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2 05:3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丰台二中教科研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以多媒体和电脑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时代。电脑和网络技术的产生,不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远大于以前所有技术革命的总和,在军事、医学、工业、农业、航天等各个领域都产了巨大的变化。

当然,多媒体和电脑网络技术的产生对于教育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以计算机和电脑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理想化的情境;计算机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电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交互式操作更加方便,使得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更加现实。这些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搞好素质教育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和要求。试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故疾。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推进、良好的政策导向、科学的理论和优秀的实践经验支持。

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很多中小学校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通过整合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有很大启发。但是我们没有发现适合我校情况的、可以拿来就用的现成的模式。

我校历来对教科研十分重视,多年来参加了联合国ESD项目、多元智能、微格教学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教科研氛围浓厚,有比较好的科研环境。在学校内我们每学期进行说、听、评课的活动:由主讲教师说教学设计思想、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其他同科教师和主管教学的领导听课、课后进行评课,在此活动中一定要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但是思考和总结得不够。有的教研组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有视频、FLASH动画、音频、图片和课件等,但是整理得不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学生对老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反映缺乏系统的统计和分析。

我校也进行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但是不够系统、也不够完整。所以在“十一.五”期间参加市电教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重新设计和编写教案、进行教学实验、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评价教学活动,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性的、可操作的东西。

二. 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

整合:将整体的各个局部重新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整合就是整体协调、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策略:指为实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系统和程序系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

整合是一种新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简单应用,而是由于信息技术融入了学科教学,使学科整体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整合意味着学科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学体系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整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主动调节、相互渗透,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一个新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效进行体验、探究、合作、接受性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使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整合是一个积极的协调过程,不是被动的纳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各个要素积极地有效地相互作用、主动协调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采用最佳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

三. 研究内容

我校在“十五”期间进行的“实践、意义、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和“多元智能研究课题”等课题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案编写、教学实践、效果分析等工作。我校还出版了《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元智能“问题连续体”与课堂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 书号:ISBN7-88050-144-4)其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其他科研项目中也有很多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绝大多数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有的用得好、有的用得不太好。尚缺乏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来总结。

本课题则可以利用以上案例,结合我校说、听、评课活动,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来分析、总结;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搞一些新的教学设计;开发一些教学软件;整理和开发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系统调查学生对于老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反馈;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等。概括起来有一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系研究。4.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5. 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6. 课件的制作方法、要素、形式与课件合理应用的研究。综合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四. 研究的目标 1以新的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式,形成学科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与教学结构。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通过本课题研究,建设优质学校资源网站和共享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五. 研究方法

因为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有天然的实践优势。我们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各课题组各学科自身特点,分别采用试验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六. 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 成立本课题的总课题组。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收集、总结、形成研究成果,对子课题进行开题评审和结题验收。并负责形成总的阶段性报告和最终的结题报告,向市馆汇报。

课题组组长:李真(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赖力敏(校教科研室主任)

孙文杰(电教组长)

课题组成员:赵爱香、郭莹、苏从尧、周圣烘、陈建奇、单丹雅、廖大伟、张伟、时新晔、张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朱克西、胡彦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王红、曲艳春、王瑶、石文亚、白杨、张全武、施桂芝、邢鲲鹏、曹健、张春英、胡文敏、胡小瑜、郭丽萍、刘丹、宋涛、范新敏、楚晓梅、熊路生、王国栋、张禹、刘芳、赵建海、李玥。2. 下属6个子课题。我们选了两个文科(政治、地理)、两个理科(化学、生物)和两个小学科(艺术和通用技术),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由学科教研组与部分电教教师、网管教师组成。他们都是年轻而有朝气,电脑应用水平较高。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了选题,制定了教育科研方案,开展系统和具体的研究。:

⑴政治学科:《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评价,侧重于资源的整理、编码、建库的研究。组长:赵爱香,组员:王红、曲艳春、王瑶、石文亚、白杨、张全武、施桂芝、刘芳、范新敏。

⑵生物学科:《在我校生物课堂教学中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组长:郭莹,组员:单丹雅、廖大伟、张伟、时新晔、张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张禹。

