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大全

时间:2019-05-14 00: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大全》。

第一篇: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大全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建设诚信江苏,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5-2020年。

一、发展现状

江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始于2004年,在全国较早起步。历经十年先行先试,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良好基础。

组织推进机制不断强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2004年起,先后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200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诚信江苏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意见》。各省辖市及部分县(市、区)信用管理机构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得到加强。

信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注重总体设计,加强规划引导,先后出台了两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省、市两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模式。自2007年起,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办法、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行政管理中实施信用承诺、信用报告和信用审查等信用管理办法。省、市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信息归集、系统管理、信用监管等规章制度100多项,有力支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突出系统支撑,规划建设“一网三库一平台”(诚信江苏网、省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省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诚信江苏网站开通运行;省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成运行,数据质量不断提高;省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2015年年底基本建成。省辖市和县级试点地区加紧建设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建成并发挥较好作用。

信用信息应用不断扩大。信用审查、信用承诺和信用报告在区域和行业逐步得到应用,信用信息共享领域逐步拓宽、社会化应用稳步推进。省级示范部门和县级试点地区信用信息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信用信息在社会综合治税、证照联动、绿色信贷以及工程建设项目评标等方面应用效果良好。信用评级、信用管理咨询等信用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诚信主题教育实践和宣传活动,建立“红黑名单”公示制度,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建立。

信用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启动企业信用管理“百企示范、万企贯标”工程,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增强了企业综合竞争力。信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备案信用服务机构不断发展。持续推进信用长三角合作,信用长三角已成为国内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发展的先行区之一。

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实效,但总体上仍处于构建基础、探索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组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信息交换不充分、共享程度不高;信用服务市场和信用服务业尚不成熟,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缺失;公众信用意识不够,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二、发展思路

(一)重要意义。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中的严重失信现象深恶痛绝,迫切期待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人际关系融洽和利益关系协调,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明进步,夯实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社会基础。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正处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打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迫切要求。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利益主体和诉求更加多元化,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传统管理理念和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不断提高社会公共生活的透明度,有效降低社会交往的风险和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互信,减少和化解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为社会治理、社会和谐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进和提升行政效能的迫切要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市场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夯实监管信用基础,有利于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不断推进政府管理水平提升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增强和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优化信用环境,坚持诚信发展的道路,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软实力,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决定性因素,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通行准则,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树立我省开放、守信的良好形象,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诚信江苏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加强总体设计、统筹推进,以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和信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信用信息应用、信用文化建设、深化试点示范、区域信用建设和企业信用管理贯标为重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面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按照国家部署,结合江苏实际,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和行业的特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规划、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组织协调和示范带动作用,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协同配合。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在信用产品使用和服务中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产业,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完善法规,强化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对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处理、公开和应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健全跨地区、跨部门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为重要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失信违法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规范有序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切实维护信用信息安全和信用主体合法权益。

——整合资源,量质并举。加强对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有效防止信息孤岛,推进行业和部门共同建设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开展信用信息记录建设,既要注重信用信息归集覆盖面和数量,更要注重信息质量和效用,保障信用信息系统健康持续运行,逐步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

——示范引领,以用促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选择重点部门和有条件地区开展信用建设示范,以信用信息的深化应用和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与完善,突出工程招标、绿色信贷、综合治税、证照联动、享受优惠政策、“红黑名单”公示等方面,率先探索,大胆创新,以点带面,推动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社会信用地方性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各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基本完善;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主体的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跨地区、跨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形成,信用承诺全面推行,信用审查广泛应用,信用报告加快推广,信用监管体系基本健全。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示范省份,创建3个以上国家、省级信用建设示范城市,20个以上县级试点地区;培育200家左右信用管理省级示范企业,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培养具有国家信用管理执业资质的专业人员6000人以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有效运行,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诚信江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加强重点领域诚信建设

