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我是**大学**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公司的一些初步了解,本人有意加盟贵公司,为公司进一份力。为便于公司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党校活动,向党组织靠拢,并取得了党校结业证书。在学校里,我积极参加从班到系、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同学,与大家关系融洽。作为班干部,我努力为同学服务,积极协助老师的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协调同学与集体的关系,使我们班成为一个充满生气、有活力的班集体。
在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三年中,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学校党校培训,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开放积极,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天大地大,世界永无尽头,这四年中,在各方面我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但我知道自己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我的经验与阅历还尚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还需我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之中不断提高!我深信机遇定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本文档由Wordhome设计制作,敬请光临Wordhome下载更多Word文档 http://.cn
第二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为人之道——以诚待人,待事、坚持信念行动创造价值、自我创新。如今回首,是对过去的审视和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即将踏出校门的我,满心期待大千世界的挑战和磨练。深知求知的重要,从踏入学校门槛的那天起,在良师的精心指导下,自己奋力拼搏,自强不息,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同时我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学习的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周恩来曾经说过:“学习是学生们的天职。”为此,入学两年来,我一直都很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不错过任何一堂课程存在的不足(偏科现象严重)。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我很少在上面花时间,导致某些单科成绩偏差。本人学习态度端正,由于大学的授课和高中时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课下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而我也非常喜欢去图书馆学习,迄今为止大学阶段已看课外书籍一百多本。大学以前,一般学生都是死读书的典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地在图书馆好好看基本书,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人思想的地方。
在综合能力方面,本人大学四年来一直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尽管有时候会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更累一些,但我自己对此很是满意。毕竟在这锻炼中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做人与处世的能力等等。另外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在操行品德方面,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的时间观念也比较强,约好的时间总会提前到达。小时候的生活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我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有思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姓名 学号 学院
第三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强化理工渗透,加强综合实践训练,开设多种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使学生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又熟练掌握电子技术、信号处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实验测试技能,了解有关通信技术、光学工程、微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无线电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信息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及生产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在电子信息产品的设计、通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网络通信设备的研发等行业工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特色:面向就业市场设置信号处理和电路设计两个专业模块。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电子系统为基础,以信号处理、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为主线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和组成单元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既具有电路系统、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和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光电子系统中电信号处理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跨学科人才。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四、主要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路分析、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单
片机原理与应用、EDA与硬件描述语言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专业实习、Matlab信号处理、电子线路设计与PCB、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设计、创新实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信号处理综合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等
第四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
找寻通往未来的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
记得刚开始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对它既充满了憧憬,同时又有些迷惘。憧憬的是,读完了十二年的初等教育,如今终于可以学自己想学的专业课了,这与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同时迷惘的是,虽然填报志愿时已经对这个专业有所了解,但仍然对它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感到一无所知。就这样,我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虽然大一的专业课仅仅只是一些相关技术的概论,但我仍收获颇丰。下面就谈谈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认识吧。
一、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通信与广播电视、厘米波与毫米波技术、传感与自控、雷达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超导电子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微电子技术、电子离子光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显示、光电子技术和真空微电子学、传感技术与应用系统等方向。
专业基础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编程语言、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专业主干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等。
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当然不能缺少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方面的人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前景也是不错的。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应用,使以它们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大潮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所有国家概莫能外。展望未来,电子产业(包括方兴未艾的光电子专业)还将继续站在世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一如既往的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而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无疑是国家加速结构重组进程的重要手段。现在电-1-
