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苦旅》小札
《文化苦旅》小札
暑假放假离校在家休息,闲着无事就拿出高中毕业时同学赠送的余秋雨大师的《文化苦旅》读了起来。余老师以自己丰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敏捷的思维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散文界的风向标。读余老师的作品,尤其是读这本《文化苦旅》,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中华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浸染,让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文明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完全理解余老师《文化苦旅》中所包含的全部知识,也一时不能完全了解余老师《文化苦旅》中所蕴含的深层哲理。今天,我也只能把书中的某一部分拿出来,做一些欣赏,做一些感慨,写一写心得。
这本书我最为喜欢的部分就是介绍那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其中“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中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一句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曾说过说:“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神堂”。那么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还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古代藏书阁,则是整个民族精神禅堂。这书阁收藏得不仅仅是一本本古籍,更是一点一滴的整个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得以传承的火种。书阁不仅仅是书阁,更是中华文明的忠诚守卫者。
维诺格拉多娃/巴拉巴诺维奇在《高尔基论青年》中写道:“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他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书籍如同一座灯塔,为在深夜中航行的人们指明前进与回归的方向,把人们带往最正确的方向。“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中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所以“天一阁”里藏得不仅仅是书,是大到整个中华民族、小到每一位华夏儿女成长所需要的养分。那里面的书是传承,是希望,是民族发展的方向标。
说到书,就不得不说读,应该说是阅读。“读书对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记得刚刚入学时,自己第一次独自在外地生活学习,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处理,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唯有休息时读书让我心情得以平静,让我有足够的精神、健康的心态来迎接明天的美好生活。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的藏书开始慢慢变多,我有时也希望有一座属于自己“天一阁”,哪怕是只有一个书柜也好!
一杯清香的香茗,一次“文化苦旅”;读书使人明智,书藏“天一阁”!
第二篇:小读《文化苦旅》
~-3-2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妈妈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
但是作者永远者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人文"。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华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