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时间:2019-05-13 02:4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一种重大改革,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听录音磁带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 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例如:在上《喜乐年华》一课时,我先展示“神六”飞船及“嫦娥一号”发射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带来的骄傲与自豪,让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豪情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气洋洋和热烈的氛围中学唱歌曲,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

又如,在学习《说唱脸谱》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我为学生创设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京剧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环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学生跟着视频示范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的表演程式,让学生体会到京剧的韵味。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音乐教师自身京剧素养的不足这一难点,也让学生很快感受的到京剧这一国粹的魅力,自觉投入到学唱京剧这一活动中来,课堂也很快的成了学唱京剧、表演京剧的舞台,学生一个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这些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美感,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二、运用信息技术活跃音乐课堂,增强学生体验美的感受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唻咪》,再用图片引出雪绒花,最后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认识《音乐之声》中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学生们美的情操。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音乐思维,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例如:我们在上《 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经过整理设计成一个“西洋木管乐器王国”,这里有各种木管乐器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色辨别的时候,只要点击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便可听到对应的这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名家演奏这些乐器及名曲的MTV。让学生欣赏乐曲的时候,时而有音无画,让学生想象音乐中的情景;时而有画无音,让学生想象画中的气氛;时而音画同步,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信息技校的巧妙运用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于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使学生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想象力,因此对音乐的表现也更加准确。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传统初中音乐教育,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阻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的培养。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例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跳跃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人们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景色的视频录象设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音乐课堂乘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将会引导学生更快乐地体验音乐美,感悟音乐美,表现音乐美。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临泽县城关小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它,就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但是数学又深具推理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它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并可以结合其他任何的教学媒体的一起作用于教学;它可以成为数学教学多元化、多层次且内容广博、可收可放的教学工具,并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能由别人灌输的,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平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有了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的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让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会不求知若渴呢?

二、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听小学生们说:那个老师好极了,我就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讨厌透了,上他的课我也不想听。孩子嘴里的话最真实不过了,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佩服你,自然就爱上你的课,这就造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主动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老师”、“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结果两类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到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要心里装个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知识的挑战性。

新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做“活动化”课堂的主人。

何谓“活动化”课堂,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一起崭新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势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泛舟于知识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还可借助力达到彼岸,“完全”自主选择怎用达到你理想的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比如:实验式的、讨论式的,竞赛式的„„等等。当然,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如可通过网络监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感情。

信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进步的,我也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以上的观点和粗浅见解。我希望这点浅见能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帮助导正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上发挥点滴作用。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普遍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下面我们就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具备的整合的能力、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

随着中小学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密度,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如何设计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问题上。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件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了语文课的八字箴言:尚简、务本、求实、有度,他在评课时深有感触的说:‚语文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我听有的老师讲课,不断地放电脑课件,倒是蛮好看的:棉花雪白,稻子金黄,学生不停地惊叹,‘哇’声连连,我说那是蛙声一片,课堂演示不是放连环画,比如讲笔顺、笔画时,老师当堂在黑板上写,就是比电脑打出来的强,学生记得住。靳老师说的这种‚连环画‛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确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不够透彻,也有可能是教师太追求这种‚时尚‛美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连环画‛现象肯定应该是要杜绝的。

(二)恰当把握使用时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2、3、4、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导入

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运用多媒体课件 补充教学资料时使用多媒体

5、呈现精选练习题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很多老师都非常喜欢在上课前

一、两分钟,放一些音乐。这样做很人性化,很好。但是所选的音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特点,尽量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儿歌、童谣或者是比较舒缓的轻音乐,这些都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避免放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或是比较悲伤的曲目。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五种时机的运用和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度是密切相关的,上一节课,如果想用课件,就要用到点上,没有必要的重复性的华而不实的课件演示就要果断的删掉。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不要把计算机多媒体简单的当成投影、幻灯使用,降低他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不要让整堂课被课件所控制,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课件的制作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展开,在制作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需要注意:

