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食畜牧业汇报
泾川县工作汇报
中共泾川县委泾川县人民政府
(2010年7月22日)
汇报三个方面:
一、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把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实施,作为加快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膜覆盖技术和统筹推进草畜产业的战略部署,抢抓“养牛大县”项目建设机遇,紧扣养牛小区建设、青贮窖建设、良繁体系建设、能繁母牛保护等四个重点环节,及早安排,全面部署,强化督查,狠抓落实,整体工作进展良好。1—6月份,全县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3.89万头和3.68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9%和10.2%。一是养牛小区建设进展较快。着眼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行人畜分离,在汭丰乡东王村,荔堡镇南李村,太平乡何家村、口家村,罗汉洞乡土堑坳村,党原乡柳寨村,高平镇贾洼村规划新建养牛小区7个,培育“一户一棚一池一窖一厕”模式示范户423户,新增养牛2100头。目前已建成养牛小区3个,在建养牛小区4个,建成暖棚牛舍134座4288平方米,管理房8间132平方米,培育“一户一棚一池一窖一厕”模式肉牛养殖示范户212户。二是青贮窖建设力度加大。依托养牛小区、养牛大户规划新建永久性青贮窖427座1.42万立方,辐射带动群众建设简易青贮池3148个9.4万立方,使全-1-
县青贮池总容量达到24万立方,可青贮秸秆15万吨,秸秆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目前已经建成青贮窖1200个3.6万立方,正在建设的2375个7.2万立方,购置配发铡草机120台。三是良繁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对历年建成后因种种原因未开展工作的17个冻配点进行了整合,配齐了人员,更新了设备,重新开展工作。同时,在党原乡柳寨村、泾明乡庄头村新建黄牛冻配改良点7个,全县肉牛冻配改良点累计达到42个,1—6月份完成黄牛冻配改良2.02万头。四是能繁母牛保护稳步推进。结合牛羊产业大县建设、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采取购牛补贴、产犊牛补贴、配种补贴、大场大户补贴、肉牛新类群培育补贴多种形式,落实能繁母牛补贴500头。
二、主要措施
1、抓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食畜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畜牧、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全面详细的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下达到部门、到乡(镇)、到村组,明确了项目实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建设进度、标准和时限要求,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建立了行政领导包目标任务、包资金落实、包组织实施,技术部门包技术、包培训、包质量的“双轨”责任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逢会必讲,下乡必看,有力的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抓认识提高,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开设宣传专栏、举办
技术讲座、悬挂横幅、张贴标语、交流座谈、现场观摩、算账对比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当前发展肉牛产业的大好形势和良好机遇,宣传中央、省、市、县发展肉牛产业的政策措施、扶持办法、目标要求,宣传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好品种、好技术。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全县各级干部、农民群众对发展肉牛产业有了新的认识,营造出了党政组织重视、领导干部主抓、农民群众参与、社会力量支持、各层面竞相发展肉牛产业的浓厚氛围。
3、抓政策扶持,强化资金支撑。采取“财政投一点、部门挤一点、项目配一点、农户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发挥龙头企业、养殖协会、养殖大户的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从养殖小区建设、青贮窖建设、铡草机配置、草食畜养殖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养牛大县建设中,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至目前,全县共落实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1280.94万元,其中省级整合资金376.04万元,县财政配套1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农户自筹304.9万元,已完成投资650.8万元。
4、抓典型培育,创新运作模式。按照省上资金使用规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能繁母牛补贴,按每头补贴500元的标准,180万元的扶贫资金只能补贴3600头。2009年底,我县能繁母牛存栏5.03万头,不能做到应补尽补,还会造成补贴不平衡、群众意见大等问题。为此,我们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结合县情实际,大力发展“一户一棚一池一窖一厕”模式的秸秆养牛示范户,把暖棚建设、青贮窖建设、铡草机购置、能繁母牛补贴等项
目结合起来,将财政资金、发改资金、扶贫资金打捆使用,采取“谁有积极性就扶持谁”的办法,要求享受补贴的农户户均新建暖棚牛舍1栋33平方米,永久性青贮窖1座30立方米,牛存栏4─5头,其中能繁母牛3头。从运行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明显,一些原本打算出售能繁母牛的农户现在不但不卖了,而且还积极筹措资金修棚建窖买母牛,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县新增能繁母牛2000多头。
