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怪,或不怪--《小镇畸人》中的主要人物解读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 论被动句的翻译
浅析美国俚语及其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走出非洲》中的非洲因素与女主人公性格完善的关系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Analysis on Humors in Short Stories by Mark Twain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 从文化视角看部分英汉习语的异同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中英文颜色词内涵异同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少儿英语语言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
从到《到灯塔去》的主要角色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瘫痪主题分析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ane in Jane Eyre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Study of Themes of George Bernard Shaw’s Social Problem Plays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ness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Perseverance in Belief—On the Death of Martin Eden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分析《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妹妹命运转变的原因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 浅析中美幽默之差异
Status Quo of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hanghai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 The Joy Luck Club-A Bittersweet Picture of Chinese-Americans across Two Generations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89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93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94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95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
浅析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皮克拉悲剧命运的根源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98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100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 101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102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Jekyll and Mr.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104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108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10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111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113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115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116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118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119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21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123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124 透过《傲慢与偏见》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125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 126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127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128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131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 132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134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135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136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37 英语幽默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138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139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 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43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44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146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148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150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现实主义特征 151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52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153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154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155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156 试析翻译中的“假朋友” 157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158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159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 160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161 商务电子邮件中礼貌用语的运用
162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163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64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165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66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 167 英语习语汉译的策略探讨
168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169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
170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快乐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2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173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174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
175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176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77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 178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179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80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181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182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183 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 184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
185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6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187 中文标语翻译的语用学视角
188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189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
190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91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 192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193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194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95 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196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19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198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199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20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
成 果 目 录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题组
一、方案报告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工作报告
