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课题组
在市级课题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计划,课题组把课题细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每一个人终生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和十分重要的能力要素。良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中学时代,恰是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关键时期,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显得格外重要。本课题重点探索集体的自我管理方式与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达到优化德育过程诸要素的目的,如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重点解决学生自我管理的四种基本的主体性能力:
①能动性。有了主观能动性,就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
②独立性。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教育和独立完成各项实践活动的能力。
③创造性。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培养创新能力。
④发展性。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素质,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离不开自我发展和完善。偏离了发展性,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
具体来说,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实情的培养方式,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必备的各种能力,主要指:
(1)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计划制定的指导,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习方法的指
导等。(另有专门立项课题研究,故此项能力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2)自理生活能力。包括生活开支的安排,个人卫生的自理、起居自理等独立生活的能力。
(3)交友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交友原则、择友方法及理念、健全个性、交友心理等方面的培训及指导。
(4)抗诱惑能力。指导学生如何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如何制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如何抵御拜金主义、享
乐主义,如何抵御网络世界的负面干扰等。
(5)道德判断力。包括教育和指导学生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提升法制观念和行为,如何识
别真假、善恶、美丑等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道德素养。
(6)领导能力。在班级体自我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培养学生的决策、协调、组织等基本的领导才能。
(7)自我保护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各类安全保护基本知识的同时,创设有益活动,训练学生自我保护的基
本机能。
(8)创造能力。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效
果。
根据实情,在前期我们主要通过“抗诱惑能力”、“道德判断力”、“自我保护能力”三种能力展开。通过周记、黑板报、大讨论等形式,下发了《生命的骄傲》等文章,并让学生写出体会文章。让学生有所感悟、细化三种能力,开展如何做一个“名牌学生”的讨论等形式,开展工作,并通过师生互动,进行艰苦朴素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上下功夫。
由于本课题是行动方式研究,故中期评估成果为各种行为方式。
我们注重的是各种行为方式的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正常的开展。例如学生值周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细化值勤规范,使之更趋合理。用各个年级分管不同年级的方式,以防止放宽值勤尺度等等。
我们一直建立、实施的一系列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如家长委员会,学生自管会,学生仲裁委员会,班干部轮换制,学生自醒录等制度还在不断的实施和完善中。
在课题的进展过程中,课题组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我们整合一些老的办法,融入一些新的办法,让我们的实验和实践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
1.班干部轮换制中,有许多岗位实施轮换制不够合理,如体育、文艺、宣传等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这方面特长的岗位不能轮换,或轮换不合理。我们在实践后,就建议班主任建立宣传组,文艺组等形式,把这些班干部在有特长的几个学生中轮换,就解决了这些难题。在班干部轮换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民主选举出班干部后,由班长组阁,加大民主力度。我们甚至希望将来只要选举出一位班长,就由这位班长自己组阁的、更能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式。
2.值周班学生在逐步熟悉程序后,因为种种原因,有个别学生不够负责任,或因为有熟悉的同学而放宽值勤的尺度。也存在不同的学生值勤力度不一致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细化值勤规范,使之更趋合理。用各个年级分管不同年级的方式,以防止放宽值勤尺度。在值周班中设立一个三个人的领导小组,在班级卫生,自习课督查等方面统一尺度。并要求每日的值勤领导加强监管,以解决问题。
3.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缺乏。往往延续初中时死读书的习惯。对于较多的自习时间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由教学处牵头,大市级课题已经立项,重在研究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以期让学生顺利过渡。
现在分解的三种能力是比较基础的部分,我们会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细化其余的能力,以期能达到我们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
第二篇: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课题组
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德育必然要延伸,要发展。正因如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也要现代化。德育的现代化通常是指以先进的生产力和理论为导向,实现德育主体的现代化与德育制度的现代化和德育物质保障现代化的有机统一过程。现代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而“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分水岭。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究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中生必备的一项素质——自我管理能力,其培养方式的主要内涵,研究其实施中的操作要领、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以期探索出由一个侧面逐渐扩大为整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二.课题研究支撑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以建构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全方位培养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柯尔柏格继承了杜威的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相对于灌输、相对于无视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 “认知-发展”的表述忽视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明确表述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性,表述了主体德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主体”不仅是“认知主体”,而且也是“道德”主体;“发展”也不仅是“认知的发展”,而且也是“道德的发展”。
