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3 01:5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研修反思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英语课堂中,又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课堂教学更加亮丽多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这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英语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责任所在。一个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课件,它将使学生接受知识时会更便捷,获得知识更迅速并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在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还借助录音、录像、电视、电脑、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我的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比如在教“up与down”这一对反义词时,我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片美丽的草地,太阳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着风筝,一会儿太阳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风筝断了线,掉了下来,但是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的一只气球突然松开了手飞上了天。学生充分想象,造出了许多句子:The sun is up.The red sun is up„.为了更形象地让学生理解“up与down”,我利用情景自然地教学生们唱英文歌曲《Fly your kite>>,学生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就很自然地学会这首英文歌曲。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播放一些配图的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儿歌,它们的特点是旋律活泼优美,唱词简单,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歌唱。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他们的语感。我也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图画,让它们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创设自然的情境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如在教字母时我又提供了M 麦当劳、KFC肯德基、WC 厕所、P停车场等录像场景,这样使学生们能得到优美的视觉享受,感受英语的实用价值。

二、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特点,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通过课程的整合,学生在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使用的方法有:通过发送email,应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整合。例如:发送email。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一课就是LiYan发给她的外国朋友的一封电子邮件,主要介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学习了这封电子邮件后,我让全体同学模仿外国朋友回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学习要点,还锻炼了学生发电子邮件的技能。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策略的有效整合,带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学策略的转化。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同样是课程整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的整合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1)、直观演示策略。(2)、主体参与式教学策略。(3)、探究性教学策略。具体的整合模式有:(1)、辅助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询信息,或者处理个别文字操作。(2)、交互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有创意的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信息平台;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通过每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拥有不断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学生持久产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外语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时使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促进外语学习。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例谈

作者:张丽婷单位:滦县九百户学区

摘要: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课例的实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整合创新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初中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新的师生关系定位,课堂与课外之间的新型关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八年级语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教学实践为例,结合网络化教学理论和传统课堂教学体验,就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作粗浅的探讨。

一、利用网络拓宽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料来源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学中的教材不再是单

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超文本。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使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我在设计《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教学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资料库平台的功能。课堂上,在学生理解雨林的毁灭将给人类带来世界性灾难后,要求他们写环保倡议书和绘制环保宣传漫画。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资料是有限的,而学生本身关于环保的知识经验也十分有限。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提供了一些有关环保网站,如中华环保互联网()、绿色家园()、绿色中华(http://)、人民网环保频道()、国家环保总局()等等,引导学生上网查询;还让他们浏览学校自行设计的《保护环境,珍惜生命》虚拟网站。《保护环境,珍惜生命》融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它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同时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拓展。学生能从中找到所需的素材来进行充满个性的创作。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丰富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环境,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功能,使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使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认知方式大大改善。

利用信息网络,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教学。多媒体网络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以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为例,学生事先对热带雨林的了解十分有限。教学中,教师利用局域网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资源共享,在本地电脑中调用了大量环境优美、特产丰富的热带雨林多媒体资料,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被迅速激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催发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他们迫切地想去探索、去发现雨林的奥秘。在讲述雨林的毁灭给人类带来世界性的灾难时,则让学生细细观看洪水泛滥、风暴侵袭、疫病流行的等灾难场面……这些触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景,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使得他们能更为投入地参与学习。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创作电子作品,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八年级语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拓展部分教学为例,我们引导学生都将所收集的信息制成演示文稿,可以是简单的(如一句话、一个页面),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内容丰富、有多链接),然后组织信息技能强的同学制作《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网站。根据演示文稿与学生网站提供的信息,同学们创作公益广告、环保漫画、环保倡议书等;每篇作品也均制成简单的小报在网上“发表”。这些电子作品的制作既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又完成了语文学习分析、抽象、综合,理解、内化、转化的任务。

利用虚拟现实构建模拟环境,也是改善学生认知方式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们针对学生易受声音、图像所给予的感官刺激这一心理特点,从多角度挖掘他们的潜能及兴趣,以达到“自我激活”的效果。整堂课应用信息技术,把雨林被毁影片和雨林被毁造成的灾难图片组合成触目惊心、令人震惊的虚拟世界,不断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仅如此,课件中还设计了不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不断递进,使学生真正认识了雨林的重要性,从而深入感悟课文重点句“如果将雨林完全毁灭,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的含义。

三、运用网络改善师生交流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着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巨大作用。

