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以信息化整合 英语 教学,就是将 现代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以 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教育 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 应用 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革。这段话不仅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目标,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深刻内涵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笔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指导下,把 计算 机和 网络 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英语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有力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有四个方面:1.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改革;2.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3.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 中国 教育的主攻方向,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 自然 科学、社会 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 发展。
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 内容 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以超文本超链接的学生的疑问,在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单词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中指出: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离不开表象。语言的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结合将不能表达任何思想,任何抽象的言语概念也是来自与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英语单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相结合则难以表达单词的意义。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的事物不够广泛,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笔者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1.网络资源提供外部刺激的多种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的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心 理学 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我们可以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dog,cat,mouse,elephant四个动物名称时,让学生从互联网和学校资源库中查找了大量介绍这种动物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影片片段,制作成了网页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这些动物的信息,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形态、叫声,再看看、说说、演演中,学生很快掌握了上述单词,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 方法,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去学。
因此,学生在游戏中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游戏强化了对 英文 单词这一抽象的言语概念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句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交际的能力。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
————教学整合的探索
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电教媒体已经进入了课堂,它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演示特点,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文字等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表达的内容,得到形象化的演示。在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中,较好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教学,可以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整合不等于混合,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灵活的特点,在情境中导入新课,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归纳延伸,可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1、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育内容能扩充认知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育内容,扩充了认知空间,变单一教师讲授为教师和媒体共同对学生的作用。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除了教师的语言以外,还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号对学生形成刺激,如:学习《我爱首都北京》一课,我从课外找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把它们融为一体做成课件,制作成热区,让学生上课时通过鼠标点击,查看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资料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通过游览北京,说说北京与其它城市有什么不同?进而使学生在了解北京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深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道德认识,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动地再现图片和文字,使课件成为学生的学件。再如:学习《爱惜粮食》一课,我从搜集资料中经过剪辑重组了几组镜头,然后按粮食生产过程将其制作成课件,并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当声形融合的粮食生产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时,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中受到启发,克服了学生感官上的局限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
2、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走进课堂,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上,老师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又如:学习《我爱首都北京》一课,我将明理的部分做成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让学生自由点击课件中的版图,当箭头变成手型时,轻轻一按,就会出现对北京风光、成就等的图文并茂的说明。课内外信息交互作用,产生了强烈的信息场效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知识进行补充。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学习的动力”,“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兴趣是一种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征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智慧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能唤起学生认知、情感、兴趣的情境,能使教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学生通过刺激——疑惑——探究——思维等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情境的渲染,展开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新课的导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第二册《我爱爸爸妈妈》一文,我让学生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拿来,从中筛选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三张输入电脑中,以猜一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由于照片取材于学生,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第一册《爱惜学习用品》,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学习用品对王平的夸奖”和“请你告诉他”栏目进行比较,以拟人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学习用品你选谁做你的小主人?为什么?由于有了画面形象的提示,使学生带着极高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就是这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运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和的课件,效果很好。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展示了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显示“世界地图”上红色的地方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接着展示出“中国地图”,解说:“我们13亿中国人民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她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利用动画效果,使学生仿佛乘坐着飞机到祖国各地去旅游,当讲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时,大屏幕上出现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景象;当讲到天安门时,大屏幕上出现喜庆的天安门;当讲到布达拉宫时,大屏幕上又出现布达拉宫的景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此时此刻,学生们虽然好多地方没有去过,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对祖国的这些壮丽山河赞叹不已,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得。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然而,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思品课教学情境,使“明理——激情——导行”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更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学生也在情境中大有收益,同时,也会比较有力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生机,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新的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和推进学科素质教育的优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运用,其方法可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并以主题任务驱动教学,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达到能力、知识和情感等目标的综合实现。教学,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和条件,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而是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在两者的整合过程中,关键仍然是教师,并且教师仍然要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点滴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2000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就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一个努力方向。那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条件下的小学课堂又是怎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呢?这些也就成为广大教师目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一、整合的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目前已有多名权威专家学者及机构做出了不同的表述。
