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专题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使用中的常态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共识。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领域出发,有选择的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恰当合理的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停留在教师的教的层面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目标的整合。“知识、方法、情感”是构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而运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之中的,通过信息处理,学生可以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是把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是教学内容整合的重要一个方面。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组和创新的过程。而是为了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弥补课程资料,需要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的引入。三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4、教学活动的整合。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专题二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原则
方向性原则: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主体性原则: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活动性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开放性原则: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
二、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杜绝形式化,表面化,避免忽视教学重点。
2、设计理念上,打破传统备课方式。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安排和策划,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不能用课件代替黑板,不能用扬声器代替教师的讲解,不能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
4、要从学生的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最后进行学生评价。
三.教学课件要求
1、教学体系规范,完整,资料丰富,结构严谨。
2、教学理念新颖,互动性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
3、教学方法科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
4、表现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
5、课件运行正常,无导航、链接错误。
6、界面布局合理,切合课件主题,色彩搭配协调,课件制作精细。
专题三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
一、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 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有效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效整合是既关注眼前,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有效整合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标志。
有效整合就是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和形象互动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内在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生态,实现师生教学生命的涌动与成长,有效整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使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经验全面整合,用以改变
教学过程的模式,用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变,教师个体与信息技术并未整合的话,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课件,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建构
随着幻灯、投影、录音、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应用于教育过程,特别是当代多媒体、网络等教育技术的应用,必将更强烈地冲击传统教育模式。因教育技术应用引起的教育模式的变革,将是21世纪教育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创景导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
(一)创景导学模式
这是一种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1.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创景导学模式(如图1所示)
“进入情景,发现问题”:无论在新授课前的复习,还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课堂设计上,大多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动机,从中发现问题。利用飘然而来的情景及背景音乐,强烈的感官冲击,立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更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大坪小学彭睿老师在上《我国的人口》这节课时,选取了大家记忆犹新的小品《超生激击队》的片断开课,同学们在一片笑声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这对于学习了解我国人口情况,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又如胡琳老师在上《相遇问题》一课时,首先以生动形象的阿凡提故事来创设情景,激
发兴趣。再如,岳超老师在上《圆的认识》,开课就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段精彩的。赛车录像并配上强劲的音乐,无疑这已经为学习圆创设了一个直观的场景。每一个画面中,都隐藏着一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在进入情景的同时,从中去发现问题。
“合作学习,优化智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首先在构建设计上,要为教学营造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边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在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的同时,学生的智慧得到开启和优化。
“独立探索,内化创新”:心理学家J.s.布鲁纳认为,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由于学生自己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因此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保持和运用学习内容。教师要站在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上,通过提问、观察、交谈来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的策略进行探索。同时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知识逐步得到内化,进而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如何毅老师上分塔动画(FAN—TA动画)一课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借鉴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了实例教学法。本课开始以香港回归、大礼堂等动画作品激趣,然后以一个简单的“乒乓球动画”实例使学生明白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开展探索性学习的支架,同时也揭开动画制作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感受到能如此简单、容易地进行动画制作,体验到了动画制作的魅力和乐趣。接着教师以FANTA动画
