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列车》读后感
读《生命列车》500字
昨日中午开始,情绪在一种平静但夹杂着烦躁中度过,什么也不想干,刚才振开来坐,提到生命列车,我遂翻了翻5年前新浪的博客,找到这篇博文,希翼找到一种情结,但当初的博文因格式问题,好像无法看到全部,遂粘过来编辑...单从好些年没有写东西这一点上,就已说明了某家现实的状况,大概是忙碌、心情无法下沉、活着不够细腻...唉,应了那句话:变
化的只有心情,其它的只是岁月...2007年4月26日的博文:
2天前,经历了现实当中的一种,一种别样的心路和实际的历程,使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自己的周围、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最后又决定回到现实,细思一下心底,可以用下面的文章附应吧,昨天晚上,群英的老友们在游戏里相遇调侃了,大家都好像有了新的感
悟......我就也用这篇文章,来衬托一下,看大家能共鸣一小下吗?
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
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时常有事故发生;有时是意
外惊喜,有时却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列车。我们以为我们最先见到的那两个人――我们的父母,会
在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我们。
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会在某个车站下车,留给我们孤独无助。他们的爱、他们的情、他们不可替代的陪伴,再也无从寻找。
尽管如此,还会有其他人上车。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们之中有我们的兄弟姐妹,有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还将会体验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
坐同一班车的人当中,有的轻松旅行,有的却带着深深的悲哀……还有的,在列车上四处奔
忙,随时准备帮助有需要的人……
很多人下车后,其他旅客对他们的回忆历久弥新……
但是,也有一些人,当他们离开座位时,却没有人察觉。
有时候,对你来说情深义重的旅伴却做到了另一节车厢。
你只得远离他,继续你的旅程。
当然,在旅途中,你也可以摇摇晃晃地穿过自己的车厢,去别的车厢找他……
可惜,你再也无法坐在他声旁,因为这个位置已经让别人给占了……
没关系,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别离……就是不能回头。
因此,尽量使旅途愉快吧!
善待旅途上遇见的所有旅客,找出人们身上的闪光点。
永远记住,在某一段旅程中,有人会犹豫彷徨,因为我们自己也回犹豫彷徨。
我们要理解他人,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理解。
生命之谜就是:
我们在什么地方下车?
坐在身旁的伴侣在什么地方下车?
我们的朋友在什么地方下车?
我们无从知晓……
我时常这样想:到我该下车的时候,我会留恋吗?我想我还是会的。
和我的朋友分离,我会痛苦。让我的孩子孤独地前行,我会悲伤。
我执着地希望在我们大家都要到达的那个终点站,我们还会相聚……
我的孩子们上车时没有什么行李,如果我能在他们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会感到幸福。
我下车后,和我同行的旅客都还能记得我、想念我,我将感到快慰。
献给你,我生命列车的同行者。祝你旅途愉快!
最想看到的是你的笑容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
第二篇:《生命列车咏叹调》读后感
读《生命列车咏叹调》有感……人生真的就像是一列旅行的火车一样,我们的出生是全新的起点,我们的死亡是自己的终点,《生命列车咏叹调》读后感。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经历、困惑和喜悦都是我们旅途中所特有的风景,那些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从出发开始,我们就不可能站在原点了,也没有往回走的道路了,就像时间不能倒一样,我们可以做的只是把头伸出窗外,简单的向后看一下,回忆一下我们生命中走过的所有人,读后感《《生命列车咏叹调》读后感》。每一个阶段都是新的开始,都是崭新的旅程,往前走,我们还会有烦恼,迷茫,不知所措……可是也正因为这些我们的旅程才能不断的丰富,我们的人生才能不断的完善,在新的旅程中我们会改变,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接受新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再次迷惑…… 一路走过来,我们不能改变和预见它的方向,但是在一些人中途离去时,我们可以祝福,可以报之以笑容,也可以回忆!在新的人上来时,我们给予欢笑和掌声,那么有一天我们走到终点的时候,车上的人在想起我时,至少脸上挂满的是回忆的幸福和曾经一样的微笑……
第三篇:《生命的列车》读后感
今天在一个网友的空间上看了一篇日志,题目为《生命的列车》上面写到:“人的一生,就好比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其间时常有事故发生,《生命的列车》读后感。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是刻骨铭心的悲伤。一降临人世,我们就坐上生命的列车,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就是不能回头,我下车后,和我同行的旅客还记得我,想念我,我将感到快慰”随着深情的文字,动听的音乐,唯美的画面,怀旧的情思,搭上这一生命的列车,感受这生命的起点与终点,竟然感动得潸然泪下。感叹,生命是一场旅行,并且是一场苦涩的旅行。
穿越重重阻碍,随着一声啼哭,我们挣扎着来到这个人世。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学会了哭。是否,在人之初就预示着这一辈子注定要与眼泪与苦楚相伴?从起点到终点,人这一辈子在哭声中开始,在哭声中谢幕。不同的是来到这个世界时,你的亲人都为你笑,只有你一个人在哭;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你保持沉默,所有的亲人都为你哭泣。
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才会承载太多的苦难。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而除了“生”是让人愉悦的之外,其他的过程均让人难以接受,衰老、病痛、死亡,我们这一遭都必须面对与历经,谁能说这样的过程不是苦涩的?不是辛酸的?不是撕心裂肺的?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不知说生,不知说死生”,把生与死看做是生命轮回的一种形式,读后感《《生命的列车》读后感》。而面对生离死别,我们很畏惧,不能像庄子那样超脱,真正做到坦然面对,举重若轻。其实,人到世上来一回,权当是赴了一次宴,吃饱了,喝足了,舒舒服服地回家去。有什么不好呢?