⑶劳技学科:《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组长:苏从尧,组员:邢鲲鹏、曹健、张春英、楚晓梅、王国栋、梁彩龙。

⑷地理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教学资料的整理开发和校园网的应用。组长:周胜烘,组员:朱克西、胡彦玮、李玥。

⑸美术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效果研究》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效果研究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的研究。组长:陈建奇,组员:胡文敏、胡小瑜、郭丽萍、刘丹、宋涛。

⑹化学学科:《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研究当创设的情境在综合优化社会因素、教学因素时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所以我们选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来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组长:黎敏,组员:李化年、肖春园、汪继红、王艳萍、陈松、张和威、尚荣荣、王庆兰、果美祥、王洪丽、马丽华、董金秀、杨文红。

3.他们的研究是相互独立的,又是互相关联的。他们的研究目标是很接近的,属于同一范畴。他们定期进行交流与互动,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总课题组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统一提出要求、督促和检查,进行培训、指导与管理。七. 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5年: 日程安排如下:

2006年6月—2006年9月 可行性论证和开题、申报。2006年9月—2008年6月 研究与实验的初期阶段。

2008年6月—2008年10月 阶段性总结,评估前一阶段,制定下一阶段任务。

2008年10月—2010年6月 研究与实验的后期阶段

2010年9月—2011年6月 总结、评估。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八. 课题成果 ⑴ 撰写结题报告 ⑵撰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若干案例和案例分析; ⑶编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若干论文; ⑷摄制一批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并且请专家评述; ⑸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软件和资源库;

九. 研究经费

研究经费由学校承担。

丰台二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2006.6.1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与方法研究》2008—2009学年度课题工作总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10-4-19 0:50:29

2008~2009学年是我校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研究的第二年,本学年,我们积极贯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注重反思、改进、总结、提高,在课题研究稳步推进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和交流,深化对整合理论的领会和认识。

全体教师能够根据学校安排认真学习本课题的理论文献及相关论文资料,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意义,各教研组能够定期落实组内研讨,安排中心发言人,交流心得体会,逐步在寻找 “整合点”,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达成度”方面形成共识,并成为评价“有效整合”的重要标准。

本学年开始时,学校邀请了行知学校徐文良校长来我校讲学,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来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生动活泼,说理透彻,为我校全体教师做了一次高水平的校本培训。

对于区教育局组织的专家报告会,学校每次都能及时选派课题组成员参加,积极参加交流研讨,通过专家的引领提升课题研究的层次和质量。

二、立足校本教研,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也是深化课题研究的基本依托。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活动突出同年级同课异构的特点,要求各教研组统一确定课题,同年级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确定时间集中交流,确定上课时间、地点和上课教师,展示集体备课成果。集体备课要求提倡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学校教研课题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组织公开课教学。上课结束后,及时对公开课进行集中评议。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各备课组能够积极克服时间短、任务重、活动多等诸多原因,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注重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突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更新教学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听课教师能认真记录,积极反思,及时组织评议,交流探讨,取长补短。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提取有效案例,开展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活动结束后,及时上报教学设计、讨论记录、听课及评议记录等材料,做到真实完整。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率,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动画脚本,上交给东师大课题专家指导组,进行软件制作,以丰富课程资源。

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发挥区域内同伴互助的效应。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组集体研讨,交流课题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内容包括市区“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展示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展示活动、学科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中心备课组研讨课、市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大教师踊跃参加各类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多看多听,积极参与研讨和交流,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自我促进,为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我校还积极在校内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展示课活动,先后推选伍纲、陈燕等老师的课题展示课,供全校教师观摩学习,研讨评议,总结提升,促进课题的研究活动。

本学年,学校积极落实区教育局“五个一”主题实践年有关“千名教师手拉手”活动,和新安江路小学老师开展了“两校联手,共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活动。此次活动给大家带来了两节精湛而成熟的信息技术整合课,两校教师分别开设公开课,其精彩的课堂语言、高超的朗读技巧、娴熟的课件操作、新颖的教学设计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活动最后,听课的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评点,一致认为这两节展示课很好的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实时交互反馈的方法和技巧,本次活动有力促进了两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以赛代训,开展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活动