“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
(2)“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构建思想道德的对象性活动;在教育者的组织领导下,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是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自主构建相统一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活动。
三、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界定
该课题界定为“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对其中几个主题词界定如下: 高中生自我管理:管理和自我管理相辅相成,是学校管理统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自我管理必须以管理为基础,管理又通过自我管理而起作用。自我管理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心理基础,自我意识需要在教育影响下,在活动和交往中发展。青年初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是接受教育到踏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转折阶段。如何促进他们在接受教育、管理的同时,培养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对他们造就起方向正确、自主自强、具有创新意识这样的新一代至关重要。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自我管理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持征。其内容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在认识方面)、自我体验能力(在情感方面)、自我调控能力(在意志方面)和自我修养能力(在行为习惯方面)。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方式: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及其能力是在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以及社区、家庭的配合作用下,通过学生主体能动作用逐步培养出来的。本课题着重研究学校为主导,推动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形式(即方式),是操作(中介)变量。本课题属应用性教育科研项目。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每一个人终生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和十分重要的能力要素。良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中学时代,恰是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关键时期,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显得格外重要。本课题重点探索集体的自我管理方式与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达到优化德育过程诸要素的目的,如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重点解决学生自我管理的四种基本的主体性能力:
①能动性。有了主观能动性,就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②独立性。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教育和独立完成各项实践活动的能力。
③创造性。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培养创新能力。④发展性。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素质,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离不开自我发展和完善。偏离了发展性,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具体来说,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实情的培养方式,训练和提 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必备的各种能力,主要指:
①主学习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计划制定的指导,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另有专门立项课题研究,故此项能力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②生活能力。包括生活开支的安排,个人卫生的自理、起居自理等独立生活的能力。③交友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交友原则、择友方法及理念、健全个性、交友心理等方面的培训及指导。④抗诱惑能力。指导学生如何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如何制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如何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如何抵御网络世界的负面干扰等。⑤道德判断力。包括教育和指导学生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提升法制观念和行为,如何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等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道德素养。⑥领导能力。在班级体自我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培养学生的决策、协调、组织等基本的领导才能。⑦自我保护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各类安全保护基本知识的同时,创设有益活动,训练学生自我保护的基本机能。⑧创造能力。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效果。3.研究内容 ⑴操作层面:
子课题一:班集体的自我管理方式与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内容: ①班级文化建设模式与精神价值的体现: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如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密切配合的环境,使他们从“被动受体”变为“主角”,并在自我发展的宽阔天地里,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实的经济浪潮中,如何体现精神价值在学习、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是该子课题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规范制度建设的同时,结合形势及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误区组织开展有效的认知活动,如教室文化布置、讨论、辩论、演讲、征文、班级文化沙龙等自主教育活动,整合社会德育资源,结合参观、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发展,使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批判,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懂得精神价值的作用。个体的道德素质主要来源于个体自己的生活体悟和道德经验的积累。
②优化班集体的结构要素:
包括提高集体目标的参照性程度(集体目标包括个体目标、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小组目标管理、搞好目标达成度评价);优化集体机构(集体机构的合理组织、机构成员的分工协作、提高效率、集体机构的自我管理机制——
协调和控制,以及高层次的集体决策水平);优化集体的自我管理规范(规范具有约束及一定自由度的双重性,规范要求适度,民主制定和修正,以及对规范的再评价)。
③促进班集体内省经常化:
包括开展集体性示范,在集体遭受挫折、犯错误时,不回避,不护短,抓住时机,切实进行集体性反思活动;进行榜样示范(教师内省示范、学生个体内省示范);采用行之有效的内省方法(自律守则、格言激励、同伴相互提示、记周记和日记等)。
④班集体自我管理实践活动方式:
讲求集体自我管理实践活动的自我设计、实践活动开展和实践活动的自我评价三个环节。
a.帮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定位
不能只有少数管理干部在忙,应是让全体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有适当的分工、分担一个角色,以利于促进集体凝聚力增强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主动性,可将集体的管理工作的十几项、几十项明确具体的任务,分别由全体学生分担,有些职务角色可采用“双人制”和“交替制”。同时,可引入社会管理机制,如建立班级纪检委员会等。
b.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集体中试行角色互换
如实行班干部定期轮换制、值日班长制等,班干部的确定可竞选制或组阁制等。⑤班级家长委员会运行机制:
包括成员性质、委员会章程、活动方案设计,委员会工作目标的制定、工作成果的评价等问题的研究。
⑥高中生心理困惑探究及应对策略的构建:
针对来自家庭、交友、学习、考试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困惑,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包括队伍建设、人员培训、活动设计、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规范活动等问题。活动设计注重抓好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可以开展师生间的交友活动和人格地位平等的谈心活动,也可以通过写每日的心理日记、组织开心一刻、实话实说等活动,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帮助、自我教育的能力。⑦单项免检集体争创活动制度的建设:
包括自修课纪律、宿舍卫生、宿舍纪律等项目的免检条件,单项免检集体的争创办法以及评价办法、激励办法的制定和研究。
子课题二:宿舍集体自我管理方式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内容:
①制度管理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研究 ②寄宿生自管委员会的运行机制研究 ③宿舍成员内省方式研究 ④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⑵各阶段自我管理能力目标研究: 预期目标:
高一:学习并熟悉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能在各项实践活动中逐步体现团队精神,并做到内省经常化,有意识地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唤醒主体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健全人格塑造,有批判精神。有训练八种主要能力的需求并能自觉的接受教师的指导。
高二:团队精神较好,养成先思而后行的习惯;在融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能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有良好的交友准则,能成为被集体容纳的一员。面对缤纷世界,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能力,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较好的精神追求。基本能管好自己的言行;积极、自发地争创单项免检集体,并能为之付出努力。已能自觉运用八种基本能力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高三:在各项活动中能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表率,基本具备单项免检集体条件,常规已基本内化为自己的言行。心理成熟度较高,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体现精神价值和主体行为。能较熟练的运用八种基本能力应对各类问题。⑶运行机制研究: 内容:
①建立并强化课题的组织机制:
一是建立起校长领导、教科室牵头、年级组负责的领导体制,确保课题研究的立项、实施、评价和推介全过程的正常运行。
二是形成课题正常运行的管理体系。一条是与教学行政密切结合的渠道。校长——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各科教师。另一条是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密切结合的渠道。校长——主管思想品德的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学生会,在团委的配合下实施。做到渠道畅通、信息灵通,互相协调、默契,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②培养创建学生仲裁委员会组织:
旨在创设更多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情境,促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着重研究学生仲裁委员会组织的运行制度和工作方式。
③新时期现代师生关系的构建:
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的生成完善。但是,传统学校德育存在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和机械训练道德习惯的弊端。这种压抑人性的道德教育理念,难以真正实现人本主义所主张的“自我实现”道德教育目的。因此,新型师生关系核心要素的研究,必须遵循新时期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课题组认为,新时期现代师生关系构建的核心要素是:真诚(即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应坦诚、真实、表里一致)、接受(即教师承认学生有独特思想、情感,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移情性理解(即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工作中应学会主动倾听,注重教育过程,要以传统教育中的教导员角色,转换为现代教育中的“促进者”。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课题组将以“班主任沙龙”、“心海舟”等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
④完善课题的评价机制:
在课题实施的准备阶段,就着手建立并逐步完善起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高中班集体的自我管理方式评估体系;另一种是宿舍集体的自我管理方式评估体系。评价体系的确立要讲求科学、合理、可行。遵循科学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可测性原则、简易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鉴于评价对象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故适宜于采用“二次量化法”,即先定等级,再赋予数值。以(模糊)综合评判这一先进的评判方法来实施科学测评。
上述内容,以操作层面的二项子课题,特别以第一项子课题为重点;以运行机制之中的组织机制、全体教职工的同心合力投入和评价机制的研制和运转为难点。
四、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①自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以来,国内教育界对学生自我教育的研究已有相当多 成果。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中,成功经验也包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如“班集体教育新论”、“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等研究模式,广东、上海、成都等部分中学都先后实行了班干部轮换制,人人在班中都有服务和管理岗位的管理模式,甚至把社会管理机制引入学校,如学生仲裁会、学生法庭等,其目的,也就是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在服务他人、管理他人的同时,管理好自己,在进行管理工作的同时,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① 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侧重于方式研究,与国内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方向完全吻合。
②本课题属应用性教育科研项目,旨在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德育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使之更完善和规范。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过程设计及保证措施 1.研究方法:
用行动研究法作主要的研究方式:基于本课题研究是实践者兼作研究者,是以实践者对实践的变革和对实践情境理解及发展两方面展开的。这种研究方式重视从经验中学习,重视辩证分析批判与反思,以及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循环转化。另外,结合使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个案法、调查法和统计法等综合教科研手法。2.研究过程设计及预期研究成果: ⑴过程设计:
阶段时间划分
阶段达成目标、研究内容、成果形式
阶段负责人 2001.5--2001.9
形成研究方案(报告)
侯春贵、秦小萍 2001.9--2001.1理论学习、专家访谈(计划)
侯春贵 2001.10--2004.10 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
课题组全体成员 论文集、中期评估
2001.10--2005.12 “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侯春贵 ⑵预期研究成果:
①2001年9月
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②2003年12月 对课题进行中期评估,形成中期报告,完成各项论文的研究和撰写。③2005年12月 对课题进行终期研究,完成结题报告。⑶保证措施:
①领导大力支持,有人力、物力保证,且下拨该课题组二万元活动经费。
②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使课题组成员均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功底和教育科研能力。③邀请无锡市教研中心教科所吴 麟祥主任,德育处包主任、惠山区教科所、基教科领导,及扬州大学教科院专家为课题组顾问。
附件:评价指标体系(另订)、课题实施计划(另定)
第三篇: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高一(2)班吴志慧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和行为上已经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让他们实现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让他们自己直接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真正的主人。“班级自主管理”是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指导,班级学生实行的对班级的自治。可见,班级自主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管理的参谋者、指导者。我们老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另外,学生自治和直接参与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不仅是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自主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德育策略,班主任、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放手切实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在班级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管理,以达到自律、自主、自立。它是主体教育的重要表现。而实施主体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师要由传道者向顾问、助手、参与者转变,在教育中不再是把外在的现成的知识、观念、规范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领悟观念、内化规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地、主动地成长起来。在主体教育之中,学生的发展成为了一个自觉的过程。如果把这一主体教育思想贯彻到班级工作中,就是要在班级管理中贯彻民主原则,尊重学生的班级主人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把班级建设成为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班级集体。
一、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直接去管理、教育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而是通过间接的调控班级。为此,就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不然的话,很有可能变成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放羊”式。那么,如何构建完善的自我管理模式呢?我有以下的几点想法:
(1)、制定班级目标
让学生自订“班规”。各班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根据自己班级的实
际情况在每一位同学直接、民主的参与下制定集体生活的规则,让学生用自己制订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不断培养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如高二(2)学生自定的班级公约中有:放学后把把凳子放到桌子底下扶正摆好;晚自习放学后五分钟内做到人走灯灭;鼓掌欢迎来我班听课、讲课的领导、老师、同学;翻阅的报纸看完后按规定整理好整齐并规范地挂好摆正;全班拧成一股绳,不准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由制造矛盾,引发冲突等等,非常具体细致。
(2)、充分发挥校纪班规的指导作用
自主管理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由原来的直接管理变成间接调控。这主要通过校纪班规来实现。校纪班规是一种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某种行为模式,指引学生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参照依据。学生依据校规所指引的行为模式去行为,就把校纪校规的指引作用视为它的一种自律功能,以此为依据,可以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当然,制定班规要以《学生手册》,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的要求以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学生自由、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从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由于这些班规是学生们自己制定的,在执行中,学生都较为自觉,有利于外在教育规范的内化。
(3)、试行“班委竞选制”、“班干部轮值制”。通过自荐和他人举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后,再由全班同学投票产生班委会,班委会通过班干部轮值制度对班级实施管理。同时实行“值日班长制”,每天一位小值日班长配合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全天的班级管理工作,作好值日记录。“班委竞选制”、“班干部轮值制”和“值日班长制”的实行,从机制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主体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
(4)、班级事务实行“包干负责制”。班级的事务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班级卫生工作、服务工作岗位明确、责任到位。包括每天的卫生打扫和保洁工作,每周一次的大扫除,学生都能自觉做好,班长、劳动委员和值日班长负责检查监督,不需要班主任到位。
(5)、实行“学生操行评分规范考核制”。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具体实施对全班每个同学的品德行为规范考核工作。班干部根据分工对每个同学的学习、纪律、卫生、文体活动等方面行为规范表现进行周考、月考、学期考
评、学年考评,班干部接受同学和班主任的考评。
