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点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1:3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原点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原点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原点读后感

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本学期,我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这本书主要向我们阐述了自育自学思想及其实验。“自育自学”论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凸显了教育教学的原点。只有坚守这个本质、坚持从这个原点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育自学”实验,是从教育原点出发的实验,是向广大学子“烧心香”的实验。

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这是“自育自学”论的核心理念。我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导自学型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学。遵循了自育自学的教育规律。“自学课堂”的教学流程是明确学习目标——交流自学情况——师生共同探究——学生自我小结——巩固自学成果。我校实行这样的教育模式以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了,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学校制定自学方案,学生提前在家自学,课堂上重点谈收获和解决疑难问题。自学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何先生提出“四做”,即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课外阅读的主人、做考试的主人、做网络的主人。中小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就要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失去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等于放弃自己的天职,是最危险的失去;浪费课堂时间,等于虚度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最可怕的浪费。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能体现。引导自学型课堂,是我校两大特色之一,另一个特色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学会做网络的主人,是引导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大课题。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从中获益,不受戕害。

教育一线的老师要用“自育自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遵循“自育自学”的教育规律,教会每一个学生自育自学。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个人发展竞争之源。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人生有所作为的必备本领,又是人生无尽追求的崇高境界。

第二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

什么是教育?这样的问题相信许多人问过,许多搞教育的人思考过,许多教育家研究过。而对于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教育也许就是上上课,改改本子,管管学生,参加必要的教研活动等等。因为终日的忙碌,我们的工作日益浅表化、机械化、功利化,教育的本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给了我宗教一般的洗礼,这样一扇窗口,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当我们面对困惑的时候,当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当我们自身的教育信念逐步沙化的时候,也许亲近经典,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去驻留、去寻找,才是最好的选择。——雅斯贝尔斯著作《什么是教育》读后

一、教育离心灵有多远?

在本书的第一章,雅斯贝尔斯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雅氏多次提到灵魂,自然让我想起加里宁的经典语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柏拉图也说过:“教育乃是人的心灵的转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中说道:“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育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教育的主旨和诉求聚焦到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上。静下心来想,是的,教师就是在学生的心尖上行走的人,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开垦挖掘、培植信念、点亮希望。教育这份心灵的事业,多么需要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融、精神的相遇,多么需要师生有心灵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

基于这样的观点,雅斯贝尔斯评析了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他认为在第一种方法中,人是纯粹的客体,在第二种方法中,人还是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而只有在第三种方法中,人才将自身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开、相互平等的关系中。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回顾我们的课堂,受传统文化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总习惯于“传道”,习惯于“言传身教”。语文课上,很多老师注重道义的传播和信念的追求,教师俨然成了布道者,传授或变相传授着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呀?”“这个人具有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从文本中感受到的往往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及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难以在心底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在老师的话语霸权下,在热闹喧嚣的背后,学生缺失了自己的思想。

教育是应该触及灵魂的,它应追求人格的唤醒、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敞亮。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课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潜入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嬗变,它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二、是什么爱?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他说,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的眼睛明亮。他分析道: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他还说:“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恰会助长别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教育的方法,爱是沟通的法宝,爱是情感的润滑剂,爱是精神的佐餐,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的爱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然而“爱”最重要的前提当是理解——“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只有基于理解,基于信任和尊重的爱才是无私的爱、真正的爱,教师绝不能为了爱而爱。

听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有一位名师在介绍经验时谈到,一次上课铃响后,他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这时,一名迟到的同学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这位老师点点头示意他进来,直等到他在位置上坐下来,翻开书本,才开始讲课。结果,这堂课上,这位迟到的学生听得尤其认真,不住地举手回答问题,表现十分积极。一个老师听说这件事后,也效仿了一次。那天,他碰巧也遇到一个学生上课迟到。他让学生走进教室,也同样看着他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课本后,才开始讲课。不料这位学生却因此满脸通红,整堂课上总是心神不定。课后,这位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之后通过其他学生才了解到,那位学生认为是老师故意跟他过不去,当众出他的丑„„

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做法得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是多么重要!这是爱的基础,爱的源泉。教育的爱是什么?是几次物质的帮助?是衣食住行的关心?还是几句温暖的安慰?也许都不完全是。斯霞老师用她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老师的爱其实就是一粒种子,它要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花、结果。

雅斯贝尔斯说:“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那位名师,正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用理解,用尊重,用涓涓细流般的爱心赢得了学生。他们的心灵之门已经彻底打开,相互融通,所以才会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师生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能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没有爱心,没有相互之间的信任,是绝对达不到这一境界的。

三、对话是什么?

