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7:1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安宁市青龙学校 郑丽萍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使世界由此进入了一个人机交互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INTERNET,迅即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更引发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的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并由此发展且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教学媒体、课程资源以及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并努力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本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其宗旨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物理学而言,学科的研究范围,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可见、变静态为动态、变瞬间为缓慢等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将实现物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整体协调,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条件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教学设计、课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而且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必须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兴趣为目标,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为宗旨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否则,完全有可能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向学生强行灌输的一种新的工具而已。

2、教师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创造的能力,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创造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驾驭能力,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也才能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和任务。

3、丰富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教学软件而言,课程资源更为重要。客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关键是如何合理的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丰富的课程资源,犹如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道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

1、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 ①演示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客观原因又导致一些实验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如α粒子散射实验、链式反应等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来虚拟这些实验,学生通过对虚拟实验的直观感受和体会,将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瞬间为缓慢。如:波的叠加实验,演示时其进程很快,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叠加过程的特点,如果在演示实际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来虚拟波的叠加,并缓慢展示,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就比较容易。反过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缓慢为快速。如:演示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②探究作用

在物理实验室,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由于担心发生意外和损坏实验仪器,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以及各种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规程。如:电学实验,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反、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这些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不允许学生自己验证,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如果让学生先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则可以解决上述难题。③实验检测

采用实际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由于每次选取的实验数量少,致使考查的覆盖面不够广;从实验本身特点看,由于实验过程的连续性,这种考查方式很难考查实验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以下称实验片段)。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一个近乎真实的物理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完成各种实验操作,即可高效、快速地完成实验技能的检测目标。

运用信息技术检测实验,还可以增加考查容量,扩大考查范围,甚至实现物理实验的全面考查,更可以选择实验片段进行检测,增加考查的灵活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虚拟实验只是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取代实际实验操作。虚拟实验有助于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取代实际实验操作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

3、运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

网络资源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在同一个中文条目下(如“爱因斯坦”)可查询到几百个甚至更多的信息点,而且信息在不断地更新;其次是图文并茂,既有文本信息,也有图片资料,还有动画、视频,体现出信息的多样化;第三是网上的文本资料绝大多数是可以编辑的,大大减少了信息加工的难度。网络中还出现了许多专门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库。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四、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同时,决不应该丢弃传统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2、并不是每一节物理课、每部分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有用则用,无用则弃。

3、信息技术的运用,决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削弱教师的作用。

4、学生在利用信息手段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受到网上一些不健康、伪科学等信息的污染。这就特别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免疫力,引导学生区分真伪、辨别善恶。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正朝着更理性、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在和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中将大有作为。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高 坎 中 学

2009.9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1、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基础。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着学校教育的“技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更快更多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永远是教育不变的宗旨,如何培养成就人才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必然是教育研究领域永恒的主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占有主要份额,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其为有效的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型人才的快速成长,进而使教育更好的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自然成为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为有效解决信息时代教育的面临的问题——培养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教学应用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学校在实施全国中小学现代技术实验校的项目中,加大了资金投入,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所有的班级和办公室,这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七个学科开展研究。

2、研究内容和目标 2.1、研究内容

2.1.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2.1.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2.1.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2.1.4、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研究 2.1.5、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 2.1.6、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2.1.7、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研究 2.2、研究目标 2.2.1、认知目标

·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开发适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软件资源; 2.2.2、发展目标

·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研究理论基础和原则 3.1、理论基础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新的课程改革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应用建构主义思想。体现出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主观客观相统一的教学方式。3.2、研究原则 3.2.1、客观求实原则

在实验研究中,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要正视和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一切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不能对事实抱有偏见,不能按个人主观愿望修正事实。3.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验研究既离不开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又离不开相应的实践。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获得的材料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形成科学理论,实验研究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形成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3.2.3、发展性原则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3.2.4、一致性原则

课题的选择,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目标相一致。3.2.5、结合性原则

课程学习方法步骤的设定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发展水平相结合。

3.2.6、适度性原则

避免学生思维紧张、脑力活动强度过大,在题目选择上注意适量、适度。

4、研究方法及步骤 4.1、研究方法

本实验以文献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行动研究。研究实施过程中应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注意寻找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运用教育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4.2、研究步骤

整个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即实验初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时间为2010.9-2011.7 4.2.1、实验初期(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培训教师:成立课题研究指导组和实验组,组织课题开题会,学习国家、省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文件,学习专家、学者关于实验研究理论,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有关教育科研方法,提高研究水平。配备专职计算机教师,以周固定课时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提高实验教师 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各实验学科制定实验计划。

4.2.2、实验中期(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要求与学校教学同步开展实验研究,把握整体性、突出教学性,并重视技术性,着眼于科技的新发展,遵循现代科技实验研究的一般原则和特点,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集体讲座交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分析实验研究工作,开发教学课件、学科专题网站。学校指导组成员及时参加专项课题组织召开的培训指导活动,指导学校实验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全面体现实验思想,进行中期实验总结交流,把优秀案例组织观摩研讨,使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融合教育整体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2.3、实验后期(实验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在专项课题组的指导下,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收集优秀实验研究论文、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接受总课题专家鉴定组的评估与鉴定。

