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我国社会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2014年我国社会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一、全社会能源消费情况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呈上升态势,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5.8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5.13%,增速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值。总体来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速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随着我国对于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一次能源增速低于GDP增速。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36.2亿吨标煤,比2011年增长4%。
图表1:2009-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速及GDP增速(单位:亿吨标准
煤、%)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全社会能源压力情况
(一)经济增长会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虽然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水平有限,能源的消费水平还很低,今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长。按照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前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实现GDP总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全面实现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能源供应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从目前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国家的能源消费水平来看,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低于4吨标准油,假若2050年时中国的人口维持在15亿左右,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同于现在25000美元的国家状况,届时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油,这一能源需求量约为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65%,为目前中国能源消费量的4.8倍,虽然这一简单的匡算不具科学性,这一情景也不可能发生(也没有条件发生),但它展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这就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面临巨大的需求增长压力。
(二)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分布式能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十分贫乏。2013年,中国的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164.33亿立方米,是连续三年每年超过6000亿的年份,但探明总储量仍低于世界天然气探明总储量的2.0%。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人均煤炭占有量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石油仅约1/10,天然气约1/20。从长期来看,国内能源供应将面临潜在的总量短缺,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供应将面临结构性短缺,严重的话能源有可能再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二篇:我国能源现状分析
我国能源现状分析
(l)人均能耗水平低。人均能耗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情况一样,1993年中国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943公斤标准煤(1995年为1065公斤),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家庭人均用电量只有62千瓦小时,不到美国的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使得大幅度提高人均能耗水平非常困难。
(2)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由于中国尚处在工业化初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和管理均较落后,加之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长期居高不下。现在中国的产值能耗约为中等收入国家的2.5倍,工业发达国家的4倍,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能耗要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30%~90%。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29%,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如果把开采效率32%计入,则从开采、加工、转换、运输到终端用新设备的总效率只有9%,不到发达国家的1/2。
(3)农村能源矛盾突出。中国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当前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70%依靠生物质能,估计每年当作燃料烧掉的薪柴达1.06亿吨标煤,秸秆1.53亿吨标煤,从而造成大面积森林破坏和减少土壤有机质。近些年来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使用商品能源数量直线上升,1993年已达1.8亿吨标煤。同时,由于现有农村电气化水平很低,1994年农村人均拥有电量仅275千瓦小时,全国还有7000万人口没有用上电。因之,今后整个农村能源供应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石油。中国能源资源总的来说比较丰富多样,全国到1993年1月l日经地质勘探证实的煤炭储量为9863亿吨,其中相当于世界能源委员会定义的探明储量约占30%。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石油预测总资源量达940亿吨,其中累计最终可采储量158亿吨。天然气预测总资源量60万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经济开发装机容量2.9亿千瓦,发电量12600亿千瓦小时,居世界各国首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太多,人均能源资源就显出相对不足。煤炭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石油人均可采贮量,按美国《油气杂志》的数据计算为2.9吨,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6%。显然这将成为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5)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特殊困难。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且不说50年代煤炭占到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的92%~95%,即使自60年代中期石油大量增产之后,煤炭的比重最低也在69.9%(1976年),整个80年代则在72%~76%之间,90年代前半期一直在75%左右。1995年为12亿吨的煤炭年产量提供了全国70%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0%的化工原料和80%的民用商品能源。煤炭占用了铁路运力的42%、公路的25%和水运的20%,全国大部分大气污染和相当一部分水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煤炭的燃烧与加工(1992年全国SO2排放量1685万吨,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其中的90%和70%是烧煤造成的)。预计今后二三十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有质的改变,也就是说能源需求的增长仍将主要靠增产煤炭来满足。这样,将必然继续加大煤炭对运输、环境的压力。
第三篇:我国粮食产量、生产、消费、物流现状等分析
我国粮食产量、生产、消费、物流现状等分析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作为主食的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有基本是属于禾本科植物,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主要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粗粮和稻谷类三大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我国近五年来粮食产量分析
2004年46947万吨
2005年48402万吨
2006年49746万吨
2007年50150万吨
2008年52850万吨
2009年53082万吨
2010年54648万吨
2011年57121万吨
