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傻大闹宝莱坞 观后感
追求卓越 成功会不经意找上门的—— 生活不是赛跑,也没有输赢;追求梦想,成功在拐角
诸翟学校政史地组 组长例会交流金晶 今天,教导处设定的发言主题是:“教学理论、案例、教学经验学习体会交流”。实话实说,目前业已成熟的得到大家公认的教育教学理论,无非那些——二期课改、新基础教育、杜郎口的教育教学模式等等。大家学习的很多,探讨的也不少,我也实在拿不出什么新鲜的了,再照搬来人家的理论成果,在这里读读念念,我也难为情:第一,感觉像在剽窃;第二,阳春白雪的,干瘪枯燥的理论的堆砌怕是也会辜负了这项活动策划者的初衷和大家的宝贵时间。所以,我决定就拿新近看的一部老电影,结合自己的教学中的新尝试,和大家交流一点感悟,仅仅是一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很不成熟,也不一定妥当,和大家共同探讨吧。
这部电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印度电影,就我所知在座的有几位老师看过了,甚至看过不止一次,可以问一下有哪些老师看过了吗?能否举手示意一下?看过的老师比较多我们就可以压缩影片节选。
一、电影简介: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刺激了我去思考,老师应该怎么教,学习应该怎样学,甚至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样去追求生命中的卓越成就!但不要误会这绝不是一部教育理论的宣讲片,这部电影讲的主要是发生在印度排名第一的专门培养工程师的高等学府里的三个好朋友求学和成长的故事。印度和中国的国情在教育领域可能有相似性,因为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从影片中能够了解到在印度升入高等院校也有着与中国高考制度“一考定终生”相似的残酷性。似乎考一所好的大学,学一个体面的专业,就一个收入不菲的职业是莘莘学子们人生唯一的出路。这寄托着平民家庭后代能够出人头地的所有期望,是贫困家庭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能够改善的唯一途径,甚至即便是富豪阶层也会指望孩子获得体面的文聘来赢得真正的尊重。这样的重压之下,我们可以想象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估计比中国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影片开始校长迎新生的讲话。(影片18:36处)最开始看这一段,我还暗暗佩服了一下这位校长,觉得他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老师,擅长深入浅出激励学生。随着影片情节的渐渐展开,才发现他其实是填鸭式教育和等级式教育模式的代言人:专制,严苛,冷酷。(不允许别人比他强,逼死高年级学生,给法汗,拉朱的家人写信,50:25比较三位父亲的收入,勒令拉朱退学,要么就让兰彻退学,拉朱跳楼;拉朱面试到了工作,他却要出很难的考题让拉朱考不及格;)包括另外一位教机械的教授亦是如此。用兰彻的话讲,就是“盲目地教书呆子式地定义”,这里才提到故事的主人公,兰彻貌似一个彻头彻尾的“叛逆学生”,下面请大家欣赏几段精华的影片节选。(17分 给高年级学生下马威;分,机械课上关于定义的对
峙„„蹭婚礼54-59分篡改演讲稿,来粉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但实际上他渴望学习热爱科学,他不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有个好收入,不为拿第一,就是为着自己对科学的好奇和兴趣;他为我们示范了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哪里都可以学到知识,他在被教授驱逐的时间里,经常旁听别的年级的课程”;他喜欢思考,喜欢发问,喜欢钻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他看到高年级的毕业生因为自己的研究设计不能够成功,被“病毒”迫害,不能毕业,他就琢磨着帮他完成这个设计,他在蹭婚礼的时候随意的一个托词说在那里做调查,要发明一个装置将人们汽车里的电瓶里的电能用来应急,最后他真的做到了,他甚至可以在有孕妇临盆,遭遇难产之际,用吸尘器做了可以控制吸力压强的小吸盘,帮助诞下婴儿;他看似富二代的家世,放荡不羁无所顾忌的形象之下,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不幸命运(89:20),但他从不悲天悯人反而是达观释然地接受命运的“不眷顾”,正如他所说“追求卓越,成功会不经意找上门的”。毕业几年以后,这是兰彻的事业和生活(结束处);还有想说的就是他们三人之间的这份友谊,彼此成为对方生命成长的一段印记,他鼓励法汗和爸爸用心的谈,不要放弃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理想(95分,115分),更是他让拉朱终于撇下内心太多的恐惧和顾虑,勇敢地面对生命中所有不善的馈赠(面试)。
其实这部影片真的值得大家静下来慢慢看,细细品,他弘扬了友谊,讴歌了现代爱情,始终鼓励着血液里流淌着热情、冲动、迷惑、恐惧的优秀青年们大胆滴追随心底最真实的梦想,勇敢地去追逐,中终将一切顺利,功成名就。由于时间关系,这样支离破碎的展示,实在是对不住。这里我谈自己的一点点感悟:
二、感悟:
1、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我觉得:是让孩子保持对求职的旺盛需求,让他们不断感到获得知识的充实与乐趣;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和思维的方法,知道去哪儿以及怎样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成绩真的可以不重要,事实上有了这些,成绩怎么会不好?!就像兰彻,他叛逆,可他并没有成为考试制度的牺牲品,他年年是年度最优秀的学生。这是教书。
至于育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给大家看看美国和中国《学生守则》,还有这个show:,我们的达人秀小选手张冯喜和这个olivia是差不多年龄的小朋友,他们带给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多么的不同,当然他们也都只是个别,不能代表全部,但是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到底希望我们的后代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要给他们许多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的,即使成人也不见得做得好做得到的品格规范来不切实际的强加于他们吗?一定要塑造这么多貌似过分懂事却实际连感恩父母都不懂的小大人吗?能够将规范守则铭记于心,确保不越雷池半步的孩子就真的是胸怀世界,懂爱、向善的好孩子吗?我个人觉得,不必好高骛远,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一辈子做个好人,做对的事情。
教育教学活动不是流水作业线上的加工生产活动,机械化的加工出一模一样完美无缺的人来,那将是我们自己都无法面对的可怕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培养出一模一样优秀的学生,不能指望每个孩子都是学习数理化的天才。社会有分工,不能都是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技术工人,也需要普通职员,需要服务工作者,不能因为他们的平凡卑微,就否定他们的价值!
当然大家可能都会想,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是出色的,优秀的,突出的。那么我们该怎样定义成功呢?
二、什么是成功?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可以算成功?
想想现在很多家长,学校,被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成功”定义所禁锢,成为现世规则的奴隶。给孩子们订立的是怎样的成功目标?早教,3岁前认多少字,背多少古诗,会多少外语,有哪些特长,目标——进入优质幼儿园;接着好的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深造镀金,找个好工作,年收入多少多少,住多大的房,开多名贵的车„„。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关心孩子们快不快乐,幸不幸福。【中国父母伤害孩子的“七种武器”】“要听话”用来杀自由,“要孝顺”用来杀独立,“就你跟大家不一样”用来杀个性,“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用来杀想象力,“少管闲事”用来杀公德心,“养你这孩子有什么用”用来杀自尊,“我不许你跟他or她在一起”用来杀爱情。(@口袋书屋 投稿)
为什么不可以鼓励他们做自己感兴趣并有意义的事情,成功为什么不可以是学会做一种自己喜爱的美味的食物,为什么不可以是善做手工,装饰美化自己的房间?为什么不可以是很有眼光会挑选商品会砍价?为什么不可以是擅长交际有一大圈铁杆朋友?为什么不可以是很会统筹支配自己的零用钱,理财有道,甚至生财有道?„„当他们真的活在自己的生活里,能够体会生活的乐趣,感受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他不会真的就那样“不务正业”,他会对自己的人生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他会追求充实的、不断成长的人生,他会真正爱上学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最大限度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发,自觉,自主,自创。其实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那种知识都不多余。
我们得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允许学生“出格”,打破常规。学生需要我们的信任和放手。是的,大家可能会想,我们的孩子?好懒惰、好被动!放手?那不就变成了放羊?我也一直这样想,我知道我的课堂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我讲得太多,可是总觉得放手给他们的课堂,只能是课堂时间被拖沓,进度难跟上,还不如我踏踏实实把教学任务落实到位。但是今年在我的课堂上的新尝试,给了我出其不意的惊喜,也让我感到很多时候孩子们不努力,不表现,不出彩,很可能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营造出刺激他们绽放的“舞台效果”。机械化的、死记硬背的、应试的种种负累,已经让他们不堪负重,也让他们对寻求新奇,满足兴趣的愿望死心。看看教师的愿望
墙,清一色的希望成绩进步中考成功!这次期中考试,据说九年级语文试卷难,有不少学生拿到分数哭了,这种现象我们该高兴还是该难过?高兴,这肯定都是要学习的好学生才会如此在意分数;难过,他们还是太纠结于分数,结果,又怎么专注于作学问本身?
