试
7、宋代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实行了那些制度?ABCDE A、糊名B、誉录C、回避
D、设“权知贡举”为主考E、锁院
8、以下关于恩荫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E
A、恩荫制是指子孙依靠父祖的官爵或功勋保举任官的制度B、正式将恩荫特权纳入选官制度的是汉代的“任子制”
C、这一制度是官僚权力衍生出的特权之一,因其关涉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因此一直延续并变本加厉地发展。
清明
D、这一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培植高层职官对现存皇权的亲和感,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政治E、恩荫制在古代称为“非正途入仕”,是世袭制在职官制度上的反映,它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身份带有一定的家族占有性质。
9、以下关于赀选制正确的说法是:
A、赀选制就是卖官制度。赀选制在古代称为“非正途入仕”
B、两汉规定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者,向朝廷缴纳若干资财后,便可以到京都听候选官。C、赀选的实施,有利于打破士大夫阶层对职官的垄断,但难于与儒学意识形态相适应,一直受到士大夫社会的批评。
D、赀选制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十分脆弱,它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
E、赀选制由于皇帝私人对财富的需要,一直没有被真正废止。
三、判断题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A
A、正确B、错误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A
A、正确B、错误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A`
A、正确B、错误
第七章言谏与监察制度
一、单选题
1、言谏发展为专门的机构是在什么时期?B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明代的御史制度中,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始设(),两年后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D
A、御史台
二、多选题
1、以下对监察的表述正确的是:AC
A、监察主要指由皇帝委派对整个官僚系统实施监督的机构或人员。B、监察对象主要是皇帝而非百官。C、监察针对的是整个官僚系统。
B、通政使司
C、进奏院 D、都察院
D、主要是指臣民对国家决策提供建议、意见,具有咨议与立法监督的双重性质,其中咨议性质的成分更为主要。
2、以下对言谏的表述正确的是: BD
A、言谏主要指由皇帝委派对整个官僚系统实施监督的机构或人员B、言谏的对象主要是皇帝而非百官。C、言谏针对的是整个官僚系统。
D、言谏主要是指臣民对国家决策提供建议、意见,具有咨议与立法监督的双重性质,其中咨议性质的成分更为主要。E、以上都对
3、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ABC
A、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B、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 C、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4、秦代言谏官职的设置有:BE A、掌议论 B、给事中 C、太中大夫 D、中大夫 E、谏议大夫
5、秦汉时期中央监察机构的职掌主要有哪些?ABCDE
A、掌管律令,参与制定国家主要法律,并主持草拟有关法令 B、纠弹违失,察举非法;
C、考课百官,荐举人才; D、审理大案、疑案; E、以监军身份督军作战。
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哪几院构成?ABC A、台院B、殿院 C、察院 D、谏院
7、清代的中央监察机构有:ABCDE A、十五道监察御史 B、五城察院 C、宗室御使处 D、稽查内务府御使处 E、都察院
8、清代地方监察机构有:ABCDE A、总督 B、巡抚 C、按察使司 D、巡道 E、以上都对
三、判断题
1、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B A、正确B、错误
2、清代言谏制度的特点是:言谏机构逐渐失去了谏正、封驳的权力,转而以纠劾权为主,完成了由宋朝开始的“台、谏合一”;建立了多元的监察轨道,监察网络更加细密。A A、正确B、错误
第二篇:天津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y,第四次作业过程性考试
第八章至第九章练习题
第八章
一、单选题
1、秦中央由谁主理全国军政。B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大司空
2、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多大年龄的男子都要服兵役。D
A、17岁—30岁B、20岁—50岁
C、30岁—60岁D、17岁—60岁
二、多选题
1、宋朝的军事权由分掌。ABC
A.枢密院B.三衙C.兵部D.太尉
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构成。ABC
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D.都察院
3、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
A.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C.都指挥使司D.提点刑狱司
4、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ABC
A、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
B、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
C、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是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
D、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是国家最高的行政长官。
E、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是国家最高的军事首领。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制有两种()BD
A、内军B、世兵制
C、外军D、府兵制
6、明朝的司法权虽然由“三法司”执掌,但其他部门也可参与司法活动,故而,明朝的审判有多种形式,包括()
A、三司会审B、九卿会审
C、圆审D、热审
E、大审
三、判断题
1、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A
A、正确B、错误
2、清军制源于八旗制度。A
第九章
一、单选题
1、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C
A、郡国并行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2、西汉的地方基本建制因分封形成了:A
A、郡国并行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3、清朝的一省主官为:B
A、刺史B、巡抚C、总督D、知县
4、清朝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C
A、刺史B、巡抚C、总督D、知县
5、唐朝的地方建制沿袭了隋的做法,仍是两级建制,只是将郡改为州。州的主官称为:D
A、郡守B州牧C太守D刺史
二、多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分为哪三级?ABC
A、州B、郡C、县D、省E、乡
2、中央集权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转的:ABCDE
A中央通过掌握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
B在体制设计上,压缩地方行政单元,并尽量分散其事权。
C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来避免地方势力的形成。
D通过全权控制和支配地方财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E以上都对
3、元朝地方建制。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
“腹里”。宣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
A、路B府C、州D、县E、以上都对
4、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CBD
A.省B.府C.道D.县E州
5、三、判断题
1、中国古代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框架,是由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如治水、赈灾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B2、专制政治存在和运转的目的,主要是皇帝及其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它必然要选择中央集权这一最适合垄断社会利益的体制形式。专制政治在本质上是排斥法治的。A
A、正确B、错误
3、秦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B
A、正确B、错误
4、汉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A
A、正确B、错误
5、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了保甲制。A
A、正确B、错误
第三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讲评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作业讲评(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庞国栋
三、名词解释
解题思路提示:这类题首先需要弄清该名词所在章节,了解该章节相关知识。解释名词应该准确、完整、简明、扼要,因此必须认真学习教材有关内容,有的在教材上并不是现成的一段话,需要归纳、概括——这也可提升抽象归纳能力。以下对有关名词作简要提示。
1.嫡子继承制
解题思路提示:嫡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王权制度一大特色,请看教材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中的6.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
四、简答题
1.晚清政治变革给人们留下哪些启示?
解题思路提示:这道简答题是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带有一定综合性,教材概括扼要、清晰,要注意把握问题的要点,并注意逻辑性,回答要完整,根据要点加以阐述就可以了,请参看教材32-34页。
第一,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式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是带有被动的性质。
第二,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于有效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需要有强大的财政支持。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