“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国家统计局报告强调,与以往的恢复性大幅增产不同,2011年的粮食大幅增产是在2010年粮食产量较大幅度恢复性增产、产量基数很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来之不易。
九成以上增产来自粮食主产区。2011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3422万吨,比2010年增长5.4%,占全国总增产量的90.5%。粮食主产区的稳产增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升到76%。黑龙江、河南粮食生产更上一层楼,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5571万吨和5543万吨,双双登上5500万吨新台阶。
总的来说,2011年,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为夺取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粮食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二、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5.7亿t,人均粮食40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超过粮食增长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就不能保持我国粮食持续供给,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增长考虑。控制我国人口的恶性增长和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
据分析,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四)农民科技素质低,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
三、我国粮食的消费状况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家之一,目前在粮食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条件下,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基本构成1.1消费现状。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费最多的国家。粮食属于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粮食价格高低变化对粮食需求影响幅度很小。
1.2粮食消费的基本构成。口粮、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另一重要途径是饲料用粮。由于近年来食品、医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工用粮成为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又一重要消费渠道,种子用粮相对平稳。我国粮食消费存在的问题
2.1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矛盾。根据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将坚持粮食供给以国内生产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满足现有14亿多人口和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要把目前人均粮食供给仅为世界发达国家1/2的水平逐步提高,这就给生产粮食的主要资源耕地和水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2.2饲料用粮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饲料用粮主要为玉米、稻谷、小麦、高粱及薯类等直接用作饲料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近年来,人们的膳食结构得到改善,营养水平得到提高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在全部食物消费中,动物性食物消费所占比重增加。随着畜禽业和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用粮食呈逐年递增趋势,饲料粮消费正成为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加的一个主要需求方面。饲料粮消费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多,要求畜牧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
四、我国粮食的物流状况
目前, 我国的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已经大体稳定在4.5 亿~5 亿t 的水平, 商品粮约占其中的25%~30%;全国有粮库6 万多个, 库存粮食2.5多亿t;粮食加工企业近2.1 万家,年生产能力1.88 亿t。由于近几年连续对农业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 我国的粮、棉、油生产已经逐渐表现出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 粮食的品种和质量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粮食流通总体上表现出量大、点多、面广、生化特性强的特点。
1.我国粮食物流的特点
粮食流通的量大、点多、面广、生化特性强;决定了粮食商品物流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1)粮食物流强调生产上的合理布局;(2)粮食物流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合理地制定粮食流向, 粮食流向是建立在合理布局基础上的;(3)粮食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4)加工增值是粮食物流的重要内容构成;(5)粮食物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粮食物流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 无论是在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组织粮食物流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 粮食物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控制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科学组织粮食物流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困难增大, 政府部门和粮食企业对粮食物流工作的重视并未改变, 对在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情况下如何推进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表现在: 通过明确国家扶植的粮食品种按保护价收购等措施, 推动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为粮食物流的合理化提供优质粮源保证;加大投资力度新建了数百亿千克的仓容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 对一些旧的粮仓进行了必要的改造, 使物流作业衔接、配套, 提高了粮食储运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并通过东北、长江、西南、京津四大走廊建设实现了公铁、水铁运输方式的一体化, 直接提高了粮食物流效率;通过改组、改制对粮食工业企业的资源进行重组: 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在继续推广深加工、精加工的基础上, 加大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的研究, 在粮食加工增值的同时, 也做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2.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
多年来,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沿袭下, 粮食物流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中垄断的格局, 这种格局的弊病在强调保证供应和储存安全的短缺经济时期暴露得并不明显。但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竞争的加剧, 集中垄断的粮食物流格局的弊病明显显露出来, 对现代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的粮食物流企业正面临着以高过国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与之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南运, 主要靠铁路运输和水上运输, 目前70%左右采用包粮方式, 粮食运费高、损耗大、效率低。黑龙江粮食南运, 走铁路加水运到广东, 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5%左右, 如果从大连口岸出口粮食, 流通费用占30%左右, 撒漏损失一般占3%~5%。而欧美国家流通费用率最高不超过25%, 撒漏损失不超过1%。此外, 铁路、交通体制改革的滞后, 也使物流在运输方面遇到较大“瓶颈”。据调查, 国内粮食从生产区运到销售区的流通费用, 占在销售区的粮食销售价格的30%~35%,而国外如加拿大则是20%~25%。过高的流通费用以及小农生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形成了目前中国粮食价格平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局面。
