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推荐]

时间:2019-05-15 01:0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弗雷德里克[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弗雷德里克[推荐]》。

第一篇:弗雷德里克[推荐]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和,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1830 年 11 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在维也纳,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 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从 30 年代初到 40 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 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由于 40 年代波兰民 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 逝世;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1836 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 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 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 1849 年 10 月 17 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把钢琴的表 现力发挥到了精彩绝伦的境界。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 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

兴曲》等等。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 19 世纪 30~40 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 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 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 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 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 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 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 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 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 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 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 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 宣告: “波兰不会灭亡。”

第二篇:2019《小田鼠弗雷德里克》阅读答案

2019《小田鼠弗雷德里克》阅读答案

“弗雷德里克,现在轮到你了。”大伙说。

“闭上眼睛,”弗雷德里克一边说着,一边爬上一块大石头,“现在我给你们阳光。你们感觉到了那金色的、温暖的阳光了吧?”

听着弗雷德里克的话,那四只小田鼠果然觉得暖和多了。是因为弗雷德里克的声音呢?还是他在变魔术?

“收集彩色是怎么回事,弗雷德里克?”小田鼠们焦急地问道。

“再闭上眼睛。”弗雷德里克

好像真的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田野。

(1)弗雷德里克曾经说他要收集阳光、_____、_____

。这部分描写的是弗雷德里克收集的_____、_____。

(2)弗雷德里克真的给大家带来五彩缤纷的颜色吗?带来的是什么?

(3)根据这部分内容,提出一个问题。

参考答案:

(1)颜色

语言

阳光

颜色

(2)没有

带来的是弗雷德里克对颜色的描述

(3)提示:能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即可。

第三篇:弗雷家书2

《傅雷家书》

———廖模华

小孩放假后和她一起读完了此书,的确,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能静心来读纸质书的人数越来越少,因为鼠标一点,天下事尽在其中。还有,我们都认为很忙,忙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实事”。还有总认为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模式和学习职责,我们管好衣食住行就好了,但是,看了此书才明白,父母的职责是走进孩子的内心,陪他们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分享责任、义务、权利和幸福。

一个自然人,从生活那天起,爱就随之而临,如影随形。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作为父母我们都认为我们会尽己所能,给他们最多或最好,可是在这个“好”与“多”的量化过程中,往往因为我们自身的修养和社会原因,不知不觉中跃进了“爱”的惯圈。只要为人父母就都希望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成功得失告诉孩子,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以免他们从倒覆辙,因为社会现实就摆在面前。

升学、择校、就业就是那么现实,所以我们的爱是牵强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休地说些无关痛痒的断链生存法则,以及强行学习的高压政策。我们忽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他们的身,却走不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只是成批成批的生产了流水线上的高学历人材、却忽略了人性的本质和灵魂的共鸣。而傅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是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学习的。人无完人,智商有高低之分,但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需有完整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以说,此书是一本对现代家长有教育意义的书,值得共勉的一本书。

第四篇:关于雷的作文: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关于雷的作文: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摘要: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暖暖地渗进窗户,调皮地和我一起翻动着发黄的纸页,寻找那一个个跳动的文字的精灵。让心随着它们来到古代,来到世外桃源,探寻着古老的智慧,探寻着关于那些前人留下的足迹„„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暖暖地渗进窗户,调皮地和我一起翻动着发黄的纸页,寻找那一个个跳动的文字的精灵。让心随着它们来到古代,来到世外桃源,探寻着古老的智慧,探寻着关于那些前人留下的足迹„„

“谓林属于山曰麓,尧使舜入林麓之中,遭大风雨而不迷。”翻阅到一段绕口的古文,心里默默地想:这是„什么意思哦?——答案不久就找出了:4000多年前,尧打算将帝位传给舜,但放心不下,为了考验他,在一个暴风袭来的夜晚,尧让他进入原始森林,看他能不能顺利地回到自己的身边。那是需要坚强一直和惊人智慧的,那是需要不停地被披荆斩棘的,那是需要不断对付猛禽野兽的,但是舜成功了。出自《尚书?舜典》。我看完这段释义,有点懵了,这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这世界上有这样的精神吗?我不知道,我只是在心中默默想着:有吗?应该有吧!嗯,肯定有!

