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五篇

时间:2019-05-13 02:0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如本页不够用,可另附纸。)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社会中,在一个对各种价值观充满怀疑和嘲弄而又缺乏真正批判性建设性的时代里,在一个轻视民族历史文化,不屑人文教养的现实中,社会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呼唤日益迫切和重要。科学与人文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两面大旗,一架马车上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否则社会发展这辆马车就要出问题。现实中我们过于强调科学理性与技术能力,应试教育本质上讲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不应该是被技术与科技异化了的工具,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应更多增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2、实践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通过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使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时代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反复陈述“死”的社会发展历史,而是为提高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其价值的一种全新历史课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课标考试大纲,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最近几年高考在命题时,加强对能力考查,注重史料分析,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对人文素养考察。这一变化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的,越是重点高中其教育教学目标越是整齐划一,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常常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课堂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课堂更多追求的依然是记忆与分数,配合以大量的练习,甚至有的学校校长也认为文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临时搞突击,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能回避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目标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做得不够。诚然,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多时候举步维艰,许多学校建立学生档案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

学习等不与高考链接起来,也只是花拳绣腿。其实,我们忽略了目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简单地把应试与素质教育截然对立起来,更没有深入思考怎样在目前适应高考要求的前提下,去探索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实质,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历史教学之路。同时,教学实践中,历史人文素养功效的培养方法单

一、无系统明确的计划与目标,也必然使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提出的“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途径与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概况及趋势

课题组通过网上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网搜索,并通过翻阅图书藏书等多种途径对期刊、报刊等资料的收集,发现与该课题研究方向相关的中外文章及论述较少,特别是专门论述“历史素养”方面的文献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说明“历史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新课改以来的产物,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研究普遍欠缺,而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词汇的地位决定了该课题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

“历史素养”的提出及描述更多体现在各级各类新课程方案文件的规定中,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中均明确地把历史素养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及课程目标,这也成为我们该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赵真臻《品牌理论版》2010年10期中撰文《怎样提高中学生历史素养》,强调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并就课堂内外的开展做出了描述,但缺少全面深刻的论述,更没有对概念做出相关界定,也主要是基于初中生而言。田华《科技信息》2006年第6期中撰文《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的培养》,针对历史学科特点谈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并突出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其把“历史素养”概念简单等同于历史思维能力,未免过于偏颇。魏虹《考试周刊》2008年11期撰文《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历史素养培育》,指出:“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名在学习、工作、家庭中都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社会一分子,不可以没有历史素养。”该论文指出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但缺乏系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途径与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经查阅,没有发现关于历史素养专业论著,但与该课题研究相关或接近的论述较多,如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等著作中均有或多或少论述。在论文期刊方面论述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人文精神等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展不无借鉴意义。

国外一些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不同的学习观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研究”,中学生这里主要指的是高中生,“历史素养”,简单来说指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它一定是在长期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历史素养的构成要素:

(1)历史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历史素养的整体结构。

(2)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历史素养的内容和层次,把历史素养分为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三个部分。

(3)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态度与历史思想、历史意识与历史品质。知识素养含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能力、历史态度与历史情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的意识、人文的态度、人文的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的价值取向,侧重于教人求善、求美,它不属于能力层次,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强调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六、研究重点及难点突破:

重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现状及培育途径。

难点突破:

1、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历史素养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现代学科教学论修养、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高质量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突破途径:

一方面,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历史素养,具体来说,如唐朝的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即“才”、“学”、“识”,三这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要拥有将教师素养传递于学生的方法与能力,运用新的课程观于实践教育教学当中,即“观”。

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来实现。在知识素养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立足于学生思想力的培养,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呼唤课堂要有生命力,在培育方式上我们提倡在活动中学,把历史素养的培育拓展到课堂内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文素养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历史,活化历史,感受并把握历史的深邃与博大,对历史充满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预期目标: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人类激情与智慧的文化宝藏,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旁,等着我们去开发、整理和运用。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素养,能真正感悟历史的真谛,那历史就不仅是一门课程了,而且是我们终生追求的一种文化品位、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追求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因为“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国学大师钱穆语)

预计创新之处:

1、“历史素养”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培养核心目标之一,不应只是一个抽象或虚化的概念,本文力从理论与实践中找到一条能够具体落实该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大程度有效化,使“历史素养”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整体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2、鉴于目前还很少有该问题研究方面的专著,课题组冀望于以本次研究为契机,运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撰写出研究报告或专著,形成一套系统理论与方法,填补该项研究空白。

3、该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与代表性,有不同群体学校教师参加、学校教务处主任参加,兼有市历史教研室副主任共同完成,可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与广泛性、全面性。

第二篇:本课题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对于包装而言,在现今包装设计领域里,越来越多中华民族艺术元素融入到包装中使其拥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在未来的包装设计领域,这种设计形式无疑是今后民俗化包装的必然着力点,同时要宣传本国的民族文化,那么染色剪纸这个地域特色传统艺术将是重中之重。将染色剪纸艺术与包装设计相融对宣扬我国民间文化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和收集图像资料,对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进行整理和比对。并从染色剪纸的民俗化纹饰入手研究分析,对剪纸所体现的丰富设计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篇:愉快学习法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丰富和完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方法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参考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愉快学习教学理论,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愉快学习教学方面的薄弱和不足。

研究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政治课堂学习有效性和愉悦性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学中的主体学习理论、心理学中的需要发展等理论为愉快学习教学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实施愉快学习教学法能够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移情效应、信任效应、感染效应,激发学生潜在的真、善、美、爱等积极因素。

实施愉快学习教学,有助于高中政治课堂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助于推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克服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课堂枯燥等弊端;有助于改善政治教育僵化、刻板、面目可憎的形象,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助于培养“四有”新人,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小康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高中政治课愉快学习教学法的研究对于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操作性启示。

国内相关研究文件综述:

针对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课余生活单调、厌学、师生关系紧张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愉快教育在国内逐渐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第一师范附小、北京一师附小等学校就率先走向愉快教育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愉快教育法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开展的比较晚,尤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目前还仅处于初步研究和尝试阶段。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愉快教学法越来越成为高中政治教师的共识,而且各种研究文章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经常刊登在报刊杂志。可见,愉快学习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

在国外,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斯宾塞认为,如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的话,那么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这种理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因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在国外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如,英国的活动教学、法国的自然阅读教学、俄罗斯的“游戏教学”等。

随着愉快教育的深入实践和发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相继诞生。影响比较大的著作有:《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愉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⑴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内涵。

古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事实上,轻松愉快的心情更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健康心智的形成。愉快学习教学法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次创新。所谓愉快学习法,就是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高中政治学科的愉快教学法,就是在遵循高中政治自身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愉快教学方法,以增强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快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⑵高中政治课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愉快学习法”教学法的推出十分必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中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相互交往增加,而学生素质则参差不齐,传统的灌输法和“一刀切”越来越不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只有采取“愉快学习法”,方能做到因材施教;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自身水平,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实行“愉快学习法”;从教材的角度看,新课程教改下的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愉快学习法”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必然要求。目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很有必要采取形式多种多样愉快学习教学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高中政治教学要求寓教于乐,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有必要从根本上教育学生明白学习政治课的重要意义,树立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对政治课堂从“有趣”向“兴趣”乃至“志趣”的转变,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否则,愉快教学将舍本逐末、流于庸俗。

“愉快学习法”教学法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目前正在进行的围绕课堂教学的“三转变”的教学改革,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各中小学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包括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也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实践平台;师生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从思想文化上、能力上为“愉快学习法”的落实提供了准备。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教改提供了丰富的设备、设施,例如:电脑、网络、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都为“愉快学习法”提供了便利。高中政治课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是一门严谨的、严肃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政治课教学就拒绝愉快。相反,要改变过去高中政治课“板起面孔训人”的可憎面貌,增强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引进愉快教学的基因,以改良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高中政治课牵涉的知识博大精深,涉及众多领域,具有“杂家”的特征。政治课本身就蕴藏着许多引发愉快神经的素材,再加上当前政治生态越来越宽松、民主,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增强,教师的素质越来越高,网络获取信息越来越便利,这都为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提供了可能。

