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层教学理论
一、分层教学的背景
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在“困进”的怪圈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忽视意志的锤炼,忽视价值观的形成,即便是成绩很好的“优生”,也不过是“家长叫我学好”“老师要我学好”使然,毋庸置疑,这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的不利。那么,课堂教学是不是就钻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了呢?不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班级授课仍将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人人都学到必需的知识”。那么,在现行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如何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很好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按照差异施教,达到人人进步,人人提高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分层教学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它克服了饱受指责的“快慢班”教学弊病,为程度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与“快慢班”里程度差的学生备受打击受人冷落的情形截然不同,分层教学让这群学生备受鼓舞、重建自信,激励他们张扬个性、超越自我。对他们来说,情感的交流、自信心的获取,以及自主性的增强、创造品格的培养等等,远比考试成绩的提高更重要,也更可贵。后者让他们眼前高兴,前者却让他们受益终生。
学生的学习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就认知而言,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不一样,智力水平不一样,所以对教学的理解也不一样;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小学和学前阶段,显然也有差异;数理逻辑、音乐表现等特殊能力倾向也不一样;学习习惯差异更明显,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掉队。就情感而言,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态度、自信心等集中表现为学习的持久力,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强弱都会影响这种持久力的长短。
三、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1、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分层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分层实施,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勇攀“高枝”。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长期教学中我发现造成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因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2、全班导学是指教师对整个班级的学习进行整体引领。
A层学生接受能力强、基础好,就着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在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每个单元的生词都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只起引导作用。A层学生没有抄抄写写的作业,作业大都以开放性为主。
B层学生大多肯学,但反应一般,光会背不会用,阅读能力较差。以往,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抢不着发言机会,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味死记硬背、不善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授课上,就一个句型,变换不同方式地反复操练,练透练够。
C层学生基础较差,多学一点,就有些力不从心,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很差。所以,对于C层学生,首先从树立自信心着手,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话做得好,课文背得流利,小考有进步,老师就给他们适当奖励。虽然奖品很小,但学生极兴奋。
3、小组分层学习
小组议学是指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式学习。课堂上的小组构成,我们由于两种基本的分组形式,一是固定的学习小组。是各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小学习小组。在这种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实行编号,分工明确,小组学习和讨论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种是临时的学习小组。即教师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在提出某些话题之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情感因素临时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在小组议学中,学生除了个体自主听讲、自主练习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使小组成员之间或者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启发。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的练习、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则要对各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介绍先进小组经验,组织协调各组间关系等。
个别辅导是指在班级内进行的分层辅导。分层教学之初,学校曾尝试分班分层辅导,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利于班级管理,效果不明显,于是改成在班内分层辅导。教师们在处理练习时虽然是在同一个教学班,但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检测也分为三个梯次出题,这样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为辅导课一周只能安排一节,这远远解决不了C层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教师们就利用午间、课后时间,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分层评价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评价,要认识评价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对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因此,我们要注意他们的闪光点。有一次在语文课上,我有意请一位比较内向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到讲台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他一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心头一颤,一下子脸都红了。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他才不得不走上了讲台。他不是复述课文,而是断断续续地把课文读了一遍。当他读完后,同学们似乎都用冷漠的目光看着他。这时我立即举起了双手鼓起掌来,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然后我很真诚地说:“××同学从来没上过讲台,今天他能够勇敢地走上讲台为同学们朗读课文,虽然有点慌张,但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我们相信他下一次一定会很从容的。“就这么几句话说得他瞪着眼睛望着直点头。他竟然站起来说:“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后来再经过几次的练习,如今他能较为自如地为同学们演讲了。又如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面,也要分层次。有的同学写作能力比较强要鼓励他们更加开拓视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指出他们努力的方向;而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更不应该批评指责,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周边的事物,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如在评语写上“某某句写得非常好”,“这次作文比上次进步多了”;当然对有不足之处也要指出来,但一定注意学生的层次差别,要用恰如其分婉转的口气给予指出,以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总之,我们对不同层面学的评价绝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正如毛主席说的:“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贺拉斯·曼说:“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社会,不应过分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少数人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而应在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我们面对的学生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分层教育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第二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
佳县中学 刘艳萍
一、“分层教学”概述
