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书实施方案
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次活动,学校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读书中汲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积累知识,丰富精神生活。让学生捧起自己心爱的书,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享受读书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时间
2013年9月——2014年1月
三、读书内容及要求
本学期必读《一千零一夜》、《西游记》、《水浒传》、《雷锋的故事》、;暑假必读:《十万个为什么》。
推荐书目:《中外名人故事》、《寄小读者》、《叶圣陶童话》、《格林童话选》。
读书要求及说明:
1.课外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必读书目,做好笔记,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尝试写读书笔记,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2.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及积累成语警句、名言等具体指导。
四、组织实施
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班级开展读书活动。在班内掀起“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高潮,让活动开展的高效有序。
1、营造读书氛围。
结合班会、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宣传,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读书所带来的快乐。
2、积极创造阅读条件。
积极充实学生读物。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班级图书要达到至少每人一本,并与学生一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充实图书资源,教师要积极带头读书、捐书并与学生一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同时要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主张学生向社会借书,向亲朋好友借书,来充实图书室,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资源。
3、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一定要保证每天安排合理的时间去完成读书任务,并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读书目标和成长规划。
5、教师在学生中起到榜样的作用。
6、每个学生有一本“读书笔记”,将读书活动中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名人名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
7、组织“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第二篇:2010北京图书订货会实施方案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同意举办2010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批复》精神,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定于2010年1月8日至11日,联合主办2010北京图书订货会。为确保2010北京图书订货会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订货会宗旨
二、订货会地点
三、订货会时间
四、主管、主办和协办单位
五、订货会组织机构
刘国辉
本届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招展筹备)设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邮编:100010
电话:010-64016986 84044785传真:010-8404478
5
六、办公室和各组职能
1.接待、安排与会代表的住宿,为与会代表做好服务工作。
2.负责安排大会工作人员的食宿。
3.核实住宿人数,向财务组提供准确的住宿结算依据。
7.接待、组织新闻记者对大会的采访和报道。
8.负责特刊承办单位的协调工作,督促承办单位保障特刊的质量。
(六)广告组
1.以合作的形式与广告公司开展业务工作。
1.负责大会用车合作单位的选择。
2.根据大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接送运力的实施方案。
3.负责会议代表接送站。
4.安排会议代表由住地到展场的往返班车。
5.督促出租车单位确保车辆运行状况良好,保证行车安全。
6.牵头落实班车停放场地。
7.保障会议临时用车。
(八)安保组
1.负责与公安、消防、交通等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
(九)外联组
1.协助、督促承办单位做好港澳台地区出版机构、海外华文书店参会的邀请招展工作和图书审读工作。
2.负责港澳台地区出版机构、海外华文书店参会承办单位的协调工作。
3.协助接待组搞好港澳台地区出版机构、海外华文书店参会人员的接待工作。
4.协助业务组安排好港澳台地区出版机构参展的展位安排。
5.协助承办单位组织业务交易,并汇总相关信息。
七、订货会业务项目
●
●
●
●
●
●
●
●
八、参展和订货单位
●
●
●
●
●
●
●
●
●
九、展场安排
●
●
●
●
●
●
●
●
●
●
●
十、参展、订货单位邀请办法
●
●
●
●
●
●
●
●
●
十一、订货会收费标准
