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圣经文学作业
愿爱与善洒满人间
——读《圣经》部分故事有感
文学院2011级11班 201102441119 李瑶
宗教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自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知道宗教是以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神灵为共同特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正如在中国民间很多人信奉佛、菩萨、神仙一样,外国人大多信仰上帝,他们的主。这些神圣的存在,是“爱”与“善”的化身,是他们力量与温暖的源泉。
《圣经》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无论是否是教徒,我想这本书都是值得被翻看的。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也能加深对基督教这一大宗教的认识。或许因为自己不是基督教徒的原因,初读圣经甚是迷惑:上帝的存在不是应该拯救万民于水火么?那为何死亡与矛盾却无处不在?上帝是爱人类的,但是却常常因为人们违背他的意志而惩罚人类,如亚当夏娃的故事、上帝怒淹大地的故事等。这不免让人想到了中国封建统治,君王是爱臣民的,但当臣民违抗了他,那么臣民必受惩罚。
在上帝“博爱”的名义下,似乎善于恶都在进行着,让人觉得故事很矛盾。上帝为了试验亚伯拉罕是否敬畏神,让他老来得子,却又让他献上最疼爱的独生儿子以撒,来燔祭以表忠贞。亚伯拉罕这样盲目的信奉用今人的眼光来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的,他对耶和华虔诚不已,以至于牺牲自己亲人的生命。但是细想想,若是值得你信奉的神,不是应该保佑你全家幸福安康么?所幸上帝只是为了考验他而已。我觉得即使选择了宗教信仰,但也不要因为信奉而造成了盲从。
我们宁愿相信,宗教里那些善良、仁爱的东西。
随着深读《圣经》里的故事,最让人震撼的是耶稣的故事。耶稣应该是圣经故事中集百善与爱为一体的化身。但是耶稣的故事中依然有让人不明白的地方,上帝派耶稣来拯救人类,而耶稣一路却受尽苦难,被鞭打得体无完肤直至最后被钉上十字架三天三夜,最后上帝又让耶稣复活了。难道真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怎样,耶稣身上的闪光点在于“爱”。
耶稣因圣母玛利亚感孕而生,是上帝的儿子。在那时常人的眼里他似乎已经化为了无所不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眼里,他就是信仰。但是耶稣又是非常人性化的,他善良、正直、淳朴、勇敢。他希望人们爱自己的友邻,他恳求人们停止战争,他讨厌人们互相残杀。他爱自己的母亲,爱家庭,爱朋友。他在参加村子里的活动的同时传教,他不赞成别人考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灵魂,哪怕现实处处都是荒凉、暴力和混乱。耶稣在传道过程中对穷人的体恤与关怀让人看到了熠熠闪光的“爱”。现世或许是不安稳的,但耶稣以他那淳朴而伟大的胸怀贡献出了一剂医治创伤的良药。这味药就是“爱”。耶稣一路所遭受的苦难让人心生悲凉与同情,看到那些得志的坏人让人心生愤怒。可是耶稣所传达出的爱意,让人觉得这才是世间最该存在的东西。
读了《圣经》,体会最深的,还是一个“爱”字。《圣经》说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
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读完这段话让人不禁汗颜,这样的大爱有多少人是真正做到了的。或许这也是我们只能是凡人的原因。这样的大爱,让人想到了摩西——一个希伯来人的后裔。或许这便是注定,让他意外的被埃及公主从约旦河中捡到并抚养长大。他拥有了身份、地位,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当他得知自己并非真正的王子而是属于穷苦的希伯来人家族时,他没有试图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是选择了放弃高贵的王子之位,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正确人生轨道,肩负了自己的使命。这样的摩西让人震撼于感动,试问有几人能舍得下荣华富贵去承受苦难?或许只有这样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为上帝选中的人吧。
摩西身上体现的爱是真正的大爱,宁愿放弃所有尊荣,但求无愧于心;哪怕受尽苦难,也要完成使命拯救万民。这一点“大爱”与耶稣的爱是相通的。《圣经》中的这些爱,应该是最感动人也是最让人接受的东西吧。
个人觉得,宗教信仰既然最初是人们为了从苦难中超脱出来而臆想的,那么更应该是充满爱与温暖的了。圣经里有句话说“我们在主里面,主在我们里面”,这不就是说主与大家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困难或是遭遇不幸,便会像上帝祷告,祈求上帝的保佑与祝福。那么现实生活中上帝与主真的存在么,关于神圣的信仰问题我们不作猜想。心灵医师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曾说过:“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会吸引那样东西的那种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世人信仰上帝,是觉得上帝会赐予自己力量,殊不知这种力量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圣经》上说:“一切东西都是教人为善的。”或许作为非信教徒,《圣经》中有很多我们读不懂或是不能理解的。但这本“伟大的书”里,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里面的“爱”与“善”。这点与儒家学派的“仁者爱人”是相通的。若世间人人都是善良之人,便不会有那么多的黑暗与浑浊了。至少我们可以从个人做起,凡事包容,凡事忍耐,用爱去融化冰冷,做一个向善的人。正如《圣经》所说,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
愿爱与善洒满人间。
第二篇:英美文学中的圣经
引言:《圣经》是一部历史的史书,是一部的经典作品,是西方社会流传最广、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宗教领域,渗透到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文学界历来公认《圣经》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英美文学中更是形成特有的“圣经现象”,为英美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又独一无二的影响。《圣经》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重要支柱。对这一现象进行研讨,能加深我们对《圣经》对英美文学影响的认识。
《圣经》既是一部记录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圣经》(The Holy Bible),由《旧约篇》和《新约篇》两部分组成。《旧约篇》谈的是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新约篇》说的是耶稣的生平和基督教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在英美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里,它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一起,共同构筑了世界文学大厦的四根支柱。
