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从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着手,深入分析了传统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应重点把握的五个原则和三种方法,以期待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差异性;分层教学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是由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提出分层教学,研究分层教学中学习者的技能方面、认知态度、兴趣等“差异”因素,探讨差异性与学习的关系,提出信息技术课堂的分层教学策略,在探索如何在学生信息技术起点低且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分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法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拉一把”。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笔者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二、传统教学对象的差异分析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充分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找出学生学习差异的原因,在此基层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查表明,影响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1.学习基础差异
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经济条件好,接触电脑早,有的学生还参加过计算机领域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学习起点存在差异。2.学习智力差异
有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他们能迅速地接受新知识,表现为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一点就通。而学困生接受速度相对比较慢,同一内容老师反复讲解和演示,他才能勉强完成练习,学习智力存在差异。3.学习态度差异
在对待信息技术课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一是主动型。他们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勤于研究计算机软件硬件,一心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二是随意型。他们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娱乐休闲课,上课喜欢玩游戏、上网聊天,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三是被动型。他们本身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上课仅仅是为考试过关,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4.学习技能差异
学习技能好的学生学完WORD能举一反三,在学习EXCEL时,大部分工具和菜单栏都会使用;而有些学生则要要从零开始。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根据以上差异性,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就能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依据。结合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笔者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电脑操作熟练,接受能力与自学能力强,能够超前学习;B层:各方面表现一般,能基本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老师安排什么练习就做什么,但缺乏学习主动性;C层: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这样分层后,笔者有意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老师的辅导,同层次学生之间能互相合作学习。1.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运用“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教学目标分层原则。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在WORD文档插入图片”一节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C层: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步骤,并能调整大小、位置。B层:除掌握初级目标以外,还要熟练使用图片工具栏处理图片,并鼓励学生设置不同的文字格式与图片相搭配。A层:要求学生能从网上下载与文章有关的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并设计图文并茂的版面。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二是教学内容分层原则。为更好地考虑所有学生的个性及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B、C层学生,教学内容立足于课本,从最基础教起;对于A层学生,课本教材内容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如适当增加信息技术奥赛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和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三是教学方法分层原则。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大胆放手,多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对B层学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C层学生则须耐心讲解示范,重点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简单的方法,使其逐步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并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递进。四是练习内容分层原则。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难易程度之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练习题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具有弹性。例如:在学完WORD后,笔者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一是教师提供一个图文混排所需的素材,并注明操作步骤,让学生完成作品;二是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完成自己作品;三是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图片,自由设计编辑出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五是教学评价分层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层学生应采用以表扬为主的评价,善于抓住这些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如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主动的探索„„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则采用激励性评价,多加鼓励,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应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同时也要满足特长生渴望在同学面前“露一手”的表现欲望,经常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给全班同学观摩,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实施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出现两极分化的矛盾,保护较后进者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快地迎头赶上,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鼓励其追求更高的目标。2.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是导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恰当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进行学习活动,使他们能最自然地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采取个别化指导的方法,使优生更优,而且通过优秀生的积极带动,可以努力争取达到集体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要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寓教于乐。在“导学”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教学设计,将整个教学进程置于调控之下。在设计中,教师主要在教学资源、情境设计、习题设计等方面下足工夫。
