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10:3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计算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歌曲《秋》,音乐情绪优美,活泼,表现了一个丰收热闹的秋天景象。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网上学习意识,动手操作,人机对话的计算机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课堂活动通过“情景导入”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说出心目中的对秋天的印象以及欣赏秋天风景时聆听歌曲的音乐,是将孩子们带入秋天的意境,感受秋天丰收的氛围,从而感受歌曲热情,欢快,活泼的情绪;底年段的孩子好动,好奇,好强,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了“森林音乐会”的故事,通过“森林音乐会”小动物庆丰收的故事情节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教学活动里,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计算机,音乐课件自主学习探究,寻找答案,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完成本节课的目的:1,你能听出小动物敲鼓的节奏吗是激发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敲鼓而掌握歌曲的节奏;2,听出小动物唱的歌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相同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聆听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3,学会演唱歌曲——《秋》。是让学生尝试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4,怎样用节奏乐器衬托歌曲的情绪目的是鼓励学生探究和寻找为歌曲配伴奏的方法,更好地感受和表现歌曲。

在学生完成每一个问题的操作后,设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的过程,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相互帮助,完成学习的目的。

在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很高的兴致,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己能操作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帮助自己学会歌唱而带来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多么能干!帮助孩子们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但是在孩子们使用耳机聆听音乐学唱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演唱的音准不能让人满意,这是利用耳机学唱的不足。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反思

《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反思

马继东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平台,力图创造宽松的、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索在教师指导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摘果子”,摆脱了教师的说教,使学生深受启发。

学生在看到那些令他们震撼的图片后,纷纷表示自己的零用钱太多了,没有想过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想父母挣钱的艰辛,没有想过还有很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没有想到还有很多失学的儿童,他们表示一定要节制自己的开支,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而且要多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同时表示一定要父母、老师监督自己。他们还想到了消费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适度消费、合理理财,建立节约型社会.耿老师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了很多,同时也从思想上反省了自己.....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穷人》教学课例.

想象让我们飞翔

——《穷人》教学课例

作者:姜明玲

一、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境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那就你们自己!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二)、放飞思维

1、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2、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三)、合作研究

1、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老师引导续写方法)

2、结合材料,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3、生汇报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了什么。

(四)、个性创作

1、励性语言激励学生创作。

2、布置无期限作业。

3、生创作。

二、教学实录: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学生创作。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

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只有为学生营造想象的空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上传: 徐洪宝

更新时间:2012-5-14 14:45:00

课堂实录

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课件:播放胡浩波演唱歌曲《乡愁》)。

师:这是1992年春节晚会的现场,这首歌是根据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谱曲改编而成,原诗一共是四个诗节,歌曲保留了三个诗节。这首诗歌自1992年以歌曲的形式,从台湾穿越海峡来到大陆以后,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比如到了2002年,一部反映郑成功后人生活的电视片《闽南名流世家》,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主题曲,并且获得了当年金鹰奖的最佳主题曲奖。那么,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板书这首诗歌的内容,并配有音乐。),齐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有人说,这首诗只有读出它的乡韵,才算将诗歌潜在的感情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哪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

学生读。(配乐)

师:哪位同学再试一下?

生:老师,我想和刘岩一起读。

两位女同学一人一段读。(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三位同学的朗读都非常好,情感很饱满,有感染力。三位同学的朗读是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想,如果选一个这个世界上读得最好的人给我们读,那该多好啊。那么大家想一想,读《乡愁》最好的人是谁?

生:余光中。

师:为什么是余光中?

生:因为是他写的诗歌。

师:好,今天余光中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今年已经是76岁的高龄了,我们欢迎他给我们朗读这首诗歌。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76岁高龄的余光中朗诵《乡愁》的录音录像。)

师:余光中读得这首诗歌和我们读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何不同啊?

生:余光中读的和那三个同学的感情色彩不同。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不同在哪儿?

生:那三个同学比较有激情,而余光中读的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情。

师:什么样的感情?

生:怀念祖国。

师:余光中读的确实没有我们的那份激情,但是他比我们多了一些东西,在感情上多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感觉他多了一种沧桑感。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他比我们少了那么多的激情,也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和凝重。那他读的为什么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感呢?