5、实验组织与研究人员

指导组

组 长:李成录

成 员:李昕 丁金波 毕延松

实验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各组教师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践操作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

抄写在继教记录册:P.45—46培训时间填:2010.12.24培训地点填:学校电脑室主讲人:孙明嘉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是我们需要探讨与研究的重大课题,并且不同的学科的整合方式也不完全相同,更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整合。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否则将会事半功倍、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

1.知识点的切入策略

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入点进行,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中学数学“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度”。可以借助教学资源中动画课件,灵活而方便地改变三角形的三个边,动态地展现多种不同的任意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或启用量角器随时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认识并理解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形象直观,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如。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够让学生充分动眼、动手、动口、用耳,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提高感知效果。如初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在教学中适当的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3.思维训练核心策略

思维训练是教育的核心,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接受知识,不重视思维训练。“远教工程”中的许多资料都可以在思维训练中提供良好的支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情境激励策略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比如我们可以借助DVD或VCD光盘中的影视资料,真实地再现历史、语文等学科中的事件和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5.“寓教于乐”策略

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融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灵活的思维轻松的学习,促进智力发展。远程教育中寓教于乐的资源非常多,比如用于美术课的色彩搭配“穿衣服”、“填色”、等课件,都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

总之,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必将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正在积极探索,寻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最佳模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有赖于教师对它的认识、研究和实践。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化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化研究”阶段成果报告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弄清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步伐;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并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现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三、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在学校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成效。

(—)、扩建信息化教学的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

我校是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先进学校。参照上级的标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校的硬件设施经过近两年的累积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我们加大投入,进行换代升级,现已形成较完备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硬件系统:建设了4个多媒体多功能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建

整合的资源是课题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研究的关键,鉴于此,我校进行了信息资源的配备和深度开发,调试安装了“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购进了多种教学资源光盘;并有多位教师建设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专题学习网站,这些都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实现整合资源与课堂教学的高容量、高效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验老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师资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较为缺乏。为此,我们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学习至少一本相关理论专著,并要求作好学习笔记;每两周集中一次进行研讨,进一步更新理念、加深认识。经常邀请专家和领导做工作指导和理论讲座。在市教技室的关心、协调下,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本市中小学先后再次集中,聆听了华师大专家的精彩讲座和指导。学校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学术活动,了解教改动态。学校教技室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进行了专题网页的制作培训和竞赛活动,使青年教师能够掌握最基本的专题网页制作技巧,进一步增强信息素养,为课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能基础。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严把实验研究关,每学期每位教师要上一堂研讨课。要求开课者提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评课摘记,课后体会等过程性资料。要求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沉浸研究,边研究边学习,及时反馈进展情况,做适当调控,把研究有效地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2、围绕课题,按照阶段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开展过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的探讨”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等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3、即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

参与研究的成员每学期争取能发表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类的论文或参与市级以上评比获奖,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收集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总结。

4、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实验中尝试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自然、音乐、体育等学科中展开实验研究,并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为龙头,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多途径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主动提出具有真实性、研究性、开放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问题,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改善学习内容——加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善学习环境——构建信息化的学习模式;改善学习评价——评价要过程和结果并重。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四、主要成效

(一)、摸索了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操作策略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研讨了关于开展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操作性,并对整合过程中的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大胆预测估计,大家对开展整合实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设想。按照预定计划,深入课堂上研究课,并开始尝试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实践师生互动学习的新学习模式,已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

1、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是利用视听教材、图片资料、动画演示等媒体资源,进行电子备课与加工,制作成课堂授课的多媒体演示型教学课件PPT。这种模式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有效地表达教学内容,比较适合理论课程的抽象内容学习以及阶段性知识总结,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性强,教师容易掌握教学任务与教学进程,因而是目前广大教师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模式。

2、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生课外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学生小组课外协作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各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即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结合,学生课外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师讲授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完成意义建构。是一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有效方式。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教学目标与要求,提供资源库中相关的学习媒体、参考书刊、学习网站,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课本的内容进行阅读,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信息加工处理完成知识的建构。

(3)、学生学习小组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活动中既丰富所学知识,又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4)、组织学生课堂的交流与讨论。按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与问题,教师随机抽调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5)、教师对知识点及问题进行归纳和补充并布置下次课的学习任务与问题。

3、基于学科课堂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学科课堂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必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以学科网站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习媒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体现形式主要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以人机交互(指人与计算机交互)为主,人与人交互(指学生与学生间交互、学生与老师间交互等)为辅实现学习目标,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景,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一种多元的混合,即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混合,多种教学媒体的混合,学生在线学习和教师讲授的混合。这种模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基于学科网站的课堂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与步骤:

(1)收集组织学习资源,建立学科学习网站。教师要开发或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加以优化组合,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试题、试卷、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另外再提供一些相关学科的网址,教师把相关的资料上传到教学网站,让学生在相关区域实施学习。这种方式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作用,又避免了学生在网上的“信息过量”和“信息迷航”,使学生在既开放又封闭的环境中学习。

(2)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和不同的教学形式,设置教学情境与问题,按程序完成教学任务。

(3)指导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学习。学生学习时首先点击教学网站,进入学习网页,教师讲述操作要领及所用到的一些工具,布置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弥补了课堂上老师不能满足所有学生不同需求以及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4)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学生利用练习题库和在线测试系统进行练习巩固,分层练习时按梯度从易到难,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教学效果。

(二)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优化了学生学习方式

实验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促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自主探索,勤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索研究,协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技能,优化了学习方式,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目前,我们虽然对本课题作了一些可谓是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1、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以致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及深度还不够。

2、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还不能适应形式需要。

3、怎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和充分有效地利用整合的资源?怎样使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活动能行之有效而不是徒有形式?怎样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今后设想:

1、继续加强个性化、特色化、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建设,并加大对学校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力度,使功能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强。

2、继续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加强反思;将研究的初步成果作出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推广。

3、基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在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运用,其方法可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并以主题任务驱动教学,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达到能力、知识和情感等目标的综合实现。教学,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和条件,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而是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在两者的整合过程中,关键仍然是教师,并且教师仍然要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点滴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2000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就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一个努力方向。那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条件下的小学课堂又是怎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呢?这些也就成为广大教师目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一、整合的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目前已有多名权威专家学者及机构做出了不同的表述。

(一)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①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③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综合各权威专家及机构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等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借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以及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提高,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的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1、课题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已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将没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存在了。其实就目前现阶段来看,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国信息技术正处在发展阶段,试想,学生不懂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简单的实践操作,如何运用它?既然,我们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必须掌握运用这种工具的方法。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实践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

2、在教学观念认识上,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3、“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观点目前得到部分教师认可且被采用,它导致一些老师通过一个课件或放一段录像就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过程的讲解,忽略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其实,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主地进行学习。

四、实现有效整合的保障:

1、硬件方面:

一个学校要实现有效的整合,应该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就我校来说,学校于99年配备了25台兼容机,2005年为加强远程教育工作,上级又为学校配备了一台远程教育专用机,2006年学校又开通了电信宽带网,这样就保证了整合的基本需求。

2、政策支持:

自2006年接入因特网以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讲公开课和观摩课必须用多媒体。还鼓励教师从网上找资源制作课件,备电子课。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3、师资培训: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出门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回来进行二级培训。另外我校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聘请信息技术人员讲课。这样我校广大教师基本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4、重视学科资源库建设:

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我校远程教育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课程资源,另外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教学光盘,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上传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5、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做到有效的整合,教师除能掌握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做到:

(1)拓宽知识层面:信息技术课要上好,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导演,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努力令自己知识面广博,多才多艺,熟悉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可以想象,一个在课堂上纵横捭阖的教师,必将“导”出思维灵敏,富有创造才干的学生。

(2)创设和谐的创新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情境,增进互动,交流,强化参与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知识,享受成功,发展能力,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6、整合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学生必须做到:

(1)要有协作精神。要完成知识建构,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了,杨振宁博士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2)要有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有建构知识体系的主动性和基本的知识建构能力。只有自己积极建构了,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上网浏览的技能和基本的图像处理技能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在信息技术课来获取。

(4)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是21世纪的通行证。”在严酷的竞争中,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的民族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屹立不败。

(5)要突出个性: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人才。对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而言,个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个性意味着创造,雷同意味着平庸。新世纪将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是优胜劣汰的世纪,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人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五、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对广大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关键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智能ABC打字,来进行汉语拼音学习,利用五笔字型打字来进行偏旁部首和汉字笔顺的学习。在教学时,我曾经发现有些学生对拼音中的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n和边音l分辨不清,因此让学生使用拼音打字时,拼音不对就打不出来相关的字,学生几经尝试后才打出所要的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些拼音。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可以充分挖掘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我曾经上过一节实践活动课《家乡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我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家乡近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该课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一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在以上这些课例的教学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老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要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大大方便了教学,但网络游戏、淫秽色情网站等充斥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必须加强监管,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何克抗、《教育技术通讯》;(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下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研修反思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 时代 的潮流,人们的日常生活、 学习、工作等已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化环境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也是学生未来踏上 社会 工作的环境,让信......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计划 物理教研组南流中学郭杰2009.9一、 指导思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领导小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领导小组 组长:徐美娟 副组长:窦景涛 成员:郑桂娥李洪亮刘文义郑世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体会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顾金萍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与不断完善,中学各学科......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 【摘 要】本文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教学基本原理,阐述本人所总结的信息技......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