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也逐步提高,邮电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所以也形成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本专业也成为了最热门的专业,每年录取分数最高的就是电子信息类专业。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电子信息学专业的学校,并且一直与世界最新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培养出了许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国sohu的总裁张朝阳就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我国最早开设本专业的是清华大学,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数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二、本专业在国防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国防还是国民经济中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据我比较了解的通讯行业和信息产业来说,人们常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在通讯行业中,十几年前手机还是人们炫耀的资本,计算机还是不为人们所熟识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机和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渐渐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期间,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模拟电路、以及集成电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十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光令人们诧异,更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没有任何人可以精确地做出预测,因为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信息产业可谓是国家鼎力支持的一个产业,几年前部委改革时就单独成立了一个信息产业部,而且信息产业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这当然不是国家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政府积极适应市场的一种行为。国家已经预见到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且预见到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就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最大鼓励与帮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做大了,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但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也是功不可没。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来说,人才可说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同样的,迅速扩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毕业后从事任何与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可以成为:
通信系统设计工程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电路设计工程师——各种电子电路、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计算机开发人员——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软硬件开发
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战争越来越向高技术、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战已经成为杀伤敌人的一种强大手段。任何国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烧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时代经济及战略争夺中居于主动地位。下面我就谈谈本专业在当代军事高技术中的应用。
当代军事高技术主要可分为六大类: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在信息技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军用微电子技术,其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是使电子元器件及由它组成的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的集成电路芯片也越来越小,集成度和性能越来越高,这使军用电子设备水平不断提高,更加小巧,灵活和精确。除此之外,由于在各种现代武器系统中,雷达仍是信息获取和精确制导领域中最重要的装备。特别是在广大的作战地域内,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各种目标信息,雷达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破坏了雷达工作,也就破坏了整个武器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很可能使其成为“聋子”、“瞎子”,这对于取得军事的优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高科技的优势,从战争开始前数周到战争结束,对伊军整个地区进行了连续不断的电子侦察和强大的电子干扰,不仅使伊军所有的雷达都无法正常工作,通信中断,指挥失灵,甚至成为各种反辐射武器直接攻击的靶源,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仅持续两个月,双方的人员损失分别为百余人比数十万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充分展示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三、我对本专业的认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等。
主要专业实验:
普通物理学实验;电路分析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高频电路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EDA实验;DSP实验等。
对于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本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择业面还是很广的。一般来说作为对口行业,朗迅、贝尔、西门子等外资企业,华为、中兴等民营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国有企业,是毕业生的首选,由于这些行业的高成长性及高额利润,所以公司员工的薪金也十分优厚,因而这部分企业备受毕业生的青睐。除了公司以外,毕业生还有很多会到相关的银行、邮电等部门从事工作,这些行业有些虽不是以电子通信为主导的,但这些技术对其又是不可或缺的。毕业生还可在政府部门、高校从事管理或教学工作。而对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还可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电子部件、设备、以及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试验、制造、维护和管理工作。除了就业以外,毕业生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考研。如果想要对本专业有更深的研究和发展,考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读研能让你成为本专业的人才,而不是仅有浅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本专业虽然就业市场一片看好,但仍有几点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一是有些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准备选择继续深造,但又害怕考不上研究生而没有退路,所以就与某些小公司草签了协议,结果到真的没考上研究生时,又无法摆脱自己造成的这种束缚,所以被逼到去做出一种艰难选择的地步,那就是要么交高额违约金而另投一家好的公司或是被迫寄身于这家小公司之下。请千万注意这个
问题,以免给自己留下很大的麻烦。二是考研时为过多的利益所诱惑而前功尽弃。前面说到考研对本专业来说也许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考研对许多立志搞研究的同学来说毕竟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关键问题是一旦立志考研了,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千万不要为周围的小利所诱惑。因为信息产业高利润的特点,所以诱惑很多毕业生直接走上工作的岗位,而对于那些立志考研的人来说,就一定要经受得起这份诱惑,否则今天想考研,明天想找个高收入的工作,结果到头来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三是毕业时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这一点对于那些直接择业的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你面对金钱的诱惑面对利益的冲突时,就很难再以平常的心态来面对。为了做到有备而来,建议毕业生在毕业以前先做好一份人生计划,计划的年限越长越好,这份计划将来到底能实现多少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给了你一个宏观的引导;计算的细节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修补,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你不光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能看到长远的目标。
四、在本科阶段如何学好本专业
本科生通过学习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获得计算机、电子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初步的工程实践训练;本专业教学重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应用技术和实际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
应做到以下具体几方面: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学好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
(2)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译、听、说和初步的写作能力;
(3)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
(4)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较宽技术领域内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相关工作。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具有
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初步的软、硬件的开发能力。了解国家有关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初步的编程能力;
(7)了解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和 科学素质,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