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设计脚本 三、二千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课件
四、典型课例
1、语文:练春春老师执教的《春笋》;徐颖老师执教的《春雨的色彩》;吴影老师执教的《小熊住山洞》;陈小云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笋芽儿》;石禹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徐颖老师执教的《耳朵上的绿星星》;肖力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潘德梁老师执教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是小小推销员》。
2、数学:郭娅娟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设计包装箱》;王波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张帝老师执教的《数学乐园》;杨玲老师执教的《巧妙测量》;王燕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3、英语:陈建国老师执教的英语课《Chinatown》、何雨蓓老师执教的英语课《Teaching Plan》。
4、科学:刘莹老师执教的《健康需要新鲜空气》,《雨的观测》
5、美术:吴倩老师执教的《发现吊脚楼》、《小丑》,文娱老师执教的《对话校园设计》,练春春老师执教的《窗口》
6、音乐: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小乌鸦爱妈妈》
7、体育:黄剑老师执教的《龋齿》
8、品德与社会:叶茂老师执教的《向谁学》
五、研究论文
1、令狐林老师撰写的《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软件创新设计和制作》、《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
2、张帝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之行动研究》
3、王波老师撰写的《“试飞”后的几点思考》
4、练春春老师撰写的《浅谈一年级(苏教版)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表在重庆教育2002年11期上)、《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发表在重庆教育2003年2期上)、《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网上咨询解心结》、《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5、程吉富老师撰写的《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
6、陈建国老师撰写的《尝试合作学习,整合英语教学》、《借助网络手段,介绍英语背景知识》
7、杨桂林老师撰写的《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的结合》
8、吴梦老师撰写的《学科课程整合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9、刘莹老师撰写的《谈改变促学生提高》、《关注科学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10、叶茂老师撰写的《关于在德育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11、邓勤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教学方法》
12、文娱老师撰写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
13、肖力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14、曾世勇老师撰写的《建构学生自主参与的数学课堂》
15、郭娅娟老师撰写的《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之——设计包装箱》
六、课题获奖成果
1、练春春老师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说课《春笋》获重庆市特等奖;教案《会走路的树》获重庆市二等奖;论文《谈网上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获渝中区一等奖;
2、何岚、徐颖、张晓春、卓樱岚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对生命生成性的关注》获全国一等奖;杨玲、李启琼、李永强、张帝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老师请闭上你的嘴——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获全国一等奖;刘莹、张超、程吉富等制作的《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三等奖;
3、刘景西老师的电子教案说课《葡萄沟》获重庆市一等奖;何岚老师的电子教案说 课《眼睛的苦恼》获重庆市二等奖;
4、令狐林老师的论文《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获重庆市第三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并入选《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大会优秀论文集》;
5、王波、令狐林、程吉富、卓樱岚制作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
6、石禹老师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说课《只有一个地球》获重庆市二等奖;
7、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获重庆市音乐新课程竞赛决赛一等奖;
8、程吉富老师的论文《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获全国二等奖;论文《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技能培养》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获重庆市二等奖;教案《竖排文本》获重庆市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小学课件集》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
9、吴倩老师执教的美术录像课《发现吊脚楼》获全国一等奖;论文《美术教学与本土文化研究》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挖掘本土文化
挥动创造翅膀》获全国二等奖;
10、张帝老师《对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调查研究》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一等奖、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数学整合性研究》获全国三等奖、《我是小导游》教学设计市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一等奖、论文《从一堂Flash作图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获市三等奖;课件《小蝌蚪找妈妈》获全国三等奖、课件《一去二三里》获市一等奖;参加重庆市信息技术赛课获三等奖;整合课教案《数学乐园》获重庆市二等奖、参与渝中区电子教案说课获一等奖;
第三篇: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普遍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下面我们就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具备的整合的能力、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
随着中小学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密度,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如何设计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问题上。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件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了语文课的八字箴言:尚简、务本、求实、有度,他在评课时深有感触的说:‚语文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我听有的老师讲课,不断地放电脑课件,倒是蛮好看的:棉花雪白,稻子金黄,学生不停地惊叹,‘哇’声连连,我说那是蛙声一片,课堂演示不是放连环画,比如讲笔顺、笔画时,老师当堂在黑板上写,就是比电脑打出来的强,学生记得住。靳老师说的这种‚连环画‛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确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不够透彻,也有可能是教师太追求这种‚时尚‛美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连环画‛现象肯定应该是要杜绝的。
(二)恰当把握使用时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2、3、4、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导入
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运用多媒体课件 补充教学资料时使用多媒体
5、呈现精选练习题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很多老师都非常喜欢在上课前
一、两分钟,放一些音乐。这样做很人性化,很好。但是所选的音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特点,尽量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儿歌、童谣或者是比较舒缓的轻音乐,这些都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避免放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或是比较悲伤的曲目。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五种时机的运用和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度是密切相关的,上一节课,如果想用课件,就要用到点上,没有必要的重复性的华而不实的课件演示就要果断的删掉。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不要把计算机多媒体简单的当成投影、幻灯使用,降低他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不要让整堂课被课件所控制,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课件的制作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展开,在制作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需要注意:
1、版面设计
要求:教学主体突出、交互操作方便、屏幕使用率高
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将传达信息和传达美感融为一体,以传达知识信息为主,艺术性则是以优化学习、阅读环境为目的的。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将版面划分为信息区和美化区两部分,一般情况下信息区占整个画面的60%~70%的比例时,既符合教学原则,又符合艺术原则。版面应去除多余的花饰和图片,以免喧宾夺主。
2、颜色搭配合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上面的研究表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和听觉,而视觉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如果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色彩搭配不合理,即使课件内容怎么有教育性和科学性,课件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字幕和谐统一
字体设置要有规律,同一级的标题大小、色彩、字体应一致,这样层次分明、统一和谐,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解、记忆。字体的样式要教学内容而定。例如,美术课,就可以用一些艺术感很强的字体;而数学、语文课就要用相对正规一点的字体。