利用网络教室内联网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互相调用来达到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例如:在《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拓展部分教学时,要求学生写有关环境保护的短文,学生完成的习作发布在网络上,教师引导学生读同学的文章,帮着同学把有问题的地方修改过来。修改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加以区别,以引起作者注意。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转换手段将其中一些典型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对同一个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评议、修改,共同鉴赏佳作。经过示范性评改后的自我完善,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调用伙伴的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接着,教师指定学生独立表述评改意见,同时进行又一次转播。网络的即时交流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交流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电子公告板,即QQ方式。以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为例,在教学过程基本结束时,教师请学生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更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学生思维活跃,交流欲望强烈,人人想表达。传统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开展大面积交流,而QQ的应用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了亮出自己观点的机会。

此外,还可以应用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一课教学完成后,我组织学生在校园网的论坛上,就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进行讨论、并发起投票。这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更为开放的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

四、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个别化教学

运用网络环境构建的平台,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传统教学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学生可以依据其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从而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面对电子课本,可以戴上耳机,边看图、边听录音阅读课文;单击某个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通过“小助手”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单击有关热带雨林的网站,利用网上资源了解雨林的重要性,结合课文查看雨林被破坏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灾难;通过课件及时获取反馈和帮助信息;还可以随时通过局域网控制系统进行提问和发言,与师生进行交流……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不必按某个固定的顺序来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自主安排学习的速度、顺序和难易程度。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自己确定的,练习层次也是自己选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没有一丝一毫的心理负担,内心充满了自信。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抢占这一“制高点”,让网络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心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10月

[3]李文光,《杨开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中国电化教育,2001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甘肃省安定区红土学校张琴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较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协调参与,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作用和优势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如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当广泛应用。迅猛发展的现代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必然要引领一场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视点。下面我就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例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把各种信息手段完美的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爸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极力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应用到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作用与优势

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大胆尝试,受益匪浅。其最明显的作用和优势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施坦也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只要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此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它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只是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是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教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安塞腰鼓不甚了解的实际情况,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的表演。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级播音员的配文朗读,学生的兴致油然生。他们完全被那雄健有力的舞姿及震耳欲聋的鼓声震撼了、融化了、陶醉了。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们带到了那孕育着厚重的安塞腰鼓的陕北高原,使他们聆听了从未听到的惊心动魄的声音,也感受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安塞人的坚毅与顽强。这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了?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创设情景,孕育情感。

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不紧张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从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产生共鸣。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

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等。”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的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学习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图、文、声合为一体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感受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技艺的高超,然后播放一段精彩的印度舞蹈表演课件。这种方法突破了一般条件限制,从而能以动态的真实生动的画面再现这一优美的艺术,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面对一个接近真实的课文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视频的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较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化抽象为形象。

譬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意识到我们这里没有紫藤萝这种植物,学生们当然也不曾见过,学生的想象远远无法媲美大自然的瑰丽。因此,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我用课件展示了一组紫藤萝的图片,学生们欣赏之后,回过头来再读文章,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瀑布来比紫藤萝了。

三、当前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水平过低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的保障,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目前不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对顺利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加强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应用能力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2、学科整合中摒弃了值得继承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硬件的不断优化,它带给我们的是信息容量的剧增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它也和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使用信息技术仅是教学的工具、手段,既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能夸大其作用。过多的感官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将会是语文失去丰富的形象性、抽象性及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所以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信息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一种而不是全部因此不能贬低其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些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取性。

3、信息技术与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语文学科特点的缺失

现在,很多教师与家长感慨,孩子的书写能力太差。据《中国教育报》2009年对某地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书写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40人中有20人字迹潦草或辨识不清,11人错别字较多,而字迹工整者6人,自己漂亮者仅3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了?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过多运用,就是其中之一。教师们为了方便或增加课堂容量,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学生们课堂上难得一见老师的手写板书,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各种能力逐步形成的一个阶段,其中当然包括书写能力。试想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们课堂上只看到的是印刷体汉字,他们的书写能力怎么会好呢?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合理、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语文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被确定为秦皇岛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观念上与时俱进

