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信用体系建设总结
长盛社区2011年开展信用体系建设
活动总结
2011年长盛社区努力打造“诚信长盛,和谐生活”,扎实搞好长盛社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社区文明环境,推进社区建设,全面落实面向社区、企业和个人,覆盖辖区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诚信体系建设任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安全”的原则,建立全国范围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改进和强化社区服务,健全社区主体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逐步拓展信息采集与共享范围,建立完善的社区主体信用档案与信息共享平台;以社区主体信用档案为基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规范开展信用评价活动,健全适合社区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创评机制;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活动,大力宣传诚信主题知识,普及诚信知识,深化诚信实践应用,建立起行之有效 1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使辖区诚信文明进一步提升,诚信体系建设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多层次开展诚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市民诚信观念和
规划意识。以市民学校为阵地,深入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今年主要完成四项工作:一是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知识“诚信长盛,和谐生活”宣传活动。采取居民喜闻乐见的发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知识和信用文化宣传活动,努力扩大宣传面,宣传面至少覆盖85%的居民知晓率,让诚信文化走进家庭,逐步建立起社区诚信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诚信意识和征信知识,增强居民运用信用体系工具谋发展、求致富的能力。二是组织中学生“诚信”征文活动。三是召开社区诚信示范家庭总结暨现场会,构建诚信宣传长效机制。
做好社区诚信体系建设基础工作。健全完善好社区居民诚
信档案,为社区信用体系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抓好诚信建设。通过各种信用体系建设,把社区信用体系
建设工作纳入到日常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加强诚信企业、诚信家庭和诚信个人体系建设。按照全社
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培育更多的诚信企业、诚信家庭和诚信个人。
成立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社区信用体系建设
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指导和综合协调,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座谈会、协调会,认真分析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
制定相应工作措施,搞好督查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及创建的总体规划,加强调度,搞好衔接,掌握情况,抓好工作落实。把社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指导协调,促进社区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夯实责任,凝聚合力。社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责要求,落实责任,明确专人负责,制定社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工作的开展。
长盛社区
2011年12月30日
第二篇: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总结
为建设和打造和谐社会、信用社会,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安徽省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县食品行业的实际,2005-2007年我县分别在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业中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现将试
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2005年我县成立了绩溪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食品安全(协调)委成员同志为成员。同年,在全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会议上,高建斌主任带领大家学习了《安徽省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使安委会各成员认识到抓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培育食品安全信用意识、提高我县食品安全水平的需要,是探索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运行机制,培育企业良好的信用,增强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充分发挥信用制度的奖惩作用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制订计划,完善制度
为了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我县分别制订了2005、2006、2007年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订了企业《生产经营档案示范文本》。
三、确定单位,明确分工
经过县食安委会议研究,我县确定了跃宇酸奶有限公司、皖灵农工贸有限公司为2005年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白酒生产企业:绩溪县胡氏宴酒业有限公司、锦屏山酒厂、龙川酒厂、龙须山酒厂、板桥头酒厂为2006年试点行业和单位,2007年,确定我县餐饮业为试点行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3年中,共召开4次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动员会进行工作指导和部署。同时,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2005和2006年,由县食药监局负责统筹安排、工作部署、信用信息发布、落实信用体系建设内容、信用监督管理、督查统计;县质监局协助督查工作;各试点企业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性操作,建立信用体系建设档案,接受县食安委办公室的信用监督管理、督查、指导,报送有关信用信息。2007年,县食药监局负责统筹安排和信用信息发布,其余各项工作均由县卫生局和试点企业完成。
四、积极行动,强化督查
我县的食品生产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热情很高,皖灵公司、锦屏山酒厂、龙川酒厂等企业聘请了专职人员做好本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常邀请县食药监局和县质监局的工作人员上门指导生产经营档案工作,还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规章制度,以对企业负责、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来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县食药监局对生产企业进行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督查,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取得成效,通过努力
2005年跃宇酸奶有限公司和皖灵农工贸有限公司分别获得AAA和AA信用等级;2006年绩溪县胡氏宴酒业有限公司、锦屏山酒厂获得AAA等级,龙川酒厂、龙须山酒厂、板桥头酒厂获得AA等级;2007年绩溪宾馆、绩溪县幼儿园食堂获得AAA等级,这些企业都已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和奖惩制度,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营造了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创造了食品安全信用企业文化。
此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使我县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初步的成效。
六、存在问题与不足
1.企业信用意识不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利于实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但在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中,众多的企业主没有认识到开展此项工作重要意义,积极性、主动性始终不高,工作敷衍,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较慢。我们到一些白酒企业去联系工作,企业主对这种短期看来没好处的事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我们借机搞钱。2.食品安全信用惩戒机制不健全,作用不明显。企业是追究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利益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我们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缺乏对企业经济利益的调节作用,不能给企业带来现实利益,导致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信用等级社会认同度低。质监部门在白酒行业牌子是最响的,因为他管证,他的评级是包括省名牌、市名牌,这个对厂家的销售有益,企业认为质监说了我好就是好,信用体系建设有什么?今年的餐饮业信用体系建设也是这样,这个行业的授级单位很多,卫生、工商、旅游都有授级,企业最有用的是旅游部门的,三星、四星就足够了,要你这个有什么用?