烈风雷雨弗迷是放开心扉

几天前,还捧着《恰同学少年》翻个不停,九十四年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热血青年,心系国家的安危,带着理想,带着责任,走向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内心总澎湃起一种感动和震撼。感叹那个年代的风起云涌,佩服先辈们的志气和闯劲,也叹息自己的生不逢时。

当中有一段就以“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为题。翻动着书,我不禁被主人公们的激情所征服。的确,在那个大雨的夜晚,在爱晚亭,当毛泽东说出:“趁着这满山夜色归你我所独享,烈风骤雨中,凌其绝顶,一览众山,岂不快哉?”我的心,被震撼了。冒雨登山,现在的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有怎能体会到那份雨水冲刷的凉爽和快意呢?当他与蔡和森回到爱晚亭时,蔡和森说:“风,浴我之体;雨,浴我之身;烈风骤雨,浴我之魂!”当时的我恨不得能穿越历史,回到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与他们一起雨中登山!

可惜,我是94年后的人!

我能体会到,主人公们那份雨水冲刷的快意,那是在那个年代最畅意的想法。我更能体会到,那是份怎样的充满自由力量的长啸狂呼声,应和着原始、野性的自然之力,刺破长空,在电光飞闪中,如急电破空、惊雷掠地!那是何等的力量,放开了旧社会的束缚,放飞着新青年的青春和活力。没错,烈风雷雨弗迷正是放开心扉的强大力量!

烈风雷雨弗迷是意志坚定

我相信,那时的舜经受住了这么大的考验,他有着超人的意志。这样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定,此时的烈风已成为似烈火焚烧的轻盈小扇,此时的雷雨也已成为干旱心田的滋润。我相信我们要实现吐火的梦镜,我们要撞碎血铸的洪钟,我们要用这金蛇般的电光遍射出红色的光亮,要用震破大地的雷霆来击散阴霾。我们需要烈风雷雨弗迷的的精神,即使我们纳于大麓而丧生,那也是一条好汉子!

第五篇:感受基弗

感受基弗

——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现实意义 “假若不幸的事实可以通过类似此处所见的绘画被回忆并转用于教育目的,那应当归功于基弗从其现代主义祖师那里继承下来的严格的形象控制力,以这一点与人类其他某种更高尚的才能和天性相结合,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典范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有着希望的景象.”美国艺术家阿纳森对基弗绘画的简要阐述。我觉得很精辟,概括很好。当我第一次面对基弗的画的时候,心灵被震撼了,那不仅仅是一幅幅的画,而是记录艺术家本人对历史的反思与探究的纪事,欣赏他的画和雕塑同时也是在读一本书。欣赏他的画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他思想厚重、深刻,反复不断地反思德国历史上的沉重话题、第三帝国的恐怖。渗透着往日灾难和探究神话与神秘主义、宗教与哲学的作品。反复援引文学、收录英博柯∙巴赫曼、保罗∙策兰和瓦尔特∙本雅明等人名句的作品。“基弗从德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中汲取无穷的灵感,并把它们重新加工糅合,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战后的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帮助克服二战刚刚结束时人们的心灵真空状态有很大的作用。”这是2008年63岁的德国画家和雕塑家安塞姆∙基弗被授予德国“图书和平奖”评审委员对他的评价。他也是首位获得德国图书和平奖的艺术家,做出这个决定是果敢而离经叛道的,德国的文艺专栏用力思考着,是什么理由打动了德国最重要奖项的基金评委会。该奖项第一次没有颁给一位从事文字工作的男性或女性,德国图书和平奖颁发给安塞姆∙基弗,一位画家、雕塑家、造型艺术家。基金评委会给他的入选理由是,他们要褒奖一位“迫使所在时代面对那令人不安的废墟般的、瞬间即逝的道德信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是基于这些作品“开启一种绘画语言的能力,正是这种语言将观赏者变为读者。”基弗是一个思考者,一个读者,一个认真探究历史的勘探者。他的作品总是流露出强烈的社会感和人文关怀。他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十多年的纳粹统治对德国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他认为这段时间很可能造成了德国的艺术家人才断层。基弗并不是个善于表达的人,所以他不适合画展开幕式上的轻松交谈、大型艺术博览会上的激情四射,还有作绘画大师们自鸣得意的姿态。他在外在可能不善于表现,但他内心是广阔的,他那些巨大而充满伤感意味的物象通常沉浸在粗砺的色调中,在灰色、棕色中。他的画运用了大量的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在这种艺术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讨巧的,一切都渗透了希望被昭示的符号。出生于二战最后岁月里的基弗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将“历史的沉积”挖掘出来。他是艺术家,更是发掘者。

