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年语文课外阅读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生课外阅读结题报告 ’
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背景:很多同学忽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不高
在2013年1月---2月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在高二年段文科班和理科班进行了调查,目的;通过阅读书籍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对课外书籍的正确选择,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到位,才能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着眼于研究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了解 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对于研究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好的引导,倡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多阅读中外名著,少看闲书,在课外阅读的同时,开阔眼界,提高语文学习力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目标;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形式,内容,阅读量
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质量
访问时间;2013年2月
对象;厦门三中高二年段文科班理科班的学生
过程;分别对文科班1-4班,和理科班4-8班进行访问
访问内容;1课余时间主要阅读哪方面的书籍
2为什么喜爱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访问结果;
【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方法是问卷调查,访问学生,上网查资料,课题小组讨论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科班和理科班的学生、【研究的主要步骤】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整理中学生阅读的现状的相关资料
【研究的组要成果预测】;大多数文科班的同学课外爱看些小说,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名家散文,理科班大多爱看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研究的组要成果】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但是许多同学都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但部分同学应学业压力过大,寒暑假进行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没有时间课外阅读
不少同学没有正确的选择书籍,读些闲书
【研究后的思考和建议】
1建议文科班的同学多阅读中外名著,有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多阅读诗歌,有利于提高对语文的鉴赏能力
理科班的同学多读推理书籍,有利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2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同学进行课外阅读
3在课外阅读的同时做好摘抄,抄录好词好句
【研究后的分析和讨论】
1应该怎样选择书籍?
2中学生适宜的阅读量为多少?;中学生应阅读30-40万字每学期 3课外预读的目的何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研究中的反思】中学生应该正确把握课外时间,多阅读些健康有益的书籍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让课外阅读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要阅读量适中,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学习力 这次调查的结果很好,调查的范围相对局限,在调查后得知了文科班理科班课外阅读实际的不同选择
在调查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相信以后会做的更好
【成员分工】
组长:
开题报告:
幻灯片制作:
搜集资料:
结题报告:黄采鈺
第二篇:语文结题报告
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
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4、总结反思阶段
2003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王时福校长和王亚主任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语文活动化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三篇:高二学生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高二学生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班级:高二(12)班
研究成员:张燕玲 龙彬彬 潘上 杜苗苗 连梦娇 黄梅 陈蓉 胡玉蓉 常千里 汤金铭
组 长:常千里
人员分工:
张燕玲组织小组进行学习龙彬彬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潘上摘选古典诗词中有关月文化的词句 杜苗苗摘选古典诗词中有关月文化的词句 连梦娇办关于月文化古典诗词的黑板报 黄梅摘选古典诗词中有关月文化的词句 陈蓉组织关于月文化诗词的朗诵比赛 胡玉蓉组织关于月文化诗词的朗诵比赛 常千里进行古典诗词的听写比赛 汤金铭进行古典诗词的听写比赛指导老师:陈华平
研究方式:理论学习、上网文献研究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访谈法 问卷法 其他研究方法
研究背景: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丰富多样,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更是古典诗词文化中的代表,伴随着中国古典诗词在百姓间传播甚广,我们便开始了对最传统的月亮的文化进行了课题研究,希望古典诗词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让我们感受月文化的美伴
研究目的:
[L]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理解古典诗词中月亮所代表的情感寄托,欣赏月文化中的美,学习古代诗人对月亮的表现手法,欣赏古典诗词中月文化的手法美,从而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L]
研究过程:
2013年11月立题,制定计划方案
2013年12月分工布置任务,搜寻资料和理论学习
2014年1,2月问卷调查,采访商场超市,开座谈会等
2014年1,2月 汇总资料、分析数据,讨论、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做课件
2014年2月 正式提交结题报告
根据我们调研的安全,我们把调查对象锁定在钟祥三中高一年级,经过分工,相关理论的学习,设计调查问卷、网上搜索、整理资料、采访、讨论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15道问题,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效果良好。同时我们也根据本次的活动目的,设计较为合理的调查统计表格,以便活动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月文化的了解,同时便于活动后系统地、科学地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篇: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张方武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3、2014.2——2014.2实验、明确要求。4、2014.2——2014.4初步总结。5、2014.5——2014.12 归纳模式。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五篇:语文结题报告
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
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2001年至2002年,伴随着实验向中、高年级的推进,我们对“活动”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从低年级追求形式的多样,向高年级研究性阅读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互动——拓展实践”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4、总结反思阶段
2003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王时福校长和王亚主任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语文活动化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