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王健

时间:2019-05-13 02:1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王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王健》。

第一篇: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王健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

整合实践研究

龙兴镇中心小学 王 健

一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悄然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阅读、思维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已面临着的是全新的挑战。近年,教育部对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非常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已逐渐成为语文同仁努力达成的共识。提出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性,是因为就应用研究来说,在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中,又因认识观念的模糊,对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的特点未能全面认识,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误解,致使整合研究出现一些偏向,走入了误区,偏离了应有的正确位臵。因此,本文将提出一些笔者在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发现的问题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有效的整合做一些思考:

一、“盲目机械”与“画蛇添足”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其形象性及直观性极为显而易见,因而,人们认识它时,极容易从直观性入门,这倒无可非议。假如教学设计过程选用形象直观性的特点是为了“创设情景”和“演示过程”教学目的服务,其意义是积极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更应广泛去认识和研究多媒体计算机除形象、直观等辅助教学之外的其他特点,如:提供“协助式学习”的交互式特点;提供“探究式学习”的提示性特点;提供“发现式学习”的智能化特点。出自于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其结果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曾几何时,我们会看到:“黑板上的板书”搬上了“电子屏幕”;学习内容变成了“电子文字”加“音像组合”;虽然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阶段,尤其是实验研究的起步阶段,这种“演播式”仍占一席之地,但是,停留在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大面积的“盲目机械”容易走上“形而上学”的迷途。

语文学科既古老而又丰富,尤其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佳作,都是整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丰富的内涵是并非一个画面、一幅情景所能表达及包含的。当然,不可否认,高品质、多元化的媒体信息或影音资料加以科学恰当的媒体呈现时机能为学生的再造想象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锦上添花”。而借助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多默读、听读、朗读、诵读——,在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的过程中启迪学生去感悟作品的真谛、品 味作品的内涵。切切不可为其简单的“描绘形象”而去对文学作品机械地“诠释图解”,让“画蛇添足”这一败笔破坏了语文教学课堂美妙的韵味。

二、“高耗低效”与“本位偏离” 这个问题也许并不新鲜,大凡进入多媒体语文教学研究门槛的人都深有体会,为上一节课而研发的一个多媒体课件,付出的时间及人力物力,比起非该类研究,大约是10:1,除了自己付出劳动,还得依靠计算机学科的老师,可真有点“劳命伤财”。而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软件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软件质量主要反映在教学设计、程序编制、软件外观以及课程设臵四方面。假如软件的设计者缺少科学正确的教学设计指导,就会在如材料的选择、信息的呈现、语言表达、交互操作设臵等方面偏离教学原理及教学目标。而程序编制质量主要通过外在运行效果和效率来考察,如是否需要特殊外臵,运行过程是否经常死机等等。也许有人认为,软件的外观不很重要。但软件的视听特征确实对学生的注意力及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字型的大小、色彩的搭配、声响的采用、动画和图象及文字的配臵,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研究,“高耗低效”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除了所付时间和软件质量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同仁们长时间的齐心协力及不断探索。

至于“本位偏离”问题,所有对该问题有所感悟的行内有心人一定不会陌生。例如,文章内容思想性较强的,教学设计时,稍不留神,容易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而说明文体的课件或教学设计,没有从文体阅读的特点出发,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紧扣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如: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领会说明的方法;)课件设计时,过多的挖掘其形象性与直观性,那就很容易偏离语文学科的“本位”,将多媒体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使语文同行们啼笑皆非的现象的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从我们自身的研究实践及所查阅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表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要发挥其潜在巨大的优越性,是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及制约。有的专家研究了影响这种教学的变量的模式,认为主要是由于环境、学生、教师的三种变量的直接因素。也有的专家认为,除此之外,还有软件因素。这种研究成果,将从宏观的高度,提出妥当控制这种因素的影响,导引整体研究尽快走出误区,意义重大。而就教师本身 而言,当务之急便是确立正确科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研究的有效性的问题,它便涉及学科整合研究的焦点,包括其意义及作用,更值得我们每个语文同仁去认真思考。

三、工具论

早在80年代,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泰勒提出的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有三种模式。而这其间在教育领域广泛用作工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二是作为文字处理工具。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日益深入。近年来,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另一发展,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有效的认知工具。

