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英大职业学校 铸就山东职教品牌
济南英大职业学校 铸就山东职教品牌
济南英大职业学校是一所集中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职业学校,是齐鲁唯一的设计类专业培训学校。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面向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开课程,针对技能抓教学,强化素质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思路,确立了面向山东设计人才急需的现状,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和突出技能教学的“三接一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一个学生架设了一座通往辉煌未来的桥梁。
学校拥有一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名师工程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办法,全力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现拥有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建立与企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双向参与、运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场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济南英大职业学校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2007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7.3%,2008年达到93.63%,2009年达到了95%,2010年达97%,均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能够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
正在蓬勃发展的济南英大职业学校,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机制,谋求发展,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设计企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来源齐鲁热线)
第二篇:济南英大职业学校怎么样
济南英大职业学校怎么样?职业教育诠释别样成功
一个进校时并无设计基础的中职生最终被省知名企业集团录用、一个中职生成长为这个知名企业集团的设计中心副主任„„近日,记者在济南英大职业学校,获悉多个这样的生动故事。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需要破除偏见,深入了解职业教育,让更多孩子沿着正确的路径成人成才。
相比于那些埋头读书、专业取向不明的高中学生而言,不少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反而有着清晰的规划。“虽然我的成绩没有高中生好,但我并不觉得比他们差,因为我在美术方面能力很强,毕业后希望能在广告设计方面发挥专长。”济南英大职业学校同学的这番话里透着自信。
在济南英大职业学校老师们看来,搭建各种载体让学生体验成功、锻炼能力,这是学生成才的重要路径。譬如,在学校的力推下,学校成立了“设计工作室”等一系列工作室,紧扣市场热点,通过承接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
如今,家长乃至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不甚了解,甚至还存在着诸多偏见,认为“读职业没出息”、“低人一等”等等。事实上,人的发展是多元的,并非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成功。
多元成才的生动案例证明了济南英大职业学校独特的教育方式。济南英大职业学校王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印刷专业一名毕业生在印刷公司表现非常出色,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后来,通过不断钻研和深造,他现在已是山东某知名企业集团的设计中心副主任。王校长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职业教育也是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路径。”
第三篇:济南英大职业学校毕业生待遇如何
济南英大职业学校毕业生待遇如何?
每年的毕业季即将到来,初中学子们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少学生选择升入普通高中,然后再上大学。但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读中职,也是“靠谱”的选择。今日,记者来到济南英大职业学校探访时发现,许多优秀中职毕业生的待遇足以“秒杀”本科生。
济南英大职业学校在规模、师资、校园管理等软硬指标上都称得上是山东中职教育的“领头羊”。不过,最让学校负责人得意的,是学校毕业生们的收入。
“我们设计系的毕业生,十年后没有百万算混的差”,每当有兄弟学校领导到学校参观,学校张校长总喜欢举这个例子来形容中职毕业生的潜力。她说这话是很有底气的,几年来,该校设计系培养了大量毕业生,其中不乏设计界的“大腕”,大部分毕业生都成为了所在单位的设计业务骨干。
“现在设计市场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只要学生不犯错,我们都能保证100%就业”,张校长介绍,现在中职生不仅不愁就业,许多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在沿海拿七、八千的高薪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待遇已经超过了很多本科生。
济南英大学校张校长介绍,学校为培养“品牌技工”,经常派优秀教师到北京等一线城市设计院校学习进修、并让教师到著名企业锻炼,掌握行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使其知识和技能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同时,学校还和企业共建了职教工业园,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训平台,加大中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山东济南民政系统打造“贴心民政”服务品牌
山东济南民政系统打造“贴心民政”服务品牌
http:// 2009-05-19 10:24:34 新华网山东频道 [大 中 小]
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19日电(林博斌)去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民政系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标准、改进服务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民政工作的新路子,着力打造“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得到基层群众广泛赞誉,国家民政部给予了充分肯定。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拓展民政工作新思路,是济南民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民政部门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在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济南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积极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和双拥共建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政务公开、为民解难”、“满意在民政”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欢迎和上级党委政府充分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对民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市民政局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文明、树新风、创品牌”和“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活动,组织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等“三问”系列活动,深入了解基层民政工作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所思所需。