5、抓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县委、县政府将肉牛产业大县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部门、乡(镇)年度工作实绩考核,把规模养殖、品种改良、秸秆利用、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增收等作为考核的重点,实行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年底,县草食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按照绩效目标考核办法,对有关责任单位和乡(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乡(镇)、部门年终考核挂钩,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影响肉牛产业发展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三、存在问题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我县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实施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肉牛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发展的信心不足。二是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规模总量提升较慢。三是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龙头带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
一步靠实责任,落实措施,加快进度,提高质量,全力促进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以秸秆利用为基础,加大科技集成应用,全面提高牛产业发展质量。按照“简便、易行、实用”的原则,在加快建设永久性青贮窖的同时,鼓励肉牛散养户大力开展坑地青贮、露地青贮尝试,提高散养户青贮窖(池)覆盖率,夯实草畜产业发展基础。采取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巩固完善原有青贮服务队(点),扶持新建青贮服务队(点),大力补贴购置玉米收获加工机具,切实提高养牛重点乡村和养殖小区加工机具覆盖面,确保完成15万吨玉米秸秆青贮任务。继续加大改良点的规划与建设,大力开展肉牛冻配改良,全力实施平凉红牛新类群培育,大幅度提高平凉红牛品质。
二是以养牛小区为带动,加强繁育与基础保护,大力扩张牛产业养殖规模。切实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加快养牛小区建设步伐,全面推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统一防疫和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建设和经营机制。加大对小区选址、圈舍设计、经营机制、管理制度、防疫条件、饲料配方等的指导与培训,促进小区养殖规模化、机制合理化、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大对原有养牛小区的完善与改造,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加入驻养牛户规模,扩大肉牛饲养总量,提升经济效益。
三是以龙头培育为抓手,努力创新经营机制,大幅增加牛产业综合效益。围绕壮大实力、增强竞争力、提高带动力,大力培育强势龙头企业,以熟肉制品、高档冷鲜牛肉制品等为重点,加
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促使其进一步优化经营策略,拓展经营领域,开展精深加工,提升加工档次和质量。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经济能人从事肉牛规模养殖和产品加工,建立肉牛养殖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开展市场预警,切实解决肉牛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四是以强化服务为宗旨,加强领导与督促检查,确保牛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继续抓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秸秆饲料开发、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技创新和农民培训等国家和省投项目的论证、申报和争取工作,力争使全县肉牛产业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将牛产业开发作为实现“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现代农业集中突破的核心内容来谋化,进一步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精心安排,狠抓落实,推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全面完成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任务。
第二篇:乡镇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
XX乡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根据全县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立足本乡实际,坚持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建基地、带农户,促进全乡畜牧业快速发展,全乡畜牧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乡牛、羊、猪、鸡存栏分别222头、2732只、3980头、12641只,出栏分别为125头、1221只、2466头、5738只,其中能繁母猪存栏842头。现有生猪养殖场2个,畜牧养殖专业协会1个,养殖大户12户。全乡畜牧生产总值,人均牧业收入都在去年同期基础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的发展观念仍然比较落后,增收渠道狭窄;二是每年基础母牛(羊)扩群任务都在加大,但成果巩固不是很到位;三是随着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的加大,农作物秸秆数量也随之增多,但由于生产条件限制,饲草转化利用率还是不高;四是项目建设工作比较滞后,标准化生产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今年畜牧工作的发展目标
今年的畜牧工作坚持走“以畜促草、以草带畜、草畜一体化”的路子,在全面贯彻落实县、乡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承包是党在农村-1-的又一基本政策,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此项工作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县畜牧局的指导下,严格遵循摸底调查、勘界确权、建档发证、总结整改四个阶段和步骤,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相关工作。同时,通过“一册明一折统”及时将牧草补贴资金发放到户(多年生15146.07亩、一年生6819.11亩,禁牧草原351块21198.9亩)。