将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之教学设计应有一定的原则,如:在学生与实际的教学之间建立缓冲区;提供支持自主学习的学习背景;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学习需求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十分清楚,这种“有效的认知工具”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的新理念。有它的指导,我们就会避免重犯类似“让初三的学生做动画配音说话练习”之类的幼稚错误;有它的指导,我们将遵循学习者的发展规律,科学选择教学设计方法,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培养和发展。

四、能力说

围绕着“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人们便会自然的思考着两个问题:其一,“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教育应当担负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功能?”其二,“如何把信息化发展的成果有效地运用于教育的过程?”然而,其重要的核心课题莫过于如何培养新一代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这也是我们对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有效”问题着重思考的第二方面。

由此看来,在大力提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及课程整合的今天,我们广大语文同仁心中的“语文能力观”应该得到更新,应该注入信息化的新理念。例如,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设计,可否将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诸能力培养过程与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培养过程相整合,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新模式。

五、领域学

当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语文课堂,当因特网介入了语文教学,当信息化社会正在或即将对人类的语文能力——理解能力和 3 表达能力提出更新要求的时候,中国的语文教学已经昂首阔步地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这一领域的特点是:

(1)语文阅读理解形态得到极大的丰富。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各种阅读形态的变式训练,使学习者能以开放性的阅读心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高密度信息、全方位信息输入的理解方式。

(2)语文表达训练的科学化模式得到充分的发展。智能化多媒体以组织中介或辅助目标的角色参与表达训练,使培养对象能以较强的可塑性,适应信息社会对公民文本性表达能力和超文本表达能力的需求。

(3)多媒体组合式语文教材一定会以渐变的形式逐渐取代纯文本性教材。这是由于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引导的必然变化。这种具备组合性、动态性、适应性、人本性、灵活性的新型教材,将在动态发展中始终保持信息的新颖性和教材的先进性。

以上特点,是从“阅读”“表达”“教材”三方面归纳。就阅读而言,有的专家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将由单篇的课文学习转向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以整体性感悟为主的多样化阅读变式形态训练。例如主题式阅读;选择性阅读;取样阅读;程序性阅读;超文本阅读等等,它将体现整体性理解、缩微显影、淡化背景反馈矫正、主动学习等阅读变式操作特征。而这种教学设想,必须与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

六、有效——问题的探究

就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研究的“有效”问题,在剖析问题、学习理念、思考设计,走出误区,确立核心之后,“复位”部分的重心,也就体现于“探究”二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宏观到微观,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探讨研究的还不仅仅是局部于整体的定位问题,更包含每个语文教师在这场应用研究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说,在这场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领域的改革浪潮中,每位语文教师当务之急的是什么?这应是专家学者与同行们热切关注的问题。

试想想,更新换代迅猛的硬件环境,丰富多彩的软件及教学资源,不能真正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整体研究的效果将会大大削弱。“硬件”“软件”“应用”三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辨证关系。假如比例不合理,或者比例失调,那么,其结果并不难设想。

因此,“探究”的真正含义,在于语文信息技术应用实践,在于新型学习模式的探索。目前,就全国范围,虽然这一领域的 探索发展不平衡,但也出现一批为其潜心致力的探索者,还有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提供示范和导引的专家学者。

还有一句话与同仁们共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

成 果 目 录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题组

一、方案报告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工作报告

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设计脚本 三、二千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课件

四、典型课例

1、语文:练春春老师执教的《春笋》;徐颖老师执教的《春雨的色彩》;吴影老师执教的《小熊住山洞》;陈小云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笋芽儿》;石禹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徐颖老师执教的《耳朵上的绿星星》;肖力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潘德梁老师执教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是小小推销员》。

2、数学:郭娅娟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设计包装箱》;王波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张帝老师执教的《数学乐园》;杨玲老师执教的《巧妙测量》;王燕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3、英语:陈建国老师执教的英语课《Chinatown》、何雨蓓老师执教的英语课《Teaching Plan》。

4、科学:刘莹老师执教的《健康需要新鲜空气》,《雨的观测》

5、美术:吴倩老师执教的《发现吊脚楼》、《小丑》,文娱老师执教的《对话校园设计》,练春春老师执教的《窗口》

6、音乐: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小乌鸦爱妈妈》

7、体育:黄剑老师执教的《龋齿》

8、品德与社会:叶茂老师执教的《向谁学》

五、研究论文

1、令狐林老师撰写的《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软件创新设计和制作》、《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

2、张帝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之行动研究》

3、王波老师撰写的《“试飞”后的几点思考》

4、练春春老师撰写的《浅谈一年级(苏教版)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表在重庆教育2002年11期上)、《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发表在重庆教育2003年2期上)、《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网上咨询解心结》、《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5、程吉富老师撰写的《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

