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影评1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今天是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我的心像澎湃的海潮,久久不久能平静。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从小失去了母亲的石娃和姐姐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勉强供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必须辍学。一把铜勺决定了石娃和姐姐各自的命运——石娃上学,姐姐辍学。
这又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石娃和姐姐在艰难困苦中长大。姐姐嫁了人,石娃经过刻苦努力,考取了师范学校。面对着录取通知书和瘫痪的父亲,石娃变卖了家产,背起父亲毅然走出了马连河。
他背起的不仅仅是一个多病的父亲。他在极度艰难中背起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他们做的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是什么伟大的发明创造,只是一些平凡而琐碎的小事,但他奋勇拼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却深深打动了我,使我增加了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勇气和力量。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颇深。石娃终于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了,看着他背起父亲上学的背影,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与石娃相比,我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要优越很多,我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人人都会遇到,面对挫折,只有打起精神,坚定信念,排除困难,才能变逆境为顺境,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们是年轻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在祖国方兴未艾的大潮中,一切都要通过实践去摸索,去开创,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新时
代的建设者百折不挠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不能因为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就丧失了勇气和信心,停滞不前。我们必须多学习,多锻炼,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像石娃那样,做生活的强者,做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观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改变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看法。石娃从小努力,刻苦学习,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让石娃考上了大学。石娃没有因艰苦的生活和瘫痪的父亲而放弃任何东西,用自己坚强的双腿和双手去开始新的生活。我也要坚强的生活和学习,遇到困难不放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第二篇:七十七天影评
《七十七天》的残酷美学:在最危险的旅途,遇见最美的风景
青藏高原、川藏线、骑行、无人区„„这些是很多文艺青年的装逼必备词汇。我就听过30多岁的女文青讲自己七八年前的探险旅行,讲如何骑行到达拉萨,如何遇见磕长头的人,只字不提用了什么条件换得了半路搭车到达终点。
我并不鄙视理想和信仰,也不鄙视九死一生去探险的人,甚至还有点佩服。但鄙视那些自我感动的人。真正的灵魂触动、真正的朝圣都是内修于心的,就像电影《冈仁波齐》,平平淡淡、无声无息,一步一长头,不自我感动是它最高级的品质。
旅行探险类纪实散文集《北方的空地》有着不自我感动的高级品质,原著作者杨柳松走出荒原后说:“事实上,走出荒原没有想象的幸福感,或是什么成就感,甚至是一种轻度的抑郁和迷茫„„我们所期望的终点并不存在。”
电影《七十七天》是从《北方的空地》改编而来,但这部电影有点自我感动——所有的情节都是在描述这次探险有多么不容易,男主有多么九死一生,但男主总能在关键时刻奇迹般地生还。为什么要有这么一场苦哈哈神经兮兮要死要活的旅行探险?电影并没有说。好在,这部电影里边有太多美得令人窒息的风景,电影的每一秒钟,都像一张张的风景画。所以,我们就当这部电影是在表达“残酷美学”吧——在最残酷的大自然中苦苦挣扎,形成了一张张最美的风景画。
