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1:4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反思》。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反思

《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反思

马继东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平台,力图创造宽松的、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索在教师指导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摘果子”,摆脱了教师的说教,使学生深受启发。

学生在看到那些令他们震撼的图片后,纷纷表示自己的零用钱太多了,没有想过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想父母挣钱的艰辛,没有想过还有很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没有想到还有很多失学的儿童,他们表示一定要节制自己的开支,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而且要多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同时表示一定要父母、老师监督自己。他们还想到了消费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适度消费、合理理财,建立节约型社会.耿老师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了很多,同时也从思想上反省了自己.....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 题 秋 天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时间 45分钟 授课 教师 单位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 重难点 关键

重点:1.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关键: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诗

歌的方法。教学 方法 初中语文与信息计术整合,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法,诱导想象法。教学 媒体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计。

软件:演示软件(PowerPoint)、素材资源(http://sucai.dabaoku.com等)教 学 设 计 思 路

1.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音乐画面,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秋天的优美意境之中。2.采用多媒体http://www.xiexiebang.com/Soft/'>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写景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3.通过自主、合作、探研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4.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

安排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大家看看这组图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约 2 分 钟 2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 安排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约 3 分 钟 约 5 分 钟

三、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配上优 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文本图 片,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 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使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内涵,领悟诗歌的音乐 美、绘画美,与作者心灵的 勾通,产生共鸣。

四、走近作者

展示从互联网上搜集来作者资料,并鼓励学生上网继续搜集自已感性趣的,跟课文有关的资料。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通过教师示范从互联网上搜集整理的作者资料,使学生了解作者。引导学生产生搜集与学科相关信息的兴趣。

五、清字词障碍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幽谷 用机算机屏幕直观地出示生词,分步出示,纠正读音。

六、学生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并做点评。

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欲望,养成通过朗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穷人》教学课例.

想象让我们飞翔

——《穷人》教学课例

作者:姜明玲

一、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境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那就你们自己!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二)、放飞思维

1、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2、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三)、合作研究

1、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老师引导续写方法)

2、结合材料,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3、生汇报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了什么。

(四)、个性创作

1、励性语言激励学生创作。

2、布置无期限作业。

3、生创作。

二、教学实录: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学生创作。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

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只有为学生营造想象的空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第四篇:《汉字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教学设计

《汉字设计》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教学设计

标题 汉字设计

基本问题 汉字的发展历程共分几部分? 单元问题

各时期,字体的特别有哪些? 哪些字体是印刷中的常见字体? 字体创意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通过字体创意欣赏与应用的学习,浅谈对汉字设计在现在设计应用中的心得? 浅谈你生活中的民间吉祥文字有哪些应用?

课程目标

1、教学目的

了解汉字设计的发展沿革,汉字字体的结构设计的常用印刷字体,明确字体创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字体创意设计的发展及现状,掌握汉字字体创意设计的方法。

2、信息技术目标

熟练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会搜集下载、整理相关汉字设计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并能做简单分析,并把搜索到的资料合理运用于自己的字体设计中表现出来。

3、技能、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设计素材的能力,使学生能合理的运用互联网中的资料及所掌握的电脑技能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协调能力和思维拓展、创造能力。

4、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对中华文字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精神和创造精神,竖立批判性、选择性继成与发扬的实际操作能力。准备知识

网上下载设计相关资料的网址与方法 对汉字设计相关文化知识的简单预习了解 硬件

投影仪、多台计算机、与因特网的网络连接 软件

装备二维编辑软件Photoshop与二维处理软件CorelDraw的电脑 预计学时

42学时 教学重点:

1、汉字设计的基本知识体系及汉字字体的结构分析

2、汉字字体的设计方法原则 教学难点:

汉字设计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实训步骤

1、对字体结构进行分析

2、字体创意的构思

3、字体创意设计制作

4、整体效果的调整 注意事项

1、字体创意制作(设计符合汉字字体结构)

2、字体设计的整体效果(字体设计的图形、颜色要协调)实训报告要求和成绩评定

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实训项目的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设计执行人:陈 默2010-05-05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效性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效性研究