生:因为他亲身经历过和祖国分离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读透文字背后的人生,大家看看屏幕上的文字,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生:可以看到小时候作者和母亲分离,长大后又妻分离,后来母亲离他而去,现在呢他又和大陆分隔两地。

师:说的很好。她说了余光中四个不同的人生经历,说明这位同学对诗歌读的很好。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看。

师:(老师配合着余光中的图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他再也没有回到大陆。后来在回乡梦

时候他写下了这首《乡愁》。“我二十二岁离开大陆,对这块土地讲来,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

师:刚才我们同学的发言,和余光中先生给我们介绍的一样。你们读的非常好,透过文字,读出作者的悲欢离合。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我们看到的四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震撼着我们的人心。其中描写的别母愁、别妻愁、丧母愁、大陆愁,哪一画面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16行,写出的时间也只用了二十几分钟,但是在我们读的时候发现,每一个词语都显得那么漫长,仿佛低声地向我们诉说。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刚才老师的解说和余光中的诉说,你的读法可能是不一样的。来,我们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读到了心灵的深处。我们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把其中的关键词语提出来,分类组合,重新排列,就会读出新的感觉来。我们先看第一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大家齐读一下(课件: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根据大屏幕的这四个词语,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四个乡愁,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关系,还是有所侧重?

生: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还是侧重于哪一个?

生:是并列的。

师:说说理由。

生:根据篇幅来看,每一首诗的详略是一样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观点。我认为是有侧重的,侧重在最后一节诗。因为“而”是个转折连词,是对前三个词语的转折。

师:你说的很好。前三个乡愁可以合并在一起,称为是什么样的乡愁?

生:往日的、从前的、昔日的、过去的……

师:也就是记忆中的乡愁。你想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还像小的时候那样想妈妈了?想他的妻子?离去的母亲?

生:不。

师:他的母亲1964年去世,1971年写的这首诗歌。七八年之后,这种感情还会像眼前那么浓重吗?大家看一下余光中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怎样的。(课件:在四个时间词语旁分别有四个画面,随便点击就会出现余光中对这节诗的朗读。老师分别点击前三节诗的朗读,并重复点击最后一节诗,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

师:他读最后一节诗歌的时候,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读“而现在”这节诗的心情比较沉重,并且语速也放慢了很多。我认为,过去的事情他毕竟会慢慢地淡忘,而现在却不能。

师:还有吗?再听(课件:点击画面朗读,让学生听读比较。)读最后一节诗中的“乡愁”与前三节诗中的“乡愁”一样吗?

生:第四节诗的“乡愁”读得很重、很慢,读出了它的沧桑感。师:对,最后一节诗带着沧桑,带着凝重,所以整首诗侧重于最后一节诗,那么前三个诗节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师:我们再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师:这四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叠词、形容词。

师:还有呢?

生:把所描写的对象都写的非常微不足道。

师:看这四个词语后面的词语,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不是都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生: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是小的,但是海峡却不是那么“浅”。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虽然海峡浅却难以到达。

师:嗯,这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肯定不浅,但是他把它写的这么浅,就说明它很容易渡过,而实际并不容易渡过。那么他把这么深的海峡写得这么浅,合理吗?从地理的角度说,这海峡有100米深,这么写,不矛盾吗?

生:我觉得不矛盾。“浅浅的”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讲的,是发自内心的,他希望回归祖国的感情很强烈。

师:你说的很好,从感情上说海峡是浅浅的,是能够渡过的。但现在这海峡使他和大陆天各一方,突出了有乡不能返的愁苦。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这是一组表意象的词语。作者想家的时候,这四个词语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邮票是和母亲之间的来往,通过写信;船票是想念妻子的一种方式,有船票就可以坐船和妻子团聚;坟墓是他和母亲隔绝的障碍;海峡把他和大陆分隔开,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前两个是一样的,后两个是相同的。前两个能够沟通甚至相见,而后两个有障碍甚至阻隔。好,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课件:四节诗配四幅画面。)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相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可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谁说呢?只能向母亲深深的鞠躬。而第四个“海峡”又不相同,“浅浅的海峡”和前面的“坟墓”一样,把作者和大陆分隔开,坟墓阻隔了两个人。坟墓和海峡的阻隔程度相同吗?前者是死别,后者是生离,但却痛于死别。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就是过不去。就此,诗歌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对家乡像思念母亲、思念妻子那样眷恋,因此他把家乡又称为“母乡”、“妻乡”。而这“浅浅的海峡”却不能让他回去,他只能眷恋。因此,他只能像眷恋母亲、新娘那样眷恋自己的大陆,但比眷恋母亲更眷恋自己的大陆。他为什么这么眷恋大陆?