二、教师应具备的整合能力
1.不断提高的专业技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可见,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影响力,而非信息技术带来的‚标准‛影响。
2.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3.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
所谓整合点就是指影响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对一节课而言,整合点的重点肯定是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指出的是,对一节课而言,要想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除了要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外,还有许多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与学的质量、效益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些都是整合点。
比如说,让学生理解李白‚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想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四句诗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能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抒发着四句话的感慨之处在哪里。这样的理想步骤,在教室里通过常规教学手段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借助信息技术,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即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这节课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点。
(二)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新课程各个学科的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整合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何才能对学科的特点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建议大家
1、反复仔细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
2、同学科间互相听课。
首先,要听老教师的课。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要充当两个角色,既是学生,也是专家。做学生,要学习他们的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使之能为自己所用;做专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新的思想、新的阅历,所以在听课的时候,要力图去找缺点或疑点,并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能够完善这些缺点或疑点的更好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的方式方法。
其次,新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在别人的批判或指导中你也就会逐渐明白如何教这门学科,互相改进。
最后,要多听公开课。一般的公开课要改动很多遍,甚至于推翻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能知道为什么改动,有什么好处,然后坚持听这节课,你肯定会有很大提高。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一节课花费那么多精力,是值得的,常规教学中我们不会每节课花费这么多精力去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认真参与的教师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合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从写在备课本上到输入到计算机里,从原来是板书、放音、看电视到现在用大屏幕多媒体数字投影仪显示等的变化上,那么教育设施与资源的信息化,不可能带来教育的变革,最多是教学效率的提高。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变成了孩子的书本‛。如今,教育资源不再被少数人独享,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表达展示学习成果而获取创新发展的自信。与此同时,老师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如果只是让技术帮助‚灌输‛,技术应用仅仅停留在如何将课件制作得精美,过多的考虑技术帮助自己教,而不把主要的心思转移到如何‚设计学‛的重心上来,还是‚燃烧自己而别人不愿意被照亮,或者根本照不亮别人‛。
(四)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对整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下对整合的定义是教育界提的比较多的一种说法:
整合(integration或integrate,香港等地叫‚统整‛),不是拼合,不是拼凑,亦不是统管、统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广泛地进入各学科,各学科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就是对整合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遵循各个学科教学的规律,优化学科教学的手段与过程;各学科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与发展。有了这样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才能融为一体。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相对于各学科,它始终是技术、手段与工具,切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先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以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时效性。
在这里我们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为什么我们的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这正好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寻找教与学的困难入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紧紧围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一中心目标展开研究,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系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动力、学习困难、信息获取渠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角度,安排合适的教与学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和好奇心吻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有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虚拟、模拟、实时、动态等,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合智慧。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营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困难 整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营造必要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学习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这些原则进行‚教‛与‚学‛。但是,千万不要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保持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影响力,避免出现‚停电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现象,或者‚把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课件出了问题’‛现象,如果这样,我们的整合将是失败的。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学科教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谈整合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科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与行动的现代化。如以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体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只有我们的行动确确实实跟上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其次,应该是教学品质的个性化。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数学学科的个性化思维等等;再者,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不是要割断历史。有的老师存在这样的疑问: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不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我们就要抛弃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正确与错失,科学与谬误之分。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不间断地重温2300年前孔子等圣人的教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了。这些观点是传统的,但与我们经常提到的‚分层教学‛、‚师生互动‛、‚资源互补‛、‚独立思考‛并没有冲突,相反,会对我们现代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传统、割断历史。同样,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时候同样不能简单的否认传统否认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应该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临泽县城关小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它,就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但是数学又深具推理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它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并可以结合其他任何的教学媒体的一起作用于教学;它可以成为数学教学多元化、多层次且内容广博、可收可放的教学工具,并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能由别人灌输的,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平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有了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的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让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会不求知若渴呢?