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啊,为什么不可以是得到梦寐以求的数码产品?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件漂亮衣服?为什么不可以是全家人一起吃的一顿美味大餐,为什么不可以是打一场痛快淋漓的蓝球比赛?
三、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新尝试:“今天我来‘微播’”
我想有点改变,于是我这学期在九年级思品和社会课上开展了一个活动“今天我来微播”,取自“微博”谐音,就想利用课前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把随时随地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有感触的信息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为了不至于成为新的学习负担,我给他们分组,明确要求要有分工,以分散准备过程中的任务。具体操作我简单介绍,每个月,每个班评出最佳男、女主播各一位。评分标准如下,每次微播结束立即打分,课下课代表汇总。我要重点展示的是同学们的作品。两个月下来,我甚至觉得我在这个活动中就是一个学习者,收获很多新鲜信息。学生们的选题非常有意思:中秋来临,做了一期月饼专题,9月11日,纪念911十周年专题,乔布斯的离世和苹果系列产品的身世拉近了学生同他们梦寐以求的iphone4的距离,本拉登死亡,竟有学生做了由萨达姆、本拉登、卡扎菲人物现象透视国际关系的专题,这么大的题目,我可没自信去理清楚,他们也敢讲,而且讲的还有点头绪;有学生们对众多社会现象的关注剖析和思索,从地沟油到扶起老人反被诬告到小悦悦事件到地铁事故频发,网络流行现象一览无余,hold住姐,蹭学哥,什么网络流行语“萌” “坑爹”,或者是北大校长作词的被誉为2011年神曲的“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当然也有无厘头的什么乱糟糟也是一期主题。我想很可能将来学生会把我的课堂我传授的知识甚至我这个人忘得干干净净,但却一直记得某一次微播有趣的内容,或者带给她的感动又或者某位同学的出色表现。如果是这样,那我也觉得很自豪。很多做的好的学生却是考试科目不看好的学生呦!这里特别展示两个给大家看。
诚然,在教育体制,考试制度面前,我们都只是这座庞大的依着惯性不停运转的机器上不起眼的零部件,很多时候我们一边无奈地抱怨制度的弊病,一面努力工作维持机器的正常运转。但是总要有人打破旧秩序,他才可能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读者2011年22期38页《他们为什么移民》写到“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称‘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更有业内资深人士言辞凿凿地说‘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肯定,这些资产过千万的富人们,单纯有过移民意向的,绝对不是60%,而是100%。’报告中统计,58%的受访富豪表示,子女教育是中国高净值人士进行投资移民的首要原因。”想想即便国家教育培养出再多精英,如此流失的速度和趋势,也是在为别人做嫁衣啊。
《放牛班的春天》《第56号教室的奇迹》包括《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些在教育实验田掀起
革命的经典示范,为我们展示的不是教育的神话,只要我们不纠结于一时的功名,不累心于眼下的收成,只是追求教书育人的卓越,相信成功总会不经意地找上门来。
第二篇: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强烈推荐《三傻大闹宝莱坞》,值五颗星。非常精彩,改变我对印度电影一直歌舞不停的印象,男主角阿米尔汗,和阿甘有点像,这样一部电影比《阿凡达》不差,一部伟大的印度电影。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备,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意义,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
不敢说是最好的,但绝对是值得一看的印度佳作!有时候不想跟自己过意不去 讨厌看过于沉重的 —— 这部电影深入浅出不乏蕴含诸多道理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不过“大道理”里也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滴——以后遇到事情,我想我会不介意学学神圣智者兰彻达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声告诉自己“一切顺利”——因为有时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的安慰来使它变得坚强!
