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步教学课例-信息技术
[课例] 《认识键盘》
(出示键盘分区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键盘是我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这幅键盘图,你能看出它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生:四个部分。
师:同学们很聪明,现在老师给出了它们的名称,你能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师指出相应键盘分区区域,让生分别在出示的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功能键区名称中对应的作选择。(指名说)生1:主键盘区; 生2:小键盘区; 生3:功能键区; 生4:光标控制区。
师让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和同位合作认识四区的位置和名称。(出示主键盘区图)
师让生看主键盘区的第一段文字,读读、划划、议议。师:通过读这一段,你学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主键盘区主要由字母键、数字键和符号键组成;
生2:我了解了英文字母键有26个,数字键有10个,还有许多双字符键。
生3:(补充说)我知道双字符键共有21个; 生4:我学会了怎样输入双字符键上的“上一个字符”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师作适当的表扬。)
师:同学们在学习字符键时,有没有发现主键盘区的其他键?
生:发现了很多。
师:你们也想一起认识它们吗? 师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附件”,单击“写字板”命令,打开“写字板”窗口。)
师让生分别输入自己的姓名的汉语拼音,然后按“回车键”、“退格键”、“大小写字母锁定键”、“Shift键”说说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然后让各小组分别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
组1:我们组发现按“回车键”后光标就到了下一行; 组2:我们组在按一下CapsLock键时发现键盘右上方的一个指示灯亮了,再按又灭了;
生:(补充说)我发现灯亮后,我再输入我的名字的拼音字母都是大写字母,而我再把灯按来时,输入的字母又回到了小写的状态。
组3:我们组发现按退格键删掉了刚输入的名字拼音的最后一个字母。
组4:我们组发现Shift除了配合双字符键输入上面字符外,也可以输入大写字母; 生:(补充)我发现Shift有两个,作用是一样的。师让生根据汇报结果,让生练习操作:(1)、练习输入26个字母,先输入小写字母,再输入大写字母,看谁最先输入完;(2)、输入课本练习3中的字符。
[分析] 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上叙述 的也较为清楚,我采用“尝试自学”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具体流程为:尝试自学(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反馈交流(让学生汇报学懂了的什么?)。让学生觉得自学这段我能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出示课件演示各个键的名称及功能)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打开一个课前准备好的文档,生操作各键,观察光标位置的变化,让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各键的作用。
师:试将光标移动到文档上的任意两个字符之间,分别按删除键、退格键,看看这两个键的功能有何区别? 生操作; 师指名说。
生1:按一下删除键,删除光标后面的一个字符; 生2:按退格键,删除的是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分析] 这部分内容需要的文本页较多,且内容简单明了,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先观察课件演示,然后再自主实践。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键的功能区别,(出示小键盘区图)
数字键位于小键盘区的左上角,与之对应的是右上角的“NumLock”信号灯。
师让生动手操作小键盘,试检验一下数字锁定键有什么功能?
生动手实践操作。师指名说:
生1:当我按数字锁定键时,“NumLock”信号灯亮了,我发现小键盘和我们用到的计算器的功能很相似; 生2:我也发现灯亮时输入的是数字,而灯灭的时候,我又发现小键盘上的2、4、6、8键和光标控制区中的方向键作用是一样的;
生3:我也发现灯灭时,小键盘上的0、.键也和光标上的Insert、Delete键的作用是一样的。
生4:我知道了当按数字锁定键灯亮时,小键盘区中的双字符键上面的字符能用,而按一下灯灭时,双字符键下面的字符能用。总析: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课例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课例
——《认识足球》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大大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景、有形的信息化学习情境,使课堂变得多彩生动,这时的学生将会最富于想象力,最富于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优化了体育理论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小学体育水平一《认识足球》一课的教学为例,说说如何运用多媒体中录像、动画和文字资料等音频、视频的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整合。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乐曲《意大利之夏》,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好象看见有一群热爱足球的运动员在足球场上奔驰!