我们广泛深入地学习,改变了以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信息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做了这些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及广大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检测低、中、高三个年级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现状。然后对一、三、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抽样调查,由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每班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检测(均不计名字),同时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检测表”,分年级段、随机下发给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将所有检测表上交课题组,由课题组随机抽取样表进行分析。调查共收回有效检测表120份,我们对随机抽样的样表进行统计分析(详细检测表及检测结果见《我校小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前测调查报告》)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水平低?长此以往,我们为社会所输送的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又失败在哪儿?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呢?同时,又如何提高我们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呢?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决心。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培训。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有课件制作的培训;学校教育宽带网开通后,进行了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网络教学的录像;教师的培训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为了确保分散自学的效果,每个教师要定期学习,课题组及时在《学习笔记》的“理论学习”一栏的记载中进行抽查。另外,我们还请了一些教科研专家和行家到学校做现场指导。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思想磨合。什么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怎样认识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怎样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我们边摸索边实践,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回顾这一个阶段的研究进程,发现我们开始时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认为就是上上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然而正是这迂回曲折的过程,才使我们的研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二、实践中勇于探索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这一阶段下发给教师学习任务,学校花钱为教师订阅资料,扩大了教师学习的面,提高了教师自学材料的质量。另外,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向专家行家请教。外出学习习近平到中心校,远到秦皇岛,北戴河等教科研强校,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好课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为确保外出学习的质量,课题组成员每次学习回来后都要写好小结。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还请县教研室对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进行指导,促使课题组成员尽快成熟。

2、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该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跟年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每学期上缴一份课件。(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平时写得也比较勤,但在前几轮课题研究中,均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不高,与课题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我们经过商量,经校长室同意,在原定论文发表、获奖发放奖金的基础上,所撰写的课题论文再提高50%的金额,促使课题组教师善于积累,积极思考,撰写反思自己研究动态的论文,课题组成员获电教方面的奖项(4)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确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几个课题组,意在全面地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但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我们发现这个设想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在音乐、、美术、活动课题组的人员过于薄弱,而且随着新学期教职员工的调整,这影响了音、美、等课题组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面铺得过于大,精力够不上,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因此,我们及时对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了调整,重点抓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在一年级试点逐步推进,争取扎扎实实地取得一些成效。

4、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根据课题组人员分布情况(语文教师居多,高年级语文教师特多,数学、英语、老师较少),我们利用语文教师居多的人员优势,先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包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5、结合实际,资源共享。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创建资源库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实验教师平时制作的软件需要妥善保存,实验教师讨论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研究范围毕竟有限,需要借鉴和学习,教学软件需要共享,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课题组于2005年5月开始组建小寨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2、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05年11月,我们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丰台二中教科研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以多媒体和电脑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时代。电脑和网络技术的产生,不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远大于以前所有技术革命的总和,在军事、医学、工业、农业、航天等各个领域都产了巨大的变化。

当然,多媒体和电脑网络技术的产生对于教育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以计算机和电脑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理想化的情境;计算机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电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交互式操作更加方便,使得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更加现实。这些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搞好素质教育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和要求。试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故疾。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推进、良好的政策导向、科学的理论和优秀的实践经验支持。

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很多中小学校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通过整合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有很大启发。但是我们没有发现适合我校情况的、可以拿来就用的现成的模式。

我校历来对教科研十分重视,多年来参加了联合国ESD项目、多元智能、微格教学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教科研氛围浓厚,有比较好的科研环境。在学校内我们每学期进行说、听、评课的活动:由主讲教师说教学设计思想、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其他同科教师和主管教学的领导听课、课后进行评课,在此活动中一定要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但是思考和总结得不够。有的教研组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有视频、FLASH动画、音频、图片和课件等,但是整理得不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学生对老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反映缺乏系统的统计和分析。

我校也进行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但是不够系统、也不够完整。所以在“十一.五”期间参加市电教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重新设计和编写教案、进行教学实验、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评价教学活动,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性的、可操作的东西。

二. 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

整合:将整体的各个局部重新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整合就是整体协调、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策略:指为实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系统和程序系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

整合是一种新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简单应用,而是由于信息技术融入了学科教学,使学科整体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整合意味着学科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学体系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整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主动调节、相互渗透,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一个新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效进行体验、探究、合作、接受性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使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整合是一个积极的协调过程,不是被动的纳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各个要素积极地有效地相互作用、主动协调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采用最佳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

三. 研究内容

我校在“十五”期间进行的“实践、意义、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和“多元智能研究课题”等课题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案编写、教学实践、效果分析等工作。我校还出版了《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元智能“问题连续体”与课堂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 书号:ISBN7-88050-144-4)其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其他科研项目中也有很多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绝大多数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有的用得好、有的用得不太好。尚缺乏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来总结。

本课题则可以利用以上案例,结合我校说、听、评课活动,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来分析、总结;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搞一些新的教学设计;开发一些教学软件;整理和开发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系统调查学生对于老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反馈;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等。概括起来有一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系研究。4.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5. 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6. 课件的制作方法、要素、形式与课件合理应用的研究。综合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四. 研究的目标 1以新的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式,形成学科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与教学结构。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通过本课题研究,建设优质学校资源网站和共享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五. 研究方法