⑶国内关于新课标下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的实践及研究状况。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政治课教学研究日趋活跃你,各种理论和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分层教学、学案导学等种种模式纷纷涌现,提高了课堂效果,改善了教学面貌。但这些模式各有利弊。“愉快学习法”是在具体教学中,博取众长,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的创新。导学案最初产生于本世纪初的一线教学实践。当时一些高中毕业班教师为了提高复习效率,精心编制了课堂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后来推行教学改革,我国中小学普遍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推行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与学案导学不谋而合。鲁西南有一个著名的杜郎口中学,本来是农村初中,考试成绩曾经连续10年居县里倒数之列。但该校历时8年,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创造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被称为“10+35”(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模式,教学成绩蜚然。江苏泰兴洋思中学,也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洋思经验”。洋思中学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几分钟,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的过程,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刊物都曾进行长篇报道。省内外近二十万名人前来考察,学校老师赴一百多个县、市介绍经验、上观摩课。学校确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观念,坚持从初一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进步,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学校连续多年,优秀率居泰兴市之首,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杜郎口”、“洋思”等先进经验其实都是运用了导学案,是学案导学的实际运用。最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丁念金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也可以视为学案导学的新模式。目前,学案导学已经成为众多学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下初中、小学的愉快学习实践和研究尤其兴旺。高中各科的教学中,也有不少发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热情、创设合作、竞争的课堂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但就高中政治课而言,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还不是很多,特别是,“高中政治课愉快教学”的提法,还比较陌生。现在虽然不少学校或个人在做与本课题有关或相关工作,但基本上处于研究阶段,很少形成研究成果。因此,“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将成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一次突破。

⑷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罗素有个观点:“任何一种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愉快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反映和心理状态。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和正确发挥,关系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败。要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取得成功,必须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活动,需要充分和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包括人的动机、情感等要素。而愉快的心情是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正能量。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兴趣、热情是人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了人的兴趣,使人产生愉快情绪,则学习和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而且不知疲倦。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的五个层次需要。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学生的需要,为了促使学生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所以教学活动要考虑满足学生心理,“投其所好”,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学习活动主要依靠借鉴、接受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从而避免弯路,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学习活动本身是缺乏直观体验的,缺乏愉快体验的,特别需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采取灵活、生动的方法。高中政治学科愉快学习教学法的改革,有助于克服政治课自身灌输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改变政治课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可憎面目,有助于改善高中政治教学的形象,有助于化解高中升学压力对学生造成的紧张和压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活泼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高中政治愉快教学研究,对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⑸高中政治愉快学习教学法

愉快学习教学法形式多种多样,以下为常用几种: 实践调查法

实践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要求,实践教学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和原理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的方法、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方法、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方法等。

这种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即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从实践中生成知识,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自主性(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参与性(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交往性(即提倡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成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探究性(即每个实践活动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每个主题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等特点,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1、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调查,改变其单一从课本获取知识的的老途径、旧渠道,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意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途径和来源,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中的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实践性教学活动强调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主体的必要途径。学生对调查对象的观察和与调查对象的交流有利于其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学习方法,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和启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调查教学活动还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2、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动力在于思考,思考发现问题,问题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去学习和研究。如在中秋佳节,可以让学生到商店对各种月饼的品牌、价格、销量、购买人群等问题作调查。在调查中他们提出了不少的问题:不同品牌的月饼,为什么价格会不同?同一品牌的月饼,为什么在不同的商店出售价格也不一样?同一种月饼,为什么中秋节前比中秋节后贵?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第二课《价格变动的因素》和第三课《影响消费的因素》,由于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学习主动,课堂效率高、效果好。

在教学中如果依书直说,从理论到理论去分析研究,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和研究,将会使教育和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在学习第三课《影响消费的因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中学生消费面面观》的小论文,同学们对目前中学生在消费中普遍存在的“攀比”、“求异”等现象进行了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会做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去领悟和感受,比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去讲要好得多。例如:劳动就业是当前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提出了企业成功应具备哪些条件,新型的劳动者应具备哪些素质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展“寻找当地创业者的轨迹”的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接受教育。

3、让学生在生活中深化问题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必须把小课堂和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让学生收集辨认真假纸币的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实践,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理性思考,感受价值取向,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成功赏识法

成功赏识教学法,就是通过了解、理解、交往和思考,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并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造就教师自身的赏识心态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因而成功赏识型教学方式十分必要。