6、陈建国老师撰写的《尝试合作学习,整合英语教学》、《借助网络手段,介绍英语背景知识》

7、杨桂林老师撰写的《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的结合》

8、吴梦老师撰写的《学科课程整合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9、刘莹老师撰写的《谈改变促学生提高》、《关注科学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10、叶茂老师撰写的《关于在德育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11、邓勤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教学方法》

12、文娱老师撰写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

13、肖力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14、曾世勇老师撰写的《建构学生自主参与的数学课堂》

15、郭娅娟老师撰写的《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之——设计包装箱》

六、课题获奖成果

1、练春春老师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说课《春笋》获重庆市特等奖;教案《会走路的树》获重庆市二等奖;论文《谈网上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获渝中区一等奖;

2、何岚、徐颖、张晓春、卓樱岚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对生命生成性的关注》获全国一等奖;杨玲、李启琼、李永强、张帝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老师请闭上你的嘴——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获全国一等奖;刘莹、张超、程吉富等制作的《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三等奖;

3、刘景西老师的电子教案说课《葡萄沟》获重庆市一等奖;何岚老师的电子教案说 课《眼睛的苦恼》获重庆市二等奖;

4、令狐林老师的论文《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获重庆市第三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并入选《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大会优秀论文集》;

5、王波、令狐林、程吉富、卓樱岚制作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

6、石禹老师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说课《只有一个地球》获重庆市二等奖;

7、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获重庆市音乐新课程竞赛决赛一等奖;

8、程吉富老师的论文《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获全国二等奖;论文《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技能培养》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获重庆市二等奖;教案《竖排文本》获重庆市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小学课件集》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

9、吴倩老师执教的美术录像课《发现吊脚楼》获全国一等奖;论文《美术教学与本土文化研究》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挖掘本土文化

挥动创造翅膀》获全国二等奖;

10、张帝老师《对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调查研究》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一等奖、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数学整合性研究》获全国三等奖、《我是小导游》教学设计市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一等奖、论文《从一堂Flash作图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获市三等奖;课件《小蝌蚪找妈妈》获全国三等奖、课件《一去二三里》获市一等奖;参加重庆市信息技术赛课获三等奖;整合课教案《数学乐园》获重庆市二等奖、参与渝中区电子教案说课获一等奖;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

王艳娟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学科教学之中。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实践并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促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使语文阅读的平台变得更为广阔。它对于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教学;读,思,交流;写;语文素养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学科教学之中。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标准》也特殊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呢?本人的做法是: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读”

[1]读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自能理解。这句话很有道理,那么怎样让学生乐于把书读熟呢?方法、策略有很多,我们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学生乐读、读会、会读,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读“得”其乐,读“得”其法。我们尝试在不同阶段恰当地借助信息技术,使它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预习阶段

激励学生在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电脑网络查阅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资料,扩大信息量,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举一例:张爱玲老师在执教《海底世界》一文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多种方法查阅相关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找出海底还有哪些珍奇动物,它们是如何活动的?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语言文字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乐趣。

(二)阅读理解阶段

此阶段学生对文本完成由认读到理解再到感悟、欣赏、积累的过程,读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与加速这一过程,并提高这一过程的质量。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运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过好认读关。将文中生字词放在设计的“生字词乐园”里,通过多种方式的认读,学生已熟记于心,为理解课文做好了准备。又如《丑小鸭》一课,为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将文本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引导孩子们朗读、朗诵。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也是借助信息技术跨越时空的特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沉醉在漓江那动人心弦、夺人魂魄的天然美景之中,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群峰的奇、秀、险。另外,在理解文中的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难句时,我并没有用过多的语言来为学生解说,而是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漂亮画卷,再配以一些优雅动听、令人赏心悦目的曲子,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展开想象,使学生仿佛亲临桂林,置身于漓江之上„„在享受美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从而达到了诱导学生入境悟情、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阶段

有些文本需要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资料阅读,以扩充知识的积累。此时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后的阅读任务。