本学年,教务处根据学校的部署,组织了大规模的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大奖赛活动,活动涉及到初中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等各学科,共41节课,由学校领导班子、教务主任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评委分文理两科进行评比,统一评分标准,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表现当场打分评价,教研组和课题组成员及时进行评议和案例评价,学校在活动结束后还将及时进行总结和表彰,本次活动其开课教师人数之多,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之高,研究风气之浓厚,为近年来少有,初步达到了让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模式,在交流切磋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目的。

在校内评优的基础上,学校推荐5位教师参加市区中小学语文、体育优质课比赛,并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学年末学校还推荐了各科学科优秀教师参加下学年瑶海区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本学年我校在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的重要成果有:2008年10~11月份,学校推荐陈红、葛庆武两位老师在区内评比的基础上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分获一、二等奖。路萍、刘进两位教师还在瑶海区首届教师课件制作大赛中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此外,刘进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瑶海区第七届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获得中学组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并获得团体二等奖。在合肥市中小学生计算机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人。

五、撰写论文案例,展示研究成果。

在课堂教学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学校鼓励教师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2008年瑶海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蔡蓓老师的教学设计《Module5 Unit1》荣获区级一等奖。合肥市二00八年英语论文评比,水维迟老师的论文《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几点思考》获三等奖。在合肥市陶行知研究会、教育学会2008年度年会论文评比中,路萍老师的论文《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到底》获一等奖,孔志刚老师的论文《关于初中历史课堂中激励教学的几点思考》获二等奖。

2008年11月,教务处推荐了10篇教学论文、8篇教学设计和8个教学课件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作品评比活动。2009年4月,又推荐14位教师的课例课件、论文和教学设计参加瑶海区和合肥市电教学术作品评比活动。2009年5月,学校还组织召开庐东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推荐傅文丽、陈霞、沈一媛、路萍、陈燕、刘进等六位老师,交流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经验,促进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

同时,学校要求各部门注意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及时整理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设计、课件、论文等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六、完善制度建设,保证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

本学年,学校继续执行《教学常规及教研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对公开课、听评课、教研组研讨、教科研成果等各类教研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明确具体要求和考核标准,以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进一步推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还制订的课题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课题组主要成员的职责,加强过程管理,增加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为进一步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学校还制定了《合肥市庐东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试行)》,根据导向性与校情相结合、团队协作与个人争先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公开、公平、公正性原则,对校内外组织的统一考试进行考核评价,并实施奖励。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班级教学质量管理奖和学科质量优胜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非毕业年级调研测试奖;小学毕业年级调研考试、初中毕业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成果奖等,确定各项奖励标准与奖励办法,并对优秀学生和突出进步学生进行奖励。本办法体系完备,立足学校实际,经过反复的酝酿和讨论,广泛地征求并进行修改完善,对于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随着本项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课件制作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力有了整体上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学校应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课程研究等方面紧密结合,集中力量,聚精会神,进一步深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

合肥市庐东学校

2009年6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金华一中 姚爱姬

内容摘要:从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管是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上都有新的突破,教学正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工作也更有意义,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策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分析,愿与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学科特点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从2000年刚刚被确定为必修课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学科特点 ⑴ 综合性

从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⑵ 基础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关照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并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⑶ 工具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从未来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⑷ 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技术领域内容的信息技术其性质就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见新标准),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并籍此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⑸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这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特点相适应;同时,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的较大差异性,只有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运用开放性教科书(具体要求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灵活性),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才能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⑹ 层次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采用分班教学或同班异步分层教学等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浅析教学策略

1.针对“综合性”的教学策略 ⑴ 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论,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⑵ 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有理科性质,也有人文特点。要软化学科间的界线,使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补充,手段上取长补短,切实地进行学科整合。比如,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INTERNET来学习其他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发现、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不足,促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扩展与深入。