生命是一场旅程,一场酸涩的旅程。在生命的列车上,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总无法陪我们走到最后,同样,你也无法陪伴你的至爱亲人走到最后,我们必须经历痛心的别离,在某个站点匆匆与曾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人挥手道别。
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人这辈子到底要穿破多少双鞋,穿旧多少件衣裳,理多少次头发,吃多少粮食…就是这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已经是琐碎得无法算计,更何况还要面临诸多的人生大事,考大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哪一件样不是富有挑战性的,让人折腾的,甚至是千辛万苦的。
而婚姻这所大学里,又有多少人能顺应内心的需求生存,获得幸福?更多的人都在自己苦苦经营的小家里连爬带滚,鸡犬不宁,甚至伤痕累累。纵然,貌合神离,纵然,脚下的鞋子不合适自己,也得强装欢颜,一瘸一拐的走下去,暗无天日的走下去,然后,冠冕堂皇,骄傲自豪的说:这就是白头偕老。这样的路程是不是很艰辛,很违心,也很残酷?
太多的人,在人生这一条路上,丢失了自己。苦苦爬涉大半辈子,却没有一天是为过自己。先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成龙成凤;之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管你愿不愿;再后来,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夫教子,男人则为名为利打拼天下,养家糊口,再老一些又开始操心孩子的学业,就业,婚姻,家庭,还有他们的下一代。没完没了,周而复始,每个人的一生大多如此,又有多少人真正为自己活过呢?
生命是一场苦涩的旅行。我们四处奔波,却仍然乐此不疲,无悔这一生,因为苦涩之后,也会有丝丝甘甜漫上心头,让人回味无穷。
第四篇:生命列车
生命列车
林雪儿走上了这个列车,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来的,为什么要上来?总之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上来了,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更奇怪的是,天怎么这么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压抑,黑得透不过一丝光线。朦胧中,她被人抱了起来,那两个人在谈话,女声问:“给宝宝起个什么名字呢?”男声回答:“看她皮肤这么白,就叫林雪儿吧!”于是女人轻抱着她呢喃着,雪儿雪儿。这是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林雪儿。
当列车行进了一段路程的时候,林雪儿渐渐感受到光线的刺激,后来,眼前便一片明亮了,睁眼便看到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直觉告诉她,他们就是那天谈话的人。她傻傻的望着他们,他们喜出望外,轻声呼唤她:雪儿雪儿。再后来,他们便教她走路,教她说话,让她叫他们爸爸妈妈。于是她学会了走路,渐渐的又学会了跑步,她可以向爸爸妈妈撒娇,她又学唱歌,虽然唱的很生疏,可是爸爸妈妈仍然在很认真的倾听。
时光荏苒,列车不断前行,林雪儿觉得自己的身体在不断的变大,她心里默默的感激着父母。此时父母的面庞已不再富有活力,但是他们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她的课程也不断的加重,社会对她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她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却疏忽了父母头上渐增的银丝,可是当她捧着满意的成绩单蹦回来的时候,他们不管多忙也要从中脱身出来为她庆祝,那时候他们高兴得像个孩子。
第五篇:《孤儿列车》读后感
《孤儿列车》读后感