男主“杨”跟女主的相遇、结伴同行,乃至于踏上未知凶险旅程时的告别,都简单而平静,甚至至始至终都只是个相遇,而没有爱情。男主在羌塘高原无人区救了一只萌萌哒小狼崽,为孤寂、残酷的旅行增加了一点温情,但也仅仅只是增加了温情,并没有过度渲染。
没有在感情戏上用力太多,也许是因为:在那样艰难的旅行探险中,活着、生存比情啊爱啊要重要得多。电影结尾其实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杨到底有没有走出羌塘无人区?电影并没有正面地、明确地回答。按照我的理解,他是没有走出来的。女主角的双腿康复一样,“杨”走出了无人区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从这个角度看,电影还算讲点逻辑,不违背它“伪纪录片”的性质。
最后想探讨的是:人为什么要旅行?其实是为了找到少年的感觉。
很多时候,少年时代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最美好的时代。少年时代有力气,有冲动,有爱,没有世俗和算计。也许,你在少年时代就骑着车去了很远的地方,回来后告诉你心爱姑娘,你看到了最美的星空——这样的事情没有意义,你却发自内心想做,就有一种拦也拦不住的冲动。这样的事情,只发生在人的少年时代。
而全人类的少年时代,就是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那时候人类渺小而脆弱地存在于这个星球,与风霜雨雪、虎豹豺狼等等做斗争,艰难地活着,为躲在山洞里的家人狩猎食物。人类作为食物链的一环虽然艰难,虽然渺小脆弱,但也简单而纯真,是曼妙大自然的一部分。
少年时代的人类虽然很可能九死一生,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但这样的生存方式是生物本能,发自内心想而壮怀激烈,没有丝毫自我感动,很高级。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其实就是鼓励人们永远保存那份少年本质,不自我感动。
如果要去欣赏羌塘高原无人区的美景,值得一看。
第三篇:1942影评七
一九四二冰凉入骨温暖入怀
由小说《温故1942》到电影《一九四二》,刘震云和冯小刚走了18年。
早在1994年,初为导演的冯小刚在看到这部小说后就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立誓要把它搬上银幕。然而,由散点式的小说到不能没有戏剧性的电影,技术难度是极高的。而比技术难度更高的是题材难度,把一场惨绝人寰的中原大饥荒直接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尽管时光流逝50年,仍然不是一个“说走咱就走,一路向天不回头”的轻省活儿。在过去的18年中,冯小刚和刘震云两次筹备,两次作罢,有时候是因为投资不凑手,有时候是因为氛围不融洽。现而今,在所导12部影片累积了20亿元以上票房之后,冯小刚再次担心这个艰巨的任务。在老板王氏兄弟的鼎力支持下,在一众台前幕后老伙计的帮衬下,这次他成功地举起了这个千钧之重的大块头。
故事简单而朴素,1942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遍地饥民踏上逃荒之路。微观层面,地主和穷人结伴而行,东家和长工相依为命。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乱兵哄抢,离乱人不如太平狗,一条命只抵数斤米,这是一条看不见光明的绝望之路。宏观层面,日军进攻河南,国军催逼军粮,蒋委员长被丧师失地的坏消息包围,对河南的事装聋作哑,无暇理会。将微观和宏观两端连接起来的是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他实地踏勘,有图有真相,以翔实的报道将中原惨剧直达天庭。然而一切为时已晚,300万河南人死在这个天灾人祸交杂的年份里……
这是冯小刚的沉淀之作。都知道他是拍京味儿喜剧的行家里手,内地的贺岁片的概念就是他确立的。但他从来都不甘于仅只是娱乐世人,早在他还是电视剧导演时,他与刘震云合作的《一地鸡毛》就堪称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做了电影导演之后,每拍两三部喜剧片,他就要反刍般认真地纠结一回:《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之后是颇为警世的《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之后是颇为沉重的《夜宴》和《集结号》,两部《非诚勿扰》之间还夹杂着悲伤的《唐山大地震》。到了《一九四二》,冯小刚把自己全然沉浸在深海中,看着民族苦难史的一个横断面从上方流过。用心还原,谨慎地撷取,这可能是冯小刚最小心翼翼的一次创作,也是他积蓄多年能量发起的一次总攻。
这是张国立的影帝之作。我在微博里说“绝色之作”是想在修辞上有所不同,但很多严肃较真儿的人跟帖说:一个老爷们儿有什么姿色,难道是基佬?那我只好回归最传统的说法。张国立演的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地主,灾难初临时,他认为凭自己一辈子积攒的生存智慧足以化解一切危局。但事态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他的预见,在亡命天涯的盲流大军中,他和其他人一样卑微无助。房子烧了,粮库空了,儿子死了,老婆、闺女、孙子命如风中之烛,人类所能遭遇的悲伤他一个都没落下,而张国立则用他那张司空见惯的脸真切地给出了人物不断变化的内心世界,难道还当不起一声“绝色”吗?
