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街小学(语文)课改汇报材料
东夏镇北街小学(语文)课改汇报材料
现对我校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作一汇报。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依据县教体局、镇中心校统一部署,通过多次学习与培训依据本校实际情况总结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1、重组教学知识点。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活动,围绕什么而进行和为了什么而进行,不同学科的回答是不同的。语文以其学科特质,其活动显然是立足于语文学习,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文字基本功和语言素养。这种基本功从素质内蕴的角度讲,即是语感积淀。语感对于感受主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力(对感受客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性),是一种心智能力。
当然在课改的路上也出现过多多少少的问题:家长不理解;学生积极性太高,难已控制;班内学生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教师备课太复杂,导学案打印耗材太大;农村学生大环境有限,没有更多收集材料的条件,教辅材料更是有限,导致课堂上学生出现疑难问题过多等等。
我们只有仰望天空,脚踏实地,以高远的立意和扎实的工作勤勉奉献,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才能在课改这片热土放飞自己的梦想。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课改汇报
四年级语文课改汇报材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但是,无论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我们还应该锁定在“着眼目标,求真务实”这八个字上。所以,把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重视学生小学语文的兴趣。
平时上课时,我很注重 表扬学生,也就是评价学生。在他们不敢回答问题或不愿回答问题时,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对错没关系,只要你敢举手,就说明你进步了。慢慢的孩子们比原来胆子大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其次,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
语文基础很重要。平时,对课本中的字、词、句、多音字、形近字等抓的比较紧,让学生反复记忆,加深印象。
第三、重视知识的拓展。
经常让学生去查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籍,增长知识。
这些只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还有 很多不足之处。
一、学生朗读能力差。
二、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所以,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经常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多进行一些比赛、口语训练、争取把课改工作做好,逐渐摸索出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氛围,把课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第三篇:语文课改汇报材料
近几年,我校一直坚持用大语文观来建构语文课堂。我们所认同的大语文观是一种融合了“大教材观”、“大课堂观 ”、“大教法观”的教学思想。
“大教材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经常问自己:语文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本应该在教学中占据什么位臵?老师们的共识是,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相形之下,我们的12本教材只是沧海一粟。
“大课堂观”:树立“大课堂观 ”,就要让40分钟的小课堂充满活力和张力;树立“大课堂观 ”就要以40分钟的课堂为圆心,建构一个开放的大课堂,让课内与课外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
“大教法观”:我们认为能将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能巧妙地获得知识,轻松的掌握方法,愉悦地爱上语文课的方法便是智慧的、有效的教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最好的语文学习之道。
大语文观为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能催醒人的灵魂的教育。只有坚持用大语文观来建构课堂,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深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度,才会培养出把天下做文章来读的真正的语文人。
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学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精心打造“文化语文”教学主线,探索出了“字理识字——一个带一组;阅读教学——一篇带一本;诗词积累——两首带一类;语文园地——学一项拓展一项”的“文化语文”教学主线,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轻松的文化之旅。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一、链接名著,享受文化
一位教师能在语言背后的意义世界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如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一课,源自《庄子.外篇》中的寓言《井底之蛙》。善用寓言是《庄子》表达上的一大特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庄子》中的《望洋兴叹》、《鹤长凫短》、《浑沌开窍》等寓言故事,知道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应该像北海那样辽阔却不自大;知道了“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的道理,从而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多年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拓展阅读的最佳时机就在课堂上学生对文学名著有了一定的了解意犹未尽之时。为此,我们确定了“课内得法,课外运用;课外资料,课上交流”的教学原则。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文中的诸葛亮让学生佩服不已。但是他的聪明才智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会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于是,我们便建议学生确定了“诸葛亮是怎样成为家喻户晓的智星的”这一研究课题。学生通过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的智慧》等书中描写诸葛亮的重点章节,一个“从小就胸怀大志、奇谋妙计声名显、发明计策相益彰、鞠躬尽瘁表忠心”的智星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中。
方法助学,让课外阅读变得轻松自如;专题探究,让学生从泛泛而读逐渐走向深入。实践证明,轻松愉悦的名著赏读,能够激活学生热爱学习的本能,并让这种对语文的盎然情趣在日常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得以延伸!