(一)加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各类政务行为主体的诚信水平,对其他社会主体的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将依法行政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服务的全过程,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程序,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依法调整利益关系,依法解决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行政务信息公开,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现“阳光行政”,增加政务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前置审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能和治理能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政府服务承诺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对政府履行承诺的监督考核,切实兑现政府对群众的承诺,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对政府履行职责的监督考核,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强政府部门诚信建设,将部门诚信状况列入机关作风评议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诚信素质,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依法依规将公务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年度考核结果、相关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用信息纳入档案。将公务员信用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提高商务诚信水平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快商务诚信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有效举措,是维护商务关系、降低商务运行成本、规范商务秩序的基础保障。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生产、工商、流通、金融、税务、价格、产品质量、工程建设、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统计、各类中介服务业、会展广告等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查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联合打击违法经营、制假售假等失信行为,营造诚信市场环境。切实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持续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和信用管理师,促进企业自觉履行诚信义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履约,防范信用风险,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三)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社会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才能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才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社会诚信建设重点推进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安全生产、教育、科研、文化、体育、旅游、知识产权、环境保护、产品质量、资源节约、社会组织、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等领域信用建设。突出自然人信用建设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加强重点人群职业信用建设,重点建立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律师、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环评工程师、统计从业人员、注册税务师、审计师、评估师、信用工作从业人员、认证和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证券期货从业人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保险经纪人、医务人员、教师、科研人员、专利服务从业人员、项目经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导游、执业兽医等人员信用记录,推广使用职业信用报告,引导职业道德建设与行为规范。

(四)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

司法公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前提,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司法公信建设重点推进法院公信、检察公信、公共安全领域公信、司法行政系统公信和司法执法执业人员信用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严密执法程序,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高司法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建立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制度,完善检察系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建立健全联合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的工作机制,加大虚假诉讼预防和惩治力度。加快公安系统信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切实履行向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提供公民基础数据的职责,进一步加强人口户籍信息同各地区、各部门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作用,完善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以监督促公平、促公正、促公信。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

(一)加强信用地方立法。

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规章体系。政府出台信用管理规章,进一步规范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归集、征信管理和失信惩戒等办法。将信用记录建设、失信惩戒、信用监管、信用信息安全、信用信息应用等方面内容纳入各项规章和立法中,尽早启动省人大、省政府地方立法工作,不断提升信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处理制度。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处理、公开和应用等一系列制度,制订信用信息目录,依法依规推进信用信息分类管理。推进各部门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明确信用信息记录主体的责任,出台失信行为等级划分标准和分类监管制度,形成省、市、县三级统一的失信行为分类和惩戒规范。

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形成诚实守信的正向激励。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认真落实《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和《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围绕法院执行、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税收征缴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建立完善各行业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和“红黑名单”发布制度,健全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信用审核机制。建立各类市场主体产品安全、质量信用档案,完善重点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作用。组织多部门联合出台信用奖惩制度,加强公共管理事务的事中事后监管。

健全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通过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切实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加强对信用信息主体的引导教育,不断增强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投诉办理、诉讼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建立信用信息侵权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社会主体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侵犯个人隐私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处罚。通过媒体披露各种侵害信息主体权益的行为,强化社会监督作用。

建立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在实施信用惩戒的同时,通过教育培训、社区矫正、动态管理、强化指导等手段,对自然人和社会法人实施信用修复,帮助其重塑信用。以建立针对未成年人失信行为的教育机制为重点,通过对已悔过改正旧有轻微失信行为的社会成员予以适当保护,形成守信正向激励机制。

(三)建立信用标准和规范体系。

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制定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信用数据目录、系统建设规范、信用信息应用等信用管理标准和规范。省级部门围绕重点环节,提出本部门、本行业(系统)市场主体一般失信、较重失信、严重失信三个等级的划分标准。各地认真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组织实施。

五、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

(一)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统一规范建设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省级“一网三库一平台”归集、交换和共享全省信用信息,提供终端应用服务,支持省级部门、省辖市和县(市、区)按照数据目录、主体标识、建设规范“三统一”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地实际,建设更加完备的信用信息系统,支持省辖市建设省级平台子系统,实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逐步推进省级平台与国家和外省市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有效消除信用信息“壁垒”和“孤岛”。

建立和完善省级“一网三库一平台”。进一步提高“诚信江苏网”建设和服务水平,依法依规逐步扩大信用信息的发布,增加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省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信息归集全覆盖,不断开发完善信用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加快建成省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以重点职业人群信用信息归集为突破口,实现自然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应用;支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省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交换与应用。增强省级平台对各地、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撑服务,完善社会化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加快省级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各部门按照管理职能,依据国家和省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要求,建设好本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实现部门内和行业内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实现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和省级平台的信息交换与应用。

加强省辖市和县(市、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各省辖市要因地制宜,按照全省统一规范和子系统的建设模式,加快建成社会法人、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实现省、市两级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和应用。在各省辖市统一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推进县(市、区)建设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信用信息归集交换全覆盖。

加强各地、各部门信用信息的应用。制定政务信用信息公开目录,形成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各地、各部门政务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在公共管理中加强信用信息应用,提高履职效率。

提高信用信息归集质量。按照信用信息记录、交换和共享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处理、审核、报送制度和信息更正、异议处理等质量保障制度。开发应用信用信息质量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信用信息报送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

