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填空题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填空题
1、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2、范仲淹的志向是: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3、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范仲淹的故事》赞扬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文章将了四个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
5、《体育课》选自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讲述的是在一堂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表现了涅利自强、自信、自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6、《虎口藏宝》讲的是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机敏地讲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表现了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文章以宝物——胶卷为线索,写了纳塔莉发现一卷胶卷;陌生人搜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抢走被调了包的胶卷;威廉叔叔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内容。
7、《顶碗少年》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这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填空题
1、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2、范仲淹的志向是: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3、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范仲淹的故事》赞扬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文章将了四个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
5、《体育课》选自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讲述的是在一堂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表现了涅利自强、自信、自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6、《虎口藏宝》讲的是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机敏地讲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表现了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文章以宝物——胶卷为线索,写了纳塔莉发现一卷胶卷;陌生人搜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抢走被调了包的胶卷;威廉叔叔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内容。
7、《顶碗少年》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这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尝试教学卡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n yì fēnɡ suǒ zàn shí xiāo yān qínɡ yì()()()()()ɡānɡ qiánɡ dà sǎo lán zi xuě zhōnɡ sînɡ tàn()()()()shēn qínɡ hîu yì()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您,已经送了几十里,您就是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
2、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 啊!
3、我们还记得,,57 把伤员 ; 的时候。
4、《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 同朝鲜、、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 的情谊。
三、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志愿军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2)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朝鲜人民说的话,表达了他们那种难以分舍的感情。()
(3)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二、新授:
1、审题。
2、提问题。
(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
(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部分。
二、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59 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三、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四、学习第四部分。
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五、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六、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3、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尝试练习卡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服从()坚持()安定()增强()挽救()拧成()完成()收敛()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喜出()()三()两()夜色()()
目不()()
无()无()()()一息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老班长()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2、我()接受了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得把你们带出草地。
3、()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会起不来。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我觉着好像有()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是“我”()时候说的话。“万根钢针”表现了“我”()的心情,后面的省略号省去了()。
3、可是我的心里像()似的,沉重极了。
4、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二.学习第三段.1.默读课文第三段.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四.巩固练习.尝试练习卡第四题 教学反思:
16、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准备:本课朗读录音,课件 尝试练习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áo xiāo kuánɡ bēn nínɡ xiào yōnɡ dài qīnɡ shîu()()()()()fànɡ sì bào zi shēn yín xiōnɡ tánɡ jì diàn
()()()()()luàn hōnɡ hōnɡ shì bù kě dǎnɡ diē diē zhuànɡ zhuànɡ()()()
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的野马()地喊()的脸()的人们 沙哑地()痛苦地()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山洪 着,像一群 的野马,从山谷里。
2、老汉 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 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村庄惊醒了。人们,却一脚踩进。是谁 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 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 已经在路面上。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
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A、“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B、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
C、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
D、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刻就收到了效果?
E、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
F、让我们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
(3)第八自然段:
A、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
B、老汉如果不拖,会是什么后果?
C、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D、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
E、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
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响?
(4)第十二自然段:
A、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B、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C、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如点力气去推──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3.学习结尾部分:
(1)就这样老汉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指名读)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
(2)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b、当你读到哪里的时候,心会久久难以平静?(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c、随意指学生回答:①就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②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③就在木桥前,没到胸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 ④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啊,但是── ⑤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
d、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读这样的老汉──
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师配乐朗诵
(2)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3)这只是简单的一“拖”吗?为什么不简单?(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拖,为什么还要拖?)
(4)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5)(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读这样的老汉──
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1)自由站起来汇报。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激情导语:①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②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③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教学反思: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尝试练习卡
一、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1、《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课题中的“力量”的含义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准备怎样实现?
二、问题探究
1、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雨过后,邻居们去请他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得了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这省略号里还会有什么事呢?