2.针对“基础性”的教学策略 ⑴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

面向全体,是指不仅要照顾困难生、激发优秀生,更要关注中间的这部分学生,要“盯着中间,兼顾两头”,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思维过程,注重方法获得的指导、总结。如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选择对象”这一操作的方法,总结出鼠标右键无处不在的功能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操作中的一大片问题。另外,“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避免求难求多求全求快,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已会了什么,不会什么,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障碍在哪里,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及时采取对策,或个别辅导、或分小组讲解、或集体回授,夯实基础,防止学生食而不化,奠定他们在信息处理技术层面上的基础。⑵ 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教学中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提取出为学生所熟悉、所喜爱的素材,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各子任务,各子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但任务驱动并非万能,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神化和泛化。

比如:在Excel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个围棋盘,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玩”中掌握单元格区域的选择,边框、底纹的设置,自己名字的输入,字型、字体、字号的设置,单元格的合并,日期、时间的设置等,并结合绘图工具在上面“走”棋,对而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能考虑制作更加精美的橡棋盘与橡棋子。因为学生比较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针对“工具性”的教学策略 ⑴ 积极引导,提高认识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相关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结合身边的一些实例来讲述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直接领略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优异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凭借校园网或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或交作业或发E-mail或在线交流等),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性的认识,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⑵ 创造条件,鼓励应用

即与课堂教学相联系,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服务。如用Excel帮助管理班级财务,寝室室徽的制作、班报的排版与编辑,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学生都可以用所学技能,来为其提供各种帮助,而这种实际需求又会激发学生更好地学生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针对“实践性”的教学策略 ⑴ 演练结合,精讲多练

“演”是指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的“练”是指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精讲多练”是指对错误的认识、模糊的概念、易错的操作以启发性为原则,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为学生排除谬误,引发思考,开拓思维;再者,结合练习,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拓展“应用”的层面,提高学生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

⑵ 课外实践,以用促学

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得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如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班级网页制作,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资料查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电子作品制作的竞赛,这些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拓展、加深所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思维,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热情,极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5.针对“开放性”的教学策略 ⑴ 端正态度,增强主动

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很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其原因是往往是功利思想太浓,认为信息技术不要高考,“只要会考通过就成”,学不好也“没什么损失”等,由此引发了许多不良的行为。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耐心地开导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多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 注重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就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是开放性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跨越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没有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学好本门学科,而探索过程本身又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目标的关键。教师要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⑶ 利用差异,提高资源互补

即充分挖掘学生各种差异性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环境各异,其性格特性、心理素质、能力倾向各不相同,各人间的差异性明显,教师要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来充分利用。比如,通过学生位置的有意安排,或利用小组的形式,或通过结对的方式组织好学生的协同学习,化劣势为优势,提高互补效果,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6.针对“层次性”的教学策略 ⑴ 学生及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性的不同可通过测试、考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分层,再依据各层的学习水平,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目的是让学得慢的学生来得及吃,学得快的学生吃得饱。学生的层数可根据学生具体人数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来确定,通常分为A,B,C三层。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及学生学习的快速分化,要及时地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以适应相对的变化。对于一些变化特别快的学生,可以一经发现,立即调整,推动、鼓励学生由低层向高层递进。

⑵ 辅导与评价分层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可根据各层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进行,对基础好的少数A层学生,“帮导”的目标是拔尖,加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励善思考、善提问;对大多数的B层学生,目标是整体提高,要求他们“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对于学习困难的C层学生,目的是达标,重点为“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鼓励他们敢实践、敢操作、敢提问。同时,评价也要根据各层不同的特点分层进行。例如,C层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对评价又非常敏感,教师可以放大其优点,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主动的探索„„,在全班充分肯定,多加鼓励;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做法可以在层内及时地加以纠正。总之,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使它真正起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以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 李勇帆 教育技术通讯 [2]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章慧敏 傅德荣 教育技术通讯

[3]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 姚爱姬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第6期 [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时间:2010-05-10 10:42:54 来源: 作者:上音附属安师实验中学 饶敏 点击数:1819

摘要: 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目前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既然他们感兴趣,但为什么又不想上课?即使上了课,也沉迷于课堂网瘾中,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经过了五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网瘾