二是不折不扣地抓好基础母牛(羊)扩群和青贮氨化工作。近年来,随着基础母牛(羊)扩群工作的稳步推进,群众牛羊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经验逐步丰富,规模不断扩大,致富的信心明显增强。因此,今年我们要继续抓好扩群工作,力争年内全面完成85头基础母牛、750只小尾寒羊的目标任务。同时,今年的青贮氨化工作,无论在规模、数量上都要有新的突破,建成青贮池 2150m(108眼),装填青贮袋550个,分别制作青贮饲料、氨化饲料和微贮饲料13000吨、800吨、300吨,进一步提高饲草转化利用率。
三是加强市场管理,强化畜牧服务体系,努力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一要在全力抓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防疫员业务培训,全面落实防疫计划,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使全乡家禽农畜防疫面和防疫率达到99%以上。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数据,做到无重大疫情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扩散。二要加强对直沟农贸市场的管理。直沟市场位于通渭、武山和陇西三县交界地,全年交易仔猪近万头,加强对直沟市场仔猪的检疫、注射疫苗、耳标佩戴、建档和
场地消毒等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净化好直沟市场,也就管好了陇西东大门,为群众营造安全、放心的交易通道。
四是响应政策号召,认真组织落实相关扶持发展项目,积极推进地方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要积极申报发展项目,进一步扩大永盛养殖场,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群众入社,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提高人均牧业收入。另一方面要坚持“向上抓争取、向外抓引进、向内抓聚集”的原则,力争年内培育养殖企业1户,发展规模养殖户85户。
第三篇: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夏清阳
〔内容摘要〕 根据自然资源条件,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工业化理念,采用大项目带动。完善服务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步伐。
〔关 键 词〕 调整 草食畜 经济 思考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畜牧局 高级畜牧师
草食畜是六盘水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农业部多位专家经过认真分析,把我市的草食畜牧业规划为六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首。在全市98个乡、(镇)中,规划59个乡、(镇)发展肉牛、肉羊,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0.2%。过去,我市畜牧业以家庭副业为主体,“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是养畜农户的主要目的。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市民吃上优质、价廉的新鲜猪肉,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菜篮子工程”计划,从1989到2000年,连续12年在城郊实施商品猪生产工程,推动了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但草食牛、羊发展相对滞后。2004年肉类总产量9万吨,其中猪肉7.61万吨,占84.6%,牛、羊肉0.81万吨,占9%,禽肉0.49万吨,占5.4%,其它0.09万吨,占1%。猪肉比重太高,牛、羊肉偏低。按产值计算,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3.99%,草食畜牛、羊产值仅占14.62%,家禽11.35%,其它占0.04%。为把贵州建成“生态畜牧业大省”,省委、省政府确定,到2010年我省肉类人均占有量要达58公斤,并调整肉类结构比重,猪肉下降到80%,牛、羊肉上升到13.9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要达40%,力争45%的目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决定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业,力争到2010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即肉类人均占有量和牛、羊肉占肉类比重的优化结构以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或超过同期全省平均预测值。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市须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牛、羊养殖,培育发展草食畜经济。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目前,养猪虽是六盘水市畜牧业的主体,但我市粮食资源相对紧缺,养猪所需的饲料粮较多,持续发展受到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满足单纯消费猪肉,而需要增加更多的牛、羊肉,牛、羊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比猪肉高。牛、羊是节粮型草食牲畜,育肥以牧草和秸秆为主,消耗精料相对较少,饲养成本低,养殖效益高。
二、六盘水发展牛羊的有利条件
(一)优良的本地品种资源
我市有适应性强、可作杂交改良母本的本地优良牛、羊品种。牛有能耐粗、耐湿,体质结实,四肢强健的小型黄牛,用引进外来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既可保持适应性强的特点,又能提高个体生产性能;羊有贵州黑山羊,该品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改良,杂交效果非常明显,初生重可提高50%左右。
(二)充足的饲草资源
我市可用饲草面积390多万亩,草地是可更新资源,只要进行改良,能持续利用。每年有80余万吨农作物秸秆,通过青贮、氨化等科技处理,如能使利用率提高到40%,配搭其它草料,可增加养牛6万头或羊24万只。规划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69.52万亩(其中还草面积40.79万亩),如能在30%的幼林地内套种牧草,加上退耕还草面积共110万亩,配搭其它草料可增加养牛30万头或羊120万只。全市每年种植绿肥90万亩,如果达到用50%烘烤加工草粉,适当配搭其它草料可育肥20万头牛出栏。调整种植结构和推广“三元结构”等的方式种草养畜,效益是种粮收入的2-3倍。
三、六盘水发展牛羊潜力
(一)牛羊出栏率
近几年,六盘水牲畜出栏率较低,还达不到全国同期水平的一半,如能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在现有存栏数的基础上,年可多出栏牛6万头、羊7万只。