(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支持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扩大信用记录的覆盖面,强化金融业对守信者的激励作用和对失信者的约束作用。加强各级政府与金融部门信用建设的协同推进,支持其参与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交换共享。各地、各部门要支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担保、小额贷款等其他机构信用信息应用,充分发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对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服务作用。

(三)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等投资主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场信用需求,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采集公共信用信息和商业信用信息。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风险防范、避免利益冲突等规章制度,依法向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用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信用报告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行政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

(四)共建“信用长三角”信用信息平台。

按照服务全省、接轨长三角、面向全国的要求,依托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上海市、浙江省和安徽省共同建设“信用长三角”信用信息平台,积极稳步推进跨区域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探索重点领域省际信用联动监管,提高长三角区域信用发展水平。

(五)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完善信用信息安全监控和网络信任体系,加大信用信息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信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信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信用信息系统安全认证,加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信息安全内部管理。强化信用服务机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大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信用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六、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一)完善信用分类监管。

健全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积极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对于具有各类失信行为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根据违法违规性质和社会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实施信用分类管理。发挥信用评定差异对信用主体的奖惩功能,予以相应的鼓励、警示或惩戒,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切实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实现由主要依靠处罚手段向善于运用信用激励、信用约束方式转变,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责。

(二)公示信用“红黑名单”。

推动各地、各部门依法按照客观、真实、准确、审慎的原则,把恪守诚信者列入“红名单”,把严重失信者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形成扶正祛邪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及时公布“诚信标兵”“诚信之星”“信用管理示范企业”等守信主体“红名单”。重点发布社会关注度高、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环境安全、纳税、合同履约等方面严重失信主体以及严重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

(三)强化事中事后信用监管。

在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转变职能过程中,各级政府机关要坚持“放管结合”,转变管理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应用信用管理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较为完整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强化信用信息应用,大力推行信用承诺、信用报告和信用审查制度。全面推行信用承诺,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行政审批中要求行政相对人作出信用承诺。作出信用承诺的行政相对人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全面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接受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违背承诺约定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广泛应用信用审查,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各类财政资金、政策性贷款、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外借款、优惠政策享受、评优评级、评定职称以及其他公共资源分配活动中,要依托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对行政相对人进行信用审查。有关部门或单位,要加快推广应用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加快信用报告共享共认。鼓励市场主体运用信用报告,并将其作为投标人资格审查、评标、定标和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对守信主体奖励和激励机制。

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按规定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给予表彰,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营造守信光荣的舆论氛围。各级政府部门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的“绿色通道”和优先享受优惠政策等支持激励措施。

(五)加强对失信主体信用约束和惩戒机制。

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进一步落实省政府《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和《江苏省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的办法》,逐步使信用状况成为行政管理考量的基本内容。对于严重失信行为,实行联动公示和联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联合惩戒的力度。对于较重失信行为,相关政府部门要作为日常监督检查或者抽查的重点,减少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进行限定范围的公示或者书面告知,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对于一般失信行为,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督促其停止失信行为并进行整改,也可以采取信用提醒和警示约谈等方式予以惩戒。不断扩大部门间市场监管信息共享的范围,进一步围绕综合治税、证照联动、劳动监察、政府采购、银行信贷等重点行业和效果明显的领域优先试点信用联动监管,切实增强信用约束机制的效应。

推动形成市场性、行业性和社会性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失信记录和披露制度,使失信者在市场交易中受到制约。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对违规失信者按照情节轻重,实行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利用社会媒体和网络资源,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引起社会的道德谴责,有效约束社会成员的失信行为。建立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和失信行为受侵害方的权利救济制度,增加失信行为法律风险和成本,提高威慑力。失信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受侵害方可依法追究失信主体的民事责任,相关部门可依法对失信主体采取教育、训诫、处罚等措施予以惩戒;失信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失信主体的刑事责任。

七、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

(一)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各级政府部门为信用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开发满足不同主体、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多样化的信用服务产品;在行政管理中率先应用信用服务和信用产品,充分发挥好信用服务机构的作用;培育长三角信用服务市场,持续开展信用服务机构备案互认,开展长三角信用服务业发展研讨,促进长三角地区信用服务市场共同发展,有效引导信用服务需求。