正文: 信息科技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的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象橡皮擦那么好用的工具,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了,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而且,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教室中上,在网络环境下上课,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是课堂上自发的进行QQ 及进入各种聊天室中聊天,这类状况以女生居多。二是控制不住自已进入网络游戏,这类状况以男生居多。学生进入电脑室后的第一动作是上网,看看网友上线没有,如网友在线,即开始打招哹进行聊天。每个人一般都有10 个以上的网友,而玩游戏者则抓紧时间,进入相关网站,继续上次未完的游戏。老师上课了,很多人根本不听,老师走过来,立即将窗口最小化或关闭。老师眼快不如他手快。这两种情况可以通称为课堂网瘾。面对此类现状,我们要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 分析种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误认为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认为上课就玩玩电脑,而事实远非如此。除了上机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还要掌握必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受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诱惑”。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它平时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在线,学生可以按在线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秘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受到拒绝和奚落而造成的难堪。再加上QQ 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由于青少年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上网QQ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上网QQ 的大好时机了。

现在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多是根植于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取材于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武打小说,迎合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互动功能,使网络游戏者进入故事的仿真环境,在虚拟的环境中对自己所扮角色进行自身价值的创造,努力攀升。游戏者在那里是行为的主体,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的业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指挥水平,所以极能吸引青少年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在心理知觉与认知形态上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当他取得进阶时会表现出一种比人优越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亢奋,激励他向更高阶次努力,这种亢奋的精神使他不顾一切地(时间、精力、金钱、学校规章制度、教师和家长的规劝)继续下去,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使他完全专注投入于非常狭小的注意焦点中,这种心理效应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对于他们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负面影响是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症。找到了原因,就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对于教师,我们应清楚,与其它基础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但如果用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就把该课程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要求给忽略掉了,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严重畸形。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络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一,鱼龙混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及管理不便,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等污染社会风气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数字化信息,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无用,以及如何获取有用信息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将很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随便下载信息,拒绝迷信、污秽信息,不搞恶作剧。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复制操作”时,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图片、文字,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健康的、益智性的游戏的同时,还要告诫学生那些不健康的游戏玩不得,更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荒废学业。

一、从玩游戏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新课的引入融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的学习,自觉的学习。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如果让学生上课直接去学习,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而强迫其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如何用鼠标”的过程中,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 Windows 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游戏顺利的完成。学生在纸牌的移动过程中,他们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再结合教学目标,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这样,经过一、二节课的练习,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通过这个办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二、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不是很容易能被学生所理解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将深奥的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多运用能被学生理解的事物。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通常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我就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等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因此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由于以上的原因,我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当的给学生以指引,一般计算机是不会出毛病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它们的实践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读。很多初中学生上计算机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失去学计算机的积极性了。我们应该多运用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刚开始教学word97 的时候,我先利用windows 中自带绘图软件让学生进行自由绘图,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画出了小鸟,大树,汽车等很多图画,还画出了一些很有想象力的图案。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的机器中装一些学习软件,来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了,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加深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的更轻松更愉快。

五、在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很强,必须给学生讲述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走在其他学科教师的前面,把有关计算机方面信息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同时也可以开阔同学的视野。例如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鼓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使他们更喜欢信息技术课。

六、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一般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其实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而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顺序更有利。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这样,一些好奇的同学也跟着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误操作,如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 windows 的外观显示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烦,此时不妨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提到前面来,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含义,并使他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会再做同样的误操作。这样,不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七、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发一个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我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多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的任务。不难看到,热衷于上网的学生,特别是上网QQ 的学生,他们的键盘指法极为熟练,有的几乎到了运指如飞的地步,可以同时与几个网友聊天。中小学生大都使用汉语拼音汉字输入法,这部份学生的汉语拼音相当准确。这就为将来学生从事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时的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为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努力拼博、开拓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作用,其效果不是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所能替代的。

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事实,现在中小学生上网玩的大型的网络游戏中都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不懂玩的,那么是谁教他们的呢?一般是他们自己看书摸索或同学互相教会的,其实这就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里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更为难得的“自发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自发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具体地看到,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如何去引导。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将学生这种发自内在的学习精神引导移植到课程的学习中去,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总之,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何来上好这门课从而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过了五年的教学实践,我意识到:应努力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有趣,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不断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策略浅议

临泽县城关小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它,就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但是数学又深具推理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它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并可以结合其他任何的教学媒体的一起作用于教学;它可以成为数学教学多元化、多层次且内容广博、可收可放的教学工具,并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能由别人灌输的,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平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有了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的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让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会不求知若渴呢?