生:我仿佛就在看足球比赛!
„„
师:足球比赛的确很精彩,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项运动也确实实至名归。人们喜爱足球是因为他带来的激情,那种拼搏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足球。
师:想看看足球比赛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足球场上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比赛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世界杯录象,播放背景音乐《意大利之夏》,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比赛吗?
生:激情的比赛!
生:激烈的比赛!
生:积极的比赛!
„„
师: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足球解说员,把比赛解说得如此完美!你们看到的比赛是这样的,那在老师眼里的足球比赛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比赛吧!。
(学生接着看比赛集锦)
师:刚才同学们看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我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好看的进球分享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你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
(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说感受)
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足球激情进球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生:我觉得这一个进球最精彩“倒挂金钩的进球。”表现了足球难度非常高。
师:你真会看球,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进球的,也来读一读!
生:我也觉得这一进球精彩!
生:老师,我觉得这一进球最精彩“队友精准的传球,再加上精湛的技术。”我很喜欢,所以我觉得很精彩!
生:我也喜欢这一进球!我喜欢踢足球,所以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这种激情的感觉,说不清楚,反正我喜欢!
师: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
师:接下来让老师来介绍一下足球吧,同学们先看下足球场!
(播放立体的足球场地)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标准的足球场!那么老师现在问问同学们都看到足球场上有什么东西了吗?
生:有两个球门!
生:中间有一条线,线上还有一个园!
生:球门前有一个大的长方形和一个小的长方形。生:球门前有一个点!„„
师:你们看的都非常仔细,全都被你们说到了。那接下来让老师说说你们看到的东西各是什么吧。
(通过PPT将场地的各个位置介绍给学生听)
师:同学们能重复一下老师刚刚说的吗?
生:老师刚刚有说到球门!
生:还有说中线!生:还有大小禁区!生:罚点球的地方!„„
师:你的记忆里真是太棒了!真佩服你!那么接下来游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下关于足球的一些规则。
(播放一些犯规案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足球能够用手来打吗?
生:可以!生:不可以!
师:怎么有的同学认为能够用手碰球,又有的同学觉得可以呢?
生:两队都有一个人能够用手接球,在球门前那个衣服不一样的人!
师:(竖大拇指)非常好!看来你观察的非常仔细。只有守门员在禁区内才能用手接球。
(接着观看视频)
师:那么老师再问问同学们,为什么有的出界球是用脚踢得有的又是用手扔的,同学们认真思考!
生:在出底线的时候都是用脚踢!
生:在出边线的时候都是用手扔!
师:(竖大拇指)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好!接下来让我们动动手利用手上的卡纸和笔做一个小型足球场好不好?
(学生根据给出的图片,模仿制作自己的足球场)
师:同学们做的都非常仔细,非常好!同学喜欢自己的足球场?那就美美的展示出来吧!
师:我感觉大家都满意自己的作品,那么我们选出做的最好足球场吧!
生:(自己站起来)我做的最好!
师:你真勇敢!我为你配上音乐吧!其他同学,你可以和她展示自己的足球场。
学生跟随着音乐进行即兴表演,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精彩的足球比赛吧!边看边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足球场地还有规则!
(课件呈现足球比赛并播放背景音乐。)
生:我想说,足球!我喜欢踢足球!
生:我喜欢这位足球明星!
„„
案例反思:
一、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一堂好的体育理论课都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注重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不同的导入方式,其收到的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出大量的足球比赛案例和场地信息实景图片,并配上激情的音乐。学生边听着音乐,边欣赏着精彩的足球比赛。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巨大冲击,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恰当地运用多种媒体课件,能将足球的内容以声感、形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再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优化了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理解课文环节。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穷人》教学课例.