二是帮学法。在分层教学中,针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帮学”的手段,当然也可以让颇有学习心得的其他同学进行互助。在实践中,我比较喜欢用其他同学互助的“帮学”,这样教师可以把精力投放到更需要的方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互帮时,他们的效率大多高于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这种情形在操作类的技能培养方面尤其明显,究其原因,学生更能理解同伴在学习同样知识时所面临的困境,能以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帮助和学习。三是诱学法。所谓“诱学”,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做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练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进而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起他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同时,在“诱学” 的过程中,根据知识的体系结构,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主,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无论是在兴趣、信心、认知、学习方法和策略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才能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篇: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脱离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进行了锐意改革,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形成了“但愿设计法”、“整个教学法”、“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通过实际生活获得发展。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建立了分科课程,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采用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全面批判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也全面否定了我国陈鹤琴等老一辈幼儿教育家的“活教育”思想。其结果是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单一模式,变得僵化,仍旧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实际。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幼儿园课程研究受到了摧残,失去了发展方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极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去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行了大变革,要求幼儿园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吸收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借鉴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老前辈的幼儿园课程思想,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主题教育课程、整体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教育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新世纪之初,全国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中小学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质;从上个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幼儿园课程展开了研究,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的主要观点对幼儿园课程的事实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的一些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创设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
佳县中学 刘艳萍
一、“分层教学”概述
本文所述的分层教学, 是指在班级内部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的, 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 使教学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 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 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 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练习, 分层辅导, 分层评价, 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共振效应, 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的教学方法。简言之, 分层教学, 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策略。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分层施教、异步达标”是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一种发展, 它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为前提, 并以这些差异为依据将学生分为若干不同能力层次的小组, 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价系统以控制教学进程, 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最适合他们个性的学习和发展环境。我们认为“分层施教”的理论框架有四个组成部分: 其一是它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这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导向以及价值的判断依据;其二是分层的策略和目标序列, 这是我们实践成败的关键;其三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 这是教学的核心;最后是形成性评价系统, 这是教学的保障。
1.主体分层
(1)分层的多元性
所谓分层的多元性, 一是指分层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科成绩, 同时也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情意特征;二是指先将学生分为A、B 两个层次, 然后在A 层中再进一步地层中分层。
(2)分层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对学生的分层划块是非固定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 做到“有进有出”, “有上有下”。其目的是如何始终把学生置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3)分层的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 学生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清楚地掌握, 做到心中有数, 但又不向学生公布, 不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是因为, 分层不是一种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其目的也不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验, 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尽量减少由于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
2.个别指导
分层教学力图解决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的问题。其指导思想是努力寻求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点, 个别成功与否, 将直接关系到优生、中等生、差生三部分学生能否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也是分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
3.反馈调控、动态评价
分层教学, 要做到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反馈调控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要着眼分层达标, 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适时动态评价是重要的手段。
(1)及时反馈调控, 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随时出现的即时信息作出巧妙、灵活的处理, 调整教学节奏, 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 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要不断调控各自教学行为, 使得教学和谐有序高效地开展。
(2)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各层学生达标
