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希望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
2008年9月
一、立题的背景
21世纪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所带来的便捷几乎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作为塑造21世纪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信息技术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教育领域里,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它正改变着教学环境、组织、内容及方式、方法,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以及教学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1、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学生的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由此可见,研究探索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与传统一元的唯我独尊的教育理念相反,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一种多元化的观念和方法,具体表现为课程的多元化、师生角色的多元化、知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大,变化极快,知识信息互相渗透,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网络多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分享教育的机会。可见,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先进的适合时代发展和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潮流、教育行为。
3、在理论上,我们吸取了认知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由教师教会,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能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交流,因此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和学习。
4、我校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一个、多媒体语言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室室有电脑,校园网已开通。学校不仅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而且有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和多名具有计算机中级证书的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为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综观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全世界就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网上协作的学习。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日本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1996年美国提出“教育技术规划”,计划在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育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系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网络接受服务。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全国已有近万所中心小学建立了校园网。一些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开始利用网络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学校教育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全面优化和推动各个学校的教学,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些现实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在各科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探究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
2、讨论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化意识、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3、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学会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
4、研究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更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以保证课题研究有深度。
2、行动研究法。采取边实验研究、边总结、边方法,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使实验措施更可操作。
3、经验总结法。依据每位老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一些鲜活动的教育案例,定期举行交流会,总结成功经验,以实现课题研究目标。
4、个案研究法。以一个人成一个集体、一种情景或一组教育对象为对象的收集信息的方法、个案研究所选择的对象是特殊的典型,以一点带动全面,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挖掘,推及到普遍意义上的结论。
五、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搜集文献资料,培训实验教师、添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施,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2月)。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交流评比活动,聘请专家指导研究活动,各子课题结合各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实验。
3、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011年6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成功个案的展示、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由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课题组成员,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我们还将与教科研
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把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2、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学科的研究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适当减少参与教科研同志的其他事务性工作,保证各项工作协调到位。
3、经费到位:课题启动后,我们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保证调查资料、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论著出版等费用的支付,保证开题、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的及时到位,保证有足够的专项经费用于交流、研究、联系、外聘和表彰奖励。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高 坎 中 学
2009.9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1、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基础。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着学校教育的“技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更快更多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永远是教育不变的宗旨,如何培养成就人才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必然是教育研究领域永恒的主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占有主要份额,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其为有效的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型人才的快速成长,进而使教育更好的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自然成为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为有效解决信息时代教育的面临的问题——培养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教学应用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学校在实施全国中小学现代技术实验校的项目中,加大了资金投入,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所有的班级和办公室,这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七个学科开展研究。
2、研究内容和目标 2.1、研究内容
2.1.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2.1.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2.1.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2.1.4、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研究 2.1.5、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 2.1.6、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2.1.7、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研究 2.2、研究目标 2.2.1、认知目标