本文所述的分层教学, 是指在班级内部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的, 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 使教学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 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 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 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练习, 分层辅导, 分层评价, 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共振效应, 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的教学方法。简言之, 分层教学, 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策略。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分层施教、异步达标”是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一种发展, 它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为前提, 并以这些差异为依据将学生分为若干不同能力层次的小组, 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价系统以控制教学进程, 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最适合他们个性的学习和发展环境。我们认为“分层施教”的理论框架有四个组成部分: 其一是它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这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导向以及价值的判断依据;其二是分层的策略和目标序列, 这是我们实践成败的关键;其三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 这是教学的核心;最后是形成性评价系统, 这是教学的保障。
1.主体分层
(1)分层的多元性
所谓分层的多元性, 一是指分层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科成绩, 同时也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情意特征;二是指先将学生分为A、B 两个层次, 然后在A 层中再进一步地层中分层。
(2)分层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对学生的分层划块是非固定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 做到“有进有出”, “有上有下”。其目的是如何始终把学生置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3)分层的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 学生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清楚地掌握, 做到心中有数, 但又不向学生公布, 不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是因为, 分层不是一种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其目的也不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验, 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尽量减少由于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
2.个别指导
分层教学力图解决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的问题。其指导思想是努力寻求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点, 个别成功与否, 将直接关系到优生、中等生、差生三部分学生能否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也是分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
3.反馈调控、动态评价
分层教学, 要做到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反馈调控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要着眼分层达标, 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适时动态评价是重要的手段。
(1)及时反馈调控, 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随时出现的即时信息作出巧妙、灵活的处理, 调整教学节奏, 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 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要不断调控各自教学行为, 使得教学和谐有序高效地开展。
(2)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各层学生达标
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各层学生达标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所谓动态评价就是指评价要以分层目标为依据, 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标准, 就应肯定, 表扬, 对超标行为给予鼓励, 充分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所谓适时评价, 一方面是指一旦学生出现“闪光点”就要抓住时机予以评价激励, 另一方面是指要及时组织检测以便调整学生层次, 促使递进。评价的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是随堂的即时评价, 也可以是单元形成性评价或是阶段终结性评价。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达标肯定, 超标鼓励”, 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达标递进,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不但是分层教学的手段, 也是分层教学区别一般教学的显著标志。
三、分层教学实验目的
1.分层教学的教学实验, 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通过操纵分层教学这一实验因子, 对数学教育教学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验证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假设及感性认识。
(1)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 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 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构成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概念, 放在突出的位置, 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落实双基教学,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再发现”和“再创造”数学, 精心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 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成功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
(3)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验,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公式、定理, 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形成和完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建立正确的数学观。使全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2.分层教学实验过程
根据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要组织和实施好分层教学, 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前提, 有效施行差异教学是重点和关键, 实现“达标提高”促使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是目的和归宿。
(1)把握学生层次, 合理搭配分组
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要适合每个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能力倾向, 认知风格, 志向抱负等情况, 才能据此确定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等。
(2)客观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 必须认真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 研究学生, 对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考查。在此基础上, 先让学生自我归类,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作适当调整, 把全班学生分为A, B, C 三个层次, 分别对应优秀、中等、后进三类学生群体, 建立层进学习档案, 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3)分层练习, 分层作业
分层练习, 分层作业是分层教学面向差异, 区别对待的重要方面。实验中, 向三个层次学生布置三种层次的练习作业: C 层: 基础题+补缺补差题, B 层: 基础题, A 层: 基础题+提高题。
编选好层次题是保证分练效果的关键。老师应对课本习题和配套的同步练习精加工、巧处理。每个题要亲自先做一遍, 了解哪些题容易出错, 哪些题较综合, 哪些属于一题多解, 在确定之前, 还要反复推敲, 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换、并、改”加工, 力求使每道习题都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 适合各层学生的练习需要, 然后分层落实到各组学生。
(4)分层评价, 梯度测验
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相应地,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标评价也应有所侧重, 分层考虑, 区别对待。对A 层学生着眼于知识掌握的力度、深度及思维的创新性方面进行评价, 对B 层学生以知识的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为基点进行评价, 对于C 层学生的评价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立足A 层的提高创新, B 层的知识结构完善, C 层的查缺补漏, 防止负积累, 定期进行形成性测评, 试题由浅入深, 层次分明, 学生同卷不同题, 实行梯度测验。
以上分析表明, 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 效果明显, 达到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 高中数学, 实施分层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值得大面积推广。
第三篇: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一、前言
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在阶级阶层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阶级斗争,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必然也存在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的无序,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较大的差异。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而产生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问题。阶层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的重大问题。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试图比较全面地勾画或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画面,其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笔者对此社会分层理论作简要的梳理。