我从未有过如此的震撼,你很难想象,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之中,竟然穿插着如此之多的人生智慧;人生价值观,友情,爱情等等。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早已超出了励志电影的范畴,它不仅是传达了一股人生的信念,更是提醒我们的人生需要自己掌控。需要自己坚持不懈的执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3个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正如当今的大学生一样,他们有很多的无奈,他们身上同样寄存着父母对他们的希望,老师对他们的压力,他们心中背负着各种负面的情绪;对承担家庭的恐惧,面对不喜欢的专业的逃避,但是,他们心中仍然有着一份执着在心中。为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一直努力着。
主人公曾说过这么几句话:为什么我会考试第一名?因为我真正喜欢我的专业,但你们为什么却是屡屡倒数?因为你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甚至是根本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只要跟随着你们的激情所在,激情就会变成你的职业。这几段话不仅反映了一种学习态度,更是映射出一种当今的社会现状。身为希望的我们,当面对选专业时,总是受到父母的威逼利诱:这种专业很火啊,不选这个,你就会没出息……虽然父母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好,但他们可曾想过,我们心中也有自己想学的东西?也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有时候总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说:都怪自己倒霉,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等等一些抱怨社会的话。其实这并不是社会的错,而是我们的内心不坚定,是对未来的空虚和迷茫。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怨恨这个社会的性质,更不要去在乎别人怎么说,你想做什么事,就勇敢去做……就像电影说的一样:当你把你做的事变成一种兴趣,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优秀。相反,如果你完全去相信现在的一些教育制度,你到最后无非就是个“学习机器”!
回归正题《三傻大闹宝莱坞》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翻译?会不会是翻译错了?觉得名字好奇怪!这样的电影真的可以和阿甘正传去媲美!
自己欣赏吧!
第三篇: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影片虽然以“Three Idiots”为名,但我并不认为主人公三人应被称为“呆子”,反而觉得他们诠释了青春的含义,演绎了最充实的大学生活。或许影片主要记叙的不仅仅是三个主角的大学故事,也包蕴了一生处世的态度:专注于远方的目标时,是否还要留心身边的风景。
入学之初,“病毒”就以杜鹃的比喻揭示了竞争的残酷:“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把其它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诚然,竞争是激烈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放弃一切而将胜过他人作为唯一目标的理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或许存在着许许多多同我们争夺职位、薪资的竞争者,但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路人,真的不认为使用各种手段一路排挤开他人就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或许如同影片中“消音器”一样,不择手段地获得了一个虚名,得到几分物质上的富足便狂妄自大,环顾四周,却没有一个可以分享欢乐与苦痛的伙伴,这样的人生绝对不能称作“精彩”。“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不是大学,是高压锅··”不得不说,许多时候我们过于浮躁,只注重追逐一些实质上不能代表什么的数字,恰恰忘记了大学之道的真谛是获取本领,走向社会。若将一切都换算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数字,竟日只为一个分数奔走操劳,为踩下又一个竞争对手而欢欣,从未想过他们也是人生路途的旅伴,如此生活着的一定不会是生活的弱者。
有感于电影中的那句“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哄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一路奔波,多少次忽略了内心的感受,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又一天既定的日程。我们似乎也很容易陷入一种茫然的“大学状态”中,带着一种日积月累的麻木强迫着自己迈出一步又一步。恍然自省,发现脆弱的心灵已不知丢弃在何处。曾经在乎的,曾经期许的,不觉间被一个个量化的目标掩埋。也许我们缺失的正是一分随性,时刻责问自己一句“我要的究竟是什么”,悉心呵护内心的世界,既然知道“冷暖自知”,就更不应冷落自我。那一句“一切顺利”是在教我们作为一个人而活,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是对心灵的一次轻轻的抚慰,是精神伸过一个懒腰之后重新激情漫漫地上路。
何谓精彩的人生?这恐怕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话题。但我看到了,有三个“白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缤纷的华年。
第四篇: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
最近刚看了一场电影,名字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相信很多人很多年前都已经看过了。这是一部经典的喜剧,在我看来,它绝对是喜剧界里的翘楚,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采用的不是简单的时光叙事,用的是插叙的方法。故事是从回忆开始进行的,初看来,我还有些不能理解,慢慢的,进入情节,进而才能够体会喜剧背后带来的震撼!
我喜欢看喜剧的原因绝不仅仅仅是因为喜剧电影好笑,带给人欢乐。我更喜欢发觉更深层次的一些东西,能给我灵魂带来共鸣的一些东西,况且,多数的喜剧电影的台词,总会带有必须的深刻含义。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比如: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再如,“回去吧!你们明天还有考试”“我们有很多考试……但老爸仅有一个”;“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学过,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很多很多,经典而深刻。当然,电影里,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这样的一段对话:
兰彻:“那天我明白了人心是很容易陷入恐惧的,你得哄哄它,无论问题有多大,告诉你的心,‘一切安然,朋友’”
拉加:“这就能解决问题?”
兰彻:“不,但你增加了应对它的勇气!”