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进行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新与旧的矛盾不可避免,能否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是改革的关键。清政府没有把握好机遇和妥善解决矛盾,也就决定它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
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解题思路提示:这道简答题是第二章第三节的知识,具体内容在新教材79-81页,教材有较多阐述,但只需要回答要点即可。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
五、论述题
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解题思路提示:此题是教材第五章的内容,此题一共有两问,一是“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二是“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在回答时可以将两者分开,即先回答“整个历史发展的概况”,可以扼要回答要点;在回答“对今天的借鉴”时,可在回答完每一阶段的“概况”之后紧接着回答“借鉴”,当然也可以分开回答,回答后一问需要关心时事,结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回答。总之,这两问不能只回答其中一问,一定要回答清楚。
第一,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
第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制;
第四,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从《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结构;
第八,“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借鉴。(自由发挥)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以下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有关论述,供参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一,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体系;同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第二,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第四,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结构,在政府和部门间合理配置政府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
第五,健全行政运行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定各类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度,优化行政决策信息系统,健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的听证和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
第六,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推行行政问责制。在科学界定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责任范围,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完善行政问责程序,规范行政问责行为。
第七,提高政府效能,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全面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八,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相配套,科学确定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中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与工作重点,以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上内容仅做参考,可根据其主要内容加以阐述。
第四篇:天津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y,第一次,过程性评测(范文模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讲评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B
A、科学
B、假说
C、阶级
D、客观
2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
A、部落
B、部落联盟
C、酋邦
D、氏族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D、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
A、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保证这一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 B、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
C、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D、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BD
A、酋邦
B、群队
C、部落联盟
D、部落
三、判断题
1、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
A、正确
B、错误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2、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3、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4、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C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二、多项选择题
1、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
A.华夏集团
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
D.炎黄集团
2、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是()ABD
A、最高政治权力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
B、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
C、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D、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
3、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ABC
A.燧人
B.伏羲
C.神农
D.女娲
5、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AB
A、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
B、战争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和后来权威的基本类型。
C、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D、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6、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AB)
A、反映了黄帝之后,联合体首领的权威足以将原来的部落巫术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体巫教,并有意
识地利用巫术为自己的权力服务。
B、颛顼是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C、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D、反映了王权起源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后
A、王
B、后
C、皇帝
D、天子
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A、王
B、后
C、皇帝
D、天子
二、多选题
1、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AC
A、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B、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C、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
D、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
2、西周分封制的特点()ABC
A、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B、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
C、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
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
D、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在政治层面主要表现在()ABCD
A、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
B、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
C、世卿世禄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
D、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的义务有:。
A.朝觐B.纳贡C.劳役D.兵役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度D.宗庙制度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
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
A.司土B.司马C.司工D.司寇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和大行。
A.大谏B.大田C.大司马D.大理
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
A.大理B.司寇C.廷尉D.都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
A.玺B.印C.符D.节
4—10 题答案:
4、ABD5、AB6、ABCD7、ABC8、ABCD9、ABC10、ABCD11、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
(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
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
(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又肯定了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三、判断题