二.让学生自己主持班级重大活动。在班级活动过程中,我们积极鼓励、引导班干部来负责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总结,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能让学生说的道理就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事就让学生做,使之在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和锻炼。班主任只做引导者。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年级组和学校的各种竞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必须让学生经常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团结的力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年级组和学校的各种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这是学生自主养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讨论、争论中接受自我教育。经常组织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开展一些专题讨论和争论,通过讨论和争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教育力量。学生也能在激烈的争论和热烈的辩论中受到了深刻的自我教育。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除了上传下达,处理一些日常事物外,还要经常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同时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班级,使他们具备独立人格意识和积极的民主参与和热情,为学生踏上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四篇: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其实自主管理能力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教育的一种能力。苏联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创造优质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
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环境在优质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中。苏联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来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微妙的领域之一。”而家庭、学校两大环境在中学生自我管理中组成了完整的环境系统,即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为家庭环境,关键为学校环境。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一般强于小学和初中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抱有自身的观点、看法和分析、判断及评价,因此针对家庭教育观念错误、方式单一等情况,本校成立了家庭委员会,并有计划地通过这一委员会开展了专家讲座、教育沙龙等活动,帮助指导家长修正教育观念,建立更明白平等的家庭关系和环境。同时,学习环境也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等,对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隐形效应,例,当人面对杂草丛生、满地杂乱的地方,他会随意扔垃圾、吐痰等,可如果他进入五星级酒店时,他会时刻控制自己的言行举动,从而也就减少了不文明行为,因此,环境对人的影响极为重要。而本校为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投入了不少力气和资金,所有的布置设计都从人性化出发,各个地方都露出环境育人的功能,促使学生在这样温馨、文明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二、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要求学生写出对自己的评价。而在学生动手写之前,先引导他们做自我鉴定,让他们在自我总结中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达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在写自评时学生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举动,当自评后笔者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评议,在评议中学生能更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并明确自身的目标,促使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得以提升。此外,笔者还通过让学生写笔记、周记和班务日志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要培养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须从家庭、学校以及中学生本身出发,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培养出更优质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周方华.高中生自主管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编辑 马燕萍
第五篇: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探索吧
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探索
刘娟萍
工作十多年来,几乎年年奋战在班主任工作第一线,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管啊!”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天天亲自过问,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学生仅仅是被管理者。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有些学生处处都依赖于老师,自我意识很差;有些有个性的学生还和老师“对着干”。老师劳神又费心,而同时又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案例
(一)7208宿舍事件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教学合一”的理论,都强调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采取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生命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生自省,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
笔者所带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7208宿舍有来自原高一六个班的十个女生组成,因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各异而造就了不同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有的同学外向活泼,有啥说啥,口无遮拦;有的同学文静内向,喜欢安宁,心思敏感易受伤。在日常的生活中,磕磕碰碰,小矛盾不断,大摩擦也常有发生。学期初,舍长一发现问题马上向我汇报,我就象救火队员,到处扑火救灾,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又不佳,师生心情都不舒畅。
痛则思变,我把她们约在一起坐下来开了个民主生活会。每人轮流发言,把一些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来,并商讨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如:卫生习惯差,到处是垃圾,值日生费时又费力,很有意见。大家经过讨论就形成如下措施:不随便乱扔垃圾,而是放到垃圾袋里;如有大袋垃圾就自己倒到垃圾桶,自己可以做的决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值日生一个人忙不过来,其他同学就前去帮忙,我告诉她们:学会分担是每个同学应该学习的一种美德。又如:就寝纪律多次扣分,有待提高。大家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排查出来,并形成了这样的决议:做任何事情都应有时间观念,回到宿舍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生活问题;不能因为接听电话而耽误上床前的准备工作,宿舍成员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大家排查问题的同时还在我的提议表扬了宿舍的姐妹,说说每个人的好,当她们了解到原来自己在别人眼里有这么多优点的时候特别感动,尤其是舍长,被大家好好地表扬了一番,激动得泪如雨下了,所有因管理宿舍而受的压力和委屈就化为乌有了。民主生活会持续了好久,我讲的很少,几乎象一个旁观者在看一场精彩的表演,而7208的女孩们无疑就是出色的演员了。这样的民主生活会在我班的其他三个宿舍中依次进行了,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斯宾塞指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教师应该尽量讲得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应该尽量多些。”
案例
(二)“老师,你怎么老是针对我?我抗议!”