人,只要生活着,就总是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不一样难题和困难,在人心陷入恐惧时,就去哄哄它,告诉它,一切安好(Alliswell)。相信这句话,总会在某个时候,给我莫大的力量,鼓舞着我前进。
最终,仍然用电影里的一句话结尾:“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带着一颗安定的心,出发!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2
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心灵倍受震撼,这次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从中体会到了该如何应对生活,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对待朋友。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梦想和目标,但很多人由于家庭等外在因素而不敢去追求自我的梦想,就像在已画好的圈儿中生活。我们要敢于做自我想做的,摆脱掉恐惧,大胆的去挑战自我应当做而一向没有勇气做的事。只要你大胆的迈出第一步,做一次,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们要努力走出属于自我的道路。
“生活是场赛跑,跑快点,不然你就被别人踩到”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很多次。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理解这句话,为了实现这句话,我们就是努力学习。可是大家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途径通常是背定义,背题,又有几个人去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含义。我们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电影中兰乔说的为将学到新的东西感到激动。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束缚我们思想的观念,敢于挑战,敢于创新。
亚里士多德以往说过,“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欢乐。”而一个人快不欢乐完全是由他自我的心态决定的。遇到问题,告诉自我“一切安好”,解决不了问题,也能够给人解决问题的勇气。坚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乐观的应对生活,欢乐将成为人生的主旋律。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我们要不为单纯的追求成功,只为内心对自由的召唤和对优秀的渴望!抛开虚假的生活方式,放下对生活的恐惧;不论发生什么,只要对自我说:“一切安好”,尽力过好当下的每一个片刻!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3
相信自我,没有问题!
寒假时光,好好珍惜。这天我与姐姐们一齐观看了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倾心领略了主人公兰彻的聪明、机智、善良、自信,也领略了他的伙伴栾丘和拉杜可爱与傻笨……
他们三个在大学工程部内同一个宿舍,是同样的可爱,同样傻乎乎的幽默。可是他们的爱好却不一样,一个喜爱工程学,一个喜爱摄影,另一个,则只为得到一笔工资,养家糊口。而兰彻,就是那个学习成绩好,懂得活学活用,相信自我,欢乐、阳光的男士。
兰彻的口头禅就是“All is well!”——“一切都会好的!”。就凭这句话,救过一个妇女,接生过一个小孩呢!
影片中他的教导主任“病毒”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最终最终忍无可忍,要求他立刻离开。就在他即将顶着倾盆大雨离开学校时,“病毒”的大女儿忽然就要生了,可他们因为大雨怎样也到达不了医院,只好先在学校休息室的乒乓球台上来个临时“接生”。
“加油!加油!用力!用力!”学生们喊得一声比一声高,可大女儿却因为筋疲力尽而累昏了。这时兰彻想起了“助力器”能够帮忙孕妇用力生产,于是他就用吸尘器改造了一个……最终,经历了种。种困难后,一个婴儿出生了……
相信自我,一切都会好的!
是啊,的确就应相信自我!回想五年前,我学游泳时,第一次让姐姐陪着练习水中憋气。起初,我怎样也不敢,总认为水进入鼻子内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事情,闹不好会要了我的命。之后,在姐姐的鼓励下勇敢地尝试后,我竟然成功了。当时姐姐告诉我,一个人要自信才能成功……
All is well,一切都会好的。在害怕时,恐惧时,绝望时,大声喊吧:“相信自我,我没问题,一切都会好的,都会好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4
影片中,十年后的三傻都做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心想事成,因为他们对生命的内在诉求的不同,最终都实实在在的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生活,包括那个查图尔,也获得了自己认为好的生活,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4个人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查图尔的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为取得好的名次也是下足了功夫,十年后的生活也是有豪宅,豪车,漂亮媳妇等,在世俗的眼里他是优秀的,不过这种优秀使得他机械的成为了现实的一个工具,完全没有他自己的生
查图尔就是现实中在知识层面架构的'人类躯壳的代表。查图尔们无法自知自己内在真正的诉求,完全按照三维世界的体系来架构着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活一次”跟“没有活”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说,在三傻和查图尔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
查图尔的生命状态,在很多没有明白生命本质的人眼里边,是非常认同查图尔的这种生命状态的,他们不理解生命本身的自在,才是生命真正追求的目的。
这是在我们的早期教育阶段就已经把大脑完全格式化了,而且这种格式化的封闭属性使得像查图尔一样的人们只能填充知识,填充学习中相对固化部分的东西,丝毫谈不上创造力,所有的东西好像都已经被界定了。
这也是为何兰彻可以成为400项发明的科学家,而查图尔却要哭着,喊着,求着兰彻与自己合作的主要原因。
命!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
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评高达9。9分,从众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来一窥究竟。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要说的印度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七分共鸣、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此刻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能够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的告诉自我要有勇气应对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与友谊只有自我才能悟出,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理,不仅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我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但是越来越觉得这原先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好处,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特此推荐。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6
这应该是我第三次看这个电影了。
影片讲述的三位主人公成长的经历每次都会感动到我,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成功的结果,而是他们在阴云密布的重压下如何突破阻碍,破茧重生。
其中最耀眼的那个人,叫兰彻。他似乎什么都不怕,所有的规则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在大家都在不择手段追求成功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沉浸所爱,活得逍遥自在,一边做自己喜爱的事,一边静静等待成功走上门。从第一次看开始,我就对有一幕印象很深刻:兰彻瞎编了两个词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寻找定义。显然这是不可能找到的,在大家灰心丧气的时候,兰彻却反问:“你们在知道要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有过那种兴奋、激动的感觉吗?”