想象让我们飞翔
——《穷人》教学课例
作者:姜明玲
一、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境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那就你们自己!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二)、放飞思维
1、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2、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三)、合作研究
1、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老师引导续写方法)
2、结合材料,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3、生汇报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了什么。
(四)、个性创作
1、励性语言激励学生创作。
2、布置无期限作业。
3、生创作。
二、教学实录: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学生创作。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
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只有为学生营造想象的空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第四篇:教学课例
找准切入点 长文也轻松 ——河大版《社戏》教学实录
隆尧职教中心 王春华
一.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情节到主题,从景物描写到人物刻画,从语言品味到写法揣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许多可以大讲特讲的东西。如果要面面俱到,恐怕不是两三节课可以解决的。但这些因素是否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设计《社戏》的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割爱,从内容入手,紧紧抓住“乐土”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赏心悦目的“景色美”,趣味横生的“童趣美”,感人至深的“人性美”,并由此启发学生仔细揣摩品味课文语言锤炼的精确,修辞运用的贴切,景物描写的细腻。整节课,都围绕这些中心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目的达到了。
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我在设计《社戏》的切入点时,从文题入手,由看社戏时并不好看,而小说结尾却说“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出矛盾,引起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课堂教学也由此渐进状态。【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认真自学,精心预习。(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基本掌握预习一篇课文的要领: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3在文中标出美词、美句、美段及你认为有价值的句子,并注明理由。
4、尽可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5、试着用一到二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罗大佑的《童年》)
师:大家听过这首歌吧?它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长大了每每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去他的童年看一看那令他魂牵梦萦的社戏吧!(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课前布置的三道预习题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我们看第二道题:故事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课文的线索是什么)生:围绕社戏展开的。
师:大家是怎么知道的?或者是通过课文的什么了解的? 生:看题目。师:很好,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主旨。大家能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1:《羚羊木雕》。生2:《散步》。
生3:《金黄的大斗笠》《爸爸的花儿落了》《紫藤萝瀑布》。(大家意犹未尽)师:哇,回答出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继续坚持!
本文的线索是社戏,那么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活动在社戏前可加什么动词? 生4:“看”。
师:既然是戏,为何不是听戏?咱们不是经常这听那些戏迷们说:走,听戏去!生5:戏迷懂行,看戏是为了听戏,而小孩子是图热闹所以用“看”。
师:非常好!俗话说的好: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此时老师顺势让学生理清思路)那么课文围绕看戏写了几部分?
生6:三部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师:好,咱们再看那夜的戏热闹吗,好看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地方写出“我”的感受的?(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7: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大家同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同意。
(三)质疑探究 齐读最后一段(两遍)
思考:那戏真的好看吗?那豆真的好吃吗?结合课本回答。(师巡回教室,提示学生作圈点批注。)师:戏怎么样呢? 同学异口同声:不好看。师:戏不好看,豆也很—— 同学异口同声:一般般。师: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生1:课文第18节,“那铁老生却又不翻筋斗,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2:课文第19节,“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作者想看的没演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3:课文第21节,“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作者最讨厌的演了可见戏不好看。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其实都是从正面直接写戏的不好看,那课文有没有从侧面写戏的不好看呢?同学们可以找找看观众看戏的反应。
生1:课文第21节,“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
师:回答得很好,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都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这样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能好好体会,争取在自己的写作中间有效运用,那么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一定能上一个台阶。
师:戏并不好看,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迅哥就忘不了那夜的戏和豆呢?“我”究竟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人
师: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让“我”难忘?请大家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生1:课文第7节,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能看出大人的忧虑,并及时打包票,让大人放心,可见双喜是非常地善解人意。
生2:课文第26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说明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生3:课文第26节,“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居然带着小伙伴们偷自家豆,可见阿发很无私,慷慨大方。
生4:课文第33节,“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里可见双喜很聪明,机灵。
师:双喜在这里的言语给人感觉好像偷人家豆子还是给人家面子。大家好像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小伙伴的身上,还有别人吗?
