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3 00:3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对策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对策分析

湖北省天门实验高级中学 杨朝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同时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对策分析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能力的培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它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涵

国家课改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开展的主要因素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来自学校内部的原因。由于高考科目的压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客观上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不够被重视,在安排课时时虽然按要求排课,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或有甚者根本不按要求排课或少排,压缩信息技术课时课量。学校自身硬件建设投入不够,多媒体教学机房不达标或数量不足,高考报名、英语口语考试、网上阅卷等占用了信息技术课时,影响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部分学校将高中课改平台工作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来完成,致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了学生填写成长档案袋、研究型学习以及综合实践课的操作,并美其名曰这就是应该信息技术课来完成。同时,在期中、期末复习考试期间,将信息技术教学课时分给其它应试学科,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安排,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来自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原因。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与学生之间未能形成有效互动,片面的使用传统的教授模式,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课堂外,信息技术教师全揽了学校电脑的维修、课改平台管理、网络维护和打字员等工作,成为学校“公务”最繁忙的教师,却忽略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

3、来自学生的原因。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考试科目,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掌握甚至没学,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在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完成任务的差异性很大,一部分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布臵的任务,感觉有“吃不饱”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一节课都无法完成任务。部分学生喜欢玩游戏、上QQ、看电影,却不热衷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应试教育在高中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学生们总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副科,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没影响,学习认识不足,制约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1、严格执行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的要求,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新课标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开足课时,规范上课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课时不得随意占用,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坚持原则,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课,不能因为是非高考科目就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是我们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做出来的,只有我们自己重视了,成绩做出来了,学校才会重视,社会才会认可,地位就相应的得到提高。

2、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总设计者,而且还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一言一行都将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具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是教师能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学科。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上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

信息技术教研组每周要定时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大家群策群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讨论,把本周教学心得拿出来分享并就下一次课如何有效开展,谈谈想法交流经验,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要利用好全省信息技术教师研修平台和淘师网等资源,提高我们的知识储备,为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注重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教材中所涉及或提供的情境,教师只能参照,而不应照搬,否则就失去了激发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积累,多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情景,以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个性发展要求。例如:在上《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时,让学生观看申奥成功的视频和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跨栏上比赛中夺金的现场比赛视频导入信息涵义的讨论。

4、注重任务驱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任务驱动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新模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在当前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以操作实践为主,部分教师单纯采用任务驱动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在布臵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而另一部分学生直到课堂结束也无法完成教师布臵的任务。另外,一些教师布臵任务后注重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里我要特别说说的是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信息技术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如何使用邮箱时,老师首先可以用电子教室展示邮箱的作用,学生观看后会感觉很有实用性,即会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渴求知识的心情,向其讲解如何注册邮箱和使用邮箱,并布臵作业要求学生给老师的邮箱发一篇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些心得体会或高中生活感悟等。让学生在自己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其中乐趣。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我们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发的邮件中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些许想法,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5、加强课堂管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间不多,一星期为一至二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力争在课内完成教学目标,尽量不要把作业留到课后去完成。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这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保证。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却只喜欢玩游戏、聊Q 4 Q,而不热忠于学习。这种现象的产生多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了兴趣,或者是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有时会有良好的效果:(1)学生机安装还原卡并采用自动还原的方式;(2)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淡化他们的游戏情结;(3)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下载、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4)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分配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等等。

总之,如何更好的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重道远,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有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东水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22 [2] 钱柳松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3 [3] 教育部制定 《技术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 [4] 赵呈领 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 [5] 吴红香《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下旬 2011.9 [6] 廖元麒 《浅谈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 2011.2 [7] 黄慧蓉 《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 文理导航 2011.11 [8] 王沛来 王萍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0 [9] 刘中超 《浅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效率的几点体会》 科教导刊 2010.21 [10] 李文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新天地 2011.11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理念总评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经常陷入技术整合失效、教学效果不佳的怪圈。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出现缘于表演性质的盲目整合高端技术现象,就是出现只用PowerPoint作为演示工具的低层次整合现象。更有甚者,一旦真要把信息技术深入到实质性的学科课程教学时,教和学的效果往往难以保证,令人扼腕。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案例设计者陈萍老师,突破常规、勇于创新,成功地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巧用概念图工具Mindmanager等技术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学实施效果颇佳,给观摩者带来眼前一亮的清新气象,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实践场景评析