(一)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①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③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综合各权威专家及机构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等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借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以及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提高,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的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1、课题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已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将没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存在了。其实就目前现阶段来看,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国信息技术正处在发展阶段,试想,学生不懂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简单的实践操作,如何运用它?既然,我们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必须掌握运用这种工具的方法。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实践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
2、在教学观念认识上,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3、“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观点目前得到部分教师认可且被采用,它导致一些老师通过一个课件或放一段录像就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过程的讲解,忽略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其实,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主地进行学习。
四、实现有效整合的保障:
1、硬件方面:
一个学校要实现有效的整合,应该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就我校来说,学校于99年配备了25台兼容机,2005年为加强远程教育工作,上级又为学校配备了一台远程教育专用机,2006年学校又开通了电信宽带网,这样就保证了整合的基本需求。
2、政策支持:
自2006年接入因特网以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讲公开课和观摩课必须用多媒体。还鼓励教师从网上找资源制作课件,备电子课。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3、师资培训: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出门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回来进行二级培训。另外我校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聘请信息技术人员讲课。这样我校广大教师基本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4、重视学科资源库建设:
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我校远程教育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课程资源,另外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教学光盘,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上传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5、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做到有效的整合,教师除能掌握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做到:
(1)拓宽知识层面:信息技术课要上好,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导演,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努力令自己知识面广博,多才多艺,熟悉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可以想象,一个在课堂上纵横捭阖的教师,必将“导”出思维灵敏,富有创造才干的学生。
(2)创设和谐的创新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情境,增进互动,交流,强化参与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知识,享受成功,发展能力,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6、整合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学生必须做到:
(1)要有协作精神。要完成知识建构,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了,杨振宁博士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2)要有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有建构知识体系的主动性和基本的知识建构能力。只有自己积极建构了,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上网浏览的技能和基本的图像处理技能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在信息技术课来获取。
(4)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是21世纪的通行证。”在严酷的竞争中,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的民族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屹立不败。
(5)要突出个性: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人才。对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而言,个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个性意味着创造,雷同意味着平庸。新世纪将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是优胜劣汰的世纪,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人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五、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对广大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关键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智能ABC打字,来进行汉语拼音学习,利用五笔字型打字来进行偏旁部首和汉字笔顺的学习。在教学时,我曾经发现有些学生对拼音中的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n和边音l分辨不清,因此让学生使用拼音打字时,拼音不对就打不出来相关的字,学生几经尝试后才打出所要的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些拼音。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可以充分挖掘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我曾经上过一节实践活动课《家乡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我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家乡近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该课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一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在以上这些课例的教学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老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要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大大方便了教学,但网络游戏、淫秽色情网站等充斥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必须加强监管,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何克抗、《教育技术通讯》;(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第四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探索与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探索与实践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与能力的研究性学习,通过提出问题、收集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形成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设备来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探索,合理地把信息技术融合在美术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整合 优势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为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重大改革。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完美整合,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技术作为操纵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的常用工具,使学生的学习资源能够与全球信息相连通,不仅突破了教材和教师知识的局限,而且突出了美术教学的生活气息与时代特征。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技术,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生动、形象、直观地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记忆和自我创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在研究制作教学课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学内容以及所教知识的本质、规律以及内在与外在联系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学设计与教学创新的能力。从而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不断探索和设想,进而使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显著特征是交互性。课件中的交互性设计,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有效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些都是素质教育所必需的。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既是课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还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整合。在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达到最佳效果,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的优势之处。
