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工商联启动2013年“三个自信”主题教育

时间:2019-05-15 01:3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宁区工商联启动2013年“三个自信”主题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宁区工商联启动2013年“三个自信”主题教育》。

第一篇:长宁区工商联启动2013年“三个自信”主题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长宁区工商联启动2013年“三个自信”主题教育

作者:

来源:《现代工商》2013年第04期

日前,长宁区工商联2013年启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主题教育。全年的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区工商联、街镇商会及相关部门和非公企业的积极性,结合辅导报告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举办非公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和深入非公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等活动,提高非公经济人士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认识,同时把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转化为加快长宁“三个城区”建设的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总结“三个自信”主题教育的经验,树立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第二篇:三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文学与新闻学院

传播学

陶兰

201330080918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饱受凌辱的时期,也是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尝试西方资本主义,有人试图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有人也试图走民主社会道路,可是这些方法都一一失败了。而自从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中国人民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变化,并最终在随后的不断斗争中解救了中国。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改革以及崛起的道路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在整整一个世纪里,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态,而且也作为指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旗帜,深深影响着中国。而中国共产党9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历史。本文试图简单重现历史,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历程,中国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裂变。经济上,封建经济基础逐渐瓦解成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历史上那种大一统的集权专制统治受到资本主义各国争相分割中国实力范围的挑战;思想文化上,历史悠久、独成一脉并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西风东渐而呈式微的态势。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国情状况的恶化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新的生存奋斗。然而“共和其名,专制其实”的现象是人们逐渐认识到革命风暴过后,中国社会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气象一新,反而迷茫在更加混乱的遭遇之中。一大批革命者、思想家痛苦地认识到,衰落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获得新生,革命的使命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社会的变革还需要另辟蹊径。

一、马克思在中国的初期传播

1915年,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在中国掀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开辟人类社会新纪元的历史价值,促成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救过救民道路的视线转移。对于十月革命,李大钊凭借其灵敏的政治洞察力作出了深刻评论。1918年7月他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称“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露对十月革命胜利的欣喜心声。此后其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代表着李大钊在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也在十月革命的触动下,从原先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开始,一批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在各地纷纷建立组织的基础上,1921年7月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正式完成建党的工作。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有限的条件,力求从星散零碎的资料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一些主要内容上取得了比较准确的认识:第一,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阶级属性;第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科学额思想;第三,强调阶级斗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核心地位;第四,阐述了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关系;第五,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当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从总的特点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中国共产党初建时期,更多地注重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自身的理论研究缺乏组织性和计划性;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停留于介绍宣传的面上工作,理论消化不够;第三,从理论上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还比较欠缺。另外,思想理论上对苏联的依赖性比较严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开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对自身错误进行反省和纠正的阶段。此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新领导层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并由此在党内开始了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的思想教育运动。这场运动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到后来的延安整风运动,持续了七八年之久,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念在全党牢固树立起来的重大收获。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表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获得的一次巨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从1921年7月到1927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围绕革命实践突出的问题所进行的探索,提供了孕育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土壤。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期党的领导不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直接搬用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理论和苏维埃模式来设计中国革命,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这个时期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随后毛泽东领导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正确地提出了革命任务,在其间他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这些文章中形成的一些看法和提出的一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则达到了成熟。毛泽东的理论创作在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了巅峰阶段,如《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中阐述的思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毛泽东思想成为继马克思主义之后知道中国革命的又一面思想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而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探索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处于领导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要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大力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并在制度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

而中国这样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制度改变,这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重大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人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从1956年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全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所以,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异常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规律,这就需要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在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并思考了苏联模式的弊病,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却是富有成果的探索。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上都提出了积极的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期,中共领导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经历了经济大跃进的挫折,行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惨剧,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邓小平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有其时代条件、实践根据和历史必然。首先,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次,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后,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恢复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创新前奏和必要思想前提。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坚持邓小平理论,是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

五、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付出代价后做出的正确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引领我们立党兴国的“老祖宗”。马克思主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我们坚信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团结一致,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断奋斗。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七、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处理了认识与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与中国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将以不断的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而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之光依然闪耀,在中国经历种种之后而总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见证它的正确性与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2004.12.[2]《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第十二届“挑战杯”科技学术节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

十八大报告中“三个自信”学习心得

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其“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又精辟的阐述,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个自信”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我们要自觉增强“三个自信”所传递的豪气、底气和锐气,更要深刻理解“三个自信”背后的深刻理性,将其当作一种真理性的认识,真正转化为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更加主动的工作落实。道路自信源自价值理性。古语说“君子董道直行而不豫”,总书记在报告中告诫“不走邪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追求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就应当走这样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事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才有独立性、自主性;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强大的动力。任何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人,都会接受这样一种严密的逻辑,从而坚信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是必须自觉坚持的。也只有这样,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才会不菲薄,对发展中的问题才会不气馁,对前进中的困难才会不屈服。