·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开发适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软件资源; 2.2.2、发展目标
·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研究理论基础和原则 3.1、理论基础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新的课程改革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应用建构主义思想。体现出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主观客观相统一的教学方式。3.2、研究原则 3.2.1、客观求实原则
在实验研究中,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要正视和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一切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不能对事实抱有偏见,不能按个人主观愿望修正事实。3.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验研究既离不开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又离不开相应的实践。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获得的材料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形成科学理论,实验研究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形成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3.2.3、发展性原则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3.2.4、一致性原则
课题的选择,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目标相一致。3.2.5、结合性原则
课程学习方法步骤的设定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发展水平相结合。
3.2.6、适度性原则
避免学生思维紧张、脑力活动强度过大,在题目选择上注意适量、适度。
4、研究方法及步骤 4.1、研究方法
本实验以文献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行动研究。研究实施过程中应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注意寻找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运用教育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4.2、研究步骤
整个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即实验初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时间为2010.9-2011.7 4.2.1、实验初期(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培训教师:成立课题研究指导组和实验组,组织课题开题会,学习国家、省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文件,学习专家、学者关于实验研究理论,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有关教育科研方法,提高研究水平。配备专职计算机教师,以周固定课时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提高实验教师 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各实验学科制定实验计划。
4.2.2、实验中期(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要求与学校教学同步开展实验研究,把握整体性、突出教学性,并重视技术性,着眼于科技的新发展,遵循现代科技实验研究的一般原则和特点,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集体讲座交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分析实验研究工作,开发教学课件、学科专题网站。学校指导组成员及时参加专项课题组织召开的培训指导活动,指导学校实验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全面体现实验思想,进行中期实验总结交流,把优秀案例组织观摩研讨,使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融合教育整体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2.3、实验后期(实验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在专项课题组的指导下,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收集优秀实验研究论文、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接受总课题专家鉴定组的评估与鉴定。
5、实验组织与研究人员
指导组
组 长:李成录
成 员:李昕 丁金波 毕延松
实验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各组教师
第三篇:《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根据#市教育局教师[2017]169号文件《有效推进#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贯彻肥东县教育局2017年11月13日课题工作会议精神和我校教育发展实际,决定自2017年11月——2019年3月开展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活动(以下简称“课题研究”)。现就此项课题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有效学校课题研究,从现代学校建设的角度,探讨学校管理者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学校理念及如何创建有效学校;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学习为本,以学校为本,构建学习共同体,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互动共生,共同发展,为实现我镇教育“十一五”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从我校实际出发,形成新的学校理解,新的理解学校方式,反思学校、认识学校。有效能的环境、有效能的校长、有效能的教师、有效能的学生、有效能的父母是构成有效学校的核心基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前提是不同个体,共同发展;基本要求是不同方面,共同目标;基本原则是不同内容,共同成果。
一是:不同个体、共同发展。
学校作为一个个体单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和基础,要紧密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发掘优势、打造品牌,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其每个个体专业发展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学校发展的平台上,把握定位,发挥特点,积极发展,在同伴互动中相互促进,在互动共荣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的特长、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而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因此,三者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共同提高,才能实现整体提升,共同发展。这是做好本课题的基本前提。二是:不同方面、共同目标。
构建有效学校的五个方面(环境、校长、教师、学生、父母),尽管资源不同、视角不同、条件不同、角色不同,但共同的愿景:“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的培养目标是做好课题实验的基本要求。三是:不同内容,共同成果。
课题研究分别从“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三个内容开展研究。这些内容层次不同、切入点不同,但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落脚点相同,且互动共生、相得益彰。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把不同的内容的研究彼此整合,以实现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成果。三、研究目标与任务
(一)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的具体实施,实现“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求达到:一个重点——重点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二个提升——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个意识——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四个发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五种精神——培养教师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主动精神。
具体表述为:
1、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课题研究,至2019年实现本校教师大专化,进一步推进“三三三校本培训工程”,培养27名市、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及德艺双馨、有一定声望的名师。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一特、二思、三好”培养目标。即培养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上,要掌握一门有个性特点的专业技术绝活;在教育科研上,要有思想、有思路;在教书育人上,要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
2、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从有效学校的认识观入手,不断调整和提高学校领导者的领导力和学习力,进行学校管理的改革创新,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平台”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我校“德育导行、科研引领”的办学特色,引领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力求达成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使命。