同时,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研究探索促进民政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通过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大家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民政工作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直接面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对于促进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推动民政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标准、改进服务方式,持续提升民政工作整体水平,努力做到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困,当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此基础上,市民政局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即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全市工作大局,加快实现工作理念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民政工作理念转变,工作职能由侧重具体社会事务性工作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工作方式由传统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制化规范化为主转变。着眼保障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双拥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服务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五大体系”,形成科学管理、文明服务的运行机制,切实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不断提升民政工作水平和社会满意程度,培育和发展“贴心民政”服务品牌,为促进省会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把为国分忧为民解困落实到民政工作各方面,是济南民政创造的又一经验。
面对形势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济南市各级民政部门进一步推动管理服务创
新,不断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载体,增强综合服务优势,展现民政特色服务,努力把服务大局服务民生落到实处。
大力实施“七大民心工程”。结合民政管理服务具体工作,积极推进“七大民心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暖心工程”,贴心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服务,让服务对象“暖心”;实施“放心工程”,贴心为优抚安置对象服务,让服务对象“放心”;实施“舒心工程”,贴心为老年人、孤残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务,让服务对象“舒心”;实施“称心工程”,贴心为社区居民服务,让服务对象“称心”;实施“遂心工程”,贴心为婚姻、殡葬等服务对象服务,让服务对象“遂心”;实施“省心工程”,贴心为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服务,让服务对象“省心”;实施“安心工程”,贴心为部队官兵服务,让服务对象“安心”。济南市民政局还公开承诺,今年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集中力量、倾心为民办好十件实事。目前,十项实事办理工作进展顺利,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积极开展以事前主动服务、事中温馨服务、事后追踪服务为主要特色的“三服务”活动。一方面,围绕强化服务功能,确保服务质量稳定性,他们进一步规范“调查研究月”、“政务公开月”活动,明确规定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前必须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同时,按照民政服务标准要求,合理设置服务流程,严格各项业务规范,并努力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前置条件,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加强硬件建设同时,着力优化服务软环境,坚持首问负责制,实行即时办理和限时办理,推行“五个一”服务法,即接待办事群众时,主动一个起立;送上一张笑脸,亲切问候一声;需要长时间办理的业务,送上一杯热水;群众办完事情,起身送别,道一声“再见”,进一步营造贴心温馨的服务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服务对象档案,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服务对象宣传民政政策,积极进行情感交流,及时反馈业务办理结果。坚持实施标准化服务,探索实施个性化服务,依托社工人才队伍,通过多种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受到广大群众普遍好评。
另外,济南民政还实施“阳光操作”,透明运行,依靠群众参与社会监督提高民政工作水平。
围绕打造“阳光民政”,济南市民政系统切实推进民政工作公开透明运行,推动政务公开由静态的信息公开向动态的过程公开延伸,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促进民政工作健康发展。
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努力做到凡是民政部门负责的审核、审批和服务事项完全公开,凡是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事项完全公开,凡是政策法规允许的事项完全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对社会关注的岗位和环节,依法公开工作依据、工作标准、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结合加强和改进流程管理,编制济南“贴心民政”服务手册,向市民群众广泛发放,进一步公开服务流程。积极推行社会听证、专家咨询、点题公开、新闻发布等公开形式,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度。去年,市民政局在退役士兵安置中,采取统一考试、公开竞争,公开考试成绩、公开选择岗位,受到广大退役士兵和社会各界普遍好评。现在,全市民政系统政务公开已经基本覆盖整个民政业务,民政工作社会透明度明显增强。
落实监督制约措施。制定民政系统政务公开规定,严格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保障等。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民政系统政务公开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进一步健全完善对群众诉求的受理、办结、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民政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在民政管理服务过程中,增设群众满意度测评项目。通过组织开展“走进民政看民生”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监督员、新闻工作者和民政服务对象等,对民政管理服务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将民政部门置于社会和群众广泛监督中,进一步推进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去年,市民政局承办的12件人大代表建议和23件政协提案全部办结,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
推进信息化应用。把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应用民政工作,提高民政管理服务现代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民政网站政务公开平台作用,通过开发建立“民政局长在线”、开通“民政一键通”服务系统等,加强信息交流,改进服务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对所有行政审批(许可)项目和其他办事项目进行梳理,将适宜网上办理的项目全部上网,并要求所有上网项目都要建立“在线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等流程,以方便群众网上办事,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今年,他们还将围绕打造“数字民政”和“便民工程”,开发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等项目,通过“济南民政”网站这一平台,将救灾慈善捐助使用、退役士兵安置、低保发放等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同时对“网上民政”全面升级,建立健全便民实用、高效快捷、上下互动、公开透明的民政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多种服务模式,力争使行政审批事项项目上网率达到100%。
济南民政还强化管理,完善机制,通过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增强民政工作活力。