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电话:010-64016986
5银行户名:北京图书订货会组织委员会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东四南支行
账
招展负责人:
张振启(手机:***
刘玉堂(手机:***
●新书介绍、北京图书订货会网站、宣传活动场地安排
为满足参展单位宣传和业务交流需求,大会一号馆二层中心位置设大屏幕滚动新书介绍;开设北京图书订货会网站,可现场进行网上搜索和订货,会后也可以利用网站进行订货、添货,亦可浏览参展、参会内容,下载报名表(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协助参展单位安排展期宣传活动(具体办法见附件)。
十二、措施要求
2010北京图书订货会组织委员会
第三篇:十一小学关图书“三个三分之一”管理实施方案
兴仁县第十一小学图书“三个三分之一”
实施方案及
管 理 制 度
兴仁县第十一小学
2014年9月
兴仁县第十一小学图书“三个三分之一”
实施方案及管理制度
为了让学生方便阅读,喜爱阅读,广泛阅读,不受时间束缚,不受空间限制,变图书封闭式管理变为开放式管理,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真正发挥学校图书资源的价值作用,我校立足因地制宜、取用方便、存放安全、易于管理的原则,特制定本方案:
一、图书分配
把学校现有图书分成三部分,分为图书室、教室、楼道三个地方存书。即将师生借阅率相对较低部分图书存放在图书室,师生按规定时间借阅;将师生借阅率、使用率相对较高的图书和的工具书等资料存放在教室(每班图书每月的数量为班级人数的3倍左右),师生随机借阅。学校分别将有注音的图书和简单的童话故事类图书等放在低段组的4个班级;文学类、历史类以及名著等图书放在中高段组的4个班级;将课外阅读的报刊杂志和可读性强的优秀书籍存放在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
二、图书管理
存放在图书室的图书由学校图书管理员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通知》(黔教装发〔2013〕554号)要求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图书管理和借阅制度,实施中小学图书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要定期更新图书,对破旧残缺、可读性不强和不适于师生阅读的书籍要坚决下架,对新进图书要严格把关,杜绝盗版和不适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图书进校园。
存放在图书室外的图书的管理。每学期开学由图书室管理员统一配发,各段的班级图书在每月互换一次图书,学期结束统一收回,第二学期开始再配发图书。低段组(一、二年级)班级图书由该班班主任负责本班的图书更换,实行统一收发和借阅登记管理,中、高段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在班主任的领导下建立学生图书自主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各班中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业务能力强的图书干事,负责本班的图书更换、借阅、登记等有关图书管理事务。充分发挥学生对图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开展“爱护图书”的专题教育,定期交流自主管理经验,提升学生图书管理能力。图书室以图书自主管理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和合作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考核与评价。
一学期结束,将本班的个人借书加上集体借书再除以本班人数班级人数得出本班的借阅率,再根据借阅率的高低进行排名作为班主任考核的依据之一。对借阅率高、图书保护得好的班级和管理员给予表彰;对借阅率低,图书损坏、遗失严重的班级进行警告,相应的班主任在考核中不得评优评先。图书室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在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进行表彰。
图书室实施图书借阅三个三分之一活动的目的在于更大限度地提高我校师生的借阅率,不断丰富我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图书室真正成为我校师生的精神“粮仓”。通过这种活动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和养成教育,培育学生诚信意识,培养学生善于看书、自觉还书和乐于护书的良好行为习惯。希望各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务必把我校图书借阅的三个三分之一活动落实到实处,踏踏实实抓实抓牢,为打造孩子的未来尽一份自己应有的贡献。
兴仁县第十一小学图书室 2015年9月
图书室藏书一角
楼道藏书一角
班级藏书一角
第四篇:育苗小学班级图书借阅实施方案
育苗小学班级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1、每班由图书室下发50册图书至班级,并由班级图书管理员做
好图书目录登记工作(一式两份)。
2、阅读形式:班级内学生个人与个人间进行好书换着看,并且老
师要组织好学生每次阅读后的心得交流、阅读感想及读书笔记好词、好句的摘抄。(对于优秀的可以适当的进行表扬)
3、定期进行班级内及同年级的班级与班级间好书换着看活动(具
体活动安排及借阅时间由班主任自行规定并负全责)。
4、借阅期限为一个月。(由班主任将图书归还至图书室,待图书
管理员对图书进行调整之后再进行下个月的借阅)。
5、具体归还时间听广播通知。
读书奖项评选要求:
对“爱护图书、优秀读书心得、读书之星、优秀图书管理员”等进行评选(在“六一”上学校对获奖者进行发奖表扬)
注:这些奖项的设立针对三、四、五年级同学。
一、二年级可以适当的开展“故事会、童谣、儿歌或者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以激励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五篇:图书馆员
图书馆员:阿姨?老师?
