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用体系建设 任重道远
信用体系建设 任重道远
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建立黑名单制度„„今年以来,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动态进展,总是牵动公众的视线。年初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全面推进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在保护涉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用信息的基础上,依法使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状况透明、可核查,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可以说,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驶上了快车道。应当承认,过去多年来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和对利益的过分追求等多种因素,导致社会诚信的下滑,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陷入了深深的诚信危机。近年来我国从信贷征信起步,各地区、各行业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高法、公安部、银监会、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8部门共同签署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对俗称为“老赖”的失信被执行人将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限制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形成一种围追堵截的合围之势,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处处受限,寸步难行,感受到失信给自己带来的全方面,全方位的社会压力。然而,“一夜限牌”、“扶老人被讹”、“临时工事件”等等失信情况屡见不鲜,透支着整个社会的信用,失信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产生了严重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常常出现诚信的吃亏、失信的却攫取了大量不应得的利益,尤其是一些失信人拿着别人的钱花天酒地,潇洒自在,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种误导作用,让人觉得讲诚信吃亏,不讲诚信反而获益。信用道德在经济利益面前,不但没有发挥正向作用,反而失信变得微不足道,失去其应有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珍惜。真正扭转政府、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信用观念、增强守信意识、重建社会互信,将是一个艰难、缓慢的过程。就目前信用建设重点而言,行政和司法的信用建设是关键,政府和司法部门及其延伸机构要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公正、正义的形象,为全社会建立信心,做出表率,良好的公共信用是建设信用体系的保证。企业信用建设是重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群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取决于这个群体的信用水平。而个人信用建设是基础,信用建设最终是通过个人的诚实守信作为标志,公共信用人格和企业信用人格实质上是个人信用人格的外化。要尽快建立起信用法律制度、信用调查与评估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信用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信用运作保障机制,使信用与政府、企业、个人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守信者在经济利益上将得到实惠,而失信者则将付出沉重代价,形成由政府、行业协
会、中介组织、信用授予者和信用消费者组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
随着以公民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以及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平台的逐步建立,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将初具雏形,信用查询、公示和奖惩机制将实现联动,失信者将因为存在信用污点而进入黑名单,诚信也将成为每一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宝贵财富,倍加爱护和珍惜。我们期待着以此为契机,每个公民和社会组织形成自觉培育和维护自身信用的良好习惯,信用记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将社会诚信基因重新注入国人血脉中。
第二篇:信用体系建设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传输、使用、维护的制度体系。社会信用一般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类。政府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对自身行使权力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落实状况;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则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遵守诺言、信守合约、履行义务的诚信状态。
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的问题。2002年7月下旬《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浮出;“十六大”第一次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写入了党的文件。全国各地建设诚信省市乡村的声浪高涨;国内征信机构正象“久旱逢甘霖”般地迎接征信业“春天”的到来;外资征信机构也加紧了在华设立机构的步伐。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潮正在中国大地上涌动。然而,我国欲建设的信用体系也正在孕育着新的问题。在此也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共同探讨。
《征信管理条例》是一部征信业的基本法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应将征信定义清楚,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对征信的定义为: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调查、加工、使用等商业性活动。从广义的征信业务的范围来说,征信至少应包括: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资信评级、信用管理和咨询、信用担保、保理、商账催收等业务;从事这些征信业务,必需通过信用信息的采集、调查、加工和使用等手段;最终出售征信产品和服务,获得收益。广义的征信定义应为:征信机构在依法(规)从事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资信评级、信用管理和咨询、信用担保、保理、商账催收等征信业务时,通过对征信对象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调查、加工、分析、使用等手段,为特定的用户提供商业性服务的活动。
信用体系的建立,仅靠《征信管理条例》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立法的保障。目前,国家的一些现行法律与建立信用体系和WTO规则不一致的应修改。同时,国家在立法时,也应把市场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信用信息须被纳入基本信用信息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经济活动须经征信机构的征信和评级;哪些经济活动必须出具征信或评级报告后才能实施;征信机构在从事征信活动时应遵守哪些规范;等等。这样,征信平台才可能建立,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征信市场需求,信用体系的建立才有基础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信用体系在防范信用风险和惩戒不诚信者的机制作用。
1、关于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问题。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征信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基本信用信息库和特定信用信息库。