1、首先要协同师生情感。

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信任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通道,即使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不要感到失望,学生会在教师的信任中变得自尊、自信和自强。比如:让班上性格最内向的几位同学来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始时他们都站在讲台不敢讲话。这时,教师就给他们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信任的鼓励,“你们能行的!你们是最棒的!”在老师鼓励下,他们逐渐大胆地在讲台上讲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敞开心扉,结识更多的朋友。

2、多与学生平等交流。

与学生沟通是引导学生的重要一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师生之间在期望、目标、观点上出现的一些不合谐采取积极、宽容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若能与学生的意愿、兴趣及心理特征相吻合,就可能使学生优良的一面在精神面貌和行为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学会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那些敢于说出具有独立精神体验和个性的话的学生,我们应给予肯定与赞赏。赏识成功型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把眼光集中在学生的优点上,这会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行为,树立学生自信心。而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增加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

3、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

教师的任务,就是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当学生自己动手干成一些事,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同学们都很喜欢你,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心。在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相反,对学生总是过分保护,过分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学生的实践,不仅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形成,而且会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是鼓励他们勇敢地去独立学习,细心的教师会注意每个学生同其他学生的不同点,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班来发展学生的特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相信别人都羡慕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会油然而生,这种自信心能推动学生在多方面逐步走向成功。

成功赏识教学法在态度上是“爱”,使学生在被注意——信任——尊重——接近中得到赏识,积累成功;在行为上是“导”,通过了解——暗示——激励——宽容——提醒——督促,使学生在赏识中获得成功;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最终学会理智、客观地自我赏识,不断地发掘自我潜能,品尝成功的滋味,最终能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实践证明,成功赏识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知识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氛围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技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合作探究型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就其组织形式而言,一般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课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合作小组以4---6人为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大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1、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

要创设探究氛围,必须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同时,利用学生集体荣誉感比较强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利用竞赛的紧迫感使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紧凑,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益。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指向性,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2、精心准备,人人参与,优势互补,公平竞争。

要精心准备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的乐趣,这样就要求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问题提出的渐进性,让每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感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在“做中学,乐中学”。

3、教会学生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激发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极指导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合作效率。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探究效果的优劣。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契机,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比较思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多向信息交流性的教学实践,它对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学生课前准备训练提出了很高要求。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改政治课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实验操作法

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操作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经验、知识的一种方法。做实验在课堂上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人”,而学生则是知识的“填充机器”,这种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听讲和理解能力,对于理解力稍差学生来说,无疑是“赶鸭子上架”。有调查发现,50%的学生兴趣低下,课上注意力分散;学生死学硬记者居多。这对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方面极为不利。而采用实验操作教学法,学生能做到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也随之展开,完全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动作,把某些蕴涵抽象逻辑关系物化出来(操作的动作本身往往就是其认识的对象),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实验操作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相结合,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它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验课的关键,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感性认识,进而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式,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得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和结论。如,在《意识作用》一课学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知识点时,我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曲的还是直的?学生兴趣很高,观察时认真仔细。学生得出结论:凭眼睛看,此时竹筷是曲的。我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意识也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一观点。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教学要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实验的方法学习科学,既符合科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是科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生活与哲学》教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学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时,我出示气球、皮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并让学生推荐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吹这3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3个球的变化,全班同学兴趣大增。实验结果是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随后,我又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得出了结论:是因为它们的质量即内因不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通过实验,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非常轻松地体会理解了知识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

在于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多边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是主体;学生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积极学习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也是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关系。教学课堂应自由开放,富于情境;教学特点应具有相融性、动态性、合作性和多样性。通过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可以唤起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比如《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亲身进行市场交易活动,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商店、市场就是教室,售货员及商家就是学生,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深,而且还锻炼了社交能力。调查后学生将商店搬到了课堂,模拟表演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揭露“朦胧价”、“跳楼价”、“缺斤短两”等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社会阅历。

又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结合高考英语改革的时政背景,教师模拟一个带着学生困惑、远道而来的求助者,创设一个面对“高考英语改革,英语降分”传闻后“高考英语改革分值不变”,众说纷纭的情景冲突,辅之以急切的“怎么办”,一面向广大学生提出求助,一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探究新知的兴趣。

3、利用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益。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某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假设、讨论、实践等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检验、证明、探究等,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和理论,而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猜想、推理,理解知识,论证、归纳和总结知识,创造性的思考各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节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而是先让学生收集当地近一段时期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情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这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由于是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感到自己的潜力不可估量,学习起来更有信心。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自发地学习。