着眼构建民政管理服务保障体系,济南市民政系统坚持从基础抓起,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增强民政工作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民政工作水平和群众满意程度,打造“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创造良好条件。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围绕推进民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塑造良好形象,通过学习实践,进一步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切实增强宗旨观念和创一流意识,努力做到用心察民情、耐心释民惑、热心解民忧、全心为民生,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去年以来,结合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立社工人才管理机制和教育培训基地,培训社会工作者500余人次。在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中,全市民政系统有330多人通过了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市民政局还通过民主推荐和公开竞争,选拔调整局属县处级领导干部44人,有效地激发了民政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一大批先进典型脱颖而出,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
规范管理服务行为。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逐步健全民政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工作规范。为了有效提升民政管理服务水平,市民政局在所有岗位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挂牌上岗制和全天考勤制等,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职、评议、考核等管理制度,在局属单位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定期考核等,使目标明确、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监督有力、考核严格、奖惩分明,进一步形成适应民政工作发展需求、覆盖各个环节的管理服务体系。去年以来,他们以
婚姻登记处、救助管理站以及殡葬服务机构、乡镇民政部门等为重点,着力加强和改进基层窗口单位建设,通过开展“贴心民政”示范窗口创建活动,进一步落实服务行为规范,细化量化服务内容,探索实施优质特色服务,提高管理服务整体效能。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随时进行跟踪调查,认真了解群众需求,对群众期望的事项及时进行登记备案,积极实施跟踪贴近服务。依托“济南民政”网站定期公布服务窗口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同时根据测评结果对群众不满意的事项和人员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并限期进行整改,及时反馈信息。今年,他们还进一步健全完善考评体系,研究制定对县(市)区民政工作的考评指标,推动“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建设向乡村、社区等基层延伸,加快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民政服务网络体系,平阴县“优抚医疗一站式服务”、历下区“邻里节”、槐荫区“平安社区”、天桥区“军官警官鹊桥热线”、历城区“阳光救助热线”等基层民政服务品牌效应逐步扩大,全市民政服务品牌化、服务品牌系列化效应初步显现。(
第五篇:职业学校服务建设职教大省的实践与建议
职业学校服务建设职教大省的实践与建议
安徽理工学校詹镜青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省政府根据我省省情,从战略的高度适时提出了将我省建成职教大省的规划。这对我们从事职教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为此欢欣鼓舞。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全校教职工深入学习十七大文件、两会精神,开展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坚持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相结合、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相结合、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质量特色为核心,打造优秀职教品牌;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职教办学水平;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1、科学规划,积极推进校园建设
科学定位我校南北校区校园功能,满足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条件改善的需要。通过新建和改建,把北校区建设成以培养理工类学生为主的具有特色的生态化、环保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在南校区,合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重点培养财经类、计算机类学生。同时把南北校区建设成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重点基地。
2、多方努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树立“强化技能训练,突出职业特色,创立精品专业,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办学理念,根据我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围绕计算机、财会、电子、机械、化工、自动化、商贸旅游等专业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要,积极借鉴省内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装备先进实训设备为条件,建设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面向社会进行技术培训与服务的示范型实训基地。
学校在完成05-06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实训基地320万资金建设项目的基础上,06-07,又投入180多万元,购置高档数控车床14台、普通车床10台及其它机械设备和电子仪器器材。完成了对金工车间和数控车间等实训场地的扩建与改造。学校现有高档数控机床16台、各类普通车床81台、计算机1000多台,各类实训实验设备的选型与配套做到了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经济性的结合。07年学校获得“三重工程”中的重点学校项目,届时70-100万元的配套建设资金将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供可靠保证。
3、突出重点,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关键。学校认真贯彻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严格按照省中职学校机构编制暂定办法核定学校编制,充实我校师资队伍。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确认和待遇等各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激励机制,创新方法,通过“走出去”(到工厂去,到社会去,专职教师每三年要有半年的社会实践)、“请进来”(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技能型人才来校兼课;聘请专家来校进行短期讲座和培训)、“建立校内培训基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加强教改、互帮互学”、“选派教师参加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多途径多方位培养一支适应学校发展、教
育理论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007年1月,学校举办了首届机械车工培训班,为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相关教师转型奠定基础。暑假期间还选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机械加工等5个专业9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名教师被国家教育部选派送至德国进修学习。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训,先后选派了3名计算机网管教师到华为公司进修培训。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十一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所有教师学历达标,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师比例,重点培养和提高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