3.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法律强制的外在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诚信原则,确立信用机制的法律法规无论在总体上的还是在食品行业专门领域都偏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目前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主要以企业的自愿为基础,企业若应付了事,信用信息的征集会不及时、不全面,相关制度的运行效果会打折扣,如此就影响了信用等级的评定。
第三篇:信用体系建设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传输、使用、维护的制度体系。社会信用一般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类。政府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对自身行使权力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落实状况;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则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遵守诺言、信守合约、履行义务的诚信状态。
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的问题。2002年7月下旬《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浮出;“十六大”第一次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写入了党的文件。全国各地建设诚信省市乡村的声浪高涨;国内征信机构正象“久旱逢甘霖”般地迎接征信业“春天”的到来;外资征信机构也加紧了在华设立机构的步伐。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潮正在中国大地上涌动。然而,我国欲建设的信用体系也正在孕育着新的问题。在此也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共同探讨。
《征信管理条例》是一部征信业的基本法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应将征信定义清楚,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对征信的定义为: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调查、加工、使用等商业性活动。从广义的征信业务的范围来说,征信至少应包括: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资信评级、信用管理和咨询、信用担保、保理、商账催收等业务;从事这些征信业务,必需通过信用信息的采集、调查、加工和使用等手段;最终出售征信产品和服务,获得收益。广义的征信定义应为:征信机构在依法(规)从事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资信评级、信用管理和咨询、信用担保、保理、商账催收等征信业务时,通过对征信对象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调查、加工、分析、使用等手段,为特定的用户提供商业性服务的活动。
信用体系的建立,仅靠《征信管理条例》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立法的保障。目前,国家的一些现行法律与建立信用体系和WTO规则不一致的应修改。同时,国家在立法时,也应把市场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信用信息须被纳入基本信用信息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经济活动须经征信机构的征信和评级;哪些经济活动必须出具征信或评级报告后才能实施;征信机构在从事征信活动时应遵守哪些规范;等等。这样,征信平台才可能建立,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征信市场需求,信用体系的建立才有基础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信用体系在防范信用风险和惩戒不诚信者的机制作用。
1、关于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问题。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征信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基本信用信息库和特定信用信息库。
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如央行、工商、税务、海关、商检、质检、司法、公共服务等掌握着大量的基本信用信息,这些基本信用信息是国家行使管理职能而产生的。国家在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中,可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将这些国家机关的基本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政府基本信用信息平台即公共(政府)信用信息数据库,供符合准入条件的机构廉价使用。这是最经济、公平、公正的办法。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立“诚信省、市、乡、村”热。由各地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建立“诚信省、市、乡、村”中花巨资建立“信用数据中心” 的做法,难免带来重复建设、资源“私有化”、垄断和分隔。因各地的“信用数据中心” 数据有限、功能不一,日后难以并轨形成全国统一的政府基本信用信息库的问题也不可小视。这种由各地政府牵头搞的模式,只能短期、局部有效。从长期、全局看,无疑是政府资财的浪费;征信机构需花巨资购买和整合后才能使用;征信的社会成本高企。
由各征信机构向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或各地的“信用数据中心”购买,自己建立基本信用信息库。这种模式则意味着国家对用国家的力量建立信用体系的放弃。基本信用信
息的集中若不是靠国家的立法和财力而完全靠征信机构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目前,没有哪个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征信机构发展慢、水平不高的最重要原因。特定信用信息库如何建立?特定信用信息库具有差异性特征,是各征信机构根据各自征信业务的需要而建立的专门化数据库。它是扩展了的信息资料,如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信用信息库和特定信用信息库两者的数据库资料范围不同;数据库资料搜集的方式也不同。特定信用信息库的建立只能由各征信机构根据各自征信业务的需要来建立。
2、关于资信评级机构集约化的问题。资信评级是一种以智力资本型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评信机构几经治理整顿、脱钩后仍有不下30家,货币(注册)资本普遍不多,业务不足且各自为营,人才资源分散,使原本整体素质就不高的状况十几年来无大改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证券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修改稿》中拟将征信(评信)机构的注册资本提高到几千万至一个亿。可见,管理层有意要将小而分散的评信机构进行重新整合,以达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这是件有远见的做法!