(二)支持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重点在企业征信、个人征信、信用管理咨询、资信评级、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商账风险管理等方面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建立以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率、质量诚信度、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基础要素的信用服务业品牌评价标准,推动信用服务业品牌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三)加强信用服务机构交流与合作。鼓励我省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制定国家相关标准,加快建设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以创新为特征的现代信用服务业标准化体系。推动信用服务机构与国内外同行业组织加强交流和合作,平等、互惠参加相应的国内、国际行业专业组织。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合资合作和兼并重组,引进和培养多层次信用服务专业人才,提高信用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管理机制。各级信用管理部门要完善信用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制度、信用服务机构评价和年度通报制度,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依法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实现从业资格认定的公开透明,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不讲信用的机构,依法清退。加强服务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定期发布服务质量信用信息。

(五)加强信用服务行业自律。信用服务机构要确立行为准则,加强自身规范管理,坚持公正性和独立性,提升公信力。鼓励各类信用服务机构设立首席信用监督官。推动建立信用服务行业自律组织,在组织内建立信用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准则和业务规范,强化自律约束,全面提升信用服务机构诚信水平。

八、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

(一)普及诚信教育。

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诚信教育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诚信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家庭活动。建好用好道德讲堂、市民学校、文化服务中心等载体,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开展群众道德评议活动,对诚信缺失、不讲信用现象进行分析评议,引导人们诚实守信、遵德守礼,在全社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弘扬诚信文化。以社会成员为对象,以诚信宣传为手段,以诚信教育为载体,大力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积极向善、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风尚。

树立诚信典型。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结合道德模范评选和各行业诚信创建活动,推出一批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开展“诚信活动周”、“诚信兴商宣传月”、“3·5”学雷锋活动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9月质量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加快信用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信用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把信用管理列为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发展急需的新兴、重点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开设信用管理研究方向。

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制度。以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为导向,大力组织信用从业人员、信用管理人员参加国家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开展在职教育、职业培训、岗位培训等多层次的信用知识培训,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开展信用建设理论研究和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交流与合作,加强信用专家队伍建设,开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指数、信用标准、信用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九、建立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强化信用管理机构。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体系。各市、县(市、区)要明确信用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各部门要明确相应机构和人员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数据管理员和审核员制度,加强业务协同和责任落实。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政策支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从事信用服务业务的机构,享受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优惠政策;鼓励开展信用信息应用和信用产品开发创新;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享受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对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用标准体系建设、信用产品创新研发与推广使用、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企业信用管理贯标与示范创建、重点领域创新示范工程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各级信息化、相关科技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都要对信用体系建设项目优先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信用服务业,形成信用体系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格局。

(三)实施试点示范工程。

创建信用建设示范城市。组织创建省级信用建设示范城市。示范城市要率先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广泛开展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组织创建国家级信用建设示范城市。

深化重点领域应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示范工程。在第一批10个省级示范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省级部门示范工程,以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为其他领域的全面推进提供示范。各示范部门要在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领域,率先探索,大胆创新,破解难点,形成亮点,总结经验,争取有1个-2个关键领域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带动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深化县级地区试点。扩大县级地区试点范围,逐步实现县级地区试点工作省辖市全覆盖。推进县级地区加快建设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应用,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信用管理三个办法,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应用信用产品,培育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地区和行业联合试点工作,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成员信用记录及信用评价体系,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推进青年信用示范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形成县级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与发展路径。

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共享服务网络及区域性小微企业信用记录,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务领域和商务领域的使用,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约束机制。引导各类信用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服务,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信用长三角共建合作工程。根据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要求,积极参与和推动“信用长三角”建设,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用服务规范、信用技术标准、信用激励和惩戒等方面,逐步营造长三角统一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区域信用联动监管机制,积极争取和共同打造国家区域信用建设合作示范。

(四)考核评价。

制定规划落实方案和工作措施。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按照国家和本规划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要定期对本地、本行业社会信用体系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地方和部门政绩考核内容。根据省政府考核办法,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对各省辖市、省级部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以考核为导向切实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工作推进的督促指导。对成效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按规定予以表彰;对推进不力、失信现象多发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按规定实施行政问责。各地、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

第二篇:信用体系建设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传输、使用、维护的制度体系。社会信用一般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类。政府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对自身行使权力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落实状况;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则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遵守诺言、信守合约、履行义务的诚信状态。

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的问题。2002年7月下旬《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浮出;“十六大”第一次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写入了党的文件。全国各地建设诚信省市乡村的声浪高涨;国内征信机构正象“久旱逢甘霖”般地迎接征信业“春天”的到来;外资征信机构也加紧了在华设立机构的步伐。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潮正在中国大地上涌动。然而,我国欲建设的信用体系也正在孕育着新的问题。在此也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共同探讨。