2.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备一定的美育修养,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想要学好本专业,关键还是在于自己。虽然早就有人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好学,课程又多又累。但是无论是什么专业,当你投入所有的心思与精力去学时,你就一定能学好。大学的学习环境与高中的学习环境并不一样,面对大学里各种诱惑,必须具有自制力与自觉性,才能在大学中学到你真正想要的。
第五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调查报告
专业调查报告
电子信息(IT)产业是我国发展最快、最活跃,并伴随着国际竞争的产业,为提高我国IT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需要IT人才的持续培养。而高效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利用2011年毕业实习期间,为此我特意同在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同学及少数毕业生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同时还在网上就有关知识做了了解。主要有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前景,专业大学生的择业观。
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一定的外交检索及相关的应用能力,能用外语进行交流;
4、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及工作中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事物的意识和技能;
5、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6、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设计、分析、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训练,掌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在线的系统知识
7、具有利用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和支持相应系统的能力,具有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实际问题,包括设计、组建、管理、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特别强调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体知识的掌握以及信息系统网络化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前景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综合介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它具体指的是物理电子、微电子、光电子等专业,比较偏理论,主要研究微观领域中的电现象、电性质及其制成器件后能够实现的功能。如今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战争越来越向高技术、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战已
经成为杀伤敌人的一种强大手段。任何国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烧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时代经济及战略争夺中屈于主动地位。可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潜力。当然要想学好这个专业,首先是要求数学和物理的水平比较高,其次像激光原理、量子物理、半导体物理等专业课,很多都涉及微观领域,理论性也相对较强。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
这个专业学的专业课挺多有单片机、编程、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windows编程、写驱动等等但学的都不深入。所以找工作优势不是很大。
本专业适用面比较宽,和计算机、通信、电子都有交叉;但是这行偏电,因此动手能力很重要;同时本专业对数学和英语要求不低,学起来比较郁闷,要拿高薪英语是必需的;吃技术这碗饭,动手能力和数学是基本功,当然,也不要求你成为数学家,只要能看懂公式就可以了,比如微积分和概率统计公式,至少知道是在说些什么而线性代数要求就高一些,因为任何书在讲一个算法时,最后都会把算法化为矩阵计算(这样就能编程实现了,而现代的电子工程相当一部分工作都是编程)。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从事电子设备制造、电信运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广播电视、系统集成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能做的工作的很多,涉及技术研发到销售都可以,主要是电子、通信产品类的研发,包括软硬件的设计等,也可以在相关公司做产品的销售。研发、技术支持、品质管理以及质量检测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
学生主要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现在发展的趋势,就业前景应该说是不错的,很有前途。
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教育、科研、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将迈向更深入和更广泛的领域。可以预计,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仍然是极具生命力的领域。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能力强,适宜到科技、教育、经济和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开发、管理及教学工作,特别是与数学、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可以继续攻读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和一些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甘肃。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就业行业或部门 百分率
国有企业 12.62%,录取研究生 25.80%,出国 4.76%,民营及私营企业 17.61%,科研设计单位 8.86%,三资企业 14.84%,部队 1.99%,其他事业单位 1.88%,金融单位 0.22%,机关 1.00%,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 1.66%,高等学校 2.88%,医疗卫生单位 0.11%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无线电物理学91.67%、电子学与信息系统93.22%。)
三、专业学生的择业观
(一)、什么是择业观
个人认为:就是在你选择职业时,首先是对自己的定位,也就是你觉得自己在一个什么水平上,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再一个就是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就是说,基于你的专业、爱好等具体情况,你向往的职业是什么;最后就是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择业观,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上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
(二)、专业学生择业观的改变
1950年代相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需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的实现充满自信。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人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的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改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比例为3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之后,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
28.2%。大学生创业的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预期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之后的无奈之
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三)专业学生的择业观
之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收入高低”作为自己择业的重要标准,而将“专业是否对口”、“职业地位与声望”等放到了较为次要的地位,至于“职业风险性”等问题,多数大学生能够承受。总之,“经济收入高”一直居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的重要位置。这也反应了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现在呢,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注重个人发展”。薪金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月。也有很多人开始考虑“发展空间”的问题。这也说明这个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不断的学习以提升自己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
随着时代的额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于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适合自己的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有很多大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一些月收入不达期望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把月收入的期望薪金降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趋成熟。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也不像之前的主要选择沿海发达城市,而是开始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那里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压力也不大。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更加理性的趋势。随着高等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精英”优越感逐渐消失,学习和社会舆论也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到基层去,到西部去”随着大学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也促进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更趋于现实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