二、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听小学生们说:那个老师好极了,我就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讨厌透了,上他的课我也不想听。孩子嘴里的话最真实不过了,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佩服你,自然就爱上你的课,这就造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主动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老师”、“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结果两类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到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要心里装个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知识的挑战性。

新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做“活动化”课堂的主人。

何谓“活动化”课堂,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一起崭新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势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泛舟于知识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还可借助力达到彼岸,“完全”自主选择怎用达到你理想的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比如:实验式的、讨论式的,竞赛式的„„等等。当然,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如可通过网络监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感情。

信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进步的,我也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以上的观点和粗浅见解。我希望这点浅见能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帮助导正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上发挥点滴作用。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浅谈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学科新认知与教学策略

浅谈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学科新认知与教学策略

金华市江南中学

金星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新高考下如何重新认知信息技术学科,从重要性、实践性、综合性进行分析认知并归纳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高考

学科认知

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是一种通有工具,同时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方面有其优势,是培养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规定从2014届高中学生起,学考每年4月和10月举行,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同期进行。新高考政策规定,除语、数、英之外,考生须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下面仅以个人观点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高考改革下教学的认知与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的认知 1)学科重要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课程历来是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游戏课,被广大非专业教师认为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借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课也火上了一把。2009年浙江省将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是第三类考试,对应现有的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院校,考试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考试,侧重考查技能型能力。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到高考层面。但毕竟是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的院校才需要考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本科院校是不参考这门学科的成绩。所以很多家长孩子认为,我的孩子是读本科的,可以不需要重视这门科目的学习,只要学好语数英文综或者理综就好了。2014年省教育厅又下发了七选三的选考的新高考方案,在浙江的新高考方案中,浙江考生的选考科目范围比上海多了一门“技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此前公布数据显示: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11”高校均有专业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以浙大为例,在已公布的24个专业(类)中,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选考科目范围是2门:物理和技术。厦门大学已公布的2017年在浙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中,数学

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软件工程的选考科目都有3门:物理、化学、技术。根据规定,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如果考生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就能报考这些高校的相关专业了。

从以上几方面数据表明,信息技术这匹黑马的异军突起是大势所趋。在整个大数据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就是掌握命脉。所以我们从学生、教师到家长、学校都应该重新认识这门学科。明白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所在。

2)学科实践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技术这门学科,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就目前来说,多数就业岗位需要技术,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毕业生。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非常看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动手能力强,对大学的专业学习有帮助。技术让学生对基础的产品有初步了解。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重在理解技术与设计,学习设计的过程,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学习运用技术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问题。现如今信息技术从原有的上机考试变为笔试模式,加大了学生的一个应试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一个教学瓶颈。但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一个落实能力,以往学生上机操作,可以通过临时的练习及突击培训即可获得比较不错的成绩。新高考下实行笔试之后,更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及实践操作的落实情况。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上到老师下到学生的不重视,导致课程不够落实,基本以应付为主。所以新高考下,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自我的素质,迎头赶上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专业水平,才能有助于更好的适应新高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生应该端正学科认识,努力落实实践所学知识,通过一步步的积累及实践过程中提高巩固。学校应该加强整个学科的一个培训基地建设,提供相关的场所及设施让学生更好的实践运用所学,而不是纯理论化教学。

3)学科综合性的认知

新高考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合二为一成为七选三科目之一。计算机科学最初的理论基础是数学、逻辑学、物理基础和电子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如语言学、心理学、工程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材料学、光学、生物学等等,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所教知识包括多媒体、编程、算法、计算机基础等各方面知识。有很多时候某一块知识点会结合多个学科,例如算法编程,他必须有数学的计算逻辑思维,也要有通用技术的环节与步骤。通过一系列综合才能解决相关问题的求解。