【摘要】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理念和实践上的差距,一些人对整合课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强化整合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以期为实实在在地提高整合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课;实效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正在中小学深入展开。整合课的教学是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物化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这一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课堂教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仅国家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大奖赛到目前为止就举办了八次,评选出了一批又一批整合优质课,为整合课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创造了有利氛围。各省市的整合优质课评比也是一个接一个,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各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研究与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形势喜人。然而,人们除了关注比赛现场上整合课的轰轰烈烈之外,也注意到了有些地方日常教学中整合课的冷冷清清,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一部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对整合课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在有升学任务的班级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充分。为此,本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现略抒浅见,抛砖引玉,以冀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探讨,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在此,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效。从整合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来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是为了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科教学目标要从学科的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来看,具体学科不同,其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信息技术素养应当是包括关于信息获取、加工整理、实际运用在内的关涉信息技术的全部素养。整合课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均是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从课堂教学过程看,整合课的课堂教学是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师独霸讲坛“一言堂”的局面是否得到改观,师生地位有无发生转变;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否向信息化靠拢;教学信息多元交互是否充分;教学场面是否生动活泼;教育技术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等等。一切行动过程都是为了实现预设结果。整合课的课堂教学经过一系列程序达于教学目标就应视为取得了实效,否则,应另当别论。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得到落实是整合课教学实效的核心。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目标效果的最大化,必须瞄准教学目标,狠抓过程环节,解决教师如何“教”与学习者如何“学”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导”的好与坏事教学成败的关键。故此,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教师如何“教”,兼及“学”的问题。在我看来,教师要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十大教学原则,八大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把握的十大教学原则

(一)何谓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并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为教学目的服务。二是教学原则的确立有赖于人们对客观教学规律的认识。三是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具有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如前所述)、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都有其自身特点。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原则除了应秉承一般传统的教学原则外,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以此来指导整合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原则可从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两个侧面来定义。

(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原则

1、务求实用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以务求实用为第一原则。任何教育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离开了实现教学目标,任何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本身来讲,都将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必须把实用作为运用教育技术的最高追求。就整合课而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中大多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从现代教育技术中精心选择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技术手段,为我所用。总之,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实现教学目标出发,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出发,对教育技术手段加以选择利用。

2、讲究适用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对

于有些学科的部分章节、部分内容不一定完全适用,这一点已经是被教学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特别是实践课的一些内容,光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体育课篮球部分的“三步上篮”,倘若不让学习者到操场上的现实情境中去实践感悟,加强体能,提高球技,信息技术无论与之怎样整合,学习者都将无法准确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并在运动场上熟练自如地对“三步上篮”技术有效加以运用。再如:语文课教学中的写字练习,仅仅靠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教学,学习者不动纸笔的刻苦揣摩练习,终将无法练就一手好字,语文学科的教学功能遭到弱化,长此以往,恐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受到“无纸化”的挑战与威胁。因此,在进行整合课教学时,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适用性原则。

3、确保够用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应当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量,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理论在整合课教学种依然有效。整合课就是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因此,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适量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4、新旧兼用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育技术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摒弃喜新厌旧的陋习,善于从新旧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中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择其善者而用之。例如小学数学中“时、分的认识”一节,课前让学习者人手一只闹钟或手表,教师在讲台上利用一个大大的座钟,用实物演示教学,这种教育技术很容易让学习者迅速准确地掌握“时、分”的知识,再与其他信息技术手段适度融合,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此种教学方法对于农村尚不具备网络环境教学的学校来说无疑是恰切的。信息是多元的,教育技术是多样的,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会综合利用新旧教育技术。

5、整体运用原则。对于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采取兼收并蓄、整体利用的原则。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传统教育技术;无论是国外教育技术,还是国内教育技术,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并结合整合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对各种教育技术立体化综合利用。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教育技术的本土化问题,将外来教育技术,包括国外的、国内其它地区其他学校的先进教育技术手段,都要加以引进、改造、完善,使之更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地域特点,更好地为当地整合课的课堂教学服务。

(三)学科教学方面的教学原则

1、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原则,决不能把整合课当作信息技术课来上。这样,才符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衷,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际需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旨在以整合为平台,于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可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是整合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此外,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合课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客观条件下,或多或少要考虑应试的因素,如果完全不顾应试的客观现实去搞整合课的教改,势必会失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舞台。所以,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整合课教学,既是整合课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使然。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原则。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和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在强调学科本位的同时,更强调素质教育,整合课倡导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本身就在实施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在整合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原则,从学习者的生理、心理、技能等各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整合课以学科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3、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原则。任何教学形式的确立都必须有其相应的理论作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同样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支柱。当前,用于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为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属性,它是整合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对整合课教学颇具指导意义。对此,教师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贯彻。

4、以教改实践为平台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策略,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加强信息技术素养,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因此,整合课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仍然要以教改实践为扩展平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客观教学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实效。