学习活动:观察研讨

(1)观察微型生态球

教师: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喜欢用微型生态球来装饰居室。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迷你生态球”,分析其由哪些成分组成。

学生:(仔细观察电脑屏幕上的微型生态球)小虾、水藻,还有水、碎石……

教师:(启动Mindmanager软件的“头脑风暴功能”,即时将学生的答案输入电脑,并且不急于修正学生的答案,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修正和完善)如果我们将这些成分归类,哪些属于非生物成分?哪些属于生物成分?

学生:水、碎石是非生物成分,小虾、水藻是生物成分。

评析:通过观察风靡欧洲的微型生态球,要求学生首先从图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由于这是一幅既赏心悦目又贴近生活的画面,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真实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成分。

(2)观看动画:“认识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上述生态球中有阳光、水、碎石和小虾、水藻就可以正常运转了吗?同时考虑一下,完整的生态球是如何运转的?针对这两个问题,如需要帮助,请点击“作用”后的超链接,观看动画,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1中的题目。

学生:结合学案上作业单,点击观看动画,边操作边思考该画面隐含的生命科学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件自主学习,组内、组间可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根据各组不同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师:同学们再想想,上课初,我们看的那个生态球由哪些材料组成?你们看看是否有补充?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应该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没有它们,这个封闭的瓶子将会堆积很多粪便和动植物尸体。这个生态瓶也就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鱼儿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哪里呢?

学生:太阳能。

教师:那么人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学生:也是太阳能。消费者吃的食物归根到底来自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而有机物中的能量,归根到底是光合作用,需要太阳光才能进行。

教师:很棒!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了。

(利用Mindmanager的头脑风暴功能,把知识框架搭起来了。)

作业单1

操作1:告诉你生态系统中需要 ___________成分。

操作2:放入 ____________,它是 ___________ 成分。

操作3:放入___________,它是 ___________成分;这三者通过___________关系,形成___________。

操作4:放入 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成分。

光有以上这些成分还不够,玻璃瓶太脏了,还需要。

鱼儿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 ___________,说明它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

通过完整地观看动画,我对各成分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___________。

把这些植物放进水里

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交互型Flash动画)

评析:①本来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但是学生肉眼不易察觉;生态系统内各成分间的关系属于宏观动态的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也不易观察到。教师通过Flash动画课件实施微观放大以弥补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直观认识不足,同时通过宏观缩小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宏观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利用交互型课件进行虚拟与现实的互补,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生命科学知识。②教师选用“生态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追问”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学习活动:模仿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制作好生态瓶以后,开始交流。)

教师:你设计制作的瓶中,所有成分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吗?

学生:是的。因为有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成分都齐全。

教师:各个成分都齐全,想必你的生态瓶也能维持一定的时间了,如何让它维持的时间更长久?请思考,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2的题目。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上的作业;教师巡视,根据各组需要进行指导。5分钟后引导分析。)

教师(第一问):生态瓶中绿色植物数量是否越多越好?

学生:绿色植物数量不能过多,否则二氧化碳和肥料不足它们就会死。

教师(第二问):生态瓶中动物的数量有要求吗?

学生:动物数量要适量,否则氧气消耗会增加。

教师:(拿出上周其他班级做好的生态瓶)这里有三个瓶,是上周其他班级做的。其中这个瓶子里的螺蛳第二天就生了好多小螺蛳,动物数量一下子太多了。造成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同学们看看。

学生:这个瓶子里的水混浊,水蚤、螺蛳都死了,生态系统不能维持下去了。其他几个瓶子的水很清澈,生物都是活的。

教师(第三问):如果生态瓶中一种动物死了,生态系统能维持吗?