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如央行、工商、税务、海关、商检、质检、司法、公共服务等掌握着大量的基本信用信息,这些基本信用信息是国家行使管理职能而产生的。国家在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中,可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将这些国家机关的基本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政府基本信用信息平台即公共(政府)信用信息数据库,供符合准入条件的机构廉价使用。这是最经济、公平、公正的办法。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立“诚信省、市、乡、村”热。由各地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建立“诚信省、市、乡、村”中花巨资建立“信用数据中心” 的做法,难免带来重复建设、资源“私有化”、垄断和分隔。因各地的“信用数据中心” 数据有限、功能不一,日后难以并轨形成全国统一的政府基本信用信息库的问题也不可小视。这种由各地政府牵头搞的模式,只能短期、局部有效。从长期、全局看,无疑是政府资财的浪费;征信机构需花巨资购买和整合后才能使用;征信的社会成本高企。
由各征信机构向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或各地的“信用数据中心”购买,自己建立基本信用信息库。这种模式则意味着国家对用国家的力量建立信用体系的放弃。基本信用信
息的集中若不是靠国家的立法和财力而完全靠征信机构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目前,没有哪个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征信机构发展慢、水平不高的最重要原因。特定信用信息库如何建立?特定信用信息库具有差异性特征,是各征信机构根据各自征信业务的需要而建立的专门化数据库。它是扩展了的信息资料,如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信用信息库和特定信用信息库两者的数据库资料范围不同;数据库资料搜集的方式也不同。特定信用信息库的建立只能由各征信机构根据各自征信业务的需要来建立。
2、关于资信评级机构集约化的问题。资信评级是一种以智力资本型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评信机构几经治理整顿、脱钩后仍有不下30家,货币(注册)资本普遍不多,业务不足且各自为营,人才资源分散,使原本整体素质就不高的状况十几年来无大改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证券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修改稿》中拟将征信(评信)机构的注册资本提高到几千万至一个亿。可见,管理层有意要将小而分散的评信机构进行重新整合,以达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这是件有远见的做法!
但对于苦苦经营了十几年而无大多积累的“老”机构来说,如此高的注册资本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现有“老”机构加在一起的货币资本也不过一亿左右。诚然,货币资本大,可以体现经济实力,可建立自己的大型数据库采集更多的重要信息。但毕竟智力资本、人才资源才是评级机构更重要的内部资源。
因此,适当的抬高注册资本门槛以达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是必要的。但国家在设定注册资本门槛时应考虑内资控股与外资控股有别;老机构业内增资(老机构业内增资可规定年限分步达标)与新机构业外增资有别;“全能型”机构与“分业型”机构有别。
3、关于“违约率”的问题。资信评级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风险管理的工具。而“违约率”是检验资信评级质量的工具,它可以检验不同的评级机构对同一评级对象在相同等级时质量上的优劣差异。“违约率”是资信等级可操作性的灵魂。评级机构避开严谨科学的违约率统计而片面追求评级指标体系的建设和评级方法的完善,将无法达到评级产品的质的飞跃。因此,评级机构应建立违约率模型。
很显然,由于我国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目前的评信机构虽经多则十几年、少则几年的惨淡经营,但绝大多数都未建立评级对象的违约数据库,只是侧重于对评级对象未来风险的主观预测。尽管厦门金融咨询评信公司引入了违约率概念(全国唯一),连续六年进行了违约率计算,也仅仅是停留在“金融债务违约率”(包括贷款、信用证、票据贴现)的水平上。可见,要真正使用“违约率”来检验资信评级的质量,有赖于评级机构的努力和数据库的积累。目前的条件尚不具备。在实施“违约率”作为检验资信评级质量的工具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4、关于征信立法和市场需求培育的问题。信用体系的建立,仅靠《征信管理条例》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立法的保障。目前,国家的一些现行法律与建立信用体系和WTO规则不一致的应修改。同时,国家在立法时,也应把市场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信用信息须被纳入基本信用信息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经济活动须经征信机构的征信和评级;哪些经济活动必须出具征信或评级报告后才能实施;征信机构在从事征信活动时应遵守哪些规范;等等。这样,征信平台才可能建立,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征信市场需求,信用体系的建立才有基础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信用体系在防范信用风险和惩戒不诚信者的机制作用。
回顾我国评信业艰辛的发展历程,八十年代中至九三年治理整顿前,曾经也是银行对企业进行热火朝天评级(信)的时期,结果出现了如上的消极影响。治理整顿后至当前,我国较规范的评信业才刚刚步入起步阶段,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按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已探索出了一条对授信企业由社会专业评信机构与商业银行“联合评信”的路子。十五年来,既有沉重的教训,也有近五年来可贵的经验。为了不重蹈过去的覆辙以利于评信
业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也从事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后,一定要兴利除弊针对以上的问题作出具体的安排。因此,对授信企业评级,要有“合”有“分”、“两条腿走路”,应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相结合:在有评信中介机构的地方,对在两家以上的银行授信的企业和虽只在一家银行授信但授信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大户,实行商业银行和评信中介机构“联合评信”的办法;对只在一家银行授信和授信金额未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则由授信银行单独评信,“内部掌握”。在目前暂没有评信中介机构的地方,只要市场需求培育起来了,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大机构自然会设立分支机构或按市场规律与商业银行合作运作。
一个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应该包括哪些东西呢?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信用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其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较强。美国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信用成了在宏观上左右美国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美国短期消费信贷5年以内余额从1946年的98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3010.44亿美元,当年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7378.23亿美元。第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机构都是完全的市场化运营,能保持相当高的独立性,能够为各种信息需求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美国社会了解社会成员信用状况的需求。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是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柱。
第二,信用法律制度相对完善。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1970年《公平信用报告法》是美国信用立法的代表,该法专门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设立、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用信息报告的使用,消费者个人的权利,征信机构的违法责任等方面作了清楚的规定。