(二)个体生产能力
提高牲畜个体生产能力,特别是牛的潜力最大。目前,六盘水出栏优质杂交肉牛很少,多为役用淘汰牛,每头产肉80-100kg,通过改良,1.5-2岁杂交肉牛产肉可达200多kg,个体产肉量提高2-3倍。
四、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目标
按照“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肉羊,重点抓好城郊奶业和禽肉、禽蛋生产”的方针,逐步调整畜群结构,优化肉食比例,到2010年,牲畜存栏:猪从2004年的112.75万头上升到 141.5万头,年均递增3.86%;牛从 40.44万头上升到69.4万头,年均递增9.42%;羊从28.11万只上升到50万只,年均递增10.1%,牛、羊存栏年均递增率分别比猪高5.56和6.24个百分点。牲畜出栏:猪从2004年的79.49万头上升到141.5万头,年均递增10.1%;牛从7.88万头上升到19.43万头,年均递增16.24%;羊从11.32万只上升到37.5万只,年均递增22.1%,牛、羊出栏年均递增率分别比猪高6.14和12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18.64万吨,人均58公斤,肉类结构:猪肉75.91%,牛、羊肉16.04%,禽肉7.5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4年的33.86%上升达45%以上。
五、发展草食畜经济的措施
(一)树立工业化理念,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阶段,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国内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了健康、优质、多样和多层次的新要求,近几年又兴起了绿色消费潮流。国际市场方面,我国加入WTO后,畜产品出口的关税壁垒虽有所降低,但绿色技术壁垒则越来越严格,畜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畜牧业发展如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畜产品如何应对国内外市场绿色壁垒的挑战,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解决这两大突出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走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围绕生态的平衡性、资源转化的有效性、持续生产的稳定性、畜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等,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树立工业化理念,运用工业质量控制、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原理,组织实施肉牛、肉羊生产,按照统一标准、分户饲养、集中育肥、统一加工、销售的模式,引导农民由家庭分散饲养向小区规模养殖转变,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发展订单草食畜牧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行项目带动
项目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载体,快速发展畜牧业需要大项目带动,我市正在实施的“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畜牧业“100强村”建设等项目,就是用项目带动区域农户,采取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和兽防服务为一体的示范实施,引导广大养殖牛、羊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通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专业村和专业生产带,进而形成较大的生产基地,促进向区域化方向发展,实现养殖方式的突破,提高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水平,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完善服务体系,为发展草食畜经济创造条件
1、大力推广畜牧业适用技术
加快科技进步,是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针对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科技含量低的现状,要加大发展草食畜生产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要与畜牧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
2、加强动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动物保护体系建设,落实动物防疫目标管理制度,认真抓好重点动物疫病防治、动物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抓好兽药产品质量监测,依法加大监察力度,加强对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为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加大牛羊良种改良工作力度
牛的品种改良向肉用方向发展,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牛等良种公牛或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生产优质杂交牛,提高个体生产性能,近期采取冻精与鲜精人工输配相结合,逐渐转由冻精输配,努力提高杂交受胎率和产犊率。羊的品种改良,向肉用方向发展,对本地黑山羊进行提纯复壮,同时引进波尔山羊改良本地山羊,逐步改进饲养方式,探索圈养模式,实现养羊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加强饲草资源开发利用
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全面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执行“谁种、谁管,谁受益”的政策,加强草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退化的草地进行封育和改良,推广舍饲,适时刈割利用,提高草地功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推广科技,提高秸秆利用率,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大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力度,用退耕还林还草地种植优质豆科牧草;调整种植结构和推行“三元结构”等种植方式种植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种植多花黑麦草等优质商品牧草供应养殖场;推行优质豆科牧草的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实行优质牧草饲喂良种畜禽,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