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主要有包粮流通和散粮流通两类, 目前还以包粮流通方式为主。用麻袋将农民生产的粮食装运到基层粮库, 经过检验、过秤、拆包等过程后堆放在仓库中, 需要外运时, 再由人工或机械灌包、称量、装车运到火车站或者码头, 到达目的地后, 人工装卸、搬运和入库。包粮流通中间环节多, 工作效率低下, 需要大量的包装材料和人力。以吉林省为例, 每年仅运输玉米就需麻袋6 000 万到8 000 万条, 占用资金2 亿元左右。虽然通过在车站和码头安装装卸搬运机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但是无法从根
本上解决包粮流通系统中由多环节搬运造成的低效率和粮食散落浪费大等缺陷。目前, 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不再采用这种落后的粮食流通方式,而是以散装流通方式为主。
五、对策探讨
因此,在我国粮食增产、生产问题突出、粮食价格降低、还有综合我国粮食消费情况跟物流情况,我们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
落实党和国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不懈地抓紧粮食生产: 要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持之以恒地严守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也是农民的命根子。必要的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我国每年粮食消费在5100亿公斤以上,必须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动摇。要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的责任制;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占一补一”法定制度;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加大补充耕地的力度;对违法占用耕地实行严格的问责。
三、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性投入:
(一)实行粮食价格支持制度,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二)加大粮食补贴力度,改变粮食补贴方式,提高种粮农民收入。
(三)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动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四)鼓励土地合流流转,给种粮大户提供优惠贷款支持。
四、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控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必须从各个环节上强化监管。控制生产环节。控制流通环节。控制使用环节。
五、紧紧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就要通过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示范应用,提高我国粮食持续丰产能力,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基础;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现有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
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粮食增产、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粮食丰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协调;要在试验单产的突破的基础上,注重大面积粮食丰产能力的提升;既要注重单项技术创新,又要注重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注重节本增效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粮食作物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配套技术和防灾减灾、产后减损技术进行系统安排;注重粮食丰产技术的综合集成,形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丰产栽培技术的模式;既注重科技创新,又重视体制和机制创新。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与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来,从科研链、产业链和商品链三个方面统筹考虑,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加强人才培养;要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优化资源配置,将人力、物力、财力集成起来,参与科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宏大工程。
六、充分发挥粮食储备的战略调节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和粮食生产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国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储备粮的吞吐调节作用,稳定粮食市场,稳定社会。
七、适时适度控制粮食进出口: 粮食进出口是调节国内粮食供需,平衡国际收支,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的重要工作。一定的粮食进出口,可以有效地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发挥粮食资源的最大效益。但是粮食进出口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手段用得好,能够很好地调节国内粮食余缺,用得不好就会使国内粮食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八、全面开展粮食作物生产保险:
(一)要制定粮食作物保险法规,有章可循。
(二)要扩大粮食作物保险的覆盖面。
(三)建立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和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
(四)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理赔机制,简化手续,方便农民
九、加强粮食灾害损失防治工作: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要尽快完善灾害预警应急机制。要加强全民防灾教育。
十、鼓励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粮油加工产业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是前景灿烂的朝阳产业。推进粮油产业化,就要大力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第四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默认分类 2009-11-30 12:32:59 阅读275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一、目的.对象与方法
1.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
2.对象:XXXXX大学学生
3.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4.资料处理:对全部原始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和统计。二.问题提出
现金大学生消费问题一日渐成为一个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校园与社会交界处,脱离了父母,开始经济独立,独自生活。大学是一个精彩的世界,社会生活又是充满诱惑的,对大学生的消费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免回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是消费问题。为了弄清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笔者对学校的同学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弄清楚化多少,怎么花钱,他们的消费中有那些问题,应该怎样的去改造这些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四、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五.资金收支概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88%的同学选择了父母,14%的同学选择了贷款,5%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11%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2%的同学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这一比例略有下降,且来源趋向于多元化。由于课程安排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等影响,大二表现的尤为明显,有17%的同学选择了打工、7%同学获得奖学金、20%的同学进行了贷款。此时贷款也不再是农村同学的专利了,在贷款人群中约有40%来自城市。一位同学如是说:“父母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应该要学会减轻他们的负担了。”“贷款上学”成为可能后,一些持“超前消费”观的学生开始打起了它的主意。也不乏有同学认为,现在贷款有50%的贴息,比商业贷款负担轻,这笔钱可以用来进行投资或给家里购置房产。
六.消费项目
诚然,不论用怎样的方式付款、到哪里去购物都阻止不了钱从我们的口袋流入商家的腰包。虽然大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大学生始终是消费实力不可小觑的一族。小到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的连锁超市,大到方圆几公里内鳞次栉比的卖场、餐饮店,在计算销售额时,都不得不为他们的鼎力相助而心存感激。可以说,大学生对于扩大内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伙食费用以外,再让我们看看其他费用的分布情况:学习、日用品各20%以上道不足为奇,而休闲娱乐也以23%与之分庭抗礼,可见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