二、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听小学生们说:那个老师好极了,我就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讨厌透了,上他的课我也不想听。孩子嘴里的话最真实不过了,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佩服你,自然就爱上你的课,这就造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主动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老师”、“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结果两类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到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要心里装个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知识的挑战性。
新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做“活动化”课堂的主人。
何谓“活动化”课堂,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一起崭新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势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泛舟于知识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还可借助力达到彼岸,“完全”自主选择怎用达到你理想的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比如:实验式的、讨论式的,竞赛式的„„等等。当然,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如可通过网络监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感情。
信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进步的,我也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以上的观点和粗浅见解。我希望这点浅见能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帮助导正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上发挥点滴作用。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 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A let’ talk 教学设计
尚书红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part A let’s talk。这节课主要是以问路为主要话题展开,设计了问路时的一系列情景对话和任务型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句型:”Where is the...?并作答,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描述“问路”以及“指点方向”的能力,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思想.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了将近三年的英语,已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但他们仍然具有儿童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好奇心强,好表现,善模仿等。我采用了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游戏、活动。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协作学习。当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协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激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设计
(1)利用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动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利用任务型活动设计路程,让学生按照本课语言在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交流,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任务链。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团结协作,进行语言的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素养。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ere is the cinema / post office /…, please? It’s next to the hospital/cinema/…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能力目标:1.能够掌握四会句型:Where is the cinema, please? It’s next to the hospital.2.能够听懂Let’s try部分,并能根据录音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问路指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本课时的重点句型:Where is the cinema / post office /…, please? It’s next to the hospital/cinema/….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认读书写四会句子。
六、教学具及相关资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一顶警察帽子、刘云头饰
七、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热身:利用TPR活动教学法,师生同唱一首歌谣,让学生在一种祥和的气氛中进入课堂,这样能很快吸引住学生,同时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欢快的问候中很快地进入了兴奋的状态。这时课件展示一首学过的关于let’chant的内容。学生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放松,敢说、敢参与。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地点名词。同时根据图片Free talk,引出本课重点句型。过渡自然学生容易进入状态。
(二)、Presentation
1、结合多媒体图片: “Is there a cinema in the picture?”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继续进行问答练习。如果学生回答 “Yes”则接着问 “Where is the cinema, please?”
(说明 nextto 与 near 的区别。)
利用图片进行对话教学,引出本课时的重点句型。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述说,清晰明了。
2、教师告诉学生: Liu Yun wants to the cinema.Let’s see where is the cinema? Ok? 播放一段Let’s talk部分情景对话的视频,新授内容。带着问题看视频是任务型教学的体现,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到其中。
(三).Practice(1)分角色表演对话,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警察帽子进行模拟表演。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善于模仿的性格,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设身处地的感知语言、发挥语言。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得到了攻克。
(2)课件展示其他地点名词的图片,学生小组合作自编对话进行表演,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使学生尝试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试讲、纠正、再试讲、再纠正的多次反复,直至获得准确的发音和正确的语句。
(3)Listen and circle.播放音频文件。
把Let’s try部分听力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听音答题。顺便检查一下学生对所学对话是否已经掌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听力。
(4)课件展示是连词成句的练习。将句子拆分成单词,看谁能最先组成句子。正确的给予评价。通过连词成句的练习来巩固本课时句型的运用,从会听、会说、会读到会写、会用,使学生的能力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Consolidation 课件出示任务Help the deaf mute find the way.(帮助聋哑人指路)①
三人示范表演.A生扮演一位聋哑人,在纸上写出问句(写),如Where is the hospital?去向B生问路(读),B生也不知道,再去问C生(说),C生告知路线(说),由B生将路线写在纸上(写),交给聋哑人帮助他顺利找到hospital(看)② 四人小组准备表演.这个巩固性表演融听
说 读 写于一体,而且与 let’s talk的内容紧密结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兴趣浓厚,好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至用,达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也是本课的宗旨。.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链接路线,给学生搭建一个信息技术的平台,拓宽学生的思维,进行再创造。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句型说出要去的地点并进行问路活动。将全班分成五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每组成员分工合作,选择若干地点,进行问答;这使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有大量的英语对话机会,在愉快的氛围中,下意识地习得语言,产生想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冲动,从而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五)、Homework 根据情景:Our foreign teacher Emily loses her way to school after the film.She needs help.编对话, 把它编成对话的形式,发到老师的邮箱或做成powerpoint.(六)、板书设计:
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A Let’s talk
Where is the …? It is …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场景,让学生用学过的Where is the cinema / post office /…, please?句型进行实际运用,并利用自己制作的英语博客网站让学生的学习可以从课堂延续到课外,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的优势。但是,今后要注意到个别在电脑知识上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