第三篇:《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圣经》作为一本巨著,本身就体现了世界古代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向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驰骋想象的艺术天地。
《圣经》既是一部记录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在英美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里,它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已成为英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素材宝库。因此,《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经》具有大众化的语言特点,风格简洁清新、深刻有力,语言庄重经典,生动热情,节奏鲜明,旋律如诗歌般优美且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极具说服力。
《圣经》体裁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寓言,又有诗歌、杂文、短篇小说。有书信、演讲,还有布道。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从隐喻、象征、夸张到讽刺、双关等等,不胜枚举。
在整个英美文学发展时,尚不能找到第二部书像它那样对英美文学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看浮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尖端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已。《圣经》之于英美文学,恰似冰山的基础同其山巅的关系。有时一句话,一行诗,甚至一个词语,后面都有《圣经》传统知识作为支撑,这是因为英美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
一、《圣经》是许多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
西方及英美作家以《圣经》故事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人很多,不胜枚举。如,弥尔顿的《失乐园》,约翰·班杨的《天路历程》,惠特曼的《草叶集》等。
二、许多英美文学作品直接援引《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
直接援引《圣经》作题目,从而为作品渲染气氛、奠定基词的例子举不胜举。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仔细体会后便会发现,直接援引《圣经》中“押沙龙”作题目,的确有统领全篇的效果,且寓意可谓幽深至甚。此外,威廉·福克纳的另外一部巨作《去吧,摩西》书名也取自《圣经·旧约全书》,也有相似的艺术效果。
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作品情节和人物性格都融汇着《圣经》故事的寓意
许多英美文学作家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陪衬和烘托作用。不了解《圣经》故事作品的人在理解这种文学作品时便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
以莎士比亚为例,是善用《圣经》典故寓意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圣经》典故俯拾即是,不懂《圣经》的人,读起来会感到吃力。《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亚作品的每一出戏都充满着《圣经》典故。
四、英美文学作品创作受《圣经》的观念和精神影响巨大。
《圣经》的观念和精神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如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被无数作家使用的文学原型———“替罪羊”就源自一个宗教典故。
如霍桑的代表作之一,《红字》,其中的人物白兰的最终回归很好地体现了替罪羊原型的主要特征。再如,《圣经》的仁慈、宽恕博爱是莎士比亚戏剧竭力表现的主题,从而构成了莎剧鲜明的个性。众所周知,《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
《圣经》如影随形般地融入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之中。”
第四篇:文学鉴赏作业
文 学 作 品 欣 赏系别: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电工3班
学号:12360313
姓名:易丽
日期: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赏析《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初读这本书,是被她的书名所感染,《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确实太具诗意。翻开书便被这本书细腻的文字,和缓的言语,轻柔的感情所折服。“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撒在花前。”
这是林徽因,即书的主人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诗句,隔着时空,如今的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这位令人敬佩的女诗人内心的柔软和温婉。作者白落梅这样写到“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有多少人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后来才知道,那一袭素色白衣的女子已化身为燕,去寻觅水乡旧巢。她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她呢喃的梁间,还留着余温留存的梦。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
我非常敬仰那些有思想的女性,她们可能桀骜,可能沉静,可能疯狂,可能„„可是在这么多的女性中我觉得林徽因是最成功的一个,他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的男子都仰慕了一生。我想一个女人能做到这样必是有她的过人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位漂亮的女子,一位温柔的女子,更多的是因为她绝世的才情。她的才学让男子仰慕,更让女子敬畏。
这本书一共有六卷,分别是:第一卷 梦中期待的白莲;第二卷 那场康桥绝恋;第三卷 爱真是一场修行;第四卷 漫步红尘烟火里;第五卷 你是人间四月天;第六卷 人生聚散两依依。每一卷都含着作者对林徽因的喜欢与敬意,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林徽因的生活点滴,如同泡制一杯淡雅的香茶,在不经意之间将主人公的一生融进了优美文字当中,让读者如同走近了这位美丽而淡雅的女子。她的童年,是快乐和悲伤交集的,一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父亲的宠爱;可是,另一方面,她又总是受到被冷落母亲无休止的数落。小小的她,内心背负着许多沉重,让人怜惜。少女时的她,出落得婷婷玉立,让人可以一见倾心,她的爱情其实很浪漫,好像一部情节让人陶醉的小说,让人跟着她的所遇所闻而心情起伏。每个时期,她都会有更高的升华,从少年到青年再到老年,一点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浪,可正是这样的波澜不惊,才更让人感到钦佩。一个人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可以做到此种地步啊。难怪这位优雅的女人会得到如此多的爱,因为她值得!