每次我自己都会被这个问题带入沉思。
整个电影有好几个巨大的转折,第一个是他的两个朋友发现兰彻当初是在代替一个富家子弟学习。大家上学都是为了学历为了学历背后的辉煌人生,而只有兰彻是单纯想学习,简单的就想要那些知识。第二次,是在十年后发现兰彻原来是一个蜗居乡村学校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经典名言“追求卓越,成功自会找上门”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但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兰彻,不会在人生路上那么早就发现自己的特长,可他身边的两个伙伴改变,也许是我们大部分人会面临的。
毕竟兰彻从头到尾都没有变,真正在成长的,是他的那两个朋友。
在他们两人中,有一个人是有自己很突出的特长,但被规则和期待压的喘不过气;另一个是其实很有能力,但是身上担负了太多的恐惧。他们在兰彻的帮助下,终于鼓起勇气,直面内心的恐惧,越过规则的束缚,走向适合自己的人生。
第五篇: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当看到RACHO反过来巧妙捉弄学长的时候,觉得有点意思。接着看下去,当看到一个没有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同学自杀时,我被剧情吸引了。看到RACHO三个人曲折而又不断努力的大学生活的一幕幕场景时,当看到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业的重压,一步步地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时,我觉得这部影片精彩极了。
RACHO无疑是帝国理工大学一个的“异类”,他有着坎坷不堪的身世,有着不能为人知的秘密,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但是,他心地无比善良,脑袋非常灵光,情商和智商都非常高。最关键是他能够跳出别的同学纠结不已的“毕业、工作”等内容,关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努力发掘生活中的乐趣。他从不循规蹈矩,总是能够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总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他能够用一点柠檬汁让一个自私自利、只知道用金钱衡量一切的“标价条”现出原形,能用助力车送室友的病重父亲去医院急救,更能用由汽车电瓶连接而成的电源来驱动用吸尘器改造而成的吸引器,在一间教室里帮助主任的女儿安全分娩……他这种积极向上、毫不妥协的天性深深影响和重塑了两位室友那被世俗厚厚掩埋的内心。他们在RACHO的真诚帮助下,慢慢战胜自我,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那位教务主任,俨然一幅中国教育“专家”的模样,他信奉的是用繁重的课业和考试,把大学教育变成一条不停生产出只知道学习,而丝毫不知创新的工作“机器”,然后在贴上“帝国理工大学”的标签,优价而沽。直到RACHO的出现,逐渐打动了他那严苛、刻板的教务主任的理念和心灵,他最终了解到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什么,也对RACHO有了由衷的认可。
何谓“创造性思维”呢?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着力寻找陈旧的知识,也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第一,思想入手、变旧为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从改变旧有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要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既可通过教师讲授学习,也要通过发现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师不要干涉太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例如:小华和小丽的家都在太平路上,学校也在太平路上,小华的家离学校1500米,小丽的家离学校2000米,问他们两家相距多远?此时的教师不应急于提醒,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一来必有收获。
第二,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如在课堂上采取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另外,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要知道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重要意义。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他们,把幻想转变为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一旦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被激发起来,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第三,注重培养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因此,教师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圆转化为三角形、梯形等去推导。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也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因受到批评或挫折而气馁,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第四,创设氛围、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对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或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的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捕捉每一次学生迸发的创造火花,培养世纪性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