二、徜徉诗海,积淀文化
古典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元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发现随课文编入的51首例诗,都是以主题的方式呈现的。如一年级下册的《所见》和《小池》,主题是“快乐的夏天”;四年级上册的《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都属于哲理诗。按照编者的意图,我们确定了“两首带一类,主题拓展”的教学策略。如四年级下学期学习《乡村四月》等三首田园诗,根据“诗词教学——两首带一类”的积累模式,设计了“静赏田园风光,聚焦田园童趣,感受劳作辛苦”三个版块的拓展学习内容,通过“田园赛诗会”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了中国古代乡村的全貌。我们探索出了“课前查阅资料——课上散点渗透——课后专题拓展”的诗词教学模式,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了各年级诗词教学的侧重点。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分类积累为主,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比较异同,高年级学生则在此基础上,学会独立赏析,并试着迁移运用。“两首带一类,主题拓展式”教学使教材脉络更加清晰,使古诗词的教学充满了张力。每次活动展示,都是我们收获惊喜的时刻,看着学生精彩的展示,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孩子们由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再到自制道具,交流展示的忙碌身影,让我们感动的是,紧锣密鼓的准备并没有抹去他们脸上那享受知识的快乐表情,真的很庆幸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个探索知识的广阔平台。
三、诵读韵文,涵养文化 汉语涵养丰厚,韵味别致,语言形式丰富多变,表达意境深远绵长。在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多出自《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增广贤文》等中华经典,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我们把多种智能迁移到诵读中来,鼓励学生通过归类诵读、经典吟唱、快板表演等多种方式,提高诵读的乐趣,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处世观,“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蒿如草”的学习观,“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的进取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自然地浸润学生的心灵。为了让经典诵读更有深度,我们还借鉴“百家讲坛”的形式,开设了“班级讲坛”,内容包括文化名人、古典名著、韵文赏析等诸多方面。深邃会成为一种习惯,静
听学生的班级讲坛,你感受到的是学生对诗文深邃的理解,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这是学生自主“出版”的《班级讲坛》,一篇篇散发着智慧灵光的讲稿,显示了学生个体对文化的独特感受。
四、创意习作,演绎文化
如何将学生内化的底蕴外显出来?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我们认为“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有这样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一要有适合儿童的习作情境,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入习作状态;二要有适合儿童的习作内容,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习作活动;三要有适合儿童的习作方式,让学生不折不扣地展示自我。根据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将“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概括为五种生活、六个言语密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五种习作生活。
1、童话生活:当我们将童话的精神和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它的内在品质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能生成润泽的习作语言,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比如,观察类文章,一只看似傻乎乎肉嘟嘟的毛毛虫,我们要写出它在你眼中不同的一面;一阵风吹过,你就得想到它仿佛在说些什么……这样的习作出炉,肯定没有千篇一律的套话。从低年级的日记、写话起,我们就引导学生投入自然,把自己当成自然界的一员,以他们的视角去揣摩多彩的童真世界。我们觉得让学生诗意地感受生活,随心所欲地表达生活,正是语文所要追寻的境界。
2、游戏生活:习作教学要适合儿童,就应当保持一种游戏状态。老师们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首先,游戏内容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孩子的游戏内容多样,伴随孩子游戏的是快乐、鲜活的体验,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其次在游戏的情境中习作,更容易使学生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
3、活动生活:三八节、母亲节“我为妈妈策划惊喜”、清明节扫墓踏青、中秋节与家人共赏月、校运会激情参与,一次竞选经历、一次演讲比赛、一次作品展评、一次演出过程……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学生的活动生活。利用活动丰盈学生的习作体验,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建构以活动为主线的习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的翅膀,实现活动与习作教学的同构共生。
4、阅读生活:课堂上巧妙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课外阅读记笔记写感受,课上交流阅读收获,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5、社会生活:丰富校园生活,写写校园中的人和事;享受家庭生活,写写在家中的做与想;关注社会生活,写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聚焦家庭,亲人的爱,家庭劳动的乐趣,家庭环境的美化,生活的乐趣,自己的小天地等,都是重要的习作资源;放眼社会,写写日本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由瘦肉精、染色馒头看中国人的诚信缺失,由药家鑫事件所想到的……天地万卷书,社会大课堂。给学生一个平台,一声提醒,学生就会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去关注生活,而这些内容是每学期教材编排的八篇习作中所没有涵盖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又是至关重要的。
童话生活给学生营造了鲜活的表达情境;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活动生活解放了学生的肢体;阅读生活滋养着学生的言语;社会生活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这五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成了习作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在这样的母体中,学生就是一粒粒获得滋养力的种子,言语就是潜藏在种子中期待勃发的枝叶。
把握六个言语密码
适合的写作情境,只是学生乐于写作的一个融洽的场,更关键的在于为学生搜寻到一个适合的言语频道。指导学生的习作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基本的童年言语共性出发,寻找通往儿童心灵的言语密码。
密码一:“我”。其实习作就是写自己,写我的经历,我的想象,我的情感。启发学生打开“我”这个言语密码,就将学生带进了一个亲切自然、一触即发的言语场域。
密码二:“梦”。走进学生,我发现他们常常是生活在“梦”的世界里:他们的游戏中有“梦”,他们的涂鸦中有“梦”,他们童话、神话、儿歌中有“梦”,甚至他们的思维中也潜藏着“梦”的印记。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近远期目标,为达成自己的一个个梦想去努力;让学生信笔涂鸦,画出自己的梦,然后为其配上文字;让学生品味书籍中作者独特的想象,写写自己的独特感受,以梦启梦。