3、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位教师的成长,继续完善教师学习、反思制度、校本研修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通过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为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一条具有本校特色、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管理策略和评价机制。
(二)主要任务
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科学习共同体,提升办学品位,发展学校特色,建立有效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机联系,力争至2019年底为创建省级特色小学打下坚实基础。以实现学校管理更规范,办学特色更明显,教学质量更优秀,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发展目标。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分三个层面的内容展开:其一:通过“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提升对有效学校领导者的角色、领导影响力、专业发展的再认识,实现领导角色转变,形成“有效学校”的领导观。其二:通过“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与构建乡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建立管理与评估机制。其三:通过“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梳理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和形成学校“德育导行、科研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形成“有效学校”的研究观,理解并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进而实现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发展。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性学习法。以《有效学校》教材为基础,组织教师研究学习#市教育局教师[2017]169号文件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构建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坚持以自学为主,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反思日记,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反馈、互动与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反思力和研究力。
2、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即把理论研究得出的成果,经过科学实验,由实践证明的方法。“有效学校”的研究职场是本校,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关键是反思,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日常工作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因此,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更具实效性和学术性。
3、自修—反思法。“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是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教学。从而使教师真正自主参与课题研究,自主探索课题实质,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二)研究途径
1、全员参与,全面推进。本课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侧重行动研究,根据“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要求,结合我校发展实际,以“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为切入点,以有效推进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落脚点,设置三个层面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一是领导层面,“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负责人:@,成员:@。二是管理层面,“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负责人:@,成员:@。三是实施层面,“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负责人:@,成员:@。由子课题负责人牵头制定“实施计划”,在全校各层面领域全面推进。坚持以学校为主,以教师为本走实践——理论——实践的行动研究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为团队的“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语文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语文组全体教师;数学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数学组全体教师;综合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综合组全体教师。
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要带头参加所在教研组和课题组的专题学习,要设计课题活动,指导课题学习。每位教师要根据课题要求撰写课题研究计划,选择符合本人实际的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一一记录下来,形成学习成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创新制度,全程管理。以学习为本,以制度育人,是有效学校创建活动的重要路径。学校研修制度的创新对有效学校发展具有导向、约束、规范和激励作用。因此,要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五个一”科研条例(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坚持做到:选一个或参加一个科研课题研究,并制订方案或计划;至少上一节有质量的公开教研课;提供一份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参加交流;写一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总结;看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做读书笔记或反思日记。)、“三听课”制度(公开听课、推门听课、互相听课)、“四结合”校本研修制度(通识培训和岗位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相结合、自主研修和拜师学艺相结合、课题研究和岗位练兵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题网站管理制度、课题领导首问责任制、课题研究“四个一”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课题工作会,总结表彰先进教师、优秀成果和自评鉴定工作;每学期出一期《课题专刊》或《课题工作简报》加强课题交流;每月一次课题研讨会,研究布置课题进展工作;每周一次课题学习,并写学习笔记。)、“三三三”校本培训工程、中心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研修网络等,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推进课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研化进程。以整合各种研修资源和力量,促进科研兴校。
3、构建平台,互动互进。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课题网站,构建课题研究交流、互动平台,引领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建立《课题实验工作手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岗位练兵、竞赛等课题活动表现与成绩,并列为平时考核和考核内容,作为聘用、考核、评优晋级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以增进“不同个体,共同发展,互动互荣,积极发展,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实验效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呈现出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三个特点,因此,每为教师都是课题的实施者、促进者和研究者。
其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推进: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7.11—2017.12)
1、学习课题相关文件、文献和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宣传课题精神,提升对课题价值的认识。
2、成立课题组织机构,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填报课题评审书申报立项。
3、课题开题,制定子课题实施计划,编辑《课题工作简报》汇编(1)。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8.1—2018.11)
1、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2、培训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明晰课题研究方向和实质。
3、完善修订课题研修相关制度。
4、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和课题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网站(页)。
5、指导完成《课题研究手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
(三)课题阶段总结阶段(2018.12—2019.1)
1、对子课题阶段性评估总结。
2、《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检查评比。
3、结合研究实践,调整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迎接市总课题组结题验收。