5、以教学需要用技术的原则。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这一点,在各级各类整合优质课评比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相对落后学校的教师此种思想也较为严重,认为本单位硬件条件达不到,无法使用更多更新的教与技术手段,整合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应当懂得,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离开了课堂教学目标其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将是无目的和无效用的,其教学结果也将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一切教育技术都应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精选善用教育技术手段。

二、教师应掌握的八大教学策略

(一)何谓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芒老师认为: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任务,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必定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学观念和理论作支撑。二是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服务的。三是教学策略不仅重视“教”,而且重视“学”,教和学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强调教和学的相互作用,注意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四是教学策略应体现全面性,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这里所说的全面性不仅包括认知领域的各个方面,还包括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五是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方法的方法。教学策略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泛,层次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六是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它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它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因此它具有可操作性。七是教学策略具有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前置性是指教师需要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确定。所谓过程性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教学策略的问题。

(二)常用的八种教学策略

依据雷杰卢斯的观点,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教学组织策略,即如何组织教学过程,怎样安排教学顺序与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课堂的结构策略等。二是教学传递策略,即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三是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安排等等,它是协调组织策略与传递策略的策略。教育学博士武法提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九大教学策略,这九大策略对于雷克卢斯所提出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的每一种策略均有所体现。它是:教练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合作策略、评价策略、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按照不同的侧重点,上述教学策略分成三个类别:一是主动性策略,包括教练策略、建模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二是社会性策略,包括合作策略、评价策略。三是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其中,反思策略无法独立构成体系,故本文不予采用。除此之外,剩下的只有八大教学策略。这八大教学策略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合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达成整合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概述如下。

1、教练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由教学系统立即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地给学习者适当的帮助,进行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往往采取暗示的方法,因为整合课多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同时,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必须是在学习者极为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教师又必须把握帮助的最佳时机。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刺激学习动机。(2)监控学习行为。(3)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2、建模策略:指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型多个问题实例的研究,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通常认为,建模策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显性的行为建模。一是隐性的认知建模。前者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当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讲怎么做的问题;后者用来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讲用什么做的问题。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实例研究。教师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实例,并对解决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解决该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2)阐明原因。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做出适当的解释。(3)模型化。将总结出来的步骤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解决问题的程序模型化。(4)帮助重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模型。当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已有的模型无法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不断调整模型来消除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从而使模型得到重建。

3、支架策略:支架原本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教师引导学习者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建构且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以教师为支架,把管理学习者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到学习者,引导学习者在未来的知识空间一步一步向上攀爬,直至脱离支架,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向更高的知识空间迈进。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习者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习者引入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问题情境,并为学习者提供能够获得的学习工具。(3)独立探索。学习者探索之初,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并在其探索过程中适时加以提示,使之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爬,直至无需教师的帮助,沿着概念框架独立向上攀登。(4)协作学习。学习者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终完成对学习意义的建构。(5)效果评价。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贡献和对完成学习主题意义的建构三个维度评价学习效果。

4、合作策略: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较为深刻理解与掌握的一种教学策略。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竞争。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通过互联网进行竞争学习,比谁最先达成学习目标。(2)协同。在网络环境下,多个学习者在共同完成统一学习任务过程中,发挥各自认知特点,通过互联网相互帮助、相互争论、相互提示,或适当分工合作。(3)伙伴。“学而无朋,则孤陋寡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同样需要学习者之间的互相启迪与帮助。学习者无问题时各自作为,有问题时相互讨论,由此结成学习伙伴。(4)角色扮演。让不同的学习者交替扮演学习者和学习指导者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指导者检查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是否有错误。

5、小组评价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二是对小组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学术方面的,也有社交方面的。评价要积极而中肯,切忌言不由衷或言实不符。