但对于苦苦经营了十几年而无大多积累的“老”机构来说,如此高的注册资本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现有“老”机构加在一起的货币资本也不过一亿左右。诚然,货币资本大,可以体现经济实力,可建立自己的大型数据库采集更多的重要信息。但毕竟智力资本、人才资源才是评级机构更重要的内部资源。
因此,适当的抬高注册资本门槛以达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是必要的。但国家在设定注册资本门槛时应考虑内资控股与外资控股有别;老机构业内增资(老机构业内增资可规定年限分步达标)与新机构业外增资有别;“全能型”机构与“分业型”机构有别。
3、关于“违约率”的问题。资信评级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风险管理的工具。而“违约率”是检验资信评级质量的工具,它可以检验不同的评级机构对同一评级对象在相同等级时质量上的优劣差异。“违约率”是资信等级可操作性的灵魂。评级机构避开严谨科学的违约率统计而片面追求评级指标体系的建设和评级方法的完善,将无法达到评级产品的质的飞跃。因此,评级机构应建立违约率模型。
很显然,由于我国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目前的评信机构虽经多则十几年、少则几年的惨淡经营,但绝大多数都未建立评级对象的违约数据库,只是侧重于对评级对象未来风险的主观预测。尽管厦门金融咨询评信公司引入了违约率概念(全国唯一),连续六年进行了违约率计算,也仅仅是停留在“金融债务违约率”(包括贷款、信用证、票据贴现)的水平上。可见,要真正使用“违约率”来检验资信评级的质量,有赖于评级机构的努力和数据库的积累。目前的条件尚不具备。在实施“违约率”作为检验资信评级质量的工具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4、关于征信立法和市场需求培育的问题。信用体系的建立,仅靠《征信管理条例》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立法的保障。目前,国家的一些现行法律与建立信用体系和WTO规则不一致的应修改。同时,国家在立法时,也应把市场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信用信息须被纳入基本信用信息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经济活动须经征信机构的征信和评级;哪些经济活动必须出具征信或评级报告后才能实施;征信机构在从事征信活动时应遵守哪些规范;等等。这样,征信平台才可能建立,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征信市场需求,信用体系的建立才有基础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信用体系在防范信用风险和惩戒不诚信者的机制作用。
回顾我国评信业艰辛的发展历程,八十年代中至九三年治理整顿前,曾经也是银行对企业进行热火朝天评级(信)的时期,结果出现了如上的消极影响。治理整顿后至当前,我国较规范的评信业才刚刚步入起步阶段,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按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已探索出了一条对授信企业由社会专业评信机构与商业银行“联合评信”的路子。十五年来,既有沉重的教训,也有近五年来可贵的经验。为了不重蹈过去的覆辙以利于评信
业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也从事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后,一定要兴利除弊针对以上的问题作出具体的安排。因此,对授信企业评级,要有“合”有“分”、“两条腿走路”,应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相结合:在有评信中介机构的地方,对在两家以上的银行授信的企业和虽只在一家银行授信但授信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大户,实行商业银行和评信中介机构“联合评信”的办法;对只在一家银行授信和授信金额未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则由授信银行单独评信,“内部掌握”。在目前暂没有评信中介机构的地方,只要市场需求培育起来了,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大机构自然会设立分支机构或按市场规律与商业银行合作运作。
一个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应该包括哪些东西呢?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信用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其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较强。美国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信用成了在宏观上左右美国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美国短期消费信贷5年以内余额从1946年的98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3010.44亿美元,当年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7378.23亿美元。第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机构都是完全的市场化运营,能保持相当高的独立性,能够为各种信息需求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美国社会了解社会成员信用状况的需求。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是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柱。
第二,信用法律制度相对完善。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1970年《公平信用报告法》是美国信用立法的代表,该法专门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设立、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用信息报告的使用,消费者个人的权利,征信机构的违法责任等方面作了清楚的规定。
第三,信用行业管理到位。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下,美国政府对信用行业的干预并不多,主要是监督市场主体,尤其是征信机构和信息使用者的守法状况。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对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司法部、财政部货币监理局和联邦储备系统等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一些民间机构,在信用行业的自律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见,社会信用体系是与所有社会成员(包括个人、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信用活动有关的制度性社会工程,包括所有个人和组织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征信服务运作机制、信用法律制度、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以及有关信用管理的职业教育和道德建设。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全可以借鉴信用制度完善的国家的经验,从信用文化宣传、信用中介机构培育、信用法制完善、信用行业监管等方面入手,尽快为社会构建一个有效的信用服务机制。
第四篇:上海市信用体系建设
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4日
来源:上海市征信管理办公室 分享到:
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围绕构建“诚信上海”战略目标,大力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诚信自律为导向,实施以制度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平台为抓手,以应用为关键,以行业为支撑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各领域信用信息记录、公开、共享、使用和奖惩,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组织推进机制不断完善
社会信用体系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其建设工作需要各类主体的共同努力。2001年,本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2003年,成立市征信管理办公室并将其设在原市信息委,联席会议更名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2005年,市政府调整联席会议组成人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征信办。同时,各区县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推进机制。2008年机构改革时,明确市征信办设在市经济信息化委。2013年6月,市政府再次调整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并恢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的原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拓展至包含市委和市政府职能部门、市高院、市检察院、中央驻沪机构、区县政府等69家单位。各区县相应推进机构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各社会团体在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逐步显现。