第三,信用行业管理到位。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下,美国政府对信用行业的干预并不多,主要是监督市场主体,尤其是征信机构和信息使用者的守法状况。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对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司法部、财政部货币监理局和联邦储备系统等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一些民间机构,在信用行业的自律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见,社会信用体系是与所有社会成员(包括个人、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信用活动有关的制度性社会工程,包括所有个人和组织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征信服务运作机制、信用法律制度、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以及有关信用管理的职业教育和道德建设。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全可以借鉴信用制度完善的国家的经验,从信用文化宣传、信用中介机构培育、信用法制完善、信用行业监管等方面入手,尽快为社会构建一个有效的信用服务机制。
第三篇: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搞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我局对此十分重视。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期间,我局积极倡导食品经营企业开展了《诚信宣言》的承诺签名活动,并将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做为一项重要的监管措施,先后与60余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加工户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我县还结合食品安全准入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建立了诚信档案,积极推进粮油、肉制品等行业生产经营档案示范文本的应用,建立和规范了各食品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档案。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运作和社会监督等措施,加大了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法制保障和宣传教育“七大”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体系建设。主要是:一推动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体系和完善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二推动以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健全安全卫生监管责任制和强化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加工食品生产体系建设;三推动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制水供水管理、强化饮用水安全监督为主要内容的饮水安全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一推动以严格食品上市准入和退出制度、落实食品安全经营责任、完善食品监督抽查制度、注重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和加强餐饮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食品流通监管体系建设;二推动以加强现代食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加快“绿色通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食品流通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一推动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社会信用建设意见和加快制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相关配套制度为重点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建设;二推动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抓好厦门市试点工作,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实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推动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工作、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和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执法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强食品安全宣传体系、教育体
系和专家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合格的食品行业管理者、生产者、零售者,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队伍。
第四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京山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落实《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为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将我镇201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和2015年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做如下汇报:
一、主要做法
重点围绕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与应用,协助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信用制度为保障的征信系统为主体、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按照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和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以下六项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用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以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信用信息的共享和披露、信用监督和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主要工作和关键环节为重点,建立起守信激励制度与机制,让信用变得有价值,从而为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进行业和部门信用建设。推进有关行业和部门依托现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重点围绕市场准入、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和工程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领域。依法依规对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整合和应用,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加强对行业协会、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守信自律。建成全镇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库,实行“一户一档”的农户信用信息库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推行企业、重点涉信人群、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开承诺制度。
(三)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全面整合有关行业和部门所记录的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实现行业和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推动行业、部门和镇广泛应用信用信息,实现对守信行为和失信行为的联奖联惩,强化对失信行为的威慑与制约。
(四)加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推动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经营规范、认知度高的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全面监管,形成群众投诉举报收集工作机制。以信用服务机构为监管重点,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信用服务机构运作。
