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武胜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初步成效及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5 10:0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安市武胜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初步成效及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安市武胜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初步成效及政策建议》。

第一篇:广安市武胜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初步成效及政策建议

政府参阅[2011]6号

广安市武胜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初步成效及政策建议

最近,广安市和武胜县两级政府办公室组成调查组对武胜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了工作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工作成效

(一)行政审批更快捷。部分行政审批权力直接下放到县,大大简化了审批程序,财政资金运转周期缩短,行政审批时效性明显增强,相关行政审批时间由原来平均7天缩减为3天;与省上公文传送和财政资金调度完成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天缩减为1天。

(二)项目申报更直接。项目直接申报权力下放后,涉及本级范围内的大量经济管理事务由县级自行审核、审批和直接上报省级主管部门,项目申报渠道更畅通,立项、审批和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全县共向上申报项目245个,获得中央、省支持项目201个,争取到位资金4.9亿元,同比增长23.7%。

(三)财政保障更有力。“扩权强县”试点理清了困扰县级财政多年的体制性障碍,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同时省财政对试点县实行上划资金比例留解,专项资金调度由省直接拨付,减少了市级中间环节,有力地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支持发展的保障力。2010年县财政投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达2.6亿元,本级财政在全面兑现各项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安排财力实施民生工程,投资达1.8亿元。

(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扩权试点前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多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质量显著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7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32.4%、62.6%、30.7%、26.6%、28.6 %;第一、二、三产业比由2008年的 29.9∶38.6∶31.5变为2010年的24.5∶46.5∶29。

二、存在的问题

(一)扩权不够充分。扩权试点改革在“发展由市统筹、工作由市领导、干部由市管理、稳定由市负责”框架下,搭乘经济领域扩权政策直通车,享受与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涉及社会管理、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稳定等领域的工作仍由市级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在同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一些经济管理部门扩了权,一些非经济管理部门没有扩权,致使县级行政区域内部门权限不对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赋予扩权试点县的8个方面经济管理权限中,除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明确的实施办法外,项目申报审批、税收管理、价格管理等相关改革政策定位模糊;国土资源、工商、税务、金融等垂直管理部门扩权强县政策出台进度不一,扩权深度不够,部分资金配套、转移支付、税收解缴划转工作还没有实现责、权、利的统一,扩权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

(二)指导发展不够。“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在管理体制上扩大了管理幅度,增大了管理难度,听取基层意见、指导基层发展较少。省级相关部门在制定扩权县产业项目规划时,参照市上对所辖地区的产业布局规划较多,直接征求各试点县意见较少。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时,试点县项目难以进入省上一揽子规划。

同时试点县天然气、土地等要素指标分配较少,试点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三)运行成本增加。纳入扩权县后,在接受市级检查指导与考核的同时,也时常到省里请示汇报、开会学习,差旅、交通、会议等费用支出增大。2009年、2010年“差旅、交通、会议”等支出比重比扩权前均提高10个百分点。运行过程中,因直接与省对接,部分项目核准、审批减少了市级环节,相关审批费用支出比扩权前有所减少,但综合来看,行政运行成本较扩权前有所增加。

(四)职能发挥不足。特别是2010年机构改革后,省县部门内机构设置不匹配,存在“1对N”的工作模式。如:省发展改革委设置了27个处室,而武胜县发展改革局仅有5个股室,且每个股室仅有2—3人,其承担的业务工作量非常大,人员调整受到内设机构与编制的制约。

三、政策建议

(一)明晰各级职能。建议在原有权力分工和经验探索的基础上,按照渐进式改革试点要求,进一步出台相关法规、细化配套政策文件,明确省、市、县三级的职能定位,杜绝层级“漏斗效应”。

(二)扩大放权范围。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通过法定程序将能够下放的行政审批权、财权和事权直接下放到县级行政单位,完善县级部门权限,优化政务环境,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要素保障。建议在全省统筹发展的基础上,每年统筹安排资金用于支持试点县(市)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增加土地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各试点县发展用地;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试点县(市)信贷投放力度;增加各试点县天然气工业用气指标、降低工业用电价格;完善省市县税收分成办法;结合全省机构改革,协调编制部门,适当增加县级行政编制,逐步实现试点县与省直部门的合理对接。

