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就是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提供课题与相关的信息资料或学习材料,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并自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主动积极,负责与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的双重能力。
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从各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教学改革目的来说,传统教育已因为其存在的各种弊端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统一化的应试教育通过压抑个性而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而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拥有学习兴趣,所以提出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通过老师精心组织和灵活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学习、研究获取知识,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创造力、协调应变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是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和人性发展规律的好办法。从教学效果来看,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出拥有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能够适应新时代社会要求和适应能力的人才,才能满足目前分工日益精细的社会需求。由此可见,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它的推广符合时代潮流,必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
第二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劳动组织方式以及对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现代职业劳动出现了三大跨越,这种变化要求劳动者掌握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属于不同岗位、甚至多种职业的技能和知识的能力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人才培养的现实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近20年来,许多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创造开发了一些适应社会、技术和生产发展要求的新的职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其中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最被广泛推广,它使职业教育进入一种新的概念与模式下运作,对世界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又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说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由于这种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现代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重素质转移,把知识的提高和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联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能力本位”教育观。
美国80年代实施教改,将教育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上来。他们强调的能力主要指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美国劳工部公布了对学生能力的五个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分配资源的能力、驾驭系统的能力、运用多种技术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获取评价、处理、组织、交流信息的能力。
日本提出要发展在复杂的技术社会里承担领导重任所必需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德国提出要培养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能力,在职业教育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结合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中国实际情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OSTA在1998年立项、2000年正式启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国家课题研究中,提出中国自己的《核心技能标准体系》,该体系参照英国标准分为8个技能模块:交流表达(即ZHC)、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根据国情,我国“核心技能标准体系”比英国标准多了两项:革新创新能力和外语(主要是英语)应用能力。
三、为什么要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⑴
传统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方面的纲领性规定,已经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显然相当陈旧。许多学课的教学内容已经很不适用。需要抛弃,因此必须寻以革新。
⑵
按旧教学计划的进行教学导致许多教学内容的重复学习,浪费了许多宝贵教学时间。传统的教学,只给学生灌注各种现成的的知识,但这些早已老化的知识不仅会随时间推移而作废,而且因长期不用而过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爆炸的现代社会,传统教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传授的知识比科学领域的发展要迟20年)---滞后性。⑶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还包括了老师定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地适应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
⑷
传统教育的弊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通过修剪学生的个性而培养同一模式的人,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其成员各种类型的需要。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统一化的学校教育通过压抑个性而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迫切需要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改革教学内容及至教学管理制度。传统的职业教育,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拥有学习兴趣的关键。
⑸
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使青少年的生活除了学习以外就没有别的内容,因而无法经历完善的社会化。造成学生缺乏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⑹
传统教育使用了统一化的尺度去考核学生,因而使学生失去了合理的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新奇感和自发学习的动力。这种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⑺
由于经济变革,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要求,教育要适应发展的要求,学生更多地学习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提高能力变得极为重要。
⑻
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不断地根据需要来调整内容,学生要根据需要自己来决定自己应学习一些什么和要做什么,而不是由别人来决定做什么。
⑼
在商业领域中,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简单的工作和熟练的工作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商业活动。在一些企业的管理中,不是由领导下命令去做什么,出现了一种的形式,以小组为形式来进行工作。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⑽
传统教育中的科学的、系统的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概括性,所以往往会使教师忽视了经验性的细致的具体方面,而去片面地重视理论性的、抽象的概念和推理。对原有教学计划的批判必然导致对新的教学创新,学习领域的提出和行为引导型学习领域教学计划的实施把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职业教育改革迈上一条通渠大道。这条无穷深远的大道不是畅通无阻的,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
综上所述传统教育存在的六个历史局限性:
① 重知识轻方法-----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不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
② 重知识轻素能------即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能力注重不够。
③ 重应试轻应用------当今学生读书多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但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得远远不够。
④ 重占有轻创新------学生学习时只注意听老师的讲解和含义并尽可能地记录下来应付考试,并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变成知识面的占有者,而对知识只是重复、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⑤ 重确定轻反思------传统教育往往注重使学生接受前人传递下来的确定的知识,而不大注意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怀疑、反思、批判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⑥ 重名轻实------传统教育往往注重书本知识而轻实践知识,重形式轻效果、重分数轻素质、重文凭轻实效、重教科书中条条框框轻社会需要。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行为引导(行动导向)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教学形式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内容
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能更多的获得直接经验。
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学生也通过某类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或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教学目标
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
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教师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
知识的传授者。传递方式双向的,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悉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便于指导和交流。
单向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参与程度
学生参与程度很强,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要学。
学生参与程度较弱,其结果往往表现为要学生学。激励手段
激励是内在的,是从不会到会,在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获得喜悦满意的心理感受来实现的。
以分数为主要激励手段,是外在的激励。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综合的。
质量控制是单一的。
第三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心得体会
行动导向教学法心得体会
2013年12月26日和12月28日三天,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省级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课,在这三天的培训中收获很多,不仅课堂内容丰富,而且课后也忙个不停,三天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也有很多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以前有些培训都是专家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记,而这次培训的过程也让我充份体验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乐趣,各位授课老师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言传身教的让我们感受并参与了三天的行动导向,我们是“学生”,我们参与了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小组每个成员能力合作完成了各种的设计和案例分析方案的设计,每人都作为主角。大家通过各抒己见、相互合作,在各位授课教师的组织、主导下,活动一环扣一环,有引入、有任务布置、有讨论完成、有演讲展示、授课教师做最后总结。相信经历了这样的一次学习之后,大家也都深切的了解了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叫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价值,张扬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联系实际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教师在讲清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穿插实验演练,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检验理论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这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极大幅度的提高。作为高职教育,学生学会的应该是技能,是动手能力,是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应该最适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应该这样去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慢慢的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通过此次培训我收获颇多,真的感觉到职业教育改革开始了,尤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做到与具体专业相结合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学习,把一堂课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运用到真正的课堂当中去,把培训的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的将培训落到实处。希望以后学校能多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的学生质量一定会有一个惊人的变化。
第四篇: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教育和法律修养课。本文在行为导向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阐述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关键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行为导向,行为导向教学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它对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