她是一朵白莲,在白落梅的笔下越发鲜艳。尽管,相距着时光的距离,受到了岁月的阻隔,我们依然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林徽因的力量。作者的文笔特别优雅,这和林徽因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仿佛白落梅和林徽因活在同一个时代,她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一起爱,一起悲哀,一起经历了人间冷暖,世间真情。两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在精神上已然融为一体,以至于作为读者的我一时间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只能稍稍浅尝这本书的冰山一角。她的意蕴需要读一遍又一遍才能慢慢领悟,现在这样浮躁的社会里,能好好静下心来品味这份精神的甘露,欣赏一位才女的风华,是难能可贵的。而白落梅的书正适合在恬静的午后,安谧的夜晚,静下心来,细细赏读。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多美好的书名,让我爱不释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发现她的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第五篇:文学欣赏作业
你认为哪些当代作品适合给中学生进行阅读欣赏?为什么?
金华市婺城区实验小学姜淑芬sch0203510001
中学是吸收知识的最好时期,博览各类书籍对于中学生而言十分有益,因此我所推荐的书中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而且文字往往流畅优美,思想深入浅出,特别是对人生的各种感悟,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相信他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各种知识的养分。
1、史铁生的散文集。如《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的梦想》等。史铁生由于饱受了常人所不能体验的苦难而发之生命的呼喊,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探索人生,拷问灵魂,“献身于一场精神的圣战”,这是他人所不能达到的光辉和价值。这种以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却是最为令人敬佩的。
其中《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也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更需要教育和引导。其中史铁生的一句朴实却值得珍藏的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因而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周国平的《人与永恒》。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和死、时间与永恒、幸福与痛苦,还是幽默、信仰和艺术等此类的“大问题”,一经周国平的“感悟”,马上变成一串串鲜活的思想火花,照亮了我们的心灵空 1
间。随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就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
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
无论是形式还是体验。周国平将推心置腹地与你讲述一点什么,然后让你自觉地提升一点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倾听一位智慧的心灵之声?我们为什么不在独处的时候拥有一位最真诚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不在为人处世方面请一位智者常伴左右呢?如果你的心灵躁动,那就找一块宁静的草坪,阅读着周国平,寻找着种种不问“意义”的共鸣,并且以此为快乐。
3、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寻觅中华》。《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非常值得中学生一看。
《寻觅中华》全书,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4、奥格•曼狄诺(美)所著的《羊皮卷》。在古老的西方,人们习惯于把智
慧与精美的文字书写在珍贵的羊皮卷上。人们开始被深邃而又神奇的羊皮卷散发出的精神力量所倾倒是在阅读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后,这本书记载了一则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一个名叫海菲的牧童,从他的主人那里幸运地得到了十道神秘的羊皮卷,遵循卷中的原则,他执著创业,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推销员,建立了一座浩大的商业王国。
如果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的羊皮卷是引导人们改变自己、挖掘自己潜能的话,那么《羊皮卷》将全方位地使人们达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内心的目的。《羊皮卷》问世至今,英文版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迅即被译成德、俄、法、西、阿拉伯等17种文字,每年的销量有增无减。全世界不同阶层的读者都由于受奥格•曼蒂诺的影响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或发现了奇迹,从他的书籍中得到了神奇的力量。他的书充满智慧、灵感和爱心。任何想获得真正成功的人,一定不要放弃阅读一下这本《羊皮卷》的机会。
5、东山魁夷(日)散文。如《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他是日本当代著名风景画家兼作家。其散文集在日本很受欢迎,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他的诗文常常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学习养成他的观察、思考习惯,不但是一种高尚的消遣方法,也能练成我们随时随地注意研究宇宙万物的惯性。并且能引导我们的“思想”、“文字”,渐渐地趋到活泼神妙的境界里去。这正是东山魁夷带给我们的启示。
6、戴安•福茜(美)《我和大猩猩握了手》。在动物面前,人类习惯了扮演猎人的角色,结果,大地上的动物不断灭绝。人类文明进化至今,会产生一个幻觉:以为地球上就只有人类一个物种是有生命的,其他的物种不是观赏对象就是食用对象,出现在铁笼里和餐桌上,从来不是平等相处的朋友(我们不会去吃自己的朋友,也不会把他们关在笼里。小猫、小狗等宠物例外吗?认真想想,也不例外)。人类已经生活在自己建筑的人造世界里,正在失去与地球其他物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人类的自负和无知日益严重,无所顾忌地攫取自然成为各国政府共同的愚昧竞赛。某一天,当地球上只剩下人类,人类也就活到头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或许是中学生必须进修的一课。
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语言和厚重的内容凝聚着作家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和深度思考,在波涛沉浮的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经过历史的锤炼、文化的积淀而生成。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学生只有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才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阅读文学作品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具有人文性,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文学经典具有工具性,阅读文学作品,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真可谓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