《征信管理条例》是一部征信业的基本法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应将征信定义清楚,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对征信的定义为: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调查、加工、使用等商业性活动。从广义的征信业务的范围来说,征信至少应包括: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资信评级、信用管理和咨询、信用担保、保理、商账催收等业务;从事这些征信业务,必需通过信用信息的采集、调查、加工和使用等手段;最终出售征信产品和服务,获得收益。广义的征信定义应为:征信机构在依法(规)从事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资信评级、信用管理和咨询、信用担保、保理、商账催收等征信业务时,通过对征信对象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调查、加工、分析、使用等手段,为特定的用户提供商业性服务的活动。

信用体系的建立,仅靠《征信管理条例》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立法的保障。目前,国家的一些现行法律与建立信用体系和WTO规则不一致的应修改。同时,国家在立法时,也应把市场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信用信息须被纳入基本信用信息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经济活动须经征信机构的征信和评级;哪些经济活动必须出具征信或评级报告后才能实施;征信机构在从事征信活动时应遵守哪些规范;等等。这样,征信平台才可能建立,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征信市场需求,信用体系的建立才有基础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信用体系在防范信用风险和惩戒不诚信者的机制作用。

1、关于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问题。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征信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基本信用信息库和特定信用信息库。

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如央行、工商、税务、海关、商检、质检、司法、公共服务等掌握着大量的基本信用信息,这些基本信用信息是国家行使管理职能而产生的。国家在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中,可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将这些国家机关的基本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政府基本信用信息平台即公共(政府)信用信息数据库,供符合准入条件的机构廉价使用。这是最经济、公平、公正的办法。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立“诚信省、市、乡、村”热。由各地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建立“诚信省、市、乡、村”中花巨资建立“信用数据中心” 的做法,难免带来重复建设、资源“私有化”、垄断和分隔。因各地的“信用数据中心” 数据有限、功能不一,日后难以并轨形成全国统一的政府基本信用信息库的问题也不可小视。这种由各地政府牵头搞的模式,只能短期、局部有效。从长期、全局看,无疑是政府资财的浪费;征信机构需花巨资购买和整合后才能使用;征信的社会成本高企。

由各征信机构向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或各地的“信用数据中心”购买,自己建立基本信用信息库。这种模式则意味着国家对用国家的力量建立信用体系的放弃。基本信用信

息的集中若不是靠国家的立法和财力而完全靠征信机构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目前,没有哪个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征信机构发展慢、水平不高的最重要原因。特定信用信息库如何建立?特定信用信息库具有差异性特征,是各征信机构根据各自征信业务的需要而建立的专门化数据库。它是扩展了的信息资料,如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信用信息库和特定信用信息库两者的数据库资料范围不同;数据库资料搜集的方式也不同。特定信用信息库的建立只能由各征信机构根据各自征信业务的需要来建立。

2、关于资信评级机构集约化的问题。资信评级是一种以智力资本型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评信机构几经治理整顿、脱钩后仍有不下30家,货币(注册)资本普遍不多,业务不足且各自为营,人才资源分散,使原本整体素质就不高的状况十几年来无大改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证券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修改稿》中拟将征信(评信)机构的注册资本提高到几千万至一个亿。可见,管理层有意要将小而分散的评信机构进行重新整合,以达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这是件有远见的做法!

但对于苦苦经营了十几年而无大多积累的“老”机构来说,如此高的注册资本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现有“老”机构加在一起的货币资本也不过一亿左右。诚然,货币资本大,可以体现经济实力,可建立自己的大型数据库采集更多的重要信息。但毕竟智力资本、人才资源才是评级机构更重要的内部资源。

因此,适当的抬高注册资本门槛以达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是必要的。但国家在设定注册资本门槛时应考虑内资控股与外资控股有别;老机构业内增资(老机构业内增资可规定年限分步达标)与新机构业外增资有别;“全能型”机构与“分业型”机构有别。

3、关于“违约率”的问题。资信评级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风险管理的工具。而“违约率”是检验资信评级质量的工具,它可以检验不同的评级机构对同一评级对象在相同等级时质量上的优劣差异。“违约率”是资信等级可操作性的灵魂。评级机构避开严谨科学的违约率统计而片面追求评级指标体系的建设和评级方法的完善,将无法达到评级产品的质的飞跃。因此,评级机构应建立违约率模型。