二、加快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2003年至今,先后印发了两部“意见”、一部“五年规划”和三部“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每年印发工作要点。2012年,我市在开展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一轮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市政府印发《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3-2015年行动计划》, 在五个方面提出了47项具体举措,并聚焦建设市场等12个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2014年,国家《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本市一方面组织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学习纲要精神,贯彻落实工作要求;一方面认真开展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围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对标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总体要求,对“十三五”期间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环境、主要瓶颈、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相关编制工作已正式启动。
三、着力完善信用法规制度
制度是信用建设的核心。通过多年的努力,本市围绕信用信息记录、共享、披露、应用,信用奖惩以及征信活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制度性安排。在《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2008),《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09),《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2014)等地方性法规中嵌入信用制度安排;已出台的政府规章有《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2003),《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2005);已出台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有《上海市企业失信信息查询与使用办法》(2013),《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试行办法》(2014),《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14);各部门、各区县已出台200余项规范性文件。同时,地方信用立法研究工作加快推进,地方信用立法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已列入2015年重点立法调研项目,争取在本届人大任期内出台地方信用法规。
四、自贸试验区信用制度建设创新推进
制定出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第三十九条专门规定了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驻区机构和有关部门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产品使用的工作机制,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利用各方面信用信息开发信用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同时,为更好地服务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转变需求,创新提出了以“三清单”(数据清单、行为清单、应用清单)、“三阶段”(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为特征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着力支撑政府职能转变。设立市信用平台自贸试验区服务窗口和子平台,对近4000 多家进出口企业、15000 多名试验区企业法人代表等实施信用核查。2015年2月1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信用信息综合查询平台正式开通,成为全市唯一可同时开展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和金融信用信息查询的服务窗口。信用管理正在自贸试验区货物通关、贸易管理、金融业务、资质认定和财政资金使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五、政务信用记录逐步夯实
数据是信用建设的基础。本市2006年发布了《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规范》、《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标准(试行)》等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对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管理制度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履职过程中,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与归档制度,确保信用信息记录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与及时性,加强各自信息系统建设。2014年,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试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市征信管理办公室印发了《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14版)》并动态更新,指导各区县、各部门公共信用信息的记录与归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已有52个部门和区县建立了信用信息记录制度并记录信息,其中41个建设了信息系统。市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跨部门信息共享系统,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政务信用信息的记录与共享交换。
六、地方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快建设
平台是信用建设的抓手。2013、2014年,市政府将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列为重点工作,着力加以推动。市信用平台依托市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归集行政、司法、公用事业、社会组织等负有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生成或掌握的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违约类、判决类、执行类等信息。市信用平台于2013年6月3日面向政府部门开通试运行,12月31日面向信息主体开通查询服务,自贸试验区服务窗口同步开通,2014年4月30日正式开通,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截至2014年底,共有99家单位确认向市信用平台提供数据,涉及信息事项共计3441项,其中法人2770项,自然人671项,覆盖138万法人和2400万自然人,已有62个部门开通587个账户。同时,围绕服务的便捷和安全需求,市信用平台不断优化内部功能模块,提升对外服务的能级,开发完成个人移动终端APP。完善系统备份管理,加强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七、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2004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8年进行修订后重新发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题研究信息公开难点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审议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工作,将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经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各部门主要领导工作绩效考核一级指标。财政信息、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及退出过程信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招投标信息公开大力加强,安全生产、房屋征收补偿、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扎实推进,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在政府掌握的信用信息公开方面,本市对行政和司法部门公开企业信用信息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汇总,编制发布了《上海市行政和司法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目录(2012版)》,涉及27个部门的171类近700个数据项,方便社会主体进行查询。2015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政府部门公示企业信息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公示。
八、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和联合奖惩深入推进