(1)通讯与电脑
在通讯费用方面,平均而言,每位手机用户每月消费76元,每位同学每月要打掉54元的电话卡(包括201卡及IP卡等),BP机则几乎被时代所淘汰。如果要知道各家手机制造商们推出的最新机型,相信你最先想到的应该不会是大学校园吧。但事实却是,几乎一切新宠都能在这里见到。目前,大学生中拥有手机者不在少数,且随年级的上升有明显增长趋势。据网络调查,大一新生的手机持有率约为20%,这个比率在二年级跃升至50%。再看高年级,由于实习等客观因素,超过80%的人已成为现代通讯网中的一员。在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学校这个比率更高,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拥有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有44%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从对拥有电脑的同学调查得到购买电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其次为休闲娱乐,再者为查资料。当问及对电脑的要求时约70%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实惠型,20%同学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总的看来,大学生购买电脑与专业和年级有关,其电脑消费并不是盲目的,主要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更与经济实力有关。在现今最想购买的物品的调研中,电脑也以超过50%的绝对优
势胜出,其次是手机,接下来有Diskman、Walkman、照相机等等。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和现在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及校园网的开通不无关系,便捷的网络环境是导致同学购买电脑的最主要原因。
(2)网络
忘了是哪个广告的文案,却说出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e浪淘沙出名人。”不每日触网的莘莘学子仿佛就很难证明自己是信息时代的新人类。有的痴心网虫甚至可以凭对网络的无限热情来抵抗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然欲求――食欲、睡眠。当某人迷迷糊糊地在6:30分时醒来,却发现上铺才脱衣服睡觉,也绝不会大惊小怪。同学们给“上网”起了一个昵称,叫“抄机”。可抄的都有什么呢?光怪陆离的电子游戏,牛皮吹到天也不会破的聊天室,更有五光十色的花边新闻。
大多数院校都会在开学时向学生提供一定数目的免费上机时间。但这几十个钟头只可算正餐前的开胃酒。想吃主食仍需掏钱。校内价格最低,每小时仅需1元,但缺点是网速奇慢,chinaren等较有影响的网站是很难登陆的。相比之下,校外的网吧价格翻了一翻,但愿意掏钱“慢慢享受速度乐趣”的是大有人在了。
(3)其他
旅游在大学生消费娱乐项目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费用较高,平均每人一年一次左右,其实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以及合适的价位同学们还是很愿意去旅游的。同时去快餐店的次数也是平均每人一月1~2次。
九.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
十、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5.大学校园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学校氛围的影响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但是,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把勤俭节约这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发扬,能够在校规、校训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措施不仅能使大学生们重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能从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抓起,从而使广大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第五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消费状况及特点进行研究,以把握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趋势,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对自身正确认同的基础上理性消费,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消费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合理消费
本文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我校大学生消费的结构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消费调查的数据分析我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由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一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是也是符合这个层次需求满足规律的。
首先,大学生用于伙食和衣物方面的消费就是为了满足生理方面的需求,这是层次最低,最基本的需要;其次,现在有很大的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在大学生生活中寻找感情的寄托,在恋爱的过程中要进行消费,这个消费可以看作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这部分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后果;再次,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加上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往往有会一些档次较高消费,如电脑/上网消费、手机/通讯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消费,这部分消费属于尊重需要的消费;最后,随着对在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大学生慢慢的意识到“知识无价”、“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他们开始忙考研、考证,参加培训等智力投资,因此用于学习上的消费也就逐渐的提高,这部分的消费归结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消费。这样,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和系统的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结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学生由于生活在校园的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中,主要由学校来提供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的措施,因此大学生用来维护安全的消费额度是很小的,在研究中被忽略不计了。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特点
如今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同时消费也呈现出了新趋向、新特点。这一新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来源单一。作为经济来源相对较少的大学生,由家里供给生活费仍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生活费的主要途径。二是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零食费、上网费、手机费、化妆品费以及感情投资费(恋爱、交友等)。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存在的误区
1、追求时尚和名牌的心理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他们远离父母,少了许多约束,于是将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越来越关注品牌,甚至有部分学生缩衣节食省生活费就是为了买一件体面的名牌服饰、时尚杂志等也成了多学生的 着装宝典。
2、节约观念淡薄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们正处于求学阶段,自身时间及能力有限。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因此,大学生们无法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所以,大学生普遍节约观念淡薄,“月光族”大有人在。
3、感情投资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谈恋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费用远远超过伙食费,同学之间为了庆生日、联络老乡、考试帮忙、疏通关系都得请客送礼这项开资每月不定,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会弄得自己节衣缩食、身心疲惫,影响学习,这是让人十分感到忧虑的方面。
