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
景泰小学信息技术科课题组
(从以下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应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学
科整合,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因而建议课题名称为: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通过整合的研究,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本课程,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变革的新模式、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这一段是校本课程的意义,应该摘录的是校本课程的概念)然后将整体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含义解释一遍。
二、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国2003年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区也早在0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织了5所实验学校,其中小学两所,在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白云教育信息网,),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很早也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http://61.144.246.13/xb/)
“不可否认,03年开始的新课改已取得相当成效,但伴随着改革而来的,既有 1
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目标的偏离,如国外课改理论的本土化不足,改革旧弊端出现矫枉过正等,另外,新课程体系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课改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白云区是广州市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行政区。区域广阔,城乡结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区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直接导致了区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突出”。为此我区成立“新课程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正是为了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此课题是白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重点课题。
根据“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我校是公立省一级小学,位于区教育强街景泰街,地理环境优厚,(这里从等级学校的发展,学生源状况,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去谈)。在日常教学中和探讨中,我们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少。广州市信息课的教材只有第一、二册两本,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4年,教学内容显然是不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的。因此,我们考虑,可否利用信息技术教材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发适合本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校本课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提高?
2、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变化。数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模拟、数值分析、度量与分类的能力,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教学软件来设计课件进行演示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通过操作实验的方式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的内容,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内在联系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我校曾有一节研究课:一位老师教学完六年级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后,又在信息课上执教了一节“运用excel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探讨,既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又使学生用信息技术的观点重温了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意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立有白云特色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开展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名称要变)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校领导重视科研工作,教师普遍较年轻,学历高,干劲足,在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校园学术环境。课题全部懂得操作计算机和电教平台,并会制作简单的课件。现有电教设备平台较先进和齐全,并已接入了市科教网。我校很早就开始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我校的几名数学老师也兼任信息技术课,所以数学科和信息技术科能够经常在一起教研,研究如何设计数学课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探讨课堂评价方式等。校本教研下联结成的研究共同体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开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目标是指对于此课题研究后达成的目标,包括学校的课程、教师、学生的目标)
1、构建出“ ”的校本课程体系
2、教师成长„„
3、学生„„
4、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研究和设置
2、基于校本教材的课程实施的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要求
3、基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的构建
5、基于校本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
„„
三、课程研究基本内容
1、现阶段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包括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标准,教材的运用等;根据学校自身明确的长期、整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中结合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具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研究目标,放到研究目标去
2(这是研究的操作过程,写在研究方法的实验法里)
3、采用现有网络,以web形式组建学校网站和教学资源库,包括网上收集和
本校创作的,重点是数学和信息技术学科各年级的课件、论文、案例等,满足教学基本需求,为日常教学打好基础。(这样的表述属于研究的做法,应该表述为,利用校园网设备资源,实施基于WEB形式的校园网资源库)
4、通过积累比较和学习,挖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潜力,提高教师“整合”能力。通过使用优秀的课件和借鉴优秀课例,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你这些表述全部是研究后的变化成果表述了)
5、利用现有教科研网,加强网络应用,例如bbs和blog,建成“生生”、“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平台。(应该是表述为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重点及应解决问题(此部分建议整合到目标和内容中去写)
1、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教学环节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如何通过“整合”使各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在学科课程“整合”之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键在哪里?如何进行评价?或者说,通过运用什么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途径、能力,下一步要怎样进行学习等。
3、在组建、运用学科资源库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对课件的进一步加工能力的培养。
4、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包括硬、软件可能出现一般问题,如何防止病毒攻击,及做好数据备份等。
五、研究阶段与步骤
2006年3月-2006年7月为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明确研究目标、方案。
2006年9月—2007年7月为实验阶段:以1学年为研究期力求完成上面提到的各项目标。
2007年9月—2007年12月为研究论证与拓展阶段。
2008年2月为课题交流、总结阶段。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实验法、比较法
七、最终成果的形式
校本课程教材、论文、案例、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教师和学生评价系统等。
八、参加研究人员
陈璇(组长)李志勇邱炳池林文瑶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开发关系评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新课程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策略研究》„„„„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郑飞卡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实施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研究》 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龙丽嫦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由以前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发展为当今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教学已成当前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课题。
2.我校现已有局域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物理学科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三年了,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为教学服务,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识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即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体验和金质奖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猜测、发现的积极性,如数学课中图形的认识、数学规律的发现等。
②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真实的情景,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可能性,例如:通过在计算机中对图形的主体展示,以及色线的插入可提高学生对主体图形的认识,又如平移、旋转在计算机中的展示对学生探索特征有很大的启示,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2.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3.探索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有效途径。
(二)教育发展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③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⑤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使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让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即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制定方案、实施教学,观察评价、反思改进、写出整合案例。
(二)研究步骤
①每个教师对前年教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写出改进方法。
②以校内研究课的研究形式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检验。
③与课题组内其他教师进行研究交流。
(三)总结阶段
① 收集课题组成员整合案例,编成册。
②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成效