(四)全面深化和总结阶段(2019.2—2019.3)
1、分析、梳理实践性问卷研究资料。
2、有效提炼呈现实践性研究成果。即收集汇编教师《论文集》和《反思集》等。
3、有效学校展示活动,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大会;申报成果鉴定活动。
七、课题成果预期
(一)阶段成果
1、文件:“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017.11)
负责人:@
2、调查报告:“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8.4~2019.3)
负责人:@
3、“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论文集、反思集。(2019.3)
负责人:@
4、子课题总结(2019.3)
负责人:@
(二)最终成果
结题报告:抓校本研究
促内涵发展——“有效推进#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负责人:柳百珩
八、课题组织与保障
(一)课题组组长:@
副组长:@
组 员:@
学术秘书:@
(二)条件保障
1、中心校校长柳百珩同志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表明我校领导对该课题研究的高度重视,给予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以洪礼伟副校长为组长的专家组支持保障。
3、建立以刘道存主任为组长的课题实施组,为课题稳步推进提供实施保障。
4、学校有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工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等14个专用室,藏书3万余册,为各处室配备电脑并连接上网。实验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料与经费保障。
5、研究时间重在平时,做到平时实验、过程实验、案例实验、总结实验的流程管理,根据课题研究“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特点,全力提供充裕的研究时间保障。
第四篇:《小学习作课题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蕲春县张榜镇中心小学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总是不得不令人忧虑的现象。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学生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一些共性问题起步晚、坡度陡、不得法,使得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生写作内容空泛,教师批改不得要领,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引领学生的语文兴趣。应当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爱上作文呢?根据小学生喜欢生活,喜欢玩的天性,我们想到了生活,提出以“生活”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以“快乐写作”为主渠道的方法,尝试改进小学作文教学。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习作教学研
究与实践》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1--6年级的学生及相关语文教师。
2、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爱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习作教学的价值:吐露真言、抒发真情。
2、习作教学的本质:返朴归真,生活本源。
3、习作教学的要求:乐于表达,快乐分享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新要求与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时弊密切结合,以学生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放飞学生为突破口,以回归生活、自然为载体,以启发想象为催化剂,以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习作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会写、爱写、敢写、有的写,写出自己的情,写出自己的爱,写出自己的观,写出自己的想。学会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写世界。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首要目标。——达到“给动力”
2、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培养其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
识,以及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
——实现“善学写”
3、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提问、会联想、会描写的写作能力,把内容写具体。
——达成“写具体”
4、激发学生深度创新、多角度思维、巧妙构思、谋篇布局。——力呈“巧构思”
5、体现生活,想表达;用心观察,会表达。——展现“会表达”
6.引导学生掌握自主修改的习作步骤与方法,了解习作存在的一些毛病。
——实施“导修改”
六、研究内容
1、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信息。学校储存有几万册书,每班设立“图书角”,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书,积累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
2、结合课标文本要求,扎实达成阶段目标。1--2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每天能写几个具体的语句;3—4年级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5--6年级学生自主组织生活素材,教育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并做日记、周记。
3、放手大胆写作,享受自主之乐。习作中不苛求纯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写自己所爱,自己所能的不同形式的习作,形成习作教学中差异性和灵活性,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修改、自主表达。
4、鼓励与众不同,体验创新之乐。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大胆鼓励学生想象、求异,开展寻疑习作、进行想象习作、鼓励求异习作、尝试探究习作。
5、开展对应活动,推进课题展开。结合学校“快乐阅读”活动的开展及每天20分钟的阅读课时间,大量阅读与动笔有机的结合,让他们自由的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并时刻注重积累,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灵活多样感受形式之乐,听与写的结合、画与写的结合、读与写的结合、做与写的结合、玩与写的结合、看与写的结合。
6、学生是习作主人,修改评讲有特色。把作文的评讲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反馈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自己得出自己表达之中的优劣之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大脑机器,起动各种感官,使想象活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最终使习作评改也活起来,使习作能力在评讲中得到提高。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测试、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并研究习作教学现状及小学生习作水平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3、结合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有《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导向。
2、展开问题研究,解决各阶段习作难题。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多数学生不喜欢习作,甚至害怕习作。本课题研究与实施将有助于改变学生不喜欢习作的现状,课题研究具有很大载体。
3、把握总体目标,注重低中高段系统性。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的研究价位较高。
4、细化阶段性目标,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生活中就有作文,自然中就有作文,阅读中就能学会习作方法。只要落实到实处,就一定能做好。
5、横纵向比较反思,聘请专家行家指导。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6.9--2017.1)
(1)开好课题申报准备会,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向县教育局上报课题研究方案。(2)落实课题组成员,调查分析学生平时的习作兴趣,原有的习作水平;问卷调查老师习作指导的困惑。
(3)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方案;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17.2--2018.5)
(1)学习、积累与课题有关的相关理论,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及研究特色,合理借鉴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相关习作材料,交流教师学习笔记。
(2)课题组成员分头在自己班级上开展实验研究,加强阅读,合理利用好“读书角”、《朝读经典》、《优秀作文集》读本等。让学生摘抄、背诵好词,好句,好段,好文。
(3)3--6年级积极开展日记、周记、单元作文以及作文竞赛活动;1--2年级开展看图写话、比赛活动。
(4)教师与学生以班会的形式,谈谈对开展习作活动的感受。教师作好班会记录,整理材料,并上交心得体会。
(5)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每个语文教师上一节习作教学观摩课。
(6)收集“小学习作课题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案例及学生摘抄笔记,教师论文及该阶段学生作品。(相关教师对应相关6个内容上交6篇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8.6--2018.9)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试验方案,继续做好课题工作,进一步完善课题的工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2)在总结课题案例的基础上,在习作研究中形成“小学生快乐习作研究教学体系”,完成教师的研究论文、快乐习作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学生快乐习作集,完成终端成果报告。