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各层学生达标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所谓动态评价就是指评价要以分层目标为依据, 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标准, 就应肯定, 表扬, 对超标行为给予鼓励, 充分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所谓适时评价, 一方面是指一旦学生出现“闪光点”就要抓住时机予以评价激励, 另一方面是指要及时组织检测以便调整学生层次, 促使递进。评价的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是随堂的即时评价, 也可以是单元形成性评价或是阶段终结性评价。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达标肯定, 超标鼓励”, 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达标递进,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不但是分层教学的手段, 也是分层教学区别一般教学的显著标志。
三、分层教学实验目的
1.分层教学的教学实验, 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通过操纵分层教学这一实验因子, 对数学教育教学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验证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假设及感性认识。
(1)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 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 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构成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概念, 放在突出的位置, 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落实双基教学,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再发现”和“再创造”数学, 精心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 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成功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
(3)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验,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公式、定理, 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形成和完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建立正确的数学观。使全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2.分层教学实验过程
根据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要组织和实施好分层教学, 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前提, 有效施行差异教学是重点和关键, 实现“达标提高”促使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是目的和归宿。
(1)把握学生层次, 合理搭配分组
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要适合每个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能力倾向, 认知风格, 志向抱负等情况, 才能据此确定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等。
(2)客观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 必须认真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 研究学生, 对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考查。在此基础上, 先让学生自我归类,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作适当调整, 把全班学生分为A, B, C 三个层次, 分别对应优秀、中等、后进三类学生群体, 建立层进学习档案, 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3)分层练习, 分层作业
分层练习, 分层作业是分层教学面向差异, 区别对待的重要方面。实验中, 向三个层次学生布置三种层次的练习作业: C 层: 基础题+补缺补差题, B 层: 基础题, A 层: 基础题+提高题。
编选好层次题是保证分练效果的关键。老师应对课本习题和配套的同步练习精加工、巧处理。每个题要亲自先做一遍, 了解哪些题容易出错, 哪些题较综合, 哪些属于一题多解, 在确定之前, 还要反复推敲, 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换、并、改”加工, 力求使每道习题都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 适合各层学生的练习需要, 然后分层落实到各组学生。
(4)分层评价, 梯度测验
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相应地,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标评价也应有所侧重, 分层考虑, 区别对待。对A 层学生着眼于知识掌握的力度、深度及思维的创新性方面进行评价, 对B 层学生以知识的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为基点进行评价, 对于C 层学生的评价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立足A 层的提高创新, B 层的知识结构完善, C 层的查缺补漏, 防止负积累, 定期进行形成性测评, 试题由浅入深, 层次分明, 学生同卷不同题, 实行梯度测验。
以上分析表明, 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 效果明显, 达到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 高中数学, 实施分层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值得大面积推广。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一、学生分层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个体差异我把学生分为特长生、普通生和急需帮助的学生。
二、分层备课 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大前提,特长生要对基础知识已经了解的透彻,而且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也是需要你进行课前调查摸底)。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在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不能太难,特别是一些自己心里都没谱的题目不宜拿来当作学生的作业或者习题,没必要,这样反过来被学生问倒了;对于普遍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就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应该适当的加些提高型的练习,像课本中的“想一想,练一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那一批学生的大前提是在小学阶段基本没过多接触过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帮助,如何帮助呢?一是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补差,先让他们从最基本的怎样使用鼠标学起,当然这要安排的妥当,不能太占用他们的时间,也不能让他们没有收获而回;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找一些相当基础型的题目,上课时有空就给他们开点小灶。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后,给我的备课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个课时的备课相当于三个课时,但最终还是很好的为分层上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三、分层授课
上课的内容首先是要能保证大纲的要求,落实大纲中的基本操作,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我事先准备好的适合他们的练习,“放”要“放”的适度,“放”中要有“抓”,“抓”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的骄傲现象,“抓”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厌学现象。
在上课的分层上我们还可以引用这么一些资源,因为课堂中只有一个教师,所以有时候会忙不过来,这时候,我会让一些特长生在完成题目的前提下,帮助第三批学生,这样既可以让特长生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能从中受益,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例如,在讲解Microsoft Word 启动方法时,可重点讲解两种方法
方法一:单击“开始”菜单,单击“程序”,单击“Microsoft Word”程序图标。
方法二:双击桌面上的“Microsoft Word”快捷图标。
在学生实践操作掌握上述两种方法后,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其他方法,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经过多次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指出启动程序的五种方法:
方法一:从“开始”菜单的“程序”子菜单中启动应用程序; 方法二:双击桌面的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三:单击任务栏上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四:从窗口或资源管理器中双击应用程序的文件名; 方法五:从“开始”菜单的“运行”项中启动应用程序。