这个课题在我校已有三年的研究。通过两年实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两年中我觉得我们课题组共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在研究中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段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年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几何教学中,图形的演示以及分解,图形的平移,以及旋转中。在这些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学习情况,提供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使用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研究,在教学中总结摸索出一些教学课堂模式。
任务驱动
讨论学习心得
教师利用信息设置情景
学生提供
预习信息
总结学习内容
3、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实践、反思感悟,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他们在本课题研究中拟定实验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各种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写出了许多课后反馈日记,教学心得体会、文章等。即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六、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①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具有辅助功能,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教学应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把新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整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精心设计方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教学素材,选择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在一堂课的把握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在学生学习的组织中,在学生学习的时间掌握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严格的把握好课堂中的节奏,才能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研究计划(精选)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信息技术与高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作一些初步的研究。计划实施时间:2008.6
计划实施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所以我准备这学期在教学中插入幻灯片课件、录像等手段,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现在的课堂,存在着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的弊端。课堂教学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我想利用计算机可以制造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有必要去合作、探究的意愿。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教学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这学期我准备在高年级的应用题、统计以及个性化练习方面利用网络做些试验。计划实施时间:2009.2
计划实施措施:
一.积极参与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论培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理念、目标、体系、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和指导,逐步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
二.参加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案例设计、观摩课、课例分析等系列教研活动,在领导的具体帮助、指导下进行本课题研究。
三、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课件,我想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老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教师积极推广。为此,这学期我准备收集、整理一些网络多媒体在数学课上的应用方式方面做以研究。
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计划实施时间:2009.9
计划实施措施: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我们总结反思上一阶段课题活动情况,并在交流时借鉴其他课题组的一些优秀经验,我们保留了一些好的做法,改进了之前一些不足,拟定本学期以下课题实验研究的一、积极创建校网络学习资源库。
除了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以及上网收集以外,我想通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形成观点、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课堂学生分组展示课件。信
息技术起到信息搜索、资源筛选和整理、交流展示的作用,这是目前网络教室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展示成果的常见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二、积极探讨、试验网络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模式。1、2、3、情景导入阶段 解决问题阶段 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
三、提高教师、学生的网络素养及电脑操作水平。
四、积极参加网络数学课展示。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总结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总结
和平小学胡伟
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网络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一阶段实验感觉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新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选择主题,确定实验内容.通过网络数学课的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制定方法,开展实验.我采用了调查法。对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状况、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学习方式等进行调查;文献法,查阅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探索途径与方法集等;教育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科教学的行动研究,探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等;测量法。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能力等的测量。
三、思考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事先拍下了路口交通状况的一段录像,把课本上的插图变
成实景,电视屏幕上有声有图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总结
和平小学胡伟 开展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已经两年了,我深深地感到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为此,今年初我就积极地投身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之中,并把我的所学,所想教给我的学生,使之同时提高。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了网络与数学整合过程中的难处与问题。思考如下:
首先是在与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必要性、不可或缺性,避免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位教师在进行口算复习时,借助网络平台,精心制作了可以实现个别化练习的复习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想做的习题组,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融入富于鼓励和挑战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更上一层楼。
其次,在与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应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有效地结合,避免简单化。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中,常见教师把文本教材简单地电子化,这种文本低层次的电子化,是很难收到教师所期待的效果。相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摸索之后,大家已认识到这一点了,新课程实施更是需要
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持,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适当运用、巧妙组合,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吸引力、挑战性。
我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
【摘 要】本文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教学基本原理,阐述本人所总结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它,就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但是数学又深具推理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它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并可以结合其他任何的教学媒体的一起作用于教学;它可以成为数学教学多元化、多层次且内容广博、可收可放的教学工具,并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1] 教学策略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能由别人灌输的,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平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兼职有了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的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让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会不求知若渴呢?
二、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听弟弟妹妹们说:那个老师好极了,我就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讨厌透了,上他的课我也不想听。孩子嘴里的话最真实不过了,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佩服你,自然就爱上你的课,这就造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主动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老师” “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结果两类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到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要心里装个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知识的挑战性
新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做“活动化”课堂的主人
何谓“活动化”课堂,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一起崭新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势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泛舟于知识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还可借助力达到彼岸,“完全”自主选择怎用达到你理想的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比如:实验式的、讨论式的,竞赛式的„„等等。当然,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如可通过网络监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感情。
信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进步的,我也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以上的观点和粗浅见解。我希望这点浅见能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帮助导正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上发挥点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