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

时间:2019-05-15 01:2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

关于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

具备的专业素养研究

沙沟中心学校王得莲

现代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职业思想;具备健康的职业心理;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拥有娴熟的职业能力。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全面素质,然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还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20世纪已悄然逝去,迎接我们的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面对新的社会变动来寻思新的世纪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同时也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 角色规范”、“ 角色适应” 和“角色创造”的问题。而作为一名从事基础学科建设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具备什么样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人格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

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使个体人格的塑造显得犹为重要。然而,我认为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这才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节所在。故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

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的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因此在这之上就需要一个平台。

总之,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格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就应具备相应的素质。

二、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础所在--知识

德、识、才、学、体才是一个未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其中德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师德是核心,是灵魂。第二个是识,主要指知识。教师应掌握渊博、丰富的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所以教师既要知道知识是怎么回事,更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一个“识”就是教师一定要有见识,教师站得有多高才能看得有多远,教师看得远近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总而言之,从我个人而言我最终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都要归结为一种语文素养,而小学语文素质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师范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师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适应开放社会的需要,培养师范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进国防理解;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增强民族共同的规范意识。同时,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文化领域也表现出多元代趋向。为了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新科技、新领域的基本知识,以此来满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感的学生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了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意识到,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多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士文化)也许会使学生们不知所措,无从选择。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一种透辟的辩证观,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当文化传承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文化构建者的角色。因此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学科类知识时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总之,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

三.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关键所在--能力

未来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面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以及各种全面能力则成为了课堂和教学成果的引领者、奠基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能力:

l、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 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巧妙”,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理论的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选择和运用“听话和说话”、“写字”、“直接教学”、“合作学习与激发动机”、“阅读教学”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教育过程中还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型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运用创新的能力。

一名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开拓创造能力,记得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

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的潜能,这要求教师木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即吸收、更新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即获得语文新知识,扩充语文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可以用手势语教汉语拼音,及一些具有直观形象的事物,如《鹅》;又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可以师生共同设计小实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如《赵州桥》中赵州桥的结构和独特之处的解释和《孔子拜师》一文中的人字形路线的哲理性教育。通过科研,可以校正自己头脑中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可以形成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逐步养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经常的反省,而教学反省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经途径.总而言之,从我个人而言我最终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都要归结为一种语文素养,而小学语文素质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师范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师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师范生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适应开放社会的需要,培养师范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进国防理解;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增强民族共同的规范意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从汉语特点出发;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道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应该突出师范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师范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加强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微课题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能力研究方案

一、背景及意义

在小学教学阶段,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总能发现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因此看来,怎样集中小学生上课注意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我们教师授课有重大作用,可以把我们辛苦的劳动种子播种,也让孩子们学到了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抓住并抓好这四十分钟,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原因分析

1.小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3.个别学生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三、研究方案

1.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建立友好的师生感情。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从古至今,我们都知道学生有畏惧老师的心理阴影,有的老师也认为这是自己的权威,可是,在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实现多元化,要和学生建立起并培养好感情,这对教学很有帮助。

6.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四、研究目的

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到一堂

课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连他们也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那老师再出色也无济于事。因此,教师必需在具体教学课堂中,研究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注意能力的方法技巧。

五、研究对象

彭州市三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方法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从调查学生注意能力现状入手,总结以往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找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分析学生注意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培养提高学生注意能力的有效方式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运用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进行,边调查,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归纳,逐步深化、提高、完善。

七、研究步骤:

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三年级语文微型课题研究案例。【研究课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研究目的】

在具体教学课堂中究竟才能怎样掌握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养成高度集中的注意的技巧。

【研究对象】彭州市三界镇小学校三年级的学生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借鉴法或者叫移植法,基本程序是:“优选成果——实施研究措施——分析研究结果——形成成果” 【研究步骤】

第一步:选。根据此课题进行教育教学成果收集(教育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教学设计、个案、相关书籍、叙事性教育文章等),对成果进行优选,能否在本校、本学科、本班使用?还有哪些不足?根据实际应该如何改进和提高。

第二步:学。对优选的教学成果进行深入的学习、研讨,把优选的教学成果从思想、观念、方法上吃透。

第三步、用。将教学成果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第四步:创。课题组在应用后评论,对照优选成果反思得失,再进行设计。第五步:思。对教学成果应用进行总结反思,探索出教学经验,形成成果。【研究时间】一学期

(一)前期准备阶段

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研究阶段

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一年来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撰写论文。