(四)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步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品牌对其市场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抓住把贵州建成“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在市内建起点高、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面强、创建名牌畜产品的加工企业,形成政府扶持农户饲养基础母牛生产杂交牛供给育肥场,育肥场育肥后供给加工厂进行精深加工的产业化生产。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是农业的工业化,要坚持走质量、品牌加规模的路子,突出抓好我市肉牛、肉羊基地建设,努力把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拉长产业链,促进草食畜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乡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定)
****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自2009年以来,全乡羊、牛、猪饲养量分别达到5.4万只、3500头、3000口;新发展规模养殖大户40户,完成肉羊改良1.2万只、肉牛改良800头。养殖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35%。二是规模养殖取得新突破。按照“集合要素、聚集规模、建强小区”的思路,2010年依托**村村民良好的养殖基础,采用“支部+基地+农户”的方式,投资120万元,建成千头牛场1个,建成1000㎡的标准化大型牛舍4栋; 800立方米的青贮池2个;配套完成库房、草料间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目前,该牛场年均出栏肉牛200头以上。同时,**养猪场在原有标准化猪舍4栋的基础上,投资80万元,建成标准化猪舍 2栋,工作室2间,防疫室、消毒室、配种室和原料库、成品库、加工车间各1间,污水处理池和消毒池各1个,硬化道路200米。猪场年均生猪出栏量可达950头。2011年,通过政府引导、村“两委”搭桥,鼓励和引导4户规模养殖户投资180万元,在***五社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其中:大型圈舍4栋,青贮氨化池4座,工作室、防疫室、消毒室、饲料加工储藏室共计8间,污水处理池和消毒池各1个。该小区投入使用后,年出栏肉羊将达到2000只左右。三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乡*个村均有畜禽防 1
疫员,并将防疫员报酬纳入财政预算,有效解决了乡、村服务体系“断层”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全乡已新建及完善肉羊改良点5个,黄牛改良点1个,通过改良推广,使全乡羊、牛、猪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60%、86%和82%。四是疫病综合防治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动物防疫“三个”100%的要求,通过以春秋两季动物防疫与常年补免相结合为主的疫病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各类动物疫病在我乡的发生和蔓延,使全乡羊、牛、猪的疫病死亡率保持在2%以下。2009年以来,全乡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二、资金兑现情况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特色农业建设扶持政策》,2010年,兑现千头牛场扶持资金36万元;同时,结合妇女小额创业贷款,拟定妇女创业小额创业贷款购羊(牛)协议,引导农户、标准化养殖小区从山东等地调运基础母羊,目前已有21户农户交付购羊款21万元,调运基础母羊421只。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尽管群众有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积极性,县上又给予了大力扶持,但以我乡群众现有的经济条件来看,仍然存在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了草食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是产业链条短,内部环节松散,产业整体效益还不高。三是由于我乡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技术服务,品种改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是质量安全控制水平低,产业化程度还不高。
四、下一步打算
(一)多方筹资抓投入。一是发动群众 “投资”,充分发挥广大养殖户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县扶持政策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有养殖意愿的农户,特别是外出返乡、退伍军人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整合项目“筹资”,积极整合小额妇女贷款、扶贫开发与草食畜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项目资金,将发展重点倾斜到草食畜牧业上来。三是以奖代补“融资”,按照“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基础母畜扩充、标准化养殖小区、青贮氨化池建设等进行补贴,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乡力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全乡草食畜牧业建设步伐。
(二)加强配套抓服务。一是扩大优质饲草种植规模。积极引进推广紫花苜蓿、高蛋白饲用玉米等为主的优质饲草种植,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二是狠抓技术培训服务,为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转变传统养殖观念,邀请市、县专业技术人员就标准化圈舍修建、饲草料调制、防疫、科学饲养管理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三是狠抓动物防疫。狠抓绩效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落实,年底对防疫员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动物防疫的正常开展,防止重大疫情的发生,努力实现动物防疫“三个”100%,为全乡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健全机制抓保障。在草食畜牧业发展上探索建立“三项”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建立政府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亲自抓、部门和村“两委”具体抓的责任制,乡农技中心、兽医站技术人员包村社、包农户的技术指导责任制,加大工作督促检查力度,切实靠实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责任。二是考核奖