生1:还有六一公公,他的豆子明明被别人偷了,但他似乎不真正生气,只要别人表扬两句,他就非常高兴了。我觉得他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
生2:课文第39节,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可见六一公公非常热情好客。
生3:我认为还有八公公,伙伴们不仅用了他的船,还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八公公是个细心的人,他肯定发现了,但他并没有找小伙伴们“算账”。可见八公公是个善良的人。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概括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总结,(学生和老师一起说)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是孩子们的领袖。
阿发::憨厚、无私,慷慨大方。
六一公公:是一位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老人。
八公公:善良。
师:所以“我”难忘的是平桥村的人美。(板书:人美)大家回过头再来看一下文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了哪些方法?
生: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师:那“我”难忘的除了人,还有没有其它呢?
生(众):景色。
(四)品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写景句,找出你比较喜欢的写景句并说明喜欢理由。
(朗读,思考)
生:课文第11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是从嗅觉进行景物描写。生: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从触觉进行景物描写。
生: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从视觉进行景物描写。
师:11小节是这篇课文最典型的景物描写,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抓住人的感官进行景物描写(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等)
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我们的写作中能运用自如。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1小节一起感受“我”所难忘的平桥村的美景。(板书:景美)
师:“我”所难忘的除了人美,景美,其实还有和平桥村的伙伴们所结下的深情厚意。
(板书:情美)
(五)总结点评。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虽然大家有些意犹未尽,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我们课后再细细体会。现在我们结合板书一起来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随生说:“我”醉翁之意不在戏,而是在平桥村的淳朴村民以及和小伙伴们所结下的友谊,在意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看戏的感觉,难忘的是看戏前后那种自由自在的氛围,怀念的美丽的江南美景。
好,大家说得很好。
(六)布置练笔
师:课下找出“归航偷豆”的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标出来朗读记诵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段景物。
(七)板书设计
社戏
看戏: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乐土:人美:语言 动作 神态
景美:视觉 嗅觉 触觉
情美:亲情 友情 乡情
四,教学反思
《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注意了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教材的取与舍和找准切入点,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切入点要鲜明醒目,击中“要害”,让学生有“想头。二是要还课堂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赏析品读。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了我们 深刻的启示:学习文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在学习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二期课改中的“三维”教育的精神,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第五篇:教学课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差异,能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能概括出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声现象,通过听觉感知,得到美的感受,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教学方法:启发、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相结合
器具材料: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烧杯、水、钢锯条、鼓、真空玻璃罩、闹铃、抽气机、胸麦、土电话、收音机。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几种声音(1)轻松的口哨声(2)机器的马达声(3)切割机的工作声(4)锤子的敲击声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个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授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相互讨论,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活动一:利用手边的器材发声,并认真观察现象。(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2)音叉的振动没有立即停止,因此声音也不会立即停止。学生活动二:敲击音叉一下。(让学生自己感受声音是否立即停止)(3)振动停止,声音的发生便停止。
学生活动三:用力敲击音叉一下。让音叉的声音快速停止。(根据生活经验解决简单的问题)
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多媒体播放二:声音的片段
(1)雷声————地面上的人能听见(小视频)初步思考声音的传播条件(2)静静的垂钓者。(图片)(3)隔墙有耳。(图片)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演示活动:真空杯中放入正在发声的手机。(1、不盖盖子
2、盖上盖子)
学生活动:认真听听声音有何变化,思考:声音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不盖盖子时,声音听起来很清晰,盖上盖子时,声音明显变小,甚至几乎听不见。
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利用课本表格总结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学生自读课本“常温下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表格)
5、回声
多媒体播放三:回声小视频。
(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回声知识)通过看视频,知道回声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1、2、3、4、5
四、作业 课后练习6
五、板书
振动————发声(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波的形式
声音~~~~~~~~~~~~~~~~~~人耳
传播(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
六、设计仓促,对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解决不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