散文与杂谈图书馆员:阿姨?老师?
无盐
最近同事聚在一起,常常议论的一个话题是,读者对我们的称呼到底应该是“老师”还是“阿姨”?“老师”和“阿姨”有多大差别?
在这之前,说实话我本人对于读者——更确切地说,大部分是一些二十郎当岁的类似我孩子一般的学生,称呼我“老师”或“阿姨”是无所谓的,没有细想过,更不会去深究。但是同事的观点也不无道理:“阿姨”只是亲情似的昵称,而“老师”则是充满学术性的尊称。把馆员称作“阿姨”表面上很亲切,其实是对图书馆员的不尊重,小现象说明了大问题。
真的有这么严重?一个看似随意的称呼居然上升到尊重与否的高度,看来不能等闲视之,得琢磨琢磨。老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生活指导者,人生方向标。
按理说在学校“老师”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通称,无歧义,不该出现对图书馆员不称“老师”而称“阿姨”(或者“叔叔”)的现象。小小的称谓问题却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种观点认为,称图书馆员为“阿姨”没有什么不好的——充溢着温馨,是馆员与读者关系和谐的体现,是被服务者对服务者的认同和肯定。“阿姨”多亲切呀,充满了人情味。把馆员称作“阿姨”不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轻视馆员。理由很充分:现在社会上对人的称谓通用语都由先前的“先生”、“同志”、“师傅”演变成“老师”了,被称为“老师”的也不见得多值钱多受尊重。想想也是,上公交车我被称作“老师”,开始时纳闷,思量后窃喜——上下班老是坐那一路车、老是在同一站台上下车,车站旁边就是学校,久而久之售票员自然就判断出我是老师了。仔细观察后方知是我自作多情了——车上的男女乘客皆被称作“老师”。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到超市购物、到菜场买菜也被称为“老师”。面对这个不存在感情色彩的称谓,曾经很不习惯的我渐渐也见多不怪了。我必须适应社会。虽然承认孔夫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确是指生活中处处有“老师”,自己也明了此“老师”非彼“老师”,音同意异,但是心理上真的有隐隐地不快,更有隐隐地失落——“老师”外延的如此延伸扩大是汉语功能的衰退还是语义寓意的新解?当真“老师”已经泛化?“尊师重教”已沦为明日黄花?
另一种观点认为,称图书馆员为“阿姨”正是图书馆地位低、图书馆员被轻视的显现。证据也凿凿:比如学校里通常被称为“阿姨”的是宿舍管理员和清洁工,比如社会上习惯被称为“阿姨”的是保姆和钟点工。读者心目中的“老师”肯定是高尚的。图书馆员充其量就是一些看书人,只会迎来送往、借借还还,每天做着简单重复的劳动,不需要也不可能拥有高深的知识和学问,不配当“老师”,他们只是“阿姨”一类的人物。
两种观点好像都有一定的道理,孰对孰错更难以一句话说清楚。我突然觉得自己失去了判断,一时间成了风吹两面倒的“墙头草”,我迷惘了。但有一点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高校里“图书馆员” 的确不属于“教师”系列职称,而名在教学辅助人员之列。馆员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远远不如“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评与聘均以满足教师需要为前提,应该说两者确实有着明显的差异。再想想我自己的遭遇就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我一直在教学岗位上近二十年,每次督导组的教学评价多为“优秀”。我的高级中学教师证早就通过社会公开考试取得的,也已在多年前获得电视大学教师资格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但是我的高校教师证就是迟迟拿不到,理由貌似“合理”实际“荒唐”——由于我已经具备了“图书馆员”资格,学校不同意把我的教师资格申请上报省教育厅,“馆员”身份成为我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的“阻碍”。那些年我一直处于被称为“老师”确实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尴尬境地。为了圆我的“教师梦”,我据理力争,进行了长达十一年“不屈不挠”的努力,通过“公关”、“迂回”甚至做出了无奈的“牺牲”,最后虽然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教师资格证,我已由而立进入到不惑,个中的委屈和辛酸是别人无法体味的,冷暖我自知。那时候同事和朋友都笑我是“秋菊”,劝我不要“一根筋”,没有必要为取得教师证而“魔怔”了。