四、分层训练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分层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依据少儿NIT的教学模式,每生都有《作业设计考核表》和《过程式考核记录表》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篇: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2001年11月,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和适于普遍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下面仅就课题组三年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的汇报。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课题从课题申请批复后,学校课题组立即组织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本着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精神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研究人员各司其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课题组探索总结了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并建设了学科专题网站,撰写了大量论文和实验总结材料,推出了一批优秀实验课,组织了一系列教学研究观摩活动。
1、研究人员
鉴于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创建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批在教研领域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参加本实验,并且由校长周惠欣担任负责人。周惠欣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辽宁省十大杰出校长。在1999年作为辽宁省唯一中学代表参加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一名科研型校长,他一贯坚持教育改革,坚持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理论深厚,思想超前,完全胜任本实验负责人工作。
主要参与人员中有教学校长,信息中心主任、教务科长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参加过国家、省市级教改实验专科课题研究,并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省市公开课和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变化,研究内容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素质 探索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即:“讲授式”教学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 教学模式、“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中各个环节、要素中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与反思。
探索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3、完成时间进行调整
实验课题完成时间调整至2004年底。
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1)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周惠欣、李伟、李铁、冯军。
(2)本课题为了管理的方便,按研究方向分成五个子课题。①讲授式教学模式子课题,刘洋负责。②探究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李强胜负责。③小组协作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齐次负责。④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子课题,邹海彬负责。
⑤网络应用、资源库建设、网络应用能力培训研究子课题,冯军、吴秀杰负责。2.课题活动管理
(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4)子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核心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2)各子课题组应做好子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
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理论学习、技术培训、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阶段)
1、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建立领导小组,深入学习讨论,更新观念,全面发动,造成舆论。设计论证实验方案,落实到各教研组,培养骨干教师,壮大科研积极分子队伍。2001第一学期,课题组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先后下发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从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十六大精神,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国内课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国外的发展情况,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材料都由课题组下发到实验老师手中。校长还集中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程理论到“3+x”改革。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南京课题开题会议,在东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辽宁省电教馆首届课程整合培训班学习和参加教育部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东北育才、省实验、沈阳11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聘请东北师大教育信息中心解月光教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担任实验课题顾问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和强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 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电教员制度、帮教对子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科室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信息素养,2000年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信息技术改为必选课。每周2课时,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智能信息处理等等。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鞍山一中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方针:注重普及,狠抓实效,积极创新,适度超前。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先采购了K12学科资源库、清华同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中教育星教育资源库等专业的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鞍山一中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目前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包括:电子一中校园管理系统、学科网站《物理在线》、《有机化学世界》、《行星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建模》等;学科资源库、学科课件库和专题学习网站,教学VOD点播系统等。构成了庞大的资源系统,为课程整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
(二)课题研究初步探索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统一安排,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的初步探索。相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讨论模式”教学、在语文学科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在化学学科开展“自主发现式”学习、在英语学科开展“讲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并且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其中在2002年4月市进修学院召开的鞍山市课程整合研讨会上,我校物理教师李强胜的“网络探究-讨论式”网络教学课《电磁振荡》为与会代表作示范教学,获得一致好评。省电教馆韩宝祥馆长、马鉴副馆长、叶金霞主任等都全程听课并到会讲话,对李老师的课给予很高评价。同时在辽宁省电教馆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李强胜老师为全省各电教馆、学校与会教师就我校开展课程整合实验和《电磁振荡》网络教学作专题报告。引起极大反响。随后我们又举行了鞍山一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探讨课活动,在语文、外语等其他学科开展整合教学实验,分别上了《五人墓碑记》、《狮子王》、《平抛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等网络课。并且把这项活动作为我们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展示平台。
