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14:3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增城市荔城街大鹏中学梁瑞涛

摘要:系统论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三中模式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正文:

在这个科技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悄悄的遍布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其中——就像是现在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课程整合”的目标。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完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这样一个模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这种崭新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例如:北京知春里中学杜利平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杜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 1

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词汇、语法练习时,多媒体呈现的速度更快、容量更大。背景的介绍、听力的练习,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加上声音、动画、影像,可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和文化信息,从视觉、听觉、触觉上三位一体的将知识映射到脑海中;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对许多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挂图、模型、标本等是以往的主要教具,那些细微的生命结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无法体会,对许多生命现象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展开抽象思维。而声像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例如在教“水和无机盐”这一节时,通过放映教学软件,可以使学生作为水或者无机盐“进入”动植物,在动植物体内中运行,这种奇特的视角、逼真的效果既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好地渲染了教学情境,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既成功的导入了新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可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良好条件,从而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它渗透在其它学科之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工具能像信息技术这样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技术能向学习者将一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通过虚拟技术清楚的表现出来,让那些现象和过程展现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直接从感官上认识,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媒体面前,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把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对达到教学的总体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定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要灵活的创新设计任务,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将内容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启动任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单独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大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研究课程。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和自主学习比较强的学生。

实践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抓住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将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在上大学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将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从单纯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处理中的遵守怎样的道德规范。

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我在教学中始终把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初一年级新生,我通过学习打字的游戏软件,把学生带入有益于学习的轻松环境中,解决了枯燥的键盘学习。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键盘操作并且指法规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了Windows、Word以后,经过练习,一般学生都能熟练地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中文输入及文字处理、表格绘制、编辑、排版等技能,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习了“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我让学生们自由作画,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思维,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练习

方式中,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构思非常奇妙,绘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锻炼了他们的抽象思维。我还举行了年级范围的计算机绘画、打字、编辑文稿等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由过去的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彻底革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这一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当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两大问题:

1.教师培训问题

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应该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法或学科教学论也要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重点应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灵活应用,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2.软件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的种类还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就要由教师自己开发软件,但是教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而作为教师个人甚至个别学校是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的。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就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上。因此,我们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实际上,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对这些软件还不大了解,或是对如何应用这些软件还比较迷茫。其实,只要让教师接触到这些软件并有组织的探讨,那么在一些学科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非常有希望的。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理论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理论学习心得

一、教材分析 :

《下载信息》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50课内容。此课是在学生已学习掌握了浏览器的使用及如何利用中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网站后,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互联网中查找所需的网址,将所需要的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材料下载到本计算机上的方法,操作性技能比较强。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如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会造成学生在网上查找信息、保存信息的盲目性,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当前普遍提倡的学科整合,充分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在网上有目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课时的设计:

《下载信息》这课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是让学生在正确地掌握浏览器工具按纽的使用及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快速查找相关网站后,掌握怎样快速地保存、下载网页中的图片、文字及各种声、像资料,培养其正确的操作技巧。但这节课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在网上查找资料,并有目的进行筛选,整理的能力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发展目标。因此,本课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共同完成教材中的任务,并初步尝试查找网址下载资料,简单整理评价。第二课时:发展教育,提出一个共同研究的主题,快速查找、下载,并进行有效信息的整理,做成自己的多媒体作品,采取个人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交流自己利用学习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作品的收获。

三、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

由于学生在五年级语文课上已学过《黄河是怎么变化的》一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本课学习目标,与语文学科整合,在课前设计出整合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图: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整合任务(课前)

2.提出任务

3.从任务中引出信息技术学习目标

4.为完成任务,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5.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任务

6.任务评价,突出信息技术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的方式,共同来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联系语文学科的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课堂一开始,我先请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是怎么变化的》(第九册第10

课),通过让学生谈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引起学生的回忆,说说黄河变化的原因。然后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音像技术,通过学生看黄河上游植被破坏、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两个画面,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接着再采用先由学生质疑,再师生共同归纳的方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提出:“我作为新世纪小主人,应当尽快采取各种措施办法来拯救我们的母亲河。”向学生提出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作为倡议书,通过网络发送给全国的小朋友,共同唤醒他们保护环境,保护黄河的意识这一任务。最后通过让大家提出可能有的各种困难,共同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上网查找黄河网站,下载与黄河有关的图片、文字等),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的目标。

2.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共同完成。

在具体教学中,分为自主探索和协同学习两个过程。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提出的困难,自己看书,边看边操作,对不明白地方作一标记,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定学习进度。而在协同学习阶段主要是先由同位讨论,后由以四人为小组,先由组长收集全组的不懂问题,然后组织全组给予解答;接着继续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展开讨论,最后由组长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力。

全班学生利用教材、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展开讨论,经组长整理后,在全班汇报,着重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发展学生智力。在此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老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检查学生对板书的三个问题的理解。在各科教学中,给学生汇报交流的机会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4.利用学习成果,完成提出的任务。

在学生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去完成自己提出的任务:(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有关黄河现状的电子作品)。学生开始上互连网利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搜索到若干与黄河相关的网址,并下载图片,保存文字,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中,最后根据自己预定的主题,对下载保存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简单的组合,初步制作一份自己的作品。