什么是对话?雅氏这样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他认为:“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不能说与不可说的东西,在对话中只能间接传达出来,但是在毫无保留的对话方式中,这种方式在团体中时常发生,真理会一刹那在人群中突然亮起来,但这只能在生活交往中出现。”

关于对话,很多哲学家、教育家有过论述。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时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教学,成效显著,意义非凡。巴赫金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

与“你”之间,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他”关系,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这种“我—你”关系和敞开心怀便被称之为“对话”。

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对话”的论述还不止于此,他进一步阐述道:“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由此可见,“对话”的内涵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个体自我内在的思考。——“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在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会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无疑,这强调了一种特殊的对话,即个体主观意识层面的“潜对话”。著名学者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论述到:对话不仅有“显对话”、“隐对话”,还有“潜对话”。“潜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也不是直接与某人的言语交流,它是人与文本、世界的视界融合和沟通。对于人的心灵拓展、思维深化、境界的跃迁来说,潜对话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本内涵的复杂性,与文本的潜对话,是在十分广阔的范围里、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进行的,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和言语生命养育,作用甚至超过师生间的对话。

一位老师执教陈忠实的作品《青海高原一株柳》,教者先引导学生感知柳树的神奇和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强大,在出示作者陈忠实的一段简介后(这简介主要写陈忠实历经磨难的人生历程),师生之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老师问:“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一生答:“我觉得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还在写他自己。”一生答:“我认为作者是通过柳树来书写他自己的人生。”又一生答:“我觉得柳树的经历仿佛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写柳树就是写他自己。”„„老师大声感叹:“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因为作者从这株柳树的身上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生命的磨难,由此而抒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所以他才会写得这么动人、这么深刻、这么震撼人心。”

这段对话看似精彩,实则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难以使他们领悟到柳树那种的神奇力量。如何处理好“柳树”与“人”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文本之中的人性魅力和人格力量,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的理解、感悟都是一个层面的,且没有融入文本进行深入的“潜对话”。教师的问题“你觉得作者

仅仅是写柳树吗”是个二元论的选择性问题,它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开,思考无法深入。如果这样问:“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吗?在作者与‘柳树’之间你感觉到了什么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感觉便会多向度敞开。他们就会在琢磨柳树生长经历的同时,仔细品味作者的传奇人生。这时他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相似之处,这样的比对、观照过程就是柳树的“人格化”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潜对话”,学生才能从文本中领悟到更多的精神内涵、摄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课堂上也必然会呈现出精彩而深刻的对话。

审视我们当下的课堂教学,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渐成蓬勃之势。我们不得不重温这样的忠告:“人们的愚蠢常常在于忘记了目的而只重视了手段。” 理想的课堂,我们需要师生自由、民主的对话,但更需要培育学生的“潜对话”。每一位教师应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自我意识中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思想对话,与世界对话。深层的潜对话体现出一种思维品质,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生存方式,它能真正带来生命的成长、精神的超越。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第三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徐家沟小学 张红霞

这学期,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学的原点》一书,受益深刻。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经典教育书籍。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天工作下来根本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我们的时间已经被批改作业、备课等事情填满,每天都是处于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然而读书是却是我们得以保持智慧鲜活的唯一途径,一旦停止学习,课堂将变得味如嚼蜡。