惩机制。把草食畜牧业工作纳入乡政府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制定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领办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和“重奖重罚”办法,坚持年终考核、动态考核相结合,使乡村干部特别是村干部抓有方向、干有目标、做有成效。三是协作配合机制。从业务指导、资金投入和舆论宣传等方面切实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形成“乡村齐动、部门联动、群众互动”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第五篇:恩施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难点与对策
恩施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难点与对策
恩施市畜牧局向承权
背景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州府所在地。贫穷、落后、闭塞是恩施当今真实的写照。但是,恩施物产丰富、资源广阔、气候宜人,随着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的建设,交通“瓶颈”的改善,将加速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恩施的经济将会迎来腾飞的发展。
恩施市总面积3972平方公里,1982年草场普查总面积29.55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16.014万公顷,牧草资源量337万吨,加上每年可利用秸杆25万吨,理论载畜量35.66个牛单位,2005年全市草食家畜饲养量97361.6个牛单位,目前开发利用的不足理论载畜量的三分之一,发展草食畜牧业潜力相当大。
牛羊属节粮型草食动物,浑身都是宝,是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的产业。牛羊肉含脂率低,是人们喜爱的也是人们未来的主导肉食品,消费前景广阔。
恩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自1999年就提出了“大力调整和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草食动物”的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出了“草当粮种、羊当猪养”的口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大家畜发展徘徊不前,山羊发展步子缓慢,与我们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差距甚大,恩施市畜牧产业“猪经济”的格局并没有明显改变。
难点
其一思想落后、观念陈旧是阻碍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致命弱点。笔者先后到过重庆的石柱县、河南的南阳市、江苏的海门市进行参观考察,深受启发。石柱县发展长毛兔,短短的五年时间,从几千只迅速发展到几百万只,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之一;南阳市养牛(菜牛)业的发展,也是在短短几年形成规模,养牛业成为南阳市畜牧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3.1﹪),而畜牧业又是南阳市农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江苏省海门市地处苏东平原,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人口103万人,仅靠农作 1
物秸杆养羊,2000年山羊饲养量达到133万只,出栏61万只,成为国家级秸杆养羊示范县。这些地区成功的经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到老百姓,看准了的事,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不是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而是以事业的发展和大局为重。反思对照我们自己,有些领导、干部不是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事业为重。养羊不像发展烟叶那样价好税高,国家、部门、个人都得利益,养羊得利的只是老百姓。所以,有些乡镇领导、干部对于市政府下达的养羊生产任务是软拖硬抗,在会上讲的、文件中写的头头是道,而在落实具体工作上敷衍了事、不了了之。当然,有些老百姓思想也僵化,认为政府号召搞的事,就要政府出钱,你不给钱,我就不办事,甚至连给羊防病治病的钱都要政府出。1996年在太阳河乡曾家湾村办养羊示范点就是例证。如果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各部门以及老百姓抓养羊像抓烟叶生产,何愁养羊事业不发展。
其二经济贫困、投入不足,是影响草食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恩施市属国家级贫困县(市),经济不发达,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用于发展畜牧业;每年向上争取的项目资金,就全市而言,也算是杯水车薪;外商(资)由于交通“瓶颈”、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很难引进;恩施农民大部分还不算富裕,没有实力,一部分有经济基础能力的也侧重发展烟叶、魔芋、养猪等其它产业,对发展草食畜牧业的认识不够。特别是使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部分利用项目资金发展起来的养羊(牛)基地,项目一结束,就无人管了,人工草场也毁了,种羊也卖了,更谈不上发展。
其三技术服务滞后。一是畜牧兽医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在一线的兽医大多是跟师学徒进来,没有系统的业务知识技能;二是多年来,由于我市在畜牧业生产上侧重抓养猪业,草食动物的饲养、疫病防治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在政府转移工作重点抓草食畜牧业发展时,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饲养技术指导、羊(牛)防治等方面都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这样,使许多养羊(牛)户产生了顾虑,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对策