二、教学的策略 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现在实行笔试考试,理论知识将比操作知识更加侧重,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文化知识,让知识点得以巩固。减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界限。加大各学科的关联性,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抽象的虚拟世界的一个模板,方便学生记忆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进。每堂课提供一个导学案进行课前课后的预习及复习。建立信息技术课堂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归纳梳理,将杂乱的知识进行整合。

演练结合,精讲多练,课外实践,以用促学

“演”是指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的“练”是指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得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端正态度,增强主动,注重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耐心地开导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多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是开放性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跨越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执教者,在平时日常工作中紧随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特性不断积累、多学习多研究反思。在这从未有过的机遇面前,把握机会勇敢接受挑战,走出新的一片天地。打响新高考的第一枪。

参考文献

[1]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曾小青 [2]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姚爱姬

[3]新高考模式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舒霓芳 [4]中学信息技术课综合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苏文凯

[5]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信息技术浅谈

邵金丽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高 坎 中 学

2009.9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1、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基础。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着学校教育的“技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更快更多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永远是教育不变的宗旨,如何培养成就人才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必然是教育研究领域永恒的主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占有主要份额,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其为有效的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型人才的快速成长,进而使教育更好的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自然成为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为有效解决信息时代教育的面临的问题——培养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教学应用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学校在实施全国中小学现代技术实验校的项目中,加大了资金投入,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所有的班级和办公室,这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七个学科开展研究。

2、研究内容和目标 2.1、研究内容

2.1.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2.1.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2.1.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2.1.4、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研究 2.1.5、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 2.1.6、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2.1.7、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研究 2.2、研究目标 2.2.1、认知目标

·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开发适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软件资源; 2.2.2、发展目标

·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研究理论基础和原则 3.1、理论基础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新的课程改革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应用建构主义思想。体现出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主观客观相统一的教学方式。3.2、研究原则 3.2.1、客观求实原则

在实验研究中,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要正视和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一切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不能对事实抱有偏见,不能按个人主观愿望修正事实。3.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验研究既离不开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又离不开相应的实践。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获得的材料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形成科学理论,实验研究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形成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3.2.3、发展性原则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3.2.4、一致性原则

课题的选择,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目标相一致。3.2.5、结合性原则

课程学习方法步骤的设定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发展水平相结合。

3.2.6、适度性原则

避免学生思维紧张、脑力活动强度过大,在题目选择上注意适量、适度。

4、研究方法及步骤 4.1、研究方法

本实验以文献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行动研究。研究实施过程中应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注意寻找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运用教育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4.2、研究步骤

整个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即实验初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时间为2010.9-2011.7 4.2.1、实验初期(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培训教师:成立课题研究指导组和实验组,组织课题开题会,学习国家、省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文件,学习专家、学者关于实验研究理论,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有关教育科研方法,提高研究水平。配备专职计算机教师,以周固定课时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提高实验教师 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各实验学科制定实验计划。

4.2.2、实验中期(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要求与学校教学同步开展实验研究,把握整体性、突出教学性,并重视技术性,着眼于科技的新发展,遵循现代科技实验研究的一般原则和特点,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集体讲座交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分析实验研究工作,开发教学课件、学科专题网站。学校指导组成员及时参加专项课题组织召开的培训指导活动,指导学校实验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全面体现实验思想,进行中期实验总结交流,把优秀案例组织观摩研讨,使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融合教育整体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2.3、实验后期(实验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在专项课题组的指导下,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收集优秀实验研究论文、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接受总课题专家鉴定组的评估与鉴定。

5、实验组织与研究人员

指导组

组 长:李成录

成 员:李昕 丁金波 毕延松

实验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各组教师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心得与体会 宿州十一中 数学组 刘燕舞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的心得体会 宿州十一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态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态教学策略研究 姓名: 工作单位:辽宁省建昌县碱厂中学联系地址:辽宁省建昌县碱厂中学电话:刘玉奎0429—74010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态教学策略研究 摘......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最终定稿)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出台,内容包括3个类别9个项目25点,这已成为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当今世界,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特别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再以单一的黑板式和文本式来传递......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小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质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好,都是教育教学范畴中的行为,可以说,教育教学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要师生分别具备的能力 答:信息技术植入学科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