(四)建立健全发展激励机制。建议结合平原、丘陵、山区和少数民族区域特点,根据各试点县产业发展现状,加大对丘区所属县(市)项目、资金、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县级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试点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大做优产业体系,大幅度增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创造条件。

第二篇:凤阳县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凤阳县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实施扩权强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打造承接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平台的基石。自省、市实施扩权强镇以来,我县积极围绕“放好权,接好权,用好权,管好权”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有效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试点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此,就凤阳县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总体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我县大庙镇、刘府镇、临淮关镇、武店镇四个乡镇2009年被确定为扩权强镇试点镇后,为认真贯彻落实滁发[2009]10号《关于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立即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扩权强镇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领导小组在发改委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扩权强镇的日常工作。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凤阳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凤发„2009‟13号)。各试点镇和有关部门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根据各自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有力推动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依法放权,分批到位。我县首批拟下放发改、经贸等9部门下放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3项。目前,我们相关授权部门己制定规范操作流程,正在组织人员业务培训。扩权镇因行使委托职能,需要上岗证、资格证、检查证的,由授权部门统一组织培训,并做好向上级部门的申报领证工作,做到 — 1 —

持证上岗。

(三)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各试点镇正在开展镇域总体规划、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修编工作,以确保试点镇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四)坚持产业强镇。按照“依托产业、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各试点镇结合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镇域产业,如武店的水泥、石灰建材产业,大庙的石英砂深加工业,临淮的商贸服务业,刘府镇的汽车折旧和零部件再制造等。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我县千方百计加大对工业集中区道路建设,小城镇街道道路、公益设施建设的投入。深入开展“拆违、治乱、保洁、绿化、亮景”活动,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思想认识深度问题。对于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有的干部畏难情绪较重,缺乏发展信心,存有“等、靠、要”思想。

(二)投入不足问题。扩权强镇政策的实施,给试点镇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百业待兴,需要大批量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缺口。

(三)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与省内外经济强镇相比,我县试点镇经济总量偏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四)建设用地问题。推进试点镇城镇化发展、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等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受建设用地指标限制,工作进

展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抓规划。要通过对试点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城镇特色。同时,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机遇,把大庙石英砂集中区、临淮中小企业创业园,通过县工业园区的升级扩容,统一纳入县工业园区规划。

(二)抓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试点镇基础设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二是积极争取项目。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试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各扩权镇产业特色,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实行产业强镇,壮大试点镇经济实力。

(三)抓保障。一是积极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和置换工作,努力破除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制约;积极探索经营城镇的有效手段,集约节约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使强镇有充足的财力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发展基层金融组织,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的组建,进一步改善对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服务。三是建立权利监督与制约机制。授权部门要依法明确放权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办法,制定放权后的监管措施,确保扩权镇不越位、不缺位、不滥用,确保权力规范运行。试点镇要依法用权,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篇:1关于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修改.)

绥阳县蒲场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

工作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外向化”发展战略,奋力实现增比进位和赶超跨越目标,根据省发改委《关于积极推进全省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黔发改体改【2010】987号)和省发改委《关于同意绥阳县蒲场镇列为省级扩权强镇改革试点乡镇的批复》(黔发改体改【2012】157号)等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外向化”的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镇村统筹规划、产业统筹布局、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机构人员统筹整合、基层服务统筹安排为主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率先发展、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努力把蒲场镇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基地、文化旅游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5年,使蒲场镇率先成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经济繁荣、居民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宜居、宜商、宜游”小城市,成为黔北一流强镇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具体目标是: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加速推进蒲场镇与遵义城区、绥阳城区同城化步伐,建成集镇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建成较为完善的供电、供水、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力。把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作为促进全镇发展的核心内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集中区,完善配套功能,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城互动、园镇融合”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高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社区服务、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集镇转移,拓宽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

(三)强化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力。结合民生幸福工程的实施,合理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加大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快标准化学校(两中一小)、中心幼儿园、县人民医院蒲场分院、敬老院、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整体生态和生活环境。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进一步完善就业登记、服务、管理网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农村新型救助体系,引导保险机构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和农业保险工作。

(四)加快城镇功能的完善和管理,强化综合承载力。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完善功能的原则,加快城市道路、供电、停车场、客运站、休闲广场、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建设,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公共设施维护机制。