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第四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很久没有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了,我一直觉得读书是需要一种环境的:一缕阳光、一杯清茶,心怀悠然、手捧墨香,就这样我走进了这本书——《回到教育的原点》,作者窦桂梅老师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可以说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本书中,包含了她多年来在一线教育岗位上总结出的核心素养、教研教改、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宝贵体验和精辟思考,让我们从这些铅字中感受她对教育的那份赤子之心的爱。关于阅读,窦桂梅老师有一颗爱阅读的心,在她的很多著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谈到阅读,我不得不羞愧的低下头,之前在永兴的乡镇学校,永兴县对阅读这块三令五申的强调:倡导海量阅读,打造书香校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听到“阅读立人”时很是激动,开始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过程是举步维艰,结果是收效甚微、不了了之了。我本身也喜欢看书,读大学时有大把时间和精力看书,经常泡到图书馆里。工作之后,各种琐事把最初的心情消磨殆尽,常常为自己找各种借口:今天太累了、作业还没改、要备课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名校必然是一所低头闻墨香的学校。我们知道: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需要经年累月的打磨,打造一所名校绝非一朝一夕的沉淀,学校影响教师,教师影响学生。正如窦老师所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关于备课,“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备课,对老师来说就像做饭,有的老师注重每一道工艺,精心烹饪,势必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有的老师随性而为,只要能入口就好了;还有的老师大概什么都不愿意做,直接从饭店里打包。窦老师说“提不起兴趣面对艰苦的学习和备课的教师,是一种罪过。”我们有多少老师犯过这种罪呢,我们扪心自问:我是不是没有兴趣备课?我有没有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我是不是把备课当成学校强加给我的任务?窦桂梅老师告诉我们 “我每一次阅读以前,不查看任何评论,不搜索任何与之相关的资料。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教材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我们惊慕窦桂梅老师现实的明艳,能从一个 农村丫头成为一代名师,却忘了她奋斗地艰辛,台上的绚丽一瞬,需要“十年”的苦苦磨练。“教要成功,备要当先”,我相信: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你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名师,但至少是一位好老师。

关于态度,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责任。对这份工作,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态度呢?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报道,常言道:做一行,爱一行。记得我刚踏进教师这个行业,在新教师培训时,授课专家问我们,你们为什么当老师?下面的回答众说纷纭,但真正出于热爱教师职业的不多。你不能选择你爱的职业,就爱你所选的职业。不管你的初衷如何,爱你现在的工作就是一种态度。窦桂梅老师对这个职业有爱,从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她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

从这本《回到教育的原点》中,我们还可以读出很多很多的东西,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回到教育的原点。郴州市第十六完小 廖流芳

第五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肖东伟

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1982年15岁的她走进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可她认为既然学了4年的师范,就该当一名好老师。几经周折,终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晚了,她被分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这一干就是5 年。先后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等几门课程。这5年使她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开课的历练让她快速成长。1995年至1997年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生语文教学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从此以后她成了中国小学界的一位名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不断实践。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多次提到阅读与反思,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当今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体、音、美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视,而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个三大主科,教师身上承受的压力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其实教育只有学科之分,并无主次之别。但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却无形的将各个学科分出主与次。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无情的剥夺了他们的爱好,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阅读从今天做起。

2016

下载,教育原点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原点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学习《回到教育的原点》。看完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精彩语句舍不得放下,记录在此。1、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推荐)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爱在细节学在阅读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 读后感 符蓉 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原点就是师生中流淌的爱;在王阳明的眼中教育的原点是......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一)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

    结合实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学习《回到教育的原点》。看完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精彩语句舍不得放下,记录在此。1、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

    《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最近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小编整理]

    窦桂梅——一个我十几年前便熟知的名字。素雅的名字,一如她的人,她的文。记得我做班主任时便有幸聆听过她充满激情与艺术,质朴与唯美的课堂教学《群鸟学艺》、《一夜的工作》,课......

    《经营的原点》读后感

    《经营的原点》读后感清洁、新鲜、丰富、随机应变„„“日本零售之父”铃木敏文用最简单的原理打造了世界上最好的便利店7-ELEVEn。他是日本企业家中“朝令夕改”、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