这是徐帆的母性之作。徐帆演过催人泪下的《唐山大地震》,也演过一根筋的《青衣》,那是她迄今最深入人心的两个角色。但在这部电影中,她收起了泉水般的眼泪,也收起了怪咖和乖僻,演了个我以我身护我儿的母亲。刚出场时,花枝还较劲地守护着女人的贞洁。饥
寒交迫之下,有饼干胜过一切。徐帆收着表情敛着劲儿,越是不嘶喊越能觉出人物内心母性的涌动。
这是张默的爆破之作。张默的名声似乎不太好,身为星二代总是被人指责为“拼爹”。场外的事、以前的事且不说,他这次演的栓柱,的确是一次爆发和突破。其他的人多数是成熟的,因为成熟也就单色彩,而栓柱在灾难中实现了从懵懂到担当的成长,这不是犯个愣、耍个酷就能演好的。编剧和导演给的戏份足,张默把握得也好,他先是很二,甚至有些喜剧感,后来一夜之间变成男子汉,却不幸遭遇了世间惨事。如果说其他人的遭遇会唤起观众的同情,栓柱的下场则会点燃观众的愤怒。
这是范伟的虐心之作,他演的厨子外憨内奸开始还惹人笑,后来则成了一种说不出来的痛。这是李雪健的忧愤之作,他演的有良心的省主席,不能救民于水火,他的嘴唇总是处于颤抖的状态。这是陈道明的枭雄之作,《长征》里的老蒋正当全盛之时,演得那叫一个嚣张;《一九四二》里的老蒋困坐愁城,只能是“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样的领袖未免做得憋屈。这是张涵予的焦虑之作,他演的神父不知道上帝是否看见了中国发生的悲剧。这是冯远征的懵懂之作,他名为“瞎鹿”,死得也糊涂。这是阿迪里安-布劳迪的惊心之作,他演的记者把“狗吃人”摄入了镜头。这是蒂姆-罗宾斯的迷惑之作,他演的神父在中国待得越长就越不理解这里的事。
从视觉上说,《一九四二》震骇我的是人命如草:不经意间的铁叉贯胸,炸点中央的血肉之躯,一巴掌打到锅里的活人……从史迹上说,围城的饥寒盲流,风中颤抖的饿殍,装胡羊的最高统帅,不敢报丧的省主席,如在眼前,如雷轰顶。满目疮痍,人相食,冰凉入骨。一息善念,终不灭,温暖入怀。在2012年的冬天温故一九四二,在冰与暖的交战中感受历史的回响。我们从人性和兽性的交战中跋涉而来,心藏大痛。过去的沉沦和苦难,如果不能转化为今天的警醒和自新,悲剧恐怕还会重来。
第四篇:《七号房的礼物》观感影评
《七号房的礼物》观感影评
随着最近一部很热很红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开播,掀起了一大波的“都教授”瞬间移动和“千颂伊”的炸鸡喝啤酒潮流,人们盲目的追星星追的如火如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越来越捧外来剧的原因是国产片的内容不合年轻大众的口味,但也引起国产片的重视,如何改制增质才是重点。我也因为好奇心追看完了《星星》,但是没有盲目的追星,相比其他韩剧,我更喜欢一些感人的催泪大片,感觉更真实可感。最近,我看了一部没那么火的催泪韩国电影《七号房的礼物》,虽然名字听起来好像和感人没什么联系,但当你看完后你会不自觉的心里颤抖了。
这不电影的名字是来源于韩国的一个监狱房号--七号房,那里住着几个都因为犯罪或违法进了里面,但是最近有一个新进来的狱友。他脑子不是很理智,有先天性缺陷的他却被冠上了引诱未成年人罪和强制骚扰罪而关了进去,最不可思议的是即使被误会而抓去他都不会忘记关心着他自己的亲生女儿。因为他的女儿很喜欢美少女战士的书包,因为家里拮据一直买不起,但他们每个星期都要去几次商店看那个书包有没有被买走。当他真的存够钱想买给女儿的时候却被一个人买走了--那个就是警察局局长的女儿。唯一的美少女战士书包被买走了,他一直都记在心里,很希望他们能卖给他来实现女儿的一个小小的心愿。有一天他再次看到了那个背着书包的女生,下意识的他就一直跟着那书包走,谁不知突然一声尖叫:那个女生摔了地上还躺着一摊血,因为他之前学过紧急救生其中的一些动作被路人看到就误会了他想强奸那女生,而且还是警察局局长的女儿,局长当然不会就这样放过他。借着那一身的权力,他一直威胁逼打强迫他招了供,最后他斗不过局长只能全部招供了。大家都知道他本质是好的,期中还不顾自身生死救了监狱长,这样的大好人还敢杀人?真不科学!