五、政策措施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增加党政班子领导职数。深化蒲场镇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在党政班子现有职数9人的基础上增加2名,另增加1名党委副书记(负责园区项目协调服务)、1名常务副镇长,同时,对镇人民政府镇长、党委副书记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公安分局局长由镇政法委书记兼任。

2.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由蒲场镇党委、政府向编委办提出实

相关职能职责。

3、县发改委、经贸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环保局、民政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农牧局等部门下放到蒲场镇的职能权限,由县直相关部门与蒲场镇政府签订委托协议书,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并由蒲场镇承担相应的责任。鼓励县直其他单位按照“依法下放,应放尽放,能放则放”的原则,积极向蒲场镇下放职能权限。所有下放、委托给蒲场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强化财政奖励政策。

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快镇级经济快速发展。

1、在县财政保障体制下,认真执行试点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原则,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财税利益分配,县财政本着让利、激励的原则,与蒲场镇办理财政决算。

2、对镇政府组织征收的各项行政事业性规费、土地出让金收益予以全额返还,对新增企业的税收(地方部分)的80%,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稳定和偿还债务。

3、征收的矿业权价款县级留成部分,以及县级发证所征收的采矿权价款,由县财政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返还,专项用于蒲场镇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

(四)争取上级加大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蒲场镇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争取县政府将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公交线路向蒲场镇延伸。争取县政府将蒲场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园区建设,优先列入县项目库,并积极推荐进入遵义市、贵州省项目库,为加快蒲场发展提供支撑。

(五)鼓励金融体制创新。

1、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试点镇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蒲场镇新增各项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2、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蒲场镇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每新设一

就业培训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2、加快蒲场镇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规范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新型合作医疗,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鼓励蒲场镇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办法。

3、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凡在蒲场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流转。

六、相关要求

扩权强镇工作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体现了省市对绥阳的关心和重视,政策性强、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各单位要以大局为重,认真落实扩权强镇试点的相关工作,确保扩权强镇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扩权试点镇提供组织保障。成立由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为组长的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办公室。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并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推动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有序推进改革,确保完成扩权强镇改革任务。为积极稳妥而有序地推进蒲场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整个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一是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由蒲场镇编制扩权强镇试点方案,由县发改部门报省发改委审批后实施,县直部门出台相关配套实施方案。二是探索运行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2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和制度体系,为今后的深化改革积累经验。三是深化完善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总结经验,继续完善。四是成果验收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申请省市验收改革成果。

(三)加强上联协调,创造有利蒲场镇经济发展活力的环境。县属各单位及驻绥垂直管理部门要切实增强对扩权强镇工作的认识,把扩权强镇作为加速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主动作为,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抓住

第四篇: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2018年1月,省委编办发布了**机构编制工作“1+8”政策体系,由1个管总文件和8个细化办法组成,构成了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四梁八柱”。细化办法之一《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机构编制法制化工作的办法》中,提出拟建立完善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措施,体现了省委编办对构建机构编制法制治理新格局的重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它的加强有利于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层次和实效。下面结合**实际和工作实践,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实践证明,各个时期的编制管理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机构编制管理模式一些与新形势不适应的因素也日益暴露:一方面由于过去的机构编制工作具有被动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特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编制配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另一方面许多工作缺乏前瞻性研究,主动参谋意识不强,仍沿袭过去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和“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管理方式,导致机构编制管理难以取得新的突破。所以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是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

(一)机构编制管理的内在要求

机构编制管理是一个决策、执行、反馈评估、再决策、再执行的反复循环过程。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反馈评估,都离不开监督检查工作,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监督检查的决策、执行、反馈评估,机构编制管理会偏离正常的轨道,那么整个机构编制管理过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机构臃肿、编制膨胀、人员无序增长,以致破坏整个行政管理体系。

(二)依法行政的客观需要

“编制就是法规”,《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机构编制法制化工作的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机构编制的法定地位,为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提供了执法依据,是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效力的“尚方宝剑”。从这个角度看,机构编制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依法行政行为,客观上必然要求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所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依法行政的客观需要。