如《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第八册)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它辉煌的过去,而对于它毁灭的过程作者只用了一个短小的自然段、三个简短的句子来介绍而已。当然,这样的写作安排自有作者的用意,但是,圆明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毁灭过程?它原来所收藏的奇珍异宝到底有多少?现在又流落在何处?通过教师点拔,学生提出了以上几个问题。对此,我并未做正面回答,而是乘机诱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告诉学生:因特网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如有疑问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这样一来,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围绕这篇课文提出了上百个问题,我让学生筛选出最具价值、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搜索、归纳。结果,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从散落在英、法、美等国各大博物馆中的收藏谈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历程、两次鸦片战争对圆明园的野蛮洗劫以及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甚至是从作家雨果当年至英法联军上尉巴特莱的一封讽刺信到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前夕面对圆明园废墟有感而发的一首七言诗等等。

借助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孩子们仿佛打开了一部关于圆明园的百科全书,一一道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些,从课文里是根本找不到答案的。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不再仅限于书本,仅限于教参。让学生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自由安闲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翱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桂林的资料,更多地了解桂林的自然景观。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五彩斑斓、声情融合的教学环境中,从而诱导学生入境悟情,既激发学生学习爱好,2 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习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思”

[1]阅读教学,我们主张多读,我们更主张“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他同时提出:“读书要做到三点,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关紧要。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其实就是读书加理解、感悟的过程,如何提高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提升思考的质量,降低思考的难度,渠道不一,我们力图借助媒体参与达成此目标,并有了一些收获。

如教《雷雨》一课中“渐渐”这个表示事物逐步变化的词时,教师就出示雷雨中,雨越下越达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边看边理解,画面生动地呈现,使学生轻易地了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教《回声》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描写的层面上,没有感性认识,此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与声音的并存的回声现象,学生的理解一下子就形象起来。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总理的感人场面。当学到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人们悼念总理时,放一段录像:夜幕中,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幼,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升,再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容易入情入境了。又如教学《语言的魅力》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盲人看不到春天美景的遗憾时,巧妙的创设了以下情景:教师一边演示课件(课件上是一幅幅春景图),一边深情地说:“的确,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这生命的萌动,灿烂的山花,呢喃的燕子,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大树苍天,多么令人陶醉呀!可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是一片漆黑。(屏幕随之变黑)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体会更加深 3 刻。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交流”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它是课堂焕发活力的重要条件。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思维碰撞中不断收获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会使此过程更加开放、活跃。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教师将原著中的描写猎狗追赶丑小鸭的部分用多煤体出示出来,教师朗读后提出问题:你听后想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交流的气氛很热烈。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写”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找到由读到写的训练点,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使学生爱写,会写。如教学《丑小鸭》一课,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老师说:“变成了白天鹅的丑小鸭开心地拍拍翅膀飞上蓝天,这时,地上的鸭子、公鸡、猎狗都仰望天空发出一声声赞叹。孩子们,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吧!(出示:我想对鸭妈妈说---------我想对鸭哥哥、姐姐说--------我想对鸭子、公鸡、猎狗说----我想对农夫说—我想对丑小鸭说-----)请你将想说的话写出来吧!这一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再度与文本做深层对话,让心灵去感动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并将感动溢于笔尖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环境的建立,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使语文阅读的平台变得更为广阔。可以说信息技术环境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的整体性变革,它对于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20-25.4 [2] 张洪玲,陈晓波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21

作者简介:

王艳娟,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5

第四篇: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摘要】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科学整合是实现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师是改革实践者,应该积极探究整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整合、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新信息技术运用,使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科学整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新型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运用多媒体,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也为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认识事物是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创造性实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以“探知、导学”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资料链接”、“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拓展练习”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采用自主发现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研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案例】《锦瑟》(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

(一)查找资料,积累整合1、课前整理学过的李商隐

2、查阅李商隐的生平经历。

(二)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他是回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游子,他是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痴情人,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师,他就是李商隐。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2、改写五律、七绝、五绝,把握诗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题

1、讨论:“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指的是什么情?诗人缘何伤感?

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

(五)课外拓展,总结延伸

1、课外链接:李商隐的《房中曲》,体会李商隐对妻子的感情。

2、把《锦瑟》改写成散文诗。

【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合作探究互动”课堂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粉笔口授”课堂模式,这样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思考。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多优势,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把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人与人、人与机多边活动,构建了立体地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多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展示更广阔、更丰富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多媒体固然有这些优势,但是利用优势为教学服务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整合多媒体与教学的尺度。

(一)处理好资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如果过度的使用课件,会适得其反。图片可以补充教师的解析,声音可以辅助教师的评价,视频可以展示实验的细节,都不能过度的使用。