很显然,由于我国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目前的评信机构虽经多则十几年、少则几年的惨淡经营,但绝大多数都未建立评级对象的违约数据库,只是侧重于对评级对象未来风险的主观预测。尽管厦门金融咨询评信公司引入了违约率概念(全国唯一),连续六年进行了违约率计算,也仅仅是停留在“金融债务违约率”(包括贷款、信用证、票据贴现)的水平上。可见,要真正使用“违约率”来检验资信评级的质量,有赖于评级机构的努力和数据库的积累。目前的条件尚不具备。在实施“违约率”作为检验资信评级质量的工具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4、关于征信立法和市场需求培育的问题。信用体系的建立,仅靠《征信管理条例》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立法的保障。目前,国家的一些现行法律与建立信用体系和WTO规则不一致的应修改。同时,国家在立法时,也应把市场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信用信息须被纳入基本信用信息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哪些经济活动须经征信机构的征信和评级;哪些经济活动必须出具征信或评级报告后才能实施;征信机构在从事征信活动时应遵守哪些规范;等等。这样,征信平台才可能建立,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征信市场需求,信用体系的建立才有基础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信用体系在防范信用风险和惩戒不诚信者的机制作用。

回顾我国评信业艰辛的发展历程,八十年代中至九三年治理整顿前,曾经也是银行对企业进行热火朝天评级(信)的时期,结果出现了如上的消极影响。治理整顿后至当前,我国较规范的评信业才刚刚步入起步阶段,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按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已探索出了一条对授信企业由社会专业评信机构与商业银行“联合评信”的路子。十五年来,既有沉重的教训,也有近五年来可贵的经验。为了不重蹈过去的覆辙以利于评信

业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也从事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后,一定要兴利除弊针对以上的问题作出具体的安排。因此,对授信企业评级,要有“合”有“分”、“两条腿走路”,应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相结合:在有评信中介机构的地方,对在两家以上的银行授信的企业和虽只在一家银行授信但授信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大户,实行商业银行和评信中介机构“联合评信”的办法;对只在一家银行授信和授信金额未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则由授信银行单独评信,“内部掌握”。在目前暂没有评信中介机构的地方,只要市场需求培育起来了,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大机构自然会设立分支机构或按市场规律与商业银行合作运作。

一个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应该包括哪些东西呢?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信用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其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较强。美国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信用成了在宏观上左右美国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美国短期消费信贷5年以内余额从1946年的98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3010.44亿美元,当年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7378.23亿美元。第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机构都是完全的市场化运营,能保持相当高的独立性,能够为各种信息需求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美国社会了解社会成员信用状况的需求。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是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柱。

第二,信用法律制度相对完善。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1970年《公平信用报告法》是美国信用立法的代表,该法专门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设立、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用信息报告的使用,消费者个人的权利,征信机构的违法责任等方面作了清楚的规定。

第三,信用行业管理到位。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下,美国政府对信用行业的干预并不多,主要是监督市场主体,尤其是征信机构和信息使用者的守法状况。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对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司法部、财政部货币监理局和联邦储备系统等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一些民间机构,在信用行业的自律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见,社会信用体系是与所有社会成员(包括个人、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信用活动有关的制度性社会工程,包括所有个人和组织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征信服务运作机制、信用法律制度、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以及有关信用管理的职业教育和道德建设。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全可以借鉴信用制度完善的国家的经验,从信用文化宣传、信用中介机构培育、信用法制完善、信用行业监管等方面入手,尽快为社会构建一个有效的信用服务机制。

第三篇: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搞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我局对此十分重视。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期间,我局积极倡导食品经营企业开展了《诚信宣言》的承诺签名活动,并将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做为一项重要的监管措施,先后与60余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加工户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我县还结合食品安全准入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建立了诚信档案,积极推进粮油、肉制品等行业生产经营档案示范文本的应用,建立和规范了各食品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档案。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运作和社会监督等措施,加大了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法制保障和宣传教育“七大”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体系建设。主要是:一推动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体系和完善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二推动以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健全安全卫生监管责任制和强化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加工食品生产体系建设;三推动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制水供水管理、强化饮用水安全监督为主要内容的饮水安全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一推动以严格食品上市准入和退出制度、落实食品安全经营责任、完善食品监督抽查制度、注重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和加强餐饮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食品流通监管体系建设;二推动以加强现代食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加快“绿色通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食品流通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一推动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社会信用建设意见和加快制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相关配套制度为重点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建设;二推动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抓好厦门市试点工作,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实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推动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工作、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和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执法体系建设。

在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强食品安全宣传体系、教育体

系和专家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合格的食品行业管理者、生产者、零售者,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队伍。

第四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京山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落实《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为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将我镇201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和2015年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做如下汇报:

一、主要做法

重点围绕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与应用,协助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信用制度为保障的征信系统为主体、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按照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和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以下六项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用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以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信用信息的共享和披露、信用监督和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主要工作和关键环节为重点,建立起守信激励制度与机制,让信用变得有价值,从而为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进行业和部门信用建设。推进有关行业和部门依托现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重点围绕市场准入、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和工程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领域。依法依规对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整合和应用,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加强对行业协会、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守信自律。建成全镇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库,实行“一户一档”的农户信用信息库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推行企业、重点涉信人群、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开承诺制度。

(三)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全面整合有关行业和部门所记录的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实现行业和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推动行业、部门和镇广泛应用信用信息,实现对守信行为和失信行为的联奖联惩,强化对失信行为的威慑与制约。

(四)加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推动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经营规范、认知度高的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全面监管,形成群众投诉举报收集工作机制。以信用服务机构为监管重点,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信用服务机构运作。

(五)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头和引领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的力度,构建权利阳光运行机制。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守信践诺机制。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设勤政廉洁、守法守信、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加强诚信宣传,褒扬诚实守信,揭露作假失信行为。注重文化引领,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京山精神。面向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加强专业信用教育和应用研究,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认知水平,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协调配合,2 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领导。成立了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部署和指导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专项工作安排,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统筹协调小组实行联络员制度;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所涉及的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对应部门职能,推进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征信建设和信用监管工作。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手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查考核。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查和考核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工作考核,努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重点做好试点单位的督促工作,建立起考核机制。

三、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领导小组。组

长: 江诗文(武装部长)副 组 长: 张光文(经发办主任)

成员:党政办、纪检监察办、综治办、宣传办、组织人事办、经贸办、社会事务办、农业办、计生办、派出所、财政所、人力资源中心、建设分局、工商所、司法所、食品药品监督站、广电站等负责人。

责:统筹协调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项工作的实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推进相关工作。

统筹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经发办,由江诗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 3 室工作人员从专责小组牵头单位各抽调一名,作为专职工作人员。

(二)成立工作任务专责小组。

根据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和工作安排,统筹协调小组下设5个专责小组,合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责小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制定本小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职责任务,推进相关工作。

1、综合规划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经发办、镇财政所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编制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在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信用信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其创新的政策建议。

2、信用法制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研究起草《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规范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的规范性文件,组织修订和起草规范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公开和应用等行为的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政府部门征信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政府部门征信考核和奖惩机制。组织起草石龙镇信用服务业管理办法,规范对信用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

3、社会组织信用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社会事务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有关行业和部门,建立完善各自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信用档案,并及时向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提供和更新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探索实行社会组织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完善社会 4 组织信用公示、警示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信用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行社会组织守信公开承诺制度。

4、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牵头配合市电子政务办推广应用征信系统。利用现有党政外网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推广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对外发布查询平台。整合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维护公共联合征信系统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公共数据库等系统安全。

5、政务诚信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纪检监察办、镇组织人事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会商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的证物诚信建设。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并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政府部门实施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信用评估制度,推进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健全行政监督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政府性债务统计、风险评估及预警、存量债务化解、将政府性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等工作。严格公务员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将公务员诚信状况列为干部考核、任用、评优的重要内容,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失信案例统计调查制度,对政府失信行为以及高发地区建立信用风险预警和警示惩戒制度。

2015年工作要点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促进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加强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向社会公众开放,实行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通过决策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电子政务网等途径,不断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二要廉洁高效。要结合我县正在进行的“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要坚持作风建设与各项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扎实推进“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全镇干部职工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要清正廉明,高效务实,方便百姓,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三要强化行政责任。加大权力监督、司法监督及民主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信违约行为的查处工作,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加强全民诚信教育,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要结合全镇远程教育活动,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开展“诚信石龙”系列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镇今年改善投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整合信用资源,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加快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并按照建设主体的不同,建立起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政务信息披露系统;以行业协会或企业为主体的同业自律信用系统;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最终形成以政府、行业、中介机构为基础,实现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专业评估和信用公示的社会信用体系。

第五篇: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制定全市价格诚信建设意见,扎实开展“价格诚信单位”的创建和评选活动

我局制定了《烟台市开展价格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推进和加强全市的价格诚信建设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下达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单位执行。组织指导全市各类经营单位,建立价格行为记录台帐档案,采集信息制度,从正反两方面准确收集、整理、记录经营者的价格行为信息。特别是重点建立健全“价格诚信单位”的价格诚信档案,记录“价格诚信单位”的价格行为信息,适时向社会公布“价格诚信单位”的价格诚信信息,发挥价格信用的导向和警示作用,引导广大经营者自觉依法规范价格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并随着物价检查工作的开展,分期分批建立被查单位价格诚信档案,检查一批单位,建立一批档案,不断增强价格监管的针对性、实效性。