一、整合的原则
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看作美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教师在自主创作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哪类内容(绘画、工艺、欣赏)是教学所需要的,从而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此方面能提高学习效果的信息,哪些地方不适合用,也不能勉强给予套用。应有一个基本的整合原则,如下:
1、教学目标整体性原则。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要体现在不同学生身上,达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整体性表现,个体身心素质潜能的社会化,有利于建立学生主体性的个性结构,培养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2、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美术教学过程是教师以引导为中介转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因为,教育不仅是灌输,更在于开发。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创作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本质是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美术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3、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中形成教学合力,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效率达到动力机制。
4、教学形式多样化原则。建构小组集体性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系统更能达成美术教学的目标。尤其在美术欣赏课中,充分开发课堂的集体交往、人际关系、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氛围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
5、教学网络创造性原则。通过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美术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师个性化教育艺术的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内容的指导,从学习方法的选择到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承认差异性,包容多样性,诊视独特性,鼓励创造性。
二、整合的过程
1、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的重要目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回忆、想象、创造的能力。观察是一切的开始,由于课堂教学、周围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内不可能带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视觉范围受到限制。只靠教师凭空说,显得空洞、乏味,学生也感到茫然。多媒体技术可集中多种素材,穿越了时间、空间,极大地增强了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人教版美术第五册《星空的联想》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星空的视频资料、图片,配以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直观地感受到星空的美,从认识星空入手,展现了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星星、一掠而过的彗星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认识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与神秘,从而让学生了解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可以获取大量的丰富的视觉形象,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2、善用多媒体,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美术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如果课本没有充足的图片资料,学生就不知老师在讲些什么。如在教授人教版美术第八册《诗情画意》时,课本上只是简单地给了一些国画图片。这对于许多没有接触过国画训练的学生来说,老师在怎么说,他脑海中形成不了画面。但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别的电子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网页浏览,了解到中国画艺术特点。通过图片和影像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了国画的不同种类和文化底蕴。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国画风格。这种效果是一幅美术图片,无法比拟的,也是空洞的理论所无法达到的。在人教版美术第八册《我和我的小伙伴》中,对学生来说人物的动态和重心的把握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特别是对人物重心的把握。而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形式,就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与把握“重心”的概念,这种有选择的动画和影像视频资料就可以让我们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3、活用多媒体,扩充课内的信息容量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认识美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的必然途径,它具有速度快,知识多而不乱、信息广而不泛的特点。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在《夸张的脸》一课中,我们把“金山画王”作为一个切入点,用它作为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把两门看似无关联的学科联系起来。“金山画王”是一个用于绘图的软件,它的功能非常丰富。它提供了铅笔、擦子、尺子、颜料等工具,而这些都是美术课上必须使用的基本工具。在利用金山画王操作技术的同时学习美术的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这样我们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一步扩充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4、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 人们讲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和美术大概更是如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融入美术课堂教学,音乐是流动的,它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音乐家因画作曲,美术家因曲作画的事例举不胜举。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感情性,情感具有感染力,相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时,可以用Powerpion制作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画面中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随着音乐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高昂的旋律中展现。再加上教师对作品语言的描述,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既表达主题又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美中育人。同时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打破“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变成现实。
三、教学模式的建立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与美术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信息素养。但对于美术中不同课型的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为此我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分为两种基本教学模式:
1、辅助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使信息技术完全为美术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来呈现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后,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多媒体提供的资料进行探讨和分析。然后,进行创作、评价、反馈。整个教学基本模式如下: 引导
教师
学生
多媒体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感受情景,对学习目标感兴趣
提出学习任务,提供信息资源
学生探讨、进行创作
组织作品展示、评价
学生评价、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也保障了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学特点。同样,教师也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网络环境下的主探索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最终完成研究任务。在美术教材中,欣赏.评述课比较适合,根据教材内容,不可以课后延伸。如:中国(外国)古代优秀动画,古代的陶瓷艺术、丰富多彩的玩具等等。内容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一般以单一美术内容学习为主,如“小朋友的画”,小学高段以综合美术内容学习为主。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模式如下: 引导(情景设计、问题导向)教师:
↓
↓
↓
↓
↓
评价讨论
学生:确定主题→制定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讲诉心得体会
四、整合的优势 从概念上讲,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要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美术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将各种教学要素综合地加以考虑,使美术学科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 其目的就是实现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那么,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存在哪些优势呢?