1、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正确)
2、了解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正确)
第五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作业
11.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2.宋代(参知政事)的设臵,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4.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天子)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5.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6.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7.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臵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10.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1.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12.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13.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中央)“民意”机构。
14.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15.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16.(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7.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18.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9.(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20.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1.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止的。
22.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23.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
24.(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2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26.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分拣专制君主制
27.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28.封建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
则
2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伟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30.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司徒,司马和(司空)
31.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2.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34.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时)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忠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35.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36.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
37.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省)
38.秦始皇重(法家)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39.商朝时(商王)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仗
40.(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41.秦朝统一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42.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佣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安史之乱)
43.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儒家)的礼仪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
44.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均称廷尉,北齐改称(大理寺)
45.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
46.北洋大臣依据由(直隶总督)兼任
47.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皇族)色彩的内阁
作业21、唐后期,监察权力大大削弱,监察制度多有破坏。这是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不相适应的一种必然现象。(×)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3、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4、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5、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
6、“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7、元朝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书只有《元典章》。(×)
8、唐代的谏官均为规谏皇帝过失的谏官,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的一种监察。(√)
9、唐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
10.明代卫所军兵和配臵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12、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13、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14、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中朝官”;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15、《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
16、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17、“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18、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19、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20、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21、《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22、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2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24、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母系大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是趋于完善。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25、“外服官”指商王和周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地区(王畿地区)的行政官员。(×)
26.公元全221年秦始皇建立大统一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2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28.春秋时代周王室哀微,大国争霸,历史上出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奴隶制走向瓦解。(√)
29.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30.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31.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32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33.明代掌管学校教育的事国子监。(√)
34.“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35.汉代司隶校尉权势很大,包括三公之内,皆可纠弹,与尚书令、御史、丞号称“三独坐”。(×)
36.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秦统一全国后,适应统一的封建集权政治才形成起来的。(√)
37.御史台下属机构是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
38.清朝检查制度袭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与明都察院没有不同。(×)
39.明代司法制度总体特点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40.责任内阁是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作业3
一、宋代知府、知州与通判的工作对应关系?
路以上的地方机构为州(府、军、监),直属朝廷。长官为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因属差遮官,按例带京朝官衔。知州(全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知府均用文人担任。一般地区设州;都城、要地或皇帝即位前居住过或任过职的州称府,地位略高于一般的州;军多设在军事要地或偏远之地;监多设在矿区。知州之外另设通判(全称“通判州军事”)1到2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官职,既非副知州,也不是知州的下属,有权和知州共同处理一州事物,各州公文只有经过知州和通判共同签署才生效。通判还有监察知州以下各官的权利,西北称“监州”。
二、清代的“道”与唐代的“道”有什么不同?