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同年龄段同班级里常常出现学习成绩差别很大的两个极端。探寻差别的原因,除了智力、学习动机、态度及学习方法等因素外,他们在注意力水平上的差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低中阶段学生由于其心理性格特征和注意力的缺陷往往使得老师的教学过程任务艰巨,面对这样一个阶段的学生,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天天让学生处于讲台,黑板这个固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卷怠,注意力必然会涣散,思想的火花最终会被老师给扑灭。而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会循序诱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乐而不疲中碰擦出思维的火花。那么在具体教学课堂中究竟怎样才能怎样掌握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养成高度集中的注意的技巧呢?本期在教学中,我对教学各个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如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我觉得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微细”环节,在不知不觉中考验着你的教育基本功底,你的知识广度,你应变思维能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使得学生全神贯注于你的引导与讲授,你得使出你的全身的招数,让她们在短时间里最大限度掌握基本知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但是也是一种挑战。怎样较好的处理好学生注意力这个问题,优秀老师的细节处理,调控手段,值得我们借鉴,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反思,实践总结还有不断的自我学习来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上课之前

这个候学生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他们大多都是沉醉于一本有趣的童话书,或是专注于刚刚与同学们的游戏、娱乐中,而这时候学生的心理也往往是波动的比较厉害的。在正式上课前和静息这段时间里,如果老师能够积极安定学生的情绪,要求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对新授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准确牢固起重大作用。有经验的老师这时候往往会提醒学生,作好上课的准备工作,也会将自己的教具,粉笔和书本放好。当上课铃声响起以后,会从容不迫走上讲台,用温和可亲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当感觉到有个别同学行礼不规范时,会以关切的态度来提出批评。温和的话语举止还有我们生活中安静舒适的环

境等等对人都会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而老师温和的语言提示,对于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学生,起了稳定的作用,对个别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做了适时的指正,这都为这堂课的顺利讲解起了先决条件。二.讲授新知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任务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花费时间最多,必须使得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要不然就会使得知识脱离了连接,掌握不牢,影响后面的学习,这个阶段,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注意的维持并进行调节。我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引起学生注意的导入,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在教学开始,或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是给他们说明所要讲的材料,或是对过去已经讲的东西用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以便有系统地讲到当前的材料,或是使学生感到在新教材方面的无知,就以极大的兴趣去听老师对科目的解释。这句话说明了一点:好的导入有意于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很多优秀的老师都遵循了这个规则。他们很自然的很生活中的问题或复习过度到新课,有时候会根据同学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特别是老师指出知识与生活联系,使得学生懂得这样的知识,以后能自助也能帮助于他人。

二是讲述内容的方式必须是生动形象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材组织上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当老师的组织材料零乱,缺乏联系,学生的注意力会困顿,因此课堂没有生气,教学效果明显不高。而有的老师有时候并不满足于教材上的内容,会从课外书本上搜索相关生动形象的材料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这时候都回全神贯注的听讲。

三是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单调的刺激往往会使人疲惫,而有趣灵活的教学手段无疑给课堂添了一支清醒剂和活力剂。而在实行这些教学方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利用心理学有关的基本原理,比如操作性条件反射,当孩子出现适合课堂的表现,如动身子做小动作的次数减少或保持一段时间安静时,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大喊大叫,具有一些攻击行为出现时,我们就加以消退(不注意,不理睬等)或给予一定的惩罚,是以不伤害身心健康的前提为基础。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一定的方法,使学生最大程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掌握新知。

四是教具的充分使用,教具的直观性往往适得学生易唤起学生的非随意性注意。老师根据教材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恰当的准备一些教具,如卡片,挂画,模型等等,能加强学生的印象。当然教具使用要恰当,符合教材内容,不让学生产生误导。如有位老师在上认识钟表的数学课拿了一个小闹钟,并且闹钟的分针还长于秒针,让学生在具体认识分针,秒针,时针后对照另外的题目中的钟表而产生了疑惑。所以教具的准备一定要充分认真,并且一定要依据课本的实际内容。

五是老师的姿态,表情,语言,声音等都会对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声音,说话声音比较响亮,给人的感觉是这个。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问题:让学生不惧怕作文

二、问题产生的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崔峦老师说得好:“习作课,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门作。低年级重在乐于表达,愿意写话;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高年级重在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这样说来,小学生作文着眼点不仅仅是作文本身,而主要是学生作文的态度。而目前很多学生都惧怕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更别说爱作文了。我们认为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

三、开展研究的方法:

1、正确理解小学生作文的心理

教师作为成人,与学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存在,在认识和理解事物上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错位现象。当孩子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他们。”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其实,这种愚蠢的结果已引起人们担忧:“大量的小学生由于不会写作文而失去对写作的兴趣,他们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有的甚至从小就具备了两副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他们真正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诸如:“想像不合理”、“表述不准确”,导致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使学生觉得作文大难了,就是此矛盾的产物。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所以,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儿童对观察的注意,首先是因为对象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正是兴趣诱发并支配了儿童的观察行为。上课中,一只马蜂飞进教室,老师并没有阻止孩子们对马蜂这个不速之客的好奇、注意和驱逐,而是利用了这只马蜂,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使学生写出了《课堂上的小捣蛋》、《马蜂的精彩表演》等精彩的习作。

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认识并解释对象,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那么,反映到作文中的,就不一定是生活的原型,就很难“合理”。倘若老师不理解儿童这种心理,会认为写得不真实,就会使儿童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就是他们眼里的真实。因而,就写真来说,应该让学生写他们眼里的“真”;就学生想像而言,则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他们正是按着自己的意愿,用想像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世界。”

自尊感的需要。学生渴望成功,渴望被周围人认可。在学校里,他们往往在意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位置。“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需要。”小学生作文是井不轻松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作文的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自尊感,而这自尊感的满足又使他们喜欢上作文。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自尊,忽视习作者的心灵体验。

2、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

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整体,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中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师心中往往仅有一个“段”,教学的目标仅仅被限定在所教的年级上,不能前瞻,更不后顾,人为地割裂了作文教学,为了短期目标采取的教学措施也就显得急功近利。像学生们反映的关于字数的要求(三年级300字,四年级400字),关于篇数的要求,就很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整合的大作文观要求教师:

(1)超越阶段作文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生活的体验,情感的积淀、经验和积累对小学生写作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最起码使学生有话可写。夏丐尊先生在《文心之辑》中的一篇文章中说:“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这样来看,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写某一个题目,学生才去观察,去思考,就显得被动。如教师布置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观察日出的过程,往往不是为了生活的情趣,为了体验大自然之美,而为了写作文,纯属功利性写作。把作文从生活中分离出去,这种生活体验就显得虚伪而不真实。学生就会产生不得不作的畏难情绪。巴金先生在《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可见海上日出的美是让他们等的向往,他的体验是多么富有情趣,又是多么的主动,当这种体验彻底打动他的时候,他才写下了《海上日出》,表达对日出景色由衷的赞美。假如改为:“为了写日出,我常常早起。”事情就变得无奈和无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超脱的作文观,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激励学生体验生活的情趣,积累美好、丰厚的生活素材。可能当时他们写不出什么,但是有一天,也许到初中、高中,他对积累的生活经验有了更深的体会时,就会写出来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和作文的关系,显而易见。但决不能仅仅为了写作文才让学生去读书,期望他们读了几本书后,作文水平会有提高。所谓超脱的作文观,还包括学生读书时,我们大可不必次次让其体验写作特点。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为读者而写作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受潜意识支配而获得的。读者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他正获得写作能力,也没有意识到获得写作能力的结果。”这种预先干规定目的的偶然学习,就是学生轻松读书时的额外收获。

(2)超越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引导学生不为文而文。

为什么要教学生写作文?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说:“这是教学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殊不知,就是“教学任务”这四个字,牢牢地束缚了教师的目光。学生为了学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又游离于学生的情感、意愿之外,成为应景之作。习作是要写的,但让学生轻松写,还要教师有超越教学任务目的之外引导学生不为文而文的教学观。

让学生树立为读者写作、为交流写作的意识。当然,这有别于作家的创作,但倘若学生每写作文就想到是写给老师看,那该是多么无奈的事情。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为读者写作,为交流而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写作文时,仿佛面对着听他说话的人,心灵就得到放松,语言就较为流畅。比如,来了一位新老师,希望学生做自我介绍。那么他们面对的读者是新老师,因为陌生,因为急于介绍自己,就有话可写;再比如,来了位新同学,走了一位老同学,向新同学介绍班级,为老同学送去祝福,都是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往往在读者身上,而不是作文本身。这是面对真实读者的写作。还可以面对虚拟读者来写作。虚拟的读者可以是童话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人物。他们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倾诉的欲望。因为这样较自然地写作,不“神化”作文,不“大化”作文,甚至根本都不提“作文”二字,学生反而有了兴趣,转移了注意力,思路反而通畅起来。

四、研究要达到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不怕作文,写起来轻松自如。

五、成果展示的形式:

1、学生成长的过程用一系列的习作展示。

2、孩子成长的心理描述。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我围绕子课题“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提高课堂有效性”开始了实践研究。本学期我关注两个焦点:第一,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会割裂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是否会游离课堂重点?