4、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教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对相关的网站和学习材料进行访问,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过“商品”这一概念,教师让学生判断是否商品:A自种自食的粮食,B吃不了去卖的粮食,再次让学生体验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讨论交流中,一部分同学提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个判断商品的方法,通过实践验证了该方法,鼓励了学生质疑和创新。这时,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也是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学生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可用“风采展示”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择优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地思考。竞赛激励法

竞赛激励式教学法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教学方法。教师把要教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教师讲课要依“法度”而讲,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变成了一种新“八股”,造成了课堂寂静无声、死气沉沉,令人生厌。不仅学生不愿意上政治课,教师也不乐意去教政治课。竞赛激励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科学编制竞赛题目。

竞赛激励法要运用得好,必须编制好赛题。赛题的编制要求依据大纲要求,结合实际。赛题应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统一;应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应符合青年学生特点,难易适度。

2、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竞赛中学生为了能获得好的成绩,往往花费好多时间主动的去学习,这种学习是他们乐意做的,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现在的政治课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而学生说的却非常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到培养。所以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提问问题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差,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面红耳赤,甚至产生结巴情况。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踊跃参与竞赛,为了把所问的题答对,竞赛中他们会把语言组织好,全面而又有逻辑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成抢答题和必答题两部分;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为红队、蓝队、黄队、绿队,进行分组对抗,展示风采。要求每组中每位同学在比赛中回答问题次数不能超过两次,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同学们在竞答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整节课同学们都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赛缪斯•巴特勒说:“不管一个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总比一个人单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分支科学越来越繁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会合作尤有必要。竞赛制教学法由于采取分组比赛,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就必不可少。这种方法有助于组内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风,使每个同学都敢想敢说,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帮助学困生释疑解惑。从而达到实现问题共解、过程共同经历、结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融入到集体中,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去学习,去主动参与活动。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提高团结协作精神。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政治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拥护,他们往往讨厌政治教师,何谈乐意去上政治课。“竞赛制”教学法采用竞赛的形式,属于开放型的课堂,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判,由学生评判补充,当发生争论或学生全部评判错误时,教师才引导学生纠正。这就削除了学生因害怕回答错了而受教师批评的畏惧心理。当己方选手的精彩回答引起一阵掌声时,又有哪一位学生会感受到有压力?他们会觉得自己像演员一样随着上课的铃声进入角色,又像观众在观看一场精彩的比赛。这样,他们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才容易产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达到培养多种能力的目的才能实现。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竞赛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表演节目或是让学生表演节目,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双方建立一种朋友型的师生关系。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获得了提高,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时事教学法

时事教学法就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与本课时有关的国内或国际上发生的时事内容,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习的政治理论,分析、理解时事内容。而且能够通过时事内容,来验证课堂上所学习的政治理论的正确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中所学习的政治理论知识。

一、时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新挑战

如今的高中生,成长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他们虽渴望了解社会,关心国家,但却没有一个可以看外面的窗口。因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时事教学法,开展时政教育,是高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进行高考备考

目前的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已明确规定,高考试卷中必然含有时事政治的试题。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等,一直是高考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对一年来所发生的重大时事问题有深入了解,并在政治教师的引领之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认真思考,从而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3.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当前所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比以前更为贴近生活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和时事政治教学加以紧密结合,适时对高中生开展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及政策等教育

二、时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1.开展新闻讨论

选择高中生十分感兴趣的新闻背景或材料展开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时事新闻,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点评。教师在新闻讨论中要注意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时事材料的选择应当紧扣教材相关知识、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深化典型事例。二是要对学生开展及时指导,对学生所提出的创意加以鼓励。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样一则重要的经济新闻,既可由政治教师介绍给高中生,也可由学生自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去搜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联系课本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及投资与消费等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

2.课前新闻评论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轮流安排所在班级学生阅读报纸和杂志当中的新闻,随后动员其他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评论当中激发出思维之火花,教师则应当抓好总体调控工作。这一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时事教育之及时性,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当前时事的自觉性。每次五分钟的时事点评,不但能够锻炼高中生的语言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还能让师生们在轻松与活泼的气氛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3.课中穿插新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新的时事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而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把教材理论知识同新的时事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在运用时事热点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准时事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的切合点。