唐代道(2)成为州(府)之上的实际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道”在唐前期已经存在,唐太宗曾分全国为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这种道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中央政府定期派京城官充任各道的按察使(后改称采访处臵使,观察处臵使)巡视监察地方州县,安史乱后成为地方最高建制的“道”则是从唐前期都督府发展而来的,专指节度使所领的道。唐前期在边郡臵(大)都督府,这些都是督府所领地区也称“道”。清代为处理一省事物之便,沿袭明制,一省份几道,由布政使派出的称分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称分巡道。乾隆以后成为地方实官,事实上道成了省和府之间的行政机构。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官职仍是西周制度,没有太多变化,但宰相制度出现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官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战国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名称虽不一样,但执掌是一样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臵相位者为数不少。
四、简述西汉政府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及其效果?
汉景帝时实行“削藩”,随后发生“七国之乱”,评定七国之乱后,景帝采取剥夺王国实权之法,令诸侯王不得亲自治理国政,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王国的主要官员均由中央任免。武帝时,采纳父亲偃的建议,继续推行消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又作“左官律”,汉朝官制尊右卑左,官吏降职谓之左迁,左官律定王国之官为左官,意在抑制士人到王国为官,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武帝后的王国虽名义尚存,但实际建制与郡县相差不多了。
五、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史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提举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组织和结构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六、简述周商时期的宗教史职系统及其职能?
奴隶制时代,中国神权政治在组织机构上的表现就是各种宗教神职官的设臵及其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如商代的“多卜”(贞人)和西周中央职官系统中的太史、太卜和太祝等都是执掌宗教祭祀各方面事务并且地位显赫的官员,同时,王或天子即是上天或上帝的代言人,掌握对神和祖先的主祭祀权并通过所谓的神的意志来行使和稳固现实的统治。
七、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王位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商中期以前,王位继承并没有“父死子继”制的明确规定。可以是子继,也可以是兄弟。到了商后期才确立父死子继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全面推行,西周以降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王朝所承袭。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王位继承制度有一个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八、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常科,门类众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谓之“唐六科”,其中又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大抵唐初以秀才科等最高,其“特难其选”,后秀才科逐渐衰微,而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时所重。
作业4
一、谓“清末新政”?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从1901到1905年间,清政府先后施行包括军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这就是所谓的“清末新政”。其中官职改革一是裁撤冗官冗衙,调整部院。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裁詹事府、通政使司、国子监等中央闲散机构;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监管。二是增设与新形势相吻合的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新的中央部级机构,三部加外交部,与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共合为十部建制,各部长官和副长官不在以尚书和侍郎相称,改称大臣和副大臣,其下设左右丞,参议和参政。三是停止捐纳制度,停止报捐实官和捐纳武职。“清末新政”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政体,但其官制改革,裁并冗官冗衙,有精简机构之效。打破了中国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六部建制,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近现代化水平;其军制改革为现代军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开创了现代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为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一种客观上的推进作用。
二、论宰相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官职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变化,但宰
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战国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中,宰相为百官之首,“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位高权重”。秦朝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利开始消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至南朝梁时,正式出现了尚书省的名称,尚书省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尚书令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隋代的三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均为宰相。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衔执行宰相事务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唐高宗时,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政朝政”等名衔行使宰相职权,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高宗时期,又以品味较低的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衔行宰相之事,加此称号者即为宰相。宋代的实际宰相机构称“中书门下”。宰相名称则多有变化,元代宰相较宋代权重。其宰相制度表现了一定的贵族色彩和民族歧视政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三、清代管制的主要特点?
1、内阁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属于内朝官系统的军机处手中。
2、各部,院,寺,监等机构主要官员实行满汉复职制。
3、官职紊乱,权限不明。
4、幕僚制度盛行,朝臣和地方督抚往往自辟幕僚,以备顾问。
5、书吏势力很大,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为“部办”或“承差”,因多为父子师徒相承,又熟悉具体文书事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部中事务。因为他们无薪俸保障而公开收贿,名之“部费”。各省官衙中也有一批这种操纵事务的书吏。
四、元代行省的建立及其意义?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为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除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北部及内蒙中部东部)和宜正院统辖的吐蕃外,全国共分为十一个行省。以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为长官,与中书省设臵大致相同,权利极大,一省军政,民政无所不统。行省制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明清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