软件的工具与菜单设疑提出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分小组主动协·作地去探索FANTA动画软件工具栏中“手形工具”“小刀工具”“手指工具”“选择工具”等工具的用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怀着浓厚的兴趣对自己喜爱的某种工具或几种工具进行了实际的操作,并在操作中研究出这些工具的一些用法。然后教师提出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的建议,组织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让其余的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完善。在学生们对各种工具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创意地制作“会走路的台灯”或其他动画作品。展示的台灯一个个形态各异、富有创造性,令人欣慰和称赞!“展示成果,交互评价”: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探索,最终将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产生成果(作品),这时,大多数教师教学设计几乎都考虑了两点:一是展示成果,即小组或成员根据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况,汇报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方法以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二是交互评价,评价有多种方式,小组或个人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小组或个人。评价的内容从交互氛围与效率、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参与性与合作性、学习方法与手段、学习效率与效果、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通过展示与评价,实现学生的自主认知,激励和鼓舞。
(二)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改变着我们的一切。Internet把人类带进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电子信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这样一种较之传统教学更为高明的角色。那么,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如何建立在英特网时代学习的新的结构?如何构建网络教学模式等问题,已经得到了教育专家及同行的关注。
1.基于英特网的网络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作为获取知识的主体,主动检索有用的信息资源并在主题的求证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将所建构的知识创新地还原于实践。在网络教学模式中,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2.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
通常说,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网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突出了学生是计算机的“主人”的地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他们打下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步体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与进步;其次,网络的高度开放性,能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三,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计
算机为主,主要是教学课件;最后,缺乏教师上课时必备的形体语言,教学中缺少应变性,不利于教师实
时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3.教学设计及任务分析
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大要素的结构关系和功能的根本改变。网络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线学习,在老师的激励、引导下,通过检索、学习、思考,将有关信息进行筛选组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构建出自己的认识方式。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即是“任务+活动”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在真实环境(活动)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之前设计一个总体的教学概要,具体的教学方案要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只有教学结束,教学方案才能最终形成。这是因为,网络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它把学生学习的复杂性、偶然性、不确定性作为教学的本质特征,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之前是无法准确预料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有时学习的想法与教学梗概存在差异。网络教学的任务即课堂教学所要完成的目标体系(分解的任务),这种任务既可是抽象意义上的教学目标,也可是学生参与活动后具体完成的电子作品或发表的言论。活动就是为实现任务与目标体系而设计的现实情境(或虚拟现实)。于是任务、目标体系、活动就构成了如图3所示的这种关系。
其中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与学生完成的任务、活动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来源于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对活动有着自身的认识,他对知识意义的建
构有着自身的理解,但同时我们又可以用详细的评价量规去评价,这种评价是积极的和开放的,既保证任务的可行性,又承认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性。例如,我校的教师在设计《古埃及》一课时,把相关知识以网页的形式进行整合,其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把标志性文化遗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形成探究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此将任务分解成相应的目标体系,如认识古埃及的金字塔、尼罗河、象形文字、宗教信仰等。然后教师在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来设计相应的活动,如观看尼罗河的视频,玩金字塔闯关的游戏,识别象形文字的智力测试等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从这些活动中组建自己对古
埃及的认识,形成学生完成的目标体系,进而成为学生完成的任务。
4.教学评价的方式
在网络教学模式的“任务+活动”教学设计中,评价量规是联系教师任务与学生任务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我们主要采用评价量规的教学评价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按教学设计的目标体系制定多维度的描述性评价标准,然后按描述性评价标准划等定分,评价量规的制定可以使教师更公正的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同时,也可用于生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而且还可以使传统的卷子考试的测试评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操作性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作品化评价等。这样传统的分数就可以转化为在教师制定的评价量规下的综合化、多维度的评价。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
成 果 目 录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题组
一、方案报告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工作报告
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设计脚本 三、二千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课件
四、典型课例
1、语文:练春春老师执教的《春笋》;徐颖老师执教的《春雨的色彩》;吴影老师执教的《小熊住山洞》;陈小云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笋芽儿》;石禹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徐颖老师执教的《耳朵上的绿星星》;肖力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潘德梁老师执教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是小小推销员》。