3、35个格子终于被涂掉了。4月下旬的一个早上,瑞恩抱着装有零钱的饼干盒,把辛辛苦苦挣来的70元钱交给了募捐项目的负责人。
„„一声不吭地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却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读读上面这些片段,你觉得瑞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 000块钱时的表现形成了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 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现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 000块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1)板书: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写事时,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吸引读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74 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①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不就具体了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教学难点:
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课外作品,以供交流。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
四、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徜徉在成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耐人寻味的寓意,让我们受益匪浅。教学反思: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中心发言人 黄文勋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范仲淹的故事》《体育课》《虎口藏宝》是精读课文,《顶碗少年》《失去的一天》是略读课文。这五篇课文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耐人寻味,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迪。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机智勇敢、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美德,像一把把金钥匙开启成功之门;更像熊熊燃烧的的火炬,照亮了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道路,鼓舞人们不断前进。二.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字,会写36个字。
2、通过学习本单元文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启迪,学习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机智勇敢、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美德。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积累语言,注意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的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积累语言,注意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谈话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五.课时安排:教学本单元可用12课时,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语文百花园四”4课时。《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生字词。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生字词。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文章段落,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2.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1.听写词语: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贫寒 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出示 划 粥 割 齑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1.读课文。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文章段落,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2.划粥割齑。3.闭门不出。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2.听写练习。
六 作业: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体育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清层次。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1.出示(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1.听写
伤疤 膝盖 碍手碍脚 双臂 碟子 握住
2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部分来写的。(默读、分段)2.讨论、交流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3 总结全文。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出示: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
作业: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自立
老师、同学:鼓励——关心、爱护 《虎口藏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
明、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虎口藏宝》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吗?面对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预习: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课文,读后进行简单评议。3.组织交流。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预习: 1.读词
2.“虎口藏宝”的“宝”指什么?(胶卷)
3.谁藏的?为什么藏?怎么藏的?通过读书初步解疑。
四、理清文章层次
1.全文围绕着“藏”字,分几部分来写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写纳塔莉从陶瓷虎口中发现了一卷胶卷。
第二部分(从“纳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到“好了,大功告成!”)这部分写陌生人搜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枪走被调了包的胶卷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那两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到结束)写威廉叔叔知道纳塔莉巧妙地保住了胶卷惊呆了,高兴地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五、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
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抓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1.浏览全文,“塔莉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聪明、机智……)
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塔莉玛的动作、心理,仔细读读,谈谈体会。3.小组分角色朗读
(二)朗读体会 1.分角色小组内练习
2.小组汇报,全班同学中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评读)3.指导后练习朗读 4.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四、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2.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3.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第4题)
五
作业: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
19*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3.集体交流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顶碗少年
板书:
第一次顶碗
碗突然掉下来
歉疚,鞠躬 第二次顶碗
碗又掉下来
不知所措,鞠躬 第二次顶碗
终于把碗顶住了
20* 《失去的一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2.交流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四、总结: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五
作业: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写下来。《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目标: 能读写带关联词的句子。通过交流,掌握深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3。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文 4 口语交际,敢与他人交流,表达字自己的见解。5 习作
我和某某 教学重点: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文 教学难点:掌握深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读写带关联词的句子。通过交流,掌握深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3。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文 教学重点: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文。教学难点:掌握深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教学过程: 一
理解与运用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能取得成功。{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
{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威廉叔叔看上去既疲惫不堪,又忧心忡忡。{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任选一组写一句话。二
拓展与交流 读读书上介绍的阅读文章的方法。小组交流自己在平时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怎样才能深入 理解这些句子的。3 全班交流 三
阅读平台 读文章,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林肯给您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所有的嘲笑声变成一片片热烈的掌声? 四
积少成多 读名言警句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2 教师适当引导。3 引导背诵。
五
作业:背诵名言警句。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电话留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2.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3.能向别人学习,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表演。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现代社会打电话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通讯方式。但有时候电话通了,你想通话的那个人却不在;有时候对方又是录音电话,这就需要你留言,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说话呢? 1.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想想电话留言活动内容和要求。2.确定打电话的具体内容。3.设置电话留言的情景。
4.自由组合,模拟进行电话留言活动。
二、进行活动评价
1.阅读教材中“活动评价”部分,明确评价要求。2.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
习作《我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和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写清楚。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3.语句通顺、表达有一定条理。4.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经常与自己的伙伴、朋友、亲人、师长等交往,在交往中也一定会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或让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鼓舞你不断进步;或不断提醒你注意吸取教训,不要重走错误的老路;或使你……今天你就选择其中一个,和同学交流交流。