2013年2月,本市发布了《上海市企业失信信息查询与使用办法》,对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记录、共享、使用法人和非法人企业信用信息并实施联动奖惩都做出了规定。明确行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管、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表彰奖励、政策扶持、绩效评价、财政资助等工作中,应主动核查企业信用信息,对存有失信记录的企业予以约束和惩戒。2014年以来,本市进一步加大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和各类信用产品查询使用力度。自贸试验区、市级部门、区县、市场主体等,围绕服务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服务政府管理方式转变、服务城市管理、服务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服务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已经开展或拟开展547项应用。同时,在推进市信用平台信息社会化应用方面,支持社会和市场主体依托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应用,面向银行信贷、小微企业融资、碳排放交易、会展行业、人才市场、金融机构等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开通客户端便捷机构查询平台信息。2014年10月起,上海图书馆对新办借阅证的读者,凡通过市信用服务平台查询不存在负面信息的免予收取押金。
九、信用服务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全市备案信用服务机构达到99家。结合信用服务产业“互联网+”发展趋势,成立课题组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对信用服务和信用服务业进行全新界定,拟将传统口径下的信用评级、商业征信、个人征信和信用管理等业务类型和非传统口径下的互联网金融(P2P)征信、商业保理、公共征信服务平台、大数据信用服务机构等有关信用服务内容纳入市信用服务行业统计范围。2014年,成立市信用服务产业创新联盟。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集结信用服务相关“产学研用资”等各方力量,结合信用大数据应用创新、互联网信用服务产品创新、行业信用风险测评机制创新、信用消费模式创新等专题,着力促进信用服务产业企业加强合作、创新提升,得到众多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及大数据、P2P等众多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的响应和参与。
十、诚信宣传教育和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持续开展市区联动的“诚信活动月(周)”等集中性诚信主题活动,每年举办“诚信活动周”,每五年举办一次“诚信活动月”;成立“诚信上海大讲堂”讲师团,走进机关、园区、楼宇、社区等开展系类宣讲和服务;开展“市信用平台走进工博会”活动,为工博会参展企业和参观者提供信用查询服务;全市各区县、委办开展诚信广场宣传服务、专题研讨交流、主题报告讲座、信用专题培训、诚信知识竞赛、典型事例征集、诚信漫画展览等诚信宣传活动;开通“信用上海”微信公众号等,长期开展线上活动;组织实施“为全市法人和市民在线免费提供一次信用查询报告”实事项目,引导社会主体关注、关爱自身信用;开展企业信用管理、从业人员信用能力提升等培训,编写出版《上海市公务员诚信建设知识读本》,并纳入市公务员培训课程。同时,积极推进“信用长三角”建设合作,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区域信用联动奖惩机制建设试点推进。
第五篇:西藏信用体系建设
西藏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藏政发〔2013〕117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提出,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现就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依据,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发挥政府的示范带头作用、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重点,以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信用市场培育、信用行业监督、诚信宣传教育为关键,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通过6—8年的努力,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制度法规,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建立信用监督机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信用宣传教育机制,着力打造“诚信西藏”。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制定建设规划,建立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组织在行业信用建设、信用产品使用以及信用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宣传、参与和监督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格局。
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我们既要借鉴内地省(区、市)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又要结合西藏实际,明确思路和目标,统筹进行规划,扎实稳步推进我区信用体系建设。
重点突破、强化应用。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着眼未来,立足当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信用建设示范,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点突破。加强宣传和普及,积极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分工协作、节约高效。在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框架内,各地、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互通信息,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节约、高效地推进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完善信用制度标准规范,强化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信用管理。根据国家和我区有关规定,在信用信息的记录、共享、披露、应用过程中,保障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安全以及正当使用。
三、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加快构建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信用法规制度为保障,覆盖全区的征信系统为主体、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按照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和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以下五项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用规划编制,着力做好制度建设。
根据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要求,着手编制《西藏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发挥规划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导航引领作用;围绕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标要求,以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信用信息的共享和披露、信用监督和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主要工作和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制定规范征信活动和信用服务市场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发挥行业和部门职能,推进社会信用建设。
推进有关行业和部门依托现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重点围绕市场准入、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和工程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领域,依法依规对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整合和应用,力争75%的自然人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分类监管,加强对重点涉信人群的信用监管,完善信用公示、警示制度。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的指导,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守信自律。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推行企业、重点涉信人群、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守信公开承诺制度,推动企业诚信经营、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诚信服务、个人守信自律。