(二)课件播放节奏和教学节奏一致

课件播放节奏要与思维节奏同步。课件是预设好的,教师播放时比较轻松,而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教师播放时要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做到教师讲解、课件播放、学生理解三者内在节奏同步。

(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件是预设的、固定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把握不变的教学预设与变的教学生成的关系。课件预设与教学生成总体保持一致,细节会有不同,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针对重难点做笔记,强调以教师的口授为主,提醒及时学生整理笔记。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与教学

课件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平台,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率。优秀的课件有一些共同点:艺术性、序列化、独特性。教师应该精心制作课件,使之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制作课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件制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认识事物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制作课件要遵循这个规律,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案例】《素芭》(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展示

第一张: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第二张:第一部分——素芭的美貌、缺陷及亲人对她的态度。

第三张:第二部分——素芭生活的自然环境及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五张:第三部分——素芭的婚姻及其命运。

【分析】本案围绕人物形象设计有序的课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二)制作课件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

课件上图片的色调、文字的大小字体、动画的效果等等,要符合学生审美要求。教师多选择暖色、柔和的图片,既可以减轻视觉疲劳感,又可以获得审美享受。文字大小适中、量适当,重难点要做标记强调,力求文本清楚简洁、重难点突出。设置动画本着简洁、自然、流畅的原则,不要过于夸张、吊胃口,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另外,艺术的处理课件的细节,也可以教学增光添彩。艺术的形式与好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就使学生好学、乐学。

(三)制作课件要勇于创新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课件要新颖才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否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教师的设计新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学设计适度创新。在教学《锦瑟》时,采用改写诗歌的方式,既学生耳目一新,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⑵字体图片力求新颖。在教学《窦娥冤》时,利用白板工具,艺术地写了一个大大的“冤”,强调文本的题目,具有很强震撼力和感染力。

四、总结

实施新课程,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为课程改革增加了推力。现代信息技术只有与学科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推动作用。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不断研究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灵活机制地整合技术与学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3(9)

[2]《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科学整合的理性思考》

[3]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4]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一、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有效运用的核心理念

观念是行劝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直接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展开的,将学生视为从属的课堂参与者、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整个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果依旧以教师为中心,那么,教学只能是从传统教学的满堂人灌变为现代教学的满堂电灌,只是披上了现代化教学的外衣,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势必是失败的。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平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学情,提高本身实效 在制作课件或收集信息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选择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素材,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思考的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否则只是按教师的主观意愿来选择素材,就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动力,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运用时要处理好突发事件,促进课堂生成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考方式,即使在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并不能预料到课堂所发生的情况,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预案,同样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不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要将学生的思路强行拉到预定的教学方案中来,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对预设的学案进行合理调整,当堂创作,真正做到张弛有度,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灵活掌握下围绕着学生有效展开,使得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自主发展与自我展现的舞台。

二、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展开思考与探究。但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大容量,教学节奏加快,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独立思考与探究,这也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有深入地思考与思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主交流与互动探究,才能让教学成为学生的学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当学生存在不同见解时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与互动探究,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学会到学会,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与思维,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要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与表情中读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还是完全不懂,还是彻底明白。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节奏,学生明白的地方一代而过,而不懂的地方则要重点讲解,这样才能在全体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容量与密度的增大,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为教学服务 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探究,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这正是新课改下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广大教师也正是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而狂热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无论是新知的讲授还是旧知的复习或是优质课的准备,清一色的现代信息技术,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无法上课,甚至是不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与优质课与新课改没有任何联系。这是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将传统教学手段推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对立面。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真的是势如水火,只能两者选其一的关系吗?教学手段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就在于运用,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只有独具匠心的运用,才能使之成为推动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如果只是盲目地排斥与肯定,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只有理性认识,科学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比翼双飞”,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的强大联盟,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四、结语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新课改下小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与重要方面,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步伐,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探索,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有效运用的途径,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之成为展现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佳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下载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王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王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

    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 随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断深入,回头审视传统的教学手段,那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来授课的时代将一去不返,传统的课堂教学由......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心得 金峰路小学 李艳霞 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论文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师者授业、解惑,必与时俱进!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山坛小学 肖亚琼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学方式进步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

    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论文

    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

    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岐阳小学汪秋婷 在现代这个技术横流的世界,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文化也紧跟潮流,而我们的教育更是不能落伍,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只有教师单方面的......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素质提高之本,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关键词: 信息技术、巨大变革、发展摘要: 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悠久,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广泛,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