2、数学:郭娅娟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设计包装箱》;王波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张帝老师执教的《数学乐园》;杨玲老师执教的《巧妙测量》;王燕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3、英语:陈建国老师执教的英语课《Chinatown》、何雨蓓老师执教的英语课《Teaching Plan》。
4、科学:刘莹老师执教的《健康需要新鲜空气》,《雨的观测》
5、美术:吴倩老师执教的《发现吊脚楼》、《小丑》,文娱老师执教的《对话校园设计》,练春春老师执教的《窗口》
6、音乐: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小乌鸦爱妈妈》
7、体育:黄剑老师执教的《龋齿》
8、品德与社会:叶茂老师执教的《向谁学》
五、研究论文
1、令狐林老师撰写的《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软件创新设计和制作》、《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
2、张帝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之行动研究》
3、王波老师撰写的《“试飞”后的几点思考》
4、练春春老师撰写的《浅谈一年级(苏教版)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表在重庆教育2002年11期上)、《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发表在重庆教育2003年2期上)、《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网上咨询解心结》、《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5、程吉富老师撰写的《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
6、陈建国老师撰写的《尝试合作学习,整合英语教学》、《借助网络手段,介绍英语背景知识》
7、杨桂林老师撰写的《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的结合》
8、吴梦老师撰写的《学科课程整合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9、刘莹老师撰写的《谈改变促学生提高》、《关注科学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10、叶茂老师撰写的《关于在德育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11、邓勤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教学方法》
12、文娱老师撰写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
13、肖力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14、曾世勇老师撰写的《建构学生自主参与的数学课堂》
15、郭娅娟老师撰写的《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之——设计包装箱》
六、课题获奖成果
1、练春春老师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说课《春笋》获重庆市特等奖;教案《会走路的树》获重庆市二等奖;论文《谈网上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获渝中区一等奖;
2、何岚、徐颖、张晓春、卓樱岚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对生命生成性的关注》获全国一等奖;杨玲、李启琼、李永强、张帝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老师请闭上你的嘴——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获全国一等奖;刘莹、张超、程吉富等制作的《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三等奖;
3、刘景西老师的电子教案说课《葡萄沟》获重庆市一等奖;何岚老师的电子教案说 课《眼睛的苦恼》获重庆市二等奖;
4、令狐林老师的论文《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获重庆市第三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并入选《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大会优秀论文集》;
5、王波、令狐林、程吉富、卓樱岚制作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
6、石禹老师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说课《只有一个地球》获重庆市二等奖;
7、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获重庆市音乐新课程竞赛决赛一等奖;
8、程吉富老师的论文《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获全国二等奖;论文《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技能培养》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获重庆市二等奖;教案《竖排文本》获重庆市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小学课件集》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
9、吴倩老师执教的美术录像课《发现吊脚楼》获全国一等奖;论文《美术教学与本土文化研究》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挖掘本土文化
挥动创造翅膀》获全国二等奖;
10、张帝老师《对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调查研究》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一等奖、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数学整合性研究》获全国三等奖、《我是小导游》教学设计市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一等奖、论文《从一堂Flash作图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获市三等奖;课件《小蝌蚪找妈妈》获全国三等奖、课件《一去二三里》获市一等奖;参加重庆市信息技术赛课获三等奖;整合课教案《数学乐园》获重庆市二等奖、参与渝中区电子教案说课获一等奖;
第三篇: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摘要】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科学整合是实现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师是改革实践者,应该积极探究整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整合、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新信息技术运用,使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科学整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新型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运用多媒体,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也为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认识事物是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创造性实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以“探知、导学”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资料链接”、“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拓展练习”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采用自主发现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研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案例】《锦瑟》(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
(一)查找资料,积累整合1、课前整理学过的李商隐
2、查阅李商隐的生平经历。
(二)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他是回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游子,他是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痴情人,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师,他就是李商隐。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2、改写五律、七绝、五绝,把握诗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题
1、讨论:“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指的是什么情?诗人缘何伤感?