1、版面设计

要求:教学主体突出、交互操作方便、屏幕使用率高

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将传达信息和传达美感融为一体,以传达知识信息为主,艺术性则是以优化学习、阅读环境为目的的。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将版面划分为信息区和美化区两部分,一般情况下信息区占整个画面的60%~70%的比例时,既符合教学原则,又符合艺术原则。版面应去除多余的花饰和图片,以免喧宾夺主。

2、颜色搭配合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上面的研究表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和听觉,而视觉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如果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色彩搭配不合理,即使课件内容怎么有教育性和科学性,课件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字幕和谐统一

字体设置要有规律,同一级的标题大小、色彩、字体应一致,这样层次分明、统一和谐,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解、记忆。字体的样式要教学内容而定。例如,美术课,就可以用一些艺术感很强的字体;而数学、语文课就要用相对正规一点的字体。

二、教师应具备的整合能力

1.不断提高的专业技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可见,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影响力,而非信息技术带来的‚标准‛影响。

2.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3.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

所谓整合点就是指影响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对一节课而言,整合点的重点肯定是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指出的是,对一节课而言,要想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除了要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外,还有许多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与学的质量、效益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些都是整合点。

比如说,让学生理解李白‚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想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四句诗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能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抒发着四句话的感慨之处在哪里。这样的理想步骤,在教室里通过常规教学手段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借助信息技术,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即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这节课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点。

(二)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新课程各个学科的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整合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何才能对学科的特点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建议大家

1、反复仔细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

2、同学科间互相听课。

首先,要听老教师的课。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要充当两个角色,既是学生,也是专家。做学生,要学习他们的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使之能为自己所用;做专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新的思想、新的阅历,所以在听课的时候,要力图去找缺点或疑点,并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能够完善这些缺点或疑点的更好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的方式方法。

其次,新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在别人的批判或指导中你也就会逐渐明白如何教这门学科,互相改进。

最后,要多听公开课。一般的公开课要改动很多遍,甚至于推翻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能知道为什么改动,有什么好处,然后坚持听这节课,你肯定会有很大提高。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一节课花费那么多精力,是值得的,常规教学中我们不会每节课花费这么多精力去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认真参与的教师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合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从写在备课本上到输入到计算机里,从原来是板书、放音、看电视到现在用大屏幕多媒体数字投影仪显示等的变化上,那么教育设施与资源的信息化,不可能带来教育的变革,最多是教学效率的提高。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变成了孩子的书本‛。如今,教育资源不再被少数人独享,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表达展示学习成果而获取创新发展的自信。与此同时,老师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如果只是让技术帮助‚灌输‛,技术应用仅仅停留在如何将课件制作得精美,过多的考虑技术帮助自己教,而不把主要的心思转移到如何‚设计学‛的重心上来,还是‚燃烧自己而别人不愿意被照亮,或者根本照不亮别人‛。

(四)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对整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下对整合的定义是教育界提的比较多的一种说法:

整合(integration或integrate,香港等地叫‚统整‛),不是拼合,不是拼凑,亦不是统管、统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广泛地进入各学科,各学科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就是对整合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遵循各个学科教学的规律,优化学科教学的手段与过程;各学科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与发展。有了这样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才能融为一体。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相对于各学科,它始终是技术、手段与工具,切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先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以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时效性。

在这里我们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为什么我们的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这正好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寻找教与学的困难入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紧紧围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一中心目标展开研究,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系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动力、学习困难、信息获取渠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角度,安排合适的教与学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和好奇心吻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有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虚拟、模拟、实时、动态等,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合智慧。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营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困难 整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营造必要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学习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这些原则进行‚教‛与‚学‛。但是,千万不要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保持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影响力,避免出现‚停电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现象,或者‚把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课件出了问题’‛现象,如果这样,我们的整合将是失败的。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学科教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谈整合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科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与行动的现代化。如以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体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只有我们的行动确确实实跟上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其次,应该是教学品质的个性化。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数学学科的个性化思维等等;再者,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不是要割断历史。有的老师存在这样的疑问: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不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我们就要抛弃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正确与错失,科学与谬误之分。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不间断地重温2300年前孔子等圣人的教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了。这些观点是传统的,但与我们经常提到的‚分层教学‛、‚师生互动‛、‚资源互补‛、‚独立思考‛并没有冲突,相反,会对我们现代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传统、割断历史。同样,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时候同样不能简单的否认传统否认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应该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第四篇:绽放异彩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的有效