三、运用时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现实性和新颖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时事热点要注重现实性和新颖性,就是要注意所引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贴近。时事热点问题与现实生活是相结合的,时事热点问题要从身边的时事出发,扩展到国内、国际大事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鲜的时事热点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感染力,这样才更具有直观性。

2、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及时性 由于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国内外大事千变万化,时事热点问题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用时事热点材料讲授中学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时,要根据最近的社会热点的变化而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内外的大事,及时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时事教学。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时事热点引入到教学中,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事热点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只有及时的选取了有针对性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并增强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良。

3、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就是要综合分析事件内部的各个方面,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多种理论去解释事例,要将这一事例与相关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多种理论去解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从而避免了学生单

一、片面的看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课本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应用课本理论知识多方面、多个角度地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时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注重结合最近时期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情,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任何重大事情,都应注意抓住大事,紧扣社会热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国内外大事,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找准时事热点与教材的切合点,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理解时事、认清时事等能力。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教学法谋求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双方积极配合,师生情意交融,课堂教学活泼、高效。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先学先讲,主动参与集体辩论,探究知识规律,大胆质疑、猜想,教师点拨、扶正、设计练习题等,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组织辩论,培养思维批判性

在课堂中,有些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人云亦云,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很容易上当受骗,说明了这部分学生缺乏思维的批判性。辩论教学法提供学生充分参与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求异求佳,判断自己想法的对错,确定真理,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通过辩论,学生既不盲从别人的看法,又不轻信自己的观点,而是根据事实判断对错,寻求真理,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2.指导探究,培养思维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钻研,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缺乏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肯深钻,满足于一知半解就下结论,往往有的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可是答问的准确率却很低。辩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引发质疑,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改变通常的思维形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辩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由质疑到释疑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一课时,我就采取了辩论的方法。先播放了一段关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视频,展示乌俄冲突的背景材料,组织了“模拟联合国活动”。全班分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乌克兰,俄罗斯,联合国和中国,围绕主题①怎样看待乌俄冲突。②是否赞成否决克里米亚公投效力。③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进行辩论,并派代表发言。要求各小组的发言根据主题,有理有据,体现各方的政治主张和利益。通过学生的辩论发言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总而言之,“辩论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会议纪要

时间:2014年12月15日 地点:教研楼408室

参加人员(课题组全体成员): 刘冬梅、党雪琴、杨丽娜、王兰兰、蔡晓辉、薛新波、仝中合。议题:“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开题。内容摘要:

刘冬梅:我们的高中政治愉快教学法研究已经通过申报,望认真准备加快研究和落实。

党雪琴: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杨丽娜:“愉快教学”离不开素材,要多搜集。既要注意书报杂志、媒体,也要注意从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中搜索、借鉴。

王兰兰:要构建“愉快”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要发动学生,群策群力,共建“愉快课堂”。

蔡晓辉: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薛新波:精心准备“愉快”学案,引入游戏、合作、竞争等学习方法。仝中合:愉快教学要处理好各方面的辩证关系,愉快课堂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

时间:2014年11月1日 地点:教研楼401室

参加人员(课题组全体成员): 刘冬梅、党雪琴、杨丽娜、薛新波、王兰兰、蔡晓辉、仝中合。议题:“愉快教学法”听评课总结。内容摘要:

刘冬梅:我们已经按“愉快教学法”模式讲了一段课,大家也相互听了不少课,如何使学生课堂上充分愉快起来?这是重点。需要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党雪芹:在讲课中,有时老师讲得太投入,光注意表现自己,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不够、机会太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这个大家要引以为戒。

蔡晓辉: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注重问题的价值,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探究性、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才会产生“愉快”。

杨丽娜:师生互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引导学生探究,不能越俎代庖。要注意语言规范,声音悦耳,给学生美感。

仝中合:愉快教学,不能把学案当剧本一样背会、照搬照抄。要注意课堂机智,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薛新波:教学中要督促、引导、适当点拨,要处理好学生的协作和竞争。王兰兰: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教师就无所作为,而是善为,多制造幽默。

参考文献:

1,愉快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陆春燕,《成功(教育)》,2011.11。21网页。