2002年参加辽宁省电教馆网络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我校的《五人墓碑记》、《狮子王》两节课被评为省一等奖并选送国家参赛。《平抛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电磁振荡》等网站被评为省一等奖,多个关于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被评为省一等奖。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实践和初步探索,课题组及时组织教师开展讨论,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和出现的问题,大家积极参与,取得课程整合研究的初步经验和成果,为下阶段的全面开展研究实践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三)深入研究阶段
2003年在实验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在课程整合实验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在校内全面推进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升华,本学期连续举行数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探讨课活动,每月一次。
3月25日,经过精心准备,物理组李强胜、语文组齐次老师的《万有引力》、《智取生辰纲》两节课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并邀请市内其他兄弟学校来校观摩研讨,取得了好好的效果和带动作用。
4月25日开始,分别是物理夏焰的《机械能的守恒》和化学邹海彬的《糖类、蛋白、食物》、数学王金禹《函数单调性研究》、《数学建模》等网络探讨课的进行。
从5月开始,化学、语文组、心理、美术、政治进行《化学结构》、《阿Q正传》、《心理羞怯》等一系列网络课,从而在全校掀起课程整合研究的高潮。此次活动受到全校教师和各兄弟学校的欢迎及上级部门的指导和表扬。
在实验进行中,我们随时结合具体实践,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集中和自主学习,激发实验教师的实验热情,并能及时对教师的实验成果进行相关指导和督促,使之能及时总结,形成实验的宝贵资料。一系列的各学科的网络课,在全校掀起课程整合的高潮。
本次探讨课活动受到省市电教馆的重视,省馆韩宝祥馆长、马鉴副馆长、教研部郭丽雯主任,市进修学院秦国龙副院长、电教部李铁主任多次来学校现场指导课程整合实验工作。通过这一阶段的大量教学实践,课题组教师们对网络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网络教学课也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
2003年5月,为加强交流和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派出吴秀洁老师等5名教师参加了在郑州进行的全国课程整合研讨会。与兄弟实验学校相互交流关于课题研究的情况。12月冯君老师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在北京进行的全国教育技术实验校课题交流会,会上,我校选送参加评比的3节网络教学课,5个教学网站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和展示。
5月下旬我校参加了教育部计算机研究中心召开的东北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会,会上,我校李伟副校长代表优秀课题研究学校做经验交流与发言,同时李强胜老师和冯军老师的论文《课程整合研究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及《我的课程整合研究之路》评比获得优秀论文。同时我校的课题研究被评为优秀研究成果收录成书。由教育部计算机研究中心出版。
10月份我校承办了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课程整合研讨会,共有20余所学校参加,会上省实验中学和我校的王金禹老师的网络教学课《函数的单调性》获得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解月光教授在听课后对两节课做了详细的评价和分析,从教学环境、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和学生活动等几方面给予指导和建议。成分肯定了我校在课程整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为大家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教学研究的探讨》。
在2004年11月举办的辽宁省网络课大赛中物理组李强胜的《万有引力》、语文组齐次老师《智取生辰纲》、数学王金禹《数学建模》和邹海彬的《糖类、蛋白、食物》获得辽宁省网络教学课比赛一等奖,其中语文组齐次老师《智取生辰纲》选送参加全国首届网络课大赛获得国家三等奖。物理组李强胜的《万有引力》、《磁场》、《机械能的守恒》、《化学结构》、《数学建模》等网站获得省网站比赛一等奖,其中李强胜的《磁场》获得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三等奖。
(四)交流总结提高阶段
结合实验报告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总结和实验体会,并对整合教学模式做分析、研究与反思,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各子课题组在这一阶段要出一批成果,发表一批论文,并不断丰富主页内容。网络教学论文、课件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做到获奖层次高、获奖数量多。总课题组汇总个组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004年7月吴秀洁老师参加在安徽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中期验收会议,在大会上把鞍山一中在课题研究方面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从学校领导重视、网络环境建设、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学习,网络教学的探索交流和课题取得的成果和成绩等多方面做了具体的展示。获得与会代表和专家的肯定和赞扬。好多学校老师围着吴老师索要地址和联系方式,交流课题研究中方法和遇到的问题等。现场气氛热烈而隆重。重要的是刘晓中教授给予我们的课题研究很高的评价,他说:鞍山一中从领导到老师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不是走形式,浮于表面。课题的研究有深度、广度,而且进行了身层次的探索和总结,建立的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性。而且效果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交流。
2004年10月,由于我校在中期验收中课题研究取得的优异成绩,我校承办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讨会”,我校为全体会议代表和专家展示了我校的实验研究成果,安排4节实验示范课。分别是物理组李强胜的《磁悬浮列车》、白丽花的《聚焦和平》和齐次的《一片树叶》、杨丹的《甲烷》。这四节课分别以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展开。充分体现了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示范课上教师提供的翔实而又、清晰的信息资源网站,学生熟练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机智敏捷的思维,赢得在场会议代表的热烈掌声。下午的课程整合教学论坛由科研室何洪卫老师主持,首先由信息中心主任冯君老师介绍鞍山一中课题研究总体情况,然后分别进行语文、化学、物理和政治地理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论坛发言。语文组齐次和周卫峰老师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和多媒体环境下开展整合研究应用的情况;在语文学科中怎样巧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化学组邹海彬和杨丹重点讲课程整合应用的注意问题与化学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化学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物理组李强胜和于凤泽谈如何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整合成长之路与主题学科网站的应用;政治白丽花、地理史立阳介绍分析文科课程整合的应用与资源问题的研究,即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政治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滞后性,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论坛会上,台上台下,专家与教师都就各自的研究实践展开了激烈的提问和讨论,会场学术气氛热烈而火爆。我校老师的发言获得全体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会议和论坛,全面展示了鞍山一中三年来开展课程整合研究的成果和成绩。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和代表们展示了鞍山一中的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以及高素质的教师学生队伍。
2005年1月18日在天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颁奖大会上,我校再创佳绩,有七人获奖,我校获优秀组织奖。这次颁奖大会是继2004年11月在我校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这次大会有二十个省一百多所学校的三百多人参加会议,大会从全国各地送交的1600多节课中评选出一百多节优质课,我校齐次老师的《智取生辰纲》李强胜老师的《原子核式结构》获一等奖。冯君老师的《网页制作》、白丽花老师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张一老师的《球的概念和性质》、王金禹老师的《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张达丽老师的《欧洲古典建筑》获得二等奖。