二、小组出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评价交流标准:1.“我和××”属半命题作文,习作中不仅写“我”还要写“××”,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2.要写出自己和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在相处中的什么事情给自己留心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件中,你们之间的感情有怎样的联系或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是互相理解,或是互相支持;是互相热爱,或是互相怀念;是由于误会而导致感情破裂……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注意发现有新意的习作,随时向大家推荐
四、学生习作之后认真自我修改,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五、优秀作品欣赏
六、作业:起作文稿。第四课时
习作评讲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概念总结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分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由分母决定,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用字母表示:a÷b= a/b(b≠0)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4.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
等于1。
带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
5.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6.约分
公因数:1、2、4是16和12的共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约分: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坟墓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7.通分
公倍数:6、12、18„是3和2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
最小的公倍数,叫做最小公倍数。
通分: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
通分。
8.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分数:小数化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能月份的要约分。分数化小数:一般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特殊方法,a、分母是10,,100,1000„„时,直接写成小数。1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作者是,我们曾学过与他相关的文章。
2、《威尼斯的小艇》的作者是国的作家。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3、被称为“万象之国”的国家是《与象共舞》的作者是。
4、《彩色的非洲》的作者是。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颇”:。“耐人寻味”指“我为人人”是说()“人人
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
6、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并没有改变”指:()。
“花的脊梁”就是
7、《威尼斯的小艇》课文通过介绍、、为我们展示了威
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操纵自如”课文中指。是从表现出来的。
8、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
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本段用了,把小艇的特点比作;把小艇的特点比作();把
小艇的特点比作。
9、写两则有关“奉献”的名人名言。
写两则有关“积极乐观”的名人名言。
10、《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的小说,本文主要写了通
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胖墩儿的个性特点。描写方法:描写和描写。
11、《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代的小说本文记叙了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的形象。描写方法:描写及描写。
12、《“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凤辣子”是选自作者,是代
小说家。书中以为主线。通过对“凤辣子”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以及对她的肖像描写和她对林黛玉说的一席话,是对她的描写。林黛玉的思索、纳闷与贾母对她的戏谑谈笑的评价,是对她的描写。
13、中国四大名著:、、、。
14、《刷子李》选自的。作者抓住描写写出了刷子李。
15、《金钱的魔力》:节选国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本文主要讲了的故事,刻画了小市民、的丑态,也刻画出了老板的。
16、入目三分记叙的是朝的故事,意思是:。
17、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四字词语各四个。
18、《将相和》:“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19、《草船借箭》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
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
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赞扬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同
时写出了周瑜:(妒贤忌能)、(心胸狭窄)鲁肃:(忠厚守信)曹操:(谨慎多疑)本文
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
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20、《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作者是(元末
明初)的(施耐庵),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
义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有:(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
(浪里白条张顺)。课文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
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
(上冈)()()。
21、《猴王出世》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作者是()代
(吴承恩)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书共一百回,作者展开丰奇特的想象,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真经)的故
事。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形象。其中(大
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22、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孙猴子的脸——说变就
变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
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焚香弹琴──
故弄玄虚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周瑜讨荆州——吃力不讨好。
23、《再见了,亲人》作者是(魏巍)课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
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4、《金色的鱼钩》课文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5、《桥》作者是()记叙了(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
命桥)。赞扬了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6、《梦想的力量》作者是()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
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
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27、程门立雪讲述的是(宋)朝(杨时)和(游酢)拜见(程颐)的故事。
28、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29、《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
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30、《晏子使楚》选自()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
楚王,赴宴席)晏子是个:(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
31、《半截蜡烛》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了母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32、《打电话》本文是一段(相声),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嗦、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33、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前面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34、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5、《古诗词三首》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36、《牧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铺”写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写出了(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六七里”突出了(原野的宽阔);“三四声”突出了(乡村傍晚的静寂)。
37、《舟过安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小池》)。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38、《清平乐•村居》是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全词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
39、《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作者在文中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的的用处)、(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40、《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41、《童年的发现》作者是(俄)国的(费奥多罗夫)本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42、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3、《儿童诗两首》《我想》作者是(高洪波)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童年的水墨画》作者是(张继楼)摄取了(街头)(溪边)(江上)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44、《草原》作者(老舍),我们学过他的()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5、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46、《丝绸之路》东起()西至()它是(商贸)之路,还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
47、《白杨》作者是()采用(借物喻人)手法,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48、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高大挺秀)(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不择环境适应性强)
49、“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50.《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称作“世界屋脊”的是(青藏高原);(拉萨)又被称作“雪域圣城”
51、《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