绽放异彩——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的有效整合

浦江县七里中小 徐映映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的整合已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音乐教学中,合理、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欲望,使学生乐学善学;整合,突破情感体验;整合,拓展知识视野;整合,引发想象创造。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整合 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即“使用多种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音乐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已经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那么,信息技术又是如何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影响教和学的呢?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激发审美欲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声形并茂地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可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他们的思维,而且能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从而使教学寓教于乐。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使用音乐教科书、乐器、黑板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学生会索然无味,但自从将多媒体引入音乐课后,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能提供多彩生动的形象,把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现象和场景再现,从而能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他们去探求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如:教学《闪烁的小星》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优美的画面:晴朗的夜空中星星、月亮在眨着眼睛的美丽景象,紧接着放映几幅描写夜景的画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实感,对着这宁静的画面,我用轻柔的声音范唱。最后,根据一年级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重播了音乐画面,让学生看着音乐画面,理解音乐,产生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图画背景和文字介绍,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音乐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平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此课中较满意的地方是让学生进入

大森林的情境中,聆听小鸟的声音,小动物们都出来了一幅热闹欢腾的景象。看动画片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快乐的小熊猫》一课,要求教师以学生的感受为主,启发学生感知乐曲所描绘的不同音乐内容,为插图排顺序。根据这首曲子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请学生讲述《熊猫百货商店》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浓浓的音乐氛围,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波的音乐氛围中,让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意境,去感受音乐的奥妙,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优美的旋律,动心的节奏,诗化的意境,形成音乐氛围特有的美感。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突破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例如:《踏雪寻梅》是一首音乐语言精练、表现诗情画意的抒情歌曲,按通常教法很难上“活”。如果在南方,孩子们就更不容易感受到那种踏雪寻梅的感觉。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和歌中的少年一起去“踏雪寻梅”。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色调鲜明的动态画面:天空晴朗,大地一片银装,一位少年骑着驴儿,伴着叮当作响的铃声悠然自得地经过白雪覆盖的小桥,采枝腊梅,“伴我书声琴韵,共度这幸福美好的时光”。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雪景中,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过的景色,有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在欣赏名家名曲的时候,往往是一种静态审美,在欣赏完乐曲后,往往学生对故事记的清,却记不住主题旋律,记住了书本上的知识点,但却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音乐鉴赏力。《二泉映月》意境凄凉,音乐起伏,旋律抑扬顿挫而委婉深沉,扣人心璇,仿佛是作者日夜在泉边追忆往事,倾诉他辛酸痛苦的一生和内心的悲愤.欣赏此曲如果只让学生干巴巴的听录音,听老师述说,学生很难理解其蕴涵的深意。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乐曲的内涵和意境,本课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实课堂内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作者生平,体会内心情怀,通过媒体展示音像,理解乐曲内涵,实现其与课堂教