(五)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头和引领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的力度,构建权利阳光运行机制。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守信践诺机制。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设勤政廉洁、守法守信、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加强诚信宣传,褒扬诚实守信,揭露作假失信行为。注重文化引领,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京山精神。面向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加强专业信用教育和应用研究,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认知水平,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协调配合,2 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领导。成立了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部署和指导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专项工作安排,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统筹协调小组实行联络员制度;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所涉及的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对应部门职能,推进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征信建设和信用监管工作。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手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查考核。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查和考核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工作考核,努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重点做好试点单位的督促工作,建立起考核机制。
三、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领导小组。组
长: 江诗文(武装部长)副 组 长: 张光文(经发办主任)
成员:党政办、纪检监察办、综治办、宣传办、组织人事办、经贸办、社会事务办、农业办、计生办、派出所、财政所、人力资源中心、建设分局、工商所、司法所、食品药品监督站、广电站等负责人。
职
责:统筹协调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项工作的实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推进相关工作。
统筹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经发办,由江诗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 3 室工作人员从专责小组牵头单位各抽调一名,作为专职工作人员。
(二)成立工作任务专责小组。
根据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和工作安排,统筹协调小组下设5个专责小组,合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责小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制定本小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职责任务,推进相关工作。
1、综合规划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经发办、镇财政所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编制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在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信用信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其创新的政策建议。
2、信用法制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研究起草《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规范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的规范性文件,组织修订和起草规范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公开和应用等行为的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政府部门征信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政府部门征信考核和奖惩机制。组织起草石龙镇信用服务业管理办法,规范对信用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
3、社会组织信用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社会事务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有关行业和部门,建立完善各自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信用档案,并及时向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提供和更新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探索实行社会组织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完善社会 4 组织信用公示、警示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信用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行社会组织守信公开承诺制度。
4、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牵头配合市电子政务办推广应用征信系统。利用现有党政外网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推广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对外发布查询平台。整合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维护公共联合征信系统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公共数据库等系统安全。
5、政务诚信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纪检监察办、镇组织人事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会商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的证物诚信建设。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并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政府部门实施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信用评估制度,推进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健全行政监督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政府性债务统计、风险评估及预警、存量债务化解、将政府性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等工作。严格公务员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将公务员诚信状况列为干部考核、任用、评优的重要内容,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失信案例统计调查制度,对政府失信行为以及高发地区建立信用风险预警和警示惩戒制度。