我曾经深刻检讨过我的“小资情调”,也痛批了自己的自负清高,极力劝慰自己“老师”也好,“阿姨”也罢,都不过只是口头上的称呼,不必要因此小题大做,也不必自寻烦恼。说到底了还是学生幼稚不成熟,把“老师”的概念偏狭到只称呼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了,是模糊了概念,也许只是犯了无心之过。可是当我真真切切的见识了一些学生对老师恭敬有加的和对馆员不屑一顾的态度时,我清醒了,理解了为什么我的同事对被称“阿姨”不称“老师”的耿耿于怀,她们的反感和郁闷并非偶然。我反思自己对取得教师资格的执着,由 “馆员”身份到“老师”资格的漫长艰辛。回想起学校合并时资深教授劝我到教学岗位不要留在图书馆的忠告,联想到身边有馆员已取得职称资格几年就是不被聘任,是不是潜意识里早已留下“馆员”不如“教师”的烙印?我感到不是说服自己“宽容”一些坦然接受现实就能够释怀的。
为辨别真伪,我找到一部分称馆员“阿姨”的男生女生,小范围地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老师”是教知识的人,是教学环境中的称呼,充满了尊重和崇敬,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可以胜任“老师”称号的。即使下了讲台也不能够不称“老师”。而“阿姨”是生活空间的称呼,是对照顾生活的人的尊称。馆员只是为他们服务的人,与教授知识的“老师”不能同日而语,不可以称“老师”为“阿姨”,也没有想过称馆员为“老师”。谈话结束时,我装作有意无意地问到几门课的教与学的情况(那些都是我教授的科目),学生很惊讶地问我:“„阿姨‟你也教课吗?”在得到我肯定答复后,马上改口称我“老师”了——“阿姨”只要教课就可以称其为“老师”,但是“老师”即便走下讲台洗去粉尘也永远是“老师”。
“老师”与“阿姨”之争令不少馆员敏感的神经被触动,我浮想联翩了——关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待遇问题,图书馆员的身份定位,馆员劳动的价值意义等等疑惑,一古脑地如约而至,而且似乎个个都如“秋菊打官司”一般,不依不饶地向我讨个说法。但是我,束手无策了。
那一日想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想起了教师应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想起了图书馆员“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准则。同样是育人,图书馆员不论被称作“阿姨”还是“老师”,不都应该“服务读者,满意第一”吗?心情豁然开朗,我以为对于“阿姨”或者“老师”的称呼,过多的计较无济于事,心里在乎也情有可原。关键是端正心态摆正位置,承认差异存在,做到心理平衡。客观上不苛求读者,主观上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争取使“阿姨”和“老师”合而为一。读者到图书馆来,或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或查阅资料解疑释难,或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无非是来享受服务的。不管他如何称呼我们,自己明白:我就是服务者,服务周到是我对读者的义务。寻求他尊是我们的心理需求,虽然无可厚非,但获得尊敬却不是读者对我们必尽的义务。读者称我们“阿姨”时,我会让他们感到图书馆的温暖和顺,尽心地满足其要求;读者称我们“老师”时,我能够实至名归,尽力为其分忧解难。
既然我们醉心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书香境界,把图书馆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何必太在意是“老师”还是“阿姨”呢,正确的做法是尽量缩短“阿姨”和“老师”的差距,淡化馆员与读者的心理隔阂,既要像“阿姨”一样对读者尽心呵护,也要有“老师”的本领,能够为读者指点学问引领方向,让读者心悦诚服的把图书馆员由“阿姨”转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