(三)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的必然举措

2017年以来,**区启动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单位共115家。在工作推进当中,注重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前置审核把关作用和事后运行监督检查,多措并举,创新机构编制评估试点工作,强化了评估决策的严谨性、科学性。在整个评估试点工作中,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工作水平上台阶、出实效的重要抓手。

二、当前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紧贴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特点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方式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监督检查工作起步较晚,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给监督检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编制意识”有待加强

一方面思想认识不够,工作阻力很大。有些部门和单位对新形势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大都片面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有些部门面对新增的职责任务总是第一时间提出增加机构编制的要求;一些部门在管理上存在分工越来越细的倾向,导致内部股室越设越多,造成整个单位人员力量分散;个别部门仍存在“编制部门所有”的传统观念,导致编制的动态调整难以进行;少数上级业务部门以领导讲话、检查评比、经费划拨、项目审批、考核督查和车辆配置等形式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等事项,严重影响和削弱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成果,直接导致监督检查工作处于无序和被动应付的状态。

另一方面被监督检查单位缺乏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规定的了解。长期以来,机构编制部门通常重审批、轻监督,忽视了对机构编制政策贯彻落实和机构编制批复方案执行等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要通过监督检查工作去逐个逐项研究解决,还需要过渡期和适应期。

(二)《办法》的贯彻落实需要磨合期

机构编制工作涉及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部门职能分配,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

一是人为因素较大。目前,机构编制工作更多的是凭借干部的党性原则和职业道德。当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与之发生冲突时,自律意识就可能倾斜,问题就随之发生。少数单位出现的超编问题也与没有刚性手段和惩戒措施息息相关。另外,机构编制工作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在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上较模糊、定性。没有量的规定,很难操作,公安机关的编制核定标准问题就较难解决。因为没有标准,监督检查工作也就很难“量刑”。

二是贯彻《办法》需要实践。《办法》中提出拟建立完善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措施,将通过立法将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的问题,逐步用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机构编制监督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构建机构编制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总的看来,刚性约束力将得到加强,但是,这还不够。根据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机构编制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理,主要限于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以及对相关人员给予纪律处分等行政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措施作用的发挥,需要编委会的同意、纪检监察机关的支持、相关被监督检查部门的配合、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理解,单纯靠一至两家单位的力量是有限的。

三是法规执法不严格。“12310”举报电话,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为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监督检查以及处理违规违纪问题时往往失之于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不力,虽然每年都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但是有力度、有决心、有效果的监督检查明显不多,这与监督检查工作作为机构编制管理中最后的重要一环格格不入;处理措施不强硬,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事件现象仅仅停留在口头提醒和告诫程度上,或者说只停留在纸面上,对违反了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没有任何惩处措施,根本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这些情况,导致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权威难以树立。

(三)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我办已注重加强机构编制的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推进阶段:

一方面,监督检查还不够系统全面。根据上级的部署要求被动开展督查较多,主动立项和自发开展督查较少;针对机构编制重点工作开展突击性、阶段性督查较多,对各部门落实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较少;根据市委编办领导指示要求开展督查较多,在履行使用编制审核和增编申请手续中发现的问题跟踪了解督查实际情况的少。

另一方面,监督检查的程序还不够规范。目前,监督检查手段比较单一,大多还停留在听取汇报、检查台帐、实名制系统这一层面,内在的、深层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同时,按照中央要求,设立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股室,明确了相关职能,并指派专(兼)职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工作。实际上,“任务重人员少”是现阶段编制部门的一个显著特征。编制部门肩负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政群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及监督检查等工作,职责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我们区县一级的编制部门,编制配备少,人员力量总体偏弱,专职人员几乎没有,多数身兼数职,导致工作“一锅粥”,精力投入有限,无力更多的顾及监督检查工作。

三、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开展的支撑和保障。细化办法之一《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机构编制法制化工作的办法》中,明确地提出拟建立完善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措施,如公开制度、评估制度、报告制度、统计制度、信息制度、举报制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区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一些举措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机构编制统计,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我区在乡镇督查中发现:各乡镇机构编制信息统计不及时、数据不详细,就结合统计年报工作会议、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规范,明确要求各乡镇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要及时更新、填报准确、每季季底上报编办调研督查股,经分析汇总后,每季上报市委编办,确保了对全区机构编制的动态掌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只有监督检查制度建设日益规范和完善,才能不断推进监督检查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才能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