我校李伟副校长作为大会特邀嘉宾为获奖教师颁奖并接受大会专家组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我校一等奖获奖教师参加颁奖大会并进行典型说课。齐次老师被安排在开幕式上进行典型说课,他作为高中网络课的唯一代表进行典型发言,他的发言受到专家好评,课题组副组长、全国现代教育培训中心刘茂森主任评价说:“相当深刻,相当好,反映了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可使用的真实情况”。在下午的论坛发言中,李强胜老师的发言受到专家高度评价,课题组组长、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教授评价说:“李强胜老师的小组探究式网络教学模式很有新意,值得提倡”,他还对我校的课程整合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我校整体实力很强,整合工作搞得很扎实,在全国应属领先地位。本次大会共有十位学校代表说课,我校就有两位发言,是发言最多的学校,在会议期间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上次鞍山会议来我校听课的教师都交口称赞我校的整合研究工作、管理组织工作,称都对我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005年1月1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央电教馆在广州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工作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优秀课题成果表彰会议。鞍山一中选送的网络实验课例《智取生辰纲》在表彰会上获得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获得二等奖。
(五)总结思考阶段
对该实验进行结题总结。全体实验教师都要拿出实验成果,形式和内容不限。召开全体实验教师会征集成果,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课题实验写出较高水平的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学校将评选出优秀论文,或优质课,集中出版反映本课题实验成果的专著,教学光盘,课件集锦和科研网站等。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巩固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并在网上发布研究成果,对比较适合中学教学,且切实可行的做法加以推广。同时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争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校无论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素质和网络教学、学生信息素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整合实验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教师已经达到信息技术应用教师普及率100%,学科覆盖率100%,课时覆盖率70%。
2、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创建了4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即
讲授式教学模式 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 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3、形成独特实用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在实验研究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不同,在教学中形成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设计两种方法。重点推广应用网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目标与任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评价设计。
4、制定和形成课题管理机制和学习评价量规
五、课题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总结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以上4种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和教育的主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加大了学习自由度。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探究的主体,教师通过教育软件、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新课标要求。教学情境的分层次设计以及教学进度的因人而异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全体同学的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受教师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实现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
2.加大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拓宽了学习空间。
在网络课上,改变了以往以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模式,口头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实现了多元交流,开创了生机、生生、师生交流的新局面。使学生通过交流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具体。
网络教学可以扩展到任意空间,学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借助于计算机即可实现远程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实现网上答疑。例如,在教学中,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交流。但教师同样可以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网上学习。这样就把课堂自然地由教室延伸到世界。
3.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现双语教学。
在下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在页面中安排了英文版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让学生自己去翻译,理解这部分内容,上课时发现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纷纷借助于教材,网络去钻研这部分内容。最后几乎所有同学都能翻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英语。达到了在做中学的目的。
4.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过程。
在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英文版的开普勒三大定律中曾有一非常专业的英文词组,所有同学都不知道它的意思。借助于英文词典,发现竟没有收录。而这个词组对于文章的理解还非常重要。最后有同学聪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强大的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丰富了同学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在物理电磁振荡的教学时,有一问题是要求同学画出振荡过程中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开始同学对用计算机画正余弦图象感觉无能为力。最后,经过大家的努力。想出两种非常好的方法,一种是借助于强大的几何画板的函数功能去实现。第二种是借助于微软的POWERPOINT中鼠标的绘图笔来完成。同学们都受益非浅。
但是由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中还有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能力弱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对学生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弱化、学生主体绝对化的问题严重。网络教学进度安排与传统教学时限存在严重,冲突限制整合教学的开展。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不顾实际盲目套用网络教学模式。
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要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是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课程的整合的开展和进度,同时也将影响课程的整合的质量,课程整合的顺利发展和推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焦点,通过近几年教育界各层次和方面的研究,但面临的问题和误区也较为严重,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与误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开展采积极取相应的对策,从教学理念、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和环境搭建、资源组合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实践以取得更多成绩,积累了更多宝贵经验,并结合理论研究经常作深层次的思考与提高升华,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工作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