学的有机整合。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夜静月高、水中小亭、湖水清澈、一人手持二胡静坐湖边等画面,然后放录音用语言文字把这首曲子的意境描绘出来,又将阿炳的刚强性格与坎坷一生做简短介绍。曲子适时播放出来,那如泣如诉的乐曲,洗涤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欣赏曲子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文字,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感悟了曲子,脸上似乎写上了一点忧郁、不平、深沉和无可奈何。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感觉去思维的,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使学生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歌唱教学也是小学音乐课中的重要内容,我通过Power point幻灯片的运用,在歌曲中插入大量的图片,使学生更快的感知歌曲的旋律特点,熟悉歌曲的歌词。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太阳花》一课时,我针对它歌词比较长,但有重复的特点,我把每一句话精心选择了与之对应的图片,并在图片下用醒目的字体和颜色书写了歌词,再按照歌曲的播放顺序、时间,把图片一一串联起来。学生看着图片欣赏歌曲,在丰富的图片中展开对歌词的想象,在重复的图片中,理解记忆歌词的重复、旋律的重复。在图片的变化中体会歌曲的情绪变化,歌曲的后半段情绪热烈,我就使用非常绚烂盛开的太阳花的图片,通过形声画面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高潮就在这里,应该用热烈、欢快的声音来演唱。

利用多媒体,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修养。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居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拓展知识视野。

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让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效果不尽人意。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在各种歌曲或器乐曲的欣赏教学或歌曲教学内容中,其作品的创作、流传过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有许多翔实的资料和传说故事。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教师讲,学生听,结合音乐的基本思想内涵,选取能够体现其音乐段落主题的画面和适当的文字介绍,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本内涵的理解,倍受学生欢迎。例如:欣赏戏剧《红灯记》片段时,我并没有局限于本课的内容,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丰富的信息量将戏剧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等用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欣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饶有兴趣地查找信息、交流信息。那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强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开阔了视野。吸收了知识,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且,同学们主动登上了讲台参与模仿演唱,感受并理解到了戏曲的内在美。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化作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音乐学科知识,去解决在音乐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音乐课时常会介绍作曲家和歌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以往以教师介绍为主,学生补充为辅的教学

方式,存在着知识量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的弊端,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便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快捷地获取较多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将信息技术带入了课堂,运用其实用性极强的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编制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生动新颖的音乐教学课件,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挂图等;利用音乐软件模拟真实乐器音色,结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讲解乐器结构;利用会声会影编辑视频片段,让学生真切感受音乐会的实况演奏、演唱;利用PremierePro剪辑一些学生的录像片段,也让学生的“真容”再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大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增大信息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能增大音乐课的信息量,拓宽音乐课的天地。

现代信息技术,为音乐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引发想象创造。

音乐学习过程是一个丰富想象力和联想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出能力强的一代新人,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如将学生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如: 如我在教学《沂蒙山小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沂蒙山,感受沂蒙山的风土人情,我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大胆地整合素材、扩充信息,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源搜集有关沂蒙山的地理、风俗和歌舞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查找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沂蒙山的有关知识,更为理解和表现歌的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应用,更大可能的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大的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教学的整合,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宽了接受音乐信息的通道,给予学生更大的音乐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视听联觉,有助于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各种音乐教学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的地运用,增强了音乐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奠定了基础。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想像思维是十分可贵的。音乐需要想象,音乐创造想象。现代信息技术将音乐中含蓄的感情外露,化为外景,进而诱发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意境。如指导学生《两只小象》,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迷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

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议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同时直观的视觉画面又易于理解作品,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更为学生铺设了直接体验艺术美的通道。

【参考文献】

[1]赵嘉平主编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3] 吴 斌 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倪华 张文杰 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5] 李金初 曲艳霞 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北京:北京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2002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教学设计

思考问题:

一、如何引导学生在关注影视的内容和画面的同时也有目的的关注影视中的音乐,从而教学质量。

二、怎样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音乐课中用好、用活。

案例背景: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第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由几首动画片主题曲组成,其主题是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包括动画片中的人物、音乐、故事、服饰等。