二、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消费者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自身的也有环境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等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体系分为两大类,既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个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行为方式、方向和强度主要受消费者个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校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本文将其影响因素主要可归结为四大类: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家庭的传统影响因素;学校的管理
影响因素和社会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不合理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念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成绩优秀而倍受老师的偏爱和家庭的关怀,这时他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成绩好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大学,都是天之骄子,要想获得好成绩相对较难,而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所以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以前的优势不存在了,他们感到很失落,迷茫的心理驱使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去显示自我价值。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超前的、炫耀的、攀比的消费方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物质占有,将极度消费看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消费之上,享受之上,将消费看作是获得个人幸福和社会认同的通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消费主义思想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特别活跃的消费群体,思维活跃,观念新潮,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年轻冲动,辨别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还未成熟,所以,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一次性浪费消费等现象,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二)家庭的传统消费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家庭传统消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这是指由十每一个家庭都属十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这些条件的作用形成了家庭的消费特色。(2)家长溺爱的不良影响。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来实现经济的独立。子女一旦远离父母去上大学,家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大把大把的钱塞给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孤身在外苦了他们。这种一味给钱满足大学生消费的溺爱行为为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育主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理了解和关心不够,缺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
高校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素质的培养,合理引导消费的教育缺失。(2)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3)高校日常管理滞后。
(四)社会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
1、社会的消费观念
在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因此,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重要。大学生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体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这种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的自目消费观念对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地不良影响。
2、社会的消费环境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年轻的特点使他们具有好奇的心理,各种各样的产品会使他们买些新奇但不需要的产品,从而导致消费的浪费。
3、群体示范效应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属于社会中的一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中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也是如此。消费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大学生的参照群体最初指家庭、朋友等个体与之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但随着其不断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了那些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但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所崇拜和喜爱的群体。例如,明星、政治领袖和其他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可以作为消费者决策时的参考和指南。哪个喜爱的明星穿了一件新款的衣服或使用了新上市的化妆品,视为偶像的大学生就省吃俭用的仿效之。这些消费参照群体可能在空间上离大学很遥远,但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他们的消费为大学生所尊崇和模仿,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一)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自觉摒弃奢靡的消费观念,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改掉超前消费的陋习。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性消费的今天,大学生更应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以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完成大学学业。
(二)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意识和行为
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反映学校应开设一些关于理财的课程或组织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讲座,增强大学生的财商。
(三)社会、学校、家庭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合作。社会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场所,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三者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社会应引导理性消费的主流方向加强健康消费信息的传递。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要加强对子女消费的监督与引导,并要积极鼓励子女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6期
[2]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宏.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与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年14期
[4]张振良.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王海艳.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8期
[6]金振蓉.我们该怎样“科学消费”[N].光明日报,2002
[7]张静.消费主义背景下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思考[J].现代交
际,2009年12期
[8]张玉奇.论大学生消费与消费观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9]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苏志宏.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11]金辉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分析与研究[J].经济论坛,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