2,高中思想政治课愉快教学初探,浙江师范大学,云卷云舒,百度文库。

第四篇:课题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近年来,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已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配制了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电视、音响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校每学期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教师均掌握了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逐步实现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从我校全体师生的调查显示:我校20名教师中有18名教师家庭安装了宽带网络,教师间可以利用博客、QQ、微博等网络工具实现实时交流。而且我校已经创建了校园专题网站,并对网站内容及时更新,师生可以借此实现资源共享。现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深刻印象,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被师生所认可与接受。因此,我校有针对性地申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努力让教师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不断探索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的有效模式,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适时有度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从而使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更有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现代信息素养。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主要观点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方案。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即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模式,这是本课题需研究的范畴与重点。

2、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力。通过研究,努力让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从而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子课题的项目

①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②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③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④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四、研究思路、方法(1)研究思路、步骤:

①加强资源库的建设,每个教师建立自己的资源包: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图片等。

②加强校本培训,实现学校师资培训进一步信息化。

③努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有效对策,创造整合的内、外条件策略。

④创建校园网站及学生、教师个人空间、博客、微博。(2)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规律。

②行动研究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③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如文字录入、文本处理、课件制作、资源收集、学科融合课例)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准备有关研究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明确方向。

3、开展课题理论学习,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4、收集资料为实验提供信息。

(二)、实施阶段:

1、根据各子课题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

2、定期召开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

3、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的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

1、各子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试验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论文。

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我校目前已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并配有投影仪、实物展示台、音响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课题组成员每天上网至少1小时,并建立个人教育信息资源库。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能顺利有效的实施,学校优先考虑,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让研究组成员外出学习、研讨,解除后顾之忧,有其经济保障。

第五篇: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幸福是在司汤达的小说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司汤达可谓独特的幸福观相当值得探讨。司汤达的幸福观投射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既有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又有他从创作本身获得的幸福。本课题结合司汤达的文学创作理解其幸福观,希望能够不停留在表面的列举而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内蕴,更好的理解司汤达的独特幸福观念,感受其中体现的独特审美价值,将他的幸福观结合十九世纪的文学思想进行探究。

本课题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关于司汤达的研究,国内外涉及较广,主要包括他的情感世界,意大利情结,心理描写以及创作角色和人生经历的关系等。幸福观念当然也是国内外研究者讨论的话题,往往从司汤达个人经历提炼出的幸福观感,或者挑出作品当中的人物或者对整部作品体现的幸福观进行分析,典型的是于连的幸福观分析以及巴拿马修道院体现的幸福观等。

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司汤达文学创作的幸福观,不局限于文学创作也不泛泛而谈幸福内涵。幸福观念影响文学创作,这些都是互相关联的。本课题将从作者笔下人物的幸福剖析、作者的从创作本身获得的幸福、以及作者幸福观与十九世纪人道主义的关系进行展开和研究。

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实行方案:查阅书籍,整理资料,归纳分析,通过对有关材料进行有效地比较与整理,写出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进度:搜集材料、开题阶段 12月到3月初

初稿写作阶段3月中旬论文修改、定稿阶段3月底到4月中旬

预期效果:能够符合论文的内容和结构,谈出自己的看法,对司汤达幸福观念进行系统和细化的理解和评判。

幸福——这个在司汤达的小说创作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引起人们的思考,司汤达所谓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概念呢?本课题结合司汤达的思想及其创作探讨司汤达关于幸福的理解,感受司汤达幸福观的独特内涵。

下载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为:通过对本课的题研究,解决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物理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儿早期学习中,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及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阅读对幼......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范文大全)

    理论意义 1、 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凝练着一种价值判断,从而 形成了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其与资本主义当代价......

    数控直流电源课题研究意义

    第1章绪论 自从人类有了电之后,各行各业都因为有了电而飞速发展,并出现了无数新型产业,直至今日,电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是变电站输送给我们用户的是380/220V交流......

    正确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范文大全]

    正确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 做课题研究是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教育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对我们老师提出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而做课题研究是......

    课题研究的意义.doc78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学校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三个要件:“硬件、软件、潜件”。所谓“潜件”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程度。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

    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从提升知识型员工能力、改善绩效角度看,必须加强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在任何组织中,人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绩效的高低、形象的好坏、政府能力状......

    研究意义

    校后勤国有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学校教 学、科研活动和整体事业发展必要的物质保障。高 职高专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已走过了七、八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