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以防止法西斯力量死灰复燃。从此,西德的艺术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东德的艺术则处于前苏联的统治之下。然而从7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的政治影响减弱,欧洲的艺术家也开始对美国的艺术进行抵制。80年代反抗美国主流行为的欧洲艺术正是从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意大利开始的。这两个国家似乎更加有意识地扶持能代表自己性格的艺术,从而能与美国的艺术相抗衡。而新表现主义坚持用传统的材料和方式,正可以纠正美国艺术中过分离谱的做法——绘画已经不是绘画。在渴求形象,渴求激情的艺术世界中,这些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与观念饱和的70年代,使战后阶段的欧洲艺术第一次得到国际性的瞩目,并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流派因此成为80年代西方画坛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动摇了纽约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心的地位,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以后十年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传统架上绘画又回到了美术馆,回到了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1]。

作为基弗的老师博伊斯,他的反省、批判和向往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同是那个年代的人,只是一个是出生在战后,一个出生在战前,而且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博伊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曾是德国的航空兵,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轰炸和攻杀,家园已作为自己的罪孽的代价而被摧毁,重建的坚强和艰苦当时不能得到赞许,更不能讴歌。博伊斯作为艺术家在肉身的痛苦之上,心里又被历史和现实的境遇剥夺了自在。面对生存的残酷和精神的重负,战败的事实和德国战后必须承当“无我”的事实是一个共同框架。不同的问题发现是在这个共同框架中的由洞察力和个人素养决定。博伊斯的所有的素养多么奇特,他的活动是德国战后精神走向的一个表征。基弗受其影响,虽没经历什么战争,但战后留给他的世界似乎让他重新经历了一场战争的洗礼,基于历史的因素,艺术家往往是描绘自己当时所处的境遇,以画来抒发情感,阐述历史。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艺术本身,即艺术内部的问题。纵观西方艺术史,整个西方造型艺术是视觉、知觉、语言系统的演变和进化过程,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主流,不间断 地完成艺术内部的革命,纯化艺术内部的语言过程。他们的每一种艺术形式语言的变革都暗示着潜在性冲动。他们的艺术作品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其艺术史乃是形式变化的历史。像巴塞利兹、彭克、伊门多夫、吕佩尔兹等代表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主题都是与德意志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意识到德意志以往的深远根基,反省国家创伤,探究德意志文化根底,回归民族意识。许多艺术家像宗教徒似的,身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用艺术的方式寻找一条精神重生之路,他们试图从德国的历史和当代人心灵与环境的关系中,找到可以开发的、被压抑的精神价值。另外一些艺术家试图从画面里体现出极强的政治信仰,反映社会的一种状态,与社会道德义务纠缠在一起,具有复杂的政治内容。

据说最优秀的戏剧都是悲剧,是否可以说,最优秀的画都带有悲剧色彩?基弗用他的作品给真实、信仰和爱做了完美的注释。基弗的绘画题材是来自国家历史,自身境遇的精神体现,但他作品中所具有的悲情色彩和给人的那种忧患、神秘性来源于德意志特有的民族性格——德国历史非连贯性的演进方式、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混乱的种族特性导致德意志民族特有的矛盾性格,它对德国绘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追求神秘幽邃的精神,并以此折射出幽晦朦胧的心灵层面;它迷恋于浪漫的情调,由此摆脱了现实无尽繁杂琐事的羁绊而向往灵魂的奇境;它青睐表现主义作风,扭曲变形的形象揭示了更真实的人生。其中,追求神秘意向的做法与表现主义传统尤为突出,这两个特点深刻地折射出德国造型艺术独特的民族性格。