(二)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

机构编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常规性工作和基础性业务,要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进一步严格审批权限和程序,要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不”,即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把好审核关,坚持从紧从严原则,不越权审批,不违反程序审批,不在限额外审批。同时,要根据形势任务变化需要,实施动态管理,既要注重管总量、管数额、管审批,又要注重管结构、管标准、管监督,用好盘活现有编制,切实把机构编制管住、管好、管活,实现机构编制效用的最大化。对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程序和权限擅自增设机构、提高规格、变更名称、增挂牌子、增加人员编制、超职数配备领导、超编进人以及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应责令违规单位限期纠正,建议有关部门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机构改革方案和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实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对有关部门利用手中掌握的资金、物资、项目等权力以及评比、达标等手段干预机构编制工作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抵制,并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部门报告。

(三)积极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调研工作

监督检查调研工作是机构编制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开展的调查研究,可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通过开展督查调研,可以更多地了解基层情况,有助于在工作中较快发现问题,在举报中迅速辨别真伪,及时为领导决策提出合理建议。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机构编制管理的难点,把督查调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思考,找准切入点,选好题目,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督查调研,对一些复杂问题,可以通过部门联合督查调研的方式进行,提高督查调研质量,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四)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的协作机制,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措施。监督检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大督查”机制。在增强内部业务处室之间的协作配合、完善内部工作程序的同时,要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和新闻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体制内、体制外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部门合力、社会压力。特别是与监察机关在督查中更要密切配合,整合双方的监督资源,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与机构编制部门的业务监督有效结合,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督查合力。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措施并举,不断提高监督检查质量,共同推动监督检查工作健康发展。

(五)切实加强监督检查队伍建设

建设积极进取和富于创新的监督检查队伍是做好新时期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保障。与监督检查工作的繁重任务相比,我区监督检查队伍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列宁曾经讲过:“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就等于零”。目前,机构编制监督力量还很薄弱,有时候还存在监督检查工作临时安排、临时指派的现象。建立一套完整、专业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专家库,吸纳涵盖组织人社、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各类专业骨干,共同进行监督检查工作。针对不同的事项,根据

“一事一议”的原则,结合监督检查的主体、对象和行业的特殊性,择优选择相对应的专家对机构编制事项进行例行检查或专项检查。

(六)形成“督查-调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在监督检查“督查-定案-处理”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督查-调研-创新”新的工作机制是新时期的必然选择。在督查一个问题时,如果发现这个问题比预计的严重、复杂,只靠督查不能真正解决,就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管理办法,这就形成了“督查-调研-创新”的工作机制。监督检查不仅要处理问题,更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监督检查工作面对的是基层,它在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在提出创新手段的针对性上有更好的条件。所以“督查-调研-创新”工作机制可以作为将来主要的工作机制之一去研究。

第五篇:关于对长沙县“扩权强镇”的建议

关于对长沙县“扩权强镇”的建议

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是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长沙县,扩权强镇势在必行。

一、长沙县扩权强镇的必要性

一是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镇级政府管理权限,有利于提升镇级政府的统筹发展效能,整体推进城乡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集聚、集约发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进一步增强镇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长沙县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原来建立在传统农村形态上的乡镇政府架构和功能已经远远落后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这时,扩大乡镇的政府权力,以适应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必然。就全国对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可以说扩权强镇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乡镇的科学跨越发展;要实现乡镇科学跨越发展,扩权强镇势在必行。

二是基层的呼声。乡镇一级政府权责不对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是困扰乡镇快速发展的重要体制性因素,在有限的权限内,乡镇难以统筹解决社会保障、集镇规划、审批处罚与经济同步发展等问题,因此,以放权为核心的改革已经成为基层政府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惊人,全县有六个乡镇财政收入过亿元,但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却一直没有扩大。随着长沙县财政实力的增强,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势推进,目前的乡镇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乡镇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扩大乡镇的权力,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成为基层政府的迫切要求。目前,浙江绍兴县的扩权强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长沙县实施这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举措,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将大大降低改革的风险。

二、对长沙县扩权强镇的建议

(一)明确乡镇职能

乡镇党委、人大分别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按照“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的原则,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乡镇政府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形势要求,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以及优化发展环境上来,实现向服务型、法制型政府的转变。