学生:螺蛳死了,这个生态系统还能维持。因为这个生态瓶中消费者除了螺蛳之外还有水蚤,形成两条食物链。螺蛳死了,还有水蚤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还能维持。

教师:我刚才巡视时看到仲伟佶小组有不同的做法。它们的瓶子里只有一种生物,螺蛳。如果它死了,这个系统还能维持吗?

学生:也能维持。不可能死的。

教师(第四问):做完这个生态瓶,你将放置在哪儿?为什么?

学生:有光照的地方。因为植物固定的光能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评析:“自己动手模仿设计生态瓶,并思考如何让它维持的时间更长久”,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了实验情境,并有效地引导他们将学习活动1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教师一连串的有效问题启发下,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到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逐步展开Mindmanager学习支架进行学习和动手实验。这种在真实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学习检验知识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深入掌握核心概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学习活动:展示交流

教师: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曾经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II号”实验基地。它是一个更大型的模拟生态系统,从成分上看,什么都不缺,但是最终这个计划失败了。请同学们阅读关于美国生物圈II号的资料介绍,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2。

学生:展开Mindmanager学习支架中的学习活动3,边阅读信息,边思考作业单2中的问题……

师生交流:得出热爱地球、保护地球和环境的启示。(未发言小组,课后网络交流:http://172.16.12.25)

作业单2

● “生物圈II号”模拟的是什么?

● 建立生物圈II号的目的是什么?

● 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你从“生物圈II号”的失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评析:好的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如在分析美国生物圈II号失败的原因时,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相互关系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创设生活情境问题,不仅引导学生灵活利用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分析中,学生感悟到: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地球不是实验室,我们输不起,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教学特色点评

以优秀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于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中发生。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在本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成功而富有成效的:活动1中创设了引导学生观察的问题情境;活动2创设了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思考检验的问题情境;活动3创设了引导学生应用分析的问题情境。通过一连串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探究。“追问”的方式,更在引导探究的基础上,触发深度思考,并与即时学习评价融为一体。

多元、适度、有效的技术整合● 多元整合

与常见的整合实践有异,本设计创新性地引入并成功应用了新的技术工具:Mindmanager。通过综合使用Mindmanager概念图、Flash课件、PPT课件、数字图片,以及中国科普网络资源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一技术整合实践中,技术工具担当起了多样化的角色:①交互型演示工具:作为传播和演示教学信息的媒体工具,例如播放Flash动画、呈现图片等;②生成型认知工具: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并作为记录和生成课堂即时新信息的认知工具,如灵活使用Mindmanager概念图、输入新内容等。

● 适度整合

该教学设计并没有滥用信息技术,而是进行了有尺度的“适度整合”。在课的尾声,结合了面对面交流与网络交流。“你从生物圈II号的失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是个有人文气息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有感受,不会无话可说。首先,通过面对面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富有聚集性,而不去“舍面对面的近,求网络交流的远”;之后,又由于这是个开放论题,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只是少数学生发言,可能观点太狭窄。因此,采用了课后网络交流的办法,弥补拓展了交流的时空,加深学生的讨论。此外,在活动2设计制作生态瓶时,执教者并没有采用虚拟实验,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实践,体现出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实践感受是任何虚拟技术所不可完全替代的特点。

● 有效整合

本教学设计中,将概念图等多种技术工具与学科问题、学科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促进知识生成加工、建构理解的“脚手架”,提供了操控交互动画的机遇,以及丰富多样的助学资源,还有拓展交流的网络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学习过程,优化了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的深度认知和积极思维。此外,本教学设计的形式是自主分组学习,教师放权,学生在开放环境(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网络交流)中学习。小组的自学能力存在差别,有强有弱。利用Mindmanager建立概念图学习支架并提供丰富的助学资源,保障了分组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结语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是我在上海期间帮助筹划“上海市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专题论坛”时,与教研员唐载懋等老师共同跟踪指导的一个实践案例。