2015年工作要点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促进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加强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向社会公众开放,实行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通过决策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电子政务网等途径,不断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二要廉洁高效。要结合我县正在进行的“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要坚持作风建设与各项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扎实推进“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全镇干部职工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要清正廉明,高效务实,方便百姓,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三要强化行政责任。加大权力监督、司法监督及民主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信违约行为的查处工作,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加强全民诚信教育,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要结合全镇远程教育活动,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开展“诚信石龙”系列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镇今年改善投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整合信用资源,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加快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并按照建设主体的不同,建立起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政务信息披露系统;以行业协会或企业为主体的同业自律信用系统;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最终形成以政府、行业、中介机构为基础,实现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专业评估和信用公示的社会信用体系。
第五篇: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制定全市价格诚信建设意见,扎实开展“价格诚信单位”的创建和评选活动
我局制定了《烟台市开展价格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推进和加强全市的价格诚信建设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下达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单位执行。组织指导全市各类经营单位,建立价格行为记录台帐档案,采集信息制度,从正反两方面准确收集、整理、记录经营者的价格行为信息。特别是重点建立健全“价格诚信单位”的价格诚信档案,记录“价格诚信单位”的价格行为信息,适时向社会公布“价格诚信单位”的价格诚信信息,发挥价格信用的导向和警示作用,引导广大经营者自觉依法规范价格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并随着物价检查工作的开展,分期分批建立被查单位价格诚信档案,检查一批单位,建立一批档案,不断增强价格监管的针对性、实效性。
自2003年以来,我局会同市文明办联合组织开展了“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评选活动。制定了《烟台市价格诚信单位评选办法》,对创建全过程的工作逐项作了严细的规定,并提出了创建的三项基本要求,即:建立价格管理网络,建立八项价格管理制度,实行价格违法一票否决制。对申报单位严格审核把关,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新闻媒体公示后,确定入选单位。为将这一活动向纵深推进,2005年我局会同市文明办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市继续开展“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评选活动。同时,要求已被授予“价格诚信单位”称号的单位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上报我局。先后在《烟 台晚报》等各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营造了全社会讲价格诚信的浓厚气氛。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6年10月,与市文明办召开了两次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128个价格诚信单位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大张期鼓地宣传,增强了创建活动的吸引力、辐射力。对我局开展“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评选活动的做法,省物价局给予了肯定,于2005年10月将我市“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评选管理办法,在全省予以推广。
开展了省级“价格诚信单位”申报和评选活动。并按规定对全市已申报的20多个单位,经严格审核后,上报省物价局。在我局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最终确定了我市19家单位为省级价格诚信单位,授予了“价格诚信单位”牌匾和光荣册。
二、开展以“推进价格诚信、打击价格欺诈”为主题的反价格欺诈活动,维护消费者利益
近年来,我局在全市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反价格欺诈活动,有力地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反价格欺诈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依托三个载体,构建三个体系”的反价格欺诈工作思路,在认真扎实地开展市级“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省级“价格诚信单位”评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推进价格诚信、打击价格欺诈”为主题的反价格欺诈活动。首先,集中组织开展了反价格欺诈活动宣传月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价格诚信先进典型,曝光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倡导价格诚信,震慑价格违法经营者,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引导广大经营者依法规范价格行为。同时,选择商业零售、餐饮、旅游、电信等行业50个单位,带头发起讲价格诚信、制止价格欺诈倡议,利用新闻媒体、经营单位宣传栏及自办广播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讲价格诚信、制止价格欺诈的浓厚氛围。宣传月期间,我局召开了由150多个重点经营单位参加的“推进价格诚信、制止价格欺诈”政策提醒会,动员部署开展反价格欺诈活动。其次,先后组织对全市4300多个购物中心、商场、超市等的价格行为进行了重点检查。全市共查纠价格欺诈行为及明码标价不规范行为680多起,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
三、开展涉农价格收费秩序整顿,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行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
今年,依据价格政策的变化情况,重新编印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栏》,对全市190个乡镇、6988个村全部免费发放,公示了23类、125项重点涉农价格和收费,增强了广大农民的监督维权能力。全市物价系统上下联动,每年开展一次春季和秋季涉农价格(收费)专项检查,对农资价格和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农民建房等领域的收费进行了重点检查,查处涉农领域的价格违法案件70多起,涉案金额600多万元,推动了农村市场价格收费秩序的进一步好转,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下步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打算:
一是深入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工作。按照我局开展价格诚 信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以及与市文明办开展“价格诚信单位”评选的要求,稳步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工作的开展。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做好对已授予称号的市级价格诚信单位的检查复审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将予以撤消;总结推广“价格诚信单位”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不断提高经营者的价格诚信意识和价格信用水平。
二是加大反价格欺诈检查工作的力度。采取平日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查处、曝光一批价格欺诈典型案件,形成震动效应,促进经营者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意识的提高,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三是进一步落实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在抓好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落实的基础上,对涉企涉民的收费项目、标准和价格进行整理汇编,通过印发小册子和媒体公示等形式,让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充分享有知情权,有效行使监督权,以增强价格社会监督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