1.创新思维、创新观念。首先,我们的各级领导和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发展畜牧业虽然政府或部门没有多大利益(生猪屠宰税、营业税已取消),得利的是老百姓,但要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思维,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时想着“三农”、事事服务于“三农”,抓草食畜牧业发展像抓烟叶生产那样,真正做到“草当粮种,羊当猪养”。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要使他们认识到,发展草食畜牧业是我们自己的事,是自己得利,政府和部门的扶持,是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自己要加倍努力、奋发图强。
2.创新体制、创新模式。一个产业,要持续、快速地发展,就要有一个适应社会的新体制,一种适应市场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产业化的道路。我市烟叶、魔芋等产业已初步步入产业化的轨道。从我市草食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水平来看,草食畜牧业产业化的建设还需要从壮大产业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发展模式要根据产业发展的状况、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模式。目前,为基础发展阶段,应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即发动千家万户养羊(牛),因地制宜,只要有条件、有积极性的我们都要支持,全市有17万农户,用3~5年时间,发展10万户养羊,户平养羊5只,则饲养量可达50万只,养羊业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第二阶段为发展壮大阶段,应采取“大群体、大规模”的模式,即在发展过程中,大力培植养殖大户,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养殖户壮大起来,用5~10年的时间,全市发展1000户养羊大户,户平养羊500只,光养殖大户的饲养量就可达50万只,全市养羊总量可达100万只以上。第三阶段为提高升华阶段,采取“大规模、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即通过竞争,部分养殖大户实力逐步强大,成为农庄主,走向集约化、现代化养殖。
体制建设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抓基地建设,抓龙头建设,基地建设是基础,是关键,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持续发展的火车头;第二步,抓产业链的形成,龙头企业与基地千家万户形成稳定的产销伙伴关系,并以合同形式约定;第三步,企业与基地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加销、牧工贸一体化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形式。
3.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方式。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前几年,恩施市在推广“一推三改”科学养羊的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目前,科学养羊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品种改良工作,不但要继续抓好现有波尔山羊、南江黄羊、成都麻羊与本地山羊的杂交改良工作,更重要的是尽快建立波尔山羊、南江黄羊、成都麻羊的良种繁殖基地,搞好本地山羊的选种育种工作。当前,在山羊品种改良中已出现“各品种
内近亲繁殖严重,生产性能下降,种羊为多代杂交,商品羊为多代回交,杂交优势退化的隐患,要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不但以前山羊杂交改良的成果毁于一旦,而且又要花高价钱在外地购种,甚至连本地母羊也要在外地购买,得不偿失。建立种公羊配种站,推广羊人工授精配种是一项既省力、又省钱、又有利于品种改良的先进技术,值得加以推广。
饲养方式要因地制宜,有草场的则采取放牧,无草场的则可采取圈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和开发牧草资源,同时要抓好现有草场的改良和人工草地场的建设。栏圈一律采用楼式,这是根据羊的习性而定的,已得到广大养殖者的认同。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各部门,特别是畜牧部门,要切实转变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畜牧部门要加强疫病防治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畜牧队伍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常言说:发展产业,一靠科技,二靠政策。好的政策、好的环境,能促进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了使草食畜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招商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只要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就要始终如一的、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下去,并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保证各项政策和措施顺利实施。
5.创新加工产品,创新市场。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可使畜牧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既有利于产业持续快速地发展,又使企业得利,加工业的发展又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人员,增加税收,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都有不可估量作用。产品开发要创精品、创名牌。产品有畅销的市场,这个产业才有长盛不衰的希望。目前,我市草食动物产品量不多,产品不愁销路,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市场思维模式上,古人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我们的眼光要盯向国内国际市场,只有这样,才会立足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