1、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而信息技术的呈现方式恰好就是通过图文、音像、动画等多种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更多的信息,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现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反思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态度。产生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的因素有:新颖有趣,充满感情因素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这三个方面都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某些教学情景引用多媒体进行导课时,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是一段录像一张照片或是一段音乐。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蜻蜓飞飞》一课中,我在导课时利用计算机播放有关蜻蜓的录像,由于播放的内容是色彩鲜艳的蜻蜓,并配有优美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这个有趣的“蜻蜓飞飞的世界”,学生们都被这些多彩的图像世界所吸引。
2、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教学资源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所学的某些欣赏知识往往不容易消化,各种感官对作品信息的接收还不够充分。但信息技术的引入,利用其图文声像画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到位,使美术欣赏课变成“老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因为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在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藏书票》一课,教授版画雕刻时,传统的美术课就只能挂几幅挂图,而现在有了信息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搜寻有关雕刻的素材,再让学生对这些雕刻进行欣赏、比较、消化、讨论,最终达到理解,这就使得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
传统的美术课堂的导入可能是通过讲故事、谈话、游戏、作品展示等方式,但现在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如采用更多的名画、录像和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入,这些在网络资源上可以很容易找到。在教学古代陶瓷艺术欣赏时,传统教学只能通过挂图教材等资源,而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供学生欣赏、了解等,让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青花瓷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青花瓷的历史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青花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陶瓷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
3、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技法课认为,一幅画画得好不好的标准是其画得像不像。一节课下来,如果学生的作品画得都不像,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而且在画水彩、水粉、国画时,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颜料的调和度、明度等要素把握不准确,导致效果不理想。但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绘画大师,而是让学生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培养其审美的能力。如果我们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教材中“金山画王和画图软件”中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我们就能突出这个重点和突破这个难点。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风来了》时,本来学生要准备彩笔,而且很难把风瑟瑟的感觉表现出来,如果引入了画图工具就简单多了,学生可以利用画图中的剪切、粘贴、复制等工具就可以把这幅画顺利完成,特别是利用画图中的喷笔工具很容易就能画出各种不同状态下的风的感觉。而且利用这个软件可以绘画出各种不同的景色,如利用图形工具绘画出各种微风、大风、狂风、龙卷风等,只需简单的操作加上一些技巧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还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另外,还可以运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有利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一个人已根本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识。因此,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向。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利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进行整合时,学生能够很容易获得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而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视野,看到百家思想。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工具,我们能从里面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但它并不是让学生坐享其成,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各种信息。这就需要学生有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风的魅力》一课,教授学生做风筝时,先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风筝的资料,交流讨论风筝的特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就能够形象地了解到风筝的构造特点,不仅培养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风筝,还给予了学生美的熏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
五、结束语
当然,小学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能给美术教学带来许多优势,但是,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混合,而是把各种教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也就是教学上所说的“教学最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的整合,它的主体应该还是美术课程本身,而不是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美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尤其是小学美术,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只是玩得开心”,而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实效。
【参 考 文 献】
[1] 苏景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多位一体[J].华章,2008(19).[2] 边秀梅,刘小兰.中小学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3]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5] 陈卫和主编.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米竞,李建耀.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1(9).[7] 刘向永.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J]教育技术通讯,2001(12).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究
正镶白旗第二小学
王继英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关注,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体验了其优势带来的快乐和便捷,也为其应用时的不足所困扰。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他以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纪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信息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弥补农村学校教学参考资料不足的欠缺。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3、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得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得实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它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教学的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就是“课程整合”——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
三、信息技术怎样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目整合:主要体现在识字和语音朗读,以及课文情境故事展示方面,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笔画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如,Flash动画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回放功能,都可以很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字的写法,笔顺,这比学生仅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要清晰的多,还可以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其他功能,比如,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写,组词造句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资源进行配乐朗读,展示课文背景图画,或者用Flash制作动画故事,给学生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意境中学习。在讲评作文时,同样也可以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直接在白板上进行讲评、勾画等,无疑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图形的动画演变过程,教学情境的导入,以及计算过程的清晰表达上,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拼接、数学量比较时,用动态的演示,比单纯的讲述要简单方便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快;在进行计算时,如进位、退位、多项式合并等,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过程更加的清楚;同时,教师在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时,如“三角形内角三兄弟之争”、“猴王分桃”、“勾股树”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更直观有趣。
3、信息技术与英语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可以把语音朗读、情境展示、复读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一百易软件、好易通、旺旺英语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和老师更热烈的交流,开展比赛等,提供方便流畅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也更明显。
4、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直观理解与实践操作快速契合方面,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图画以及渊源,展示歌曲词谱、优美的音乐及其来历等,体育运动的起源及技巧等,当然,现在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结合的一些游戏,如电脑绘画、计算机作曲、电脑游戏类体育竞技等,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应用一定对思维发展有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5、其他: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的科目如实践、安全、班会等结合也很紧密,可以让学生在看一段视频或者动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动,比单纯的讲课更为有效,如一些折纸方法的Flash,安全自我防护知识的真人秀和动画,自然灾害或者感恩父母社会的图片、动画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引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极大进步。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 教师培训问题。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推广
信息技术的产生使我们步入知识信息量无限膨胀的信息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使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人们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力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及其相应的全新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应用、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的人机互动和无限沟通功能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了学习者充分的自由,而且也提供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兴奋脑细胞,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对学生智力发育以及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压力、充满动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要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关系,即不能将网络的使用流于形式,以此代替教师授课,又不能将许多可以由师生实践的操作都代之为动画演示,用人机对话完全代替人际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工程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广大教师与信息技术老师的合作下,这门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让课堂走进更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②“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立项报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12月)③《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