追溯到早期的日耳曼人,那时的泛神论作为一种自然崇拜给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加上了某种神秘与象征的意味。在每一棵树木中都有神灵在呼吸,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神灵。这种泛神论深入每一个人的精神深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绘画会呈现出如此紊乱而神秘的面貌。从中世纪开始,德意志的民间艺术家就以极大的耐心在橡木板上描绘着怪异的面孔、带刺的荆冠和各种古怪的精灵,文艺复兴时期诸大师的作品显示了同样的风貌:丢勒描绘了伴随着骑士的死神和魔鬼,巴尔东则以奔放的笔法描绘了狂歌乱舞的魔女、累累的白骨和哀鸣的猫。19世纪的画家勃克林在其油画《自画像与拉小提琴的死神》刻画了自己与面目狰狞的死神在一起的场面,而克林格尔笔下的人物则表现为游魂般的表情与动态,其意境之神秘、手法之怪诞在欧洲美术史上实属罕见。这种灵魂的继承乃至德国的绘画在精神领域中神秘主义一如既往,只是形式上,笔法上,绘画题材不同而以。基弗的绘画里就具备着这种传承下来的神秘感,之所以他的画那么的震撼,离远看就能感受到那种说不出的精神在里面,我们便不难理解了。

德意志民族素以严谨、理性、坚持原则、思想深刻著称于世,这个民族的历史总是以苦难、恐怖、恢弘联系在一起,这还是个“盛产”思想的民族,大思想家可以凑成一个加强排:莱布尼兹、康德、费西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佛雷格、狄而泰、胡塞尔、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海森堡、维根斯坦„ „这么多思想家足以让国人感到吃惊。从一战、二战到国际工人运动,到二战后的崛起、柏林墙的倒塌,他们一直对世界实施影响。行为的背后总是有文化的影子,可以说是他们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内[3][2]

艺术家从基弗那里得到启发,许江、丁方、徐小燕、陈树东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有一些艺术家把基弗作品的表面效果学得很到位,但总是缺少些动人的意味。那不是因为技法的缘故,而是缺乏作品背后的精神支撑。

通过基弗看到了德国绘画背后的很多东西,基弗的绘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技法模式,也放弃了形式主义的艺术小品式的表现方式,使绘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对以后乃至我们今天的绘画艺术探究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我要说的是他们的画我们是画不来的,因为那是属于他们民族的艺术,但我们可以借鉴,来做我们自己的艺术,但基弗所代表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背后的精神支撑我们要看到,我们要找寻的正是这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 洁.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风格[J].成都大学学报, 2007.21(1).2.张正.文化反思的必要性[N].文艺报, 2005.9

3.吴敏 张敏.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演变的动因、特征及本质[J].艺术论坛, 2009.2

下载弗雷德里克[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弗雷德里克[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弗演讲★

    以下是Drew G. Faust 在2008年本科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讲稿。她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校长,第一位非哈佛毕业生校长,杰出的历史学家,2001年从宾西法尼业大学到哈佛的Radcl......

    哈弗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简介(图) 摘要: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是知名的"常春藤......

    哈弗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once famously claimed to have been founded by Alfred the Great in the 9th Century, but in fact, the University as we know it......

    哈弗家训读后感

    《哈佛家训》读后感 教师:郭芳 这个学期利用休息时间,多了这本很久以前就想读的书——《哈佛家训》,看完后,我感触很深。我想哈佛大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世界一流的大学中排名......

    哈弗家训读后感

    如果一只老鼠可以让一个人辉煌,那么我们还缺少什么呢?我们还缺少一个目标,一个我们前进的目标,哈弗家训读后感。没有目标,我们会在不断找寻中迷茫,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那只土拨鼠哪里......

    格列弗游记

    《格列弗游记》 一、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作家,以讽刺作家名垂青史。 二、小说故事简介 列弗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

    格列弗游记

    片段:第一卷第一章 我打算起来,却动弹不得,我仰天躺着,这时才发现胳膊、腿都紧紧地被缚在地上;我的头发又长又密,也被缚在地上。我觉得从腋窝到大腿,身上横绑着几根细绳。我只能向......

    格列弗游记

    格列弗游记 作者: 乔纳森·斯威夫特(英语:Jonathan Swift 1667年11月30日-1745年10月19日),英国讽刺作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以讽刺作品名垂青史,代表作为《格列佛游记》《一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