6、抛锚策略:教学中首先确定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然后由学习者针对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展开分析与研究,完成只是的“意义建构”。被确定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被形象地喻为“抛锚”,因为一旦事件或情境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随之确定,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教学策略又称“基于问题式教学”或“实例式教学”。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创设情境。教师借助网络环境,创设虚拟问题情境,并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出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或做出一定的暗示,使学习能够在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让学习者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即“抛锚”。然后,由学习者确定问题,通过网络资源库或搜索工具寻找并确认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3)资助学习。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学习者借助网络环境提供的教学信息资源解决当前的问题。(4)合作学习。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学习者通常需要与同伴或老师进行讨论与交流,以此修正或补充所发表的见解,并加深每一位同学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习者从不同路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5)效果评价。包括教师和学习者评价。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交流自己的心得和经验,由小组成员或教师评价,学习者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7、学徒策略:传统的学徒学习中,师傅作为“教师”和徒弟始终在特定的情境中参与同一实践活动,指导徒弟对某一特定技能的学习。但徒弟获得有关行动的知识基本上不是来自师傅(教师)的教授,而是来自于对师傅(教师)与自己从事同一实践活动的观察与体验。学徒策略就是从中得到启迪而建立起来的。学徒策略是指试图通过真实事件中类似职业学徒中的活动和社会交互,促进学习者的文化适应,强调把知识当作工具,允许学习者获取、开发、利用真实领域中活动工具的方法,用来支持学习者在某一领域的学习,使之逐步具有该领域专家能手所具有的技能。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内容。包括某学科某章节内容的概念、事实、程序;学习目标的设定,策略的制定、监控、评价与修正;学习者如何进行学习。(2)方法。给予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参与、发现或发明的机会。(3)序列。通过逐渐复杂的任务序列和不断变化的问题解决情境序列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分级,以便使其就某一环节的学习前对全部学习活动有一个整体了解。(4)社会性。让学习者处于一种社会性交互的实践共同体中,以适应特定任务环境中的文化背景,更多地接触其中的文化,逐渐进入专家或里手的角色。

8、十字交叉策略:指通过为学习者建构具有多角度及观点的情境,引导学习者从多条线索交叉学习、理解某一概念,经过反复交叉,不断获得新的认知,由此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常常借助网络环境进行交叉学习,网络非线性组织的信息具有超文本性,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情境,学习者通过随机访问,可以对文档中的超链接进行重组,并不断重构情境,由此清晰地揭示概念间的联系。这为学习者通过导航工具以及页面文档中的热字在各种案例、观点之间进行“十字交叉”学习提供了便利。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习者创设一个多视角探索问题的学习情境,同时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比如多种模式、方案、观点等。(2)交叉学习。教师鼓励学习者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3)形成观点。学习者通过对问题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4)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对学习者形成的观点进行评价,及时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三)整合课中运用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策略的继承性。教学策略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继承以往教学策略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从教育发展史来看,自从教育产生之日起,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就开始研究怎样教的问题。班级授课制出现后,教学策略的研究日渐成熟。在延续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并开始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但其仍未脱离班级授课制的模式,因此,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许多教学策略稍加改造仍然适用,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也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将新生的教学策略与固有的教学策略完全割裂开来。

2、教学策略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不仅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教学策略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现实情况的需要不容再像过去“那样教”,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实际,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研究当前“怎样教”的问题,因而,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便会应运而生,这就是教学策略的创新性。

3、教学策略交叉性。事实上,任何教学策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少有人在一堂课中只用某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稍有教学常识的人都懂得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学策略的运用经常是交叉进行,譬如,在抛锚式学习中,既有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又有小组评价教学策略,也有其他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整合课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多种教学策略的交互运用。

4、学习者基本功问题。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这种整合课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学科基本功练习缺失的问题;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亲和力衰减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整合课教学研究中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积极探索因应对策。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整合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大热点问题,也是进一步开展此项教学改革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事关今后整合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只有在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关键环节寻找突破口,努力探索出整合课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形成和学科内容学习的最优化渠道,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的教学实际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环境,在正确的教学原则指导下,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习者通过整合课的学习实现信息技术素养与学科知识学习的双丰收,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芒等.学校课堂教学策略及其模型的研究.教育技术通讯.

2、祝智庭.CAI的教学策略设计.电化教育研究,1998.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4.

4、佚名.网络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天津基础教育网.(好范文整理)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上传: 徐洪宝更新时间:2012-5-14 14:45:00 课堂实录 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课件:播放胡浩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经验交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经验交流 教学文章 2010-01-12 12:58:18 阅读197 评论2字号:大中小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坐在这儿,我感到诚惶诚恐,因为其实我自己在信息技术和学......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本节课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计算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歌曲《秋》,音乐情绪优美,活泼,表现了......

    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反思

    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反思 崔火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在探索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新一轮基础......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整合 一、化学教学需要信息技术参与整合 1、关于整合 教育部陈自立部长在1999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PEP 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 4 My home教学设计 PEP 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 4 My home Part B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话题是谈论My Home.并能简单描述自己......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 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A let’ talk 教学设计 尚书红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二级培训 思南县田秋小学:李勇凤 10月10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17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为期5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