二、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职业培训模式创新
1、面向市场办学,打造优质职教品牌
学校重点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将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加工、电子技术应用、会计电算化等技能型紧缺人才和创新型技能人才作为提升质量、树立特色的切入点。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实训手段上下功夫,积极推行课程设置“模块化”、实验实训“现场化”、技能鉴定“标准化”、毕业实习“职业化”,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10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8%,对口率85%。在继南校区做大做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等优质品牌专业之后,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在北校区打造数控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两个特色专业。
2、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暂行规定》、《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秩序管理暂行办法》和《专职班主任聘任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文件,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保驾护航。
3、以职业培训为契机,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学校作为安庆市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社会培训,07年8月学校被安徽省商务厅指定为商务部“千村万乡农家店店长培训工程”学校,承担培训教材编写和皖南六地市的培训任务,开展培训34场,培训“农家店店长”680多人次。同时开办了会计人员再就业培训班,年培训会计上岗人员110人次。学校注重教学模式创新,作为安徽省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在一年制会计电算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新模式,将普通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和联合办学有机结合,实现规模的有效扩张。
三、完善制度,创新方法,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创建文明单位相结合,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学生道德教育,注重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和技术文化,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爱岗敬业的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娴熟的职业技能。
1、积极探索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和有效机制
学校分别与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安徽化工学校、安徽省交通学校、安徽省计划生育学校等就学生工作经验进行校际交流。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新班主任岗前培训,对提高我校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我校的德育工作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深入开展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学校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如三月的“宿舍文化月”活动、四月的“八荣八耻教育月”活动、五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八月“军训月和新生入学教育月”、十一月的“法制教育月”活动、十二月的“仪容仪表教育月”活动,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精神面貌的整体提高。
3、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切实做好国家助学金的宣传发放工作
学校将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与实施纳入重点工作,建立科学可行的资助对象评审机制。在坚持“严格政策、坚持标准、阳关操作、重视宣传、加强教育”的工作方针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保证了国家助学金按时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与此同时,对受助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自律承诺书”签名、《关于发放国家助学金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家校配合教育、“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倡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加强和提高学生刻苦学习,比学赶帮、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学校还开展了校内奖学金、学生顶岗实习、特困生基金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活动,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5、丰富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四月的足球联赛和篮球比赛、五月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歌咏比赛、十月的书法绘画比赛、十一月的征文比赛和秋季运动会、十二月的“春之声”元旦晚会等,学生既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
四、建设职教大省的几点建议
1、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骨干,受传统意识的影响,重普高轻中职的观念仍存在,使中职招生始终处于弱势,我们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招生宣传,使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和家长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招生办法,全面使用招生信息系统;有关部门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力度,净化招生市场,保障其健康发展。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发改、财政、劳动、人事、科技、农业、扶贫、企管、宣传等职能部门要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执法监察,搞好职业资格证书考发和就业准入制度,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用人单位在招录时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有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毕业生中优先录取。与此同时学校要采取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为家庭贫困学生学习提供方便。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3、示范性学校的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需要,是建设职教大省、服务安徽崛起战略任务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可以有效的发挥其导向、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学水平的提升。我省职业教育现状迫切需要一批有实力、能创新、敢探索的优秀职业学校走在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在办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推进办学和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建设职业教育大省”这是2007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后五年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所有职教人要全面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踏实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推进职教大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