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1: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一篇: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1、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凝练着一种价值判断,从而

形成了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其与资本主义当代价值观截然不同,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价值观应是更符合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对“应是”的问题解决较多,没有“如何是”的问题解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科学逐渐关注到人及群体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条件等问题研究。系统梳理、批判、借鉴这类研究,能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理论内涵。

2、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时代的呼

声,需要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而共产党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建设者,其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无疑关乎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发现共产党人价值观中的杂音,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借鉴社会科学中的最新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3、价值观研究对党建科学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党建科学化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

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可以为党建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站在一个更加科学的角度,完善党的思想建设,为其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式。

实践意义

1、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对在党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有重大的意义。一个政党能否有效地的行动,取决于广大党员的观念是否正确,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党组织党员执行路线政策走样,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处在现实利益矛盾之中,研究党员的价值观变化即形成根源,有助于在当代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对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政治感召力和向心力

至关重要。当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不顾党纪国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破坏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可是依然涌现出了,杨善洲等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崇高信念,画出了时代强音。前后对比,价值观在个人内心力量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去进行党的思想建设,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从中华民族崛起的角度看,它不仅仅关乎社会主义事

业的实现,同样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铸就出新的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升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仅是党的问题,也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问题。

研究目标

论文选题,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多学科知识,明晰个体价值观及群体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结合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变化和问题,对“如何提炼和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理论。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个体价值观及群体价值观的形成问题,以马克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价值观的形成问题,以人为本,提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2、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历史梳理与总结,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从近代中国革命及现代

化建设中梳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探讨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3、提出系统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路径,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党建科学化,提供理

论支持。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变成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策略,而我们正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革命(夺取政权的道路)、建设(阶级斗争为纲还是经济为中心)、改革开放时期(是否僵化理解社会主义和走回头路)都有正反经验教训。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具有民族化,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都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民族精神更加重要!失去自己的传统,放弃自己的特色,就是自毁长城。俄国反省:苏联解体绝对是历史性错误。(曾经是小生产者汪洋大海的中国)中国更加不能随便自我否定,否则就是乱自己阵脚。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科学理论总是在发展之中发挥作用和得到发展。自然和社会科学皆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中国共产党开始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并结果,就必须将其理论形式转化为实践形式,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实践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表明,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向实践形式的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其他转化都以此为目的并为此服务。

第一,我们应毫不犹豫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规律的认识。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第三,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共产党对执政党的认识。

总之实践与创新都没有止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201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备考,顺利通过笔试,一举成功!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没有止境的过程;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党的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自觉深人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创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时俱进的品格、有效整合与超越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为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全面重大的指导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我们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大的现实实践意义。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正确认识和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创新。没有一定社会实践矛盾发展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理论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创立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共产主义、科学发展观产生和贯彻的动力都是人民群众思想和科学态度的高度统一。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破解这些矛盾与问题,引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科学发展之路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有效整合与超越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这样理解发展的:增长不等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增长。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国家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带来了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不等于增长,但离开了经济增长,发展就无法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本条件的,在增长的前提下,才能呈现发展的内涵和成果。

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全面重大的指导作用。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充分表明,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和全面的指导作用。作为战略思想,它将成为谋划所有工作的准绳,为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引领全体人民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加以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这正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程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受益者,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为了人民群众,同时也要依靠人民群众。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失去了本真意义和力量源泉,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路在于发展,希望在于发展,前途命运系于发展。然而,怎样发展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是几代人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有加快发展的经验,又有发展受挫的教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了不少弯路,这一切都与我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执政兴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崭新理论,使之成为包括发展指导思想、方向与目标、实现途径与评价标准在内的一整套发展理论,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关于发展的理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总体到局部,都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逐步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对指导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罗文东 山东社会科学 2009,(7)《科学发展观基本价值取向探析》潘先建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2006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胡锦涛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探析》 毕红芳,李丁宁 求实

2010,(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

人民日报,2007.10.25(1)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它的关键是要抓住发展观与世界观、方法论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 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深人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将进一步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自觉性。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引言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要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恢弘过程中,深刻总结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

1、科学发展观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方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过程。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改变,扭转了以往要物不要人的片面观念和偏颇做法,这是发展观理论质的飞跃。因此,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价值所在。以人为本理论价值的内涵还体现在, 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 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和谐、完整的发展, 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以及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 不仅仅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于解放人、发展人, 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价值、目的和依归所在。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以研究解决发展问题为着眼点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和发展特质。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升华为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探索相联系,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相继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互为促进,等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以科学态度总结长期以来发展经验的产物,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把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从总结历史和着眼未来的结合上,融会贯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并成功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发展理论。可见,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除了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新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表现。从我国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调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是非常鲜明重要的思想,是发展思路的亮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要从思想上弄清为什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认识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目前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在新的历史起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引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时,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运用不够、结合不紧、贯彻不实、找不准切入点、片面主义、以偏概全现象,必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汲取力量,全面拓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和途径。用科学发展观检验、推动、促进、指导、完善各级立法工作,好的经验要融入政策、制度、规章、法规、地方或部门法律法规、国家法律和军规,融入计划、中长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融入国家标准,注重解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缺失和制度障碍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发展方式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与已有的制度机制相衔接,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基层上下贯通、统一协调、科学配套、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并适时实现科学发展观“入宪”,健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刚性制度安排,建设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法治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选择

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才能更加和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与其利益相关。要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和价值标准。“ 五个统筹” 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举措。面对体制转型所带来的种种不和谐,通过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转型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按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利益,才能实现发展的和谐。科学发展观从实践角度为当代中国人的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原则,从而使被扭曲了的实践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这应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实践价值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既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又关爱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又注重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既坚持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和谐发展, 又坚持对外和平发展, 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代化的实践应该采取协调发展战略, 应当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原则, 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 也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选择。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结论

在当代中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实施, 已经并且必将继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境界,而且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到2020年“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将引领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 1] 李士坤.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2] 曾庆红.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J].求是, 2007(6)[ 3] 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01)[ 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 2006 [ 5].李爱萍.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科学发展观[J]求实, 2005,(S1)[ 6] 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东岳论丛, 2004,(01)[ 7] 潘博.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解读[D].黑龙江大学, 2010,(11)[ 8] 李君如.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 9] 张纯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D].安徽大学, 2004 [10] 徐苗苗.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D].新疆大学, 2005 [11] 魏淑元.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09,(03)

下载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与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

    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一、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这次实践的目的是给近期遭受洪灾影响的当地群众进行义诊,送医送药并且有效的遏止因这次洪涝灾害引发的各类疾病。为了帮助灾民远离传染疾病,确保洪灾过......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试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答:新......

    “文化惠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化惠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赵江滨(宁波大学教授 《宁波发展蓝皮书》特约撰稿人)党的十七大以后,“文化惠民”的提法和做法迅速成为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各地发......

    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意义

    摘 要:在简述国内、国外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基础上,概括介绍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民培训的基本做法,同时论述了农民培训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重要意义,以期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

    实践目的与意义(共5篇)

    活动目的及意义 一、对于个人来说 1、增加我们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拓宽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阅历,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将来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将来改造社会做准......

    毛概期末论文(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意义)(推荐)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意义的思考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首要的任务是:要对中国作一个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