一、营造“敢问”的环境。

开学初,我先指导孩子进行课前常规性预习,如:读课文、圈生字、标拼音、画新词、标段落等。我告诉孩子,本学期要加入探究质疑性的预习,即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难。(每课至少提2个问题)刚开始,孩子们的疑问大概都是字词的意思或课文内容的疑惑,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到重难点,我没有责怪他们,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我都先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一旦学生提出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我便大张旗鼓地表扬。一段时间后,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基本消除了,大部分学生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堂,都能大胆地提问。

二、教给方法,使学生“善问”。

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告诉孩子可以从六处着手提问:

1、抓住文章的题目质疑。

课文的题目即题眼,它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对课题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如《奇怪的大石头》,学生就提出“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围绕着这个问题,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明白了石头“怪”在“孤零零”,体积庞大,把“身影遮得严严实实”,“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果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么重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接着,孩子在了解李四光在探讨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怎样思考和怎样解决自己的疑问,从中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

2、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质疑。

如果抓住了关键的语句,就会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句引发联想和想象。教学《给予树》一课,在学生充分体会到圣诞节的热烈气氛和一家人兴高采烈之后,孩子抓住“沉默不语”问:“大家都兴高采烈,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我先引导孩子理解“沉默不语”的词义,再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设身体验金吉娅此时所想。在学生表达体验、想象时,体会到了金吉娅“担心、愧疚、难过”等复杂内心。为下面体会金吉娅那金子般的童心做了铺垫。

3、从文中矛盾处质疑。

矛盾是问题产生的根源,赞可夫说:“只有当学生发觉自己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才会产生问题”;当学生现有的认知无法理解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时,就是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展开质疑的地方。像这样的问题,孩子提的很多。如,“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灰雀》)“高尔基为什么不见杂志社记者,却要见小男孩?(《小摄影师》)”“骆驼是商人自己的,他应该更熟悉,可是为什么他还要老人来帮他指点呢?”(《找骆驼》)。

4、抓住特殊标点质疑。

标点符号不仅是作者写作内容的停顿,还渗透着作者的情感,领悟了这些标点符号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也就可以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灰雀》时,许多孩子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也无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循循善诱。我引导孩子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看看能不能从标点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有的眼尖的孩子找到了男孩说的那句话“没……我没看见。”问为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会飞回来的”这一句为什么一会儿用句号,一会儿用感叹号,一会儿用问号?

5、从词句的表达精妙处质疑。

语文的“根”即是在学习语言,感受语言。学习一篇课文就应该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表达了什么,还应该知道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所以,我告诉孩子,读课文的时候要多注意文中的好词好句,多想想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这样写,换别的词好不好。老师这么一点,孩子平时学习课文时,就会去注意一些词句的用法。当我们教到《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从“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引导他们和“长出”比较,体会春天枝叶长得快,欣欣向荣的景象。孩子是聪明的,他们举一反三,从文中找出了“浸、封”等词,为什么用“浸”为什么用“封”,为什么说阳光“像利剑一样”?一个个问题从孩子的脑子里蹦出,闪耀着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孩子们质疑解疑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作者用词的精妙。

还可以从课文的空白处、插图、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引导孩子质疑,当然,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

三、梳理学生的问题,有侧重点地释疑。

自主学习的针对性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超前阅读和思考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或偏离课文的重点。如果一味地解答孩子的问题,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朗读能力的训练,就容易肢解文本,丢失语文的“根”。后来,我想到了将孩子预习中的问题提前收上来,教师根据孩子的问题进行梳理。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对于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为节省教学时间,可在课前帮他解决。另一方面,教师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课堂上,我还让小组合作,在合作探究中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包括那些不在要害关键处,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最后学生归纳提炼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再组织全班重点探讨。在探讨中要紧紧围绕文本,重视朗读品悟。千万不要脱离文本,丢弃字词句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训练,使语文成了“无土栽培”。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会随时举手: “老师,我有个问题。”、“老师,我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课堂上学生又会闪现出新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发问,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这些突然的提问,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这肯定需要教师有非常深厚的功底。

第四篇:三年级作文课题研究

《三年级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李小军

一、研究背景: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收效不大。为了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习作能力。我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起步作文指导方法,注重作文批改与讲评的方法,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让作文成为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平台,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趣。

二、研究意义:

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的作文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标点乱打时,我们要问问自己:三年级的作文起步训练是否落到了实处?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畏惧作文,感觉没内容可写时,我们要想想:我们是否人为地拔高了作文的要求?我们是否教给了孩子发现生活的本领?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的作文内容空洞,词汇贫乏时,我们要想想:我们是否让孩子爱上了阅读?把他们引入了书的海洋了吗?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背诵,学会观察和积累。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让学生多读经典的书,并摘录不同的角度和种类的优美篇章和经典句段,鼓励学生背诵。背诵可以积累词语和很多表达方法,写作时才能根据需要随