因为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有天然的实践优势。我们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各课题组各学科自身特点,分别采用试验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六. 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 成立本课题的总课题组。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收集、总结、形成研究成果,对子课题进行开题评审和结题验收。并负责形成总的阶段性报告和最终的结题报告,向市馆汇报。

课题组组长:李真(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赖力敏(校教科研室主任)

孙文杰(电教组长)

课题组成员:赵爱香、郭莹、苏从尧、周圣烘、陈建奇、单丹雅、廖大伟、张伟、时新晔、张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朱克西、胡彦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王红、曲艳春、王瑶、石文亚、白杨、张全武、施桂芝、邢鲲鹏、曹健、张春英、胡文敏、胡小瑜、郭丽萍、刘丹、宋涛、范新敏、楚晓梅、熊路生、王国栋、张禹、刘芳、赵建海、李玥。2. 下属6个子课题。我们选了两个文科(政治、地理)、两个理科(化学、生物)和两个小学科(艺术和通用技术),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由学科教研组与部分电教教师、网管教师组成。他们都是年轻而有朝气,电脑应用水平较高。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了选题,制定了教育科研方案,开展系统和具体的研究。:

⑴政治学科:《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评价,侧重于资源的整理、编码、建库的研究。组长:赵爱香,组员:王红、曲艳春、王瑶、石文亚、白杨、张全武、施桂芝、刘芳、范新敏。

⑵生物学科:《在我校生物课堂教学中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组长:郭莹,组员:单丹雅、廖大伟、张伟、时新晔、张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张禹。

⑶劳技学科:《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组长:苏从尧,组员:邢鲲鹏、曹健、张春英、楚晓梅、王国栋、梁彩龙。

⑷地理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教学资料的整理开发和校园网的应用。组长:周胜烘,组员:朱克西、胡彦玮、李玥。

⑸美术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效果研究》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效果研究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的研究。组长:陈建奇,组员:胡文敏、胡小瑜、郭丽萍、刘丹、宋涛。

⑹化学学科:《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研究当创设的情境在综合优化社会因素、教学因素时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所以我们选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来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组长:黎敏,组员:李化年、肖春园、汪继红、王艳萍、陈松、张和威、尚荣荣、王庆兰、果美祥、王洪丽、马丽华、董金秀、杨文红。

3.他们的研究是相互独立的,又是互相关联的。他们的研究目标是很接近的,属于同一范畴。他们定期进行交流与互动,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总课题组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统一提出要求、督促和检查,进行培训、指导与管理。七. 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5年: 日程安排如下:

2006年6月—2006年9月 可行性论证和开题、申报。2006年9月—2008年6月 研究与实验的初期阶段。

2008年6月—2008年10月 阶段性总结,评估前一阶段,制定下一阶段任务。

2008年10月—2010年6月 研究与实验的后期阶段

2010年9月—2011年6月 总结、评估。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八. 课题成果 ⑴ 撰写结题报告 ⑵撰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若干案例和案例分析; ⑶编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若干论文; ⑷摄制一批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并且请专家评述; ⑸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软件和资源库;

九. 研究经费

研究经费由学校承担。

丰台二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2006.6.1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与方法研究》2008—2009学课题工作总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10-4-19 0:50:29

2008~2009学年是我校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研究的第二年,本学年,我们积极贯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注重反思、改进、总结、提高,在课题研究稳步推进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和交流,深化对整合理论的领会和认识。

全体教师能够根据学校安排认真学习本课题的理论文献及相关论文资料,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意义,各教研组能够定期落实组内研讨,安排中心发言人,交流心得体会,逐步在寻找 “整合点”,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达成度”方面形成共识,并成为评价“有效整合”的重要标准。

本学年开始时,学校邀请了行知学校徐文良校长来我校讲学,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来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生动活泼,说理透彻,为我校全体教师做了一次高水平的校本培训。

对于区教育局组织的专家报告会,学校每次都能及时选派课题组成员参加,积极参加交流研讨,通过专家的引领提升课题研究的层次和质量。

二、立足校本教研,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也是深化课题研究的基本依托。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活动突出同年级同课异构的特点,要求各教研组统一确定课题,同年级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确定时间集中交流,确定上课时间、地点和上课教师,展示集体备课成果。集体备课要求提倡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学校教研课题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组织公开课教学。上课结束后,及时对公开课进行集中评议。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各备课组能够积极克服时间短、任务重、活动多等诸多原因,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注重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突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更新教学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听课教师能认真记录,积极反思,及时组织评议,交流探讨,取长补短。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提取有效案例,开展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活动结束后,及时上报教学设计、讨论记录、听课及评议记录等材料,做到真实完整。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率,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动画脚本,上交给东师大课题专家指导组,进行软件制作,以丰富课程资源。