本节课故事情节生动完整,音乐始终贯穿动画全程,在创造力培养方面,根据故事情节以及音乐反映出来的情感创编动作,是对学生音乐想象力和音响感受力的进一步拓展。一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将音乐动画片融入到教学中,势必造成孩子们只看动画不学习的情况发生。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音乐动画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平时的欣赏中学生们更关注的是动画片的画面和内容,同学们虽“乘坐”在音乐这艘“游船”上享受着它的美妙,但却不知道是音乐在起作用,结合此现象设计了本节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一开始就利用课件,展示动画,配合讲解很重要,动画的主控权守在手里而不是一味的欣赏造成后面学生的注意力收不回来:猪妈妈有三个宝贝,有一天,妈妈对猪宝宝说,你们长大了该搬出去住了,自己到外面盖房子吧。猪宝宝分别给大家做自我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后面的环节。(它们分别改了什么样的房子?)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动画与讲解配合,而多媒体上的音乐就不要放出来了,既激发兴趣又能恰到好处。

二、趣学新歌,激发创新欲望

关掉图片只播放音乐,让学生仔细辨别音乐分别代表那头小猪,设置抢答,并进行模仿。不同意见的分别展示。播放动画音乐,一起来三只小猪家做客,教师带领学生到谁家分别用 谁的声音演唱,适当的加进表演。这一环节开始之前就要先提要求动画与音乐一样重要,没有音乐的动画和没有动画的音乐都不完整,通过这一环节的听赏锻炼孩子的听辩能力,从而意识到音乐的神奇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观了猪宝宝的房子了,你们猜猜后来会发生什么呢?播放音乐,音乐的感觉有所转变,学生回答,猪宝宝有危险。通过问题的提出应到学生体会不同情绪的音乐带来的不同的感觉。

这时再来观看完整的动画学习动画音乐,将动画穿插于教学中有利有弊,这一环节的设计就要将弊简化到最小。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动画片来整理故事情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谁的房子最坚固?”“谁最不怕大灰狼?”问题的提出让孩子更认真的去欣赏而不是去看热闹,以此来调控学生。

用坚定、勇敢的声音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小猪们重复的演唱做了铺垫,学生在观看动画时模仿能力发挥到最大,不断地跟唱,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根据歌词特点,这时变换不同的演唱方式,并配合动画情景的创设,大屏幕上播放着这一片段的动画,音乐配合着学生的演唱(小组对唱,教师和学生对唱,拍手演唱,表演唱等),这时学生的热情高,一句小小的话语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你们听,大灰狼被吓跑了!”

三、趣味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动画音乐的剧情,组织学生小组互动,创编表演。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创编的动作,音乐动画辅助表演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我是好样的!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增强了学生挑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四、趣编乐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经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们情绪已掀起了小高潮,这时老师不注意引导,课堂气氛就会下降,在这里再利用音乐向大家提出新倡议:今天你唱会了《我们才不怕大灰狼》,还听了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那你们能不能把你们的感想分享一下啊?”生说,我们不学朱猪大和猪老二,他们很懒惰。师结合音乐创编,“我们才不学猪老二”,生说,我们要向老三学习,师创作“我们要学习猪老三”,根据这种例子,学生自己创编乐曲。

五、分享乐趣,感受创新成果

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表演,乐曲交流给别的同学,互相学习,配合音乐动画的播放,加深音乐的感受,以及音乐情景的融合。

动画播放猪老大、猪老二说话,不要学我很懒惰。猪老三说话,要勤劳还要勇敢。

整节课围绕“勇敢”做文章,动画音乐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营造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即突出了重点,又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生动形象、功能齐全的优势,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创编活动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下载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中期工作总结 依安二中 张咏梅2006年12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永春美岭中学郑茂喜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文化教育紧跟潮流,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只有教师单方面的讲,学生单方面的接收来自教师传达的信息,这样......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 新沟桥初中李聪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大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万古镇石牛小学王静【摘要】从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日渐深入地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文章提出......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08总结与09计划 2009-01-12 14:58:08.0 田乃明 提供 访问量:958人 2008工作课题工作总结 08年,我校继续进行省“十一五”课题实验......

    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之路(精选5篇)

    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之路 【字体 大 中 小】作者:徐 芳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近几年来,我校在加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做了以下一......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河北省武安市东关小学杜颖杰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作用越来越凸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