秦同学,男,行为习惯很不规范,讲话做事特别大大咧咧,个性冲动易发火,但是表里如一,怎么想就怎么说。因为他所在的宿舍有人晚上睡觉打呼噜,常常使他不能准时入睡,正好给他冬天在被窝里睡懒觉创造了一个借口,等我因他缺席早操班级量化扣分找他了解情况时,他就把这个理由理直气壮的提了出来为自己的行为作了辩护。但是我还是以“没有事后补假”为由扣了他的量化分。在他转身离开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有不满在心。
本想时间可以帮助消化这个不愉快,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和他都很难忘,不仅没有消除不愉快,反而加深了误会,并使我一下子陷入了被动的境地。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到班讲话(因学校有紧急的通知要转达学生),顺便说了一下班级最近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不点名批评了一些同学,劝戒同学遵守校规校纪,规范自己的行为,应为班级增光而不是抹 1
黑。讲着讲着就忘了正在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了。突然,我听到秦同学在座位上一连发出了几句很难听的脏话。我当时就责问他:“你怎么可以这样呢?”他立刻就反击到:“我还没吃早饭呢?”我又反击:“你可以马上离开去吃啊!”班上其他同学看着发生的一切,面部表情各异,想法肯定不是一点点啊!当时我觉得他特别过份,居然当面与我发生争执,无理且无礼。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没面子,心里特别难受。真寻思着怎样和他沟通,他却主动出击了。
中午,我就收到他的一份短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老师,你怎么老师针对我?我抗议!”一语道破了他的心结。我对他经常性的教育已经引起了他的抵触,教育效果居然为负效应了。失望之余,我想到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一方法。
我让班级同学在周记中对我和秦同学的冲突进行评议,并让他和我一起来批阅他们的周记,读着同学的周记,他和我一样被同学的真情流露而感动。更重要的是我和他都从这一事件中体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是一种很美的情感。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很多心结,更为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即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我们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积极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道德环境,允许不同的道德文化,刺激作用于教育对象,尊重学生独创性,鼓励多化。学生对教育信息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而是能动的有选择的接受。
在班级自我管理方面,逐步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机制,建立了一套以“三个为主”的评价体系。
一是以自我评价为主。以学生自我评价为核心,主要是因为自我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内因,是第一位的。同时学生会感到大家对他有一种信任感,这样有利于增强他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参与学生活动评价的还有小组同学、班主任、任课老师、父母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写上寄语。
二是以正面评价为主。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鼓励学生和失败作斗争的勇气,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办法克服自己的缺点。
三是以过程评价为主。我们注重过程,尤其是奋斗过程中那些精彩的瞬间。
这套评价体系把原本落在班主任身上的压力转化到教育的主体-学生那边。一方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主管理的意识,大大加强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
2. 沃建中、林崇德:《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研究》《 教育研究》2000.1
3. 刘志军:《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的跨世纪探索-全国第三届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学校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