(三)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强化信用产品的应用。
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头和引领推动作用。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健全行政决策程序,提高决策透明度。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推动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服务防范信用风险,有效激发信用服务市场需求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
(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扎实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扩大企业征信系统覆盖面,力争为我区50%的企业及其他组织建立信用档案。不断丰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内容,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分类监管机制。在行业信用信息逐步健全的基础上,以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企业为服务对象,创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试验区。通过政府牵头、各方参与,搭建统一信用信息数据库,将分散在工商、税务、质监、金融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对外提供查询,全面展示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合作、交易等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条件成熟后,在全区进行推广,建设覆盖全区的中小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实现行业和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
(五)深化农牧区信用建设,助推农牧民增产增收。
继续完善以农牧户贷款证为载体,以小额信贷档案为基础,以“信用乡(镇)、村”为依托的具有西藏特色的农牧区信用建设工作机制。扩大信用档案的覆盖面,力争使95%以上符合条件的农牧户拥有信用档案。加大对“信用乡(镇)、村”的评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基层政府要主动参与深化农牧区信用建设,将各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纳入农牧户信用档案,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标准,主导“信用乡(镇)、村”评定工作,配套完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提高其含金量。在社会管理、政策扶持、贷款支持等方面充分运用评定结果,为农牧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六)培育信用服务机构,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
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进2—3家全国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藏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发展以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为主要业务的信用服务业。结合实际,培育和引进评级机构进入西藏开展信用评级业务。通过在优惠政策扶持、资金补助、评先选优等方面推广使用评级结果,逐步推动评级结果在我区社会各方面得到认可应用。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有关行业和部门所记录的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对外发布查询平台,依法有序地向社会公众和信用服务机构公开信用信息,强化对失信行为的社会监督,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全面监管。
(七)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西藏民族节日、“强基惠民”活动,大力开展信用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牧区等活动,狠抓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普及信用知识,褒扬诚实守信先进典型,揭露作假失信行为,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氛围。开展社会信用创建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
四、工作安排
根据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重点建设、不断完善、巩固提升的要求,力争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
召开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动员部署。成立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进组织架构。研究制定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具体工作要求。
(二)规划制定和试点阶段(2014年—2016年)。
编制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制定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方案。尝试在公务活动中政府部门率先应用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征信系统出具的信用报告。选择以经济开发区为突破口,创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选择质监、工商、教育、旅游等重点领域作为试点行业,在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以及行业信用信息记录、整合和应用等方面开展试点。
(三)建设推进阶段(2017年—2018年)。
组织实施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出台或修订完善规范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以及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活动的信用法律制度。推进行业和部门加强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建设覆盖全区的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不断充实完善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大力推动信用服务业发展,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
(四)巩固提升阶段(2019年—2020年)。
完善信用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充实提升、深化应用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健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信用服务业的培育和监管,推动信用服务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形成公平有序的信用环境。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严格落实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认真研究拟定我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政策工作规划、政策措施,专题解决相关重大问题,严格履行职责,为全面推动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做好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推动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抓重点,出亮点,求实效。要加强汇报和沟通,加大与国家相关部委衔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支持,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
(二)整体联动,合力推进。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应按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和部署,树立“一盘棋”思想,统一步调,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保障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督导,严格考核。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查和考核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将相关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要定期检查工作情况,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并会同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督查室等相关单位认真开展督促检查工作,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2013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