(二)规范办事机构

各乡镇内设机构5个,一般可分别设置为: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各办公室设一岗多责的干事和助理等职位,在重点从事一两项工作的同时兼任其他工作。各乡镇可在不突破限额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设置内设机构,报县编办批准后执行。

1、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上级政协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工青妇及各部门、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承担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卫生等管理工作。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

3、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主要承担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一、二、三产业的指导、管理;招商引资、公共资产管理,承担经济发展、安全生产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

4、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主要承担各种自然灾害应对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民政优抚、民族宗教、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协调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劳动争议调解、社会保险服务、国土资源管理等工作。承担人口计划制定、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统计和督查、指导社区计划生育等工作。

5、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做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好各项开发的征地拆迁工作;完善优化辖区内投资硬环境,为辖区内开发做好服务工作;负责辖区内土地开发、市政、水电建设工程、用地规划手续报批、建筑工程以及环保等工作;配合上级业务部门对辖区单位及居民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进行处理;负责管理辖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负责违章用地行为的认定和整治;协助上级部门搞好土地利用规划;负责居民生产安置和生活安置用地的报批;办好项目用地出让的规划、设计及红线手续;负责征地拆迁的调查核算。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加强辖区内健康教育;开展辖区内的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创建迎检工作;管理村镇环境卫生。

(三)规范派驻机构

一是按区域(指管辖2个及以上乡镇,下同)或建制乡镇设置派驻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使用专项政法编制,均为县直部门的派出机构。二是按区域或建制乡镇设置税务所、工商所,使用专项编制,实行垂直管理。三是按建制乡镇设置国土资源管理所、林业管理站,使用全额拨款编制,由县国资源局、县林业局垂直管理。

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延伸、派驻乡镇的机构,其党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必须按有关规定征得当地党委同意。乡镇财政所(将原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的职能划归财政所,撤销原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主要承担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部门综合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财政监管、税收协管等工作。实行“县乡(镇)共管,以乡(镇)管理为主”的模式。其人员只限使用2001下达的行政编制,原使用的事业编制一律核销。法律服务工作由县司法局委派司法员负责,设置司法所,为司法局派出机构。

(四)综合设置站所

1、设置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列入县财政预算。主要承担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民政优抚、救灾救济、劳动力资源管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劳动争议调解、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

2、将原涉农事业站、所、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利管理、农业机械管理、动物防疫、畜牧水产等)合并,设置农业技术综合推广服务中心,列入县、乡财政预算。主要承担:农技、农机、动物防疫、水产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区域内河道湖泊的综合治理、防汛抗旱、堤防管理、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等工作。

3、设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与乡镇(中心)卫生院实行两块牌子,合署办公、资源共享,列入县财政预算。主要承担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咨询及临床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4、设置科技文化服务中心,列入县、乡财政预算。主要承担文化宣传和文化事业建设,图书阅读,广播影视管理服务,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组织开展群众文化、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协助管理文化市场、音像市场和文物市场等工作。

5、设置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执行村镇的建设、环境保护、村镇管理、国土和规划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负责集镇(乡)、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建设以及农民建房的规划、编制修编,并组织实施。负责根据《物业管理条例》指导、监督村和本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负责区域范围内规划许可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服务工作。负责农村建设项目、村民建房等用地许可证的审查、申报。负责辖区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三同时”监督工作,申报环保验收,负责对企业进行监管和环境污染纠纷的调处。

(五)完善配套政策

1、分流人员要与机关、事业单位完全脱钩。在全面清理非在编人员,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对竞争中落岗的人员采取多种途径积极稳妥地予以分流。要确保竞争落岗的人员分流到位,并严格程序,完善法律手续,解除分流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关系。分流人员实行“两个退出”,即退出编制管理序列、退出财政供养序列。

2、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就业。分流人员自谋职业,纳入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范围,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创办经济实体和整体分流从事经营服务、经办实体的,应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可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引导、鼓励分流人员组建民营或其他经营方式的经济组织。及时对分流人员进行培训,向分流人员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3、探索社会保障办法,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从本地实际出发,努力解决分流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积极探索为乡镇分流人员办理符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险办法。

下载广安市武胜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初步成效及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安市武胜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初步成效及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