但是,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如:教师的课堂讲授只片面的重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忽视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践教学部分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等。这样一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育人功能和为专业服务的功能就无法充分的发挥。为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尝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涵义
行为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实施形式的,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设计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包括:课前准备—下达任务—完成任务—作品展示。从中不难看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中心思想是要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即学即用,可以变抽象的理论为具象事物,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乐于尝试、操作和掌握。“任务型”的设计形式,使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伴随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以及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2、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在行为导向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伴随着“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和完成任务”,基于实践性的知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建构知识体系。
3、有利与因材施教。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倡导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教师则转变角色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咨询者。由于学生获得了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决策权和自由,因此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实施的必要性
1、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提出了,要培养学科基础知识扎实,有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要求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就是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以“任务”为中心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求全求多的说教,重视在经验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
2、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高校学生对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知识向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得到提升,为将来的就业争取更多的助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当以实践为中心,旨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并促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高校学生也有着自身的发展特征,他们随着生理、心理方面的成熟以及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事物渐渐开始进行自主思考并形成了独立的见解,并有了较强的表现欲,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开始排斥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满足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部要求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告诉过我们:“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毛主席也告诉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就不能仅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要关注实践方面的教学。从这一点来看,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如下好处:
(1)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行动体验促进了理论是知识的内化,利于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同时,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多样化,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符合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交流模式的喜好,相对对传统课堂教学更具个性化和民主化,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交流,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它倡导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着积短极地意义。
三、基于行为导向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在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必须认识到以下问题:首先,自己将失去对学习过程的垄断权和权威地位。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获取知识。对于在知识方面的发言权,也取决于谁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率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通过信息的交流,做到了教学相长。其次,原有的教师个人独立教学的形式也不再适用。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只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的教学项目工作,还必须关注学生本身的专业课程,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也要使教学工作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这就要求跨学科合作,要求教师不能够闭门造车,必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同事进行积极地互动、交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
因此,我认为基于行为导向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角色转变:
1、学习计划的指导者
这主要是强调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师生要依据行为导向教学的目标,共同确定本节课程的教学项目,在针对教学项目完成相关信息的采集和计划的设计、论
证等工作。
2、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首先,小组合作是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时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互补、协调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整合,组织学生合理分工和工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与时俱进的对学习方案进行调整,和随时根据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状况进行微调;在学习价值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
3、学习评价的评价者和指导者
行为导向教学评价既包括学生自主评价也包括教师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帮助学生针对学习表现总结个人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评价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等。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应用
将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具体分作以下几个阶段:
1、课前准备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分组的设计、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等,当然,有时候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优化学习过程。如关于“什么是友谊”的学习,教师可事前准备好“子期与伯牙”、“桃园结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等被传为美谈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他们认为值得称颂的友谊故事在课堂上作为案例。
2、下达任务 在这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相关研讨题目供学生思考、回答。这时,要注意研讨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若难度太低,那么学生则难以产生研究欲望,若难度过高,则因为脱离现实,学生不能回答,无法收到实效。在“做坚定的爱国者”一章,有一个案例是《你对“麦当劳太狂了”有何感想》,可提出如下研讨问题:若你当时是麦当劳的顾客,你会作何反应?对于麦当劳的中国员工和经理的表现,你作何感想?今后,你决定如何看到爱国主义和“麦当劳”的关系?
3、完成任务
该阶段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后,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和卡片展示法等方法,指导学生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主要过程是,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积极发言、交流讨论,再以卡片的形式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在该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控制好讨论的气氛和节奏,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4、成果展示
在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以后,要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将本组的学习成果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可以就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进行讨论甚至申辩,在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中,丰富学习的体验。而后,教师对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把个别的、零散的观点整合、归纳,把对个别案例的理解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到问
题的本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尤其是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具体案例,有的放矢的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对下一次的学习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5、学生提问
行为导向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向教师提问,对于那些仍有疑问的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向教师提出质疑。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做好理论到实践的回归。
五、结语
纵观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整个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这正符合了斯大林所说的:“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我认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能够充分的发掘学生的潜能,它将会改变以往高校思想政治课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为思想政治课的创新和改革注入了生机。
参考文献: [1] 姚荣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及其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2] 张祖华.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系统设计[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4): 148-151.[3] 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 2007(10).[4] 廖建梅.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 2010.[5] 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
第五篇: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
李立胜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纲领性的教学方法,它给其它具体教学法指明了方向,那么,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行动导向教学法指的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
1、行动导向教学是全面的;
2、借助并促进学生头、心、手及其它感官的发展;
3、实现预定行动目标而不是学科体系教学内容;
4、选择全面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活动、项目教学等;
5、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
6、行动导向的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
7、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8、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
9、行动导向的学习有助于学校的开放;
10、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从上述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内涵的阐述和其特点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每堂课,学生主动制定学习计划,主动实施学习计划,主动评估学习计划和结果,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是我们现在主导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的学习也很难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和社会所需要的程度。这样的教学,学生累教师也累。
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是主角,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一切教学活动随由学生组织,教师靠边站,不管不问。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指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活跃剂,教师要不断保证学生亢奋,使学生在亢奋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