二、理论来源
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很多,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的,一是马克斯·韦伯的“多元体系观”,认为在一个社会内存在着阶级、身份群体、政党二种“政治仗同休”,其中,阶级与经济秩序相联系,身份群体与社会秩序相联系,政党与政治或法律秩序相联系。二是帕森斯、默顿等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认为社会差、地位差、收入差、贫富差是社会统一体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即差别是天经地义的。三是马克思的以阶级划分为核心的社会分层观。他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一定阶段上,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初。此外,马克思还谈到过阶级的进一步分层问题,有过“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表述。“由于现代化过程的加剧,阶层的分野是不可避免的”。陆学艺的理论就基于马克思的理论之上建立的。
三、理论描述
对于阶层,社会学界的一般看法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东西,如共同的经济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取向和共同的消费品味等等”。
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陆学艺根据职业的分化和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抽取了深圳、合肥、福清、汉川、镇宁等地的几千个样本,对我国的社会分层进行系统的描述和研究,陆学艺明确指出,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是社会分层的唯一标准,阶级阶层问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需要调整,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分化;职业因素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管理者和非管理者之间社会经济差异的扩大;划分阶层的标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根据。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从事何种职业和对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这个成员属于那个阶层、决定他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根据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将整个社会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并在此基础上将十个阶层划分为五个地位层级,即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不可否认,这种划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和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十分相似,马克思把是否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视作划分阶级的最基本方法。根据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寡情况,马克思将他所处的社会的阶级进行划分。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不得不特别指出,陆学艺认为,区分的标准有三个: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一般而言,组织资源的说法,在理论上是来自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的。赖特认为组织资源相当于一种权力的东西,并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重要。组织资源是什么呢?就是干部的级别。谁的控制权力大谁的地位高。在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好比马克思说经济所有权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组
织资源具有最重要意义,所以在十阶层中,国家干部排的位次最高。因为执政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的资源。
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在改革前后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过程的。陆学艺认为,从50年代中期至1979年,那个时候中国的阶层结构是“刚性”的。我国奉行的是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中国人口分为两类: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差别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分层。那个特定的社会时期产生了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划分的制度体系,而这个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通过身份制把人民分为干部、工人、农民三个阶层,这三个阶层之间的边界相当明显,层级性很强,他们与其相应的收入、声望、权利等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三个阶层之间的转换是非常困难的。社会上缺乏具有流动性的“边缘阶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新变化,所有制结构由国家所有制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多元模式,尤其是产生了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三资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社会组织的分化,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产生了一些新的阶层,干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可避免的分化组合,原先的“三级”结构被打破,成为有着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新阶层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己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雏形。尽管中国已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但还只是一个“洋葱头型”,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橄榄型”。
陆学艺认为中国现在社会各阶层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敌我关系,作为阶层而存在的各社会集团,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报告指出,现阶段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目的,与革命时代不同:已经不是为了斗争的需要去分清敌我友,而是为了实现各阶层共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来说,现在和将来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农联盟”,而是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合作和“联盟”。各阶层可以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陆学艺对“现代化”的阶层结构理解为:橄榄型,社会中间层为主体。现阶段我国的中间阶层中,中下层比例最大,其次为中中层,最后为中上层,可以概括为: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这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分配较为不平等。全国范围内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其内部成员的贫富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也还是很大的,城市正向橄榄型结构演变,乡村地区与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转变还很“漫长”。
四、理论缺陷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的社会分化确实如李强等学者坚持的那样,还没有达到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阶层的稳定,人们原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他的社会地位产生持久的影响。因为中国的社会阶层发育随着1949 年的革命而被中断了,它是在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因为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而导致的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从而引发了涉及社会每个成员利益的社会分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社会分化还没有完成,尤其是国有资产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还没有完成,我们就不能说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其次,陆学艺的研究是静态的或描述性的,是在类型学的意义上,解读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分析影响中国社会分层的各种要素。缺少关系性的社会分层研究。基于职业结构的阶层划分大多只是反映了职业或阶层结构的形态,而不涉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社会阶层是自然的社会秩序。
第三,究竟应该将哪一种资源放在分层标准的最终要的位置上,这在社会分层研究上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也不是很容易证明的。比如,我国当前的巨富阶层占有财产、经济资源,虽然没有干部那样的职位权力,但是,他们的财产可以合法地传给子女,而组织资源是不能由代际继承的,所以,究竟哪一种资源在分层中最重要,也还是需要争论和探讨的。
五、小结
时代在不断变化,今日我们所处的社会,比100多年前的欧洲要更为复杂。在生产资料上,除了经济资源之外,社会中的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也越来越重要。