(3)组织课题结题报告会,接受教育局检查、评估、验收,展示
课题研究成果。
十、课题管理
1、健全组织。成立习作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
2、规范操作。我们将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规范进行操作,着力做好“学习-调查研究-评估-总结-推广”五个环节的工作。
3、机制激励。对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4、形成合力。协调好社会、家庭、学生等方面工作,形成研究合力。
十一、课题组成员
(一)领导小组 总负责:陈维义 组长:方正坤 副组长:詹桓桓张叶刚 组员:李波韩桂馨何琳刘晓巍
(二)课题组 组长:詹桓桓 副组长:何琳
年级组负责人:低段(一二年级):张媛媛 中段(三四年级):刘晓巍 高段(五六年级):刘奕
组员:朱琼林叶建豪张媛媛操琼裴晓华等语文教师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方式和步骤并就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最后文章就课程开发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补充性原则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在信息技术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框架内,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对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与研究空间所在。
二、共享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具有通用性,是信息技术在高中各个学科中应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根据需要开发出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注意共享。这种共享体现在:
1、其它学科在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表达与交流时,可以有相应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予以支持,以此来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2、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重复性开发校本课程,因此建议已开发类似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校将该类资源通过可行方式实现共享。
三、实用性原则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信息素养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非常重视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它的开发也必然要围绕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解决为主线,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可操作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与相关的便利条件,建立能够做到学生选课方便、教师上课方便集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保证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与步骤
一、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与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享与课程的可操作性,开发主体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发模式为实践→评估→计划→开发,相应的课程开发方式有三种:改编、选用、新编。
1、改编
信息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与此相关的国家或地方信息技术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滞后于形势的现象。我们可以考虑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拓展,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既做到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关照全体学生,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对现有课程的补充。
2、选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Internet网上有关信息技术学习的资源也日益丰富,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共享性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予以对外共享或与相关校本课程资源拥有者进行协商,直接采用他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取其精华,转变成为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上课的校本课程资源。在没有实现共享的初级阶段,我们也可以考虑将一些知名IT网站主办的工具性栏目介绍内容,经过适当的组织,让学生参与学习,以增强学生在信息处理、交流与表达方面的能力。
3、新编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使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交流的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对应于信息处理的每一环节,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特长与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主题。它可以包括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技术前沿探究、动画处理专题、视频处理专题、IT教程制作处理专题等等。在开发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期间注意结合学校活动、其他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步骤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大致遵循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经历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这么几个必经阶段,每门学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本人自2001年任教高二网页设计课程,经过两年的试教,熟悉了该套教材,发现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于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制定以后,决定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改编方式,尝试对浙教版的网页设计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试图使其更适合我校开设网页设计课程的实际需要,取得的实践经验汇报如下:
1、需求评估
网页设计过程是各类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网站。制作者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
人工智能初步算法与程序设计其次要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常识;再次具备计算机技能。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与目标来判断,该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典型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作品设计阶段。该学习内容可以涉及信息技术新课标的五个选修模块如
数据库管理技术网页设计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右图所示。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目标――能够制作网站,它的前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它的后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及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基于互联网中与网页相关的如著名的“蜘蛛”、“爬虫”等软件可以与新课标中的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挂钩。在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方面一学年只开设一门选修课的情况来看,既使是在零起步的情况下,也无论从教学内容准备、师资、还是场地、设备方面都不成问题,而且在有以往积累的情况下,可以有计划的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与深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在忙得时候可能上课期间都要被叫出去做一些维护工作。因此如何做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信息化管理两不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比较现实的问题!
分层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用来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个人觉得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班级范围内分层,不是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一定有这么多精力来精确实施;年级范围内分层牵涉范围太大,需要涉及机房、排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课与师资分配,弄不好还会造成各方面矛盾。
再深入一个层次,我们目前发挥了我们自身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优势了吗?拥有发达信息技术的我们受到学校班级授课的限制,将教学局限于班级教学,仅仅局限于我们学校里的学生,这对于其他尤其是西部地区渴望学习数字技术的人们提供了我们的帮助吗?