理论自信源自认识理性。理论清醒,才能头脑清醒;理论自觉,才能行动自觉。我们的理论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套理论在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验证并得到升华。不论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思想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是作为其构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智慧,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是新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层面对发展的目的、主体和路径等进行了高度凝练。这些真理性的认识,为我们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让我们勇于回应一切语言上的挑衅、一切理论上的质疑。

制度自信源自实践理性。在民主法治的普世价值下,任何制度只要符合国情党情民情,就是好的制度。反之,任何制度

只要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别人再推销都不能“买账”,否则就会让老百姓“埋单”。我们的制度就是在长期实践和理性设计结合下形成的,并被实践反复证明“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每一名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关注这个国家的人,只要有一个客观的立场,都不难从自己身上得到验证。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自信。全党都要在“三个自信”的指引下,坚持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办自己的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2]

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来源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意义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90多年来,我们党勇敢承担起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

十八大代表于丹谈论三个自信

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同样也将不可逆转地书写社会主义中国生机勃勃,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明前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强大的创新力,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理论自信编辑

来源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90多年来,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历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胡锦涛与江泽民谈论三个自信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敏锐的理论自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意义

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90多年来,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历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敏锐的理论自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制度自信编辑

来源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意义

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9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

十八大代表团讨论三个自信

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代表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篇: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通过对报告的初步学习,感受最深的可用“三个充分体现”来概括:报告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报告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报告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的表述,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难探索才开辟出来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走过不少弯路,造成了不少失误。改革开放后,在党领导下,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新思路,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思想解放,社会和谐,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危机仍然持续、西方资本主义面临重重困难的今天,中国道路愈发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中国人民在世人面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受人尊重,享有尊严。中国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其中包括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等,这些基本制度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国情、世情和民情,顺应世界变局,顺应时代潮流,有着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乃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还积极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逐步形成一套新的制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一元主导,多样并存”。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在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样性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富有特色的一系列制度,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中国古代“执两用中”的哲学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三个维度努力。缺少任何一个维度,对它的认识和实践都会陷入片面。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道路、理论和制度,需要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新境界。毋庸讳言,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许多问题、考验和危险。如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收入差距拉大等。但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能不断依靠深化改革,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充分依靠全党,充分依靠人民,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扬与时俱进、与势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信外化于行动,才能拥有强大的现实力量。坚定“三个自信”,就是要求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三个自信”,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篇:“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1、三个自信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

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90多年来,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历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敏锐的理论自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三个自信-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9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始终代表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篇:三个自信

我看“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

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在历史起点、现实基础、现实途径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产物;与国外其他社会主义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推进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目标的长期实践。

理论自信是指个体或者组织(团体)对自己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所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以及对理论发展充满信心的积极体验,是对理论的信任和认可。它不仅表现为对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认可和接受,也表现为对理论体系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还表现为对待理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与其他理论体系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认为,“三个自信”的特点在于,它是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民族立场和世界眼光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其功能与作用则体现为,凝聚改革共识、提升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调适国民心理、消解当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有学者认为,“三个自信”建立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统一的基础之上,它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身,源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北京大学梁柱教授强调,“三个自信”要建立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思想原则的基础上。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钟明华教授则指出,仅从我们的成就、成功中寻找“三个自信”的依据和合理性,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思维。“三个自信”是历史的理性和理论的理性的统一,它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对理想、主义的自觉、执着与坚持。

增强“三个自信”,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包括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原常务副书记郑传芳教授指出,坚定“三个自信”,除了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外,也要研究不自信的问题,包括不自信的原因和影响自信的各种因素。此外,还有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增强“三个自信”的观点,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抢占文化制高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权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加强科学世界观学习,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在知行统一中坚定自信;在净化社会环境,消除腐败,解决贫富悬殊、地区差别、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中实现“三个自信”等。

自信源于实践检验,自信源于不断创新。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坚持三个自信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定不移的原则。

下载长宁区工商联启动2013年“三个自信”主题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宁区工商联启动2013年“三个自信”主题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自信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建国63年来......

    三个自信

    道路自信 来源: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义: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

    三个自信★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建国63年来......

    三个自信

    这三个自信,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党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理论引导的作用,为今后的发展鼓足了信心,指明了方向。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党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

    三个自信[合集]

    三个自信,发展的底气 十八大盛会隆重闭幕,而十八大报告中的精神,正为未来发展翻开新篇章。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

    “三个自信”读后感

    “三个自信”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

    坚定三个自信

    坚定“三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中国梦需要脚踏实地去实现,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中国梦需要高瞻远瞩来把握,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浅谈 “三个自信”

    浅谈“三个自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自信”就深入到基层当中,特别是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前进的一个动力,因此进一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