其实,这个整合案例当时所要呈现的理念是:“整合――教学设计的改进”,即通过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来完善和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水平。限于篇幅,在此我并没有就该案例的改进过程来作分析阐述,而只从案例课堂实施效果与技术整合理念来稍作评析。这也正是文本化案例评析的遗憾所在:无法作全息图式的多视角展示和还原。不过还好,我们已经尽力做了该做的,并且还将谨慎前行、不断努力……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其实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一直是困扰着很多老师的难题,如何评价才能有效?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评价——“某某同学的作品不错!”,某某同学的作品很好!”等等,其实这样的评价毫无价值,对被评价者及全班学生都毫无用处,只是补充了一个环节,走了一个过场,浪费了一点时间。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该更看重教学评价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每次评价中,引导学生说出有质量的评价,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学生评价的质量以及有效性自然会渐渐提高。当然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教学评价不仅包括书面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应当更加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情感体验、问题探究解决能力、小组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只有从表面的评价走向内里的评价,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在我们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年龄相对中学生较小,评价可能更多的具有模仿性,但完全可以从模仿开始,教师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让学生从简单肤浅的评价慢慢转变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评价。相信只要你怀着一颗始终为了学生发展的心,肯定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一定的经验,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才能更好地评价,更好地学习!

第四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分类号:迷级:U D C :编号:

教育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姓名:电话:***

时间:2012-1-5

所在单位:云南省南华县马街中学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就是要迎合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但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确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对目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如;计算机房设施不完善。以及相应对策:如;因地适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它承载着培养农村一代新人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中。因而,这一学科随着时代的进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一、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硬件设施不完善。

首先是计算机数量配臵不够。比如我校最初组建的计算机房,学生用计算机只有28台,与每班五十多人的学生数相差甚多。数量上不能达到学生每人一台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是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房一般都是建在普通教室里,只是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再组建成网络。不像一些城市学校,不但设有专门的教室,而且还铺设了防静电地板。同时,由于农村学校环境的原因,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再次就是计算机配臵较差。我校最初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电脑的兼容性不稳定,机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有的电脑还经常开不了机,有时候,在一节课中,会出现多台机器死机的情况。

(二)学生能力不一致。我从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看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低年级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究其原因所在,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够,觉得计算机是神秘的东西,在操作上不够大胆,遇到一些很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不敢处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生怕会弄坏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家中早已有了计算机,操作相对熟练,能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要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学习时间不充足。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严重不足。根据现在的课程安排,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而教材中,某些课的内容偏多,学生无法在这一节课中得到巩固练习。同时,由于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也无法在课后得到加强。因为农村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中还未配臵电脑。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多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

(四)某些教学内容不适合农村学校。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基本趋于完善,但某些教学内容仍不适合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例如:我们偏远山区的学生初中一开始接触电脑,就要求学生学习使用WORD或是制作动画等,还有大部分的农村学校的计算机均未配备音箱或耳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听到声音,因此也就不能观察到多媒体播放时的声音等。

二、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端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学生刚升入初一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学

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过电脑的和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平分在每一组,让他们互相带动。然后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层次相对较低,学生感受不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好像懂与不懂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不重要,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只对QQ聊天和游戏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就要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介绍信息技术在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方法等。在农村中学,学生初步接触计算机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再加上部分学生在校外接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电脑游戏,游戏很适合少年儿童的兴趣;他们往往对课本中的知识性问题不能产生兴趣,只是找计算机中即那些精美的图片,或小游戏。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大量的宣传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学好信息技术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还要正确的领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要更新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靠教育。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者落后的教育理念是农村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如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到位,把它看成是继体育、音乐、美术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有些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

