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营的原点》读后感
《经营的原点》读后感
清洁、新鲜、丰富、随机应变„„“日本零售之父”铃木敏文用最简单的原理打造了世界上最好的便利店7-ELEVEn。他是日本企业家中“朝令夕改”、勇于创新与破坏的代表人物,近年来,日本的7-ELEVEn已成为日本流通业界中的首席企业,在流通业界无人能出其右,在产业界亦是屈指可数的高收益企业。
《经营的原点》是铃木敏文的经营哲学。铃木敏文先生认为:“真正的工作,从彻底做好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在书中,铃木敏文介绍了彻底做好最基本工作的方法。
铃木敏文用最简单的原理打造了7-ELEVEn,这个世界上最好、规模最大的流通产业体系,他提出“经营中最重要的课题,不是降价损失、废弃损失,而是机会损失”,“决不允许勉强可以”,“再不起眼的工作,连续干上一年也会成功”,“做生意就是和顾客的厌倦感作斗争”等观点,看似朴实坦诚,实际上却是“经过顶尖的经营过滤了的精华”。
作为“零售之父”,铃木敏文深谙便利店的管理之道,他提出便利店应实行个店主义单品管理,掌握天气营销,重视数据,重视机会损失;作为“新经营之神”,铃木敏文的经营思想具有普适性,他倡导“朝令夕改”,追求差异化,追求经营品质,追求做人的生意。《经营的原点》分别从抓住工作的本质、使命才是新价值、首先-
打破一切陈规、信息-企业盛衰的关键、假设与验证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努力、打造天气营销新体制、差异-赢得竞争、我们的工作-就是销售价值、领导的责任-就是认认真真做好基础工作、投入地工作-做“人”的生意等十个章节进行介绍,指出零售商要完成成功的零售活动,就要在商品齐全、鲜度管理、清洁维护和亲切服务上下功夫,注重单品管理,提升自我的信用度。
他的核心经营思想是要适应变化越来越快,口味越来越个性化的买方市场,你就必须打造适合你当地环境的个店(个店主义),你必须依据天气,环境,心情,事件调整商品的订货和陈列(单品管理),你必须时时刻刻关注顾客本质性需求,不要盲目依据计算机系统的大数据进行决策,因为他认为我们追踪的畅销商品,其实一直存在于自己的店铺之外,当潮流已经覆盖到7-ELEVEn这样的零售店,那根本就不是抓住潮流的时机了。
一切工作都要依据大量实际信息的假设开始,以验证终。要建立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你对畅销商品的感觉,这样你也会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创造工作的价值。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适合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观点:
1、在工作当中,只有正确的决策和行动,没有什么上下级关系。即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只要你的工作方法和以往保持一成不变的话,业绩是无法如想象般提高的。
2、随着组织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负责现场具体工作的每个人的责任也会变得越来越重。当然,工作内容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个人的能力如果不能随这个节奏提升的话,那么企业整体的应对变化的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3、要根据各个单品在每个时间段的销售状况的动态变化,小心假设,并认真验证这些假设,这是经营好一家商店必须要做的工作。
4、商品真正的价值是品质,为了保持品质,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毫不妥协。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客户忠诚度,品牌忠诚度。
5、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工作,只要能完全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并切实去执行,也是完全可以培养起店铺忠诚度的。
6、店长的工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使自己所经营的店铺的利润最大化”。
现在日本7-ELEVEn的事业领域已经超越了便利店的事业,成为日本零售业界中的首席企业,是业界屈指可数的高收益企业。7-ELEVEn的零售心理学和经济策略是被“全世界最难对付”的日本消费者锻炼出来的。因此就算是美国的沃尔玛与法国的家乐福等海外零售巨头相继进军日本,也无法撼动7-ELEVEn的地位。
7-ELEVEn便利店的“商品齐全、鲜度管理、清洁维护、亲切服务”这十六字方针看起来简单,但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那就不简单了,这就是7-ELEVEn的成功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第二篇:,教育原点读后感
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本学期,我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这本书主要向我们阐述了自育自学思想及其实验。“自育自学”论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凸显了教育教学的原点。只有坚守这个本质、坚持从这个原点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育自学”实验,是从教育原点出发的实验,是向广大学子“烧心香”的实验。
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这是“自育自学”论的核心理念。我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导自学型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学。遵循了自育自学的教育规律。“自学课堂”的教学流程是明确学习目标——交流自学情况——师生共同探究——学生自我小结——巩固自学成果。我校实行这样的教育模式以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了,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学校制定自学方案,学生提前在家自学,课堂上重点谈收获和解决疑难问题。自学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何先生提出“四做”,即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课外阅读的主人、做考试的主人、做网络的主人。中小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就要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失去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等于放弃自己的天职,是最危险的失去;浪费课堂时间,等于虚度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最可怕的浪费。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能体现。引导自学型课堂,是我校两大特色之一,另一个特色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学会做网络的主人,是引导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大课题。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从中获益,不受戕害。
教育一线的老师要用“自育自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遵循“自育自学”的教育规律,教会每一个学生自育自学。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个人发展竞争之源。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人生有所作为的必备本领,又是人生无尽追求的崇高境界。
第三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1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着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2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3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
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
2、通读原着和作者生平。
3、选读原着和相关评论。
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
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
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
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4《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着作中的一本。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是第二部分中的一堂好课好在哪。窦老师以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水生植物》为例,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分析了这堂课。最后她还强调了一堂好课,一定是体现上述‘教学艺术’的课。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于是,就在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充满着新的教学生机,洋溢着新的教学活力。我想这段话就是窦桂梅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吧!
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已十三年,经过不计其数的课堂。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说都太不尽人意。课到底该如何上?什么样的课才称得好课?从窦老师的这个课例中我终于明白了。一堂好课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我也深深地懂得一节课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带给学生美妙的享受。
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里,窦老师很多次提到关于阅读。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着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走出来,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韧劲和勇往直前的闯劲,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读,潜心钻研,从一个音乐教师、语文教师、优质课教师,逐步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而又幸福通衢的教育之路。窦老师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如同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2.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
3.《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4.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5.回到原点日记
6.《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7.当变法回到原点,他…
8.回到原点作文700字
9.中学作文:回到原点
第四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1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2、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3、选读原著和相关评论。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
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2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窦老师告诉我们一堂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临危不惧。她讲到备课《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是《西游记》中的节选,要想讲好、讲透这篇课文,在备课的时候要通读《西游记》原著,还要读关于《西游记》的各种评论。这项工作实属不易。窦老师也说,如果每篇课文都做如此准备,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积累。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租到,雅瑶尽力抓好某一个主题展现这个过程。
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语文教学时简单的讲课文还是讲语文?思考之后,我们应该找准方向,尽一切地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再次借用窦老师的那句话: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2.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
3.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4.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5.《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6.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7.回到原点日记
8.《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9.回到原点小学作文
第五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推荐)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
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