而社会阶层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而且趋于稳定,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以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为特征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而且原有的三个阶层内部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很多新生阶层,并使阶层分化呈现流动性、多元性和边缘性的特点。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最重大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十个阶层和五个地位层级的划分,对于当代中国的现状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分析与揭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并力图改善她。
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家居然会“忽视”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分析方法在我国何以为不能,又何以为可能?陆学艺试图用他的社会分层理论给以解答。
第四篇:浅谈分层教学
浅谈分层教学
自从学校提出了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不断进步后,我就在思考,在我的教学中该如何向学校的校本课题靠拢。
因为我负责的是学校四五年级的心理课,那心理课上该如何分层呢?心理素质好?心理素质差?我觉得都不太合适,学生的心理素质本身就并不是可以用一个单一的好坏就说的清的。
它会受所处的环境,面对的领域,当日的情绪等因素影响。我们的心理韧性和积极乐观课主要培养的是孩子积极乐观的品质,培养他们在遇到生活、学习甚至到以后工作中的复杂情况时,从容面对,乐观应对、韧性强队的美好品质。可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意志坚定,情绪稳定,辩证思考,坦然而理性地承认和接收现实,又能有勇气、有能力、有智慧的去适应环境,尽己之力,锐意进取,力图改变,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在当下及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正面的认知,拥有稳定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自信的态度,正确合理的归因,科学看待成败,理性对待顺境和挫折,做到欣赏别人,悦纳自我,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享受做事的过程,体验人生的美好。
而在心理课堂中,我们倾向于让孩子们针对事件,针对焦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鼓励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也没有明确的正确与否,我们培养的就是孩子们的辩证思维,培养他们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或许这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分层吧,面对一件事的时候直观的感受是第一层,与之相反的角度是第二层,辩证归因是第三层,请同学们追忆分享自己的看法,每一个问题都会在同学们互相的交流中分享中,得到分层解读。这是学生自行形成的分层。
为了和我们的校本课题接轨,学期末的时候心理课也留了一次笔头任务。每名同学都要根据自己一学期所学的心理知识做一份手抄报,一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同学缺乏这部分的思路,技能。我鼓励他们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一课,可以以几个人合作的方式,比如有人负责选题出思路,有人负责美术,有人负责写字,有人负责描边等,以这样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力量,做到让每一孩子都不断的积极乐观,心理韧性起来,这或许就是不断进步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一个很先进的理念,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加融洽的去运用,或是去发现隐藏在学生们中间的分层现象。我同样也期待着分层教学也会带着心理教学走向一个更先进的层面。
陈佳佳
2021.7.12
第五篇: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这些学生受到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等都各不相同。在班级授课制中,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搞“一刀切”,那就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美国学者卡罗尔曾经指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在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从这些理论出发,只要我们能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效,下面就分层教学谈几点看法。
1.分层目标传统教学,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只要遵照课程标准,从教材出发,考虑一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差异就可以了,而同一阶段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却被忽略了。分层教学制定教学目标,要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掌握适合她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在一堂课中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优、中、差三类学生制定:高层目标、中层目标、一般目标,突出了学习的层次性。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对学困生要保“底”,对上等生不封“顶”。在学生选择目标时,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尽可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分层备课教师在课堂分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分层备课。教师既要把握好“教材”,又要把握好每一个学生,要对本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进行引导,教师在备课中要有精心的准备。在备课时,教师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水平,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还要考虑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兴趣。3.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时段,教师可组织中等以上的学生讨论较高层次的问题,让学困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书面练习;或者中等以上的学生搞小测试,对学困生做讲解。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达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一般低层次的学生可采用“低起步,拉着走,多鼓励”的方法;中等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法;上等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促能力”的方法。在一堂课上,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分层次。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间的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分层评价在评价学生时,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一个学生,一定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评价。要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不同层次的训练中形成能力。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鼓励,需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例如在作文评价方面,对能力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开拓视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而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批评、责备,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训练,教给方法,发现优点,给以鼓励。如评语:“某某语句写得非常优美”;“这次作文比上一次进步多了”。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注意层次差别,要用婉转的语气指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总的来说对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
5.分层练习练习是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题的难易程度整齐划一,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题难度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题简单容易挫伤上等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因此,可将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即课外作业)分为三个层次:一般作业、综合作业、提高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选做一组。对学困生做错了题,可暂不打分,待他们真正弄懂订正后,再给他们打分,这样让学困生从日益增长的分数上感受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不断的提高,可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使用分层教学,要注意在“分层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分层练习”等环节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而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中上等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使学困生产生希望,建立人人向上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在无形中得到优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大面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