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发挥区域内同伴互助的效应。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组集体研讨,交流课题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内容包括市区“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展示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展示活动、学科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中心备课组研讨课、市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大教师踊跃参加各类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多看多听,积极参与研讨和交流,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自我促进,为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我校还积极在校内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展示课活动,先后推选伍纲、陈燕等老师的课题展示课,供全校教师观摩学习,研讨评议,总结提升,促进课题的研究活动。

本学年,学校积极落实区教育局“五个一”主题实践年有关“千名教师手拉手”活动,和新安江路小学老师开展了“两校联手,共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活动。此次活动给大家带来了两节精湛而成熟的信息技术整合课,两校教师分别开设公开课,其精彩的课堂语言、高超的朗读技巧、娴熟的课件操作、新颖的教学设计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活动最后,听课的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评点,一致认为这两节展示课很好的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实时交互反馈的方法和技巧,本次活动有力促进了两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以赛代训,开展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活动

本学年,教务处根据学校的部署,组织了大规模的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大奖赛活动,活动涉及到初中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等各学科,共41节课,由学校领导班子、教务主任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评委分文理两科进行评比,统一评分标准,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表现当场打分评价,教研组和课题组成员及时进行评议和案例评价,学校在活动结束后还将及时进行总结和表彰,本次活动其开课教师人数之多,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之高,研究风气之浓厚,为近年来少有,初步达到了让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模式,在交流切磋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目的。

在校内评优的基础上,学校推荐5位教师参加市区中小学语文、体育优质课比赛,并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学年末学校还推荐了各科学科优秀教师参加下学年瑶海区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本学年我校在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的重要成果有:2008年10~11月份,学校推荐陈红、葛庆武两位老师在区内评比的基础上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分获一、二等奖。路萍、刘进两位教师还在瑶海区首届教师课件制作大赛中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此外,刘进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瑶海区第七届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获得中学组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并获得团体二等奖。在合肥市中小学生计算机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人。

五、撰写论文案例,展示研究成果。

在课堂教学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学校鼓励教师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2008年瑶海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蔡蓓老师的教学设计《Module5 Unit1》荣获区级一等奖。合肥市二00八年英语论文评比,水维迟老师的论文《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几点思考》获三等奖。在合肥市陶行知研究会、教育学会2008年会论文评比中,路萍老师的论文《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到底》获一等奖,孔志刚老师的论文《关于初中历史课堂中激励教学的几点思考》获二等奖。

2008年11月,教务处推荐了10篇教学论文、8篇教学设计和8个教学课件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作品评比活动。2009年4月,又推荐14位教师的课例课件、论文和教学设计参加瑶海区和合肥市电教学术作品评比活动。2009年5月,学校还组织召开庐东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推荐傅文丽、陈霞、沈一媛、路萍、陈燕、刘进等六位老师,交流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经验,促进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

同时,学校要求各部门注意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及时整理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设计、课件、论文等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六、完善制度建设,保证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

本学年,学校继续执行《教学常规及教研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对公开课、听评课、教研组研讨、教科研成果等各类教研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明确具体要求和考核标准,以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进一步推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还制订的课题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课题组主要成员的职责,加强过程管理,增加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为进一步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学校还制定了《合肥市庐东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试行)》,根据导向性与校情相结合、团队协作与个人争先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公开、公平、公正性原则,对校内外组织的统一考试进行考核评价,并实施奖励。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班级教学质量管理奖和学科质量优胜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非毕业年级调研测试奖;小学毕业年级调研考试、初中毕业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成果奖等,确定各项奖励标准与奖励办法,并对优秀学生和突出进步学生进行奖励。本办法体系完备,立足学校实际,经过反复的酝酿和讨论,广泛地征求并进行修改完善,对于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随着本项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课件制作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力有了整体上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学校应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课程研究等方面紧密结合,集中力量,聚精会神,进一步深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

合肥市庐东学校

2009年6月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模版)

    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马素平本课题被确定为呼伦贝尔市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两年的研究,我......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精选五篇)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一、调研的背景与课题提出 1、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研究的目标: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增城市荔城街大鹏中学梁瑞涛 摘要:系统论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三中模式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7月28日下午听了金立志老师的演讲,我获益匪浅。因为我是一位地理老师,对于地理而言,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地图,而利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地图......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与反思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与反思 刘国文 邵武第一中学 (福建邵武 邮编:354000) [论文摘要]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一场教......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是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于2002年6月正式立项开展工作。本课题组共有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