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
(五)课外拓展,总结延伸
1、课外链接:李商隐的《房中曲》,体会李商隐对妻子的感情。
2、把《锦瑟》改写成散文诗。
【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合作探究互动”课堂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粉笔口授”课堂模式,这样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思考。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多优势,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把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人与人、人与机多边活动,构建了立体地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多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展示更广阔、更丰富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多媒体固然有这些优势,但是利用优势为教学服务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整合多媒体与教学的尺度。
(一)处理好资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如果过度的使用课件,会适得其反。图片可以补充教师的解析,声音可以辅助教师的评价,视频可以展示实验的细节,都不能过度的使用。
(二)课件播放节奏和教学节奏一致
课件播放节奏要与思维节奏同步。课件是预设好的,教师播放时比较轻松,而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教师播放时要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做到教师讲解、课件播放、学生理解三者内在节奏同步。
(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件是预设的、固定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把握不变的教学预设与变的教学生成的关系。课件预设与教学生成总体保持一致,细节会有不同,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针对重难点做笔记,强调以教师的口授为主,提醒及时学生整理笔记。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与教学
课件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平台,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率。优秀的课件有一些共同点:艺术性、序列化、独特性。教师应该精心制作课件,使之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制作课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件制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认识事物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制作课件要遵循这个规律,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案例】《素芭》(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展示
第一张: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第二张:第一部分——素芭的美貌、缺陷及亲人对她的态度。
第三张:第二部分——素芭生活的自然环境及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五张:第三部分——素芭的婚姻及其命运。
【分析】本案围绕人物形象设计有序的课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二)制作课件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
课件上图片的色调、文字的大小字体、动画的效果等等,要符合学生审美要求。教师多选择暖色、柔和的图片,既可以减轻视觉疲劳感,又可以获得审美享受。文字大小适中、量适当,重难点要做标记强调,力求文本清楚简洁、重难点突出。设置动画本着简洁、自然、流畅的原则,不要过于夸张、吊胃口,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另外,艺术的处理课件的细节,也可以教学增光添彩。艺术的形式与好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就使学生好学、乐学。
(三)制作课件要勇于创新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课件要新颖才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否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教师的设计新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学设计适度创新。在教学《锦瑟》时,采用改写诗歌的方式,既学生耳目一新,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⑵字体图片力求新颖。在教学《窦娥冤》时,利用白板工具,艺术地写了一个大大的“冤”,强调文本的题目,具有很强震撼力和感染力。
四、总结
实施新课程,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为课程改革增加了推力。现代信息技术只有与学科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推动作用。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不断研究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灵活机制地整合技术与学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3(9)
[2]《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科学整合的理性思考》
[3]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4]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第四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
————教学整合的探索
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电教媒体已经进入了课堂,它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演示特点,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文字等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表达的内容,得到形象化的演示。在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中,较好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教学,可以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整合不等于混合,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灵活的特点,在情境中导入新课,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归纳延伸,可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1、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育内容能扩充认知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育内容,扩充了认知空间,变单一教师讲授为教师和媒体共同对学生的作用。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除了教师的语言以外,还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号对学生形成刺激,如:学习《我爱首都北京》一课,我从课外找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把它们融为一体做成课件,制作成热区,让学生上课时通过鼠标点击,查看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资料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通过游览北京,说说北京与其它城市有什么不同?进而使学生在了解北京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深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道德认识,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动地再现图片和文字,使课件成为学生的学件。再如:学习《爱惜粮食》一课,我从搜集资料中经过剪辑重组了几组镜头,然后按粮食生产过程将其制作成课件,并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当声形融合的粮食生产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时,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中受到启发,克服了学生感官上的局限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
2、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走进课堂,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上,老师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又如:学习《我爱首都北京》一课,我将明理的部分做成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让学生自由点击课件中的版图,当箭头变成手型时,轻轻一按,就会出现对北京风光、成就等的图文并茂的说明。课内外信息交互作用,产生了强烈的信息场效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知识进行补充。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学习的动力”,“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兴趣是一种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征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智慧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能唤起学生认知、情感、兴趣的情境,能使教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学生通过刺激——疑惑——探究——思维等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情境的渲染,展开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新课的导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第二册《我爱爸爸妈妈》一文,我让学生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拿来,从中筛选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三张输入电脑中,以猜一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由于照片取材于学生,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第一册《爱惜学习用品》,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学习用品对王平的夸奖”和“请你告诉他”栏目进行比较,以拟人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学习用品你选谁做你的小主人?