生:大陆就在对岸却不能回去,自己感到很无奈。

师:下面我们听听一位游子的心声。(课件:“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了单薄的。我慢慢得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作者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着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虽无法穿越,但是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当中写李白、写回乡梦《春天,遂想起》,(课件:板书这些诗的内容。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给与热烈的掌声。)

师:现在我们知道,两岸相通了。余光中也可以回来了,我们接他回家,和他说几句话,好吗? 生:您现在可以回家了,海峡变成了真正的“浅浅的海峡了”。

生:您回来以后,会发现,祖国现在变化很大,变得更富强了。

生:江南的儿子啊,欢迎你回家。

师:有人说: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头一定朝向出生的山丘。草木尚且如此,动物尚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这种感情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这个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我们现在一起以目光欢迎余光中回家。(课件:余光中“回家”的录像,并配以歌曲《回家》。)

师:诗人余光中终于回来了,回到了这片土地,回到了这片满载着历史的土地,满载着文化的土地。其实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在漂泊,我们都拥有着土地这个家乡,但是我们真正拥有那片历史的故乡、那片文化的故乡吗?最后,把这个问题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用一生去思考。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乡愁》是一首现代诗,内容短小却含义深刻。作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反映的是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团结的主题。学生对台湾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教学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极力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余光中的朗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写作背景等。学生在一堂课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这些资料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如果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去思考,把认为有效的信息、问题带到课堂,教师则可根据需要,挑选出有价值的反馈给学生,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研究性学习中,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多多弥补这一缺陷。

我在课堂上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课后,我自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节课我不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那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

作为在教学中运用过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都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学,还是中某些方面改革了语文教学呢?其实,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可以不需要教室,也可以不借助于技术,但是却无法离开语言文字。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最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却没有改变,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的学习了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通过对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越珍贵、越强烈,就越能够与文学经典、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第五篇:《汉字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教学设计

《汉字设计》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教学设计

标题 汉字设计

基本问题 汉字的发展历程共分几部分? 单元问题

各时期,字体的特别有哪些? 哪些字体是印刷中的常见字体? 字体创意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通过字体创意欣赏与应用的学习,浅谈对汉字设计在现在设计应用中的心得? 浅谈你生活中的民间吉祥文字有哪些应用?

课程目标

1、教学目的

了解汉字设计的发展沿革,汉字字体的结构设计的常用印刷字体,明确字体创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字体创意设计的发展及现状,掌握汉字字体创意设计的方法。

2、信息技术目标

熟练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会搜集下载、整理相关汉字设计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并能做简单分析,并把搜索到的资料合理运用于自己的字体设计中表现出来。

3、技能、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设计素材的能力,使学生能合理的运用互联网中的资料及所掌握的电脑技能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协调能力和思维拓展、创造能力。

4、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对中华文字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精神和创造精神,竖立批判性、选择性继成与发扬的实际操作能力。准备知识

网上下载设计相关资料的网址与方法 对汉字设计相关文化知识的简单预习了解 硬件

投影仪、多台计算机、与因特网的网络连接 软件

装备二维编辑软件Photoshop与二维处理软件CorelDraw的电脑 预计学时

42学时 教学重点:

1、汉字设计的基本知识体系及汉字字体的结构分析

2、汉字字体的设计方法原则 教学难点:

汉字设计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实训步骤

1、对字体结构进行分析

2、字体创意的构思

3、字体创意设计制作

4、整体效果的调整 注意事项

1、字体创意制作(设计符合汉字字体结构)

2、字体设计的整体效果(字体设计的图形、颜色要协调)实训报告要求和成绩评定

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实训项目的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设计执行人:陈 默2010-05-05

下载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例《秋》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教学设计 思考问题: 一、如何引导学生在关注影视的内容和画面的同时也有目的的关注影视中的音乐,从而教学质量。 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 题 秋 天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时间 45分钟 授课 教师 单位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音乐学科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一种重大改革,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 新沟桥初中李聪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

    音乐学科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我来说,本学期刚开学的教学给我的印象和体会非常深刻,再次回顾这一阶段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我最深的体会有以下二点。一、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开......

    音乐学科的教学反思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各学科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

    二年级音乐《秋》教学反思

    歌曲《秋》是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首歌曲。歌曲短小、活泼,歌词也朗朗上口,旋律、节奏非常有特点,在演唱歌谱时,我抓住这两点让学生进行体会,通过演唱发现这些特点。基于以上特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