2、确定方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根据我对网页设计课程的理解,综合考虑自身长处、学生需求与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交流跨越时空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A)制作《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它应具有如下功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的功能、有利于老师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功能、学生作业上交及评价功能、诸如视频教程、校本课程、电子教案、智慧资源等课程资源共享的功能、学生优秀作品登记与发布的功能。
B)根据以往授课经验,制定网络授课计划,列出每个专题的课题名称与所需的授课时间,然后将网页设计课程每节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尤其是有关如何操作的部分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成为视频,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编号,等到《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创建完毕以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尝试进行授课。
3、组织与实施
基于以上思考,经过若干年地实践,结合省编《网页设计》教材,发挥自身特长,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范例,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以网页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点介绍练习为结点,内容分为知识点介绍、练习及相应操作视频点播、思考与拓展等几部分组成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目前已完成一个学年18到72课时的网络课程容量,大致分为31个阶段。
其中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的评价。预计此阶段区间课时容量可以是4到11节课之间。
依托该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课程的内容与任务逐步拓展,部分内容可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整体教学地需要平滑下移至初中、小学。
总体而言:在该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我们制作相关的视频教程应以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及网页设计基本概念介绍为核心,网页元素图片、动画的制作工具介绍为辅,每阶段对应的学案所布置的任务应有梯度,相互之间有机联系,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完成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地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根据给定格式,提供他们的视频教程与相关的学案,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平时更加钻研教材,将有规律性的、需要重复讲解的内容录制下来,制作成适合学生自主点播学习的视频教材,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在学生跟不上进度或老师无法同时兼顾课堂的时候实施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
经验之谈
网页设计校本课程从筹划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所设计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在2005年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在试教时期出现了并发访问困难的现象,经过改进后现在在课堂上已能够正常使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兼顾全体学生,老师与学生各取所需的目的。由于该门校本课程由一个人统筹规划并且是作为正规课程来上,所以遇到的阻力比较小,不需要太多的协调问题,但是如果要同时开出多门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让学生进行选课,那就需要以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还要按照教师申报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制定相关校本课程内容及简介、制定选课指南、组织学生参加选课培训、学生选课等相关流程,妥善解决好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的选课及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紧密相关。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信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等信息资源,能够为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要能够成功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就必须做好相关课程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这类资源可以有教材本身、与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及光盘等、校内教师的电子教案或课件或教学录像或教学案例等数字化资源、与校运动会等活动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学生完成作业上交的数字作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术、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等等
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很大程度上该校外课程资源是指数字化资源,如没有时空限制的数字图书馆、类似于K12之类的资源库、可从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教育类门户网站中免费获取的数字资源、可从信息技术课程网等专业学科网站获取相关的数字资源、亦可从天极网之类的IT行业网站获取相关数字资源、各类搜索引擎中直接查找需要的课程资源。除了从Internet获数字资源以外,还包括校外的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等社会资源、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人力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三、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相互之间的交换要建立有效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对于这一点,以前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2002年8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并依此建立了国家级的基础教育资源库,这些都标志着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开发者们可能会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忽视一些问题,这里再次提醒,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学段之间的合理衔接
每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有不同的目标。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技术性与人文性角度来考虑,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则由倾向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逐步转移至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当然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发展的不平衡,高中阶段通过共享、改编的方式适当设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能解决实际问题且能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的技能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也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分清主次。
二、实践→反思→再实践„„
任何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都需要根据反馈进行再次修改,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频繁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犹为显得重要。当教师在拥有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出现的具体情况,积极地对课程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不断完善,最终使教师设计的校本课程顺利转变为适应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需要的校本课程。
三、选好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选择合理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素材资源的收集与相关教学行为的管理,以拓展校本课程教学的时空范围,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完成各类资源管理、作业上交及评价的网络平台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如果实在存在困难,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则,选择象天空教室等一些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借签使用,帮助自己有效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教学。
四、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形式出现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亦根据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之类的指导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校本课程作品设计,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他们对某一活动或某一观点的看法。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五、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合理实施各类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拓展,设置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特长发挥与个性的张扬的现实基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全体学生都有收获的目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简捷有效,评价过程快捷实用。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其他同学或根据学生表现进行人工智能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判定谁优谁劣!
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融入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区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环境之中,在学校甚至区级部门的协调下有调不紊有序进行开发。它需要我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把握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这就需要请区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校本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评估和指导,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理论的基础,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目标,为我校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保证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
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区域推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 余杭区瓶窑一中 费建良
5、校本研究指导 青岛市教育科研网 解本利
6、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 丁革建
7、阳店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总结 李江波
8、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徐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