“从一条河流走陆路搬到另一条河时,瓦班纳基人不得不把独木舟和其他所有家当通通带上。无人不知轻装上阵多么重要,无人不晓轻装必须抛开重负。没什么比恐惧更拖累前进的步伐,它往往便是最难卸下的重担。”这段写在最前面的出自邦尼·麦克布莱德的话,让我为之震颤。就算《孤儿列车》一书尚未打开,我仍然可以从书名及故事背景获知这本书中所蕴含的苦难。而苦难之路上往往布满的是“恐惧”——来自未知的“恐惧”,饥饿、寒冷、冷眼、责罚……这些可预见的苦难往往都不如来自未知的遭遇更令人恐惧。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遭遇经济危机的英国人满心以为美国是片净土,那边遍地有工作的机会和金钱,于是一批又一批的英国人倾家荡产只为凑够去往美国的船票。薇薇安一家便是如此,当然,薇薇安那时还不叫薇薇安,而是叫妮芙,一个在爱尔兰当地再普通不过的名字。 妮芙的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美国后,却发现美国并不像传闻中那么好,工作机会微乎其微,当地人的排外,同时囊中羞涩难以应付疾病、生存问题。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所住的拥挤的公寓发生了火灾,于是这个苦难的家庭分崩离析了。妮芙被迅速送上了“孤儿列车”,她甚至都来不及得知受伤的母亲及妹妹的最终情况,她和成千上万的从各地搜罗来的大大小小的孩童一起被塞进了列车,开往西部。
当时的美国东部是有工业文明、有城市的好地方,而西部则充满了各种被排挤的种族、移民人士,文明程度也处于比较低等的情况,初衷也许很好的儿童援助协会就这样将孩童们扔往他们自诩为将过上“高尚的乡村生活”的地方,而实际上会过上“苦逼童工”生活的落后地区。
孤儿列车上负责管理孩童的斯卡查德夫人训起话来很凶,各种“规矩”“威胁”充斥,让妮芙他们惊吓不已,不过这并不算什么,他们的未来在于那些即将停靠的站点里是否有人接纳他们,而妮芙的爱尔兰血统及红头发为她带来了很多“麻烦”。终于,等到车上只剩些不好处理的孩童时,妮芙被一对开着家庭小作坊的夫妻当作“童工”带回了家,在这里,她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让我想起了黑人奴隶曾遭遇过的事,幸而她积极地面对,学会了一些缝补技能,也交到了一个真心对她的朋友。然而,这种安稳的日子并不长久,很快她被扣上一堆“劣迹斑斑”的事情,被第一个养母踢开。 很快,儿童援助协会的先生将她带到了一家孩子很多、女主人不做事的猎户家里。在这里,她过的日子并不痛快,唯一令人高兴的是她能上学了,并遇到了生命中最好的老师拉森小姐。拉森小姐的出现,终于让读者从一片漆黑中看到了一点光芒。事实上也证明,当妮芙从男主人企图侵害她的家庭逃离出来时,拉森小姐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栖息之地,最终,在拉森小姐和墨菲夫人的帮助下,尼尔森夫妇收养了她,从此改名为薇薇安。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 如果说从此便是幸福的生活,那似乎少了点什么。91岁的薇薇安回忆,她在上大学期间遇见了曾同在“孤儿列车”上的“德国仔”,两个有着相同经历、内心创伤的人走到了一起。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使得“德国仔”应征入伍,并最终命丧战场。而伤心的薇薇安在获知消息后艰难地生下了女儿,内心有伤的她无法面对,选择了将女儿送走。之后的日子可以正如她自己所说,平淡如水,和“德国仔”的战友结婚,经营壮大商店,最后定居到斯普鲁斯港。
时光回到20xx年,莫莉和薇薇安一起整理了80年来的物品,整理了她的人生故事。莫莉使用互联网为薇薇安找到了曾经在她生命里留下重要痕迹的人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为她找到了女儿。这验证了那句话: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故事的结尾便是,薇薇安拉着重孙女的说:“好,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
读完整本书,回荡在记忆里的薇薇安遭遇到的各种苦难,而这些苦难总是在意想不到时降临。也许在出发前的愿景是美好的,然而历史的残酷却是让人拥有着切肤之痛。有意思的是,无论曾遭遇什么,无论曾怨怼过亲人什么,但那些昔日的故人总是围绕在身边,化身幽魂百般呵护着我们。也许很多东西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总能将最佳的面目留存心间,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努力地生活,这样才能在转角处遇见更好的人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