为什么?由于有了画面形象的提示,使学生带着极高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就是这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运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和的课件,效果很好。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展示了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显示“世界地图”上红色的地方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接着展示出“中国地图”,解说:“我们13亿中国人民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她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利用动画效果,使学生仿佛乘坐着飞机到祖国各地去旅游,当讲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时,大屏幕上出现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景象;当讲到天安门时,大屏幕上出现喜庆的天安门;当讲到布达拉宫时,大屏幕上又出现布达拉宫的景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此时此刻,学生们虽然好多地方没有去过,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对祖国的这些壮丽山河赞叹不已,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得。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然而,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思品课教学情境,使“明理——激情——导行”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更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学生也在情境中大有收益,同时,也会比较有力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生机,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新的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和推进学科素质教育的优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专题讲座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专题讲座
业务讲座:杜巍
专题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使用中的常态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共识。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领域出发,有选择的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恰当合理的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停留在教师的教的层面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目标的整合。“知识、方法、情感”是构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而运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之中的,通过信息处理,学生可以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是把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是教学内容整合的重要一个方面。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组和创新的过程。而是为了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弥补课程资料,需要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的引入。三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4、教学活动的整合。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专题二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原则
方向性原则: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主体性原则: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活动性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开放性原则: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
二、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杜绝形式化,表面化,避免忽视教学重点。
2、设计理念上,打破传统备课方式。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安排和策划,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不能用课件代替黑板,不能用扬声器代替教师的讲解,不能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
4、要从学生的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最后进行学生评价。
三.教学课件要求
1、教学体系规范,完整,资料丰富,结构严谨。
2、教学理念新颖,互动性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
3、教学方法科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
4、表现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
5、课件运行正常,无导航、链接错误。
6、界面布局合理,切合课件主题,色彩搭配协调,课件制作精细。
专题三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
一、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
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有效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效整合是既关注眼前,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有效整合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标志。
有效整合就是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和形象互动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内在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生态,实现师生教学生命的涌动与成长,有效整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使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经验全面整合,用以改变
教学过程的模式,用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变,教师个体与信息技术并未整合的话,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课件,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专题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角色颠倒,以辅代主
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呈现出来,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2、从“人灌”到“机灌”,未能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改变
在课件中声音、图像信息过大,造成无效信息泛滥,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注重人机对话,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和信息反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
3、以多媒体代替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赶时髦。关键是看哪一种方式更合适。
4、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
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独特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用材料的不用媒体,能用标本模型的不用课件。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有利于”是实现“整合”的前提
有利于教师的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多形式、多侧面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有利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2、坚持惟有效而用之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要坚持惟有效而用之。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时就用,且用足,用好。时间要适中。选择要适当。信息要适量。
不能滥用信息技术,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动脑”时动脑,该 “动手”时动手,该表达时表达,该朗读时朗读。该听时候则听,该看时候则看,该观察时候则观察。
不牵强附会,不随波逐流,不搞花架子。
多媒体代替不了必要的板书、规范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实验教学。
3、四个注意是实现整合的重点
选材要新颖,侧重于激发兴趣
构思要精巧,侧重于突破难点
演示要适度,侧重于形成过程
演示要生活化,侧重于实际问题
4、教学要素不能本末倒置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需求,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使用的技术是否先进”等误区上,而应转移到“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方面上来。
5、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只有预设的课堂,才是有秩序的课堂,但往往缺乏灵性;而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教师创设情境,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要详略得当,给学生留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重组甚至放弃事先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6、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较多彰显的是现代教学的形式,却不能自然而然地孕育出现代教学的精神。导致的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积极的课堂氛围。丰富师生的精神交往,使课堂充满“诗意”和“生命气息”。教师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人生感悟、睿智儒雅的言谈举止等,都将是学生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