是的,再笨的人也不会笨到去杀人。到底是什么威逼到他最后宁愿接受被人冤枉,被世人唾弃也要招供?就是因为他那最珍惜最爱最想好好保护她的女儿,局长威胁他如果不招供就让她女儿经历一样的事。他妥协了。谁还敢说他笨说他傻吗?他把最后的保护女儿的一点点可能也要抓住,只要女儿安全,他什么都无所谓了。多么伟大的父爱啊,他从小就既当爸爸又当妈妈,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惺惺相惜的女儿。理智不清楚的人会如此紧张自己的亲人吗?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他对女儿的爱令人赞叹,也令人惋惜。
做女儿的从小就很聪明懂事,成绩一直很优秀,从来不让大人担心。这么可爱的女儿那么小就没了父亲怎么能不让人心疼让人痛,她一直记得要为父亲伸冤,驳回死刑的判决。经过一番努力和老天开眼,让人民知道了真相,法院驳回了几十年前的那件冤案,替她父亲申了冤。人民从心底里开始赞扬这位伟大的父亲,一起祭奠这份伟大而沉重的父爱。
是的,他戳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亲情。世界上只有亲情才有那么伟大,无时无刻都替自己的儿女着想。只要子女过得好比什么都来的好。而现在很多做子女的反而还不知珍惜,一直让我们任劳任怨的父母担心甚至伤心绝望。这是个多么可悲的事情!
我一直都很感恩父母给我们来到这个可爱的世界的机会,我希望能通过以后的日子能更加照顾好他们,做一个让他们骄傲的女儿,我一直在努力!
第五篇:影评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 2011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课程编码 08A92 选课班 A01 课程名称 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 王妤彬老师 学 号 0080175 姓 名 甘意芳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考试时间 2011年 6月8日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说起写一篇影评,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网上搜索一下,改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一篇影评,但老师说要原创,因此我不想自欺欺人,即使自己写的东西很肤浅,也就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和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以前,我不喜欢看电影,也很少看,因为觉得电影不像电视一样,电视会显得更真实和像生活一样,而电影更像是一种压缩和快进,中间过渡的很快,也少了很多生活化的元素,但自从上了影视鉴赏之后,对电影的态度和想法有所改观,感觉虽然短短的一两的小时,但有很多东西和精华溶缩在里面,拍摄一部电影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电影中的一个画面往往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虽然现在对电影中的一些方法还不能掌握和理解,但现在最起码有着这样的思维,也在慢慢学着领悟电影中的美。
我对所要讲的这部电影也没有很深的感悟,只是觉得其中一些场景很感人,当一个有着口吃的王子当他要面向那么多人发表他的演讲,而他又讲不出来的那种痛苦,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能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知道。《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他的这种永不放弃,克服自身的缺陷的这种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生活着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上帝永远是公平的,生活中也是有得必有失,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直面生活,不要逃避问题,问题不解决不会消失,只会越积越多,因此,但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不管结果会如何,我们不会留下遗憾,因为我们努力了。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通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轻松、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而这样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他的口吃症状似乎又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我们很放松,我们无所顾忌,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评论,是真心相对的值得自己信赖和依靠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往往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伪装着自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与人之间少了信任,似乎人与人的感情都由利益联结,只有亲人和真正的朋友之间才让人感觉还有真情在,还能感受到难得的温情。他和他的妻子之间的相互扶持,他的妻子为了他的病寻遍良方,现实中也有这么真实的故事,我觉得夫妻之间首先是要相互信任和理解,在困难面前一起面对,患难见真情也是这个道理。生活不需要物质上很富有,只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相扶相持到老。
除此,国王和那个治疗师就像朋友一样,那个治疗师不畏惧国王的权威,只把他当做自己的一个病人,他和国王的关系既是一个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又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国王也没有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权威,在治疗师面前,他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和朋友,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治疗师一心想帮助病人,而不奢望能得到什么,或许把病人治好的快乐就足以让他满足,国王与治疗师之间踏破阶级界限的友谊,感动人的瞬间,却揭露了尘世的冷酷复杂,或许都不是故意的,但“人心隔肚皮”想来已经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上有了用武之地。治疗师面试舞台剧演员,插入的这段无关国王的情节,是最好的说明,有时不是不能欣赏肯定,是不愿欣赏肯定,是无心欣赏肯定。再说国王乔治六世,唯独在面对妻儿时可以不设防线的他,终于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百分百信任的人——语言治疗师。因为他赢得了乔治的心,靠真诚宽容的情,靠毫不吝惜的赞美与鼓励。做一个“懂得赞美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倍感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因你的真心赞美,学会赞美别人。赞美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鼓励,生活中,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虽然或许会然人觉得有些虚伪,但久而久之,你的真心诚意的赞美就会使人理解的。
这里我就不想谈及电影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因为现在还不太懂,在以后看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电影的时候会多多注意,慢慢学着欣赏电影,学着体会电影表现的思想和所运用的一些技巧,而不满足于看完一部电影,而什么都没得到。有时生活就像一部电影一样,虽然短暂,但是很丰富,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