密码三:“隐”。以这样说,每个孩子都有“隐”的经历——偷吃零食,偷看课外书,偷打游戏,偷看电视,偷玩玩具……其实,我们小时候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作为教师,如果我们真心诚意地理解“隐”,宽容体贴地尊重“隐”,巧妙多元地利用“隐”,就能让童年的纯真天性释放为汩汩而透亮的文字。
密码四:“炫”。身处信息技术时代的儿童,正襟危坐的写作时代已经被彻底颠覆。我们觉得作为教师,在儿童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要懂得迁就甚至是放大他们的情趣,呵护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炫”出自己的语言个性。在这个前提下再引导学生把握好“炫”的度——形式服务于习作内容。
密码五:“奇”。余华在《兄弟》的后记中这样写到:“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许多语文老师这样来布臵作业:同学们,这个周末请大家写写“名字的故事”。学生一听,接着就来了兴趣,写谁的名字?是我的名字吗?大家可以写一写《我的名字诞生记》感受
父母的期望;可以写《我的名字变迁记》,展现从“乳名”到“学名”再到“绰号”的历程;还可以写写自己的《网名记》,写写你什么样的网名,为什么取网名。有了这样的前期铺垫,还会愁学生无话可写吗?
密码六:“味”。我们看孩子,经常看到的是他们身上快乐的“甜味”——有享不尽的零食,有源源不断的玩具,有自由自在的游戏空间,可是却很少看到他们身上的“苦味”——老师和同学的误解,成绩的压力,心愿的拒绝和篡改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写出自己心灵体味,为他们分享“甜味”,帮他们分担“苦味”,这才是真正的适合儿童的有情味的习作教学。
我们觉得,尊重学生,就要理解儿童文化;面向学生,就要掌握打开儿童心灵的秘诀。我们依托教材,把古典名著、诗词曲赋、经典韵文、习作表达融成一个整体,用智慧与真情在学生心中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精神牧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会在“文化语文”的求索路上继续探索,也相信为学生精心储备的这座文化冰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慢慢融化成滋养学生精神生命的长河,滋润学生优雅从容地走向幸福充盈的人生。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课改汇报
五年级语文课改汇报
一.体会
1.首先,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精神,教师要把握新课标,制定好学习目标。
2.教师要和学生谈心,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人施教。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有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4.教学中有激励,学生自学,合作交流热情高,在快乐中学习。
二.不足
1.学生学习工具少,就有一本新华字典,自学有困难。
2.个别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自学能力差。
三.改进措施
1.让学生配置些学习工具:如,词典,常用成语词典等。
2.教师要多关心后进生,使其转化。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它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目的在于倡导“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都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尽量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
新课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活”了……但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一些课堂现象,却发现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怪圈,折射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本人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想法。首先,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的问题。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小学语文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考试排名压力是教师一块很大的心病,要命的是:考试往往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在此情况下,为避免学生考不好引来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和社会误解,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背后,仍偷偷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原本要1个学期学完的东西,一定要在4个月内学完,然后大量做练习题,陷入“题海战术”里。一方面,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课改几年了,但还是不时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不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次,教学方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方面犯了“随意性”,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传统教学“放羊式”的翻版。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异常“活跃”。我们不禁要问,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如果个人效率比集体学习还高,为什么非要合作不可?我还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把一句完整优美的语句拆开让三个学生合作读,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呢?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边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中、高段学生管用吗?
我觉得课程改革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必须要将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
二、新课改必须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基本以苏联的六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分为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述新课,重点难点分析,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完全是模式化了的。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应该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与见解。(2)“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买出一小步,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摸索规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我坚信当每个教师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之后,我们学校也就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了,教学成绩也就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了。课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琢磨,不断探索,需要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只有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才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