5.评价交流,突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

学生在掌握了如何保存图片、网页,如何保存一段文字的技能后,将下载后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并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由同学们进行评价。通过成果的交流评价,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的学习长处得到弘扬,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激励,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同时,我先让学生个别交流,最后谁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其中大部分同学跃跃欲试,由于时间关系,一位同学将自己的作品拷贝到软盘上,在教师机上向大家呈现(当然可以利用网络的广播功能,但此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文件及文件夹的技能)

最后在学生评价作品时,老师通过两个问题: “你做的这份作品的目的是或意义在哪儿?” “你制作的作品中的图片、文字是怎么来的?”进行引导,完成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加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意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帮助自己学习的工具,优化教学过程,充分给学生探索、协同学习,自我评价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心得:明白了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举一反三就可以加以运用。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由难到易,熟练了工具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另外,要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的 特点,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记住工具是为学习语文服务的。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第一小组赵军

2005年6月23日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当今世界,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特别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再以单一的黑板式和文本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了教育改革和学习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知识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堂中的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时出现“意外”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就会产生新问题、出现新情况的可能性就更大;课堂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教学设备“罢工”的问题时常出现,如“死机”、上传或提交作业时网络繁忙等问题。物的因素导致的教学意外事件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维护得以尽量减少,人的因素引发的问题则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挥。

现在各校,包括农村中小学大都有了计算机,况且计算机已走进生活,有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巧,甚至上网聊QQ等,所以教师在用信息技术上课时最好注重互动这个环节。

有位教师在上课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他演示软件操作时,有个学生总

会事先说出他下一步的操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急中生智,在需要演示时请这位学生操作,自己则在一边适时讲解。该生得到展示机会后,演示得很卖力,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反而更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发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建构。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现有资源。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新要求。

所以,信息时代呼唤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觉得烦,有些学生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开始厌学。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与各学科进行整合,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知识。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小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质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好,都是教育教学范畴中的行为,可以说,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也应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因此,毋庸辩驳,信息技术整合应追求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而不应是技术方面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

我们承认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但绝不意味着“技术目的论”或“信息技术惟上论”,也就是说,绝不能陷入“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好的,不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不好的”“信息技术用的多的课比信息技术用的少的课好”等误区。用不用信息技术,用哪些信息技术,如何用信息技术完全视乎教学、学习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也绝不意味着“整合目的论”或“惟整合论”,绝不能不顾或忽视教学实效,“为了整合而整合”,也不能无视具体情况,每节课都煞费苦心地“整合”,甚至导致整合的滥用和泛化。

需要重申的是,教师应苦苦追求的是每节课或每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而不能过多考虑教学中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与少,或者所用信息技术先进与否。同时,如果脱离上述3个方面的实效,孤立地追求所谓的“整合的阶段”,也没有现实意义。

落实信息技术整合实效性的关键和主要途径是教师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而帮助或引导教师结合校本实践,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整合”的重要突破口。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教师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合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根据我的研究实践,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原则:第一,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要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第二,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成本较高、某些具体技术尚不成熟,信息技术在有些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次考虑以下问题,确保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实效: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在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潜在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信息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第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相结合。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和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第五,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并应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第六,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的共存和互补。不能因为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教学的社会特性,例如,用学生在BBS上的讨论取代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互动等。

四、整合的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如何来衡量?

我们要坚持以课程实效为取向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并以此来衡量整合的效果和效率。首先,应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课程实效。如上所述,评价一节或一系列整合课是否优秀,绝不在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寡,也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或精美与否,而应主要考查其实效如何。其次,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体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首先保障本领域/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其他综合能力。但应注意,很多中小学整合课都在履行“呈现任务?学生上网

查资料?学生汇报“研究结果”?评价总结”这一形式,但很多课让学生“热热闹闹”走完这一形式后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或其他综合素养。因此,在评价此类课的效果时,一定要注意考查教师设置的任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真正的探究活动,教师是否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方法、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等,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生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有意义的总结和评价等,以甄别这些活动对实效符合。第三,倡导高效益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我国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在追求实际“效果”的同时,还要兼顾“效益”原则,尽量采用高效益的应用方式和解决方案。学校和教师必须综合考虑“整合”所需的各项成本,尽可能采用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产出相对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如果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则不要忽视效益、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要师生分别具备的能力

答:信息技术植入学科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进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系,相应的提高其能力。做为学生应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有效帮助我们学习。下面是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①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作为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者,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教育理论为教师的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动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要掌握因特网的信息搜索能力,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电子邮件等)和office软件的使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广泛的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

③教师应提高对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利于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使教学内容生动的体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学习中要敢于大胆的提出问题和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出自己的意见。②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严谨、发散的思维方式。

③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根据自身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主学习、协同学习。

下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践操作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 抄写在继教记录册:P.45—46培训时间填:2010.12.24培训地点填:学校电脑室主讲人:孙明嘉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是我们需要探讨与研究的重......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意义及实践策略(精选五篇)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教育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也随着社会大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研修反思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试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 1.英语课程标准(二级)中的内容标准分为( D )部分。 A、语言技能、听说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 B、语言技能......

    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连外国语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 翻译理论与实践 考 试 大 纲大连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是为大连外国语学院招收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范文大全)

    理论意义 1、 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凝练着一种价值判断,从而 形成了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其与资本主义当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