意组合,信手拈来,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表达效果。

2、改善作文课堂教学。大胆改变那些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方式,让教学适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才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调查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搜集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及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二阶段:实施阶段:

结合日常教学,实施课题研究,注重资料积累。

1、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2、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收集各项活动资料。

3、不断总结:(1)各项竞赛和评比的活动通知。(2)学生的优秀习作作品。

第三阶段:不断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反应,看他们对习作的态度,不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对研究过程做适当调整。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2、总结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五、研究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学生生活为写作入口,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2、搭设课外、课内实践活动舞台,提供实践的机会与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六、预期效果

1、提高教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组小课题研究阶段汇报

三年级语文组课题研究结题汇报

研究课题:“在阅读与多渠道识字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实验阶段: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

实验班级:三年级(1)—(4)班全体学生

课题组长:石荣青

课题组成员;胡金兰、石荣青、索金梅、李友华、周万群 执笔:李友华

本课题研究实验时间为两年,从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止,本学期为实验过程中的成果汇报及结题与反思阶段。

本学期我们在学校教研组提出的“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大课题背景下,以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进行的“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的子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并写出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了教学理论的学习,选学了《识字教学的途径、方法与策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等优秀文章,用先进的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寻求一种可行并且有效的教学模式。我们集体备课四次,制订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经常在课后进行教学交流探讨,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课题的确立

07年9月,结合学校新课改下的教研理论实施,我们接受了跨年级段的知识衔接与过渡的尝试,(即:低年级“多渠道识字的培养与策略”;中年级的“在阅读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其中“多渠道识字”的子课题我们在08年的6月已经做了专题的汇报,所以这份结题汇报着重介绍我们是怎样“在阅读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课堂实践。

我们的结论

一、从教师教学中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从学生角度来看: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而对音像、图画等具体性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乐学、好学、能学、会学。

三、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三年级选编的课文篇幅较短,情境语言优美,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觉得在教学情境创设上有潜力可挖,我们从理论到操作层面上觉得是可行的,并可持续性发展。我们的子课题研究还有待继续下去。

探究的过程

一、学生的学习:三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往往只有20分钟左右,后半节课的纪律和学习态度总是让老师感到头疼,在课堂中恰当地创设好情境,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明显延长。有的时候甚至能让学生整节课跟着老师在学习、思考,并且学习的方式、方法、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作文上,更是有优秀的表现。一年来,四个班的学生作文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受到家长,社会的好评。这些都归于有效的“情境创设”教学成果。

二、教师的教学:通过对“情境教学”的小课题研究,教师由模糊的经验性模仿,变为了清晰的理性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

1、我们认识到情境创设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是语言情境的创设。语文的学习目的最终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并能正确地运用在学习与生活上。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强烈。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平时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丰富些;为创设语言情境打下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我们的班级建设、黑板报设计、学生的作文集设计、手抄报等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2、时刻牢记情境创设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一目标而创设。在语文教学中,要防止为了片面追求“情境”而过分强调视图效果,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存在,削弱了基础知识的的训练。所以我们认为,创设情境,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决定。

经过学习、实践与反思,我们在实施“创设情境”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上几个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们的思考

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效”。

1、要根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实际,尽量剔除情境创设的虚假成分。避免淡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让有效的情境创设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语文课堂走出热闹的“表演”误区,真正走向“有效”,走向一条扎实的语文之路。

2、通过两年来的课题实施,我们认为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不管你是否真正喜欢这三尺讲台,只要你思考了,实践了,反思了,就能使你拥有一种完整的、并且快乐的教育人生。

三年级语文组

下载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课外阅读的研究 目标: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

    课题研究:语文教研组

    课题研究 全员参与练习,提高写字质量 申报单位09服装语文教研组 研究时间2011年年1月至2011年7月 简介 我们树立“语文教师全面指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写字活动全面渗透,促进学......

    语文课题研究小结

    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以......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草根”课题研究: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浍南镇中心小学:于三红 陈素梅我的课题研究来得很是偶然。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新课本刚发下来,不少学生刚打开课本,就发出阵阵惊......

    一年级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课题研究 一年级 高燕荣 一、课题的提出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写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

    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一年级语文看图写话课题研究阶段心得体会 建昌营镇新房子完全小学 张艳如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把1~2年级的写话目标定为:1......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的社会已然进入一个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爆炸式传播、网络资源被广泛利用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和知识,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显然已落后于时代......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郭家坝镇明德小学胡开生王芳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