自2003年以来,我局会同市文明办联合组织开展了“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评选活动。制定了《烟台市价格诚信单位评选办法》,对创建全过程的工作逐项作了严细的规定,并提出了创建的三项基本要求,即:建立价格管理网络,建立八项价格管理制度,实行价格违法一票否决制。对申报单位严格审核把关,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新闻媒体公示后,确定入选单位。为将这一活动向纵深推进,2005年我局会同市文明办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市继续开展“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评选活动。同时,要求已被授予“价格诚信单位”称号的单位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上报我局。先后在《烟 台晚报》等各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营造了全社会讲价格诚信的浓厚气氛。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6年10月,与市文明办召开了两次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128个价格诚信单位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大张期鼓地宣传,增强了创建活动的吸引力、辐射力。对我局开展“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评选活动的做法,省物价局给予了肯定,于2005年10月将我市“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评选管理办法,在全省予以推广。

开展了省级“价格诚信单位”申报和评选活动。并按规定对全市已申报的20多个单位,经严格审核后,上报省物价局。在我局和各方面的努力下,最终确定了我市19家单位为省级价格诚信单位,授予了“价格诚信单位”牌匾和光荣册。

二、开展以“推进价格诚信、打击价格欺诈”为主题的反价格欺诈活动,维护消费者利益

近年来,我局在全市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反价格欺诈活动,有力地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反价格欺诈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依托三个载体,构建三个体系”的反价格欺诈工作思路,在认真扎实地开展市级“价格诚信单位”创建和省级“价格诚信单位”评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推进价格诚信、打击价格欺诈”为主题的反价格欺诈活动。首先,集中组织开展了反价格欺诈活动宣传月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价格诚信先进典型,曝光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倡导价格诚信,震慑价格违法经营者,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引导广大经营者依法规范价格行为。同时,选择商业零售、餐饮、旅游、电信等行业50个单位,带头发起讲价格诚信、制止价格欺诈倡议,利用新闻媒体、经营单位宣传栏及自办广播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讲价格诚信、制止价格欺诈的浓厚氛围。宣传月期间,我局召开了由150多个重点经营单位参加的“推进价格诚信、制止价格欺诈”政策提醒会,动员部署开展反价格欺诈活动。其次,先后组织对全市4300多个购物中心、商场、超市等的价格行为进行了重点检查。全市共查纠价格欺诈行为及明码标价不规范行为680多起,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

三、开展涉农价格收费秩序整顿,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行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

今年,依据价格政策的变化情况,重新编印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栏》,对全市190个乡镇、6988个村全部免费发放,公示了23类、125项重点涉农价格和收费,增强了广大农民的监督维权能力。全市物价系统上下联动,每年开展一次春季和秋季涉农价格(收费)专项检查,对农资价格和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农民建房等领域的收费进行了重点检查,查处涉农领域的价格违法案件70多起,涉案金额600多万元,推动了农村市场价格收费秩序的进一步好转,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下步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打算:

一是深入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工作。按照我局开展价格诚 信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以及与市文明办开展“价格诚信单位”评选的要求,稳步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工作的开展。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做好对已授予称号的市级价格诚信单位的检查复审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将予以撤消;总结推广“价格诚信单位”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不断提高经营者的价格诚信意识和价格信用水平。

二是加大反价格欺诈检查工作的力度。采取平日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查处、曝光一批价格欺诈典型案件,形成震动效应,促进经营者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意识的提高,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三是进一步落实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在抓好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落实的基础上,对涉企涉民的收费项目、标准和价格进行整理汇编,通过印发小册子和媒体公示等形式,让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充分享有知情权,有效行使监督权,以增强价格社会监督的实效。

下载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用体系建设 任重道远

    信用体系建设 任重道远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建立黑名单制度„„今年以来,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动态进展,总是牵动公众的......

    中国信用体系建设

    多举措完善中国信用体系建设摘要:信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与神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在现阶段,特别是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时期后,暴露了许多我国现阶段存......

    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浅谈

    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浅谈一、我国信用体系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1.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比较困难的原因(1)信用法律法规缺失。信用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就很难有效实现,法律法......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搞好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本文作者从......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效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经济快速发展,非人格化交易越来越频繁......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建设诚信政府,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发展,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简报

    全省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工 作 简 报(2011年8月25日)如何在全省全面推进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继去年12月21日省局举行《湖南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

    西藏信用体系建设

    西藏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藏政发〔2013〕117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提出,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