(三)农村初中学校电脑数量不足,必须加大设备经费投入。

绝大部分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电脑数量不足,只有30台,而有的学校每班学生多达50多人,不够一人一机。部分学生只能两人共用一台电脑,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由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科教师采取适合农村初中的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对电脑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电脑,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从零开始,而且电脑数量不足,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实践表明,灵活、可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教师的水平跟不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是知识水平欠缺。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由于半路出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有些内容教学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本该细讲的内容就只能一笔带过,可想而知,如果教师都不十分明白的内容,学生又怎么能理解、掌握呢。其次是实际教育教学水平欠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可算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起步晚,没有现成的经验、方法可以借鉴,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教师自己去捉摸,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苦苦思索。因此要多组织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素质。确实,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要上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笔者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朵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之花将会开得更加灿烂。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好好探索与实践。

马街中学:董发光

2011-12-28

参考文献:

1、《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任长松。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小山

3、《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卫勇

4、《师德修养简明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贵新等主编

5、网络知识。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被确定为秦皇岛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观念上与时俱进

我们广泛深入地学习,改变了以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信息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做了这些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及广大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检测低、中、高三个年级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现状。然后对一、三、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抽样调查,由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每班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检测(均不计名字),同时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检测表”,分年级段、随机下发给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将所有检测表上交课题组,由课题组随机抽取样表进行分析。调查共收回有效检测表120份,我们对随机抽样的样表进行统计分析(详细检测表及检测结果见《我校小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前测调查报告》)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水平低?长此以往,我们为社会所输送的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又失败在哪儿?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呢?同时,又如何提高我们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呢?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决心。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培训。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有课件制作的培训;学校教育宽带网开通后,进行了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网络教学的录像;教师的培训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为了确保分散自学的效果,每个教师要定期学习,课题组及时在《学习笔记》的“理论学习”一栏的记载中进行抽查。另外,我们还请了一些教科研专家和行家到学校做现场指导。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思想磨合。什么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怎样认识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怎样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我们边摸索边实践,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回顾这一个阶段的研究进程,发现我们开始时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认为就是上上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然而正是这迂回曲折的过程,才使我们的研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二、实践中勇于探索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这一阶段下发给教师学习任务,学校花钱为教师订阅资料,扩大了教师学习的面,提高了教师自学材料的质量。另外,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向专家行家请教。外出学习习近平到中心校,远到秦皇岛,北戴河等教科研强校,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好课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为确保外出学习的质量,课题组成员每次学习回来后都要写好小结。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还请县教研室对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进行指导,促使课题组成员尽快成熟。

2、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该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跟年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每学期上缴一份课件。(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平时写得也比较勤,但在前几轮课题研究中,均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不高,与课题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我们经过商量,经校长室同意,在原定论文发表、获奖发放奖金的基础上,所撰写的课题论文再提高50%的金额,促使课题组教师善于积累,积极思考,撰写反思自己研究动态的论文,课题组成员获电教方面的奖项(4)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确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几个课题组,意在全面地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但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我们发现这个设想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在音乐、、美术、活动课题组的人员过于薄弱,而且随着新学期教职员工的调整,这影响了音、美、等课题组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面铺得过于大,精力够不上,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因此,我们及时对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了调整,重点抓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在一年级试点逐步推进,争取扎扎实实地取得一些成效。

4、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根据课题组人员分布情况(语文教师居多,高年级语文教师特多,数学、英语、老师较少),我们利用语文教师居多的人员优势,先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包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5、结合实际,资源共享。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创建资源库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实验教师平时制作的软件需要妥善保存,实验教师讨论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研究范围毕竟有限,需要借鉴和学习,教学软件需要共享,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课题组于2005年5月开始组建小寨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2、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05年11月,我们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下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丰台二中教科研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以多媒体和电脑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时代。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模版)

    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马素平本课题被确定为呼伦贝尔市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两年的研究,我......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精选五篇)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一、调研的背景与课题提出 1、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研究的目标: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研修反思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

    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探索5篇

    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内在感染......

    关于全县初中政史地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全县初中政史地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10年5月20日 作者:胡树林 方忠荣 文章级别:1 级 责任编辑:方忠荣共有 6 位读者读过此文 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靠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7月28日下午听了金立志老师的演讲,我获益匪浅。因为我是一位地理老师,对于地理而言,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地图,而利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